东晋时称湖南职称外语考试时间叫什么

17被浏览6331分享邀请回答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zh.wikipedia.org/wiki/%E6%B9%96%E5%8D%97%E5%9C%B0%E7%90%86#.E4.B8.89.E6.B9.98.E5.9B.9B.E6.B0.B4乐途旅游: 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东晋的耒阳人罗含-----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第18版:湘江周刊 悦读
| 标题导航 |
他和陶渊明一样爱菊花;他的《湘中记》,是郦道元《水经注》的参考书;他的《更生论》,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开出的思想花朵——
东晋的耒阳人罗含
&&&&湖南日报记者&肖欣&整理&&&&&编者的话&&&&“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菊花诗中&,“陶令篱边色”,说的是东晋大名人陶渊明。其“采菊东篱下”之句世人传颂,爱菊高洁之名世代相传。但诗中那位也喜欢种菊的罗含是谁?&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而沉淀为诗文典故,入诗家之法眼?&&&&本期“悦读”要说的人,就是东晋耒阳人罗含,一位几被今人遗忘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要说的书,就是他写下的两部作品《湘中记》和《更生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罗含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在湖南本土或来往于湖南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时间谱上,罗含的出现可谓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湖湘文化名人的空白。如何认识这位秦汉以来湖湘文化发育期中涌现的重要代表人物?如何发现其时代价值、评价其文史地位?这是湖湘学人的本土之责,也留下了交流、碰撞、探讨的广阔空间。&&&&12月17日,&中国(耒阳)罗含学术研讨会在耒阳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话罗含。这位1000多年前的“江左之秀”“荆楚之才”,正从历史深处走来。&&&&&说书·之一&&典籍里的罗含故事&&&&&罗含呑鸟&&&&要讲1000多年前的罗含故事,当以有据可查的史料典籍为本。&&&&从现存资料来看,最早记载罗含事迹的,是成书于南朝初年的《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趣事和玄言清谈,其中就有罗含的两则小故事。由唐朝房玄龄等多人合著的《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从现存有关罗含的早期资料来看,《晋书》卷九二《文苑罗含传》,基本上综合此前关于罗含的各种记载,是今天我们研究和评价罗含最为重要的依据。&&&&罗含生于官宦之家,不仅是“官二代”。他的曾祖父罗彦,曾是临海郡的太守。父亲罗绥,曾是荥阳郡的太守。罗含从小胸怀大志,聪明好学,不幸年幼时便成了孤儿,由叔母朱氏哺养。有一次,他白天睡觉时,梦见有一只羽毛文彩异常的鸟,飞进自己的口中。朱氏对他说:“这只鸟身上有文彩,预示着你日后一定会写出好文章。”从此以后,罗含“才藻日新”。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曾主编一部名叫《艺文类聚》的图书,也在书中记载了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常用“罗含呑鸟”来称谓一个人才华出众或文辞华美,“罗含呑鸟”也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兰菊丛生&&&&罗含是个品性高洁的人。他的父亲曾经担任新淦县的县令,新淦人杨羡后来做了罗含所在州的州将,想引荐罗含去做主簿,都被他拒绝了。但杨羡不停地征召他,罗含只得前去就职。后来杨羡去职离开,罗含一直将他送到新淦县。新淦人因为罗含是老县令的儿子,听说他来了,纷纷来给他送礼物。罗含盛情难却,只得暂时收下这些礼物。待到回去时,他将这些礼物全部封存没有带走,受到人们的称赞。&&&&罗含的文才好,官运也不差,得到权臣桓温的赏识后,更是一帆风顺。有一次罗含迟到了,桓温就要大家说说罗含是个什么样的人才。有人说他是“荆楚之才”。桓温则认为他堪称“江左之秀”,不仅是“荆楚之才”。但罗含并非“惟上”“媚上”,颇有自己的主见。有一次,桓温想检劾他的政治对手之一谢尚,就派罗含去江夏郡搜集太守谢尚的过错。罗含了解谢尚的为人,他到了谢尚那里,也不过问郡中事,&好像是来做客,喝了几天酒,就回来了。桓温问罗含搜集到什么情况,罗含却反问桓温说:“您觉得谢尚这人怎么样?”桓温说:“要胜过我。”罗含说:“难道有胜过您的人而干坏事的吗?所以我对他的事一点也没有查问。”桓温对他的用意感到惊奇,但也没有责备他。&&&&罗含做官时,生活也很简朴,曾在城西郊的小洲上盖了一所茅屋,伐木做床,编苇为席,穿着平常的衣服,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过得有滋有味。他也很喜欢种花,尤其喜欢兰和菊,写了不少歌赋兰菊的诗词。到他退休回家时,台阶上、庭院里忽然之间兰草、菊花丛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美好德行的感应。&&&&梦鸟吞鸟、兰菊丛生之说,&颇有些传奇夸张色彩,但也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所言:“《晋书本传》充分说明罗含一生以文才、德行著称,及其先为当地名族子弟而才行甚著,又渐次从‘湘中琳琅’到‘荆楚之才’以至于‘江左之秀’的人生历程。正史入传这一事实本身,则足以说明罗含实为当时湖湘一带少数几位具有全国声誉的代表人物。”&&&&&说书·之二&&&&罗含与《更生论》&《湘中记》&&&&&《更生论》:思想的花朵&&&&今人要重新认识罗含、发现罗含,首先要深入研读他的著作。