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商学院在rtc人才发展商学院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您好, []|
商院关注:国内商学院发展过程中所遇四大困惑
商学院教育属于舶来品,起源于美国兴于欧美,中国直到1990年才拥有自己的大学商学院,在那之后,国内商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共有236所高校获批开设MBA,64所院校拥有EMBA招生资格,培养了超过30万名学生,尽管数量众多,但商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至今仍然陷入困惑之中。困惑1:国际化程度难获国际认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著名高校开始大规模提出国际化的概念,经过20余年的努力,国际学界对中国管理界的认同度却依然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少商学院甚至在不断追求国际化的同时,离中国本土市场越来越远。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余明阳日前在出席2012第五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时表示,近年来,国内各大商学院几乎都在走着相似的国际化道路。其中包括争相进行三大国际认证,大量引进具有海归背景的教师。学术成果以美国权威管理学杂志计算,与国际著名商学院联合招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大规模选送青年教师国外进修,每年在国内举办数百场国际研讨会……然而,这样的国际化真的符合中国自身需求吗?据业内人士透露,近10年来,中国各大著名商学院在欧美管理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字激增,每年都有大量的突破。但是具有核心原创性成果的论文和产生影响的却凤毛麟角。商学院一直在努力走国际化道路,但国际上对于中国管理界的认同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困惑2:多数商学院变身“社交学院”有观察人士指出,从当前各种EMBA、EDP项目的现实情况来看,前来上课的老总们、副总们比起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似乎更倾向于建立人脉、拓展业务、寻求合作。项目课程就这样变成了“企业家俱乐部”。而近年来,赴商学院学习更是成为一些年轻人为自己未来发展的一项投资。今年27岁的刘小姐参加工作已经3年时间,在事业上仅仅刚刚起步,她最近决定报考MBA项目并花重金参加了MBA培训班。在她看来,读MBA很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是学员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并且有很多都已经干到管理层了,身后有一大批人脉资源,利用读MBA的时间能够认识许多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比充电更具有吸引力。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攻读MBA学位的郭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怀着不同目的读取MBA或EMBA学位无可厚非,在目前商学院的学生里面,读取EMBA项目的学员功利动机可能更盛。一项调查发现,商学院申请者选择攻读EMBA的最主要理由分别是“提升知识”、“人际关系”和“开阔眼界”,只有16.8%的人选择“希望提升学历”。“但是在国内顶尖的商学院有着‘严进严出’的教学管理规范,课程学习和考试必须符合要求才能正常毕业,无论是抱着什么样的动机,最终能够获得学员想要的东西就是值得的,”郭先生说。困惑3:学术大于实践脱离市场记者了解到,国内商学院尽管沿袭了国外的教学模式甚至聘请了很多洋面孔教授课程,但依然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理论大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成为国内商学院一直受人诟病的方面之一。调查显示,MBA毕业生在毕业后3年的薪酬和职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MBA的雇主仍表示“薪酬期望过高,但实践能力较低”是MBA的显著性缺陷。在MBA学费上涨过快的今天,毕业生对于薪酬的高预期可以理解,有业内人士呼吁,学校在这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除了应当更合理地规划毕业生的预期,以及提供多种金融工具或者奖学金以减轻学生一次性支付学费的压力,在实践性方面也应当提高同实际操作的衔接性。“商学院毕竟是研究现实问题的基地。”余明阳指出,“正如著名的医学院需要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要均衡发展。而中国的商学院因为临床环节的薄弱,导致商学院远离中国的市场环境”。困惑4:申报国际认证成面子工程在管理教育界,国际上公认的有三大认证体系,AACSB、EQUISD和AMBA。其中AACSB是针对商学院的全面认证,认证面最广,周期也最长,而AMBA是针对硕士的认证。有人说,国际认证这个标签对于商学院来说,就相当于ISO对于企业的意义一样,可以代表行业的标准。一般而言,商学院要得到相关的国际认证,至少要做好三件事:首先,明确创办的使命和教学目标;其次,调配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学院与企业之间深入合作。要实现以上三点,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组建专门的团队花去上百万元经费。但在国内,这些国际认证的申请成为互相跟风攀比的工具,成为招揽学生的招牌,一些院校为了申报不惜投机取巧来通过商学院认证,集中运用学校的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构造出了所谓“世界级商学院”的雏形,认证的初衷找出问题及时改进则被远远抛到脑后。
【14岁女孩影楼打暑期工 10天44.5元薪水不够喝水】这是娟娟第一次打暑期工,给新都区大丰镇一家影楼做宣传。她原本以为,10天时间,随便也能挣个几百块,她甚至筹划用这笔钱给自己买一份礼物。但当几张薄薄的纸币捏在手里时,娟娟说,当时真想痛哭一场...
