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小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查看: 2071|回复: 0
浅谈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让“小科学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
浅谈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中固小学 张卫波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探究环境,让他们真正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成功或失败,是值得我们科学课教师关注的问题。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探究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探究的过程。为了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教师的指导过于细致、具体,学生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么,如何在科学课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如何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思维火花呢?
一、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在一节课上,科学课教师都非常重视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比如研究磁铁,先把大头针撒得满地都是,然后问学生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把它们捡起来。研究溶解,就把盐和沙混在一起,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毋庸置疑,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是很多老师仅仅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新课开始的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为学生的探究寻找一个理由。甚至很多老师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语言做作,情节虚假。如为了把盐或沙混在一起,干脆假装摔交。我认为这样的创设情境是不理想的。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教学《摆的秘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教师演示3次,每次时间都是10秒钟,学生数摆动的次数。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做一个摆,记录你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做完实验后,汇报结果,有7—12次不等。
师:都是用10秒钟,为什么我做的摆和各组做的摆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呢?你想提个什么问题?
生:摆动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系?
二、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就必须鼓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或假设,允许学生作出任何结论,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假设。可以把孩子们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去证明它们的对、错。证明错误,也是一个结论。爱迪生就是在证明了16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后,才找到炭化竹丝的。对发现的问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如在《摩擦力》一课中,学生假设影响摩擦力大小原因时,有的同学认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本上有);有的认为与拉动的速度有关;有的认为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有的认为与拉的人有关。我把这些意见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究。有的假设在课堂中没法解决,就留到课后。这样就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没有太多干扰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决问题。
三、准备多样的材料,制定探究计划
二十多年前,我国著名自然教育专家刘默耕就提出:自然课就是教孩子们“搞科学”的。这个“搞”字既包括读书,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验证假设,探究出科学的规律。用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话说,“科学”是“探究意义的经历”。而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如研究鱼鳍的作用,我们既要为学生准备木板、线、皮筋,也要为学生准备剪刀(他们可能剪掉鱼鳍的方法)。只有多样的材料,才会有不同的探究活动。
探究计划是根据猜测或假想的结果来制定的,在开始训练阶段,可以只让学生说说你打算怎么实验,逐渐做到让学生写出来。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通过实验演示知道固体如粉笔、文具、书等,液体如水等都占据空间,那么气体如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想法?如果猜测空气是占据空间的,你怎样设计实验?如果猜测空气不占据空间,你又怎样来设计实验呢?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在计划中,应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使学生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种有目标、有任务的行为。
四、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老师已不再是活动的领导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的选择都是他们自己主动进行的。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此外,我们在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材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从各种描述中,选择更合适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结论。而对学生的说法,重在内容是否全面,表达是否合理,不必把学生的说法硬搬到某种固定的表述上去。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得以延续,才能从探究中体验成功。
五、关注探究后的交流研讨
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讨论,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地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研讨使个人地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变成为大家共享地财富,如某个学生觉得别人的方法比自己的好,以后自己也采用这种方法,这就促成探究能力的发展。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不仅要求描述探究的结果,更要强调学生描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没有拘束,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就怎样说,让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让探究之花在科学课堂绽放——如何切实有效地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探索如何切实有效地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条件和教给学生探究方法;要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勤于探究,让探究之花在科学课堂美丽绽放.
