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怎样读《周易解读 傅佩荣》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易经》究竟怎么读?
文/福田心田
只是三个多月前,关于《易经》读法的问答,问的人是我,答的人是台湾的王财贵先生,贴在此处备忘。
“田田从一月开始正式诵读《易经》,是只有64卦的卦辞和爻辞的版本。只要求跟读,没有要求独立诵读。一周跟读8卦,八八六十四,加上复习,到三月中旬就会读完了。那么再复习半个月,本来打算从4月初开始让她读《易经》全本了,但是现在又有些犹疑。
&&原因呢,是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易经和其他经典不同,是一个非常需要钻研的经典。64个卦象要记熟,每一爻要在诵读中体悟。不同的变化,转化,都有的玩味。那么如果卦不熟,就开始解经的话,就感觉很夹杂的感觉。好像是还没有磨很薄,就要穿刺过去的感觉。
我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再静静磨上几个月。但是又担心,久了让田田没有新鲜的感觉。反正挺混乱的。
读《易经》的朋友都是怎么做的,又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能不能说说参考一下。”
“《易经》中包括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
卦象,就是六爻,然后是卦名,然后是卦辞,然后是爻辞。这是卦本身。然后就是后人的解释,包括彖、象,乾坤二卦还有文言。所有这些都是解释和引申。田田目前读的就是前面的卦辞和爻辞,干净精练。
开始我本来希望只是把卦辞爻辞大致过一次,然后就带着彖、象、文言一起精读了。不过读了两个多月后,我和田田其实都很喜欢卦辞和彖辞本身了。这部分越读越有味道,我的意思恰恰是不希望立刻读包括“天行建,君子自强不息”这些在内的解经的部分,而希望她可以把卦本身弄得非常熟,这样再开始读解释的部分。但是不知道是否这样合适?
这是我的疑惑。对于读易经这件事本身并无疑惑。”
一,說“易经和其他经典不同”,其實,細細說來,每部經典都有其特色,只是易經有些特色是較為明顯罷了。不過,在兒童讀經的立場上看,任何經典都可以一視同仁,以不變應萬變。連英文德文都可以用讀中文經典的方法讀了,何況易經是中國書?不知田田媽何以在此要有疑惑?
二,以我看帖猜測,之所以有疑惑,主要乃是出自於對讀經理念的不明白,讓孩子讀經,而想要孩子有所理解。帖文說:易經“是一个非常需要钻研的经典”,又說“64个卦象要记熟,每一爻要在诵读中体悟。不同的变化,转化,都有的玩味。”又說:“如果卦不熟,就开始解经的话,就感觉很夹杂的感觉。”須知任何經典都須要鑽研,不只易經,但所謂鑽研體悟玩味等工夫,是已經沒什麼前途的大人做學問的方法,不是孩子讀經的方法。孩子讀經只須熟記,是不必管什麼鑽研體悟玩味的。一去體悟玩味,便耽誤了。因為大人以理解體悟為有所得,有所用,所以常不自覺地也教孩子去理解體悟,教得煞有介事,孩子也好像開了一點聰明,以為可喜。其實,他的強記的能力與默默醞釀的可能性正被這種教育方法耗散了。將來一生對於易經,或許不能精熟,又很容易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如果易經必須在思考中起用,則對於“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之教,將遠隔千山,難有“不急而速,不行而至,知幾其神,通乎晝夜”之德,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得不償失,莫此為甚也。
三,因為易經成書的歷程和全書內容的編排之特殊,也令人產生某些不必要的疑惑。帖文說:教孩子“诵读《易经》,是只有64卦的卦辞和爻辞的版本。”這是相當奇怪的版本選用方式。本來現行的整部易經,是由兩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是經,大概是孔子以前的原文,第二部份是傳,大概是孔門對易學的解釋,所謂古經今傳。所有其他經典,如果有經有傳,都是經重於傳,唯獨易經是傳重於經,易經一書,可以說是因為有了孔門的傳,才得有經的地位的。所以歷來讀易的人,都是經傳合參,甚至以傳解經。