遗憾的是,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只有一篇不足四百字的《更生论》,以及一部已经亡佚,其内容散见于各类文献著作中的《湘中记》。但这一短论一佚记,仍可一睹当年“江左之秀”的文才,见识其背后的时代风气,思想潮流。&&&&罗含的代表作之一,是《弘明集》第五卷收录的罗含《更生论》。《弘明集》是南朝僧人僧佑所编的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佛学文献汇编,收录了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100多篇佛教文章。这位僧佑是当时了不得的高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曾写下《文心雕龙》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刘勰,就曾在他的寺庙中寄居数年。东晋时期,佛寺、僧尼大量增加,佛教走向兴盛。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些佛教论题成为思想界讨论著说的热点,就像今天社会的一些热点时政思潮,仍然是知识分子们喜欢评说的对象。罗含写了《更生论》&,还引起了一位名叫孙盛的读书人的关注,写信给他提出意见,于是两人书信来往展开“学术争鸣”。100多年后,这些书信节文和《更生论》&还能被僧佑收入《弘明集》中,也反映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正如楼劲所言,《更生论》说的就是“当时思想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楼劲还认为,虽然是作为反映当时佛教发展的重要文献收入《弘明集》,但《更生论》仍是魏晋以来玄学、清谈的名篇。它“主要是魏晋以来玄学、清谈盛行而儒学调整,并与佛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开出的思想花朵。”&“见证了魏晋以来儒、释、道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思想界几大潮流的演化互动之况,包括玄学的发展流变、佛教的中国化到传统儒学的相应调整。”从中可以看出,“罗含的确都屹立在其前沿树义立说,遂被公认为湘中所出而具全国影响的代表人物,得与诸名公巨子往还而被誉为‘湘中琳琅’‘荆楚之才’和‘江左之秀’。”&&&&&&《湘中记》:重亲历实行的学者之作&&&&“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然。其石子如樗蒲,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这段清丽的文字,出自罗含的另一部代表作《湘中记》。这是一部记述湖南山川、古迹、民俗、轶事的作品,涉及了九嶷山、衡山、玉笥山、君山、湘水、都溪等地,还记录了一些湖南的名胜古迹和奇闻轶事,如蔡伦宅、衡阳石鼓等。用今天的话说,罗含是位热爱自然的“背包客”“驴友”。未做官前,他不是看书作诗,就是游玩于山水之间,当官后虽然公务繁忙,也经常抽出时间到各个郡县考察,才写得出这部《湘中记》。&&&&据相关考证,《湘中记》大约在南宋至元代仍存世,大约亡佚于明代。今天的湖南人,已不复能读到由生于兹长于兹的湖南才俊所写的文章全貌,实在是一件憾事。&&&&罗含之后约100多年,北魏的郦道元完成了他的《水经注》。在《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注》中,郦道元就引用了罗含《湘中记》八条。这也是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征引《湘中记》的典籍。此后,《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也多处引用。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鲍远航称《湘中记》是“中国山水散文的发轫之作”。他认为,东晋是中国山水诗文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罗含所撰写的《湘中记》,在中国山水散文的生成链条上起了重要作用,他最早以欣赏的眼光,把山水的幽美之趣表现出来,有一种适性快意、赏心悦目的山水审美自觉意识,直接影响其后《宜都记》《荆州记》乃至《水经注》对山水景物的摹写。&&&&&&楼劲注重《湘中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不仅来自罗含对家乡山水草木的长期关注、积累,还因为他亲身踏勘游历以至绘图标识,才能了如指掌,了然于胸,叙次井然。他认为,罗含不是那种枯坐书斋或一般爱好游冶、走马观花的文人,而是注重亲历实行的学者。&&&&说书档案&&&&时间:日&&&&地点:耒阳&&&&主题:罗含与他的《湘中记》和《更生论》&&&&人物名片:&&&&&&&罗含(292年一372年),字君章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罗含担任过郡太守、长沙相、朝廷侍中,《晋书》以“梦鸟文藻”“白雀栖堂”“兰菊丛生”三个隐喻为架构为其列传。罗含的《湘中记》,记载湖南湘中的山水、湖泊、风俗等,开中国山水散文的先河,对后世地记作者影响颇大,对我国的地理学、旅游学、方志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导向和范本意义。其《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罗含在文学、哲学、地理方面有不少建树,被时人誉为“荆楚之才”“江左之秀”,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链接&&&&&《湘中记》的湖南山川&&&&■衡山:山有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悬泉滴沥,声泠泠如弦;有鹤回翔其上,如舞。&&&&■九嶷山:&九嶷山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嶷。&&&&■昭潭:益阳有昭潭,其下无底,湘水最深处也。或谓周昭王南征不复,没于此潭,以为名。&&&&诗词中的罗含&&&&“庾信罗含俱有宅,春来秋去作谁家。”