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这几个问题自圆其说的意思了我就说儒家文化是个好东西

谁能解释下儒家这个逻辑【大秦帝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4,441贴子:
谁能解释下儒家这个逻辑收藏
儒家说人性是善的,那为什么骂这个又骂那个,既然都是善的,那你还骂什么,他们也是人呀。既然是善的,那你还整一套理论干什么,都美好着呢,还要你教化呀。说法家不对,实事上已经承认法家是恶的,那在儒家眼里已经有一部分人是恶的,那儒的理论岂不是自欺欺人。
万众期待,超好玩的架空历史游戏终于上线了!我们的团队耗资2亿,前后两年只为还原最真实的历史背景,让你在游戏过程中享受胶片级的视觉盛宴!
人性本善,恶从何来?
回复:2楼就是呀,从哪里来的?
儒家研究问题,感觉不从实际出发,不理性深入思考问题,平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感觉,整出一套听着让人舒服,标新立异的东西。其实不切实际。视异己为恶,以自己为样板,逮谁骂谁。视真正的恶而不见,不思防恶,除恶之法,空谈仁义,在上升到一个国家重要位置,给于太多重视的情况下,大家都追求所谓的仁义,而人之贪婪本性没有正确遏制,造就了一批批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东西。其实这个社会从来没有离开过法,或多或少,不管大家承认不承认,即使儒家得势的时候,他的实现我看或是通过倡导,或者作为法的内容,依法的形式出现,还是在法的框架下。而一个朝代的兴衰,诸多原因,儒家千万不要再自欺欺人的把好的归为己有,坏的推给别人。再者,秦若无法,估计早就亡啦,还等得到灭了六国后。法家也有欠缺,儒家也有合理,但法比儒强十倍。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呵呵,我反推一下吧,人性本恶,善从何来?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善从法中来
法家承认人性恶,然后依法制止,从而存善。你该不会说儒家承认善,而想办法制止,从而存恶吧。呵呵
要不要再反推一下,恶从儒中来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首先,这个问法其实不是很正确。儒家,好大的一个名词呀,不仅孔、孟、荀等先秦人是儒家,他还包括后来的董、程、朱等等。即使是说先秦儒家,孔、孟、荀三者对人性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唯一直截了当的说人性本善的也只有孟子而已。孔子只说,性相近,习相远。并没有明白的说人性是本善呢,还是本恶。荀子那基本上是说人性本恶的。所以不能说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其次,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从人与动物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人本性是善的。当然如果你把人和那些大慈大悲的神仙比起来,人的形象当然是大打折扣了。
大秦帝国,亚马逊网上书店,热门图书一网打尽!大秦帝国,亚马逊,正版图书,天天低价!大秦帝国,首选亚马逊网上书店!
孟子认为动物不善,孟子对动物还真是不客气,物竞千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何来人善而动物不善,不知道孟子吃过肉没,不知道学儒的人吃肉不。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荀子印象之中是法家,我查了下,说是儒家,但此儒家遭到了彼儒家猛烈抨击,百度搜的,还说起两个学生可都是法家代表,韩非,李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然而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说的是人有也这种向善的倾向,也就是说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别人就说你有成为有钱人,有出息的人的倾向。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以后就一定就是一个有钱人,是个有出息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有钱人,一直就是你追求的,内在一种动力或说方向。正如你有成为一个好人的追求一样。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呢,就会有很多人呢,就会过来教育你呀。你小时候,就有人教育你不要涉足江湖。等你陷入江湖时,又有人教育你,退出江湖。等到你越陷越深的时候,就会有皇家队伍来铲除江湖啦。最后你到底是不是个好人呢?就看对你教育的人,环境和你自己的坚定程度了。而法律呢,也可以说是教育手段的一种了。所以人性本善,而教育能让人的本善之端表现和发扬。打了好多字呀,废话多了些。
孟子这个宣扬仁义的大儒为什么就不能对动物一视同”仁“呢?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回复:14楼那么一个时代,好像还没有出现现在的生态学。如果那时代真要对动物一视同仁的话,我在想人类的进化就成了无稽之谈了。
人人都有向善的倾向,为什么人类社会没有向善收敛,还是有更多的恶存在。所以还是用我党的话说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空谈。
回复:15楼所以说,你在不自觉当中做了跟自己理论相矛盾的事情,这是个逻辑问题,不是年代问题。在你本身思维能力影响下,造出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不知道现在修改成什么样啦
善恶如同光明与黑暗,是维持世界的两个极点~~~黑暗与恶不停地侵蚀光明与善,光明与善也在不断地(百度)驱赶(百度)黑暗与恶~~~两种力量此消彼长,但不会有一方完全取得主动权~~而世界就在两者之间达到一种的微妙平衡~~&&&
乐观的看,恶依旧存在各个角落,只是善占据了大部分地盘~~严峻的观点:虽然善让世界河蟹,但是恶依旧在四处搞(百度)破(百度)坏(百度)~~物极必反是个定理,太极里的阴阳学说对此也有些看法~~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这也是的,孟子说人性本善,说明了教育的可能性。而人性本恶呢,就论证了教育与法律的必然性。所以到后来老马说,所谓的人本性并不真正的存在,没有什么抽象的人的本性。人只有具体的个性,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本质,是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了。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回复:17楼我并没有成为一个什么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理智上的坚定分子,我只是试着去学习和理解那些说这些话的人的意思,可是最终学习的结果就是我还是不知道人性是本善的呢,还是本恶的,因为他们说的都有理,也都有些他们自己无法反驳的质疑的声音。所以在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这个问题上,不是逻辑和理智辩驳后所能确定的东西,只能靠信念。但我信:人性本善。
