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到底鬼故事100字以内超吓人是否发生在伦敦?为什么?

“我的伦敦故事”征集分享会昨举行_凤凰财经
“我的伦敦故事”征集分享会昨举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实习生 陈颖达 记者 朱凯)昨天下午,由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组委会联合新浪江苏主办的“我的伦敦故事征集分享会”在宁举行,最终选出了3名选手获得赴伦敦参与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的入场券。“我的伦敦故事征集活动”自开放报名以来,线上话题#我想去伦敦#阅读数达430余万,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征集,共有2896人通过微博、微信、邮箱、网页等形式参与活动。其中的优秀故事经过微博、网页上发起的7期系列投票,最终选出9名选手进入最后的角逐。此次分享会上,9名选手进行了“我的伦敦故事”现场讲述,他们中有服装设计师
昨天下午,由世界知名城市周组委会联合新浪江苏主办的“我的伦敦故事征集分享会”在宁举行,最终选出了3名选手获得赴伦敦参与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的入场券。经过评审,杜从周、汪俊、王佳欣3名选手获得赴伦敦参与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的入场券。
(实习生 陈颖达 记者 朱凯)昨天下午,由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组委会联合新浪江苏主办的“我的伦敦故事征集分享会”在宁举行,最终选出了3名选手获得赴伦敦参与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的入场券。“我的伦敦故事征集活动”自开放报名以来,线上话题#我想去伦敦#阅读数达430余万,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征集,共有2896人通过微博、微信、邮箱、网页等形式参与活动。其中的优秀故事经过微博、网页上发起的7期系列投票,最终选出9名选手进入最后的角逐。此次分享会上,9名选手进行了“我的伦敦故事”现场讲述,他们中有服装设计师,也有达人,有人曾留学伦敦,也有人为了去伦敦寻回初恋……选手们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伦敦故事,并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经过评审,杜从周、汪俊、王佳欣3名选手获得赴伦敦参与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的入场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261259
播放数:694405
播放数:451243
播放数:769501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练习题 Module 6 试题 IV.完成句子.每小题2分)41.故事发生在伦敦.This sto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London.42.那本书属于我.That bo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What do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film?44.我毫无牵挂.I have nothing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我错拿了你的雨伞.I took your umbrell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The story happened in London.42.That book belongs to me.43.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ilm?44.I have nothing to care.或者I have nothing to be concerned.45.I took your umbrella by mistake.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The story happened in LondonThat book belongs to meWhat do you
the film?I have nothing to worried
aboutI took your umbrella by mistake
扫描下载二维码走出伦敦塔换个题目 【范文十篇】
走出伦敦塔换个题目
范文一:英国的伦敦塔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是用来关押犯人的。1573年,汉普顿的维斯利伯爵因为得罪了皇室而被投入伦敦塔,囚禁在潮湿阴冷、又高又厚的石墙里,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维斯利伯爵彻底绝望了。要知道,没有几个人能活着走出伦敦塔,即使不生病也会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而发疯。   维斯利伯爵的囚室里只有一扇窗户。这一天,他照例呆坐在小窗下,沮丧地望着窗外的一小片蓝天,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突然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跳到窗台上,他定睛一看,那不是他的小猫白花吗?这怎么可能呢?他使劲地甩了甩头,心想:莫非这么快我就精神错乱了吗?可小猫那“喵喵”的叫声又是那么真切,他便伸出手轻声地叫着:“白花!”小猫闻声从铁窗缝里挤进来,一下子跳到他的怀里。维斯利伯爵这才意识到他不是在做梦,他紧紧地抱着白花,忍不住号啕大哭!   原来,自从主人被抓走之后,白花也离开了家。可究竟它是怎样发现了维斯利伯爵被关押的地方,并且顺着烟囱到了他的囚室,谁也解释不清。狱卒知道了白花的故事也欷歔不已,他破例允许维斯利伯爵把小猫留下来,而且没有向皇室报告。从此,维斯利伯爵在他孤独的铁窗生涯里有了一个伴侣。狱卒送来了饭,他总是让白花先吃,他从心里感激这个自愿跑来陪他坐牢的伙伴。   他俩就这样相伴着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直到白花老死在监狱里。白花死后,又剩下维斯利伯爵一个人了,可是他没有变得沮丧,他下决心要活着出去,不然就对不起白花。   1624年,当政的詹姆斯国王终于把维斯利伯爵放了出来,使他在被捕的第51年走出了伦敦塔。出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人画了一幅白花的肖像,挂在房间的正中央。
范文二:走出伦敦塔
  英国的伦敦塔再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是用来关犯人的。1573年,汉普顿的维斯利伯爵因为得罪了皇室而被投入伦敦塔,囚禁再潮湿阴冷、又高又厚的石墙里,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维斯利伯爵彻底地绝望了。要知道,没有几个人能活着走出伦敦塔,即使不生病也会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而发疯。