作者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望城路小学,重庆,40216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教学研究]浅谈如何打造小学科学简约有效课堂
当前位置:&&&&&&&&&
[教学研究]浅谈如何打造小学科学简约有效课堂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科学简约有效课堂
实验小学& 邱伟勤
  摘要:我们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都深知要上好一堂公开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可以听到来自老师们真实的心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太复杂了”、“科学课的课堂太难调控了”、“不可能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一样”……可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来实现的。怎样让平常科学课堂上得简约而有效,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简约有效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 是科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科学新课程实施中,有许多老师都上过比较成功的课例,这些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典范。但我们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都深知要上好一堂公开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可以听到来自老师们真实的心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太复杂了”、“科学课的课堂太难调控了”、“不可能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一样”……可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中来实现的。怎样让平常科学课堂上得简约而有效,值得我们思考,在这我也谈谈自己对如何打造小学科学简约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学习科学其实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环节、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深奥。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怎样使有限的时间变得有效?我认为不妨把课讲得简单一些,留下点空白,留给学生自由和发展。因为简单的课堂教学,使情节明快、集中,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可以避免教师因情节繁杂造成调控失衡顾此失彼,可以避免学生因应接不暇而思路混乱懵懵懂懂。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炼一些,把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体现:导入简约有效、材料选取简单实用、教学语言简短有效、总结应用灵活有效。一句话:让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 一、导入简约有效
导入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做到简约有效;
如教科版三下《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中,教师首先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一大片蚕卵,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东西?学生会有许多猜测:是泥、是豆、是芝麻、是油菜籽、是种子、是虫子、是蚂蚁的卵、是苍蝇的卵……然后教师说明这是一种动物的卵,这种动物后面还会变成雪白的茧,教师同时出示两个雪白的蚕茧。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蚕卵,更重要的是对蚕产生了兴趣,有了许多他们知道的问题和想知道的问题。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又如教科版五下《空气的热胀冷缩》,上课后教师直接抛出问题: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固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气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学生必定有两种猜测:有或没有;于是本节课的任务就出来了:你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证明气体有或者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的导入设计没有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等探究的环节,节省了时间,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实验的设计、实验探究中,重点突出。简约有效的导入是后面有效探究的保障。
 & 二、材料选取简单实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许多学校没有相应的科学仪器室,即使有,仪器室里的器材也有限。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课没有相应或合适的材料,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简单的可以替代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科版五下小学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第一个活动是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要准备的材料有七种。七种材料是为了让学生在按体积大小和轻重排列过程中发现排列的顺序与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从而进一步产生新的问题。我觉得只要材料选得典型,是可以减少材料数量的。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四种材料:泡沫塑料块(体积最大,重量第三)、石块(体积第二,重量最大)、蜡烛(体积第三,重量第二)、回形针(体积最小,重量最小)。学生根据这些简约但不简单的实验材料也成功完成了探究活动。而且由于材料变少了,学生对沉浮规律的分析看得更清楚,也节省了给材料进行排序的时间。挑选材料时,在保证材料有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探究材料的数量,从而实现材料简约实用。    
教科版三下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中,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除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也十分重要。多媒体材料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播放,生动、逼真地展示各类凤仙花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大大提高了观察的效率。善用各种材料,如几段视频,几张图片,可能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简洁,更有效。
 & 三、教学语言简短有效 
师生的言语交流在科学课堂上随处可见,巧妙地运用简单有效的语言,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节奏能从整体上促进课堂的简约。但科学教学语言一般不要求像文学语言那样词句华美,文采飞扬,应该简洁明了。语言要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不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语言越朴实就越容易理解。回想刚开始从事科学教学时,我也曾把科学课上得语言滴水不漏,一步步讲解得完整细致,好象语文课一样生动优美。后来由于实践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发现教师的语言越生动,越容易形成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与其让学生成为生长迅速的攀援植物,不如让学生成为乔木,虽然生长缓慢了许多,但终究会成为一片独立的绿荫。科学教学的语言应简要流畅,精炼、准确。去除一切繁琐和修饰。。这不仅要求教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本身的修养,同时要提高自己整体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教科版五上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在完成了第一个教学活动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之后,告诉大家:同学们真的很能干,很聪明。那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赛车”放松一下。比一比哪个组安装的小车跑得远?跑了几米?利用一个小游戏,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要求赛车。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并能在接下来分析解决问题。游戏结束时,师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同学们的小车跑得真快真远呀!那么,在“赛车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在赛车时,哪个小组绕得橡皮筋圈数多,哪个小组的小车就跑得远。(众生发表了赞同的意见。)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于是学生很轻松简单的知道了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把上面已学过的内容起到总结梳理的功效,又能对下文所要出现的内容进行启发,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
  总之,精练的语言,可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这种语言能力来自于实践,需要我们多读、多听、多练。
 & 四、总结应用灵活有效
灵活有效的总结应用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热情,达到促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及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目标。