那善恶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说是不同教育造就了不同善恶人。再说 ,为什么就一定善占据大部分地盘。没有法律约束,没有人本身理性的思考,人的行为能是规范的吗。人性本性为什么就不能更趋于恶,所以最终还是让事实说话,尊重自然规律,人生来就有太多的欲(儒家不就成天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欲吗),有欲就会生恶。而去恶,教育你也看到,还是会出现不同的人。那你成天用道德,礼节,仁义能管用吗。
回复:20楼尊重客观事实的讲,人都有利益心,就说明人都有做恶的源泉,为什么社会大部分人还善着呢,那正是考虑到自身利益(不同欲望)和外界作用的结果。
看来人性善不是每个儒家都认可,那着个应该是儒家的主流意识吧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孔,孟,治学可也,所谓教民理国,战国之世且如丧家之犬何况今日之世。后世罢百家而独尊儒家,驱民易治而已,于国何益,于民何善之有。所谓善,恶,常人之理也。于国,善恶之说岂能包容。今有一女子,“叫嚣”儒家之学说,冠以“讲坛”之名,今世之悲也。
回复:24楼我给你定一个,合理的为之善,反之为之恶。鉴于处理的是人的问题,那就是符合情理的,公平正义的吧。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荀子和法家的尹文同师于墨家子宋子,后弃墨从儒,他受尹文影响,信人性恶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关键看人怎么使用它&&&&&&&&&&&&&&&&&&&&&&&& 儒家对于统一的大国家有社会稳定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法家对于社会则有提高效率的作用,各有利弊,关键看怎么使用&&&&&&&&&&&&&&&&&&&&&&&& 秦二世的时候是失败的,但在秦孝公的时候商鞅的法家是有用的,秦二世不能怪法家或者商鞅;&&&&&&&&&&&&&&&&&&&&&&&& 在汉唐的时候儒家是好的,但是到了清朝烂到了家,清朝也不能怪儒家或者孔子;&&&&&&&&&&&&&&&&&&&&&&&& 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祖先所有文化遗产的利弊得失化为己用,才是看历史应有的态度
西汉开始还信黄老,汉武帝是嘴上信儒,其实还是法,他其实就一个愤青,还有卫青,霍去病,这才造就了大汉民族。唐好多皇帝还信佛,唐很开放呀,道了什么的都有,还追老子为其祖先,以我理解,英主信儒,但是他肯定法令还是严明的,其实还是在法的前提下,再谈儒的。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回复:26楼什么才算符合情理?什么又是正义?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图自网络核心观点随着中国崛起,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应该说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大大恢复的条件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这个双重复兴的大局面正在到来。正是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我们说儒学在现代复兴的又一次机遇到来了。儒学只有自觉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时代的使命相结合,和社会文化的需要相结合,才能开辟发展的前景。今天讲演的主题是有关于20世纪的儒学发展。&发展&这个词,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以为儒学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就知道儒学的发展是充满危机、困境、曲折的,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冲击和挑战我想讲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冲击和挑战,就是要看看近百年的儒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里,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冲突,在怎样的情境中成长、发展的。20世纪中国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次挑战。第一次是清末到民初的政教改革。我们知道,1901年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倡导全国建立新的学堂。这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举措。在这样的倡导下,老的&儒学&慢慢衰微了,这里讲的老的&儒学&,是指当时的一种学校,就是以培养儒生、进入科举体制的儒学学校在新的政策下式微了。全国开始大办新型学堂,这个举措是对科举制度一个很明确的挑战。到1905年,更重要的事件就是清政府决定结束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对儒家的生存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说,在前现代的中国社会,儒家思想和文化能够得以生存有三个重要的基础:第一个基础是国家、王朝宣布它为意识形态,正式颁定儒家的经典是国家的经典,这是很重要的,即王朝统治的推行。第二是教育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规定了儒家经典作为文官考试制度的主要科目。当然还有第三个,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流行的这种家族的、乡治的基层社会制度。我们看晚清的战略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对儒家的生存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1905年以后,虽然科举制度结束了,但是清政府仍然决定在所有学校保留经学的课程;要求学校继续在孔诞日能够祭祀孔子。这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改变了,辛亥革命以后,在蔡元培主掌教育部以后,就决定要废祀孔、删经学。我们一般讲的&尊孔读经&的教育,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遭遇到了根本挫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儒家遇到了第一次重大的冲击和挑战,遭遇到了第一次困境,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一个困境。