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霍金2032年小行星撞击和彗星可能撞击地球外,在宇宙中还有没有其它天体可能撞击地球而威胁人类安全?

小天体撞击_百度百科
小天体撞击
在太阳系Solar System中,除了八大行星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和彗星,这些小天体在运行中不时会接近、甚至撞上其它行星。近地天体撞到地表时,会造成一个比自身直径大10倍的洞,而实际破坏的范围更远超于此。
小天体撞击背景
在太阳系Solar System中,除了八大行星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和彗星,这些小天体在运行中不时会接近、甚至撞上其它行星。1994年,舒梅克–利瓦伊九号彗星(Shoemaker-Levy 9)在接近木星时,被引潮力扯碎为21块碎片并撞上木星,引发一连串的大爆炸,澳洲国立大学的太空望远镜拍下了当时的画面,震撼全球(见图),并且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小行星或彗星可能带给地球的威胁。
可能会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统称为“近地小天体”(Near-Earth Object, NEO),目前估计长度超过一公里的近地天体约有2000个,这些小天体万一与地球相撞,估计会造成全球1/4的人口灭绝;即使小一点的,例如长100米的小天体,也足以毁掉好几个台湾,而这种近地天体的数量估计多达30万个。
小天体撞击何谓NEO
太阳系中除了行星、卫星之外,还在数不清的小行星和慧星。小行星和慧星并无明确的分界,兼备两者特点
的小天体很多。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谢列斯”,直径达910公里,不过大部分的小行星是直径100公里以下,而越小的行星数量越多。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着“小行星带”,大部分小行星是在此区域内运行,而已经充分掌握其轨道的小行星已达7500个以上。
无论是小行星或慧星,我们可以确定,轨道已知的小天体是不会碰撞地球的。但NEO的轨道接近地球时有可能改变,这是因为NEO接近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机会很多,难免会受行星引力的影响而变更轨道。
未被发现的小行星当中,或许会有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科学家认为直径1公里以下的小行星大部分尚未发现,万一此种未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将引发无估计的灾害,为此,设法找出发现的NEO是当务之急。
小天体撞击撞击威力
近地天体[1]
撞到地表时,会造成一个比自身直径大10倍的洞,而实际破坏的范围更远超于此。以造成恐龙灭绝
的数公里长的近地天体来看,显然全球都蒙受其难;即使小一点的,如1908年一颗仅长数十米的小天体撞上西伯利亚,也毁了方圆40公里内的森林,爆炸威力相当于600颗广岛原子弹。
撞击威力之所以会那么强大,原因在于速度太快。已知火箭脱离地球所需的速度至少每秒11公里,若地球重力吸引一颗原本静止在外层空间的小天体撞进来,撞击速度至少如此,加上近地天体在地球附近时并非静止,而是以大约每秒10几公里到数十公里的速度绕行太阳,若真的发生撞击,速度极可能超过每秒30公里。一般炮弹落地的速度还不到每秒2公里,比炮弹重千万倍以上、速度又快那么多的近地天体若撞上地表,可以想见后果有多严重。
小天体撞击撞击影响
小行星和慧星是以每秒20-60公里的极高速度运动的,在这样高速度的状态下,即使天体体积不大,仍具有极大能量。通常NEO体积越大,运动速度越快,能量就越大。
假定小行星密度为3g/cm3,且运动速度为每秒25公里时,则直径10米左右小行星的能量是0.024百万吨,此能量大于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具有足够破坏一个大都市的威力。如果是直径500米的小行星,能量便增加为3000百万吨,运动速度如果再增加,则能量更大。
小天体碰撞地球可能产生的灾害有碰撞引起的爆炸,以及爆炸引起的火灾、地震和海啸。另外还有由碰撞引起尘埃扩散所带来的寒冷化,以及因氮气燃烧而产生的酸雨等灾害。
NEO碰撞地表后必然出现圆坑,圆坑直径可达碰撞天体直径的20倍左右,而深度则大概为直径的20分之1到10分之1的程度。在碰撞的同时,天体粉碎并与圆坑中的物质一起飞散,碰撞的行星能量越大,则尘埃飞散量越多。
飞散的尘埃可上升以平流层,并漂浮四方,由此引起了全球性的寒冷化现象。假设碰撞前气温为20℃,直径300米的小行星如果以秒速40公里进行磁撞,则气温会降到15℃。又小行星直径如果为500米,而秒速为30公里时,气温将会降到4℃。
