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来,建筑很少,而且很多模拟城市5废弃建筑筑.怎么办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废弃建筑改造
,内容来自筑龙网相关的培训课程、论坛帖子、行业资讯等。筑龙网为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建筑工程学习。交流平台,超过1000万设计师、工程师和造价师在筑龙网交流、学习更多相关资料请访问日更新500篇的!(发布于:日)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筑龙优搜库
填写您的问题
筑龙网以1040万会员的建筑社区为基础,为建筑师、工程师及相关人员提供建筑行业资讯、技术资料下载、招聘求职、技能培训、建材查询等服务,同时也是建筑人展示自我,增加业务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废弃建筑改造相关专题推荐为什么西欧国家可以做到新老建筑并存?
【李霖的回答(169票)】: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在老城的小路上,偶然经过一个民国胡同或旧式庭院,就那么一瞬间,你就爱上了她的沧桑,直觉告诉你,这里一定发生过很多故事。于是你默默的走近,在苍翠的青苔中,从久远的痕迹里,身临其境去倾听那遥远的往事 。。。。请允许我先用一段豆瓣体散文开头,在国内每每发现这样的景致,就倍感珍惜,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城市记忆被的车轮碾碎,也因之感慨为何九州鲜存古风。
既然被知乎编辑推荐了,下面由豆瓣体转为知乎体,秉着科学精神来分析一下,插图尽可能后置,读图党可以先往后拉。
首先“新”和“老”怎么quantify?在中国年轻城市,60年代苏俄机关大楼就算老,解放前沪穗宁汉租借洋房能列文物,而民国前的老宅算古董了。中国老少,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城市化过程太晚,而“城市化”概念本来就是西方舶来品,从宏观城市格局、到细小的砖石沙砾都是借鉴西方陌生,说白了都是由源自西欧的土木文化建筑发展而来;二是上世纪经历了诸多动荡和几次文化断层,旧的建筑毁坏了太多,又在同样的地方反复重建,这样即便古今共存,也非常不和谐。而西欧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人口就离开了农村,科技文化循序渐进,既没有显著的文化断裂期,也不存在科技上的大跃进。西欧相比中国只是18世纪后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更多,而中世纪或更早的建筑对中国并无压倒性优势,下面分别讨论。
一、1800年以后的建筑
从数量上,西欧现存的经典民宅大厦也好,桥梁港口也罢,大多数是19世纪重建的。和我们经历民国、抗战、解放、文革、改革开放等社会巨变一样,历史上也存在“砸烂万恶旧社会,资本主义换新颜”这样的更新换代,只是他们在建筑城规方面的改观在年代就已经定型,以Haussmann重建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大城市改造矿建工程。
1.1)工业革命和欧洲城市重建
为什么现存建筑1800前的不多?因为在那以前,即使英国也十之八九都是乡民。自1790年代,煤炭、矿产、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分布,一方面就近矿藏形成了工人村落,另一方面伦敦曼彻斯特等原有的城市人口爆炸,截至1830年英国城镇居民占比50%。因为这是人类史上首次的全面城市化过程,首当其冲的弊病也不少:蜂拥建房、给排水不便、交通拥堵,生活环境每况愈下,卫生堪忧。
这一现象最为严重的是1840年代的巴黎,一场瘟疫使得中心街区死亡率高达5%。在拿破仑三世的默许下,塞纳省长Haussmann力排众议,对巴黎中心彻底拆除,上百个教堂也未能破例。这一改革历时整整17年,耗费21亿法郎,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果
修建环城公路,拓宽几条主干道链接火车站、码头、广场等交通枢纽;
由政府均匀规划公共设施,例如医院、学校、菜市场等等;
