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灭绝动物的森林动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在原始森林中消失的动物有哪些,如果可以的话,请列举他们是怎么灭绝的?
再见不再见丶矓
渡渡鸟,或作嘟嘟鸟又称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渡渡鸟重达23公斤左右体羽蓝灰色、头大.嘴长23公分,淡黑色,具淡红色鞘形成钩尖.因为翅膀小,所以不能飞.脚强壮,黄色,脚後端高处有一束弯曲的羽毛.留尼旺孤鸽可能是渡渡鸟的白化变种.罗德里格斯孤鸽淡褐色,体较高较细,头较小,嘴短而无厚钩尖,翼上有隆突.现於牛津大学保存一个渡渡鸟的头和脚,大英博物馆只保存一只脚,哥本哈根保存着一个头.欧、美和模里西斯若干博物馆保存有多少是完整的骨骼.孤鸽的许多骨骼亦被保存下来.16世纪后期,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又跑不快的渡渡鸟厄运降临.欧洲人来到岛上后,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这以后,枪打狗咬,鸟飞蛋打,大量的渡渡鸟被捕杀.就连幼鸟和蛋也不能幸免.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他们每天捕杀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每天只能打到几只了.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的杀害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渡渡鸟灭绝后,一样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繁茂,幼苗茁壮.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大颅榄树的状况使科学家们深感焦虑,抢救大颅榄树成了一个紧张的课题.科学家们通过种种实验与推想分析,可是几年过去了,没有任何进展.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也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这一年正好是渡渡鸟灭绝300周年.坦普尔细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它的树龄正好是300年,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坦普尔通过细致的发现,在渡渡鸟的遗骸中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最后坦普尔推断出,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边的硬壳也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最后科学家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从此,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食,树以鸟来生根发芽,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渡渡鸟和Solitaire鸟的确是亲缘关系最密切的两种鸟类,它们都属于鸽形目孤鸽科,在进化树中是鸽子家族的成员之一.远在毛里求斯和罗得里格斯岛形成之前几千万年,它们就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种属.通过对地质学证据的考察,据推测,渡渡鸟和Solitaire鸟的始祖可能最早都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在几百万年时间中,这两种不会飞行的鸟儿是如何远涉重洋,跨过印度洋来到遥远的非洲海岸,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依然是个谜.然而,如果考虑到这些鸟儿在长途跋涉之后却最终在被它们视为天堂的岛屿上迎来了自己的末日,这又为它的迁徙带来了许多悲剧色彩.在渡渡鸟灭绝后,科学家就一直认为渡渡鸟的绝迹不能排除人类因素.如今,虽然有证据表明大部分渡渡鸟死于天灾,但仍然无法否认人类在渡渡鸟灭绝过程中起过负面作用.1505年,葡萄牙殖民者乘船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登上毛里求斯岛之前,看见森林里栖息着一种鸟,大小如天鹅,披着一身灰色的羽毛,尾羽不太长,卷成一簇像一朵花.身体胖胖的,头顶半秃,腿骨矮粗,翅膀短小,黑色的大嘴末端弯曲成钩.这是一种不会飞的鸟,过群居的生活,走路蹒跚,左右摇摆.葡萄牙人来到这里以后,很容易捕捉这种迟钝的鸟.因此,他们把它叫做渡渡鸟(dodo在葡萄牙语中是愚笨的意思).渡渡鸟出现在距今2000万年前,一直生活在印度洋中远离大陆的毛里求斯岛.——————————————————————————————————————————抱歉,本人能力有限,只知道这些了,请不要介意(⊙o⊙)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侏罗纪时 大部分陆生动物,他们是因天上一颗陨石而灭绝的.
拜托,是现在的原始森林!!!