小天体撞击威胁程度
近地天体的轨道可分为三种:阿波罗(Apollo)、阿托恩(Aten,埃及神话中的朝之太阳神)和阿穆尔(Amor,即爱神丘比特),其中和地球轨道相交的阿波罗和阿托恩对地球较有威胁性;另外还有一种“地内天体”(inner Earth object, IEO),这类天体的轨道也可能很接近地球轨道,不过目前仅发现六颗。
(IAU)现在的定义是:只要和地球最近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AU,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AU约为1.5亿公里)且体积够大,就列为“潜在危险天体”(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 PHO)。
这些天体的危险程度,则合并考虑碰撞机率以及撞击时所释放的能量,分为0到10级,数字越大表示对地球的威胁越大,称为“杜林诺灾难指数”(Torino Impact Hazard Scale)。目前只有两颗近地天体被列为2级,其它均为0级或1级。
虽然长100米的近地天体估计数量多达30万个,但目前看来对地球具有威胁性的却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宇宙实在太空旷了。台湾中央大学天文所教授举例:若地球是桌上的一粒盐,太阳就像是4米外的一颗西红柿,木星则是20米外的木瓜子;会威胁地球的近地天体主要来自10几米外的小行星带,是远比盐粒更小的颗粒,尽管有一部份公转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相交,但要撞上的机率还是很低。
小天体撞击观测天体
要决定某颗近地天体的危险程度,得先由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对该小天体进行多次观测,再根据其移动轨迹计算轨道,并估算未来与地球的接近程度,然后将结果汇集到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进行统计。
已经观测到1009个潜在危险天体,其中比较大的如编号1991 BA的小天体(以最接近地球时的年份来编号),长度约5~10公里,1991年距离地球仅约10万公里,不到地月距离(约38万公里)的1/3。
观测设备益发精良,能够侦测到越来越小的天体,例如2004 FH仅长30米,距离地球只有破纪录的43000公里;但没多久,这个纪录就被2004 FU162打破,这个小天体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500公里,不过由于长度只有6米,就算真的落入地球,也很可能在大气中就燃烧殆尽,所以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然而,却也发生过小天体造访地球后,天文学家才后知后觉的情形,日,长100米的2002 MN从距离地球不到12万公里处掠过,天文学家直到三天后才发现,而且这样的情况还发生过不只一次。
由于还有很多近地天体没被发现,为了掌握更多近地天体的行踪,以便提早警觉、甚至设法预防碰撞,美国前总统在2006年颁布了“乔治·布朗近地天体调查法案”,要求航天总署(NASA)在一年内提出清点近地天体的方法及所需预算,以及改变其轨道的方案,目标是在15年内找出90%以上长度大于140米、近日点小于1.3AU的近地天体。
最受瞩目的探索近地天体的计划,是美国、德国、英国和台湾合作发展的“泛星计划”(Pan-STARRS),预计在夏威夷毛纳基峰建造四座口径1.8米、一次可看到7度×7度星空(月亮的视角约0.5度)的超广角望远镜,使用14亿画素的超高分辨率相机,每30秒拍一张照片,约4~7天可以巡天一次(把整个夜空拍一遍),然后再拍下一轮,比对前后两张相隔数天的同角度照片,找出新亮点及亮度和位置发生变化的星体,就可进行追踪,确认是否为新的近地天体。
找到近地天体后,下一步是详细推算轨道,这是最困难的部分。由于近地天体的轨道受到木星、土星的影响
很大,因此要在计算机上输入各相关星球的轨道来进行模拟;若是彗星则更复杂,因为彗星是由冰雪和尘土构成的“脏雪球”,靠近太阳时会受热喷发,产生像火箭一样的推进力,轨道更难以预估,而彗星占了近地天体的30%左右。
2004年12月,就曾有一颗长300米的小行星2004 MN4,一开始天文学家分析其在2029年或2034年撞上地球的机率是1/300,杜林灾难指数4级,但过了几个月后,修改为1级,即撞击机率接近0。
小天体撞击有名撞击
最有名的一次撞击是6500万年以前,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天体撞击在墨西哥湾的一个半岛上,所有撞击物质气化后抛射在半空,整个太阳辐射大大减弱,据科学测算地球年均温度当时一下子降低18℃。那次撞击后,整个地球陷入黑暗,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植物大批死亡,引发地球上各种动物大量死亡,恐龙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大批灭绝,而当时地球上大约70%的物种也一道消失。关于这次撞击,科学家们在全球100多个撞击坑的地