&&&&——&唐·杜甫&摘自《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三首》之三&&&&“郭璞验幽经,罗含著前纪。”&&&&——唐·刘禹锡&摘自《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前朝已伴罗含醉,今夜应同陶令吟。”&&&&——&南唐·李煜&摘自《夜境》&&&&“罗含有后重家声,往向深山岁几更。”&&&&——明代·罗洪先&摘自《寿叔凤山七十赋诗》&&&&&他们说&&&&&尊重史实,善于发现&&&&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要尊重史实,不要过于拔高,也不要掩盖他的光彩,要善于发现。我认为罗含是以文采,哲思见长,而不是以政治才干见长的历史人物,所以晋书把罗含列入《文苑传》,是把他看作文人,而不是重要的政治家。罗含的《更生论》,体现当时佛、道、儒的密切互动,讨论的是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其立足点是玄学。他的《湘中记》,突出表明地是,他是个重实行、重实践的学者,很多地方他都亲自去探查,探看,这是不容易的。&&&&罗含身上有很多符号,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合拍的,他的影响力能够不断放大,他的故事能成为典故,在后世的诗词中被传颂,说明他有一种长久的,持续的影响力,这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发现,探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他是补缺式的重要人物&&&&梳理我们现在对湖湘文化名人的研究,对湖湘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罗含是一个补缺式的重要人物。以前从屈贾开始,一下子就跳到了宋代的周敦颐。这中间上千年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本土的文化人物几乎是一个空白。当然罗含的文化价值与分量如何,我还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不能随便说,但至少现在大家发现了在这个时期湖南耒阳出了一个罗含,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湖湘文化是大有意义的。&&&&——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真&&&&&深入梳理湖湘文脉&&&&耒阳是一个人文底蕴极其深厚的地方。为了打好文化牌,耒阳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了2001·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和2004·中国(耒阳)农耕文化节,建起了发明家广场、蔡伦纪念园、纸博物馆、神农广场、农耕博物馆。早在2004年参加农耕文化节时,我就提出了要重视对罗含的研究。今年初,许焕杰等同志让我组织湖南省内专家来探讨打造罗含品牌的可行性。3月24日,我们开了一个咨询会,与会专家分别从历史学、哲学、地理学、文学、文献学、方志学等多角度多学科进行了论证,我当即表示要把罗含研究纳入湖湘文化研究的范畴。这次研讨会我们邀请了更多来自全国的专家,大多数专家提交了相关论文资料。我希望以罗含研究为契机,通过对罗含文化、罗含精神的深入发掘、研究及传承,深入梳理湖湘文脉,整合湖湘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湖湘文化理论创新。&&&&&&&&——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周秋光&&&&&&正本清源,回到生命长河之中&&&&我从台湾来到耒阳,读罗含的《湘中记》《更生论》,看到当时的天,当时的地,油然而生一种真实的生命感、土地感。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如此。&&&&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形神之辨,罗含的《更生论》,短短不过四百字,被僧佑收集在《弘明集》第五卷,成为魏晋南北朝佛教探讨佛教神形论的重要文献。罗含《更生论》开宗明义,以向秀所言“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确定了中国易经“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课题。他直指“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既然天地无穷,万物有数,那么无穷的天地不能根源于有数的万物,换句话说,无穷不能来自于有穷,无限不能来自于有限,无中不能生有,除非万物也能变化无穷,天地万物才能一体。在罗含的宇宙观里,天地万物一体两面,关键的奥秘,在于有数之万物,如何能产生无穷的变化。罗含的万物更生,就是融天地万物于一体的万物变化原理。万物更生之道,如同生生之谓易,也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出易经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创生原理。这是很难得的正本清源,回到中国人对生命的慨叹与感悟之中,回到生命长河之中。&&&&——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 .CN, Geo Info. All Rights湖南考古辑刊(第11集)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湖南考古辑刊(第11集)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关于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
湖南考古辑刊(第11集)基本信息
作者: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印刷时间:2015年1月
字数:550000
湖南考古辑刊(第11集)目录信息
第11集收录11篇考古发掘简报和11篇研究论文。简报公布了谢家山旧石器地点、石门县旧石器遗址、白面寨