虽然是这样,从清末到民初,在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儒家已经退出了中心舞台,但是儒家思想和文化仍然保留在伦理精神的领域。时隔不久,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就是我们讲的儒学遭遇的第二次冲击。新文化运动高扬批判、反思、启蒙的旗帜,这种启蒙就是引进近代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启蒙。在这种启蒙里,它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一个对立面的,特别是把儒家文化、礼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批判的对立面,这在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当时甚至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样一来,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政治教育的舞台退出后,继续保留在伦理精神领域的儒学,受到了第二次重大的挫折。我们也可以说,辛亥革命时对儒学的一种放逐,延续到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继承了清末到民初的&放逐儒学&的运动,把儒学从伦理的精神的领域,继续放逐出去。因此,经过了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儒家文化的整体已经离散、飘零。那么,儒学怎样生存呢?这变成了儒家文化在近代社会变化里碰到的一个大问题。这是第二次冲击和挑战,来自新文化运动。第三个重大的冲击,我想就是革命与&文革&。我把这个时代整个放在一起。经过了合作化、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彻底改造了旧的、以宗族为中心的乡村秩序。因此近代有些学者就说,儒家所有制度性的基础,都被斩断、拆解了,失去了这些基础以后的儒学已经变成一个游魂了。这个&游魂说&,讲的就是儒家思想在它古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近代文化的变化里被斩断,原来的社会基础全部被改造了。革命带来的乡村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另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文革&,特别是&文革&中期以后&批林批孔&运动的出现,各种对于儒家、孔子的荒诞的政治性批判接踵而来,这可以说是对儒家文化又一次更大的冲击。所以,把整个政治革命,跟社会改造和文化革命放在一起,我们说这是第三次对儒家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20世纪里面,第四次冲击就是改革开放前20年。如果熟悉从1978年以后所经历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动员期,就会知道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动员时代,在1980年代形成了一股启蒙思潮。这个启蒙思潮呼应了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也是以批判传统作为一个主要基调的,儒家被当作了现代化的一个对立面。到了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功利主义盛行,对整个儒家的传统,和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也形成了有力的冲击。因此如果我们粗分,我想20世纪的儒家思想文化经历了四大冲击,这四次大冲击对于儒家文化的命运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那么大家就要问,是不是20世纪这一百年,对儒家文化仅仅是冲击,而没有机遇?虽然冲击也可以当成机遇,但就历史环境来说,应该说是有一次重要的机遇期,这个机遇期就是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也就是以抗日战争为主段的这个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民族保卫和复兴,当成第一等的事情,由此保卫民族文化,复兴弘扬民族文化,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文化基调,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儒家思想也抓住了这次机遇,实现了一些发展。回应和建构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叫回应和建构。我们粗略地把儒学百年的历程分为四个冲击和一个机遇,也就是说百年历史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儒家思想在20世纪的经历、历程和展开,面对这些冲击挑战所作的回应,也可以说是对应着这五个阶段展开的。第一个阶段,或者我们第一个要说的人,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关于孔教的设想,其实在辛亥革命以前已经有了。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他把这个问题提得更突出了,他自己和通过他的学生几次提出法案,要立孔教为国教。我觉得,这个做法自有其用意所在。从《兴学诏书》到1905年教育宗旨,到1912年蔡元培主持教育部的时候,在政治和教育的整个改革对儒家的打击面前,儒家已经失去它从前所依托的政治和教育的制度基础。所以需要在一个新的框架里,找到它能够生存、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这个设计,康有为想到的就是宗教,因为在西方近代文化的框架里面,基督教还存在,也有把基督宗教定为国教的例子。因此他就想,在新的社会结构方式里面,设计一个新的制度,使儒家能够发挥作用。这就是立孔教为国教说,我们可以叫康有为的&孔教论&,他是第一个回应的代表。这个回应我们也可以叫做对儒学困境的&宗教的回应&。当然这个回应可以说失败了,因为这些法案和建议都没有通过,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作这是儒学在百年历程回应冲击的第一个环节,儒学在第一个阶段所做的努力。第二个阶段当然就是新文化运动了。新文化运动到了后期,有一些新的变化,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西方有识之士的一种文化反思,和当时社会主义苏维埃的出现。这些引起了当时一些优秀的、一流的知识分子,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问题。在这阶段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梁漱溟。