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pdf)博士可行吗

姓  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所在院系: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研究领域: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
  学习工作经历: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专业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
  获得奖项
  1989年 中国科学院授予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称号。1995年 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证书编号:95Z-3-015-01)。1996年 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96001-5)。1997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19-3-004-05):中国设市于测与规划。1999年 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证书编号:060004):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1999年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2000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2000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著作及论文
  2006年主要论著
  1. 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Vol 30/1 pp 1-26
  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71-775页
  3.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87-791页
  4.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2006年3月第30卷第3期第26-31页。
  5. 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社科研究,2006年11月,总第45期,第55-63页。
  承担项目
  主持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高技术区激发与演化机理研究、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项目:开发区类型与调整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国内外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研究。中国科学院&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城市与区域规划数学模型系统,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项目:中国高技术区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地&项目:传统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计划项目: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分工政策研究。建设部研究项目: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民政部研究项目: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博士后基金项目: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和调控研究、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研究。
  主持多项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如哈尔滨都市圈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家发改委)、辽中城市群、盐城沿海开发战略等区域规划,南京江北、南昌、哈尔滨、合肥、石家庄、莆田、彭州、康平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宁德、莆田、濉宁、福安、太湖等城市总体规划,三明、柳州、莆田、龙岩、福安、濉宁等城镇体系规划,石家庄、常州等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哈尔滨松北分区规划、老子山风景区规划和沈阳、汕头、温州等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研究。
清华大学相关信息:
清华大学论坛新帖:
考研帮最新资讯
清华大学热点文章
清华大学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英文标题】DEVELOPMENTOFURBAN;DepartmentofUrbanandReso;【作者】顾朝林/徐海贤;【作者简介】顾朝林,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a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英文摘要】Thispaperreviewsth;【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Urba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英文标题】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1978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 Sciences Nanjing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E-mail: Gucl@
【作 者】顾朝林/徐海贤
【作者简介】顾朝林,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20a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新技术在城市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对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技术作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英文摘要】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Urban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as an new branch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have developed and expanded very quickly since 1978.Researches,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havemade great progresses.Chinese urban graphical research fieldsinclude:(1)
regional S(2)U( 3)U (4)U(6)Urban (7) Urb
(8)Sustainable cities.
Urbansocial geography,urban modernization,
urban governance anddigital city will be new research fields in the
Chinesenear future.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
Urban Geography/Chinese Geographers
分类号 中图法K9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入历史以来最旺盛的时期,全国各大学地理系和相关地理研究所都相继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所拓展。回顾过去20a,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几乎从白手起家, 在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基本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1~6]。
1 城市地理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归于它在实践中的旺盛生命力。一开始,中国城市地理学者结合专业特长,及时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城市与区域规划。1977年南京大学率先在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城乡规划专业,随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等大学地理系也相继设立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展了综合性大学(理科)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广泛参与。此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成立了具有甲级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华东师大、杭州大学等相继成立了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系)。广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积极参与城市与区域规划,不断开拓进取,逐渐走出了一条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城市规划道路。近年来,从事城市地理研究队伍在日益壮大,主要教学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如南京大学主要侧重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近年来又进行区域城市化、海港城市以及城市社会地理研究;北京大学主要进行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华东师大则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致力于上海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山大学主要进行城市化、城市系统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又把研究重点放在穗港澳城市带形成机制和中国大都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侧重于工业城市和京津唐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专门开展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完成了《中国设市预测和规划》、《中国城市地理》、《跨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等项研究;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要进
行城市群,尤其是闽南三角区域城市系统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还有其它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表1)。传统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兴起,同时实践领域成效显著(表2),使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出现方兴未艾的局面[7~10]。
2 城市地理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改革开放20a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已有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概括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借城市而兴。南京大学宋家泰首倡“城市―区域观”[11],该理论强调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必须把城市与区域统一起来,城市及其借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定区域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