扫描下载二维码地球五大生物灭绝事件_净面清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7贴子:
地球五大生物灭绝事件
尽管-第三纪生物(又称K-T灭绝事件)最广为人知——因为恐龙就是当时灭绝的——但在上发生过的一系列的事件中,有的比K-T灭绝事件更具有毁灭性。所谓生物大灭绝,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种同时,或者在很短的内突然死亡、消失。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当时96%的生物消失了。这里历数的五次大灭绝事件,每次都毁灭了至少一半的物种,而在地球历史上,小规模的灭绝事件更是经常发生。事实上,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种类就是灭绝在史前人类的手上,而人类的古代和现代时期,可能也会在记录中留下生物大灭绝的迹象。1.-志留纪生物:4.43亿年前上第三大规模的生物事件,而且-志留纪还具有两个间隔数千年的灭绝高峰。奥陶纪的大部分生命还生活在海洋里,因此诸如、和类等海洋生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大约有85%的海洋生命灭绝。灭绝原因据称是南半球出现了巨大的冰川,导致气候变化和下降,并使海水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2.晚泥盆纪:3.59亿年前有四分之三的生物灭绝,不过这并不是单一的灭绝事件,而是包括了一系列、持续了数百万年的灭绝事件。生活在浅海区域的生物受影响最大,礁遭受重创无法恢复,直到一亿年后新的珊瑚种类才出现。事实上,大部分海底都变得缺氧,因而变得不适合生物生存——除了细菌。高度、撞击、气候变化以及新的植物改变了土壤,这些都可能是生物的原因。3.二叠纪-生物:2.48亿年前96%的生物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堪称货真价实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自那4%幸存者。这次灭绝事件其实相当复杂,因为其中至少包含两个跨度数百万年的灭绝时期。海洋生物受影响严重,而也经历了它们历史上唯一一次大灭绝。撞击、、大规模释放、氧含量降低、变动等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这次灭绝事件。4. - 侏罗纪的生物:2亿年前在最后的1800万年里,出现了2到3次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气候变化、和撞击都可能是该事件的罪魁祸首。许多动物种类灭绝,包括大量、一些大型、许多造礁生物和大量的。大约一半的生物灭绝了,但奇怪的是,植物似乎没有受到很严重的影响。5. - 第三纪生物(K/T灭绝):6500万年前由于恐龙的灭绝,这次事件最广为人知。然而,许多其他生物在晚期仍然繁盛,包括菊石类、许多有花植物以及最后的翼龙类。在最终的事件来临之前的数百万年中,一些类群的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火山爆发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的急剧下降有关。最后,一颗巨大的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导致了这场。
ThinkSNS年底钜惠,社交+直播+电商系统,0元分期,轻松购买
以下为爱尔兰麋鹿大角鹿,又名巨大角鹿、巨型鹿或爱尔兰麋鹿,是体型最大的鹿。它生存于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欧亚大陆,由爱尔兰至贝加尔湖东。最近年代的化石约为属于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现正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爱尔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传统上大角鹿被称为爱尔兰麋鹿。虽然有大量的骨骼在爱尔兰发现,但它们却不只限于爱尔兰,加上它其实与麋鹿不是近亲,故现时很多学者都只称呼它为大角鹿。有时被认为是一个亚种,它的鹿角相似但更为复杂。大角鹿站立时肩高约2.1米。它有所有鹿中最大的鹿角,最大的约有3.65米阔及90磅重。袋狼袋狼又叫塔斯马尼亚虎。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欧洲移民定居澳洲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干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体形似狗,头似狼。肩高600毫米,体长100~130厘米,尾长50~65厘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口裂很长。前足5趾,后足4趾。腹部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袋内有2对**。尾巴细而长。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大唇犀大唇犀是我国上新世非常繁盛的一类动物。它属于奇蹄类的角型亚目中的犀总科.大唇犀体型矮壮,四肢短。前后脚均为三趾。头骨短,鼻骨长而弱,无角。下颌结合部粗壮并扩大成铲状。门齿大,间距宽,向外上方伸出。前臼齿比后臼齿小并向前急速递减。臼齿具粗大的前刺和反前刺。第二臼齿明显地大。它属于奇蹄类,奇蹄类的趾数常为奇数,足的中轴通过中趾。前后足的内趾(即大拇趾)和后足的第五趾都退化消失了;前足的第五趾在原始类型中保留,在进步类型中也消失了。因此,奇蹄类的前后足常常只有三个起作用的趾,而在进步的现代马类中仅剩下了一个中趾。奇蹄类的踝部,距骨近端(即距离身体较近的那一端)有一个双重突起的滑车形的面,与胫骨的远端(即距离身体较远的那一端)相关节,距骨远端与踝部其它骨头相接处则为扁平的面。起作用的趾集中在少数几个直到一个趾上,距骨具有滑车结构,这两点使得奇蹄类能够更加快速地奔跑以逃离危险的食肉动物,这是奇蹄类超越与踝节类的重要进步特征。此外,奇蹄类股骨在骨干外侧有一显著的突起,称为第三转节。帝鳄帝鳄长达40英尺(12米),重达10公吨(11吨),年龄大约是50~60年,生活在1亿1000万年以前白垩纪前期,帝鳄报告是根据其脑袋化石和百分之五十的骨骼推测出来的,帝鳄有一个细长的脑袋,大约6英尺长(1.8米),支撑着被镶嵌一百颗以上的牙齿的下颌。帝鳄的前颌很有杀伤力坚固,尖细,而且有力道强大的门牙——线一把锁锁住上下颌!这是多么奇妙的设计!塞利诺惊叹不已的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构造。那么帝鳄的食物是什么呢?塞利诺推测它和现生的短吻鳄的捕食方式应该是差不多的,现在在非洲的河中居住的现代鳄鱼通常捕抓牛羚和斑马——先把他们拖进水里淹死,然后再慢慢撕碎吞噬。在白垩纪前期,一些小型哺乳类,中型恐龙常常是帝鳄的腹中之物。当它们在河边喝水,帝鳄便急速出击,用一百多颗牙齿插入被捕食的动物。