他在1920年代初期就写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可以说是百年来儒家文化对儒学困境的第二次回应。这个回应不是&宗教的回应&,而是一个&文化的回应&,文化哲学的回应。他认为,虽然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应当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可是儒家文化和它的价值,代表了人类最近的将来的需要。这个最近的将来,指的就是一种儒家社会主义的文化,因为他所理解的这个儒家里面,已经包含了社会主义的价值。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又包含了儒家的价值。所以他说,西方文化的特长是解决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儒家文化的特长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说社会主义要解决劳资纠纷的关系,这是和儒家一致的。由于近代以来我们碰到的挑战,实际上是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造成的挑战。儒家的回应也不能不对这个宏观的文化挑战作出回应。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阶段,即&九&一八&事件爆发到抗战结束,这个时代出现了一组&哲学的回应&,它们不仅是这个时期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产物,这些哲学的回应也不是对特定的某一个文化思潮的回应,而可以看作是对整个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的回应。其中有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等。熊十力的儒家哲学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新《易》学&;马一浮是讲六经、六艺的,所以我们也许可以把他的儒学体系叫做&新经学&;冯友兰的哲学体系当然是&新理学&,这是他自己命名的;贺麟是&新心学&。熊十力坚持孟子所建立的本心的哲学思想,依据大易的原理,把本心建立为一个绝对的实体,这实体是一个宇宙的实体,同时又建立了一套关于&翕辟成变&的宇宙论,所以他把他的宇宙论叫做&体用不二&的宇宙论。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注重宇宙论建构的儒学体系。马一浮可以说是一个固守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的学者,把传统的经学、理学都综合一体。他说,一切道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学科,统摄于六艺(六艺的一个讲法就是六经,马一浮所讲的六艺就是六经),六经、六艺又统摄于一心,这又是一种古典的儒家的讲法。冯友兰的哲学是新理学,这是他自己定的名称,他要继承程朱理学对于理的世界的强调,通过吸收西方的新实在论,在哲学里面建立起一个理的世界,作为儒家哲学的形上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说,冯友兰的哲学是一个注重形上学建构的现代儒家哲学。至于贺麟,他公开声称自己是宗陆王之学的,他说&心为物之体,物为心之用&,讲了一套同样也是以心学为基础的儒家哲学。但是贺麟更重要的角色,是他对儒学复兴做了一个设计。他的口号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体,以西方文化为用&,或者说&以民族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这就是他一套儒学复兴的设计。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梁漱溟先生,他自己后来的哲学建构不断,特别是他从4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在完成一本书,叫做《人心与人生》。由这本书,我们可以说,梁漱溟的哲学体系是一个注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儒家哲学的一个建构。因此,我们以上说的这几个哲学家,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冯友兰、贺麟的工作表明,这个时期建构性的、新的儒学出现了,它们作为儒学对时代的回应基本上采取的是哲学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阶段所看到的,是以&哲学的回应&为儒家存在主要方式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正好是我们所说的百年儒学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所有上述这些重要的思想体系的准备、阐发都是在这个时期,这是一个民族意识、民族复兴意识高涨的时期,所以民族文化的重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第四个阶段当然就是革命和&文革&阶段。我们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儒学,如果我们看1950年代到1970年代这个时期,熊十力等这几位思想家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这是现代儒学调适的阶段,就是结合吸收社会主义的阶段。所以熊十力在50年代初期写的《原儒》里面,就提出要废私有制,荡平阶级,这就是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现。梁漱溟后期写的书,不只是《人心与人生》,还有着作《中国&&理性之国》,专门讲怎么从一个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怎么从社会主义到共产社会,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些思想家不是在社会里消极地跟着时代,而是在思考怎么跟这个时代的主题能够有所结合。但是有一条是他们坚持的,就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价值。潜隐和在场第三个大问题,我叫做从潜隐到复兴。回到比较近的时代,当然就涉及改革开放这个阶段了。我把这个阶段放到这里来讲。那么,什么叫潜隐?儒学的存在不能够看作只是一个有哲学家存在的存在,不能认为有儒家哲学家存在,才有儒学存在,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在这个时代,特别是在1950年代以后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儒学的存在,正像李泽厚所讲的,不仅仅是一套经典的解说,它同时是中国人的一套文化心理结构。于是,当一切的制度的联系都被切断以后,它变成一个活在人们内心的传统。