【MBA项目是商学院收费“大头” 美国上涨明显】随着美国州政府对教育拨款的日益减少,传统观念上认为就读美国商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薪资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较高,能够承受较高的学费,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对商学院的学生收取高于别的学生的学费以用于平衡财政收支...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joylili]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教育视频高清大片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本土MBA教育现阶段的问题及变革发展
来源:搜狐商学院
  要充分认识MBA今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MBA的价值,还必须正确看待中国MBA的发展现状。简单地讲,中国MBA现在的主要问题有:
  MBA生源质量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MBA教育现在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生源和教学质量问题。在生源方面,虽然国家实行了全国统一入学考试GRK,但GRK仍是传统的应试方式,虽然比各校单独命题有一定的进步,但仍远不能适应选拔真正具有培养前途的、具有良好管理潜能的学生入学。即使是在名牌院校,也有一些不具备MBA培养前途的人混入MBA之列,社会对此批评很多,学校对此也十分不满,许多高素质的MBA学生,也对此很有意见。许多MBA同学到学校学习MBA,是希望能结交一批高素质的同学,那些只因为会死读书,会考试,而无管理潜质的MBA,没有什么培养前途,最后不但自己没有很大收获,还要损害MBA这个品牌的形象。
  师资问题从教学水平上看,教师、教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能够担当MBA教育的教师十分匮乏。若以国际上最基本的MBA师资资格条件对比一下国内的MBA师资情况,就会发现差距很大,国际上MBA的师资的基本条件是:①必须有PH.D(博士)学位;②必须有研究成果;③必须有综合实际能力,就是要求你既是大学学者,同时又有咨询公司,或金融机构、公司资深经验等。国内名牌大学的MBA师资条件基本上还能满足第①、②条的要求,但非常关键的第③条,现在还难以做到,最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大学还不足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作为MBA教师。适合国内MBA学习的教材,尤其是案例十分少见,还有其他。
  许多原因,都制约着中国MBA教育的发展。课堂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课程仿佛为专门研究管理学的人士开设的,MBA课程与普通管理类硕士生的课程差别不大;适用的教材缺乏,现在国内MBA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来自国外,有些不十分适合中国的国情,有的学校自编了教材,但编著水平不高,无法满足需要;高质量的案例更为缺乏,特别是客观反映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情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确实,中国MBA教育现在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对中国的MBA教育失去信心。从国外MBA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即使是在MBA教育开展最为成功的美国,在其MBA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是在其发展的初期,有相当长时间的徘徊过程,没能得到工商企业的热烈响应。中国MBA教育刚刚开展,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问题是难免的,是必然的。
  变革中的中国MBA教育
  历经十年的发展,中国的MBA教育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的MBA教育也呈现出喜人的一面。有关MBA教育的各方,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学校以及学生,都认识到了MBA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学校已经将MBA教育列为学校或学院建设的重中之中,有决心和信心将MBA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唐瑭)
你也许没有参加2014教育年度盛会,但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商学院发展重在学术研究
(许德音,《21世纪经济报道》,日,第30页)&
商学院并不是一种职业培训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中的一个独立学术单元,商学院同其他院系、学科一样,需要以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来为自身赢得承认与尊重。基于中国企业的学术研究,只有按照国际规范来进行,并打入国际主流学术刊物,才能为中国商学院在国际上赢得学术地位,并使之在今后国际化的生源竞争中生存下来。而在国内商学院的竞争中,最早引进国际学术型人才的院校会取得持久的先行优势。
商学院不是职业培训学校
商学院的迅速发展是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内的显著现象之一。中国商学院尽管起点低(十年前还几近于零),却能在最近数年内获得长足的进步,并制造出越来越多“标准化”的MBA毕业生。虽然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仍然是对中国MBA最大的诟病之一,但如果与医学院、法学院等其他“职业化”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相比,或者与除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相比,中国商学院及其系科向国际标准靠拢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
中国商学院的这种发展趋势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中国的商学院是大约十年前从零开始的,而商学本身又是一个纯粹的“洋”学科,所以商学教育从课本到案例,以至教学模式,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特别是从美国“进口”。这其中也包括了在美国以至欧洲都盛行的MBA院校排名及其他各种宣传策略。
但是在这股争相使用英文教材、争相派遣教师去美国进修、争相使用案例教学并且最终把各种资源注入到MBA教学和排名竞争上去的风气中,大多数商学院似乎都忘记了一点,即与其他大学院系一样,商学院具有研究(知识创造)与教学(知识传播)的双重任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商学院都只想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这尤其体现在社会上以至学术界广为流传的一种错误观念,即商学院是一种培训经理人员的“职业训练学校”(Vocational
training school)。而这一点恰恰是在美国商学院发展的历史上早已被纠正了的看法。