[12]。这一时期,还有学者在区域调查的基础上展开了区域经济开发及其模式研究[13]、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推广应用[14]、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分析[15]、城市郊区范围的划分
[16]、城市经济区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经济区划等实践工作[17]。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范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2.2 城市规划研究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理学者先后承担了各类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项专题规划,将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引入到城市规划中去,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南京大学从1976年开始即接受教育部委托,陆续举办城市规划培训班,成为中国城市规划人才培训基地,出版了中国理科第一部城市规划专著《城市总体规划》[18],承担了建设部《城镇合理规模理论和方法》项目,在国内城市规划界首开城市规模的系统研究[19]。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等先后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去,培养了一批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中国地理学家在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着重在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规模、进行城镇用地分析和用地评价等方面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传统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规划增添新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1.城市性质研究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和功能,确定城市性质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地理学家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依据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远景发展规划,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以及其发展方向,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20]。周一星在研究城市工业职能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职能研究的三要素理论,对城市职能的划分、具体城市性质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和方法[21]。其他学者对城市在区域城镇网络中的地位、城市发展方向、城市职能等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2]。
2.城市规模研究 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主要指人口规模。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探讨城市的合理规模是地理学家在编制城市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过去20a中, 中国地理学家更多的工作是对城镇人口合理规模的理论探讨、人口规模的预测以及如何控制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研究[23]。
3.城镇用地分析和用地评价 城镇用地分析和用地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用地分析包括对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基承压力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的调研,然后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城市规划用地评定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些学者就城镇用地问题,城市土地综合经济评价所采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24];有些着重对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分析,探讨土地使用的价值和价格[25]。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土地由无偿划拨变为有偿使用,给城市规划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90年代以来,学者们相继对城市土地区位、土地定级、土地评估、市区土地利用以及如何协调好国家、开发商和市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城市地理学家将在发挥对土地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评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体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综合平衡,提出城市规划期限内城市用地的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合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6]。
2.3 城市化研究
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是地理学家借鉴国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总结新中国30年来城市化过程曲折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内率先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27],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
(1)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1983年,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科学技术局组织开展了“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该课题组概括了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中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的发展[28]。许多学者相继撰文,详细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人口迁移、城镇效益等对城市化的影响[29],有的对城市化的空间动力机制及其调控手段展开研究[30],有的强调工业化和国家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31]。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尤其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动力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32]。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中国正出现新城市化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3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借助优良的投资环境,外资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它创造了世界城市化的一种新动力―外向型城市化
[34]。基于全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城市地理学者对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35]。概括起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因动力机制的不同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
(2)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 1978年以来, 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域逐步开展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并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力。此时,地理学者开展对乡村地区城市化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量研究论文不断见诸相关文献[36]。研究表明: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和特大城市周边地区是中国乡村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在外资的刺激下,加速了乡村工业化,也推动了乡村地区城市化。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不同,城市化动力机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乡村城市化模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以就地转移为主,城市化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乡镇企业――小城镇”模式。这种乡村城市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概括为自发型的城市化模式(如温州模式)[37]和辐射型的城市化模式(如苏南模式)[38]。最近由南京大学郑弘毅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大等学者参与研究撰写的《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系统论述了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动力机制、指标体系以及地域差异,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地区的乡村地区城市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乡村地区城市化
的几个重要研究领域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39]。近年来,城市地理学者还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理论框架、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化规划等问题进行探讨[40]。此外,有的学者还对异地城市化进行了研究[41]。
(3)城市化特征研究 从8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广州、 南京等地的城市地理学者分别从全国范围内就城市化的各种专题展开了讨论,对城市化的特点作了各种分析,提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城市发展战略[42]。许多学者对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化发展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必须科学地预测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43]。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城市化将呈加速发展的趋势[44, 45];大都市将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引人注意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城市化最具活力的地区[46]。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可能向西方国家那样快速增长上去,东西部城市化差距还将继续扩大[47]。许多学者还就具体省域的人口城镇化特点、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研究、城市化与流动人口、城镇布局以及城市群体空间等的关系作了多方面分析[48]。还有学者对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化水平的计算方法及测定作了研究[49,50]。最近,信息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也有人开始研究[51]。