遗址、大畈遗址、兔子山遗址九号井、老屋背遗址、窑头古城遗址、酒埠江镇东晋墓、旺山宋代墓葬、羊舞岭
瓦渣仑窑址、永顺老司城遗址祖师殿区的考古资料。研究论文涉及湖南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 究、
楚文化研究、里耶秦简研究、瓷器考古研究等。[1]
考古新发现
湖南临澧谢家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制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 澧县文物局
湖南石门旧石器遗址调查简报 石门县博物馆
湖南新宁白面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邵阳市文物管理处
湖南洪江老屋背遗址发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怀化市博物馆 洪江市文物管理所
湖南沅陵窑头古城遗址发掘简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南攸县酒埠江镇发现两座东晋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攸县文物局
湖南桂阳旺山宋代墓葬 郴州市文物管理处 桂阳县文物管理所
湖南益阳羊舞岭瓦渣仑窑址Ⅱ区发掘简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益阳市文物管理处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祖师殿区考古发掘报告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
探索与研究
浅析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墙与护城河的修建 赵亚锋
松柏汉简中的“便侯国”与西汉的侯国迁徙 高成林
汉唐岳州窑青瓷浅谈 周能
宋代耀州窑青瓷印花装饰工艺对岭南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响 吴辉 何安益
论东亚伞状支烧具的技术体系及始源地问题——兼谈岳州窑和桂林窑的关系 杨宁波
田野考古发掘墓葬头向判定的新视角——壶与墓葬头向的理论与实践 黄凤春
说“盏盂”——兼论楚系盏盂的形态与功能 黄锦前
克黄器与淅川蘧氏墓群 冯峰
里耶秦简所见秦基层地方行政体系 凡国栋
岳麓书院《数》中两道衰分类算题的解读 田村诚 张替俊夫著 周西璧译[3]
.中国社会科学网.&#91;引用日期&#93;
.中国社会科学网.&#91;引用日期&#93;
.中国社会科学网.&#91;引用日期&#93;公元317年,晋愍帝被杀,琅邪王司马睿于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王朝建立.琅邪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对司马睿即帝位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南方世家大族看不起他,后来看到北方世家大族王导、王敦对司马睿的拥戴,南方世家大族顾荣、贺循在王导劝说下应命而出,才改变态度.故司马睿称帝时,硬是要王导“升御床共坐”,时人有 “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司马睿即位后,拜王导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王敦为侍中、大将军,都督江、扬、湘、交、广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上游.后司马睿逐渐任用刁协,刘隗,以疏远王导.东晋初年,祖逖联系黄河南岸坞堡主共同抗御石勒,黄河以南曾尽为晋土.但是由于东晋朝廷无心北伐,收复的领土旋即沦陷.公元321年,祖逖在雍丘发病而死.321年,元帝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究、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各领兵万人,名为防御石勒,实为防御王敦.322年,王敦以讨刘隗、刁协为名,起兵武昌,其部参军沈充也在吴兴起兵响应.王敦和沈充,以东西两路夹攻建康.这次战争,王敦打胜了.军队进入建康,诛杀大臣多人.刘隗出逃过江,投奔石勒.刁协在出逃途中被杀.322年冬,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受遗诏辅政.元帝在位时,喜爱琅邪王裒,欲易太子.赖王导的保护才作罢,故明帝即位后对他非常信任.324五月,王敦病危,矫诏任命王应为武卫将军以自副,以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六月,明帝诏以王导为大都督、领扬州刺史,温峤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与卞敦守石头城,应詹、郗鉴、庾亮、卞壶、苏峻、刘遐等共讨王敦.王敦闻之,以诛温峤为名,派王含、钱风、邓岳、周抚等率军直攻京师.七月,王含率水陆五万至江宁南岸,温峤挫其前锋,晋军连续出击,大败含军.王敦闻之,气愤而死,命以王应为嗣.王敦之党沈充闻敦举兵,亦兵攻建康与晋军刘遐、苏峻等部激烈交战,大败.王含逃奔荆州,被王舒沉于长江;钱风败走长江阖庐洲,被周光追斩;沈充为故将所杀;周抚、邓岳均亡入西阳蛮中.自此王敦之乱平定.325年八月,晋明帝司马绍(时二十七岁)病死,太子晋成帝司马衍(时五岁)即位.司马漾、王导、卞壶、郗鉴、庾亮、陆晔、温峤等受遗诏辅太子,尊皇后庾文君为皇太后,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庾氏是庾亮之妹,朝政大权遂落在庾亮手里.庾亮一得势,司马宗深为不满,不久被庾亮杀掉.庾亮杀了司马宗后,又图排挤王导,但担心荆州刺史陶侃势力强大,对自己不利,就用温峤为江州刺史,镇武昌(今湖北鄂城)以防备陶侃,接着,庾亮又调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到建康作大司农,企图以此夺苏峻兵权.327十一月,苏峻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渡江进攻建康.328年初,苏峻攻破建康,放火焚烧,庾太后遭到逼辱,忧恐而死,庾亮逃往寻阳,投奔温峤.