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削弱现在被改得这么弱,还有人要吗

中国曾经也有一个耶稣,他叫墨子
&&&&&&&&&&&&&&
中国曾经也有一个耶稣,他叫墨子
&&&&&&&&&&&&&&&&&&&&&&&&&&&&&&&&&&&&&
&文✪卿云
先秦有一个神秘莫测,让天下人扑朔迷离的鬼谷子,他培养了一批纵横天下,左右时局的社会精英。先秦还有一位更加传奇的人,他叫墨子。世人知道墨子,只知道他创立了墨家学派;世人知道墨子,只知道他主张兼爱非攻,主张节俭。
墨家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学派,他更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宗教团体。在先秦诸侯争霸的乱世,墨子怀着悲天悯人的胸怀,痛感庶民的疾苦,奔走于天下,散播兼爱救世的思想。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天下墨者的“巨子”。他游走列国,言行身教的传播自己兼爱的思想,反对暴政,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不求功名,不为利禄。
墨子把兼爱作为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奋斗目标,以身作则的实行。有成语“墨突不黔”(墨子关心世事,奔走四方,每到一个地方,烟囱还未熏黑就走了)形容墨子救世之急。墨子裂裳裹足、走十日十夜以止楚功宋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时人称墨子是“独自苦而为天下义”的圣人。连曾无理攻击墨子的孟子也不得不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墨子为了施行他兼爱的主张,即使从头到脚遍体鳞伤,也在所不辞)。一向清贫傲世的庄子,也慨叹激赏“墨子真天下之好”,是“求之不得”的“才士”。可见墨子的道德境界之高,他是一位让人高山仰止的圣人。
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经过后人的注释、演绎,早已汗牛充栋。可所有的说教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博爱”,这与两千年前的墨子主张的“兼爱”不谋而合。基督教创立之初,耶稣也是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游走天下,散播自己爱的光辉。耶稣的信徒只有十三个,其中一个还背叛了他,而誓死效忠墨子的信徒据说有百八十人,他们个个以吃苦为高尚,能为正义和信仰,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前期曾盛极一时,与儒家并称当时的“显学”,成为百家之首。然而,墨家在战国后期,迅速衰弱,到汉代,墨家已经消亡,墨者沦为游侠。
墨子慢慢地走出了仰望者的视线,越走越远,身影也越来越模糊。
墨子主张大爱的信仰,被儒家的人伦之爱所覆盖。儒家将社会关系划分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儒家将君臣的关系界定为“忠”;将父子关系界定为“亲”;将夫妻关系界定为“顺”;将兄弟的关系界定为“恭”;将朋友的关系界定为“信”。除了五伦之外,儒家在回答如何对天下大众时,用了一个泛泛的“仁”。
儒家把人对世人的态度界定在“关系”里。孟子在他的论著《孟子》里就有这样一番说辞:“同室之人发生争吵斗殴,要赶紧去劝解,即使这时自己披头散发,衣冠不整也没关系。假如是乡里有人斗嘴,你披头散发、不戴帽子的去为别人劝解,我就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种情况关起门来不理会也是可以的。”这就是亚圣“孟子”的一番原话翻译过来的。
儒家的信仰经过几千年的熏染,已经流淌在国人的血脉里。中国人的一句口头禅
“这跟我有关系吗?”,就是这种信仰的最直接体现。
许多有识之士对现代人处事的漠然很是愤慨。老人跌倒了,没人去扶;有人被车撞了,人们匆匆走开,觉得晦气;有人被抢、被劫、被偷了,装作没看见。他们心里这时都有一个声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当发现受害者真的跟他有关系时,才开始追悔莫及!
你说中国人天生冷漠吗?你看每家每户逢年过节堆积的礼品,你看十里八乡的亲情宴摆得多热火,中国人的热情是给有关系的人留着的。在关系之外的他们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一个“看客”的心理。国人对社会漠然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民族在“大爱”信仰上,缺失了。
墨子曾经高举着“兼爱”的旗帜,怀着为天下而生、为天下而死的高远情怀,奔行于天下,终其一生。可是墨子死后,他的主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渐行渐远,他的大爱精神也似乎成了空谷回音。
我们是如此怀念墨子!