方进行研究,寻找证据,中国科学家在西藏也取得确凿证据,表明6500万年前地球确实遭到小天体撞击。
在导致恐龙灭绝前更古老的时候还有一次小天体撞击地球,大概接近80%的地球物种消失。科学家们找到的证据显示,这两次撞击后地球至少还有5次遭小天体撞击,给地球上气候环境带来巨大灾变:完全像冬天一样,温度巨降,冰盖扩大,海水倒退,整个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生物大批死亡。但劫难以后,残留的生命在更恶劣的条件下以更顽强的生命继续发展,一系列新的生命、新的物种相继诞生,整个地球又非常繁荣。
小天体撞击专家解读
年4月9日上午7时06分,一颗编号为2010GA6的危险级小天体飞掠过地球,“擦肩而过”那一刻的距离,比月亮离地球还要近!在宇宙的尺度中,这算是非常危险的“亲近”了。
虽然地球这次侥幸逃过一劫,但小天体对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美国《》杂志曾经评出“威胁人类生存的21世纪二十大危险”,其中小天体撞击地球位于首位。前不久,美国《》杂志列出了可能导致世界末日的5种情况,小天体撞击地球也居于首位。同时在联合国认定的世界四大突发灾难中,小天体撞击地球还是位居第一。可见,小天体对地球的潜在威胁之大。
我国知名学者先生曾经多次应邀参加关于天体相撞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报《博闻周刊》对他做了访谈。
羊城晚报:什么是小天体?据说它们曾与地球相撞,并给地球造成过创伤?
周海中:小天体通常是指太阳系内围绕着太阳运转但又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俗称扫帚星)、流星体和其他星际物质。
地球从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过无数次小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据专家统计,近1亿年来,地球遭到小天体撞击造成直径大于1公里的陨石坑就有1万处之多。由于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体积和质量小的小天体往往在坠落地面之前就已燃烧殆尽,但大的就会给地球造成灭顶之灾。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质量为100亿吨的小行星撞到地球表面上,也就是现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沿岸地区;据专家估算,这一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烈性炸药(TNT)爆炸,是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50亿倍,造成当时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的灾变,使称霸世界的恐龙及其他生物种类的灭绝。
日中午,一颗直径约5米的流星体撞到我国甘肃庆阳地区;当时正逢清明时节,不少上坟的人被陨石碎块击中,据地方志记载,“击死人以万数”。
日凌晨,一颗直径约50米的彗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卡地区上空5公里处爆炸,所产生的高温高压冲击波夷平了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约6000万棵树木;不幸中之大幸是,这颗彗星毁灭的是一片无人区,没有造成更严重的社会性破坏。
日,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斯维夫特-塔特尔”彗星掠地而来,与地球失之交臂的时差仅为10天;这个天外来客每隔76年就会与地球擦肩而过,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家伙。
去年11月8日,一颗直径约10米、运行速度为每秒20公里的小行星在印度尼西亚苏拉西岛南部上空的大气层中爆炸,发出轰天巨响,一条巨大弯曲状烟尘横过天际,引起大批居民恐慌;这一爆炸释放出的能量有3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所幸的是,由于爆炸的高度在地面以上20公里左右,因此没有造成任何破坏。
顺带一提,撞击释放的能量大小取决于小天体的体积、质量、密度、结构特征、运动特点、飞行速度、撞击角度等因素。
羊城晚报:将来会不会发生小天体与地球相撞的事件?