陶侃对庾亮不满,不愿出兵救建康,因温峤劝告,才同意出兵.陶侃、温峤大军顺江而下,打败了苏峻,收复建康.苏峻被杀,祖约败逃投附石勒,后为石勒所杀.战后,陶侃回荆州,自江陵移镇巴陵(在今湖南),温峤回江州武昌.庾亮自愧惹出苏峻之乱,请求外镇,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朝廷大政仍归王导执掌.329年四月,温峤病卒,刘胤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同年十二月,右军将军郭默向刘胤求资不得又受胤部将轻视,将刘胤及其僚佐斩杀,又掠胤女及诸妾财宝据为己有.司徒王导不究其罪而以郭继任江州刺史.太尉陶侃不满王导做法,遂发兵郭默;庾亮随即督率步骑二万配合陶侃讨伐郭默,很快平定了这次叛乱.339年七月,王导死去,成帝征庾亮入辅,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不肯就职,他信心十足地准备移镇襄阳,此时,邾城突然失陷(后赵以重兵围攻邾城时守将毛宝曾告急,庾亮轻敌,没有增援),庾亮自求贬官三等,此后,庾亮渐郁成疾,次年二月病死.342五月,晋成帝染病,其二子丕、奕尚在襁褓,庾冰极力劝成帝立其母弟司马岳为嗣.于是庾亮、何充及司马晞、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并受遗诏顾命.六月,成帝病逝,晋康帝司马岳即位,封成帝子丕为琅邪王,奕不东海王.康帝即位后,委政于庾冰、何充,随后任命何充为骠骑将军、领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十二月,立褚妃为皇后,征豫章太守褚裒为侍中、尚书,但裒因系皇后之父,不愿居中任事乞除江州刺史,镇半洲.343年七月,后赵汝南太守戴开率众降庾翼,于是庾翼率所部北伐,以桓宣为梁州刺史,前出丹水(在今河南);桓温为前锋小督进入临淮(今江苏盱眙).九月,庾亮上奏先移镇安陆(今湖北云梦),康帝及朝臣均遣使劝阻,但翼不听,违诏北行,至夏口(今湖北武汉黄鹄山),上表移镇襄阳,又以庾冰领江州刺史镇武昌以为自己后援.344年七月,桓宣为赵将李罴击败,翼复以长子庾方之代领宣众.同年九月,晋成帝病逝,十一月庾冰又死,庾翼遂还夏口,复督江州,北伐之事不了了之.344年,晋康帝病死,子晋穆帝司马聃即位.尊皇后褚氏为皇太后,当时穆帝年仅二岁,由褚太后临朝称制,加何充为中书监,录尚书事.346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成汉.347年三月,大军直指成都,李势逃往葭萌,送表请降,成汉亡.347年,东晋王朝占领巴蜀以后,通过张氏前凉政权,正式与拜占廷帝国建交.349年,石虎死,北方大乱.六月,征北大将军褚裒上书穆帝请求伐赵.七月,以裒为征讨大都督,率众三万直赴彭城(今江苏徐州),北方士民纷纷归附,赵将李农率骑二万击败裒.十二月,裒因北伐失败,渐愤病死.349年,桓温上疏请废殷浩,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自此内外大权全归桓温.354年二月,桓温统步骑四万由江陵出发北伐.水军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至南乡(今河南浙川南),步兵自浙川(今河南西峡)趋武关.秦兵五万由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率领,在峣柳(在今陕西)拒温.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兵大败,桓温进军至灞上,三辅郡县皆降.桓温兵到关中,秦王采取坚壁清野对策,桓温军中乏食而撤退,秦兵从后追击,温军屡败,伤亡万数.356年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发北伐.八月,至伊水,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极力主张还都,但朝臣已安于江南,无意还都洛阳,遂举朝反对桓温的还都计划.桓温军归去以后,司、豫、青、兖诸州又为燕夺去,365年洛阳也为燕所攻取.361年五月,晋穆帝司马聃死,年仅十九岁,穆帝无子嗣,皇太后令以成帝司马衍长子晋哀帝司马丕为嗣,即皇帝位,九月,册立妃王氏为皇后.哀帝司马丕即位后宠信方士,专食药物以求长生,终因服药过多中毒而丧失能力.364年三月,晋又以褚太后临朝摄政,暂行管理国家.365年二月,晋哀帝司马丕病死,无子嗣,皇太后以晋海西公司马奕为嗣,即皇帝位.369年四月,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燕,七月,大军至枋头(在今河南).邺中人心惶惶,燕主和大臣慕容评谋逃,慕容垂请战.慕容垂与慕容德率众五万拒温.燕主一面又派人求救于秦,许割地予秦.秦王苻坚派邓羌率步骑二万救燕.慕容垂设计断温粮道,不久桓温粮尽而退兵,燕军乘胜追击,温军死者三万余人.援燕的秦军,击温军于谯,温军死亡又以万计.枋头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大战,桓温大败.371年十一月,桓温拜见褚太后,请求废掉晋帝,另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太后同意废立,桓温遂召集文武百官宣布废晋帝为东海王,同年,晋简文帝司马昱即位.371年十一月,桓温使人诬武陵王司马晞、太宰长中庚倩、散骑常侍庚柔等谋反,将他们都逮捕入狱,杀死东海王三子及其母,废武陵王及其三子的封号,免新蔡王司马晃为庶人,族诛殷涓、庾倩、庾柔等.庾蕴饮毒酒而死.庾希、庾弟庾邈、邈子庾攸之惧诛而流亡.372年七月,简文帝身患重病,急召大司马桓温回京为辅,一天之内连发四道诏令,桓温却固辞不至.皇太子晋孝武帝司马曜即位,褚氏认为司马曜年幼,命桓温入朝佐政,桓温仍然不从.373七月,桓温病死.桓温死后,朝廷加温弟荆州刺史桓豁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梁、雍、交、广五州诸军事;弟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豁子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三分了桓温生前的职务.