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笺,疏分别是什么意思,简要回答,如题

治史入门:经、传、笺、注、疏、正义、章句的区别
&&&“经”:古代经典著作称为经,如四书五经之:诗、书、礼、易、春秋。
解释经书内容便是注,还有传、笺、解等,如《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公羊氏、谷梁氏、左氏俱为经书《春秋》作传述者的姓氏,即公羊寿、谷梁赤、左丘明。
“传”[zhu&n]:是传[chu&n]述的意思,多指解释经文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
“笺”[jiān]: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除对思想内容解释外,侧重文字解释,以扫除读史的文字障碍。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即对经、传的进一步疏导说明,它的说明应该和经传的意义保持一致,所谓“经不破传”就是这个意义。
&*注:疏原是两个概念,注是训诂字词,疏是疏释文意,如“十三经注疏”都有《注》、《疏》两本书,后人混用,为一般注解的代名词。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集解”: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
“章句”: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分篇为章,析章为句。与传不同的是,其注释对象可为经以外的篇目,如王逸《楚辞章句。&
“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索隐”: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王船山周易外傳箋疏》前言部分谷继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古典书院教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通說&王夫之,湖南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別號一匏道人、梼杌外史等。以其曾居湘西石船山,故以船山先生名世。船山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壽七十四。自晚清以來,船山以“明末三大家”之一而為士人所推崇,其思想對近代影響巨大,在中國哲學發展過程中亦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書作為船山名著《周易外傳》的箋釋之作,首先對其生平、思想及其易學研究作一概說。&一、生平船山生當明末,其父王朝聘同時接受了陽明學與朱子學的兩種傳統。從王朝聘號“武夷先生”來看,他受朱子學影響更大。船山早年從事舉業,亦主要以朱子學為主。船山的舉業還算順利,崇禎十五年(1642),船山獲得了鄉試第五名經魁的成績。然而次年,張獻忠的兵馬已經攻陷衡州,逼迫王朝聘入輔。船山為救父而自殘肢體面皮,示以不屈,後經友人營救得脫。是年十二月,明軍收復衡州,然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緊接著,滿清入關,大順軍西退。在此年(1644)五月到1646年短短不到三年時間內,南明先後有福王、潞王、唐王等幾個政權旋立即滅。十一月,桂王立於肇慶,明年(1647)改元永曆。在這個時期,戰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衡州相對穩定,船山一方面上書章曠、何騰蛟、堵胤錫等人,陳述對時局的看法;一方面痛定思痛,往經典中尋求撥亂反正的道理。丙戌(1646)歲,他正式研究《周易》。同時,其父感到自己來日無多,以及更大的風暴將要到來,傳《春秋》學,船山開始編《春秋家說》。丁亥(1647)五月,清軍下衡州,船山家人逃兵難,王朝聘病亡。戊子(1648),金聲恒、李成棟先後在江西、廣東反正,再加上農民軍餘部的配合,產生了抗清的一個小高潮。不過,由於力量分散、指揮不當,局面又陷入被動。船山也曾組織小部份的武裝起義,以失敗告終。他本來產生了奉老母歸隱的志向,但還是不甘心淪亡,渴望有一番作為:“此非嚴光、魏野時也。違母遠出,以奉君命,死生以之耳。”