  维斯利伯爵的囚室里只有一扇小窗户。这一天,他照例呆坐在小窗下,沮丧地望着窗外的一片蓝天,衰叹自己不幸的命运。突然,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跳到窗台上,他定晴一看,那不是他的小猫白花吗?这怎么可能呢?他使劲地甩了甩头,心想莫非这么块我就已经神经错乱了吗?可小猫那“喵描”的叫声又是那么真切,他便伸出手,轻声地叫着:白花!小猫闻声从铁窗缝里挤出来,一下子调到他地怀里!维斯利伯爵这才意识到他不是在做梦,他紧紧地抱住白花,忍不住号啕大哭!原来自从主人被抓走以后,白花也离开了家。可究竟它是怎么发现了维斯利伯爵被关押的地方,并且顺着烟囱到了他的囚室,谁也解释不清。狱卒知道了白花的故事也唏嘘不已,他破例允许维斯利伯爵把小猫留下来,而且也没有向皇室报告。从此,维斯利伯爵在他孤独的铁窗生涯里有了一个伴侣。送来了饭,他总是让百花吃,他从心里感激这个自愿跑来陪他坐牢的伙伴。他俩就这样相伴着度过了一个个的春夏秋冬,直到白花老死在监狱里。白花死后,维斯利伯爵又剩下了一个人,可是他没有变得沮丧,他下决心要活着出去,不然就对不起白花。
  1624年,当政的詹姆斯国王终于把维斯利伯爵放了出来,使他在被捕后的51年走出了伦敦塔。出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人画了一幅白花的肖像,挂在房间的正中央。
范文三:阅读下面的短文,按文后的要求做。走出伦敦塔  英国的伦敦塔,在伊丽莎白二世的时候是用来关押犯人的监狱。1573年维斯利伯爵因为得罪了皇室而被投入伦敦塔,囚禁在潮湿阴冷、又高又厚的石墙里,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维斯利彻底地绝望了。要知道,没有几个人能活着走出伦敦塔,即使不生病也会因长期与世隔绝而发疯。  维斯利伯爵的囚室除了铁门,只有一扇小窗户。这一天,他照例呆坐在窗下,沮丧地望着窗外的一小片蓝天,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突然,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跳在窗台上,他定睛一看,那不是他心爱的小猫白花吗?他使劲地甩了甩头,心想,莫非这么快我已经神经错乱了?可小猫那“喵喵”的叫声又是那么真切。他便伸出手,轻声叫着:“白花!白花!”小猫儿闻声从铁窗缝挤进来,跳到他的怀里!维斯利伯爵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做梦。他紧紧抱着白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原来自从维斯利伯爵被抓走以后,白花也离开了家。可究竟它是怎样发现了维斯利伯爵被关押的地方,并且能找到他的囚室,谁也解释不清。狱卒知道了白花的故事也惊叹不已,他破例允许维斯利伯爵把小猫儿留下来,而且没有向皇室报告这件事。从此,维斯利伯爵在他孤独的铁窗生涯里有了一个伴侣。狱卒送来了饭,他总是让白花先吃,他从心里感激这个自愿跑来陪他坐牢的伙伴。他们俩就这样相伴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直到白花老死在监狱里。白花死后,维斯利伯爵又剩下一个人了,可是他不再沮丧,他下决心要活着出去,不然就对不起白花。1624年,当政的詹姆斯国王终于把维斯利伯爵放了出来,使他能在被捕的51年后走出了伦敦塔。出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人画了一幅白花的肖像,挂在房间的正中央。1.联系上下文想想,再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①与世隔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破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维斯利伯爵为什么能走出伦敦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回答:维斯利伯爵为什么要这样做,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①和外面世界隔开了,断绝了来往。②打破了常规。或没有按照正常的做法去做。  2.主要内容的要点:①维斯利伯爵被关进伦敦塔,他绝望了;他家的小猫白花竟找到这里来和他做伴,一起度过了好多年;白花老死后,他决心活着走出伦敦塔;51年后,国王终于放了他,使他走出了伦敦塔。  3.答案要点:①白花来牢房与他相伴使他不再孤独;②白花死后,他下决心活着走出去;③詹姆斯国王放他出去。  4.要点:要纪念白花;表达对白花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范文四:走出伦敦塔
英国的伦敦塔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是用来关犯人的。1573年,汉普顿的维斯利伯爵因为得罪了皇室被投入伦敦塔,囚禁在潮湿阴冷、又高又厚的石墙里,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维斯利伯爵彻底地绝望了。要知道,没有几个人能活者走出伦敦塔,即使不生病也会因为长期与(yú
yǔ)世隔绝而发疯。
维斯利伯爵的囚室里只有一扇小窗户。这一天,他照例呆坐在小窗下,沮丧地望着窗外的一小片蓝天,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突然,一个毛茸(rōng
róng)茸的东西跳到窗台上,他定睛一看,那不是他的小猫白花吗?这怎么可能呢?他使劲地甩了甩头,心想莫非这么快我就已经神经错乱了?可小猫那“喵喵”的叫声又是那么真切,他便伸出手,轻声地叫道:“白花!”猫闻声从铁缝中挤进来,一下子跌到他的怀里!维斯利伯爵这才意识到他不是在做梦,他紧紧地抱住白花,忍不住号啕大哭! 原来,自从主人被抓走以后,白花也离开了家。可究竟它是怎样发现了维斯利伯爵被关押的地方,并且顺着烟囱(cōng
chōng)到了他的囚室,谁也解释不清。狱卒知道了白花的故事后唏嘘不已,他破例允许维斯利伯爵在他孤独的铁窗生涯里有一个伴侣。送来了饭,维斯利伯爵总是让白花先吃,他从心里感激这个自愿跑来陪他坐牢的伙伴。他俩就这样相伴着度过了一个个的春夏秋冬,直到白花老死在监狱里。白花死后,维斯利伯爵又剩下了一个人,可是他没有变得沮丧,他下决心要活着出去,不然就对不起白花。
1642年,当政的詹姆斯国王终于把维斯利伯爵放了出来,他在被捕后的51年走出了伦敦塔。出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人画了一幅白花的肖(xiāo
像,挂在自己房间的正中央。
1.在文章中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号啕大哭:
与世隔绝:
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破例——(
照例——(
) 4.读短文回答问题。
(1)维斯利伯爵号啕大哭的原因是
(2)狱卒唏嘘不已的原因是
”画出描写囚室环境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具体描写这些内容?
(4)为什么维斯利伯爵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找人画了白花的肖像,并把它挂在自己房间的正中央?