温死时,晋孝武帝年方十岁,373年八月,崇德太后临朝摄政.375年五月,桓冲以宰相谢安有重望,将扬州刺史的职位让给谢安,谢安遂掌握了统摄京畿地区的大权.376年正月,皇太后下诏归政,晋孝武帝开始亲政,年十三,以郗愔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浙东五郡军事.解除桓冲徐州刺史职务,以为车骑将军、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诸军事,自京口徒镇姑孰.为了进一步削弱桓氏及其党羽,经谢安策划,解除了郗愔会稽内史职务.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了朝政.377年十月,朝廷任命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辞行组新军.谢玄把南兖州的军府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移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因为晋人谓京口为北府,所以当时人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379年,前秦兵取彭城、淮阴、盱眙,随进兵攻三阿,晋朝廷大震,临江戒备.秦军为晋兖州刺史谢玄打败了,退还淮北.383七月,苻坚下诏、大举攻晋.八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指挥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先行,苻坚随后继发,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苻融兵三十万,先到颍口.东晋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桓伊等率众八万,北上抗击秦军.晋军的主力,就是北府兵.苻坚派朱序去晋军大营,劝说谢石投降.朱序原是东晋襄阳太守.朱序到了晋营,反给谢石划策:乘前秦诸军未集,宜速击之.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梁成隔洛涧布阵以待.刘牢之渡水进击,大破梁成军,杀成.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一万五千人.于是谢石大军,水路俱进,迫临淝水.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秦军紧靠着淝水西岸布阵,晋军进到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水相峙.谢玄派人“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苻坚“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苻融也同意这个主意.苻融指挥军队稍退,哪知大军一退,便收不住了.谢玄等领晋军渡水,冲杀过来.苻融想拦阻退兵,不想马倒,死在乱兵之中.朱序又乘机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苻融一死,秦军已慌,又听得秦军已败,一发不可收拾.晋军从后追杀,直追出三十多里.苻坚中流矢,只带领少数人退回淮北.公元384年,兖二州刺史谢玄、鹰扬将军刘牢之、上庸太守郭宝、徐、豫州刺史桓石虔 、济阳太守郭满等将领接连收复了一些北方失地.东晋朝廷以谢玄数月之间连克秦之徐、兖、青、司、豫诸州,加玄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385年四月,蜀郡太守任权攻占成都,斩秦益州刺史李丕,东晋复取益州,以广州刺史罗友为益州刺史,镇守成都.公元386年,荆州刺史桓石民遣将军晏谦攻下弘农.这是东晋疆域最大的时候.公元384年,荆州刺史桓冲死,恒石民为荆州刺史.孝武帝和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猜忌谢安,为了避开矛盾,谢安自请出镇广陵之步丘.385年八月,谢安死,晋廷以司徒司马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自此,道子继谢安掌权.对司马道子昏庸腐败,孝武帝也不满意了,遂以王恭为兖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王恂为尚书仆射,以张大皇室而潜制道子.公元396年,晋孝武帝死,子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司马道子摄政.道子委任王国宝、王绪,以对抗王恭、殷仲堪等.道子先以王国宝为中书令,兼中领军,后又任他为左仆射、领选举、加后将军、丹扬尹,领东宫兵.397年,兖州刺史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等,以讨王国宝为名起兵.道子无奈,诛王国宝,王恭退兵还京口.道子诛了王国宝,更用宗室司马尚之、休之兄弟,企图削弱地方势力.道子为防王恭、殷仲堪再次起兵,就任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并帅领卫将军府兵和徐州兵.道子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割豫州四郡使王愉为督.豫州刺史庚楷大怒,派人与王恭、殷仲堪、桓玄共同起兵,殷仲堪、桓玄共推王恭为盟主.道子以元显为征讨都督、假节,领兵讨伐王恭,元显使人劝说刘牢之归顺朝廷,王恭又以牢之门第低微而轻视之,因与刘牢之结怨.刘牢之遂背叛王恭,投附元显.王恭兵败被俘,送建康斩首.杨佺期、桓玄的兵到建康城外,殷仲堪至芜湖.刘牢之帅北府兵入京师,军于新亭.道子接受桓冲之子桓修的建议,用计拆散桓、杨、殷的联合.未经战斗,桓、杨、殷便撤军回荆州.荆州兵退后,司马元显便谋篡了其父道子之权,自为扬州刺史.元显性苛刻,生杀任意,他想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但兵源不足,于是就“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依附民)者曰乐属,移置京师,以充兵役”,这损害了以客为主要劳动力的地主们的利益,失掉扬州东土的人心.399年十月,元显征发免奴为客者兵役,引起了三吴的骚乱,孙恩乘机自海上回来,攻上虞,杀县令,不久拥众数十万,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谢逸等人皆被杀.