拂去历史厚厚的尘埃,倾听着他大爱的回声,我们努力地寻找墨子,希望能够找到他留下的接力棒,将他的“兼爱”理想传承下去。
可是,墨子只留给我们一个巨大的,让人仰望的背影,关于他的一切越是走近他,越显得如此扑朔迷离。
一、吾乃北方之鄙人也
墨子虽然是一派宗师,在战国前期声名显赫,但令人费解的是司马迁不曾为墨子作传(也不曾为鬼谷子作传)。或许可能墨子这人太神秘,太让人捉摸不透。他的行为在当时尊卑等级森严的时代,提倡兼爱,显得如此特立独行,他的言行甚至被骂为“贱行乖僻”。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只提了一下墨子,说:“墨翟是宋国大夫,善于守城御敌,提倡节约用度。有人说他跟孔子同时,有人说他在孔子以后。”
就这么聊聊几句介绍完了墨子,这与墨子的声名显赫的地位似乎极不相称。
接着一连串的疑问随之诞生:墨翟他是谁?他是哪里人?他长什么样?墨子的生卒年。墨子的事迹。
这一切的疑问让墨子显得如此扑朔迷离。一派宗师领袖,一个天下墨者敬仰的“巨子”,关于他的身世却是一个谜团,不禁让人匪夷所思。
关于墨子是哪里人?后世的许多学者做过考证,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墨子应该是宋国人,墨子故里,应在洛阳西北的黛眉山。墨子的先祖是宋国的公族。顾颉刚《禅让说起源于墨家考》说:“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氏上,可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公族。”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说:“墨子实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
公子目夷,又名墨夷须,字子鱼,他是宋襄公的庶兄,为宋国的左师。目夷死后,其子公孙友继为左师。公孙友卒后,其孙鱼石为左师,鱼府为少宰。宋共公卒时(公元前576年),宋国公族内讧,鱼石、鱼府失败,退居彭城。四年后,宋国围攻彭城,鱼石、鱼府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把鱼石、鱼府接到晋国,安置在瓠丘。这就是著名的墨(鱼)氏迁晋事件。大约在周定王时代,墨子出生在这里。当墨子出生时,墨氏早已沦为平民。
有人认为墨子是河南楚国人。清毕沉注《墨子》时,根据《吕氏春秋》高诱注墨子为鲁阳人,以及墨子与鲁阳文君有关系,主张鲁应作楚鲁阳,墨子的故里当在鲁阳。
甚至有人认为墨子是外国人,像少林寺的达摩从西域而来一样。据说墨翟天生异相——身材高大,高鼻深目,秃顶赤脚。印度人胡怀琛撰《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学辨》等论著,首次提出墨子为印度人。他认为墨并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而且墨子长得黑,主张兼爱、非攻,显示墨子应该是婆罗门。金祖同、陈盛良则说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卫聚贤考证墨子应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现在史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墨子是鲁国人。现在山东滕州有墨子纪念馆,号称是墨子故里。理由是史料有记载墨子经常从鲁国出发到各地,可能与鲁班同乡,所以是鲁国人。近年来,张知寒连续发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数篇论文,进一步明确指出,墨子的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在今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故可以说墨子是鲁国人。
墨家和儒家的许多主张针锋相对,儒家的孟子攻击墨子,一骂他“无父”,
“无父”是骂墨子身世不明,终身不成家,自己不言生父,也不愿成为人父!二骂他一身苦行施小恩小惠于天下!墨子在关于自己的身世问题上只说了一句——“吾乃北方之鄙人也。”(鄙人,就是小人、平民的意思)只此一句,就不再多言,墨子究竟来是北方哪个国家?是长江以南的北方吗?是戎狄吗?是匈奴吗?甚至从更遥远的地方而来?墨子的回答似乎让他的身世更加令人迷惑。对于天下人对他身世的质疑,墨子默然而对,他说道:“圣者以言行立于天下。吾生于何方,与大道何干?”。
是呀,对于一个胸怀天下的人,来自哪里重要吗?天下都在他的心里,岂不是哪里都是他的故乡?