5.文中的哪些内容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阅读答案:
xiào2.嚎啕大哭:放声大哭。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的地方。
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形容非常无助。3.破格
照旧(答案不唯一)4.(1)他想不到白花会历尽艰险找到自己,被白花的忠心所感动
(2)被白花忠于主人的行为感动
(3)首先说明白花找到并进入囚室实在不易,突出白花同主人的深情;其次说明51年的铁窗生活实属不易, 突出了白花给了维斯利伯爵一定要活下去的力量。
(4)为白花画像,因为没有白花,他早已经绝望,是不能活着走出伦敦塔的。5.“略”
范文五:Ghosts Sightings at the Tower of London
鬼魂出没的伦敦塔
The gray bricks of the Tower of London are damp to my touch, and as I run my hand over their rough surfaces, a layer of mildew clings to my fingertips.
伦敦塔的灰色砖块,有潮湿的触感。当我的手滑过它的粗糙表面,一层霉菌覆盖了我的指尖。
During the centuries, these massive walls have held captive hundreds of unfortunate prisoners. I can’t help but think of all the eyes that have stared at these bricks, knowing full well the only fate that awaited them.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巨大的墙壁关押着数百名不幸的囚犯。我不禁想到那些所有曾盯着这些砖块的眼睛,他们都知道等待着他们的只有一种结局。
Some say that the Tower of London is the most haunted place in England, says Phil Wilson, a yeoman sarjeant at the Tower. “Hundreds of people have been held prisoner and died here. There are dozens of ghost stories,” he says.
有人说伦敦的伦敦塔是英国最恐怖之地,伦敦塔的一位御用侍从卫士塔菲尔o威尔逊表示,“数以百计的人被关押和死在这里,这里有很多的鬼故事,”他说。
Wilson should know. As one of the queen’s elite Tower caretakers, he has spent six years not only working in this fortress, but living here as well. Wilson and his wife, Ann, make their home in Beauchamp Tower. The only access to their apartment is a narrow, winding staircase, and I have to watch my step as Wilson and I walk up to meet Ann.
威尔逊应该知道这些。他作为女王的伦敦塔精英照护者之一,他不仅在这个堡垒工作了六年,而且他还住在这里。威尔逊和他的妻子,安把他们的家安在了在比彻姆塔。他们的公寓唯一的入口是一个狭窄、蜿蜒的楼梯,当我和威尔逊去看安的时候,我必须很注意我的步伐。
The ancient rooms of the apartment are oddly shaped, making furniture arrangement a difficult task. Yet the couple has decorated the rooms nicely, and I immediately feel welcome and at home. While Phil explains his work as a yeoman warder, Ann is busy preparing tea and scones. There is a delicious aroma in the room. For an instant, I forget that I am inside a prison.
古老的公寓房间形状奇特,家具布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这对夫妻却已经把他们的房间装饰的很精美,一进来我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菲尔解释他的狱吏工作时,安正忙于准备茶和烤饼。有一种美味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这一瞬间,我忘记我正身处监狱。
Then I look out the front window.
然后,我从前面的窗户向外看。
“That there,” says Wilson, pointing to a distinctive square of dark brick, “is an executioner’s site.”
“那里,”威尔逊说,指着一个铺着黑砖的显眼的广场,“那是刽子手的地盘。” A sick feeling comes over me as I picture the gruesome scen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there. Wilson, who knows his history, happily recounts some of the Tower’s tales as we sit down for tea.
一种不好的感觉笼罩了我,发生在那里的可怕场景仿佛在我眼前。威尔逊,他知道这些历史,当我们坐下喝茶时,他兴高采烈地讲述了一些塔的故事。
Many of those condemned to death had done nothing but fall out of favor with the royal family, he says. Others were sentenced for witchcraft, political activity, religious beliefs or adultery. But the Tower was no ordinary prison. “It was a fortress and royal palace,” says Wilson. “You had to be a person of high status to be held prisoner here.”
许多被判死刑的罪犯其实并未做什么,他们只是失去了王室的宠爱,他说。其他的或因巫术,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通奸获刑。但伦敦塔不是普通的监狱。 “这是一个堡垒,是王室的宫殿,”威尔逊说,“你必须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才能
被关押在这里。”
Some prisoners went to their deaths with stoic bravery. Sixteen-year-old Lady Jane Grey was queen for nine days in 1553 before she was overthrown by her cousin, Mary Tudor, who ordered Grey and her husband put to death. Right before her beheading, the teenager delivered an eloquent speech, then laid her head bravely upon the executioner’s block. 一些囚犯带着坚忍的勇气赴死。在1553年,十六岁的简o格雷夫人在当了九天王后后,被推翻她的表妹,玛丽o都铎下令和她的丈夫一起处死。就在她斩首之前,这位少女发表了雄辩的演说,然后勇敢地把她的头伸到刽子手的案上。
Since then, Lady Jane’s serene ghostly figure has been seen numerous times, especially on the anniversary of her death. Others have seen her husband’s weeping ghost in the Beauchamp Tower.
在那以后,夫人简的宁静鬼魅般的身影被见过无数次,尤其是在她去世的纪念日的时候。还有人看到她的丈夫在博尚塔哭泣的鬼魂。
Other prisoners, such as the 70-year-old Countess of Salisbury, rejected their sentences and fought to the death. “She ran from the executioner,” says Wilson, “who chased her down and hacked her to pieces.”
其他囚犯,如70岁的索尔兹伯里伯爵夫人,拒绝了他们的判刑,选择战斗到死。 “她从刽子手手里跑了,”威尔逊说,“但是还是被追了下来,她最后被剁成了碎片。”
According to Tower legend, the woman’s ghostly apparition has been seen in grisly reenactments of her death. Others have reported seeing the shadow of a huge ax falling across the scene of her murder.