如在教学教科版五上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一课,在总结应用阶段,教师请学生猜一猜,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会是怎样?学生能说出许多可能。教师给予肯定后出示一双鞋底光滑的鞋说前几天南风天,老师因为这双鞋可吃苦头了,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学生说可以换个鞋底,可以用小刀把鞋底划些较深的槽,也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在鞋子外面等。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办法并对学生的建议表示感谢,如果还有其他好办法下课后还可以告诉老师。这样简单的总结应用,不仅能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找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了学科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热情,灵活有效。
课堂教学简约化并非单纯的简单化,它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如何学习的思考,我们的课堂往往过多的考虑教师怎么教,忽略学生会怎么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力求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学习机会进行探索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有机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收益。让课堂更好地回归一种宁静,让孩子的心在宁静中,感受到一种进步的力量,在简约的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展。简约是一种智慧,有效是一种追寻,科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化后,定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课堂原来很简单,科学其实很有趣!让简约而有效的科学课堂成为每一位科学老师的追求。
(责编:邱廷建)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于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了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和引导,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
(一)当教学的设计师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地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科学的学生观。倡导科学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形成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科学教学观念。这种教学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心琢磨、消化、吸收并落实到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加要求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地指导,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利用广泛的资源进行科学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2、把握教材内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我们老师要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用教材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跳一跳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子。有专家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科学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以对探究活动作一些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分有效地开展。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我们要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科学课教学倡导“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就是指活动的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更具有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一箭”、“一石”、“一英寸宽”的教学重点,收到“三雕”、“千层浪”、“一英里深”的多元效果。
(二)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老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我们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压低嗓子,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会达到一种默契。
1、带“伙伴们”进入探究的氛围。
我们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带好观察用具来到学校操场的大花园旁,全班同学自由地结成研究小组,并认真规划每个小组的观察区域,引导孩子们像小科学家一样边观察、边交流、边记录。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捻一捻……奇妙的大自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激情地投身其中。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的研究,有的小组在设计实验时,注射器里抽进的空气和水不一样多,有的小组没有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上、向下拉、压活塞,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我们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我们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是一个向导,像好导游循循善诱,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一样,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像好导演启发引导,给演员留有演绎剧中角色的空间,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地点可以是课堂,更应该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那些时数,而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我们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二、深入钻研教材,充实课前准备
科学课有效教学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前提。有不少科学教师都是兼职的,对科学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时间,也不够重视。那么在铃响之前,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1、深入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设计好教学方案
设计好教学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设计好了教学方案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设计教学方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通览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找出难点,对难点要有突破的措施,变难为易。要注意贯彻“用教材教”的理念,应把教材看作是“活”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挖掘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见解、发现,要心中有底,要有应对预案。
2、为探究活动准备充足的结构性材料。
学生在课堂上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学得方法,取得丰硕的收获,这一切都要依耐于丰富的探究材料。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的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材料需要优化,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结构性,材料的结构性决定着探究的有效性。材料的准备一是要有一定的数量,以满足于全体学生的需求;二是要具有一定的结构,选取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目的是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三是选择有意义的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引发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我们老师在科学课堂上积极提供有结构和典型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探究热情,并注重交流思辩,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材料可以由我们准备,也可以在我们指导下由学生准备。而且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让学生准备为好。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由于课前准备仓促,只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几种叶子,结果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观察。虽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传看的方式,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难于仔细观察,自然对叶子的结构的认识粗浅。加之叶子的种类有限,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使学生难于认识到叶子的多种多样性以及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不同。正是由于探究材料的准备不足,使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于完成,探究活动成了虚有的形式。