特别是在民间,在老百姓的内心里面,儒学的价值依然存在着。儒学在老百姓的内心里面,可能比知识阶层存活得更多,因为知识阶层内心受到西方文化的侵染可能更多。我们把在百姓内心存在的儒学传统,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没有自觉的一个状态。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可以说几十年来,从1950年代以后,仍然受到传统的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它是连续的、没有改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因为它不自觉,所以,就会受到很多不同时代的环境的影响,或者不能够非常理直气壮地、健康地把它表达出来,有的时候会被扭曲。这是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处理第五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时候,甚至我们在看第四个阶段以来的儒学的时候,我们的&儒学&观念一定要变。我想再探讨一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里新的儒学的存在方式。30年来在中国内地,我们可以说,没有出现像年代那样的儒学哲学家,但是在这个时期,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方面就是30年来的儒学研究,这种儒学研究构成了一套&学术儒学&的文化。什么是学术儒学的文化呢?就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儒学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来梳理儒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阐发儒家的各种思想,这套系统我叫做学术儒学。第二方面我叫做&文化儒学&,文化儒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近30年来,我们有很多文化思潮与文化讨论跟儒学有直接关系,比如,讨论儒学跟民主的关系,讨论儒学跟人权的关系,讨论儒学与全球化的关系,讨论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讨论儒学与文明冲突的关系等等,当然我们今天也在讨论儒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在这些讨论里,有很多学者是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来表彰儒学价值的积极意义,探讨儒学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方式,在这一方面阐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的观念和理念。这些讨论,我觉得它也构成了一个儒学的特殊的存在形态,我就把这个形态叫做文化儒学的形态。所以,我们不能说,这30年来我们没有儒学哲学大家,儒学就是一片空白,不是的。除了潜隐的存在形式以外,我们要找到并且定义一个近30年来&在场&的儒学文化形式,所以我用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来概括这个时代&在场&的儒学存在。第三个就是民间儒学。如我所讲的,一方面是潜隐的、百姓不知的、日用不知的人民大众心里的儒学;另一方面是&在场&的、显性活动的儒学,如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在场&的儒学除了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外,还有新世纪以来不断发展的民间儒学。这就是我们在上个世纪末期已经看到的,今天仍不断发展的文化形式,如各种国学班、书院、学堂、讲堂,包括各种电子杂志、民间出版物、民间读物、儿童读经班、各种儒家小学启蒙读物的出版。我想,刚才讲的那个层次,不管是学术儒学还是文化儒学,大部分还在知识人活动的层面,但是在民间文化的层面,有当前中国人各个阶层的更广泛地积极参与。这是一个在民间实践层面的文化表现,我把它叫做&民间儒学&。晚近十年来,&国学热&受对民间儒学的推动很大。最后,我想指出,进入21世纪,现代儒学复兴的第二次机遇来到了。今天,从19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崛起,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应该说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大大恢复的条件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这个双重复兴的大局面正在到来。正是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我们说儒学在现代复兴的第二次机遇到来了。儒学怎么样抓住这次机遇,儒学学者怎么参与这次儒学的复兴,我想至少可以做几方面工作:比如说重构民族精神,确立道德价值,奠定伦理秩序,形成教育理念,打造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精神文明,等等。这些方面可以说都是儒学复兴运动中的重要工作。儒学只有自觉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时代的使命相结合,和社会文化的需要相结合,才能开辟发展的前景。
文章标签: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都昌一藏家收藏80多盏灯 藏品折射古老的民俗文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中国历朝历代版图
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
夏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区),都城建于安邑。商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在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周灭商前,周族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纣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春秋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战国战国时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朝。西汉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击破楚王项羽,即帝位,再建统一皇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东蒙古高原为东胡后裔乌桓、鲜卑分布地。大漠南北为匈奴地。