周海中:根据历史记载和科学预测,小天体与地球相撞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据专家估测,直径10公里大小的小天体平均1亿年左右才会与地球相撞一次;直径约1公里的小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是每10万年一次;直径约100米的小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是每1万年一次;以上的撞击将会给地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在接近地球轨道的地方,现有大约2000颗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天体和10万颗直径大于100米的小天体。这样的近地小天体(NEO)无论是撞上陆地,还是击中海洋,都将是一场全球性的浩劫;人类不能忽视所存在的风险。不久前,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由于近地小天体的威胁,人类必须移民到其他能适宜生存的行星以摆脱灭亡的命运。
目前已知的对地球威胁最大的近地小天体是“阿波菲斯”小行星,其直径约400米;一旦它撞上地球,将释放出比广岛原子弹高10万倍的能量。据专家测算,“阿波菲斯”将于2029年与地球擦肩而过;由于其轨道被地球引力改变,它将于2036年重新光临地球,与地球相撞的概率为1/37至1/4.5万,在天文学上,这已经属于“非常高的概率”了。
如果它撞上人口稠密处,就会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即使撞上人烟稀少的地方,也会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严重破坏。目前全球有100多个研究小组正在从事“阿波菲斯”的太空任务研究,希望在它接近地球时能降低或排除相撞的可能性。此外,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和一些相关机构联合设立了一项5万美元的奖金,在全世界征集跟踪“阿波菲斯”以及精确探测其轨迹的最佳方法。
羊城晚报:如何避免这种灾难?人类有防御措施吗?
周海中:要避免小天体撞地球,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分析和预警系统,操控世界各地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来探测和跟踪那些可能会给地球造成伤害的小天体,这是防止灾难发生的基础;其次制定一个所谓应对它们的应急计划,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再次,应该配备更先进的观测设备,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材,并做好这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
任何机构或个人一旦发现“杀手”小天体,应该及时向国际天文学联盟(IAU)报告;经核实后,由国际天文学联盟上报的有关机构;最后,由联合国向各成员国通报,并组织全球的科技力量来采取防御措施。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尚未发现近期对地球构成真正威胁的小天体,所以民众不必过于担忧。
羊城晚报:科学界对小天体与地球相撞这一问题有什么新研究?国际社会有何反应?
周海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尤其是科学界就十分关注小天体撞地球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问题。科学家几乎每年都举行各种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商应对办法。
1993年4月,多国科学家在意大利埃里斯召开了专门的国际会议,共同探讨近地小天体可能撞击地球的问题,并发表了《埃里斯宣言》,试图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同年7月,我应邀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突变理论与天体相撞”的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就危险级小天体的运行数学模型、撞击地球所产生的能量、如何用方程来描述灾变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目前美国宇航局、欧洲宇航局、俄罗斯航天署、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等都在加强对那些可能危及地球的小天体进行密切的监视和跟踪;也在不间断地监视它们的活动情况,另外拥有世界上最大数码摄像机的PS1望远镜已开始全天候地搜寻它们的踪迹。近地小天体对地球的威胁已经引起不少国家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是对外太空研究最为重视的国家,对于小天体会给地球带来伤害的动向更是格外敏感;白宫打算今年10月就小天体对地球的威胁制定一项政策,以便做好提前预警、事先防范和减灾灭灾的工作。
虽然小天体撞击地球目前是小概率事件,但那些有可能并具毁灭性的“入侵者”是非常需要高度警惕的。
目前科学界提出应对“杀手”小天体的预防方法:
一是用核武器去炸掉它或改变它的运行轨道,但麻烦的是运载核武器的火箭必须在发生相撞前7年发射,而且爆炸很可能把它变成许多小“杀手”,把带有放射性的物体抛入不可预测的轨道。
二是用太空飞船撞击它,改变其轨道或把它撞碎;这种方法比较有效,但如同用核武器一样,这也可能把灾难扩大数倍。
三是用航空器给它施加压力,使它加速或减速,从而改变它的飞行方向;这种方法比较理想,但不易实行。