崇尚学术研究的北美商学院美国的商学院自从20世纪初产生以后,直到1950年代末,长期以来仅仅被看成是职业培训学校而受人轻视,始终未能获得像其他科学一样的独立学科地位。1959年,著名的《戈登-豪威尔报告》(Gordon-Howell
Report)严厉抨击了商学院这种作为职业学校的现状,对商学院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美国的商学院大力崇尚学术研究,建立起包括战略管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会计、金融、营销、运筹等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吸引了大批来自其他传统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的人才,在商学院中获得终身教授的资格。同时,在商学院自己的博士项目中产生的毕业生,也主要必须依靠学术研究成绩来取得终身教授资格。虽然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对MBA排名的关注日益增强,对教学的重视也相对提高了,但要想在二流以上的北美商学院中取得终身资格,如果没有在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至少一两篇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行这种制度的结果,是现在美国大学一二流的商学院中终身制下的教授几乎全部是拥有博士学位的学术研究人员,来自企业界的讲师都是作为外聘教师在校内讲课。
顺便提一下,所谓MBA教师应该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说法是又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在网上查看美国各个商学院的师资情况,特别是那些冠名、讲座教授,几乎全部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人员,毕竟商学院与咨询公司的定位是不同的。商学院的理论研究也确实对实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金融学中的Black-Sholes
Model“创造”了价值数以亿万美元计的金融衍生工具行业;波特在研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的“五力”模式和行业分析方法至今仍然是公司战略分析的基本手段之一。
北大清华的接轨运动
中国的商学院现在正在重复美国商学院发展早期走过的弯路,即把自己看成是职业培训学校,而不是综合性大学多样化学科中的一员。结果是我们的商学院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国际化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却没有具有国际标准的学术研究活动。这表现在中国商学院的教师在国际管理学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微不足道。在发表的论文中,大多数并不在商学院的各个领域内,而是在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人口学、工程学等。
最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题为“中国金融学批判”的文章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现状。该文坦陈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一流的金融学杂志(如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上发表的论文数为零,甚至在二三流杂志上发表的也几近于零。而在国内的金融学杂志上发表的又多数是非学术性的政策分析性文章,最为典型的是“问题-现状-对策”的三段式文章。与其他院系相比,这样的现状对商学院尤其不利。因为商学研究在中国是全新的学科,仅仅满足于在国内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工作是不能为中国商学院带来人们的尊重的。中国商学院要研究的重点固然应该是中国企业,但研究的方法却应该是国际化的,只有按照管理学的国际规范与标准开展学术活动,才能够为中国商学院在国际与国内的学术界赢得一席之地。
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几所商学院的领导层都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加快了引进研究人才的步伐。以北大和清华为例,光华管理学院在过去两年里就引进了海外博士毕业生二十多人,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如哈佛、斯坦福等)。而清华经管学院也以“百万年薪”为号召聘请了一批兼职的经济学讲座教授。“中国金融学批判”中所描述的现象已不再准确。光华的教员不但在国际金融学界的二流杂志上已有数篇论文发表。就是在一流杂志(JFE)上也已有论文被接受。而其他如在管理学领域内,也实现了国内商学院的零的突破。此外,光华还取消了定位不清的在职博士生项目,并将从2003年起建立面向世界的标准化的国际博士生项目。其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国内的一流商学院培养理论型、研究型、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师资。
打入国际主流学术圈
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几所商学院分别把建设世界一流和亚洲一流的商学院作为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而要在学术研究方面达到这个目标,工作最为艰巨。从发展阶段来看,北美商学院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工作后才开始向研究与教学的“平衡”靠拢。而中国商学院才刚刚起步,基于中国企业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我们还没有多少本土的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因此,把具有国际标准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放在首位是目前中国商学院发展中的要务。
由于中国经济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逐渐加强,国际管理学界对中国企业研究的兴趣正在日益提高。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在管理学的一流学术杂志上,已逐渐有基于中国企业的研究出现。这就为中国商学院的学术活动打入国际主流学术刊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中国商学院只有抓紧这一机遇,才能在商学教育的国际竞争中免遭淘汰。
当然,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队伍不是短期内可以建立起来的。好的师资是一所商学院的核心资源,他们所拥有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正因为这种资源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从无到有地积累起来,是否能在这方面确立“先行者优势”将是今后商学院竞争制胜的关键。因为学术人才具有相互吸引力。一旦某个学校具有了一个“critical