二、摩顶放踵利天下
相传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讨厌纷繁杂乱的“周礼”
而抛弃儒学。墨子收集了各地的典籍回到故里,凭着天生的资质和禀赋,历经数年的隐修。他从政治文献中,寻求救世真谛;从各种兵书中,揣摩攻守之道;从各种武术秘笈中,习练独特的剑术、格斗技艺。当墨子学成出山时,正值天下诸侯纷争,铁蹄在飞扬,民众在苦难中哀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儒士还在推销自己的繁文缛节、陈词滥调。
墨子背着自己的长剑,举着反儒的大旗,带着一颗救世的雄心,开始奔行于天下。他首先是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墨子及其弟子组成了墨家学派。墨家奉行大禹遗教,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有着严格的纪律,以吃苦为高尚。据说大禹为解教天下苍生于水患,十几年如一日治水,脚上的腿毛由于被水长期浸泡,都掉光了,一双脚板结起厚厚的老茧,住着陋室,吃着糙食。天下的墨者以大禹为苍生吃苦的胸怀磨砺自己,穿短衣草鞋,热爱劳动,自食其力。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不能吃苦耐劳,那就算违反大禹的遗教,不配称为墨者。轻则开除,重则处罚。
墨子的思想和言论,被其门徒编成《墨子》一书传世。在《墨子&鲁问》中,墨子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即反对剥削,崇尚劳动;反对以强欺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礼乐,主张节葬、节用;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尚同。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别人要像爱自己一样,有人需要资助钱财,就资助钱财。有人需要帮助,就提供帮助,不计较个人的功过得失。
“兼士”又称为“贤士”是墨子理想社会的中坚力量,“兼士”以“为天下兴利除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扶助需要帮助的人,甚至不惜损己利人。墨子提出贤士的三个标准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其中最受重视的是慷慨助人,用以助人的范围不拘于力、财、道,只要力能所及,就该勉力相助。
墨子为了实行他“兼爱”的主张,提倡敬天明鬼,鬼神能惩恶扬善。就像基督世界里,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一样。
鬼谷子与墨子,都是先秦时期的奇人,而他们的主张和取向却完全背道而驰。鬼谷子崇尚法制、权术与兵道,认为只有强权才能消灭人的恶性,才能制止天下的纷争。他对一切迂阔无用的儒家道家阴阳家不屑一顾,着力培养治国大才或军中上将,据说变法家李悝,兵家庞涓孙膑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纵横家苏秦张仪,都出自鬼谷子门下。而墨子则不然,他仿佛天生就有一颗菩萨心肠,致力于拯救庶民于水火之中,为天下庶民代言,为他们主张,教化他们兼爱相利,不屑玩弄权术。墨子一生的精力都在为拯救庶民而付出。他提出的救世的主张,都是为了穷苦的贱民,和饱受贵族世袭压制不能施展才华的下层士人。十大主张中,兼爱是根本,它就像是北极星守护天空一样,守护人类的正义旗帜。墨子非但这样说,也实实在在的这样做。他终生不娶妻,不生子,布衣粗食,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带着弟子奔走列国,教庶民百姓百工之术,帮助弱国防守强国的侵犯。贵族名士骂他的所作所为是“贱人之行”,是“无父之徒”,极尽刻薄。但墨子从来不为所动,坚韧不拔的身体力行,人格学识像泰山北斗一般巍峨矗立起来,名振列国,让天下景仰。
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墨家弟子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
墨子在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有频繁活动,司马迁也考证不出墨子是在孔子同时,还是孔子之后。谁也说不清墨子活了多大年岁。据说墨子在儒家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同门修习,不满儒家的迂阔,与儒家子弟们激烈论战,使孔门三盈三虚,名声大振,旋即自创墨家学派,长期在列国奔走推行。这该当是春秋后期的事儿。战国时间的开始史学界有很多种看法,一般比较认同是公元前475年。墨子应该还活跃在战国早期。楚惠王公元前488至公元前432年在位,此间墨子曾为了阻止楚国吞并宋国,只身前往楚国,与鲁班对阵,说服楚惠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
