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报教育质量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341所,招生人数接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一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事关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事关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横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为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341所,招生人数接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一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事关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事关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探索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是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在探索和争论的重要问题。四川省绵阳市市长说,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以一个专业带动地方一个支柱产业,需要多少钱政府都可以支持;山东省枣庄市市委书记赞赏枣庄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把更多学生留在当地就业发展、为当地加快产业升级发挥作用的做法。他们的要求,是否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追求的质量?当有关部门公布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次于最高的“985”院校,高于其他本科院校时,很快有人提出异议:就业率高能不能等同于质量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能够和本科院校比吗?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再一次引起争议。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目标以及执行结果高度相关。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使命,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绵阳市和枣庄市领导的要求,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三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期盼。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质量,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2012年以来我们和麦可思研究院合作每年编制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高职质量年报”),提出了“四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其一是“学生发展”,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质量,其二是“教学改革”,以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为基础质量,其三是“政策保障”,以政策落地为环境质量,其四是“服务贡献”,以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为贡献质量。
  以学生发展作为高职质量年报的主线,鼓励高职院校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既是高职质量年报的第一部分主题,也是主线。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为学生潜能发展做出贡献,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入学到毕业这三年得到持续提升。按照现行高考分批次录取的招考体系,高职学生一般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经过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变化,正能量得到持续提升。其次,在近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对学生与家庭而言,尤其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面临着“读高职能不能就业”的考量,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能不能找到工作,收入水平如何?为此,我们采用了培养质量“计分卡”概念,把人们最关心的信息浓缩在几项关键指标里进行展示,使人们对现状或结果一目了然。
  高职质量年报通过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等指标来衡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在此基础上,2013年起,高职质量年报向学生与家庭提供一张简洁明了的高职培养质量“计分卡”。“计分卡”的应用源自哈佛商学院,最早只是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的一种工具,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多有应用。比如,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一项名为“高校计分卡”的新方案。该计分卡向政府与社会展示了高校最重要的5项指标――收费、毕业率、学生贷款偿还率、学生负债情况、就业前景。一个家庭可以从计分卡中得到这些信息:送孩子上这所高校要花多少钱,孩子能否准时毕业,能否偿还贷款,毕业时的欠债情况如何,就业前景如何等。参考上述做法,高职培养质量“计分卡”选取了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的比例、专业相关度、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等若干项指标。第三,高职质量年报还向政府和社会公开了高职毕业生后续发展,即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收入倍增的情况。此外,高职质量年报在描述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合作办学,以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等实例时,也将重点放在有利于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丰富学生就业选择面、聚焦人才培养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学生成长成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以教学改革作为高职质量年报的重要部分,引导院校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条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通常假设,当“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如何培养人”就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尽管这一复杂问题经常被简单化为成本、资源、声誉和生源优势的评价。但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文件明确的高职教育使命尚未细化为每个院校的使命;另一方面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时间不长,不仅面临着投入和资源等问题,还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高职质量年报的第二部分以教学改革为主题,倡导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资源水平,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高职教育的使命达成。例如,院校布局向县域腹地延伸,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设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超过600所,坐落在县级市的高职院校超过90所,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做到县县都有高职,仅昆山一个县级市就有3所高职院校。全国坐落在乡镇地区的高职院校超过50所,这些院校通过对接乡镇支柱产业、共建示范园区、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等,促进了乡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了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正如袁贵仁部长在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的质量”。
  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条件,2014年起高职质量年报推出“资源表”,核心内容包括: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等指标。从指标数据分析,2014年高职院校生师比达到15.6U1,但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存在。
  高职院校重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2008年开始开发信息化数据平台开展质量监控,建立开放式、常态化的质量分析机制,教育部指导各地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引导高职院校明确办学方向,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形成自我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部分省区开发了适合学校工作研究和省厅项目评审需要的网络采集平台,针对专业评价中相关数据采集和内容分析要求,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仪表盘”,提高了高职院校宏观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2年国家示范(骨干)校率先在网上公布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已经覆盖包括民办在内的全部高职院校。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高职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和“国家版”质量年报,为整体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将政策保障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的环境指标,鼓励院校由等待政策资源向主动争取政策资源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大学教育缺乏资源和生源竞争优势,要达成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需要强化政府的主导,高职质量年报的第三部分重点关注政府的投入责任和政策支持。2013年,全国各地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达到9977元,全国有20个省份在这一水平线之上。与2011年相比,全国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增长了24.5%。全国和各地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明显,但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各地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仍然偏弱,2013年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388.6元,是地方高职高专学校(9977.0元)的1.6倍。
  为了进一步反映国家发展高职教育政策的落地情况,正在编写的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将采用“落实政策表”,其核心指标包括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生均企业实习财政经费补贴、生均企业实习责任保险补贴、企业兼职教师人均财政补贴、专任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量等。以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为例,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号)要求,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指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按全日制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求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2015年《高职质量年报》指出,“在中部地区同一城市,地级市举办的职业学院生均财政经费不足2000元,是另一所省属职业学院生均财政经费的五分之一;在东部地区同一省份,不同发展水平地级市的职业学院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差异超过八倍。”正如2016年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的“一些地方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上有所松懈”,目前看来,该项政策落地可能还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的贡献力指标,鼓励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使命。高职质量年报的第四部分以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为主题,对这一重要使命的达成度进行评价。2015年起高职质量年报使用“服务贡献表”,它包含了几项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贡献性指标,如毕业生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以及公益性培训服务规模等,以量化反映高职院校重点服务地区和行业发展的贡献。首先,高职教育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做出明显贡献。新型城镇化是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校一体,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显现了人才吸纳、人才回哺的人口集聚效应,有效提高了城镇普通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办学重心下移,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其次,高职教育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实现自身增值。