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只有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观点二
  从“教会学生”向“教慧学生”转型
  ■高鹏 (江苏省宿迁中学初中部)
  过去几十年乃至当下,我们的教学理念一直被“以知识为本”所统治着,特别是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双基”教学走向了极端,即基础知识扎实靠记忆,基本技能熟练靠训练,这就使得我们的基础教育异化为单纯的记忆和训练。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会书本知识、记忆书本知识以提高考试能力,基本上是只求分数,不求其他;学生多是被动地适应学习,至于他们的健康、道德、修养、自救、勤奋等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极少甚至一概不予关心过问。
  零散的知识是构不成能力的;教学不能止于知识,而要进入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作用不是 “告诉”和 “教会”学生知识,而是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领”他们提升合理思维、深入探究与有效合作等 “会学”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 “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价值追求。 因此,将“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而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换句话说, 落实核心素养最根本的就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实践也证明,作为核心素养三大核心内容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靠“教会”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和任务的“‘教会式’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以启发、引导学生“会学”为目标和任务的“‘教慧式’教学”,持续激发和增强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学生主体性,持续发掘和点燃学生脑海中的“智慧火把”,那么学科知识的建构、方法意义的找寻、智慧能力的提升才可能成为现实。
  而从现实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普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授或讲授不全面的,学生就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换种不同于课本的问法,学生也不会解答。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生搬硬套知识去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地应用。 所以,教师“教慧”学生“会学”,掌握“万能钥匙”“点金术”――不仅掌握知识,更要学会掌握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势在必行。
  对此,教师不要害怕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要担心耽误教学进度,更不要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而应 基于问题这个学习本质,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持续、有效地开展“问题化教学”,以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的“问题化学习”过程成为自己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各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的过程,成为合作共进、各种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主动认知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来源:江苏教育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当前位置:&&&&&&&&&
最新公告: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英语
16:41:41&&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英语: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靠学生自己听,自己读,自己写。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引导学生做英语学习的有心人,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会教会学、以教促学、乐教乐学的理想境地
英语教学难度很大,受制约因素很多,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交际应用的能力,我们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也要重视学法研究,使学生由。学会 走向。会学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教学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直接体现,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学生一旦学会了怎样学习,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一、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态度往往决定着学习的质量,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吸收还是厌恶排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研究学生,从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与能力基础出发,千方百计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学习外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对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外语,抱什么态度学和怎么才能学好外语,使学生懂得学习英语不只是升学的需要,而且是增强能力、增长见识以及用来进行国际间的科技与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时举实例说明不懂英语将成为新世纪的文盲,以此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如果能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快进入学英语的角色。
英语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既有死记硬背,同时也有灵活应用,这往往是一些学生感到难学从而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把死记硬背变为巧记活学,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如吃饭和闲暇时间有意无意地听听录音机,早起一分钟读两遍,晚睡两分钟再记一遍。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生活把单调的课堂形式和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变为人人想办法,开动脑筋积极主动的学习,尽量地施展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把教材中所学到的对话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这样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既有趣味又有用,就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全神贯注耳听、脑想、口说、手写,乐于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教材不同学生情况不一样,教法就应随之而变化,有的教材适合直观,我们就拿实物,有的适合情景我们就设置情景,有的适合做游戏,我们就在游戏中学,还可以讲故事、听录音、唱歌曲、举行比赛、扮演角色、开展小组活动等,甚至还可以由学生来主持某节课的教学,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趣味盎然。灵活多样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逐步学会自己学英语,更加发愤向上,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教学尤其要重视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讲解;多练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使每个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有收获。这就必须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我们不主张课堂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这种方式,而提倡三维式的立体学习方式。即教师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切磋琢磨,自编对话,而且能充分发展其个性和才能。。学习心理 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一个人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成功感 是促使学生加深兴趣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有些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习跟不上,缺乏兴趣甚至放弃学习,除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之外,往往还与学生一次或几次成绩失利造成的悲观失望的心理因素有关,尤其一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张不开口,听说跟不上。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一说就错,不是发音出问题就是句子有毛病,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张口说出就应予以表扬,鼓励他再多听听多读读,下次会说得更好。教学生学会英语,教师要耐心、细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必要的知识须掌握,但更应强调自觉实践,培养其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大胆地说出来,使学生不断地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获得新知识,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帮助学生解决单词记不住的困难,教他们一些具体的记忆单词方法,如瞬间记忆、重复记忆、搭配专注记忆等。要鼓励学生进行探讨,提出问题摆见解,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答案。