有人考证墨子大概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享年虚岁93岁。不知是如何考证出来的。如果这样,墨子应该生于战国初期,墨子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就墨家成为显学,似乎让人质疑。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应该说墨子死后四年孟子才出生。可是让人费解的是孟子为什么会对一个已故的先人,不依不饶地攻击。也许那时墨子还活着吧,那他可真是老神仙了,也许他这样一个大慈大悲的人,就像耶稣一样得到永生了。
三、墨者景仰的“巨子”
墨子广收门徒,光亲信弟子就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带领其弟子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日夜奔行,以解天下倒悬之苦。据说墨子曾到过宋、卫、楚、齐等国,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郑,说服楚惠王放弃攻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没有接受。墨子终其一生与世俗强权格格不入,胸怀经天纬地之才而甘为贱人苦行,不做官更不求官,风风火火的奔走全部为的扶弱救困,兼爱天下。墨子蔑视强权,但墨家内部却有一套权威分明的“巨子”制。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子为第一代巨子,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要服从巨子的指挥。巨子制度,是墨子为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而着力培养一批匡扶天下正义的“兼士”,这些人经受磨练,纪律严明,能为维护墨者的信仰,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墨家第一任巨子是墨子,后来的“巨子”有孟胜、田襄子、腹等。由“巨子”执行“墨子之法”。墨家第四代“巨子”腹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按秦国法律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已经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格外开恩赦免他的死罪。腹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
墨子为自己赢得崇高地位,不仅仅是他有胸怀天下的大志,还有凭着是自己的实力和毅力,他不是一个冥思苦想的思想家,它是一个实干家,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的行列中堪称为佼佼者。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哲学、机械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墨子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准备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树一帜,与古代希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立。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更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时与鲁班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造诣。墨子几乎谙熟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战争最著名的守城战术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共二十篇,存十一篇,《墨子》中的守城战术极其丰富,仅存的十一篇就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术。比如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
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笼统称为“墨守”。墨子的防御作战理论体系,恰好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墨家成为先秦显学,不是浪得虚名,凭的是努力,靠得是实力。墨子成为一代宗师也绝不仅仅是施小恩小惠于天下而获得的。而是墨子是个真正心怀天下,有实力并努力改变现实的一个大家。这和儒家是完全不一样,儒家培养的人才,逐渐僵化成像孔乙己那样眼高手低的士人,而墨者是真正有信仰的实干家。
四、墨家学说的消亡浅探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相里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邓陵氏一派。《庄子·天下》所说的相里勤的弟子、邓陵子的弟子苦获、己齿,即这三派中的两派。他们都传习《墨子》,但却互相攻击对方是“别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约就是墨家分裂为三派的证据。墨家第四代巨子腹似乎与秦惠王关系甚笃,此后还有记载,东方的墨者谢子,不远千里入秦而见秦惠王。这时墨学还是兴盛的。但是到汉代,墨家已经消亡。为什么墨家忽然间消亡如此之快呢?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难有定论。我们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