mass”,更多的人才会比较容易被吸引过来。由于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这样的“途径依赖性”(path
dependence),一个学术团队形成后,竞争对手很难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仿造出类似的师资,结果就可能是掌握先行优势的商学院在中国的教育行业内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国内其他商学院迅速跟上这种步伐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难以在商学院中形成一种学术氛围与团体。在美国的商学院联盟中,只有不到一百所左右的精英学校被视为是research
institutions,即以研究工作和博士生教育为重点,其他两三百所都以教学为主,即所谓teaching
schools。也许在中国的大学里不久也会出现这种分工的趋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赖德胜:商学院的发展之路_访谈_新华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北京师范大学是创立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是一所以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为世人熟知。这所百年名校,2007年成立了师范院校中首批获得MBA主办权的院校,2008年,北师大MBA正式招生。年轻的北师大商学教育,又有着自己的哪些优势和发展思路呢?今天我们就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赖教授欢迎您。
10:07:16 ]
[赖德胜]各位网友好,谢谢主持人。
10:07:45 ]
[主持人]网友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教师,“师范”强调的“范”是应该需要“准则”和“规范”的,而MBA的范畴是商业经营,需要打破常规,这两者之间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您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北师大的MBA教育又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
10:08:49 ]
[赖德胜]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都会问到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MBA教育是从1991年开始批准,我们前两年刚做完MBA教育20年庆典,我们北师大是2007年开始试办,差了也很长时间了。那么为什么师范大学很晚才办MBA,按道理我们的实力是不差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和您所讲的一样,我们是以培养老师为主的大学,培养老师的就需要一种规范,就是normal,作为“老师”的行为规范可能不同于其他的人群,MBA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人才的行为规范又是另外的,因此这两个规范可能在某些时候,或者很多人看来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师范大学一直没有被授予举办MBA的权力。
10:10:38 ]
[赖德胜]后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商业教育本身的蓬勃发展,市场需求很大,仅仅几所学校很难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一个是MBA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需求的增大,而且有更多多元化的供给,不仅是一种模式来满足这种需求。另一方面是师范大学本身的转型。我们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来北师大办学目标是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大学,不是传统的师范大学了。因此,一个是自身的努力,一个是市场的需求,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就觉得现在可以把办MBA的口子进一步放开,包括更多的大学。而今天就更多了,我们今天大概有230多所大学和机构能够举办MBA。我觉得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本身对MBA、对商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教育本身的发展更加多元,各种特色机构来办MBA的教育,这几点的结合推动了整个商业教育的发展。
10:11:35 ]
[主持人]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您觉得这种商业文化是否很好地融入到了北师大特有的底蕴当中了呢?
10:12:48 ]
[赖德胜]因为我们师大经管学科的起步相对比较晚,是在1979年成立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只有一个专业是“政治经济学专业”,1985年开始设立“企业经济管理学院”,改名“经济系”,1996年组建“经济学院”,2003年叫做“经济工商管理学院”。从北师大内部经管学科的发展看得出来我们是不断扩展的,这种不断扩展既有北师大自己本身转型的需要,同时学校内部也从经管学科的发展得到了好处。
10:14:01 ]
[赖德胜]我们一开始是没有经管学科的,有了这个学科以后发现师大里面经管学院的学生已经占到我们整个学生的1/10,这1/10的学生里面不仅仅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还有MBA、MIB等等。因此这种学生规模的扩大、种类增加、层次增多以后,发现它反过来促进我们师范大学本身的发展。
10:14:52 ]
[赖德胜]那么为什么我们经管学院能够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是一个百年老校,它自身有很多资源能够滋养经管学科的发展。比如刚才您讲到的我们1902年建校到今年已经112年了,这112年我们形成一个很大的特点——北师大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是一所非常严谨的大学,做事情非常严谨、规范。这种严谨和规范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我们从招生、培养、毕业各个环节都把质量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因此,这就使我们即使是新办的MBA项目,但是我们在培养质量上一点不含糊,现在我们口碑非常好,在市场上反映非常好,上次评估验收的时候也是得到了优秀的评估,所以这是在质量上对我们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10:16:29 ]
[赖德胜]第二我们给MBA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比如我们经管学院提供了很多课程——作为商学院必须有的课程,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优势非常明显,包括传统文化的优势非常明显,很多学生到大学来读书一方面是要了解商业里面的一些学科,比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等,同时他更需要了解一种思维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我把它概括为“术”和“道”的关系,MBA最基本的是看报表,是一种“术”的层面,但更多的是跳出“术”的层面上升为“道”的层面,比如怎样看待这个社会的变迁,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个“道”就很重要了,而这恰好是本校的优势所在。