教师的作用就是解疑释惑,在解疑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使其相互联系并温故而知新,灵活地运用多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进行预习,是深化教学的基础。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一些新词的读法、课文内容和疑难问题,有利于其上课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必须掌握其方法,特别是那些中、差生,由于暂时还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往往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自学方法,如怎样拼读、怎样查字典、怎样看懂句子及语法现象以及如何做笔记等。学生搞好了预习可提高课堂效率并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大量地接触英语,扩大词汇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另一良好途径教师须积极地热心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英文原著的兴趣和爱好。开始读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小幽默,随着语法的深入和词汇量的增加,就可读些英语报刊,还可根据情况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整理语言难点、短语、句型等。学生掌握了阅读技能,就能顺利地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就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这是我们外语教学的着力点,也是学生学会外语的最终目标之一。
总之,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靠学生自己听,自己读,自己写。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实践,引导学生做英语学习的有心人,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会教会学、以教促学、乐教乐学的理想境地。只要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并有了自学的能力,他们将受益终生。
[&发布:能飞英语网&&&&编辑:能飞英语网&]
能飞英语网欢迎您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能飞视听学习软件
能飞背单词
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推荐文章
英语学习工具
版权所有 & .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 正文
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学习之路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当前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重要教学课题。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年多来,高二年级605名学生,围绕9个研究主题,组成91个课题小组,每周3课时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引导学生走上主动探究式学习之路上成效显著,6月份,锡山区课程观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校课题组的学生向大会作了课题汇报,回答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各种提问并进行了现场答辩。学生众容自信的答辩姿态,答辩中列举的大量数据和事实、对各类资料所作的详尽分析及有力的推理论证,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家乡的水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的一位学生说:“参加后,我最大收获是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前我根本不 敢设想自己能与社会上的‘大人物’接触交谈,这次课题组安排我去采访无锡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胡建晨,开始我十分心慌害怕,但在同学们鼓励下,我跨出了难忘的一步。后来,我再去采访一位副镇长时,就从容镇静多了。”
  但更多学生的体会是,课程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如《水污染调查及治理》课题组的七次专题研究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的,从实地调查访问、摄影取样、走访专家,到实验分析、上网查询等,学生都能按分工主动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吴文化公园与泰伯墓景区发展策略和前景对比研究》课题组的学生,为了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自己外出联系,分别走访了无锡市旅游局的研究处长、开发处长、原锡山市文管会人员及有关景区负责人,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景区的支持和配合,在实地研究中获得许多珍贵的资料,课题研究报告写得具体充实,有创见又有实用价值。完成课题研究后,课题组学生还能有创意地给鸿声镇人民政府及两个景区的负责人去信,对景区的管理和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景区负责人的好评。
  《入世对中国金融业影响》课题组的一位指导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学生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我想象的还要快。”他说,学生为了做好这一课题研究,主动到红豆集团访问企业家、查阅文献资料、上英特网、翻遍几十种报纸,收集了5万余字的专题资料,然后经过分析、筛选,最初写成了1万余字的论文稿。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去请教专家,请老师具体指导帮助,再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最终写出了质量较高的3000余字的专题论文,他们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在课题活动中,谁负责外出调查访问的交通工具、谁负责与有关领导或专家联系、谁负责上网搜集资料、谁负责电脑信息处理,学生分工井然有序,人人都竭尽全力,这种学生间主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的积极性,是在开设研究性课程之前从来没有的。这对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一代中学生来说,尤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自一线的报告告诉我们,课程的开设,正在使学生的学习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追求却又始终未能实现的“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目标正在实现。这,也许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吧。
[点击关键词全站搜索更多关于的教学资源]
■文章录入:admin_qqs&&&&责任编辑:admin_qqs&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如何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如何以童话的形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绍出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的,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1.自然拓展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4)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2.适度拓展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再如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3.巧妙拓展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可以让学生的练笔在情感的铺垫和知识的积累中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得此时的拓展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在学习“山河壮丽”这一部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著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在教学“文化灿烂”这一部分的时候,这位教师没有给孩子们讲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三皇五帝、唐诗宋词……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教者更多地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中所出现的那些中国元素,学生的表现很是兴奋.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美轮美奂的中国画卷轴、浩瀚星河中飞舞的天女、多种多样的戏曲……尽管孩子们说的不是怎么太完整、太精彩,但是从他们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更加关注祖国、关心祖国了!祖国灿烂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聊如今祖国的各种巨大的变化,聊神州、聊高楼、聊文化、聊“嫦娥”(飞船)……在聊的过程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成就!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课后,教者布置了一个作业——仿照课文,也创作一首诗歌,赞美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三、拓展延伸——类型丰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1.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3.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展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参考文献:1.刘五生,浅谈古诗教学的拓展,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2.陈永林,让资料交流更有效些,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3.符煜,发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小学语文教师,2005第9期.4.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苏教育,2006年第3期.5.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小学语文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