3、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这里所说的“实验准备”主要是指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准备。实验准备是科学课特有的一项任务。在课堂上成功的实验是帮助学生们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为了完成相应的实验,常常需要准备相应的仪器。准备哪些仪器,才能便于孩子们操作和观察?选取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准备什么样的仪器,才能提高实验效率,使实验容易成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斟酌好。有些实验可以选用实验室中现有的仪器;有些实验选用自制仪器可能比现有的效果更好;有些实验仪器实验室中不具备,只有自制。有些实验材料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另外,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做一便,以便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不应有的失败。
4、做好考察地点的事先勘察和周密的实施计划。
在科学课中,有一些内容需要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进行实地考察。如对水域污染的考察、植物生长环境的考察、自然风化地貌的考察等等。通过这些考察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多彩的自然,实地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变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极大的作用,是学生在教室中难以体验到的。但实地环境复杂莫测,野外组织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考察时既要达到相应的目的,又要切实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事先就要做好考察场地及路线的勘察。考察哪些事项?我们都要事先勘察好并做出周密的计划,只有做好了这些相应的准备工作,才能使考察活动开展顺利,使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真正成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5、做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准备。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恰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还可以使抽象变得形象和直观,有些学生不好观察的自然现象,如火山、地震、天体运动等,也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展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兴趣昂然,易于接受。
三、精心设计教学,营造探究氛围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可以给儿童带来乐趣,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几个优秀学生为主角,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开放的课堂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里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课堂。
1、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开放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作为主人积极参与、自由展示。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里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又能亲身体验,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学得轻松,学有所得。
如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们可以准备了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上课开始,播放录音,让孩子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孩子们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孩子说说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进一步激起孩子们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兴趣。这样孩子们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探究,学到了物体产生声音的奥秘。孩子们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体验、探究,学习自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了。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一组大小不一,轻重不一的物体(地瓜、泡沫块、橡皮泥、回形针、木块、小铁皮),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并把自己认为是沉的物体放一堆,浮的物体放一堆。这时有的学生认为大的物体会浮在水面,小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有的学生认为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大的物体会沉入水底;有的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轻的物体会沉入水底,重的物体会浮在水面。这时这位老师让学生按自己的猜测进行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与物体的大小也无关,那么物体的沉与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用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束后,老师让学生来表述实验的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在开放的空间里,学生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开放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想象充满了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做,人人都会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植物的叶》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自己拣来的树叶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点与爱好,去挑选自己喜欢观察的方法与角度。如有的学生选择观察叶的颜色、有的观察形状、有的观察大小、有的拈一拈轻重、有的摸一摸叶子的软硬、有的选择观察叶缘、有的选择观察叶脉、有的用放大镜来进行观察。当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时,学生对观察会细致,对动手实验会更积极,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热烈,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创造奇迹,在倾听中学会尊重他人,想象更加丰富多彩,探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3、给学生创造一个室外探究的场所。
知识可以速成,可以短时间大量积累,但技能和能力是在实践中长期磨练形成的。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时,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给足观察的时间,避免走过场,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既要观察它的外形特征,又要观察它的吃食和爬行,这时我们要适当引导学生去探究。同时我们要给学生记录和表述的自由,在记录中,有小组喜欢用文字,有小组喜欢画图,教师要允许他们展示各自的特长,观察过程中学生是身心放松的,充分自由的,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胆的猜测和探究,获得科学学习的乐趣。
如教《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找个有许多小动物的地方,带领学生到那块地上寻找小动物,让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找小动物。孩子们每发现一种新的动物,肯定会惊奇不已,我们就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发现的小动物记录在作业本上,这样课堂纪律忙而不乱,学习的目标也在课堂上达成了。像这样的课,学生有着浓厚兴趣,如果我们让孩子们在课前或前后去自行探究,他们可能会感觉索然无味,交流时肯定也没有了刚发现小动物时的兴奋劲儿了。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主阵地,那么,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这同样是科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科学老师精心设计利用室外探究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科学,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真实面貌,动手操作,体验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我们的引领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就能用教师的辛苦换得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益。
文章录入:lyjys2&&&&责任编辑:lyyxjx&
省教育厅备案文件:
版权所有: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
技术支持:龙游县电化教育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