而經的部份,只有六十四個卦象,六十四條卦辭和三百八十六條爻辭(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計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乾坤兩用爻),傳的部份,除了文言、繫辭、說卦、雜卦、序卦等概論外,很形式化的內容,是對各個卦象、卦辭、爻辭一一作解,而有所謂大象、彖傳、小象。易經最初的版本,經是經,傳是傳,竹簡是分別為卷的。但讀易的人,要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經和傳,對應參照,要翻來覆去,頗覺困擾。所以後人,至少到了王弼編注易經時,就把六十四條大象、彖傳、和三百八十六條小象一一裁下,附在各自的經文之下,以便利讀者對照。到了北宋朱熹他老人家重注易經,號稱《周易本義》,為了表示他反對王弼,所以版本也要還易經之舊,又把經傳分開了。不過,朱熹的分列本,並沒有流傳,後人刻朱熹的書,又把經傳揉和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通行本。可見經傳分列是既不通情又不達理的。
四,帖文說:孩子讀古經的六十四卦“越读越有味道”其實,以我的觀點,之所以愈讀愈有味道,並不是因為經或傳的關係,而是因為孩子讀熟了。我看天下讀易經的孩子,雖然經傳不分,如果讀熟了,依然愈讀愈有味道。帖文又說:“不希望立刻读包括“天行建,君子自强不息”这些在内的解经的部分,而希望她可以把卦本身弄得非常熟,这样再开始读解释的部分。”何者是古經的部份,何者是解經的部份,這是有了理解力,有了分別心,要表現學問的家長和老師知道的,孩子是不知道的,也不必知道,因為易經不是孩子能用的書,既然不用,何必知道這些?但大家都同意,只要把整部經傳都背下來,這個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這些簡單的分別。孩子能提前幾年知道這些“常識”,真是何足道哉!
五,總之,田田媽想太多了,這種問題是無關緊要的。有關讀經的方式,是沒一定的,只要背得多,背得熟就好。如果認為先背了經文再背傳文,和經傳合背,背誦的效果一樣,那怎麼讀都無所謂。如果經傳分別來背能更有效把經傳都背起來,則請依你這樣,先經後傳,先分後合。但如果這樣做,只是增加記誦的困難,或因為在卦爻上玩花樣,不免耽誤了背經的進度,則所謂買匵還珠因小失大矣,不可不慎!
六,若有人以為先讓孩子玩卦爻,有花樣,可以維持孩子對讀易經的興趣,那也是一種方便法門,未嘗不可。不過,以我所見,純讀經,只是讀,沒花樣,老實讀,硬是讀下來,方是上上法門也。
七,以上是因為有所問,故隨己意作答,儘供參考而已。最重要的是:只要讀經就好,怎樣都好。千萬不要在這些不關緊要的問題上又起爭端也。
“王教授耐心的解惑真是很慈悲,所说的意思我完全明白。细细想想,之所以在孩子的读经过程中产生种种想法,其实和我自己的信仰有关。在我个人的心中,经典的排序可能和目前主流略有不同的,自然有时候对于主次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再细细想想(可见是想得太多了,呵呵),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还是清楚地映射出家长心中的一些理念,些微理念的混乱或者都看得很清楚不过。
&首先,受到佛教极深的影响,是毋需讳言的,因此“一念不生般若生”这种理念,在我接受起来就一点也不困难。众生平等,因此圣人之心和你我之心并无分别,因此无需特特要去解释的。比方读《四书》,就读《四书》好了,并不先连朱熹先生的集注也一并背诵下来(我的浅见)。我自然对于把这个理念引申到《易经》有些不大肯定,但是既然是先有卦象,才有注释,无论怎样注释总是在此后的。那既然这些圣人可以由此获得如此的体悟,或者我们也先讲卦读熟了,也有类似的体悟也未可知,那时候再来连注读也好。
&&&另外,在读《易经》的过程中,自然开始对于那些卦辞和爻辞简直不知所云,但是读得多了,真是有“言简意丰”的感觉。好比《老子》五千字,意味无穷,这是读“注”没有的感受。所以,我就想田田再多读几个月吧。就是这么来的。所谓钻研,是每一个卦象的确需要记忆。至少应该说到哪一卦,脑子里立刻有那卦的picture(仍然是我的浅见啊)。
&&&不过,我自己本身有“想得太多太过要完美”的弱点,这是一直存在的,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时受到这方面的牵连。王教授这个回复可以说让我再次看到这一点可能对田田的影响。因此王先生的回复很是中肯,也正好解决了目前的一个问题。这可说是一种机缘。我的机缘,也是田田的机缘。
& &&&这样,我们就按照先前的计划,从4月开始正式读全本了。3个月只读卦辞和爻辞,同时对于卦序卦象都了然于胸了,然后开始连传一起读,应该是不错的吧。”
