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课堂的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走向动态生成

关于小学数学动态课堂策略研究的学习与讨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笔者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
  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
  ②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下面结合个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节课教师往往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出发,预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例如当课堂上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时候&&不妨为学生预设弹性方案,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找福建地图并读懂福建地图,而我则利用网络收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二、动态生成,关注价值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笔者以为以下四种策略很关键:
  策略一: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思维
  一次,我在给学生辅导 。&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
   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策略二: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判断时的一个错误,有效的组织学生对本课的难点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结论,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笔者听的&分数化成小数&的课堂上,在揭示了凡是十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讨论明确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之后:
  生A:我认为不对。
  其余学生:呵?(非常惊奇)
  生A:我可以举个例子,10/30 ,30=2&2&5,也只含有质因数2和5,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其余学生齐声回答:30=2&3&5,还含有质因数3 ,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只是一个错误,却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另外一个学生请其余学生判断3/30 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部分学生很直截了当的回答&不可以,因为30含有质因数3。&
  只见教师轻轻反问:10/30真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从学生的表情,我看他们心中荡起涟漪了,有的学生犹豫了,仔细一想3/30 = 1/10 =0.1,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
  学生自发的讨论:这是为什么呢?同样分母是30,为什么10/30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30 却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 &&
《关于小学数学动态课堂策略研究的学习与讨论》摘要: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笔者认为取决于以下两点: ①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 ②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动态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
动态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项建达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过分拘泥于预设不变的程式,否定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从而限制了师生对设计目标的超越,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本文笔者试图从动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课程、教学的动态生成等方面阐述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数学新课堂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方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教学具有生成性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它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型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生成、互动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构建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使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种教学现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数学新课堂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动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预设即预先设定之意,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而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它出现的结果可能是预设期望之中的也可能不在预设期望之中,这主要看生成是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所谓预设生成是指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中的,而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否定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从而限制了师生对设计目标的超越,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要就此害怕“预设”,谈“预设”色变。因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并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的展开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是我们进行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前提。首先我认为要肯定“预设”和“生成”对学生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教师既要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激励作用的、愉悦的课程经验,也要有效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规中的偶然、非预设的机会和经验;第二,“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教育过程下可以转化的特点。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有无数种中间状态,因此“预设”和“生成”的程度也就具有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二、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成为我们的新追求。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生成资源,将决定着一堂的课成功与否,因此如何把握和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将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㈠课程的动态生成策略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不再把教材看作“圣经”、“金科玉律”,而只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个工具,一个教学平台。教师可根据社会现实、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从而生发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新的教学内容。
&&&⒈收集动态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人,他们从传统的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构建者和创造者。动态的课程资源发生在学校、发生在课堂、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它是特定经济、文化、社会、教育背景下的产物,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产物,而教材、教案仅是动态课程资源中的一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敏锐的眼光,要善于捕捉社会生活、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资源,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情与数学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
&&&⒉设计弹性方案
设计方案是执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非常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出相当具体的方案,有的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如图1)。如果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一致,就会毫不犹豫的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显得束手无策。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构建的教学方案是直线型的,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而优秀教师在收集材料后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会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板块型的教学路径(如图2),以便对付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我们比较可以看出,图1每个环节只有一个方案,这样在课堂上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只能按照既定的方案执行,而图2由于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个方案,即使教师在备课时确定了一条理想的思路,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情况”,也备有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方案就显得更灵活、更有效。
&㈡教学的动态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设确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探究主题、教学评价等进行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否则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教学实践也只是一张白纸;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动态生成的实施,那也只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那么如何使其“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其成为师生生命力动态生成的媒介呢?