雕齿兽雕齿兽堪称为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熟的雕齿兽身体全长约4米,背部最高达2.5米。它们身上的坚硬盔甲直径就经常大于两米,保护着它的身躯。这个壳是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所组成。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雕齿兽的尾巴有环形骨作为保护。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质化的刺,就像一条带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御利器。显然,在这样的坚硬装备与武器之下,再凶猛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对雕齿兽攻击而猎食。雕齿兽雕齿兽是一种从化石中发现的犰狳状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南美洲包括从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乌拉圭到巴西一带。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0-8,500年前)。并在2千5百万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马地峡的出现而连结时首次出现在美国西南部。它们在约於一万年前灭绝。相信住在它们附近的原住人类猎杀它们及以它们的壳来作为遮蔽。  渡渡鸟渡渡鸟体大於吐绶鸡,重达23公斤左右(约50磅)。体羽蓝灰色、头大。嘴长23公分(9吋),淡黑色,具淡红色鞘形成钩尖。翅小而不能飞。脚强壮,黄色,脚后端高处有一束弯曲的羽毛。留尼旺孤鸽可能是渡渡鸟的白化变种。罗德里格斯孤鸽淡褐色,体较高较细,头较小,嘴短而无厚钩尖,翼上有隆突。现於保存一个渡渡鸟的头和脚,大英博物馆只保存一只脚,哥本哈根保存有一个头。欧、美和模里西斯若干博物馆保存有多少是完整的骨骼。孤鸽的许多骨骼亦被保存下来。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渡渡鸟是一种很大的鸟,以至于可能你都不信它是鸟类。因为它不会飞。它是鸠鸽科家族中的一种。欧洲的水手在1507年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这种鸟。短面熊巨型短面熊除了生满利齿的大嘴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长长的四肢,当它们平时散步时,背部距地面约1.5米,而当其用后肢站立起来时,则要超过3.4米,(目前北美发现的最大的短面熊化石站立时高达4.3米)。不过虽然巨型短面熊比同时期的美洲古棕熊高大不少,但其体重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因为它们的四肢虽很长,但却较为“苗条”,古动物学家们估算:即使在秋季,巨型短面熊的体重也仅为700公斤左右,现在加拿大最大的北极熊就有660公斤重,而熊类动物中大名鼎鼎的洞熊则要超过一吨。在体貌特征上,巨型短面熊的前额与其他熊类都不相同,它们与现今的非洲狮一样有着宽阔的前额;短面熊的脸型确实够短,其宽长之比为80%,(而棕熊、黑熊及更新世的洞熊都要小于70%),有如此短而宽的颌骨及发达的肌肉组织,难怪巨型短面熊成为了当时北美最有力量的顶级掠食者。短面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几乎所有晚期熊类行走时都是脚趾向内弯的“内八字”,故而看起来总是“步履蹒跚”。短面熊类则不然,它们演化出了笔直行走的步伐,这使得它们行动轻松,奔跑迅速。
剑齿虎剑齿虎的体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种类,身长约1.5米,体重最多只有110公斤多一些,相当于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虽不够高大,但它们却拥有壮实的身体,尤其是前肢。它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头部——两颗长达15厘米的剑齿深深埋入上颌,几乎与头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颌则向下伸出了巨大的护叶。这样的护叶虽有利于保护突出的剑齿,但同时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险,而且还造成头部变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剑齿虎的体重是现代狮子的两倍。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灰熊。成年剑齿虎体重约200公斤重,其犬齿最长可达17厘米,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巨犀头上无角,头、颈和四肢都很长,站起来肩部高可达5米,体长7~9米,体重15吨,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头骨长而低,长1米左右,但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细小。额部隆起但无角;鼻骨光滑,向下弯曲。颈很长,肢长柱状。头上无角。牙齿结构简单,有一对钝门齿;颊齿低冠,前臼近长方形,第一前臼齿原尖特殊,具有很大的第四尖及发育不好的后尖;第二前臼原尖形成一长钩状脊与第四尖相连,后尖细而不与第四尖相连;第三前臼齿的后尖细而突出,弯曲于第四尖之内;臼齿简单;上第一臼齿具不发育的反前刺;上第三臼齿梯形,构造原始。估计主要以高层树枝上的嫩叶为食。恐鸟恐鸟曾是新西兰众多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平均身高有3 m,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恐鸟是数种新西兰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目前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包括2种身体庞大的恐鸟,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身高平均约3 m的巨型恐鸟中,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鸟可称得上世界第一高鸟。