今天,编辑这个帖子时,再次重读王先生的耐心回复,再有心得,仍然要再次感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朱子怎样读《周易》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周易》摆在世人面前,就像打不开的宝库.八百多年前,朱子曾经面临类似的问题,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主张用占筮学的方法读《周易》.他用这一方法,果然从《周易》得到不少东西.朱子的主张,是针对《周易》的特点提出的.用《老》《庄》《论》《孟》这几部书作为比照,可看出《周易》的特点.约略言之,《老子》和《庄子》论天(自然),建立了关于天的学说;《论语》和《孟子》论人,建立了关于人的学说.《老》《庄》论天,认识到时空之无限,感叹人生之渺小,是大写了天字;《论》《孟》论人,认识到人能弘道,认为人的浩然之气能塞乎天地之间,是大写了人字.《老》《庄》与《论》《孟》的学说,各有所偏重,一偏重于天,一偏重于人,遂构成对待.到魏晋时期,终于演化为“名教与自然”的论争.其实,书本上的学说,可称为名的世界,而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可称为实的世界.名的世界与实的世界未必是完全相符的,因而《老》《庄》之“天”与《论》《孟》之“人”的二分和对待,在实的世界未必是一个严峻问题.当学者们在名的世界争辩不休时,在实的世界中,人与天正悄悄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周易》所提供的,就是实的世界中人与天沟通之术.《老》《庄》《论》《孟》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学说,这学说属于名的世界;《周易》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方法属于实的世界.读《周易》,是不能像读《老》《庄》《论》《孟》那样来读的.按朱子的理解,《周易》所提供的沟通天人之术,即是占筮.《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又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讲的都是占筮.朱子在《易》学上提出“《易》本卜筮之书”,建议人们读《周易》时要参照占筮的方法,认为不如此则不能体味到《周易》的真精神、真境界,其思想与《易传》不悖.朱子一生宣扬象占之学,他研究占筮原理,写成《易学启蒙》,还特意考订了筮法,写成《筮仪》,其《周易本义》一书,更是几乎无处不言占筮.据说孔子也相信占筮,并亲自施行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有一篇《要》,记载了孔子占筮的故事:“子贡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关于孔子与《周易》特别是《易传》的关系,存在很多争论,在新近有大量帛书和竹简出土之后,争论依然激烈,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在孔子所主张的礼当中,凡重大礼仪,均要事先用占筮的方法与天沟通.我们读一读《仪礼》,即可深知这一点.盖《仪礼》首篇为《士冠礼》,《士冠礼》开篇即曰:“筮于庙门.”占筮乃是冠礼的第一个仪程.《周易》占筮,作为沟通天人之术,与中国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命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密切相关,其境界甚高,与非法地摊上打卦算命的那种占筮,形式相似而思想实质绝不相同.这也就是《要》篇孔子所说:“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孔子主张:“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而义行之.”朱子的《周易本义》一书,字里行间,确有些“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而义行之”的味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