此次那些被杀和逃亡的地方官,大多是谢、顾、张、孔等族的人.东晋朝廷以元显领中车将军,以徐州刺史谢琰兼督吴兴、义兴军事,领兵镇压孙恩起义.刘牢之也领兵协助谢琰作战.400年初,谢琰攻杀义兴许允之,破吴兴丘尪.谢琰屯兵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派司马高素领兵协助刘牢之向浙江(今钱塘江)推进,孙恩战败退入海岛.400年五月,孙恩再次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登陆,入余姚,破上虞,会稽太守谢琰骄傲轻敌,双方一交战,谢琰及二子均被斩杀.十一月,东晋派刘牢之都督会稽等五郡,帅兵击孙恩.孙恩败,撤回海岛.401年二月,孙恩出浃口,攻句章,为刘牢之所败,复走入海.三月,孙恩北趣海盐,为刘裕所败,转趣沪渎.六月,孙恩浮海溯江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这时,孙恩有战士十余万,战船千余艘.京师建康大震.孙恩知建康有备,遂北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遣别将攻入广陵,孙恩军为刘裕所败,死伤甚多,军力大减.至沪渎,又为刘裕所败,遂又退入海岛.402年三月,孙恩进攻临海,这次进攻,已是强弩之末了,孙恩进攻临海失败,知大势已去,便与部下一起投水而死.桓玄火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后东晋朝廷命他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和扬、豫八郡诸军事,兼任荆、江两州刺史.桓玄又以兄桓伟为雍州刺史,从子振为淮南太守,朝廷也只好依他.元显决定发兵征桓玄,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自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桓玄听得元显发兵,一面发檄文数说元显罪状,一面挥师东下,直指建康.历阳一战,俘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司马休之败逃.元显所依靠的是北府将领刘牢之,但刘牢之率军投降了桓玄.元显不战而溃,被俘.桓玄入建业,杀元显.公元403年,桓玄废晋帝,自为皇帝,国号楚.不久他先借故杀了刘牢之,后又杀北府诸将.”桓玄篡位后,刘裕随徐、兖州刺史桓修入朝,桓玄的皇后刘氏劝玄杀刘裕,玄没有听从.404年二月,刘裕在京口,刘毅在广陵,同日起兵.刘裕杀徐、兖二州刺史桓修.刘毅杀青州刺史桓弘,领兵渡江至京口与刘裕军会合.众人共推刘裕为盟主,统众向建康进发.桓玄一面以侍中、后将军卞范之屯复舟山西,桓谦屯复舟山东北,一面派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率兵东向迎敌.刘裕和吴甫之、皇甫敷的军队在江乘(今江苏龙潭)相遇.刘裕斩吴甫之于军前,军至罗落桥,又大败皇甫敷军,斩皇甫敷.刘裕军进至复舟山东,桓谦军大溃.桓玄知桓谦等大军败绩,遂仓惶离开建康逃回荆州,收集战士,得二万多人,不久又帅军东下,与刘裕大战于峥嵘洲(今湖北黄冈附近).此战桓玄败北,被杀.桓玄虽死,桓谦和桓玄从子桓振等在荆州继续抗击刘裕,有一年左右,才最后被消灭,桓玄退回荆州时,是带着东晋安帝一起走的.安帝是个白痴,又被刘裕迎回去,复了皇位.东晋军政大权,遂落入刘裕之手.409年,刘裕因南燕对边境的不断骚扰,率军北伐.刘裕进军与南燕军战于临朐南,这一战役,是两军的主力决战.南燕几乎全军覆没,南燕主慕容超只身逃回广固.410年二月,刘裕攻破广固城,生擒慕容超,斩于建康.南燕王公以下被杀者三千人,家口投入者万余.南燕亡.正当刘裕进兵南燕、围困广固的时候,孙恩的余部广州刺史卢循、徐道覆想乘机袭取建康.410年二月,卢循与徐道覆分两路出兵.卢循自始兴(今广东韶关市西)攻长沙,走现今湖南一线,这是西线.徐道覆出南康、庐陵、豫章,走今江西一线,这是东线.东晋江州刺史何无忌自浔阳迎击徐道覆.两军战于豫章.何无忌大败,战死.刘裕闻讯,慌忙班师南归,于四月间赶回建康.卢、徐合兵,沿江顺流而下,与刘毅的军队遇于桑洛洲(今江西九江东北).毅军大败,辎重所弃,堆积如山.卢、徐顿兵建康城下两个月,师老兵疲,给养困难,南撤退守寻阳.此后,卢循、徐道覆与刘裕屡战不利,决计退军先取荆州,又为刘裕所败,遂退回广州.徐道覆退保始兴,因险自守.411年二月,晋军攻破始兴,徐道覆被杀.三月,卢循率部到广州,广州城已为刘裕从海路登陆的军队所攻取.卢循转战奔交州,兵败投水而死.412年十一月,刘裕在江陵消灭刘毅的反对势力.413年初,刘裕以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众伐蜀,413年五月,朱龄石至成都.谯纵逃出,自缢死,蜀平.公元416年,后秦主姚兴死,子姚泓即位.姚氏兄弟子侄间展开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刘裕乘此机会,于八月间自建康发兵,北征姚泓.晋兵分五路出征,龙骤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将步兵自淮、淝向许、洛(主力).417年七月,晋军自河入渭攻长安,大破长安守军,后秦主姚泓兵败出降.后秦亡.刘裕有一得力大臣叫刘穆之.刘裕领兵北伐,刘穆之留守建康,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刘穆之病死.刘裕一怕朝中有变,二来他本无久留关中之心,于是便匆匆南返.他以十二岁的儿子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镇守长安.留下为争功而不和的王镇恶、沈田子等人辅佐义真.刘裕东返后,夏主赫连勃勃即向长安进兵.沈田子忌恨王镇恶,诬镇恶谋反,把他杀害.义真的长史王修,以擅杀之罪杀田子.义真年少,用度无节,王修常加以裁俭.义真不高兴,有人乘机陷害王修,义真遂把王修杀了.夏主赫连勃勃得知长安政局的混乱,即迅速攻占长安附近的咸阳.义真在长安呆不住了,纵兵掠夺,多载宝货妇女,撤离长安.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东晋亡.历史上以这一年为南北朝开始的年代.