虽然上肢已经退化,但恐鸟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尽管下肢发达,庞大的身躯使得恐鸟的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隆鸟隆鸟又叫象鸟,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中。“隆鸟”的意思即是“高高凸起的鸟”。隆鸟比新西兰的恐鸟(1800年灭绝)还要高2 m,比现在世界第一大鸟——鸵鸟就更高了,在300多年以前,可称得上世界第一大鸟。就连隆鸟的蛋也比后两种鸟的大许多,鸵鸟蛋平均约1.76 kg,相当于200多只鸡蛋那么重。隆鸟的身躯健硕,脖子很长,脑袋很小。圆钝的喙,两只大大的脚趾及粗壮的大腿。隆鸟的前肢已经退化,只留下很小的翅膀,羽毛同鸸鹋非常相似,是一种善于奔跳而不会飞的巨鸟。隆鸟是早期鸟类向大型化发展的一支代表,它同岛上的其他动物一起和谐地生存了很长一个时期。人们认为隆鸟的肉多且鲜美,羽毛修长,可作装饰品,过去,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常常猎杀隆鸟,取食它的肉,面羽毛则作为身上的装饰品,他们还用隆鸟的腿骨做成项链,佩挂在胸前。那里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隆鸟的神话传说。
猛犸象猛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1.5米左右,体重可达4~5吨。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从猛犸的身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 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的一种古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的象,但头骨比现代的象短而高。体被棕褐色长毛。无下门齿,上门齿很长,向上、向外卷曲。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板与板之间是发达的白垩质层。曾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胃中仍保存有当地生长的冻土带的植物。我国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也曾发现过猛犸的化石。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使得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故未来得及腐烂。又由于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披毛犀披毛犀是已绝灭的一种哺乳动物,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披毛犀冻尸,在波兰发现的浸泡在沥青沉积里的尸体,以及法国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壁画,现代人得知披毛犀体表披有御寒的长毛和浓密底绒毛。这类动物头骨长而且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额上和鼻上各长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长大,向前倾斜伸出。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适合于咀嚼质地干燥地的草本植物。一般认为是在更新世冰期气候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气候温和的草原环境的沉积里也发现过披毛犀的化石。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年之间。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中国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的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华北、西南也偶有发现。
完齿兽完齿兽是现今的猪与其它有蹄动物的表亲。它们的骨骸许多有着严重的损伤,有些眼睛之间的骨头有着深达两厘米的伤痕,这唯一的可能是在冲突中,被其它完齿兽所伤。事实上,对它们来说,用嘴巴完全咬住另一只同类的头,似乎是相当稀松平常的事!它们的脸部布满骨疣,就跟现在的疣猪一样,而且分布得恰到好处,以便在这样的战斗中,保护细致部位。这些骨疣似乎非常管用,因为即使是伤痕累累的完齿兽,其受到保护的眼鼻部位仍不见损伤。它们巨大的头颅非常强而有力,可用来撞碎骨头。发现完齿兽的化石岩层,找到许多带有残骨痕迹的牙齿。它们很明显是吃腐肉的动物,而且很可能是碰到什么就吃。它们具有厚厚的琅质的牙齿经常断裂,另外还有一些痕迹显示,它们会嚼食蔓藤植物与外露的树根,以在旱季取得水份。原古马原古马有逾三十五件来自梅塞尔页岩保存完好的标本,两个品种均有;此外,在附近的盖塞特也有发现,两处都在德国。 这些小小的森林动物是已知最早的马匹之一。它们属于奇蹄类动物—这是一种包含貘、犀牛等动物的族群。它们居住在茂密的林间,看起来非常像现代的小羚羊,但前脚有四蹄,后脚则是三蹄,而且像猫犬一样,以掌垫行走。这些以森林为居的娇小马匹从德国的始新世地点出土问世,在这里发现了两个品种,而且化石保存了精确的身体轮廓。原古马胃内的东西甚至也保存了下来,所以我们也确切得知它们的进食对象。保存状态好到当把胃内的树叶放在显微镜底下拿给植物学家看时,他们根本分辨不出这些叶子是来自五千万年前。走鲸巴基斯坦发现到一个相当完整的化石,以及一些残缺的骨骸。尽管走鲸看起来像是覆有皮毛的鳄鱼,但它实际上是早期的鲸类。它游泳的样子有点像水獭,而陆上的行动笨拙有如海狮。它具有强有力的双颚,以便牢牢咬住水底的猎物,直到猎物溺毙。走鲸的名字泄露了它早期的祖先,这个字意指“步行的鲸鱼”。走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发现,这个地带在始新世期间是欧洲大森林的边缘。它的身体很像水獭或鳄鱼,而且水陆两地都能活动。但是,它可能不像水獭那样灵活敏捷,而且古生物学家认为,它猎食的方式更像是鳄鱼—伏击,然后利用它巨大有力的牙齿把挣扎的猎物压制在水中,直到它们溺毙。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地球五大生物灭绝事件,史前动物图鉴_北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76贴子:
地球五大生物灭绝事件,史前动物图鉴收藏
尽管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又称K-T灭绝事件)最广为人知——因为恐龙就是当时灭绝的——但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的一系列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的比K-T灭绝事件更具有毁灭性。所谓生物大灭绝,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种同时,或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死亡、消失。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当时96%的生物消失了。这里历数的五次大灭绝事件,每次都毁灭了至少一半的物种,而在地球历史上,小规模的灭绝事件更是经常发生。事实上,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种类就是灭绝在史前人类的手上,而人类的古代和现代时期,可能也会在化石记录中留下生物大灭绝的迹象。  1.奥陶纪-志留纪生物大灭绝:4.43亿年前
地球历史上第三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而且奥陶纪-志留纪生物大灭绝还具有两个间隔数千年的灭绝高峰。奥陶纪的大部分生命还生活在海洋里,因此诸如三叶虫、腕足类和笔石类等海洋生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大约有85%的海洋生命灭绝。灭绝原因据称是南半球出现了巨大的冰川,导致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下降,并使海水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2.晚泥盆纪大灭绝:3.59亿年前
有四分之三的生物灭绝,不过这并不是单一的灭绝事件,而是包括了一系列、持续了数百万年时间的灭绝事件。生活在浅海区域的生物受影响最大,珊瑚礁遭受重创无法恢复,直到一亿年后新的珊瑚种类才出现。事实上,大部分海底都变得缺氧,因而变得不适合生物生存——除了细菌。海平面高度、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以及新的植物改变了土壤,这些都可能是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AICPA如何报考,报考条件是什么?高顿财经一站式代报名服务,助您快速报考!
3.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2.48亿年前
96%的生物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堪称货真价实的“大灭绝”。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自那4%幸存者。这次灭绝事件其实相当复杂,因为其中至少包含两个跨度数百万年的灭绝时期。海洋生物受影响严重,而昆虫也经历了它们历史上唯一一次大灭绝。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大规模甲烷释放、氧含量降低、海平面变动等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这次灭绝事件。  4.三叠纪 - 侏罗纪的生物大灭绝:2亿年前
在三叠纪最后的1800万年里,出现了2到3次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和小行星撞击都可能是该事件的罪魁祸首。许多动物种类灭绝,包括大量海洋爬行动物、一些大型两栖动物、许多造礁生物和大量的头足类动物。大约一半的生物灭绝了,但奇怪的是,植物似乎没有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5.白垩纪 - 第三纪生物大灭绝(K/T灭绝):6500万年前
由于恐龙的灭绝,这次事件最广为人知。然而,许多其他生物在白垩纪晚期仍然繁盛,包括菊石类、许多有花植物以及最后的翼龙类。在最终的大灭绝事件来临之前的数百万年中,一些类群的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火山爆发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的急剧下降有关。最后,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导致了这场生物大灭绝。=================================================================分割线================================================================= 以下为史前动物部分!!!爱尔兰麋鹿大角鹿,又名巨大角鹿、巨型鹿或爱尔兰麋鹿,是体型最大的鹿。它生存于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欧亚大陆,由爱尔兰至贝加尔湖东。最近年代的化石约为属于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现正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爱尔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传统上大角鹿被称为爱尔兰麋鹿。虽然有大量的骨骼在爱尔兰发现,但它们却不只限于爱尔兰,加上它其实与麋鹿不是近亲,故现时很多学者都只称呼它为大角鹿。有时被认为是一个亚种,它的鹿角相似但更为复杂。大角鹿站立时肩高约2.1米。它有所有鹿中最大的鹿角,最大的约有3.65米阔及90磅重。