根据塔的传说,女人的鬼魅幽灵出现时的场景是她死亡时恐怖场景的重演。据另一些人说,他们看到了巨大的斧头落下,这正是谋杀她时的场景。
Personally, it’s one sighting I’d rather not see. “Isn’t it hard to live in a place with so much gruesome history?” I ask the Wilsons.
就个人而言,这个场景我宁可不看。 “是不是生活在有这么多可怕的历史的地方很难受?”我问威尔逊。
Ann laughs and says that although she had some hesitations at first, she enjoys it now. “It’s a wonderful place to live,” Wilson booms, explaining that a communitylike feeling pervades the Tower. “Some 35 yeoman warder families live here. It’s like our own little village.”
安笑着说,虽然她起初有些犹豫,但她现在喜欢它。 “这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威尔逊补充道,并解释说,在伦敦塔越来越有团体的感觉。 “差不多35个狱吏家庭住在这里。这就像我们自己的小村庄。”
The only drawback to living at the Tower, the couple admits, is that they can’t get pizza delivered. “The restaurants never believe it when I give my address,” Wilson says.
这对夫妇说,住在大厦的唯一的缺点是,是他们不能得到比萨饼外卖服务。 “那些餐厅从来不相信我给出的地址,”威尔逊说。
By now, we’ve finished our tea and scones, and Wilson and I head across the grounds to the chapel, where many of those executed are buried. The chapel is deathly silent, and a musty smell fills its rooms.
现在,我们的茶和烤饼已经享用完了威尔逊和我穿过这个地方前往教堂,那里是很多被执行死刑的人的埋葬地。这个教堂死一般的寂静,发霉的味道充满了房间。
“Anne Boleyn is probably the most persistent ghost here,” Wilson says quietly as we move to the chapel altar, where the queen’s body is buried.
“安妮o博林可能是这里最持久的鬼,” 当我们向教堂的祭坛走去时,威尔逊平静地说,女王的尸体就埋葬在那里。
The second wife of Henry VIII, Boleyn was accused of adultery and incest, and beheaded by sword. “They say that her lips were still moving and her eyes looking around after she was beheaded,” Wilson states.
博林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她被指控通奸和乱伦,然后被剑斩头。 “他们说,她被斩首后她的嘴唇还在动,她的眼睛还在环顾四周,”威尔逊说。
I suppress a shiver.
我努力抑制身体的颤抖。
“People have reported seeing Anne Boleyn’s headless figure leading a procession of dignitaries down the aisle of the chapel to her final burial place,” Wilson tells me. In another sighting, one sentry actually challenged Boleyn’s figure with his bayonet, and claimed to have received shocking bolts that knocked him unconscious.
据目击者说,他们看到安妮o博林的无头身影带领着死去的政要人物的队伍沿着教堂的走廊向她最后的埋葬地点走去,”威尔逊告诉我。一个哨兵声称他竟然用他的刺刀去质疑博林的身影,然后他被螺栓打昏。
Another well-known prisoner was William Wallace, the Scottish patriot who rebelled against English rule and whose life was depicted in the movie Braveheart. According to Tower history, young Wallace was “hanged till nearly dead, his bowels torn out and burned, his head cut off and his body quartered.”
另外一个有名的人物是威廉华莱士,反抗英国统治的苏格兰爱国者,他的一生在电影“勇敢的心”中有所描绘,他被处死在伦敦塔。 据塔史,年轻的华莱士被“被绞到快死了,他的肠子被挖出来烧毁,他的头切断,他的身体被分成了四分。”
I can’t help but think that the English leaders of today are certainly a lot friendlier than they were back then.
我不禁想到,今天的英国领导人肯定比他们当时的情况友好多了。
Perhaps the most touching ghostly sighting is that of young King Edward V, 12, and his 9-year-old brother, Richard, Duke of York. The boys were taken to the Tower by a relative who wanted to usurp their power, and they disappeared in 1483. “Their apparitions have been seen standing together, hand in hand, looking very lost,”
Wilson says.
也许最感人的幽灵会是年轻的12岁国王爱德华五世和他9岁的弟弟理查德,约克公爵。这两个男孩被想要篡位夺权的亲属带到了伦敦塔,他们于1483年就消失了。“他们的幽灵被看到站在一起,手牵手,看上去很失落,”威尔逊说。
Brits aren’t the only ones seeing ghosts. Not long ago, an American visitor took a photograph at Traitor’s Gate. “She claimed there was no one there at the time,” Wilson says, “but when the film was developed, there was a gloved hand with a silk cuff in the right hand corner. The photo was analyzed and they say it has not been tampered with.”
英国人并不是唯一看到这些幽灵的人。不久前,一位美国游客在了叛徒之门拍摄了照片。 “她声称那时候没有其他人,”威尔逊说,“但是当照片洗出来的时候,在右上角出现了一个有丝绸袖口和戴着手套的手。照片进行了分析,他们说着照片没有被修改。“
“Isn’t it difficult living with all these strange stories?” I ask Wilson as we make our way back across the massive grass-covered grounds.
“与这些奇怪的故事生活在一起是不是会困难?” 当我们穿过巨大的有青草覆盖的广场准备回去时,我问威尔逊。
“Sometime children ask me about the ghosts,” Wilson says, “but I always say, although there were lots of people executed here, nobody has ever been hurt by a ghost.”
“有时候孩子们问我鬼的事情,”威尔逊说,“但我总是说,虽然有很多在这里被执行死刑的人,从来没有人受到鬼的伤害。”
“Sometimes, though, I wonder about them,” he adds. “I’ll get up at night, when it’s all quiet, and look out the window to the executioner’s site. Then I wonder if I’ll see something tonight.”