四是在它的表面插入一种像火箭那样的装置,让这种装置不断地喷出物质,像喷气式飞机那样,通过反作用力来推动它改变飞行方向。
五是用镜子、油漆等来影响它吸收太阳光和热量,通过热能的变化来改变其轨道;这种方法见效比较慢,需要20年左右。
六是用火箭把一面巨大的风筝形太阳帆发送到它的上面,而张开的太阳帆利用反弹太阳光子所产生的压力把它逐渐推离原来的轨道。
七是用红外激光使它的表面物质向外发散,从而产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变飞行方向;或者用超强红外激光把它摧毁成对地球无害的小碎块。
当然,还有其他的防御方法。不过,所有的方法现在都只是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是否切实可行,还要靠将来的实践来检验。
(《羊城晚报》)
.163[引用日期]
.凤凰网.日[引用日期]| 522: 链接超时
-- Event ID: b34d0e
如果您是网站管理员,点击查看。如需网站监控,可以使用。
您的浏览器
百度云加速&&&&&百武彗星&人类最熟悉的老朋友——哈雷彗星&美丽的天使—海尔波普彗星&&&&&& 前几日,看了一部拉蒙影业公司及梦工厂公司出品的98年老片《彗星撞地球》。其实已经是第三次看这部影片了。科幻题材的情节:科学家们预测,被命名为沃夫.比德曼的彗星将猛烈撞击地球。新闻节目主持人珍妮.勒纳正在紧盯着关于总统性丑闻的消息不放,却受到汤姆.贝克总统的“邀请'',来到他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这位总统以独家报道权作为交换条件,让她沉默两天,协议达成后她才知道彗星即将带来的危机以及太空人正在执行偏转彗星行进轨道的努力。前宇航员斯珀吉奥.坦纳临危受命,担负起拯救地球的使命,最后的结局还是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宇航员们启动核爆程序,开着航天飞机与朝地球迎面而来的彗星相撞将彗星炸成碎片。由此地球躲过一劫。影片的题材跟同好莱坞的科幻相比,仍然没有靠制造灾难效果吸引眼球的套路,但是也直面了一个天文学上的问题,就是彗星与地球相撞的问题。&&&&& 我想到了同时另一部影响很深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绝世天劫》(又称《世界末日》,布鲁斯威利主演)。这部电影在我印象中比《彗星撞地球》远为深刻。其故事背景是一块相当于得克萨斯州大小的小行星/陨石闯进了地球轨道,并且袭击了纽约市。人类派出航天飞机携带核弹去想将小行星炸成两部分,成角度运行从而错开地球。同样是天外来客,同样灾难性的后果在最后一刻依靠人的牺牲而被避免。电影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商业,附带着宣扬人世间的奉献的崇高,亲情的伟大,靠此抓住观众的心理,从而换来了高票房。但是其也具有了一系列的现实的意义。这个是相当一部分幻想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是地球真的会与外空来客,彗星,小行星还有其他的星体相撞么?&&&&&&宇宙万物,运行有道。星系,恒星系,恒星,行星,彗星都有自己固定的运行轨道。宇宙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形成初期的混乱后,逐渐形成了当前天体间井然有序的运动规律。太阳系同样如此,太阳身为太阳系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是在其引力范围那活动。包括八大行星,也包括众多的小行星和彗星。八大行星早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轨道,固定的自传和公转周期,小行星也主要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运行.而太阳系的彗则主要来自距离太阳约3000天文单位到一光年的奥特星云,这是太阳系彗星的形成摇篮,约有数以千亿计的彗星在这里慢慢长大,在路径太阳系的恒星引力的干扰下被扯出太阳系,并以一个偏椭圆形轨道按照一定周期绕太阳运转。例如我们熟悉的哈雷慧星,即是其中的一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分布着大约50万颗小行星,小行星本身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000公里,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770公里)质量太小,运行过程中,也会受到大行星引力的吸引偏离轨道。如上所述,彗星和小行星,都会因为诸多原因,例如经过碰撞或所经过范围引力场的变化,偏离正常运行轨道而闯入其他空间,受到大天体的吸引而靠近,于是也就造成了小行星/彗星与大行星相撞的可能性。&&&&& 这个显著的例子就是1993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当其运行至最靠近木星的轨道时,彗核被这个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的巨大引力撕裂成为21块,并被拉向木星,先后撞击在木星表面。1994年的撞击照片中,撞击过程在木星上空出现了爆炸、火球、闪光,在木星大气中形成了黑斑,直接撞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时至今日,天文望远镜中依然可以观测到由于撞击导致的伤痕累累的木星表面。由于木星是表面液态的星体,撞击能量可以被缓冲,而地球是十分之三是坚硬的陆地。