袋狼袋狼又叫塔斯马尼亚虎。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欧洲移民定居澳洲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干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体形似狗,头似狼。肩高600毫米,体长100~130厘米,尾长50~65厘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口裂很长。前足5趾,后足4趾。腹部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袋内有2对**。尾巴细而长。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大唇犀大唇犀是我国上新世非常繁盛的一类动物。它属于奇蹄类的角型亚目中的犀总科.大唇犀体型矮壮,四肢短。前后脚均为三趾。头骨短,鼻骨长而弱,无角。下颌结合部粗壮并扩大成铲状。门齿大,间距宽,向外上方伸出。前臼齿比后臼齿小并向前急速递减。臼齿具粗大的前刺和反前刺。第二臼齿明显地大。它属于奇蹄类,奇蹄类的趾数常为奇数,足的中轴通过中趾。前后足的内趾(即大拇趾)和后足的第五趾都退化消失了;前足的第五趾在原始类型中保留,在进步类型中也消失了。因此,奇蹄类的前后足常常只有三个起作用的趾,而在进步的现代马类中仅剩下了一个中趾。奇蹄类的踝部,距骨近端(即距离身体较近的那一端)有一个双重突起的滑车形的面,与胫骨的远端(即距离身体较远的那一端)相关节,距骨远端与踝部其它骨头相接处则为扁平的面。起作用的趾集中在少数几个直到一个趾上,距骨具有滑车结构,这两点使得奇蹄类能够更加快速地奔跑以逃离危险的食肉动物,这是奇蹄类超越与踝节类的重要进步特征。此外,奇蹄类股骨在骨干外侧有一显著的突起,称为第三转节。帝鳄帝鳄长达40英尺(12米),重达10公吨(11吨),年龄大约是50~60年,生活在1亿1000万年以前白垩纪前期,帝鳄报告是根据其脑袋化石和百分之五十的骨骼推测出来的,帝鳄有一个细长的脑袋,大约6英尺长(1.8米),支撑着被镶嵌一百颗以上的牙齿的下颌。帝鳄的前颌很有杀伤力坚固,尖细,而且有力道强大的门牙——线一把锁锁住上下颌!这是多么奇妙的设计!塞利诺惊叹不已的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构造。那么帝鳄的食物是什么呢?塞利诺推测它和现生的短吻鳄的捕食方式应该是差不多的,现在在非洲的河中居住的现代鳄鱼通常捕抓牛羚和斑马——先把他们拖进水里淹死,然后再慢慢撕碎吞噬。在白垩纪前期,一些小型哺乳类,中型恐龙常常是帝鳄的腹中之物。当它们在河边喝水,帝鳄便急速出击,用一百多颗牙齿插入被捕食的动物。
雕齿兽雕齿兽堪称为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熟的雕齿兽身体全长约4米,背部最高达2.5米。它们身上的坚硬盔甲直径就经常大于两米,保护着它的身躯。这个壳是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所组成。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雕齿兽的尾巴有环形骨作为保护。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质化的刺,就像一条带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御利器。显然,在这样的坚硬装备与武器之下,再凶猛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对雕齿兽攻击而猎食。雕齿兽雕齿兽是一种从化石中发现的犰狳状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南美洲包括从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乌拉圭到巴西一带。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0-8,500年前)。并在2千5百万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马地峡的出现而连结时首次出现在美国西南部。它们在约於一万年前灭绝。相信住在它们附近的原住人类猎杀它们及以它们的壳来作为遮蔽。  渡渡鸟渡渡鸟体大於吐绶鸡,重达23公斤左右(约50磅)。体羽蓝灰色、头大。嘴长23公分(9吋),淡黑色,具淡红色鞘形成钩尖。翅小而不能飞。脚强壮,黄色,脚后端高处有一束弯曲的羽毛。留尼旺孤鸽可能是渡渡鸟的白化变种。罗德里格斯孤鸽淡褐色,体较高较细,头较小,嘴短而无厚钩尖,翼上有隆突。现於牛津大学保存一个渡渡鸟的头和脚,大英博物馆只保存一只脚,哥本哈根保存有一个头。欧、美和模里西斯若干博物馆保存有多少是完整的骨骼。孤鸽的许多骨骼亦被保存下来。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渡渡鸟是一种很大的鸟,以至于可能你都不信它是鸟类。因为它不会飞。它是鸠鸽科家族中的一种。欧洲的水手在1507年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这种鸟。短面熊巨型短面熊除了生满利齿的大嘴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长长的四肢,当它们平时散步时,背部距地面约1.5米,而当其用后肢站立起来时,则要超过3.4米,(目前北美发现的最大的短面熊化石站立时高达4.3米)。不过虽然巨型短面熊比同时期的美洲古棕熊高大不少,但其体重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因为它们的四肢虽很长,但却较为“苗条”,古动物学家们估算:即使在秋季,巨型短面熊的体重也仅为700公斤左右,现在加拿大最大的北极熊就有660公斤重,而熊类动物中大名鼎鼎的洞熊则要超过一吨。在体貌特征上,巨型短面熊的前额与其他熊类都不相同,它们与现今的非洲狮一样有着宽阔的前额;短面熊的脸型确实够短,其宽长之比为80%,(而棕熊、黑熊及更新世的洞熊都要小于70%),有如此短而宽的颌骨及发达的肌肉组织,难怪巨型短面熊成为了当时北美最有力量的顶级掠食者。短面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几乎所有晚期熊类行走时都是脚趾向内弯的“内八字”,故而看起来总是“步履蹒跚”。短面熊类则不然,它们演化出了笔直行走的步伐,这使得它们行动轻松,奔跑迅速。剑齿虎剑齿虎的体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种类,身长约1.5米,体重最多只有110公斤多一些,相当于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虽不够高大,但它们却拥有壮实的身体,尤其是前肢。它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头部——两颗长达15厘米的剑齿深深埋入上颌,几乎与头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颌则向下伸出了巨大的护叶。这样的护叶虽有利于保护突出的剑齿,但同时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险,而且还造成头部变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剑齿虎的体重是现代狮子的两倍。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灰熊。成年剑齿虎体重约200公斤重,其犬齿最长可达17厘米,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巨犀