修葺公园、马场、和小型花园、城市绿化带,增加城市给排水管道设施;
规范公交车线路,完善煤炭燃气能源供给系统;
设立20个行政区
请注意划线的部分,提到:公交车、给排水等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欧洲古已有之。雨果在《悲惨世界》也多处提及,克塞特幼年在寄养的家庭中当童工时有了自来水,革命巷战逃跑也是走下水道,出租(马)车也随处可叫,那还是1800年的法国。而到了150年前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熟完善,且很多沿用至今。此间除了宗教上的阻力以外,大量学者艺术家对Haussmann也是口诛笔伐,不能容忍这一粗暴行为,认为这是对巴黎几千年文明史的践踏,而对于新建的马路高楼,觉得丑的无法接受。总之1870的巴黎人从未觉得新旧建筑并存,跟我们今天感觉一样。
历史始终往进步的方向发展,Haussmann改革成为欧洲诸多城市的榜样,法国本土而言,里昂学习巴黎也用了11年,图卢兹更是为了迎接工业化历史古迹尽毁。国外也纷纷效仿,布鲁塞尔市长Ansprach重建了所有低地的街区,并采取地下河水道,柏林也出现了Hobrecht城市改造,甚至连美洲的墨西哥国王也拷贝了一个香榭丽舍。当然也有特例,意大利城市化过程缓慢,没有出现与工业革命的文化传统的冲突矛盾,中古建筑保存较多。巧合的是意大利本来的主干道都通火车站,港口吞吐无碍,唯独首都佛罗伦萨打算东施效颦,可惜预算上捉襟见肘,又逢意大利迁都罗马,佛罗伦萨因祸得福中世纪经典得以保存。至于英法殖民地或者无古迹的旧城,Haussmann风格大行其道,例如1870年代的西贡、墨尔本和布里斯班。
在此期间也有部分城市没有盲目跟风,例如巴塞罗那的建筑学派就反对Haussmann式的粗暴,维也纳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核心老城原主干道为向,对中外环新工业城进行改造,而老城仅拆除环形城墙。维也纳的折中方案后被科隆、莱比锡、哥本哈根等诸多北方城市采用。
1.2)新型建筑技术和欧洲传统艺术的融合
如前所述,城市给排水、电梯、公交车、出租车、航空公司等看似先进的事物,在西方不算先进,而是传统,已经融入他们的历史。有些看上去现代化的建筑,已经很老了,如艾菲尔铁塔;科技的化身矗立了太久,更彰显永恒的沧桑。
红锈风车的遗弃磨坊
青苔斑驳的车间厂房
草木丛生的旧式铁轨
吊车垂地的沉睡海港
百年孤寂的工业遗迹
欧罗巴式的古色古香
以上这种工业老建筑在今日中国是更为罕见的,因为西方工业化历史悠久,废弃的车间、仓库、铁道、码头、游轮,均构成了历史遗迹的一分子。伴随着钢铁冶炼的进步,1850年代起钢结构建筑登上历史舞台,在工业建筑尤其受用,三角刚结点可为机器定位,也便于安装液压电梯或吊车。例如艾菲尔在设计铁塔之前的20年,已经完成了两个钢结构代表做,一个是巴黎le bon marche百货商场,一个是gebarit铁路大桥。此时建筑技术更新太快,即便铁塔时期钢结构已经成熟,铁塔依然不为巴黎市民所接受,铁塔周围的房屋因为恐惧倒塌,十年间不动产大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1850年代欧洲诸多城市扩建改造以来,除了在外观造型上的新古典主义与之前风格出现历史落差以外,在工艺的结合上,西欧并无文化断层现象。换而言之,现代的工业导向型,就是由源于西欧“原生文明”的历史导向。中国解放后普及的钢结构,早在十九世纪变自然融入当地建筑之中。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二战前已然定型,建筑实现工艺上也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除了上述的给排水、煤炭燃气能源供给系统外,热水管道的中央供暖系统12世纪起便在西班牙使用。走廊结构16世纪起源于英国,因实用特性被全球广泛采纳。(水力)电梯也与1860年代加入楼房。而最早的柱梁结构,在6000年前的英国巨石阵就有雏形,在1910年的美国依稀可见踪迹。(图见文后)
而与西欧迥异的是,中国、日本、美洲等地近200年始终受到西欧的文化入侵,例如越南的西贡就被建成了典型的东西合璧城。当一种先进很多的文化到来时,本土的原生文明就会被更粗暴的取代,在几十年被迫走完人家200年的城市化历程,而且还是接受异族的风貌传统,保持自己的古风又是何其之难。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诸位大可看看自己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多少是老祖宗留下的,多少是西方舶来品。西服大衣是大西洋渔民服的化身,饼干、罐头、蛋糕、糖果、饮料等包装食品融入了多少西方元素,住的房子可是古代的木结构,车水马龙有多少部件是中国原创。