10:18:07 ]
[主持人]那我们再来看MBA这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时候,有MBA的文凭是进入很多大企业的敲门砖,但后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一些大企业更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体系了,还有比如说有的地方、有的企业更需要去寻找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并不是像原来那么关注管理才能的人才了。那在您看来,现在MBA教育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
10:19:12 ]
[赖德胜]最近几十年MBA教育发展的总体是比较好的,不断成熟。但是这种变化我觉得也可以看出几个方面:一、早期的MBA教育更多的是介绍国外的管理经验,包括一些商业知识。因此我们很多的课程设置实际上都是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培养模式的。二、我们一开始也是开放的,更多的时候是“请进来”多一点,请进国外的师资等等。现在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MBA教育继续强调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更注重的是本土,特别是案例教学。早期的教育都是国外的案例,因为早期我们中国企业刚开始发展,现在很多的案例都是本土的案例,本土大公司、小企业的案例就很多。
10:20:52 ]
[赖德胜]同时我们早期的教育资源,比如是国外很多进来了,但是今天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了,本身的经历就很值得别人学习,因此我们国际化的概念还有什么呢?就是自身的教育资源走向国际。比如我们现在很多商学院在国际上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排名很靠前。最近我们很多商学院开始搞国际化认证比如QS(音)还有中国自己也有认证,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高水平商学院认证体系。因此我们中国自己的商学院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是和我们中国改革发展变化是同步的,是很快的。
10:21:47 ]
[赖德胜]同时您刚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是我们企业内部也开始搞这种培训,这个一直是有的,以前也是有的,但是没有今天这么明显。
10:23:07 ]
[赖德胜]今天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企业大学”,它自己有一个机构。这种企业大学的培训和一般商学院的培训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企业内部的大学更多的是一种专业技能,或者基于它本行业、本企业的特色来设置课程,包括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一般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兼容的,一般的东西多一点。比如讲人力资源,可能它会更宽一点。但是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业、企业内部的资源可能基于自己本公司的职工情况、行业特点等等,因此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10:23:18 ]
[赖德胜]第二个就是我们刚开始办MBA的时候,那个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管理,而今天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时代,那么它就要求每一个个体,不管是多高层次的管理者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因此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20年前的管理者的差异很大了,因此我们的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也就推动着我们商业教育乃至于更宽泛的人才培养的变化。
10:25:37 ]
[赖德胜]我们今天学校强调自己的学生是一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国际化的能力,这在二、三十年前是提得很少的,所以我觉得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本身推动着我们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就推动着我们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这是连在一起的。
10:26:15 ]
[主持人]有这种判断说现在MBA最舒服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您怎么看待北师大MBA教育的切入时机的呢?
10:27:57 ]
[赖德胜]说MBA最舒服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判断还需要进一步商讨。为什么这么讲?虽然说过去20多年MBA教育发展非常快,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的人才,现在很多企业高管很多是MBA或EMBA里面毕业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企业。那么我认为新的一波商业教育需求的浪潮正在来临,如果说过去的20多年是那个时候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对商业人才的需求,那么今天我个人觉得它是适应了需求的。
10:28:52 ]
[赖德胜]那么适应了需求但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说人才素质的要求可能不一样,同时还有一个就是以前MBA人才更多的是基于经济领域的,但是今天我个人以为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一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这种能力不能仅仅限于我们企业的管理人员,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企业家精神。
10:30:16 ]
[赖德胜]2012年开始教育部说每个本科生都应该上创业课,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每个人都学创业课,其实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是大小而已。因此我觉得MBA教育的新的高潮正在来临。那么北京师范大学在新一轮MBA教育大潮当中如何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10:31:24 ]
[主持人]那您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起步较晚怎么样后发制人迎头赶上?