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云南西南部则为哀牢夷地。东汉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延光二年 (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由于北边匈奴族内部分裂,鲜卑乘机拓展强土,西击乌孙,东却扶余,尽据匈奴故地。其时青藏高原仍为诸羌所居。东北鸭绿江上游两岸则为高句丽国领土。三国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魏仍以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曹魏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晋仍设西域长史府领护除乌孙之外的西域诸国。东北境外为高句丽、挹娄、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为鲜卑。青藏高原为诸羌地。东晋十六国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青藏高原有吐谷浑及宝髻、孙波、女国等羌族聚居。南北朝
(南朝)公元557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550年,东魏高洋废其主自立,建号齐。557年,宇文氏废西魏帝自立,建号周。 其时,突厥已臣服西域诸国和塞外诸部,控制了南北五六千里、东西万余里的大片土地。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宝髻、女国、象雄等。南北朝
(北朝)公元420年,刘裕自立为帝,是为南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北方统一,与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其时,魏之东北为契丹、室韦、勿吉等。漠北为柔然、高车、契骨。西域为乌孙、悦般、于阗等。青藏高原则为吐谷浑、党项、女国、象雄等。隋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唐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渐次削平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统一。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 唐之西南为濮子、金齿等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为靺鞨、室韦诸部。十国由于唐末藩镇割据严重,各藩镇互不统属导致唐亡后政权特别多而且小。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北宋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统一。传至1127年金兵破京师,徽钦二宗被掳北去,是为北宋。自十世纪后期至十二世纪初为辽、北宋南北对峙时期。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南宋1127年金侵宋军北撤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开始。自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初为金与南宋南北对峙时期。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若。 金兵灭辽后,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其时,蒙古高原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所有。元1280年元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建立四大汗国。阿尔泰山以西阿姆河以东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阿姆河以西则为伊利(伊儿)汗国,花剌子模以北是钦察汗国。其版图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明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明继续四出征讨,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1368年元帝被明军追击而北逃后,传至1402年去国号称鞑靼。鞑靼之西则为瓦刺。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永乐十六年(1418年), 东察合台汗西迁至亦力把里(新疆伊宁)。清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帝位,改国号为清。先后统一东北诸部族,吞并漠南、蒙古,于1644年灭明朝,并不断拓展疆土,于1759年完成统一大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中华民国基本承袭了清朝的领土疆域。直至1946年1月,当时的南京ZF承认外蒙古独立。抗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于1947年收回。此外,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亦同时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周边国家有俄罗斯、阿富汗、缅甸、尼泊尔、越南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附图:中国历代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4、秦(500万,战国时期,各大国纷纷进行领土托张,北占了内蒙,南占了长江流域,西南占了云贵川,西占了青海甘肃。秦朝在此基础上,北伐匈奴,南灭百越。把广东广西越南并入中国。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自秦朝一统天下以来,先是秦朝南开五岭,从匈奴手里夺取了河南地,第一次把岭南和河套地区置于中央统治之下,面积约有500万平方公里.5、汉(1400万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东面吞并了朝鲜,西面吞并了西域(新疆)。南面占领了海南岛。把中国周围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占领了。汉朝没有占领的地区,都不适合农耕文明。例如黑龙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缅甸泰国台湾等。汉朝的领土构成了汉族人基本分布区域。也是中国古代扩张最大的时期。