给铁桥来个放大版彩照,是不是看起来很现代化,其实是1880年的
英国巨石阵最早柱梁雏形
1910年美国的柱梁结构大楼
1.3)欧洲城市化先锋运动
18世纪晚期,水泥技术开始成熟,但是因为应力精读和疲劳寿命的计算不够精确,因此只能用于小型几何体。例如管道、楼梯、小桥墩等部件,1848年已经开始用水泥造船。
1900年起,巴黎人口暴增,寸土寸金,地价坐涨,因此混凝土的出现使得高层民居成为了可能,但是仅用于内部力学承重,墙面外饰依然仿古,避免环境不协和视觉冲突,但是此时也多采用平行直线条了,如下图的1905年的雷诺公司大楼。
1890年奥地利学派Sitte大师,写了一本书《Der Stadtbau nach seinen kuenstlischen Gruendsatzen》,汉语意思大致是城市建设对艺术原则的遵守。总之奥地利人特喜欢批判巴黎人,以Haussmann为反例,主张新城建设应当不伤中心古迹,尽可能暴露原始城市生态群。值得指出的是,提出完整的旧城保护,在那个时代还是极其先进的。
无独有偶,西班牙的arturo Soria学派也主张,尽可能折中的解决旧街区和新技术的冲突,主张以古典风格为基础,将新型建材融入。面临人口增长可以采取放射式城市群,或者现象城市带,以40米宽的公路做单向延伸,典型的例子是下图的马德里横向扩建。
二、1800年以前的建筑
在第一部分说道,19世纪中期城市重建风靡欧洲,意大利天时地利保留了诸多中世纪建筑是个例外,维也纳西班牙各国适当吸取了巴黎的教训。除此之外,18世纪以前的古建筑从数量上看,在欧洲并不占主体,远不如19世纪新古典建筑多。一般来说,除了纯文物古迹之外,中古建筑只剩下宫殿和教堂,例如卢浮宫曾在皇宫鉴于博物馆数次易手,巴黎圣母院除参观外,至今依然做弥撒礼拜。
相比宫殿城堡,教堂在数量上显然是压倒性优势,这与两千年的教会实力密切相关。况且欧洲没有中央集权的皇族,各地诸侯规模不大,因而除了拿破仑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独裁者,鲜有王侯敢对教皇不敬。得益于教名的信仰和教会的财力,故而宗教建筑保留较多,且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废止。这里可以总结一个欧洲旅游的小技巧,一个城市的老城中心,就是这里最大的教堂所在地。该原则有时在中国也通用,答主故乡是铁路拉来的城市,但是俩教堂俩清真寺一个尼姑庵散布老城区中心,虽然城市仅百年历史,最老的清真寺却有600年。
一般来说,寄托民族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建筑自然会保留的很久。虽然可以火烧阿房宫,皇冠落地,但是蒙元犯华满洲入关也很少毁灭孔庙,甚至日本人也没有动机毁坏夫子庙。此外例如徽杭地区,因为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繁荣,大型宗族祠堂也有完好的保留,这里寄托了中国人对祖宗的敬畏。但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较晚,有诸多类似深圳这样上个世纪才成规模的城市,哪来的古建筑呢。
三、建筑技术和材料方面的原因
纵使华夏江山秀丽叠彩凤岭,七成人口依然居住东部平原,并不若欧洲山脉纵横海岸万里,德国瑞士意大利一线随阿尔卑斯起伏,法西 、法意交界带又是地中海大陆架凸起。也就是说,欧洲古代就不缺乏石料,建筑所需的巨石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而相反的是,木材反而是一种稀缺品,能够提供巨木的千年古树很快就会被采伐一空,即使中国这么大的国土到了明代也出现了木材短缺。对于欧洲的山地丘陵,木材的运输成本风险都指数型上升,例如下图Eze-sur-mer这样的地形,大型工程机械都难以上山。
显而易见的是,砖石结构比木材的设计寿命更长,如果在英德这样的多雨区差别更加显著。但是关键的一点是,石头对几何数学以及结构力学要求更高。尤其是教堂的穹顶结构,出于敬畏神的因素,要造得很大,那势必要把拉力应力、压力应力、剪切应力、转矩、和失稳现象全部算齐全了,木材的剪切强度和抗扭性能就差了很多。
待续............