据科学家测算,一颗直径100米大小的小行星可能会撞击地球,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吨级的原子弹,它会毁灭一座城市,掀起海啸,淹没靠近海边的地区,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足以毁灭地球上四分之一人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是因为一颗直径维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地球气候变化所致;而我们目前地球地轴偏转23.5度角,也是因为地球在形成期与一颗直径1000公里的大行星相撞导致的偏转,我们值得庆幸的是正是这次撞击,才使地球在公转周期中介绍太阳不同角度的照射,才有了当前的四季分明。&&&&& 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彗星或者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么?地球是一个行星,在几十亿年里经历了和月球相似的形成过程。目前在地球上也依然可以找到100多个陨石坑,大的直径达100多公里。而在近代,地球也依然受到外来陨石的袭击。1908年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的大爆炸,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就被认为是一块直径百米的陨星在离地6.4公里上空爆炸的冲击波引起的。而1976年发生在我国东北吉林市的陨石雨,被证明是一颗形成于46亿年小行星带中的一颗小行星800万年前在运行时和其它星体相撞,发生了一次大爆裂,脱离出小行星带而落到地球表面的。这两起事件可以说是20世纪小行星(陨星)袭击地球的两起最著名的事件。很幸运,这两起事件都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科学家用最新的计算机模拟软件测算表明,面积大小为220平方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机率为每17万年一次,而不是以前普遍认为的年,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的撞击概率更超过百万年一次。但是所谓计算机模拟的撞击概率,其可靠性是非常低的,而且只是概率而已,算出来平均几万年撞一次也决不意味着明天一定不会有灾难降临!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概念:地球虽然直径有一万二千多公里,但是与太阳系大行星范围内100多个天文单位的直径比起来,只不过像是一个百米游泳池里面的一粒沙子而已,一颗沙子撞上另一粒沙子的几率当然是相当低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极小的概率而放松警惕,毕竟有前车之鉴,对于这些不速之客,人类的任何稍微疏忽就可能酿成人恶劣的后果,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 根据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太空守望”计划的观测,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小行星数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50万颗小行星中只有几千颗 ),很可能有一些体积较小的行星闯入地球轨道而没有被观测到。而对于彗星,分布在冥王星外区域(30到100个天文单位)的开普地带则是天文学家关注的重点,因为这些是短周期彗星的发源地,由于距离太阳相当近,在观测范围内就已经与地球仅仅相距数亿公里(这个距离在天文学上相当小),所以在进入到近日轨道的时候就直接对地球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如何有效的检测小行星和彗星的动向,已经成为天文物理学家的一向重要工作。&&&&&&近年来的世界报刊上经常出现某国科学家根据观测宣称的XX小行星在XX年后撞击地球,也经常爆出撞击的可能性被排除的报道。从《彗星撞地球》和《世界末日》中可以看到,彗星和小行星的轨道在其进入太阳系之时就可以推算出来(这个对于当前的天文学家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题),而其到达行星附近时引起的磁场和干扰也很容易被观测到,这样就为预先观测和预防提供了时间。追踪天体的运行轨迹,并开展对于小行星和彗星的相关问题研究,逐步扩展人类的活动空间,成为了天文工作者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观测技术也随之提高。科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鹅、英、德、日、法等国相继在天文观测上投入巨大。其中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东京天文台,威尔逊天文台,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等,都在天体物理的观测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天体观测上,尤其是小行星的发现和定位上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对于人类来说,通力合作和资源共享在加快研究进展、促进人类对于外太空的认识显得越来越必要,在预防地球外来威胁上也同样适用。&&&&&& 日,10多个国家的60位科学家在意大利召开研讨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的会议,并通过了《埃里斯宣言》,提醒人们这种威胁是现实的,应采取防范措施。日至2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近地天体会议和同年5月22日至26日在美国加州洛仑兹国家实验室举行的国际首次保卫地球专题讲座会,表明科学家们已将阻止小行星来犯提上议事日程。