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真正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10年来,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一直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技服务,科研经费不断取得新突破,社会服务能力连年提升,学校在为“三农”服务中体现了自身价值。第三,高职教育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提升了能力。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解除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5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第四,高职教育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招收当地生源为主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不仅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航空航海、高速铁路、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认可。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还有待深入研究,但我们希望能够加快达成共识,因为它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及其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对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将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麦可思研究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一手数据研发成果,实用“接地气”管理案例,新鲜“刚出炉”高...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0.8.5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文章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根据《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的规定,&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来源有:(1)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到校工作的.(2)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到校工作的.(3)从教育系统或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中引进或聘用到校工作的.(4)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大学、或退休教师,一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的一些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当中.从对教师来源的调查情况看,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1.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2、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还没有真正确立按市场经济要求办学的观念,因而未能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因而输送给学生就业信息量既少又慢,学校过分地依赖于行业主管部门的就业计划和能力;此外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对于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是教职工却没有使命感,也没有积极的行动,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使命只落在少数人的肩上.3、从学校专业设置因素来看:学校对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没有深入调查研究,也缺少预测,只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表象.为了学校生存和发展规模,一哄而起开设&热门&专业.如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等.政府部门也没有从宏观上认真进行调控,必然造成一部分人才供过于求,造成人才积压,出现就业难.与此同时,另一些专业却出现短缺,造成人才供不应求,如机械、模具等专业.4、从用人单位的观念因素来看:用人观念的&高消费&,&用人不要钱&,造成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不管岗位是否需要,简单地认为:&学历高就好,就适用&,&反正大学生比高职生好&;有的银行把本科生安排在储蓄所岗位,&反正大学生也不用我单位花钱培养&.因此,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此外,政府在政策上及宣传导向上使用人单位在观念上产生一个&误区&,简单和片面地认为:拥有高学历人才越多的企业(单位)就是高素质企业,这必然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就业竞争力降低.5、从就业市场中介机构因素来看:职业学校特别是中专分配制度改革了,但新的就业制度尚未建立,我省由政府建立的就业中介机构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发展.市县鲜有毕业生就业的政府中介机构,更没有全省范围内的中介机构网络.就业渠道不通畅,各学校(毕业生个人)&各自为战&,出现求职无门,求人无路的现象并不少见.就业渠道不通畅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6、从政府行为因素来看:简单地说,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每年有政府部门或领导在会议、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发布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或政策意见.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则缺少来自政府这方面的关怀.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行政部门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和协调.而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学校只管招生,就业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职业学校因主管部门改革成为&爹死娘嫁&后的&孤儿&.一些主管部门对其属下的学校管理也是有心无力.这是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现实原因.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职业学校,其共同点都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实现的.7、从国家经济发展大气候因素来看:近几年,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生产任务不足,更有一部分企业关停并转甚至破产,大批工人下岗待业.加之政府机关裁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较严,学历要求提高等,整个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有限,与此同时,这几年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猛增.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就业难的问题,必然制约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国际先进的职教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例如,cbe模式、双元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等.(三)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学科本位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实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和资格证书制度,无疑是一场职业教育的革命.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尽快建立健全起既符合现代国际职教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把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2、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使我国的&体系与制度&符合国际惯例;3、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4、要把能力、标准、资格证书和职业文凭几方面的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教培养目标的旧模式,创造出培养素质型、能力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能力的内涵包括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第二,能力教学、培训、标准、资格证书、职业文凭是一种递进关系;第三,能力标准和考试发证是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和组织的,具有权威性、全面性、规范性、真实性、公正性等特点;第四,职业文凭或毕业文凭,其意义在于重能力、重文凭的实际价值,而不仅仅是学历凭证;第五,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动态管理,标准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能力标准体系,应当采取动态管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变化,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修订,使它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四)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教课程和教材体系课程与教材体系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性工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职教课程与教材体系,是提高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必由之路.教育部职成教司已经决定并启动《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这必然带来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在体系、结构、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革命.要构建这一体系必须坚持下几个原则;1、强化综合性素质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关健能力性与创造性;2、加强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的整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3、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接班人;4、打破传统教材的单一模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教材,使教材体系不仅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而且还可以操作示范,例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系列.(五)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教师资结构体系职教师资队伍大部分来源于学校毕业分配,很小一部分是从实际部门调入,由于定员定编定专业的行政管理和没有竞争、没有合理流动性的外部环境,使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管理模式,呈现出低效、僵化的格局.在高科技飞速发展、跨越世纪的今天,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迎接21世纪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做到六结合:1、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双重结构);2、讲师与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相结合(双重身份、双师型);3、学校毕业分配与实际部门调入相结合(双重来源);4、院校基地与企业基地相结合(双重工作基地);5、德师与业师相结合(双重功能);6、调入与调出相结合(双向选择).(六)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力口强教育宏观管理和实施教育督导的客观需求.面对市场经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方法和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职教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新的职教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即:一要建立以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二要建立以能力水平为核心的人才标准体系;三要注重做人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四要注重人才评价的量化性、个体差异性、内在潜能性、创新性,改变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评价模式.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职教院校评价体系,不仅要定期滚动进行合格评估、选优评估、省级国家级重点院校的综合性评估;而且要注重职教院校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情况、德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评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应体现科学性、程序性、定期性、综合性和高科技性.
上一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已在我国一些省和高校开始实施,但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应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体系构建正文 a ……
下一篇: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以及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1、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数量少,……
合作伙伴提供补充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