南法Eze山顶小镇,建在一个山峰的尖顶上,全部石头结构,你想做木结构,这些松树根本不够粗好么,人家不过百年还很年轻
意大利北部山区房子全部依山而造,
连家乐福超市都开在山洞里我也是醉了
意大利19世纪的公用自来水系统
【夏晓的回答(314票)】:
我觉得是双方面的,尤其在英国体会更深。
一方面欧洲人真的很爱历史,很爱有个性的建筑。
在英国居住用的建筑中,美式的混凝土公寓大多是council house,即历史上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政府廉租房。除了伦敦这种地方大家都很讨厌住在混凝土block里,而在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购买的别墅中,与中国不同,新房一般只被部分年轻人作为首选,大部分人更偏向于购买老房,尤其是有历史和个性的老房。
(图片来自wiki, Licence:CC BY-SA 2.0, Link: , Copyright owner: Sue Adair)
或者类似下面这个。在苏格兰有很多百万英镑的有几十个房间的城堡在售,有的还包含私人森林和海滩。比起什么帝都魔都的上千万的公寓有没有感觉很白菜价?不过维护确实很贵。
(图片来自wiki, Licence:CC BY-SA 2.0, Link: , Copyright owner: Simon Ledingham)
英国人爱上某个老房子,有可能只是因为一个特别的琉璃彩窗,一个特别的Doorway或者一个别致的壁炉。
买下一栋几百年的老房子,除了拥有房产本身,你拥有的还是一段历史和无数的故事。每一个你对房子和花园的细小Touch,都有可能是在这段历史上加上自己的一笔。很多年以后,你不在了,房子却还在,你留下的历史痕迹也在。
有些动手能力强的还会买一些废弃的建筑来改建,在创造家的同时,也帮助政府保护和延续了历史。英国Channel 4有一个show叫做restoration man,充分展现了帝国人民的动手能力。
(以下6图片均取自Channel 4官方网站, )
有人买了下面这个废弃的维多利亚时期的Gate Lodge(看门人住的小屋)
这对couple完完全全自己动手把它修复成了别致的家这对couple完完全全自己动手把它修复成了别致的家
上面的只是初级玩家。
下面这个被废弃的1940年建的水塔,下面抽水上面储水
被改建成了多层独栋别墅,有超高挑高的客厅。
还有人买了下面这个农田中废弃的二战时期机场指挥塔
也改成了超大的独栋,还有谁家能有这么多扇窗户,虽然整体颜色有点儿过于个性。。。也改成了超大的独栋,还有谁家能有这么多扇窗户,虽然整体颜色有点儿过于个性。。。
修复类似上面这类建筑,无论有无政府的强制要求,所有人基本都会想方设法尽量保存原始的建筑风格、特色和细节,这也是大多数人买废弃历史建筑的最终目的。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往往比推倒重建更高的花费,也有可能长达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其中一个细节是他们经常都会专门寻找二手或古董建筑材料,比如门窗和房瓦,甚至会故意花很大精力把材料做旧以和整体建筑保持和谐。修复类似上面这类建筑,无论有无政府的强制要求,所有人基本都会想方设法尽量保存原始的建筑风格、特色和细节,这也是大多数人买废弃历史建筑的最终目的。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往往比推倒重建更高的花费,也有可能长达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其中一个细节是他们经常都会专门寻找二手或古董建筑材料,比如门窗和房瓦,甚至会故意花很大精力把材料做旧以和整体建筑保持和谐。
所以在英国,无论你看到什么奇怪的住宅,有多久历史,都不用大惊小怪。如果你要买的房子没有超过100年历史,还真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买了个老房子。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政府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不遗余力。不仅仅是平常可以见到的公共遗迹,还包括个人私有房产。
在英国独立占有土地的住宅别墅大部分产权都是Freehold,即房屋包括土地产权都永久归个人所有。但是哪怕在自己的房产和土地上做改建,对于没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房子,部分较大的工程都还是要通过当地规划部门的审批,这个更多是保证不会对邻居和其他公共用地产生影响。
而对于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个人住宅,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会进入政府保护部门的Listed building列表,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下面三个级别:
Grade I: buildings of exceptional interest.