与会学者共同研讨了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和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此后,凡是有能力的国家,都加强了对近地天体的观测。1999年,世界各国制定了衡量来自太空危险的国际标准即托利诺标准。设在巴黎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负责对有关警报进行审查,以免发生错误的预报。2000年年中,英国政府领导的一个专家组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透露,英科学家们正与欧洲伙伴研究如何改变奔向地球的小行星运行轨道的办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制定了一个“近地球漫游小行星考察计划”,目的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探测,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并探索如何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发生。2001年的2月12日,经过发射后5年多32亿公里的飞行后,代号为“鞋匠”的宇宙探测器与433号“爱神”小行星“亲密接触”,成功降落于小行星表面并随其一起运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绝世天劫》中登陆小行星可能性的展现。&&&&&&如何有效的在那极小的概率到来时采取有效措施挽救地球和人类,也逐渐成为了科学家和一般老百姓讨论的焦点。2003年12月号《科学人》杂志发表了史威卡特(Russell L. Schweickart)、卢(Edward T. Lu) 、哈特( Piet Hut)和查普曼( Clark R. Chapman)的文章《怎么赶走小行星》,就针对于面对的威胁,提出了几种方法,例如:核爆,反动力冲击等几种设想。但是就目前能力而言,大多数设想时没有技术能力做支撑的。科学家们针对于具体情况,并结合了将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方向,提出了一下几种设防举措:&&&&&&一是在来袭小行星上安装核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出运行轨道。近地小行星都有固定的运行轨道,一旦发现危险对象,可提前算出其撞击地球的时间,事先用运载火箭将核火箭发动机送到它的表面,按选准的方向予以固定。核火箭发动机的特点是可以长期工作,只要核反应物质和工质充足,能够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且在小行星上用不着考虑辐射防护和核污染。这样点燃核火箭发动机后,它会推动小行星逐渐地偏离原来的运行轨道,使之与地球相错。当然,一次达不到目的,可以连续地再装置核火箭,以确保小行星远离人类摇篮。&&&&&&二是在入侵小行星上装载太阳帆推动其离开原来运行轨道。太阳帆也是用常规运载火箭运抵对地球确有威胁的小行星上面,然后将其按预定方向加以紧固。太阳帆是利用太阳光的光子碰到帆板后产生的压力即光压的原理来提供推力的。由于每平方米帆面上光压产生的推力很小,故而太阳帆面积要做得足够大。日,日本用火箭在太空旋转飞行的方式,成功打开的两个树脂薄膜太阳帆,分别在太空飞行了2分50秒,证明利用太阳光压能够获得推力并在太空中航行。当然,在向小行星运行太阳帆过程中,太阳帆只能处于折叠状态并盛装在运载火箭顶端的保护罩内,待其到达小行星表面后再展开并加固定。太阳光连续持久地作用在太阳帆上面,其光压产生的推力最终将使小行星改变轨道,与地球失之交臂。&&&&&&三是在进犯小行星近处引起核爆炸使其慢慢改变运行轨道。核装置亦用运载火箭送到小行星附近,当其抵达预定方向的最近距离时,引信装置及时起爆核装药,立即释放出强烈的核辐射、冲击波和光辐射,以其巨大的破坏威力使小行星的表面物质气化。待小行星的设定侧面损失掉一层物质后,重心偏移,它就会逐渐离开原来轨道,一次不能如愿,可以多次发射核弹头,定能确保地球无虞。也有的科学家主张,将一系列的核弹头直接发射到小行星的一侧爆炸,打掉小行星表面的一部分,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迫使它躲开地球运行。这两种办法,都比用核弹直接迎击小行星将其炸碎节省能量。从上面的几种方法看来,即使是当前最接近的核爆技术,当前的人类真正实施的难度也相当大,我们可以看到,对比于电影,人类还只是处于探索,更多的还是在科学幻想上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在数百万年的生存进化过程中,历经了多次自然环境的恶变,也自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未来,对于人类如何更好的生存,认识未知的世界,人们也应该有充分的自信来相信自己,包括在应付各种外来威胁的时候。&&&&&&人类的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就像影片中的一样,人类即使是在遭遇浩劫后,依然可以从容否认站立起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
平凡的水果世界,平凡中的不平凡。 今朝看水果是水果 ,看水果还是水果 ,看水果已不是水果。这境界,谁人可比?在不平凡的水果世界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月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
小马发光520
庞凤山情感处方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画报点击数0
文章点击数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