“然而,有时候我也在想他们,”他补充道。 “有时候在晚上万籁俱寂的时候,我会起来看看窗外的刽子手的地方。然后想今晚我是否能看到什么。
范文六: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   伦敦塔桥是一座吊桥,最初为一木桥,后改为石桥,如今是座拥有6条车道的水泥结构桥。伦敦塔桥下面的桥可以打开,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为花岗岩和钢铁结构的方形五层塔,高43.455米,两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远看仿佛两顶王冠。两塔之间的跨度为60多米,塔基和两岸用钢缆吊桥相连。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桥面高于高潮水位约42米)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可供车辆通行。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两块活动桥面,各自重达1000吨。从远处观望塔桥,双塔高耸,极为壮丽。桥塔内设楼梯上下,内设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酒吧等。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假若遇上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雾锁塔桥是伦敦胜景之一。   从桥上或河畔,可以望见停在不远处河上的英国军舰“贝尔法斯特”号,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保留得最完整的军舰。   伦敦塔桥的设计颇为合理,在世界桥梁建筑业中有口皆碑。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高塔,高约60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支撑着两岸的塔,下层桥面可让行人通过,也可供车辆穿行。如果巨轮鸣笛而来,下层桥面能够自动往两边翘起,此时行人可改道从上层通过。桥内设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桥中购物、聊天或凭栏眺望两岸风光。   从外表来看,塔桥的两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砖石塔,但实际上塔身的结构主要是钢铁的。里面装有用来开合各重1000吨桥梁的水力机械。塔桥自建成至今,机械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发生故障。巨轮鸣笛致意后,上升机械只需一分钟便能使桥面升起。   塔桥的设计是为了同时满足航运和路面交通两方面的需要。塔桥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说,当时所有的桥都建在塔桥的西面,维多利亚中期随着贸易的发展伦敦开始向东扩展,考虑要再建一座桥缓解交通,但码头老板反对,认为桥会阻止他们的船只通过,讨论了多年终于建成了塔桥,它张开桥面时可以让大船通过,而水平的桥面又利于马车的行走。可以翻转的每半个桥面的重量都在1000吨以上。塔桥从1895年全面投入使用以来桥面一共张开过6000多次,平均每星期张开10次。塔桥需要25个人负责它的操作和维护。负责人帕特森说,打开桥面需要5个人,控制室里有一个人,另外4个人在外面监控路面情况。   塔桥两端由4座石塔连接,两座主塔高35米,方正厚重,风格古朴,远望如两顶皇冠,雄奇壮伟。   延伸阅读   有一座伦敦桥运到了美国   伦敦塔桥常常被误称为伦敦桥(London Bridge),但实际上真正的伦敦桥位于它的上游。伦敦桥由于年久无法承担日益增加的车流被卖到了美国。   伦敦桥不好好地躺在泰晤士河上吗?其实此桥非彼桥,这座是兴建于1831年的伦敦桥,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伦敦桥是建于1886年的伦敦塔桥(上面有两座塔,底层可以升起让更大型船舶通过)。这座伦敦桥在1962年被英国政府以2460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美国商人Mc Culloch(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位商人很傻)。他把桥梁切割,分解成10,000块石块,然后船运到美国加州,又用卡车运到亚利桑那的Lake Havasu,这里原本是二战时期美国的空军基地,可见应该是十分荒凉的。为了摆放这座桥,Mc Culloch硬是挖出一条人工河来。新的伦敦桥在哈瓦索湖的一条支流上重新建起,工程于1973年结束。如今这座城市已经有了很多商业机构,报社和学校。   伦敦桥曾在伦敦数百年,而如今却在美国亚利桑纳州的哈瓦苏湖市。桥难道会搬家吗?它本身当然不会,可它确实被人从英国搬到美国,一石一砖都不缺,完整如初。
范文七:我与伦敦塔桥的故事
初二四 王曼晨
去年暑假我去了英国,参观了伦敦塔桥。(注意:此桥与儿歌中的伦敦桥不是一个)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伦敦塔桥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
它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该桥始建于1886年,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
据导游说,从1886年开始到1894年,在历时8年经历了5个承包商,使用了432个建筑工人,建成了这座塔桥。两座主塔上的白色屋顶和小尖塔,远看就像两个皇冠,散发着一种优雅的气质。(此次英国之行都让我感受到这个国家不可思议的高雅气质)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据说行人从那里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供车辆通行。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主塔内
机器启动可以使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当然我们没看到啦)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导游说上一波游客赶上了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
当时建造塔桥是为了同时满足航运和路面交通两方面的需要。塔桥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说,当时所有的桥都建在塔桥的西面,维多利亚中期随着贸易的发展伦敦开始向东扩展,考虑要再建一座桥缓解交通,但码头老板反对,认为桥会阻止他们船只通过,讨论了多年终于建成了塔桥,她张开桥面时可以让大船通过,而水平的桥面又利于马车的行走。
其实我们是坐船游览的,最上面那张是上船前拍的 ,现在是刚过桥,阴沉的天似乎更能衬托出塔桥的神秘气质。一切是那么模糊有那么清晰。。。。。。听说这次学校有组织去伊顿公学的,所以啦,去伦敦塔桥一定要多拍几张照片留念啊【— —+】向岸边看去可以望见停
在不远处的英国军舰“贝尔法斯特”号,这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保留得最完整的军舰。更好玩的是伦敦眼
不少市民和游客欢呼雀跃,觉得实在是“太好玩了”,迫不及待地想要攀上去,换个角度看看这个城市。当然,更重要的事实是,它每天不停地转啊转啊,卷进了成千上万的观光客,
现在已名列伦敦各旅游点榜首,为伦敦旅游业赚进了天文数字的收入。因为要赶行程,这么好玩的东西也没有来得及坐。
真正的伦敦