Grade II*: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uildings of more than special interest.
Grade II: buildings that are of special interest, warranting every effort to preserve them.
以Grade I的建筑最为宝贵。例如女王的家白金汉宫就是Grade I listed。
(图片来自Wiki, Photo by DAVID ILIFF. License: CC-BY-SA 3.0, Link: )
进入保护列表的建筑,哪怕是个人私有财产,都必须受政府规划部门的监管。例如不能私自对建筑内外做任何改动,哪怕只是外观上的一层漆。所有改变必须严格通过规划部门的审核和批准。Listed building私人拥有者必须对建筑进行应有的维护和修复,否则可能被作为犯罪行为而受到起诉。
对于细节的保护英国人也做到了极致。
还是举个Channel 4 Restoration man的例子。
(以下2图片均取自Channel 4官方网站, )
有人买了下面这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学来改建成住宅
房主准备把露天的院子封顶改为厨房。作为Listed Building,当地规划部门要求他必须原封不动保存下面这块不和谐的断墙在改建后的厨房中。。。
因为:这是100多年前的小学生用来磨尖铅笔头的一面墙。看到墙上一道道白色的磨痕了么?
所以说,只有大部分人都爱惜历史,热爱历史,保护历史,加上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引导,我们才不会在历史彻底消失后才去问历史去哪儿了。
【张卷卷的回答(60票)】:
(几句话说得清楚的东西,没必要搞那么多图片。拒绝上图,图多晃眼,神烦)
好多回答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我觉得很好也很有道理~~但说这么多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建筑是垂直延伸的砖石结构,中国传统建筑是平面延展的土木结构。
垂直延伸的砖石建筑构造灵活。在现代化过程中与钢铁混凝土建筑在技术、外观和内装上基本上可以无缝对接,有着连续的发展脉络。
平面延展的木构建筑,构造复杂,法式严格且受限于材料,同时中国人地矛盾愈发突出,需要垂直延展的建筑来安置人口,在中国传统建筑适应现代化需求之前,西方建筑观念传入并被认可,于是与之根本上冲突的传统建筑歇菜了。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结构、形态和功能无法适应现代(或曰西方)城市规划的需求,同时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公共建筑的功能性在近现代社会背景下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意味着改造起来面临巨大成本)。所以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被一片一片地拆除(因为它们是平面铺开的)。西方传统建筑的多方面特征和城市规划大体得到了延续,很多建筑在城市化中无需夷平新起。于是乎,能够得到较多的保留。
也正因此,西方传统建筑的存留给其城市规划的难度和影响远小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相近的中西方城市在现实观感上就存在不同了:西方城市风貌渐进演化,新老建筑和谐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新起的、但不刻意仿古的建筑和100年前的建筑看起来一样有质感(具体新老的界定,参考
的回答);而中国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差异极大,对城市规划构成很大的挑战和成本,往往只能点状保留。所以呢,一个中国城市纵有上百处挂牌古迹,那也只是现代化高楼下的一处处盆景。而那些同龄的西方城市,放眼望去却是一片片的古老痕迹。
【啊滨的回答(2票)】:
很简单,欧洲四百年前就玩工业化,玩世界工厂,玩拆迁,玩羊(房)吃人。
【李来浩的回答(21票)】:
中国的建筑并不旨在永久,而西方的是,在中国的思想里面一直很难接受前人用过的东西,从封建社会每朝每代帝王必大兴土木,不愿沿用前朝的,到现在老百姓买房子若经济允许总也喜欢新房子,我们喜欢新东西,希望自己是第一个使用者。西方人好像没有这种思想
当然制度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不过我以为制度反应的是集体的思想。
【大头带哥的回答(3票)】:
好多事他们当官的说了不算
【黄嘉的回答(2票)】:
现代建筑就是从西方发展出来的,所以骨子里一脉相承,新老建筑可以和谐共存。而中国旧建筑和现代建筑完全是没有交集的,放在一起很突兀
【介真的回答(1票)】:
你这样黑我大天朝的土地财政合适么。
【HouBowen的回答(13票)】:
欧洲古代是石头房子,中国的木头房子,木头房子时间长了是危房,保存不了!北京天安门故宫地板 房顶基本全换了一次了!