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实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6、三国1040万(魏:59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少量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极少量土地)(吴:26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蜀:19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三国时期,中国人忙于内战,放松了对异族的警惕,因此导致了东晋的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国退守长江流域和岭南。7、晋(920万,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隋朝取代了异族政权,恢复了中国文化,统一了全国。但隋朝的疆域比汉朝小,东方不包括辽东,西方不包括新疆,西南不包括云南贵州,南方不包括越南南部和柬埔寨。10、唐、(强盛时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唐朝除早期领土广大外,前期和中期的领土和隋朝相似,仅仅因为灭了高句丽而多了东北和朝鲜北部。唐朝后期大片领土丧失或分裂。唐朝最大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今天中亚和阿富汗以及漠北东北广大地区都置于中央统治之下 由于唐朝没有“华夷之辨”。导致北方再一次北异族蹂躏。这次灾难使得北方丧失了中国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12、元、(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大片土地),但也有人认为元朝时中国亡国,国土面积为0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350万平方公里。)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历代第二)西汉最大的时候约有1400万平方公里,西汉政府第一次把新疆归于中央统治之下东**西晋差不多,但也都朝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隋朝和秦朝差不多短命,虽然末期都是暴政,但是比秦朝繁荣,面积大约在600万平方公里元朝最大超过1800万平方公里,但是元的统治有没有到达北海至今还有争议,如果到达北海(即北冰洋)那就超过了2000万平方公里,第一次把西藏和台湾置于中央统治之下,但是没有统治新疆.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大部统治区,但只有1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北部边界大部分是以长城为界的,也未统治新疆地区.清朝前期面积也超过了1400万平方公里,签定<尼布楚条约>就让给沙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康熙皇帝第一次把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雅克萨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近代又被沙俄割占了160多万平方公里.到了民国麦克马洪线问题和蒙古独立又分去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大陆时就只剩957万平方公里了,加台湾的3.6万平方公里才勉强够了960万平方公里.(960万中不知是否还包括了被亚三占去的,中印战争中收而复丢的9.6万,新中国打了胜仗还丢国土!窝囊呀,实际有效控制恐已不足960万)此一时,彼一时,中华文明5000年,中华历朝历代版图之变迁,饱含着多少辛酸血泪!盛唐最大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中亚和阿富汗以及漠北东北广大地区都置于我盛唐帝国统治之下,就是满清早期也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如今我们的国土面积只剩下960万,能不让人感慨吗?中国在上古时期,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流域,就是后来说的“中国,中华”,分为“九州”。北到辽宁河北山西,南到长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 之后夏商周领土都有出入。也不是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战国时期,各大国纷纷进行领土托张,北占了内蒙,南占了长江流域,西南占了云贵川,西占了青海甘肃。秦朝在此基础上,北伐匈奴,南灭百越。把广东广西越南并入中国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东面吞并了朝鲜,西面吞并了西域(新疆)。南面占领了海南岛。把中国周围凡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占领了。汉朝没有占领的地区,都不适合农耕文明。例如黑龙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缅甸泰国台湾等汉朝的领土构成了汉族人基本分布区域。也是中国古代扩张最大的时期。三国时期,中国人忙于内战,放松了对异族的警惕,因此导致了东晋的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中国退守长江流域和岭南。隋朝取代了异族政权,恢复了中国文化,统一了全国。但隋朝的疆域比汉朝小,东方不包括辽东,西方不包括新疆,西南不包括云南贵州,南方不包括越南南部和柬埔寨。唐朝除早期领土广大外,前期和中期的领土和隋朝相似,仅仅因为灭了高句丽而多了东北和朝鲜北部。唐朝后期大片领土丧失或分裂。 由于唐朝没有“华夷之辨”。导致北方再一次北异族蹂躏。这次灾难使得北方丧失了中国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宋朝没有能够收复大部分分裂的领土和被异族占领的领土。北方只到河北山西中部,西方只到甘肃东部,西南只到四川贵州,南方只到广东广西。而越南彻底独立。宋朝后来淮河以北的领土又被女真金国占领。称为了偏安政权。后来跟蒙古对抗了50年,最终全国沦陷。中国彻底成为蒙古人的殖民地。中国人彻底成为三等四等人。成为了可怜的亡国奴。赶走蒙古人后,明朝的领土再此反弹。明朝初期的领土东面到鸭绿江,东北到外兴安岭。北方控制整个蒙古高原,西部到达新疆东部,西南控制整个青藏高原以及云南缅甸老挝,南方甚至一度占领了越南。明朝末年,正式在台湾建立了东宁府和天兴万年两个县。特别需要说的是,明朝的领土虽然不如汉朝大,但明朝的属国是最多的。东亚东南亚的所有国家,以及南亚西亚东非的部分国家,都是中国的属国。中华民国和现在中国领土差不多。但多了外蒙古和云南野人山地区。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圆其说 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