范文八:如果你的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商业梦想,你不妨考虑从伦敦出发。因为古老的伦敦有通向全球市场所需要的一切。   本刊记者受美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的邀请远赴伦敦,为您揭示伦敦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      每个大都市都有自己兴盛的特殊时代,比如19世纪是巴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纽约,七八十年代是东京,而现在则逢上了伦敦进入“金色时代”。      对于中国经济界的朋友们来说,“金色时代”的伦敦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如果一个人厌恶伦敦,那他就厌恶人生,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套用一下,也许可以这样表述,“如果你来到了伦敦,你就来到了世界,因为伦敦有通向全球市场所需要的一切。”   是的,如果你的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商业梦想,你不妨考虑――从伦敦出发,走向世界!   2007年9月下旬,本刊记者受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的邀请来到伦敦,为你做第一线的报道。      伦敦VS纽约      究竟哪座城市才是今天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   你一定会想到纽约和它的华尔街。这个答案曾经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近几年(尤其是“9?11”之后),就不那么确定了。   来到伦敦的第二天,UKTI的工作人员米歇尔小姐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家独立调查机构――Z/Yen调查公司今年3月发布的对全球46个金融城市所做的评比报告。这份名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46个金融城市排名榜》的报告把伦敦评为第一名,得分765分,比第二名纽约多5分(香港位列第3,上海和北京则分别列24和36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构成评比的5项指标――人才、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中,伦敦每项得分都领先于纽约。而且在9月正在进行的新调查中,伦敦的领先优势比半年前还要大!   在有着几百年历史、古老典雅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记者遇到了伦敦金融城经济发展办公室城市事务主管杰瑞米?芬,他向我们讲起了英国的经济和金融史,他舒缓的语调,朗润的发音,让一幅幅历史性的场景在大家眼前浮现。   杰瑞米介绍,伦敦金融业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以及实现对纽约的赶超,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以“门户大开放”为特征的改革――“大爆炸”。   难道这是英国人自我感觉良好、孤芳自赏吗?   一个数字可以说明英国金融业不可遏止的迅猛发展势头。2001年金融业占英国GDP的比重为5.3%,而在2006年已经达到9.4%,几乎翻了一倍!   在伦敦日渐“走牛”的今天,一向以纽约和华尔街为荣的美国人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走向全球:欧洲犹豫不决之时,伦敦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将伦敦称为“21世纪大都市成功的典范”。2007年,麦肯锡的报告《维持美国及纽约全球金融领导地位》将伦敦排在了纽约前面,而美国杂志《纽约》的封面故事《伦敦是21世纪的世界之都》,也作出了同样的结论。   事实上,今年以来,伦敦和纽约就各自的金融地位爆发了一场空前的论战。   在很多人唱好伦敦的同时,3月20日由纽约企业家联合会和普华永道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机会之都:21世纪商业竞争的指标》则认为,在金融中心的竞争中,纽约依旧排名第一,伦敦只能屈居第二。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网站上《伦敦VS纽约》的系列讨论成了令人瞩目的焦点。   3月29日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有2/3的人认为,到2015年,全球第一金融中心的位子是伦敦的,只有不到10%的人仍看好纽约。   对此,纽约专栏作家盖波尔指出,除了伦敦的奋起直追外,有两个因素造成了纽约现在的窘境。其一是“9?11”以后,美国签证、入境手续更为繁琐,移民政策也更为严格,让很多想来纽约的外国人望而却步,在华尔街工作的一些外国人也无法继续留在美国。其二是安然等一系列美国公司的丑闻,使得纽约证券市场的监管更为严格,这也吓跑了一批企业家。   4月4日出版的《金融时报》称,“欧洲赢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意思是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股市总市值首次超过美国,双方的市值规模分别是15.72万亿美元和15.64万亿美元。尽管这个差距只有800亿美元,但对于长期主导全球资本市场的美国来说,却具有相当深刻的政治意味。   美国金融界人士关心的是,在今后的若干年内,投资者会不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伦敦?      “那一平方英里”威力惊人      如果说华尔街是纽约金融业的心脏,那么伦敦金融业也有自己的心脏,那就是City of London,中文叫“伦敦金融城”。就是这个地方,越来越让美国人睡不好觉。   不过,在伦敦人的嘴里,伦敦金融城还有另外一个更流行、更亲切的名字――“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这个名字和历史有关。   伦敦金融城占地1.4平方英里(约5平方公里),位于泰晤士河北岸,这正是伦敦这座城市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公元43年罗马人抵达英国后,在泰晤士河畔修筑城墙,建立了一个聚居点取名为伦迪尼乌姆。这里就是今天的伦敦金融城,伦敦也因此而得名。于是,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City of London,或者是The Square Mile。   伦敦金融城尽管属于伦敦,但是座名副其实的“城中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近千名警察。荣幸的是,本刊记者此次在伦敦分别对现任市长史达德先生和前任市长白乐威爵士进行了采访。   据说,连英国女王想进城,也要先得到市长的同意。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即便是英国历史上“日不落帝国”的显赫一去不复返,也没有削弱它的地位,始终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带。   伦敦金融城面积虽小,却是英国的经济中心,整个国家1/3的金融业务都集中在这里,“那一平方英里”的产值居然占英国GDP的3%!   伦敦金融城的银行、证券、外汇、保险、期货、金属、商品和衍生业务的经销商、船运、咨询等交易与服务十分密集,是欧洲和世界金融业的心脏。全球的金融家想要做任何生意,十拿九稳可以在伦敦金融城内找到。由此,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有人更形象而优雅地将它称为“全球动力之都”。   如今,547家外国银行在这里落户,居世界各金融中心之首,世界各大银行均将其全球股票战略部门设在伦敦。有趣的是,伦敦金融城里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日本银行也多于东京的日本银行。在这里,当我们看到ICBC(中国工商银行)、CCB(中国建设银行)和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的营业厅时,你可以想象我们会多么激动。   在保险业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著名的“劳合社”也诞生在金融城。   作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劳合社在全球保险和再保险领域拥有崇高的威望。劳合社保险大厦是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不锈钢,独特的设计思想使各种管道裸露在外,电梯沿着金属墙面上上下下,其内部灰色的水泥表面毫无保留地标榜着自己。而在它的斜对面不远处,就是伦敦的另外一个标志性建筑,有“性感黄瓜”之称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   伦敦是一个为全世界服务的城市,它的人才也来自全世界。有人统计,来自各国的金融、法律、媒体等专业人才足有百万,这个数字比欧洲许多大城市的总人口还要多,德国的法兰克福也是一个有名的金融中心,但人口只有60多万。