10:31:54 ]
[赖德胜]我们初步的探索效果还不错,现在规模挺大的,影响也挺好。我们自己有几条我觉得可以值得分享一下。第一是在培养理念和特色方面,要突出自己的不同之处。因为现在MBA有230多所高校和机构可以提供,那么它一定是有共同之处的,比如有共同的基础课程,但同时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的,市场是分众的市场,因此我们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我们自己概括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励商弘文,汇融中西“。比如商业是“商”,但是我们更强调的是“文”,因为北师大的人文底蕴比较深厚,因此是“商”和“文”的有机结合,是商业文明和我们的人文传统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叫“汇融中西”,更要学习西方的东西更要结合本土实践,要中西结合。
10:35:34 ]
[赖德胜]同时为了更好地拓展市场,细分市场,我们在方向设置上花了功夫,我们是中国最早设管理咨询方向的学院,我们2008年招生的时候就设了管理咨询方向,当时别的学校没有的。因为很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别人去咨询、指点,去提供支持。这个市场是很大的,因此我们第一次招生的时候效果就非常好。
10:36:09 ]
[赖德胜]第二是从去年开始又设了教育运营与管理方向,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方向,这些都是新兴产业或者是以前认为不需要MBA教育的产业和行业,我觉得这个市场也很大。这是基于方向和特色方面弄的。
10:39:02 ]
[赖德胜]第三个就是强调两个联系:一是国际化。我们现在国际化方面师资的国际化、培养过程的国际资源的引入。二是强调和业界的联系,每个MBA都有一个校外导师,我们现在聘了很多校外导师,一个是校内导师一个是校外导师相结合,一个是国际资源的结合,一个是本土企业资源的结合,就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做到前面讲到的“汇融中西”。还有前面讲到的,人才培养特别注重质量,我们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贯穿MBA人才培养的始终,因此我们花了不少的资源,包括到海外学校,包括在国内的很多研讨班。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质量方面是非常好的。
10:40:23 ]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北师大开设的教育运营与管理MBA项目,这是要给学员传达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呢?
10:40:55 ]
[赖德胜]首先我们是基于自己的差异化策略,因为北师大的教育方面是很强的,有很好的口碑,因此这也是从自己的优势出发的。同时我觉得也是一个市场需求决定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不仅是正规的学校的教育,还有很多民办的培训机构,还有民办的学校等等。
10:44:05 ]
[赖德胜]我想传达的一个概念就是,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不管是大学、小学还是幼儿园,他一定是要管理好人、财、物的,是涉及很多资源的,在当前来讲,教育是最大的行业和产业,因为全国2亿多人口都在教育行业里面,教育这么多的资源如何配置好,使它更有效,更加优化?如果我们的校长们或者管理者没有一点点商业管理的素养,是很难优化配置的。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校不是关起门来办学,要敞开门来,一开始是有各种资源的投入,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人、财、物配置的管理问题,再一个你的产品走向市场,你的毕业生要走向市场。因此我们现在一个校长所面临的问题和很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因此我们把学校称之为“类企业”,因此我们提出来教育的管理者、教育家这时候应该学一点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否则的话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进去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产出和利用。
10:45:52 ]
[主持人]所以这个专业方向的设置也有这个深意在里面?
10:46:09 ]
[赖德胜]是这样的,前两年我们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合作,现在已经是第三年招生了,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把这个培养的模式扩大到其他区和全国的其他地方。因为我们不同的方向开的课有相似的地方,有不一样的地方,即使同一门课,比如“财务管理”这一门课,我们也会基于学校的特点,讲的案例可能都是学校的案例,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企业案例。因此,我们经过三年的运转以后,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因此我们也准备计划扩展到其他地方去。
10:46:51 ]
[主持人]是海淀区教委工作人员接受到MBA的这个范畴?
10:47:13 ]
[赖德胜]首先是海淀区教委领导和我们沟通,比如内部推100个骨干校领导和教师要受MBA教育,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海淀区有关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校领导作为MBA学员,当然也得通过教育部统考进来。
10:48:03 ]
[主持人]不降低门槛吗?
10:48:19 ]
[赖德胜]一点不降低。第二是海淀区教工委有关领导参与到我们的培养过程中来,比如给我们当班主任,同时他们的有关专家领导平时给我们授课,讲一点专题、做一点讲座,这样的话既有理论又能够接地气,这个模式我个人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10:49:12 ]
[主持人]这是第三年准备招生?
10:49:30 ]
[赖德胜]已经招完了,上个月开学典礼已经结束了,招了60个。
10:49:55 ]
[主持人]那您观察到的感觉给我们教职工队伍带来了什么变化吗?