2.4 城镇体系研究
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铺开,城市体系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
顾朝林首先将城镇体系地域组织结构归纳为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网络系统四个方面[52]。宋家泰、顾朝林、周一星、许学强等就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53]杨吾扬等人对城市体系科学定义,城市体系的级别―数目―规模对应模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54]。后来相关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虞蔚等还从分析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信息流的联系强度等出发来研究区域城镇之间的联系[55]。近年来,城市地理学者继续开展了对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形成机制,信息产业对城市体系影响的研究[56];同时,一些学者引入分形与分维理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开展了对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57]。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 过去近20年中, 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最初,中科院的一些地理研究机构和部分大学地理系先后承担了辽中南、京津唐、湘东和长春地区的城镇体系研究[58]。较早进行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城市地理学者有南京大学宋家泰、顾朝林,北京大学周一星、杨吾扬,中山大学许学强等。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一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城镇体系的起源、产生、发展,中国城镇体系的自组织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并就中国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增长,国家地域开发等对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前景特征作了科学的轮廓展望[59]。此后,区域城镇体系研究重点从沿海、沿江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深入[60]。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在80年代,南京大学地理系宋家泰、 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61]。城市地理学者开始承担编制了全国许多省市各个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任务。南京大学相继在80年代和90年代为建设部举办城镇体系规划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城镇体系规划人才。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及时总结经验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对省域、市域、
县域及其它特定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规范编制程序,明确了相关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标准,并在《城市规划法》中被确定下来。近年来,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市场化的实际,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57],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欧阳南江等在珠江三角洲开展的城市群规划中突出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61],丁元等在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密切注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关系,从而探讨更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规划。
2.5 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从1978年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此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62~67]。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首先,许多学者对大城市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68, 69]。近年来,研究重心倾向于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如何将上海、广州、北京等建设成国际大都市等方面[70]。其次,学术界结合形势的变化提出了针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战略[71,72]:第三,由于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在联系城乡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一些学者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镇的战略地位、功能结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同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条件、功能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大量的实例分析[73],进入90年代还对小城镇建设、功能结构和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74]。此外,一些学者也对港口城市、煤矿城市、油田城市等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门研究,对这些特殊职能城市的形成条件、城市形态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相关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发展规律、内在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2.6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80年代,对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外国理论进行翻译介绍的基础上,相继对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的演变规律、动力机制、合理模式、个别城市地域结构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2]。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75];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76]。近20a来,城市地理学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
(1)城市市场空间研究 80年代以来, 城市地理学者相继就城市内部各项功能用地、空间组织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有机疏散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地理学者的研究重点转向城市市场空间结构的探索,先后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春、西安、南京等大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商业中心的规模、结构和等级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商业地域结构功能组织的方案。9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城市CBD理论研究[77],并对北京、上海等城市CBD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CBD的结构分析, 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CBD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规划方案。
(2)城市形态研究 从80年代开始, 一些学者围绕个别城市的城市形态作了探讨[78],同时也进行了对不同城市形态组合形式的规律性研究,如同心圆式、多中心式、组团式、带形城市等城市形态的分析[79]。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一书通过对国内数百个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动力学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合理的发展模式[80]。还有许多学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13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等内容。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 10页 1财富值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 ...2000 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动态变化
缪海洋 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 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 业委员会。...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 9页 1财富值 02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尤其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  新中国建立后至 60 年代的 二十年余年间, 地理...城市规划工作的 复兴, 而其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2 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  它高 度浓缩了三十年来中国在农村、国企、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指标” ,需要在科 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  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缘起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同志的话 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没有财产性收入。然而,...  《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_哲学_...个方法论的东西,而不能被刻板地理解成条文和具 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感到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极为...  (二)美欧日经济实力的大发展、大提升 在新科技革命...以深圳为代表的 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30 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 ...  改革开放三十年推荐 30 本书 1.《万历十五年》 ...年版 内容简介: 庐山之变影响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致力于历史学、经济学、哲 学和马恩理论研究,写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地理学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