  这不,我们在劳合社遇到的工作人员卡斯小姐就来自南非,她告诉我们,地球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成为劳合社的保险对象――从模特的腿到明星的脸蛋,从火箭到飞机,甚至还包括我们是否有能力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中午,记者在劳合社附近一家名为Underwriter的地下餐厅偶遇两位劳合社的保险经纪人,两位健谈的壮硕先生来自澳大利亚,分别为体育和牲畜保险。   在伦敦金融城,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60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外汇业务的30%以上,是华尔街的2倍。尽管伦敦的货币是英镑,但全世界70%的国际欧元债券都在伦敦交易。   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各类人才,收入和各种福利都很高,但工作也异常辛苦。由于全球各大股市24小时接连运转,很多人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不过每年三四月份发年终奖时,他们便成了全英国最值得羡慕的人群,据说2006年金融城从业人员获得的奖金就高达200亿英镑,按1英镑约兑换15元人民币计算,差不多是3000亿人民币,对于金融城的30万人才来说,每人平均100万人民币,而且还只是奖金!   难怪有人说,“在欧洲,伦敦是唯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走向全球,从伦敦出发      在英国采访期间,我们一共访问了几十家机构,其中在进入两个金融重地时遇到了像在机场一样严格的安全检查,一个是劳合社,另外一个是LSE,即伦敦证券交易所。(在英国,有两个令人瞩目的LSE,另一个是享誉全球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英文也简称LSE,国际资本大鳄乔治?索罗斯就毕业自这里。)   对于信息安全,LSE非常重视,人们至今不知道它的机房究竟位于哪里,只是隐约知道它有一个备份机房大概位于伦敦的东区。   伦敦证券交易所不仅在英国金融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企业而言,它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说起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人们总容易想到的城市是纽约、香港、新加坡,很少有人想到伦敦。事实上,迄今为止已经有59家中国企业在伦敦上市,这个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海外资本市场都多。   伦敦证券交易所国际业务拓展部总监毕卓识为我们做了一个主题为“帮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领袖”的介绍。她告诉我们,2006年一共有367家来自全世界的企业在伦敦上市,共融资1040亿美元,超过纽约交易所(400亿美元)和纳斯达克(290亿美元)的总和。2007年上半年,伦敦交易所为全世界的企业融资金额再次超过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之和。   伦敦证券交易主要由主板(Main Market)和创业板(AIM)构成。其中创业板尤其值得一提。   企业进入AIM市场没有最低规模限制,不需要财务历史,不需要公众持股限制,申请上市的材料不需要经过交易所或者英国上市管理署的审核,只需要得到保荐人的提名即可。证券交易所通过对保荐人的监管,实现对AIM上市公司质量的控制。保荐人可以决定一家公司是否够格进入AIM,并向上市公司提供建议。   这种“宽进严出”的政策使得AIM在成立以来的短短12年中飞速发展,和纳斯达克一起成为全球两个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   “AIM可以说是全球最大创业板市场。不仅上市速度快,而且融资费用低,融资金额灵活。”益华证券企业融资副总裁郑志远通过本刊记者向国内企业郑重推荐AIM。   郑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准了AIM。月,就已经有8家企业登陆AIM。   其实,伦敦之于中国企业,不仅具有融资的功能,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鉴于伦敦对整个欧洲甚至非洲的强大辐射能力,它尤其是进入欧洲和非洲市场的最佳选择。   正是这个原因,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5家都在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伦敦投资局大中华区总监曹杰介绍,近来中移动、中石油等许多大型企业纷纷在伦敦金融城设立机构,就是想把伦敦作为平台,打开全球市场。   在LSE,我们还碰到了一家帮助中国企业在西方开拓业务的企业――英国费兰砥投资有限公司,它的一位项目经理马媛媛介绍,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中国和西方的企业都必须在全球分工的视野里重新审视相互的竞争与合作,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通过西方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绝佳历史机遇。   马媛媛介绍,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但品牌在国际上不知名,销售渠道也往往局限于在中国,因而利润空间较低;西方企业有着更被国际熟悉和认可的品牌,渠道也国际化,但生产成本太高,因而利润空间同样有限。如果通过并购,把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必然会大大提升利润空间和股东价值。   在费兰砥投资公司看来,中国的重型机械、轻型和精密机械行业,以及电子、软件等企业,都有竞争优势,可以利用这种战略走出去。事实上,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金额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还不足30亿美元,2006年达160亿美元,2007年估计要突破300亿美元。   最后,我们还得知,2008年3月,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贸易投资处将组织“中国西南地区企业代表团”赴英国考察项目,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届时,参加的企业将访问LSE,了解AIM上市的细节,并有机会与英国私募基金、著名的风险投资见面,如3i(投资过小肥羊)、罗斯柴尔德财团、GAP等;此外还将访问UKTI及伦敦发展局,了解英国贸易投资环境。   古老的伦敦正在重新面向世界。■   [编辑 赵代波]   E-mail:chinacbr@vip.省略
范文九:从 伦 敦 桥 上 走 过
-------二年级知识建构教学片段案例
[教学片段]
乐从小学二年级(5)班的某节音乐课,我坐在钢琴旁,弹起了英格兰儿童歌谣“伦敦桥就要塌了”的前奏,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熟悉的旋律吸引了,一个个圆溜溜的眼睛中散发出亮光,刚才进音乐室的喧闹声一下子消失了。他们神情雀跃,然而,我所期待的歌词“伦敦桥要塌了,要塌了,要塌了!伦敦桥要塌了,亲爱的姑娘”并没有从他们的口里飞奔出来,换而言之的却是:“有只雀仔跌落水,跌落水,跌落水!有只雀仔跌落水,被水冲去!”而且,所有学生还是非常齐整地用粤语唱出来的,唱了一遍又一遍,不断地重复,,,,看着一张张小脸象绽开的花朵,我也笑了起来。当音乐声结束后,孩子们还满脸笑容地盯着我,抓住了这个情景,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串对话:
我:哪位小朋友知道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曲是出自哪个地方的?(我猜想他 们不知道)
学生1(手举得高高的):是香港的。
我:哦,,,,你从哪里听说的?(我故意装出满脸的惊讶)
学生1:我妈妈教我的,她说是从香港电视上看来的。
我:你说的有点道理,是跟香港有点关系,但不出自香港。
学生2:老师,那你知道是哪里的?