雕齿兽雕齿兽堪称为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熟的雕齿兽身体全长约4米,背部最高达2.5米。它们身上的坚硬盔甲直径就经常大于两米,保护着它的身躯。这个壳是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所组成。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雕齿兽的尾巴有环形骨作为保护。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质化的刺,就像一条带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御利器。显然,在这样的坚硬装备与武器之下,再凶猛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对雕齿兽攻击而猎食。雕齿兽雕齿兽是一种从化石中发现的犰狳状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南美洲包括从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乌拉圭到巴西一带。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0-8,500年前)。并在2千5百万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马地峡的出现而连结时首次出现在美国西南部。它们在约於一万年前灭绝。相信住在它们附近的原住人类猎杀它们及以它们的壳来作为遮蔽。  渡渡鸟渡渡鸟体大於吐绶鸡,重达23公斤左右(约50磅)。体羽蓝灰色、头大。嘴长23公分(9吋),淡黑色,具淡红色鞘形成钩尖。翅小而不能飞。脚强壮,黄色,脚后端高处有一束弯曲的羽毛。留尼旺孤鸽可能是渡渡鸟的白化变种。罗德里格斯孤鸽淡褐色,体较高较细,头较小,嘴短而无厚钩尖,翼上有隆突。现於牛津大学保存一个渡渡鸟的头和脚,大英博物馆只保存一只脚,哥本哈根保存有一个头。欧、美和模里西斯若干博物馆保存有多少是完整的骨骼。孤鸽的许多骨骼亦被保存下来。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渡渡鸟是一种很大的鸟,以至于可能你都不信它是鸟类。因为它不会飞。它是鸠鸽科家族中的一种。欧洲的水手在1507年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这种鸟。短面熊巨型短面熊除了生满利齿的大嘴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长长的四肢,当它们平时散步时,背部距地面约1.5米,而当其用后肢站立起来时,则要超过3.4米,(目前北美发现的最大的短面熊化石站立时高达4.3米)。不过虽然巨型短面熊比同时期的美洲古棕熊高大不少,但其体重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因为它们的四肢虽很长,但却较为“苗条”,古动物学家们估算:即使在秋季,巨型短面熊的体重也仅为700公斤左右,现在加拿大最大的北极熊就有660公斤重,而熊类动物中大名鼎鼎的洞熊则要超过一吨。在体貌特征上,巨型短面熊的前额与其他熊类都不相同,它们与现今的非洲狮一样有着宽阔的前额;短面熊的脸型确实够短,其宽长之比为80%,(而棕熊、黑熊及更新世的洞熊都要小于70%),有如此短而宽的颌骨及发达的肌肉组织,难怪巨型短面熊成为了当时北美最有力量的顶级掠食者。短面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几乎所有晚期熊类行走时都是脚趾向内弯的“内八字”,故而看起来总是“步履蹒跚”。短面熊类则不然,它们演化出了笔直行走的步伐,这使得它们行动轻松,奔跑迅速。
剑齿虎剑齿虎的体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种类,身长约1.5米,体重最多只有110公斤多一些,相当于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虽不够高大,但它们却拥有壮实的身体,尤其是前肢。它们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头部——两颗长达15厘米的剑齿深深埋入上颌,几乎与头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颌则向下伸出了巨大的护叶。这样的护叶虽有利于保护突出的剑齿,但同时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险,而且还造成头部变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剑齿虎的体重是现代狮子的两倍。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灰熊。成年剑齿虎体重约200公斤重,其犬齿最长可达17厘米,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巨犀头上无角,头、颈和四肢都很长,站起来肩部高可达5米,体长7~9米,体重15吨,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头骨长而低,长1米左右,但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细小。额部隆起但无角;鼻骨光滑,向下弯曲。颈很长,肢长柱状。头上无角。牙齿结构简单,有一对钝门齿;颊齿低冠,前臼近长方形,第一前臼齿原尖特殊,具有很大的第四尖及发育不好的后尖;第二前臼原尖形成一长钩状脊与第四尖相连,后尖细而不与第四尖相连;第三前臼齿的后尖细而突出,弯曲于第四尖之内;臼齿简单;上第一臼齿具不发育的反前刺;上第三臼齿梯形,构造原始。估计主要以高层树枝上的嫩叶为食。恐鸟恐鸟曾是新西兰众多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平均身高有3 m,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恐鸟是数种新西兰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目前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包括2种身体庞大的恐鸟,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身高平均约3 m的巨型恐鸟中,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恐鸟除了腹部是黄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黄黑色相间。