10:50:11 ]
[赖德胜]我们问过学员感觉来了学校以后有什么收获变化没有?普遍反映变化明显,或者收获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以前管理的时候确实不懂得商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完以后他就觉得视野大大开阔,他觉得以前我们的管理,比如财务管理以前是很大的数字,包括经费拨款过来以后怎么用得好,他以前没有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根本不懂,只有财务人员。现在他自己知道以后,就能够总体上来规划财务的资源分配以及每一个细节的考量,是不是有效。这就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知道了,他自己也知道。还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他们学完以后就发现作为校长来讲,管理一个学校的境界和宽度就发生了变化。
10:51:33 ]
[主持人]那您再给我们介绍一下北师大MBA的师资以及生源还有就业的情况如何吧。
10:52:02 ]
[赖德胜]我们师资力量是这样子,我们自己经管学校本身的师资教师规模不是很大,因为我们北师大是比较小的一个学校,整个学校教师才两千左右,我们大概是70多个专任教师,还有30个左右的行政管理人员,包括MBA中心有一个8个人管理队伍。但是我们的师资不限于经管学院,我们的课程将近一半来自于院外。一个是我们经管学院学校内部的不同学院,比如可能来自于管理学院,很多课程可能来自于教育学部,来自于心理学院,我们学校内部也有很多课程。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外面的资源师资,北京高校有外籍高校的老师到我们这里讲课;还有国际的师资,每年大概有十几个老外在我们那里讲课;还有企业的师资。因此,我们师资力量是学校老师占一半左右,另一半的课程是院外师资承担的。第二个是我们的生源,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生源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北师大是培养老师的,你们还有MBA?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过程。那么经过几年的教育、宣传、推广和口碑传播以后,今年我们的生源是非常好的。整个北京市据说报名人数减少了20%,因为现在很多政策比如北京市户口政策改变很大,报名开始减少了,而我们经管学院报名人数涨了60%以上。因此我们今年第一次,以前都在调剂,今年我们是第一次100%的第一志愿率不仅是录取的,我们还把部分报考我们学校的学生调剂到其他学校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开始第一志愿率满不太可能,但是经过五六年的运行后今年能够百分之百的第一志愿率这就表明市场、考生对北师大的认可是不错的。
10:52:30 ]
[主持人]那就业的情况怎么样呢?
10:52:44 ]
[赖德胜]就业情况是这样的,我没带数据过来,但是经过我们统计,应该讲70%、80%的就业在我看来都是比较好的,是大家认可的就业。比如说国企、央企,还有大的国际企业,这个比例就很高,而且很大的比例是在金融行业工作,因为我们有公司财务金融这个方向。还有很多是在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因此在就业行业方面是比较好的,再一个就是起步薪酬,基本上百分之百都要比他考前的薪酬提高了。因此我们有一个毕业生一毕业年薪就100多万,他的薪酬也大幅提高。考生我们每年有一个问卷调查,他们的满意度普遍比较高,学生自己觉得这两三年的学习普遍是比较满意的,他们对找工作还是满意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创业,这个比例不是特别高。因此,总体来讲我们觉得毕业生就业率是没问题,我们现在不太强调就业率,主要强调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总体是好的。
10:53:39 ]
[主持人]从2007年到2014年,您带领着北师大MBA走过这样一段不平凡的路,那么您目前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又是什么?您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
10:53:56 ]
[赖德胜]我们的目标就是经管学院要经过比如十年左右,或者是到2020年左右,应该能够成为国内一流的商学院。所谓“一流”就是你得有一流的产出,特别是你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是一流的,你的科研成果必须是一流的,你还能够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推动国家改革开放方面是有声音的,甚至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推进中国教育或者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目标要使经管学院成为一流的商学院。为此我们客观来讲确实面临很多压力,对我而言最大的压力是教师的规模偏小。前面讲过我们只有70多个专任教师,而全国同行里面很少有低于这个数字的,一般都是一百多人、二百多人,甚至三百多人的经管学院是很多的,我们只有70多个专任教师,而且还包括两大学科门类,经济学和工程管理学。
10:54:24 ]
[赖德胜]因此我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压力很大,一方面我们需要排名很靠前,这是学校的要求,也是市场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把课程质量搞上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师资的规模已经成为我们学校进一步扩张的瓶颈。因此,我们现在MBA招生,包括本科生招生,我们本科生招200人左右,我们宁愿不招,MBA每年招300个左右,我们也不再进一步扩招了,在师资扩张之前。
10:54:55 ]
[赖德胜]第二个压力就是因为前面讲过的,师范大学毕竟是一个有很长师范传统的大学,因此我们学校有很多文化、管理的好的规范,我们觉得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可能就是它和我们“商业”的这种还是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融合的。因此我们如何站在百年传统的师范大学里面把商学院办好,这也不是特别简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好在我们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们经管学院的MBA很重视,但是这个文化传统的惯性是很大的,因此对此也感觉到有一点压力。
10:55:40 ]
[赖德胜]再有,对我来讲全国同行的发展非常快,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大学都把经管学科作为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比如我们觉得很多好的学校里面一提起经管学院都是非常棒的。因此我们发展得很快,别人发展更快,这个时候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的特色以及优势领域就很重要,而不仅仅是搞规模,要搞规模我们未来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师范大学的空间非常小,因此规模上的扩张不太可能,如果要在有特色、高水准上下功夫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市场就是这个市场,竞争就已经这么激烈了,所以我觉得限于北京整体发展的空间规模上比较小,在规模上上不去的情况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拔高自己的水准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
10:56:07 ]
[主持人]您是高校的知名教授,网友也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希望得到您的一些指点。我在这里挑了两个,请您说一些回应吧。
10:56:51 ]
[主持人]大学生对“北上广”又恨又爱很纠结,不知如何选择,作为本领域的专家,能否请赖院长为我们做一指点与解读?