&&&⒈&在动态生成中“升降”教学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检验行为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学习的状态、条件会随时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时,预设的目标可能会现出它的不和理、不完善、不科学,因此教学就要合理地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民币的认识”时,预设目标是: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即1元=10角;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于是他在创设情景阶段问: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我认识了1元、2元、5元、10元;有的说我认识了5毛、2毛、1毛;有的说20元的背面是桂林山水;有的说新版的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正面有毛主席像;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里面藏着的图案,那是防止假冒用的……学生的回答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生发了许多新的内容,但上课老师仿佛听而不见、视而不闻,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人民币的认识上,仍按部就班的教学生认识1元、2元、5元、10元……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六、七岁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民币知识。因此,教学时老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适当而准确地定位好教学目标,而这节课的“致命弱点”也就在于此。
&&&再如一位老师公开课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把教学目标预设为
“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然而,当老师上课时,发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好(确实四年级的学生也并不具备如此高的能力),于是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随机降低了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在点子纸上画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在后来的评课会上,大家都一致肯定了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⒉&在动态生成中“取舍”探究主题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争论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使一些教师自认为是经典的片段要忍痛割爱,或许正是这些“意外”使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不期而至。
&&&如“年、月、日”的教学时,学生对年、月、日这些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后,老师正想“收兵”时,一位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有闰年、平年之分?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我也有一个问题,奥运会4年举办一次,假如这个规定不变那么奥运年都是闰年吗?”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上课老师沉着“应战”,她充分利用“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功能,上网搜索出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如果把平年作为365天计算,那么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约1天(23小时15分4秒),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366天。我们把23小时15分4秒看作24小时,这样长年累月下去也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一般不闰……这节课虽然最后拖堂了2分钟,但听课老师对她把握动态生成信息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再如去年我听了一位省教坛新秀执教的“商不变性质”,他对“同时”、“乘以或除以”、“扩大或缩小”的探究主题的设计可谓取舍有度、独具匠心、颇为精彩。忽然一位学生提出,“被除数与除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时,商的大小会不会变?”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为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喝彩,哪知上课老师却把话锋一转说:“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乘或除以一个数,加减以后再研究好吗?”俨然一个“温柔杀手”,这是一个多么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一个多么有探究价值的主题!而如果老师当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灵活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先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再汇报交流,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课后,他也对自己没有把握住这一点深表惋惜。
⒊在动态生成中“替换”学习方法
&&&&在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算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学习方法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都有效的统一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方法在在动态生成中“替换”。
&&&如一位老师教“角的分类”:
&&&片段一:初步感知分类
&&&师:每个人的信封中都有9个角,大家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想法分类。
&&&A:将直角、平角、周角分一类,再将锐角分一类,钝角分一类。
&&&B:将三个特殊角分三类,再将锐角分一类,钝角分一类。
&&&C:个别学生将角从大到小排列,不知如何分类。
&&&片段二:重点讨论锐角、钝角与直角、平角的关系
&&&师:剩下的这些角你准备怎样分?放在表格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为什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在一节课上学习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的变化情况适时的替换使用。如“角的初步分类”时,老师先让学生在9个角中以各自的思维方式独立分类并说明理由,随后又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学习分类。在让学生独自给角分类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容量较大,而大部分学生对分类的思想方法缺乏必要的基础,要求他们一次分类到位可能有困难,于是老师又马上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使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纠偏中逐步理解角的分类的本质。
&&&⒋在动态生成中“改变”评价功能
&&&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课堂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好的,否则不然。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智力表现。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即使有些与预设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足够的尊重。
&&&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教师创设情景之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袋中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把它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话音刚落,教师里就热闹非凡,可是不久老师发现,当其他组同学还在为几等份争论不休、撅着小嘴生闷气时,有一个小组已经在推导公式了,这位老师马上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专门请这个小组的学生介绍愉快合作的诀窍,其中一位学生说,我们先分好工,然后选择一个等份数(如4、8、12、16等)进行剪拼,等公式推导出来后我们再选择其他等份的。老师连忙称赞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这小组哪些地方处理的好。有的说:“他们组先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任务做得好”;有的说:“他们先集中解决某一等份的,然后再解决其他等份的很有条理”;有的说:“他们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所以配合得很默契”……之后,学生很快分好了工,都有滋有味地进入探究阶段。后来学生在汇报展示时,结果可谓精彩纷呈,有拼成长方形、正方形的,有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有拼成梯形的。在课堂总结阶段,老师又引导学生对自己、老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评价。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节课学得很好,在玩中学、学中玩很有意思;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想继续上下去;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学会了用拼剪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的新方法;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点遗憾,老师叫我发言的机会太少了……整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这其中评价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传统的评价功能,凸现了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我们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充分预设教学方案,努力把握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充满新课改的气息。
&&&&&&&&&&&&&&&&&&&&&&&&&&&&&&&&&(本文获瑞安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参考文献〗: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1997(5)
&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⒊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⒋顾鑫盈.从预设式教学到动态生成式教学[J].天津教育,2004(2)
&⒌尤福年.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动态生成[J].教学与管理,2003(11)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尚思小学& 苏志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而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诚然,这种活动形式是传统教学活动的改良,是对过去单一讲授式教学的挑战,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深层次地剖析"师问",不难发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教学活动的素材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长此以往,必将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师问生答"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前者就不必赘述。针对后者,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文章录入:dhssxx&&&&责任编辑:管理员&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联系电话:98 邮箱:ssxx @edudh.net 地址: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东埔路 邮编:362500 尚思小学版权所有 2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动态生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