【西行寺umi子的回答(2票)】:
很简单,因为老房子空间利用率是低下的,国外没那么多人,平均下来每个人的可用空间大,就有条件去购买修缮这种老式建筑。而且可能西欧那边对于过去的东西比我们更重视。
【Dara的回答(4票)】:
因为穷,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改造
因为乱,在台上的想做也会被反对党阻碍
因为莽,黑叔老墨绿绿吉普赛,这些人抗拆迁比某国人民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大头带哥的回答(2票)】:
【谢歆的回答(3票)】:
有新吗?我怎么感觉都是老的?怎么说呢,这对旅游者来说是好事,可看的多,但是真正年年月月住在其中,有些人可能不适应。有时候觉得欧洲人做得过了,因为他们的历史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历史是不断迭代,每个时期都有它的闪光点,而且我们觉得今后还会有新的闪光点生长出来,而西欧文明是猛然间飞黄腾达的,所以退潮了之后总是力求把之前土豪时的一砖一瓦都定格下来,代代膜拜。
我遇到有些法国人就很反感他们把整个国家都变成博物馆(或者说坟墓)的做法。
【梁叔的回答(5票)】:
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悠久到了一般的建筑和文物不太当回事了,欧洲南欧东南欧好一些,西欧的东西多是黑暗时代以后甚至文艺复兴后才树立的,历史不过几百年。
澳大利亚一栋一百年的房子叫文物,搁中国就叫危房,两百年三百年的房子?对于看惯了隔壁那个东周战国留下来的土台子的中国人来说,毁掉这样的房子一点心理压力都不会有。
【张宇寰的回答(8票)】:
之前有网友提到英国的房子了,我来抛砖引玉一个机构:Landmark Trust
为了拯救那些被国家名胜古迹信托(National Trust)看不上的小型遗迹,五十年前,约翰史密斯爵士与妻子克莉丝汀一起开展了保护工作:拯救遗迹的信条标准是“绝望的,有麻烦的,过时的(desperate, troublesome or unfashionable)”。这种自杀式的拯救标准自1965年购入在卡迪根购入第一处教堂之后就一直延续,完全忽视市场价值参考的评估使得Landmark Trust的产业风格毫无规律可循:位于斯塔福德的废弃火车站,著名传记作家詹姆士·包斯威尔位于艾尔郡的住所,萨福克的弗莱斯塔楼和英格兰最奇葩的建筑——一个位于苏格兰邓莫尔地区造型为菠萝的度假屋。
Landmark Trust的收入既不是将这些古迹转手卖掉,也不是组织游人参观,而是遵循各处建筑的历史资料按照原始风格翻修之后短租(3-7天)给那些喜爱老房子的人,以此收益给养旗下囊括了从十一世纪的城堡到七十年代现代建筑200处产业。Landmark Trust的收入既不是将这些古迹转手卖掉,也不是组织游人参观,而是遵循各处建筑的历史资料按照原始风格翻修之后短租(3-7天)给那些喜爱老房子的人,以此收益给养旗下囊括了从十一世纪的城堡到七十年代现代建筑200处产业。
部分Landmark Trust名下产业观赏:
意大利风格的 railway station in Staffordshire
Appleton Water Tower
Astley Castle可能是个特别的案例,由于已经损毁所以干脆按照现代风格在损毁的空间内进行隔断重组。
多啰嗦一句,这个项目的改造获得了2013年的RIBA Stirling Prize
【梁叔的回答(2票)】:
我上大学的时候,和几个来自包豪斯学院的外国人(有德国人、捷克人、意大利人)一起做过一个中国古村落建筑保护的项目,过程中我一直和他们保持交流,我问过其中一个意大利人,因为她刚好来自罗马,我一直对英国一个汽车类节目Top Gear中出现过的罗马市中心老石头街上开超跑的画面记忆犹新,初看到节目中那一幕时颇为感慨和震撼,罗马的老城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没有做特殊处理(比如围起来不许机动车上石板路),所有现代建筑和生活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在其上生长,于是我问那个家就在罗马的女生,他们国家的人是怎么看待古建筑保护的,她的回答我非常喜欢,她说,对于罗马市中心的建筑,他们的政府通常是将老建筑的内部进行修缮改造,让建筑外边看起来像中世纪的风格而里边却是最现代化的设施,方便人的生活,因为那些建筑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正常的更替和变化,新建筑和老建筑同时存在在市中心的一个画面里,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在其间能够看到历史的层次感。