与《东晋历史》相关的作业问题
中国有很多人,每个人关注的事情不同,所以中国会关注很多事,但每一个中国人关注的会各有不同,所以不要随便说,国人怎么样啊,或者中国人怎么样了.如果你刚从历史书中了解了这段历史,想进一步了解下,我向你推荐网络著名写手赫连勃勃大王的《两晋南北朝的另类历史:华丽血时代》,这书很容易提起你的兴趣.如果你真想详细研究那只能读《晋书
全本翻译是有的,有一套大部头的书叫做《白话二十四史》,已经把历代的二十四史(包括《晋书》)的文言原文全部翻译成白话文了,你可以到网上找找与这本大书相关的电子版下载地址,好像也有相关的电驴、bt下载,不过能否下载,或者速度如何就不知道了.了解东晋历史看纪传体的书是比较累的,因为它是一个人一个人讲过来,没有一个纵向的时间轴
  庾亮(289~340)  中国东晋外戚,大臣.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司马睿(见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时任西曹掾,颇受器重.后以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庾亮侍讲东宫,与太子交好.明帝即位,任中书监,为王敦所忌,托病去官.太宁三年(325)明帝卒,庾亮为中书令,与王导共辅6岁太子司马衍(晋成帝)继位,庾太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
D.东周东周有天子,无皇帝.
有些人答的有点谱不过不全面.首先,两个王朝有继承关系的,则以首都相对方位来称呼.比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南宋、北宋.如果两个王朝有继承关系,但其中一个存在时间过短的,则只对时间过短的加方位,如南明.如果两个王朝继承关系过于严格,则不改变称呼,如明朝.如果两个王朝没有继承关系,则一般用前后来称呼,但当是与主要王朝同名
1.西汉被王莽所灭,后刘秀又复国了,但将首都定在洛阳,因为在西汉首都长安的东面所以称东汉.2.西晋也是如此,西晋首都是长安后被匈奴所灭.第二年,又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新政权.称东晋.3.北宋被金国所灭,康王赵构先南逃至南京后又逃至杭州,向金称臣.长江以北国土全部沦丧.因南宋首都杭州在北宋首都汴梁的南面所以称南宋.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是中国东晋初年的权臣.山东临沂人.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
这段历史太长了,从司马炎建立西晋而后八王乱政到东晋那可是两本书啊,建议你买书看吧
肯定是先有西晋
偶然而已.东西还是南北都是根据都城的位置来划分的.比如西周的都城镐京在西安,而东周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学家们就以西周东周来划分.西汉的都城在西安,东汉的都城在洛阳.西晋都城在洛阳,而东晋则在建康,也就是南京.称西晋东晋也不足为奇了.历史上还有南宋北宋,应该也是按都城的位置来划分的.北宋的都城在开封,南宋则在临安,也就
算不算一个朝代主要看皇室的传承吧,再一个看制度人民认同等的延续性.西周和东周是延续下来的,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因此西周和东周是一个朝代,只是迁都是一个周代由盛到衰再也无力控
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a./zhidao/wh%3D600%2C800/sign=c2ea8b381bd5ad6eaaac6cecb1fb15e3/b58f8c5494eef01f2ad8a839e0fe.jpg"
杨坚建立隋朝,征服南陈,统一全国
排序: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十六国.
历史上如何规定的“东西晋”五胡乱华后,晋室举国由原都城长安南迁至健康,新奉司马睿为帝,重立晋朝.至此,史上便有了东西两晋.比之宋朝,同时南迁故都,为何称之为“东,西晋”而非“南,北晋”只为区别于“南北朝”或“南北宋”吗?望请高人不吝赐教谢谢 再答: 西 晋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建议你去看看上品寒士 极经典的一本小说 作者把东晋的历史融合的极好 九品官人法 魏晋风度 我已经看了第六遍了 开头可能比较平淡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 后来无聊又看了一遍 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我不是做广告啊
所谓西或者东,都是后世历史学家根据首都的地理位置命名的!比如西周建立者周武王建都今天的西安,到周平王时期迁都洛阳,洛阳在西安的东面,所以周平王以后的周朝就称为东周!西汉东汉也是一样的!西晋首都洛阳,而东晋首都是健康(今天的南京),洛阳在南京的西面!南宋、北宋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晋时期社会民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