(一)、墨子主张的冲突和“君权神授”思想
西方的基督教从成立后,一度发展成为超越各国政权的宗教体系,罗马教皇的教权甚至高于各国的政权,欧洲漫长的中世纪都是处在神权的统治下。
墨家学派,具备了早期宗教的雏形。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土壤孕育不出一个超越政体的宗教。华夏民族尊奉祖灵,夏商朝的时候,祖灵还只是天神的信使,传达天帝的旨意。到了周代,周王自命为天子,直接成为上天的儿子,已经不是天择其为君的君权神授,而是受天嫡传的君权神授。通俗的说,就是人间的王者,已经不仅仅是上天在人间选一个作为君主,而是直接自己的儿子来做人间的君主。这样人间的君主不仅权力来自上天,而且他就代表着天意统治天下。君主是唯一的合法统治者。西方的耶稣是上帝之子,只要信仰上帝就要尊奉耶稣。在这样的教义指引下,神权自然要高于政权。墨家学派尊天事鬼,目的是凭天志天意之威来,宣传墨家的主张。他说官府不廉洁,民间有寇盗,都要遭到天帝鬼神的惩罚。天还有约束天子的权威:“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家学说的这种神学思想与官方神学相对立,势必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墨家学派形成一个具有严格纪律和严密组织的团体,天下的墨者要听从巨子之命,这无疑是在试图形成一个超过当时各个君权国家之上的组织。一旦天下大众信仰墨家,成为墨者,墨子就成了耶稣。墨家的巨子无疑就成了罗马教皇。这样的情形肯定为当时各国统治者所不容,势必遭到统治者强力打击。
据记载:墨子曾派弟子胜绰到齐将项子牛身边做事。胜绰几次参加项子牛领兵进犯鲁国,因作战勇敢,很受齐将器重。但是,胜绰此举违反了墨家“非攻”的主张,于是墨子便派弟子高孙子以巨子身份将其召回。
按说,作为弟子在老师这里学到本事,出去有什么样的作为,都只能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已经无权再干预,可墨家似乎不一样,他不是一般的学术团体,他更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对旗下成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墨家的这种组织形式,无疑让墨者也遭遇到尴尬。试想,哪个主子愿意自己的臣子不忠于自己,而听命于巨子呢?
(二)、法家独步政坛
战国后期,变法风潮甚嚣尘上,在政坛掀起血雨腥风。法家强权强国的理念征服了许多君主。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法家学说开始在秦国独霸诸子百家。许多人说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国富民强。这种说法从法家的角度来说是个严重的错误。错就错在“国富民强”这四个字。法家的主张核心之一是“强国弱民”。什么是“强国弱民”呢?说通俗点就是,无限扩大统治权,尤其是君权,在强大君权统治下,在严苛、严密的法律体制下,每个臣民都只能是一只顺服的小绵羊。这种顺服不是人的本性顺服,而是对法律顺服。法律激赏军功,臣民要变成如虎如狼的士兵;法律奖励耕作,臣民都要成为勤劳的农民。一句话,法家要臣民听命于法律,法律让你向东,你只能向东;法律让你向西,你只能向西。法律由统治者制定,臣民无权过问法律的正义与不正义,无权干预法律的合理与不合理。
在这种极端君权的思想统治下,法家排斥以文乱政的儒家,以力乱法的墨家。儒家学士引经据典,说古非今,是乱政;墨家墨者兴利除弊,维护正义,置法律不顾,是乱法。
为此韩非子写了《五蠹》《显学》篇,来阐述“冰炭不同器、寒暑不兼至”的法家理念,来确立法家独霸的学术地位。韩非子的“五蠹”指: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患御者(逃兵役的人)。在法家思想统治下,秦王朝封杀诸子百家,重点打击儒墨两派显学。
(三)、墨家后继无人
汉朝取代秦王朝,一统天下。曾遭到秦朝严厉封杀的儒家,死而复生,被汉武帝确定为统治天下的思想武器。不仅仅是儒家的礼义符合阶级统治的需要,更在于几代儒学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完善、调整和整合各家之长后,形成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君主统治的需要。
墨家在先秦时声名显赫,却在汉朝时几乎销声匿迹。墨家后继无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墨子的学问和人格如泰山北斗,无人质疑。墨子风行天下,苦行一生,传播自己兼爱的思想。但墨子并没有像释迦牟尼那样苦修,墨子的思想庞杂而缺乏系统、深刻、创新。比如墨子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批判命定论的立场很尖锐,有不可两立之势,可是又试图利用上帝和天命的权威来宣扬其兼爱、兼利、尚贤、尚同等社会主张。这样自相矛盾的思想无疑让墨家学说出现漏洞。