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在处理古建筑上,不管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都是违背了自然发展原则的强行干预(当然,这与天朝子民的任性妄为脱不了干系...很多地方如果不围起来,可能早就被村民镇民拆光了...)。比如我们在聊罗马的时候,身处一个中国古代官僚的宅第里,被围起来参观都很难,柱子竟然是被重新漆过又磨旧的,看上去十分怪异,于是我问那个女生他们遇到这样的“柱子”是怎么处理的,她又告诉我,罗马的古建筑是石材的,这些建筑有坏掉或者破损时,他们是不会仿照原样用石材去进行模仿的修补的,而是让它保留有现代材质的直观视觉体现不做假的处理,这样的目的和上边提到的一样,是为了保有历史本身的“层次感”,呈现真实的生活和建筑。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不是为了保护建筑而保护建筑,建筑本身也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可能所有的历史建筑都围起来,这样下去,天朝地广人不稀,早晚有一天人都挤在被围起来的建筑外面......本来就应该让历史建筑融入到现代生活里,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化、乃至消弭,因为历史是动态的,今日早晚也会成为未来宝贵的历史资源,何必保护过度呢。
【童子的回答(5票)】:
因为房屋造价太高。欧洲住了快十年,深有体会。材料和土地贵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建筑工人工资太贵了,而且效率极低,目测盖一个楼至少需要花费数倍于天朝的时间。这一多一少造成建筑成本爆棚。不是真正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可没钱盖新建筑拿出去卖。
另外欧洲房价普遍不便宜,个人感觉相对房价、税收和物价来说,人均收入偏低。而且欧洲人喜欢吃喝玩乐,并没有存钱买房的习惯。也就造成了新房不能很快卖出去这种情况。导致开发商资金不能快速回笼,于是不能继续盖房。
有人说是因为欧洲人喜欢老建筑。个人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老建筑的定义太广泛,可以是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然而这种建筑并不多。也可以是大型别墅,这种也只是少数。
我要说的是遍布欧洲的普通老旧房子和公寓,这些老建筑占大多数,条件较差,没有特殊的历史,内部装潢和设施比新式住房差了二十年以上。
这些房屋并没有保留的价值。之所以不推倒重盖就是因为没钱。谁不想住新房?谁不想住的条件好一点?可普通人根本没钱重新盖房。最多就是给入手的老房子翻新一遍,即便如此,这花出去的钱也肉疼的很啊。
天朝不停地搞土木也是必要的。别的不说,就说这么些农民工,如果不搞拆迁不搞建设,国家怎么解决他们的吃饭和就业问题?反观欧洲地广人稀,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ZF也就不会出台太多的政策来鼓励建设。
另外大家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认为欧洲这样做就是对的。在欧洲这些年我看到的多半是停滞不前的经济,十年不变的混乱城市规划。除了人的整体素质和科技,真没太多东西比国内强的 。我们很多地方比他们强,所以不应该妄自菲薄。
【风继续吹的回答(1票)】:
因为中国都是豆腐工程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废弃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