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鸟可称得上世界第一高鸟。虽然上肢已经退化,但恐鸟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尽管下肢发达,庞大的身躯使得恐鸟的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隆鸟隆鸟又叫象鸟,主要生活在世界第四大岛——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中。“隆鸟”的意思即是“高高凸起的鸟”。隆鸟比新西兰的恐鸟(1800年灭绝)还要高2 m,比现在世界第一大鸟——鸵鸟就更高了,在300多年以前,可称得上世界第一大鸟。就连隆鸟的蛋也比后两种鸟的大许多,鸵鸟蛋平均约1.76 kg,相当于200多只鸡蛋那么重。隆鸟的身躯健硕,脖子很长,脑袋很小。圆钝的喙,两只大大的脚趾及粗壮的大腿。隆鸟的前肢已经退化,只留下很小的翅膀,羽毛同鸸鹋非常相似,是一种善于奔跳而不会飞的巨鸟。隆鸟是早期鸟类向大型化发展的一支代表,它同岛上的其他动物一起和谐地生存了很长一个时期。人们认为隆鸟的肉多且鲜美,羽毛修长,可作装饰品,过去,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常常猎杀隆鸟,取食它的肉,面羽毛则作为身上的装饰品,他们还用隆鸟的腿骨做成项链,佩挂在胸前。那里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隆鸟的神话传说。猛犸象猛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1.5米左右,体重可达4~5吨。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从猛犸的身体结构来看,它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 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的一种古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的象,但头骨比现代的象短而高。体被棕褐色长毛。无下门齿,上门齿很长,向上、向外卷曲。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板与板之间是发达的白垩质层。曾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苏联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胃中仍保存有当地生长的冻土带的植物。我国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也曾发现过猛犸的化石。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使得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故未来得及腐烂。又由于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披毛犀披毛犀是已绝灭的一种哺乳动物,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披毛犀冻尸,在波兰发现的浸泡在沥青沉积里的尸体,以及法国旧石器时代洞穴中的壁画,现代人得知披毛犀体表披有御寒的长毛和浓密底绒毛。这类动物头骨长而且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额上和鼻上各长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长大,向前倾斜伸出。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适合于咀嚼质地干燥地的草本植物。一般认为是在更新世冰期气候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气候温和的草原环境的沉积里也发现过披毛犀的化石。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年之间。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中国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的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华北、西南也偶有发现。
完齿兽完齿兽是现今的猪与其它有蹄动物的表亲。它们的骨骸许多有着严重的损伤,有些眼睛之间的骨头有着深达两厘米的伤痕,这唯一的可能是在冲突中,被其它完齿兽所伤。事实上,对它们来说,用嘴巴完全咬住另一只同类的头,似乎是相当稀松平常的事!它们的脸部布满骨疣,就跟现在的疣猪一样,而且分布得恰到好处,以便在这样的战斗中,保护细致部位。这些骨疣似乎非常管用,因为即使是伤痕累累的完齿兽,其受到保护的眼鼻部位仍不见损伤。它们巨大的头颅非常强而有力,可用来撞碎骨头。发现完齿兽的化石岩层,找到许多带有残骨痕迹的牙齿。它们很明显是吃腐肉的动物,而且很可能是碰到什么就吃。它们具有厚厚的琅质的牙齿经常断裂,另外还有一些痕迹显示,它们会嚼食蔓藤植物与外露的树根,以在旱季取得水份。原古马原古马有逾三十五件来自梅塞尔页岩保存完好的标本,两个品种均有;此外,在附近的盖塞特也有发现,两处都在德国。 这些小小的森林动物是已知最早的马匹之一。它们属于奇蹄类动物—这是一种包含貘、犀牛等动物的族群。它们居住在茂密的林间,看起来非常像现代的小羚羊,但前脚有四蹄,后脚则是三蹄,而且像猫犬一样,以掌垫行走。这些以森林为居的娇小马匹从德国的始新世地点出土问世,在这里发现了两个品种,而且化石保存了精确的身体轮廓。原古马胃内的东西甚至也保存了下来,所以我们也确切得知它们的进食对象。保存状态好到当把胃内的树叶放在显微镜底下拿给植物学家看时,他们根本分辨不出这些叶子是来自五千万年前。走鲸巴基斯坦发现到一个相当完整的化石,以及一些残缺的骨骸。尽管走鲸看起来像是覆有皮毛的鳄鱼,但它实际上是早期的鲸类。它游泳的样子有点像水獭,而陆上的行动笨拙有如海狮。它具有强有力的双颚,以便牢牢咬住水底的猎物,直到猎物溺毙。走鲸的名字泄露了它早期的祖先,这个字意指“步行的鲸鱼”。走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发现,这个地带在始新世期间是欧洲大森林的边缘。它的身体很像水獭或鳄鱼,而且水陆两地都能活动。但是,它可能不像水獭那样灵活敏捷,而且古生物学家认为,它猎食的方式更像是鳄鱼—伏击,然后利用它巨大有力的牙齿把挣扎的猎物压制在水中,直到它们溺毙。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经灭绝的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