我:我可以再给你们一次机会来猜一猜,我可以给你们一点提示,不过,这 个提示你们可要注意听好了,先听我唱一遍。
我坐到钢琴旁,弹了前奏,接着,用英文原文唱了一遍:“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我。紧接着,我又弹了一遍间奏,唱第二
遍时,我用的是中文:“伦敦桥要塌了,要塌了,要塌了!伦敦桥要塌了,亲爱的姑娘”。
这时,有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没有举手就站起来了,大声说道:“老师,我知道,伦敦桥在英国!”其他孩子看看他,又看看我,我乐了,竖起大拇指,大大地奖励了他一番,还带着大家奖赏了他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我给孩子们简短地讲了一段关于伦敦桥为什么塌了,以及现在的伦敦桥的情况,孩子们个个都非常兴奋,都巴不得有机会去看一看。看着他们的高兴劲,我话锋一转,对他们说:“伦敦桥不仅好看,好用,还很好玩!你看看,你们却把他们变成了“雀仔跌落水”,而且,还是用你们的方言来唱的。今天,老师不仅能用英语唱,用普通话唱,而且,我还要带大家一起用音乐语言来唱,用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口风琴来唱,不信我来给你们试试。”说完之后,我立刻就把“伦敦桥塌了”的谱子唱了出来:
再接着,我又用口风琴吹出来这首曲子。这时候,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把他们的口风琴拿出来,试图在上面“找出”这首曲子。
[案例分析]
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实现人性化教育。建构主义在儿童学习的理论问题上,有更为清晰的解释。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体现在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伦敦桥要塌了”这首童谣的旋律,已“存放”于大多数孩子的脑海中,属于“已经知道的事物”,具体地说,儿童对于这首童谣的记忆,侧重于歌词中描绘的生活趣味,更多的理解是“雀仔”跌落到水中的那种情景,有幸灾乐祸的意味。
音乐在这里起的仅仅是一个工具和媒介的作用,即把歌词内容呈现出来。因此,音乐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角色转化,从而完成音乐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三维目标:
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借助歌词,丰富生活情感,初步理解多元文化。了解伦敦桥的简短历史,激发学生对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浅表意识,有助于学生日后进一步地学习,建构新的知识。
二、在过程与方法上,学生方面,主要是通过体验(音乐表演)、模唱与探究(在“雀仔跌落水”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歌词内容、并探究新的内容中所描绘的意义)这两种方法来实现。教师方面,则在于调控好课堂气氛、把学习难点分解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上,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且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情趣高涨、充满了乐趣。
三、在知识技能培养目标方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课在这个方面有几个基本目标:一是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的持续性培养(借用歌词的趣味性);二是对do、re、mi、fa、so、la这六个唱名的巩固学习,并对其音高的准确性学习有一定的要求,在音高的辨别与歌唱的准确度上有要求。这一项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易到难的进阶式学习,如:从孩子们熟悉的童谣旋律开始到最后要在口风琴上来寻找这段旋律,这里隐藏了两个技能方面的学习任务,首先孩子们必须要先把旋律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作为寻找的答案;其次是找出来后要用规范的唱名唱出来,这就是本课的最难点,但教师借用学生旧有的知识技能,使他们在构建新的知识技能中有一个可靠的抓手。
对于我个人而言,首先是作为小学教师,热爱儿童,对儿童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理解,和儿童有着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这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涉及到的是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与学科专业技能、掌握教材、课堂应变能力等综合方面素质。另外还有一项不可被忽略的长期任务,那就是教师应自觉担负起发展和保护儿童的学习兴趣的责任。正是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他们的学习任务,并为此而感到学习带来的幸福。
范文十:伦敦街头已经恢复了正常。   7?7恐怖袭击造成了52人死亡、近30人失踪、700多人受伤,但四起爆炸案并没有摧毁英国人的精神,英国《独立报》表示“我们不能生活在恐惧中”。   “前一天晚上我还在为伦敦申奥成功狂喜,可是一觉醒来之后却听到伦敦发生袭击事件的噩耗。除了震惊和难过,我还想:感谢主在(申奥)那天晚上离我们更近一些。”发生袭击事件的第二天,国际奥委会英国藉委员、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爵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谁对此次爆炸事件负责,并非问题的关键。现在,任何恐怖分子都可以打着基地组织的旗号按基地的行动方式,在世界各地最大规模地制造人员伤亡与恐慌,这就是恐怖主义活动的最大变化――“加盟恐怖主义”。   但伦敦发生恐怖袭击之后,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虽然恐怖主义已经来到英国本土,英国不应该为此放弃多年以来对自由、民主、多元化社会的追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个细思极恐小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