10:57:27 ]
[赖德胜]“北上广”我个人觉得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就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还有一种比较宽的理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机会比较多的一些城市或区域。我觉得这两个理解都是有的,只是以北、上、广为代表而已。那么“北上广”应该讲有自己自身的很多的优势和机会。因为我们国家本来的发展就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是不平衡的,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积蓄了大量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人才、包括别的方面的一些机会。因此,青年人毕业以后选择在“北上广”工作和生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0:58:31 ]
[赖德胜]但是最近几年因为北京这样的地方房价大涨,涨得很快,因此很多青年人感觉压力很大,有的甚至“逃离”北上广,这也是很好解释的,市场经济嘛。但是你到了别的地方去了以后,发现反过来看还不如北上广,因为年轻人的追求里面我们作过调查(对大学毕业生),他把机会作为第一位重要的,收入是第三第四位重要的事情,发展机会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北京也许住房压力比较大或者是生活压力比较大,但是机会多,因为它毕竟规模大。所谓我们一个术语讲就是市场半径比较宽。
10:59:28 ]
[赖德胜]因此我觉得“北上广”现象背后的现实就是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以及发展的不平衡的体现。因此要解决所谓“北上广”今天的这种难题,我个人觉得政府国家战略上要进行的调整。如果这样的话一个是“北上广”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就业压力就比较分摊开来。
11:00:24 ]
[主持人]还有网友很关心的就是,现在出国留学已经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那么出国留学之后,很大一批学子会选择回国创业,因此就迎来了更大的“海归潮”的现象。那么海归回来后的就业形势怎么样呢?高层次的人才应该怎么定位自己,来找到比较合适的就业机会呢?
11:01:21 ]
[赖德胜]我觉得海归和高层次人才之间也不能划等号。
11:02:00 ]
[赖德胜]因为说实话,有的海归是本科毕业,有的高中就出去了,甚至有的初中就出去了。他可能本科就回来了,有可能是硕士,有可能是博士。第二个就是最近几年,海外学习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地回到本国来工作,这是有规律的。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归要回到祖国工作或者生活。这个时候就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做。
11:03:04 ]
[赖德胜]一个是我们国家、我们的政府为年轻海归回来工作能否提供很好的土壤和平台,这是我觉得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包括他们的创业。另外一个就是海归自己,本身作为回国工作的准备做得如何,包括自身的期望值。
11:03:25 ]
[赖德胜]这两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个国家为海归提供平台的这方面,应该说年轻的海归在国外待了几年学成专业知识回来了,但是同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因为我们经管学院招聘教师,我们从1999年就不留自己本校毕业生,全部是校外的,最近几年我们一半多新教授都是来自海外,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确实是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跟我们“土鳖”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用人单位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国家的有关政策就要给予他们落地以后的方便。
11:04:07 ]
[赖德胜]另外海归自身回国后有一个接地气的过程,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客观地说也不是很容易,有的做得快一点,有的就慢一点。因此我们的海归是人才,但是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应该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要把自己的不足补上,因此海归也有一个重新本土化的过程。
11:04:35 ]
[赖德胜]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是海归回归的黄金时期,国家要抓住机遇,为他们发挥作用、发挥才华提供好的条件。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吸引更多的海归,甚至于西方的人才,这个我觉得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经管学院已经做到这一点了,有好几个海外人士在我们经管学院工作,工作得还挺愉快的。这是我们觉得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11:05:04 ]
[主持人]非常感谢赖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11:05:19 ]
[赖德胜]谢谢。
11:05:34 ]
[主持人]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11:05:5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土广告共时性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