墨子要求他的弟子也要向他一样苦行,磨练意志。禽滑厘是墨子的大弟子,据说他追随墨子三年,手脚磨出厚厚的茧,脸晒得黑黑的,只知道付出劳动,而没有别的欲望。这样的苦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他可能磨练出一个具有经天纬地的大才,也可能让更多人在这样苦行中沦为平庸,甚至畏其艰难,望风而逃。更重要的是,墨家弟子的苦行大大限制了墨者的胸怀和眼界。
据记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楚悼王刚死,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就发生内乱攻杀吴起,吴起带箭扑在楚王的尸体上。乱箭随之也射在楚王的尸体上。按照楚国法律:损害国君尸体,死罪,罪及三族。继位的新君杀了宗室近七十多家,阳城君畏罪逃往越国,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墨家的第二代巨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临阵传“巨子”于田襄子,自己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当时孟胜的学生徐弱劝说:“死而有益阳成君,死之可矣。今死之无益,徒绝墨家子弟,不可为也。”孟胜慷慨叹息:“若不死难,自今以后,世求严师不必于墨家,求贤友不必于墨家,求义士不必于墨家,求良臣不必于墨家矣!死之所以必行,墨家大义所在也。”
最后,孟胜与一百八十三名墨家子弟,全部战死了。墨家此举固然让人看到墨者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烈士精神,如此的确义薄云天,令世人慨叹。然而这件事也让人看到作为墨家巨子的孟胜,眼界和胸怀已经变得如此狭隘,他似乎忘却了墨子匡扶天下正义的“兼爱”大胸怀,将墨家沦落为逞一时义气的游侠。这样的死固然壮烈,却显得愚顽。真正墨者应该为墨家的信仰而死,而不是为了义气毫无意义去死。但是,作为墨家的领袖孟胜却没有意识到,还引以为慷慨。
悲哉,墨子之后,墨家再无大家!
墨家后继无人也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为孔子做世家,与天子分封的诸侯平起平坐,给了孔子一个“无冕之王”的尊位。也为孔子杰出的弟子作传。司马迁引述其父太史公司马谈,研究先秦诸子百家治国理论的心得时,也曾提到墨家。但对墨家的只提到他提倡节俭、节葬,并认为这样难以区分尊卑而表示不认同。他认为墨家学说的可取之处是强本节末,是兴家富足的途径。但对墨家的核心“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却不曾论及。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社会儒家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二是墨子的思想太激进了。墨子所谓的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它超越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儒家仁爱。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的“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国君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在奉行君主专制,贵族世袭的国家政权力,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主张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这可能是司马迁不曾为墨子作传,没有更多论及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从墨子的主张来看,可以说墨子是现代民权的先行者。
墨学自秦汉以后如同墨侠一样消沉下去,而它的" 天志" 、" 明鬼"
的宗教思想却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被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吸收了进去,成为民间道教思想精华的一部分。
司马迁虽然没有为墨子作传,但是司马迁作了《游侠列传》,提到许多仗义任侠的人。比如朱家,说他生活简朴,不计得失,救助别人的危急。施恩于别人,从不炫耀自己的恩德。这就是墨子理想中的“兼士”。可见,虽然墨家消亡了,但是真正的墨者,却依然存在。
我仿佛看见了墨子,他很高,很瘦,宽阔的前额,一颗硕大的头颅在迷蒙的月光下,闪着智慧的光芒。他背对着我,坚实的步伐,迈向远方,嘴里依然还在念叨着“兼相爱,交相利”,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
我举酒向墨子遥敬一杯,祈望他的大爱光辉能够普照大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墨子原画被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