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什么读后感》

、数字与意义
从了解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才能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规律,
使我们能更好地按规律来处理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不断发生的变化。社会学的理
论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认识。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
——费孝通《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
对于社会学而言,人们最容易出现的误解有三种:第一是把社会学等同于社
会哲学甚至哲学。从社会学的起源来看,社会学的确脱胎于哲学,早期的创始人
在试图把社会学作为专门学问来对待的时候,使用的策略就是社会哲学。第二是
把社会学等同于讲故事。在社会学的某些范式中,故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F00tewhyte)
的《街角社会》读起来就像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第三是把社会学视为数字游戏。社会学研究中,尤其是定量研究中,数字是解释
社会现象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证据,更没有办法解释
社会现象。那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是误解呢
还是让我们用具体例子来进行解说吧。先从数字与社会学的关系说起,下一
讲我们再讨论哲学、故事与社会学的关系。
某老师曾经在大学的课堂里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
思路。调查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社会学系的新生;调查内容是“全班来自农村
和城镇学生的分性别比例”。实验很简单:把课堂的坐位划为四行,两行为一组。
来自农村的男生坐成一行,女生紧随其左,坐成另一行,由此构成一个组;来自
城镇的同学也依此,坐成两行。这样,就得到了四个基本数据:来自农村的男生
人数、女生人数;来自城镇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结果如表
某课堂学生户籍类型和性别调查分组表
资料来源:××大学社会学系课堂调查,2001年l0月
在获得了四个基本数字以后,老师的问题是,这组数据能够说明什么社会现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讨论中,同学们归纳了如下四点:
中国城镇的基础教育状况好于农村;
中国男性接受基础教育的状况好于女性;
在城镇,女性与男性接受基础教育的状况相似;
在农村,女性接受基础教育的状况不仅比农村的男性差,而且比城镇的女
“果真如此吗
”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课堂上异常安静。在
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最后老师简单地评论说:“四点结论都是错的;最保守地
说,没有一点能够站得住脚。”课堂就像在滚烫的油锅里滴进了一滴水一样,炸开
了,同学们的脸上出现了各种表情。有的人觉得非常奇怪,四个数字非常清楚,
城乡、男女的比较明明白白,难道我们这些大活人有问题
有的同学不屑一顾,
心想,一定是老师在故弄玄虚;也有的同学一脸茫然,不知道到底错在哪里;更
有的同学脸上表现出了愤怒,也许在想:我们可是各省的高考尖子,有的人还是
某省的高考状元,老师是怀疑我们的智商还是怀疑我们的基本数学能力
这个时候,读者也不妨把书放下,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数字、常识与意义
有的读者可能心存疑虑,认为这样的结论没有错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感知
甚至常识中,农村的基础教育的确要比城镇差。要不然,所有的希望小学为什么
没有建在城镇,而是建在农村
为什么到城里来打工的人很多只有小学文化
么新闻常常报道的是农村适龄儿童的高辍学率
为什么农村的经济就是发展不起
无论如何,有很多现象都说明农村的基础教育状况不如城镇,’而且这个课堂
的状况正好与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怎么结论就不对了呢
常识的确是人类社会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人们关于知识的共识,
因为知识的基础就是约定俗成,没有人能够通过个人的经验或者发现去知道所有
的事物,人们必须相信其他人告诉的东西,从我们有思维能力开始,我们就在了
解他人对事物的理解,就在相信他人,从父母到老师、从传说到书本。因此,人
们对事物的了解一方面是通过常识,另一方面是通过专家。
问题是常识并不总是真的,专家也并不总是对的,这就有了人们获得知识的
另一些方法,包括直接从经验中了解事物,获得事物的真相,譬如人们关于冷热
的感知。当个人的体验与既有的常识或者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另
一个艰难的旅程——对真实的探索,这就是科学研究。
自从近代科学进入社会生活以来,很多人都相信,科学既可以检验约定俗成
的知识,也可以把人们的经验或体验提升为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获得真
实的基本理念是,一个所谓的真实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感知。
前面的结论看起来符合人们对社会的观察和感知,听起来也言之成理,问题
是,那是我们的真实观察吗
为了检验对社会观察的真实性,社会科学家们发展
了一整套方法,包括理论探讨、资料搜集和分析。其实,正如英国社拿学家吉登
(AnthonvGiddens)
所说,社会学就是要在我们的常识之外寻求
的新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上面的结论到底错在哪里
稍有社会研究知识的人都知道,对错误的分析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
调查设计有问题,没有穷尽想要了解的社会现象
资料有问题,搜集到的
资料不能代表想要了解的社会现象;
分析有问题,没有正确解释手中资料的
真实意义;
结论有问题,所做的结论并不是资料所能够证明的结论。
根据调查内容,我们要了解的是全班城镇和农村学生分性别的比例。我们都
知道,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户籍制度仍然把中国公民分为两个基本类群,一个
是农村户口,另一个是城镇户口,每个人必须有户口。根据×
大学的入学程序,
能够坐到教室里的学生一定有户口,且只能属于两类户口中的一类。这一点,非
常清楚,没有任何含混。另一个非常清楚的社会现象就是,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变
性人,但是,在社会的定义中,人类只有两性:或男或女。即使有变性人,在程
序上,那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尤其是需要时间接受变性手术。但根据
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紧随着正式教育的程序在快跑,根本就不
可能有时间接受这样的手术。根据××大学的新生入学程序,所有新生入学时一
定要进行体格检测,如果有人有时间并完成了变性手术,那么也早已成为已知数
据。显然,调查的设计已经穷尽了所涉及的社会现象,通过分组实践,没有一个
人游离于四组之外,因此,调查设计也得到了检验。也就是说,仅就户口和性别
而言,调查设计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资料有问题吗
由于我们要调查的是全班的状况,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只
相关资料推荐
比较好的资料,实用
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这有助于提高您的写作能力,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从而加深文章的思想性,避免空洞无物或内容浅薄的华丽辞藻的堆砌(尤其近年来高考中话题作文的出现对考生的分析…
江离馆——传播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社会学科普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阅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7123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它资料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
赌博犯罪类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职业社会学_百度百科
职业社会学
研究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和有关职业的社会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职业结构,职业与家庭、经济、教育制度的关系,职业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等问题。
职业社会学历史发展
职业是随着而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对职业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和时期,当时人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甚至命名为“”,认为它是赎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希伯莱人认为工作不只是惩罚罪恶,还是生存的法则;工作是人类的义务,通过工作可以消减罪恶,恢复神圣和谐的世界。当时人们把除了生产以外所有从事和经济性工作的人视为低贱者。中世纪把手和价格公道的商贩,看作是正当的职业,认为是安排的天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职业问题引起了们的关注。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的《》(1893),对“”这一职业社会学的中心概念做了专门论述。F.勒普累把关于若干职业中人的工作情况作为实证研究的重要内容。德国M.韦伯十分重视对政治的、科学的和专门职业的研究。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对有关低级地位职业,包括随季节移动的工人、娼妓、酒(醉)后行窃者和职业舞女进行了调查研究;后来,扩大到对学校、女推销员和女侍者的研究。其他大学也相继开展对职业的研究,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大学的研究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员。同时,职业社会学的研究从广度向深度发展,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职业的地位及流动性、种族团体与职业,职业的比较和职业道德等。1968年出版了L.泰勒的《职业社会学》专著。
职业社会学研究内容
主要有:①研究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包括职业多样性、职业的地位与声望(见)、职业环境(如工作的技术条件、空间环境、、工资收入、、机会等)、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等等。②研究职业的内部结构与组织形式。包括选择职业、职业的准备、就业途径、职业生涯模式(主要指现时的职业生活)、职业的酬劳、职业控制、离职退休等。③职业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职业对于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诸种影响。职业社会学着重从工作的意义、同行的关系、家庭生活、职业类型、职业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职业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职业社会学功能
职业是一种重要的,是应用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职业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制定和社会发展计划服务。它对健全职业的内部结构、引导合理的、编制有系统的人力计划、安排劳动就业,以及对的职业指导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的想像力
社会学是从哲学中脱胎,从社会哲学中换骨而来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在革命的洪流中,接受了哲学训练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哲学的思维,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也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之道,而必须面对现实社会,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从社会中寻找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学是工业社会的学问,是工业社会的经世致用之学。
不过,如果说经济学经过新古典主义革命之后建立了相对统一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话,那么,和其他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出现的学科不同,社会学研究在更多方面表现的是米尔斯(C.Wright Mills)的“社会学想像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所有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研究范式在过去的近200年里不仅能够和平相处,而且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学并不像某些学科如经济学那样收敛在一些所有人共识的概念体系和基本规律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社会学想像力”的、在一些基本概念和视角之下发散的学科,因此,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单线条式的积累,有的是兼容并包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视角之间的讨论与对话。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像力呢?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指出,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像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再不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吉登斯在谈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喝咖啡的例子。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社会学能够对它说什么呢?
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消费活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中国人的喝酒难道不是这样吗?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就是喝酒与社会交往,而这些都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由于咖啡的种植已经十分普及,已变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贸易”咖啡等等。可以到特色咖啡厅,也可以到“星巴克”连锁店。喝咖啡的人们可联合抵制来自某些国家的咖啡。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譬如全球化让人们关注遥远的事物。如何产生对新事物的认知?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社会学的想像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的现象。在这一点上,米尔斯的“社会学想像力”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自杀、如何自杀、什么时候自杀和在哪里自杀都是个体的事情,但是,把个体的自杀行为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讨论,就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学是什么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