[1]我們在船山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批判嚴光之類的“高士”是他的重點之一。永曆四年庚寅(1650),船山前往梧州投靠南明政權,拜行人司行人。其間多次彈劾王化澄,王氏忌恨在心,將興大獄以陷害;船山憤激咯血,經由高必正說解,得休假離朝,往桂林依瞿式耜。是年八月,船山罹母憂;明年,船山返鄉。永曆六年壬辰(1652)春,張獻忠部將孫可望將永曆帝安置在安隆,形同軟禁。秋,李定國東征,由廣州而入衡州,有好友招船山偕往投奔。船山筮得睽之歸妹,知事不可為,遂立定幽隱之志,作《章靈賦》。因孫可望拆臺,李定國力難獨支,節節敗退,衡州復為清軍佔領。此後,船山一直流離各地,躲避清軍搜索。船山幽隱,不再躬自參加抗清鬥爭,並不意味著他從此灰心放任。政治生涯的終結,正是學術生命的新開始。爲了保存文脈道統,船山開始閱讀、講解、註釋經典。永曆九年(1655),船山三十七歲,在晋寧山寺作《周易外傳》,而後成《老子衍》。此後一段時期內,船山遍注群經,先後作了《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春秋家說》、《春秋世論》、《詩廣傳》、《禮記章句》等。當然,在此期間,永曆帝於辛丑(1661)冬被執,南明正朔最終滅亡,船山十分悲痛。而戊午歲(1678),吳三桂於衡州稱帝,其黨屬船山作勸進表,船山逃入深山,作《袚禊賦》以明志。三藩之亂,吳三桂與清軍在衡州先後駐兵,民不聊生,很久才穩定下來。船山於己未(1679)還居湘西草堂,一方面修訂舊作,一方面收徒設科。其學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除了詩文之外,船山有幾部非常重要的經典解釋著作,即己未(1679)的《四書訓義》,乙丑(1685)的《張子正蒙注》(庚午重訂)、《周易內傳》,丁卯(1687)的《讀通鑒論》,辛未(1691)的《宋論》。壬申(1692)歲正月初二日,船山正衾而終。其自題墓石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於茲丘,固銜恤以永世。[2]綜觀船山一生,前半生匍匐救世,赴湯蹈火;後半生埋首經籍,以守道自任。要言之,其正大剛健之章姿、卓絕特立之制行,實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追往而無負於先聖,思後且有啟乎來哲。&二、船山思想的要點船山早歲從事舉業,受朱子學影響比較大;而後確立自己的學術思想,批評陽明,同時對朱子學亦加以規正;而後他發現自己與張載、周敦頤最相契合。嵇文甫先生總結說他“宗師橫渠,修正程朱,反對陸王”[3],是比較中肯的。在明末的時代,王學已經因為世俗化而展現出其放蕩的一面,各種功利、縱欲的思想以“良知”為託辭。許多士人,包括王學中人,開始對王學加以修正和批判。返歸程朱,修正王學,成了晚明的思想潮流之一。同時,就明朝的整個理學而言,其特色在於理學中重要條目概念的分辨,黃宗羲所謂“牛毛繭絲,無不辨晰”[4]。如果說朱子學的末流墨守舊注語錄,鮮有發明,使程朱思想僵化為形式;那麼陽明學之末流,則在引歸內心之後將良知變得虛化,失去了德性的軌約。理學發展的弊端,或記誦,或講談,而皆脫離了原初的生活世界,背離了具體的實存意義上的“人”,實際也不復朱子、陽明立說時的本意。我們所謂的實存意義上的“人”,與具體的現實相關,但並非生理學、人類學意義的人。實存意義的人,生活在既定的歷史環境中,與既存的倫理、政治息息相關;同時,性與情構成了其作為主體的基本結構,他具有德性之理,卻要通過屬於氣的心、情、欲來表現。也就是說,本真的人乃是實際地修養自己屬於形氣的心、情,並且正確地處理人倫與政治,同時體會宇宙造化的人。明末的實學、氣學、經世、經學等思潮的發展,皆與這種“回歸真實”的風氣有關。船山便是此種風氣的引領者之一,而且較其他諸家更能表現出深湛的哲理反思。針對王學高標良知之虛靈,船山强調氣之實;而針對朱子學理氣分析的講法,船山强調理在氣中。當然,“理在氣中”這個命題羅欽順、王廷相、顏元等皆講過,並不為奇;船山的特色在於,順此說而延伸出兩個極深刻的補充:一是道者器之道,一是氣之日生。“道者器之道”是說要在器中發現道。器指具體的器物,或者說個體的存在。其實當我們說“氣”的時候,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講到“器”,才真正落在現實中的世界,形下的世界。船山說“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這當然不是說某一個杯子壞掉了,杯子的道就消失了;而是說當不存在所有杯子的器物時,從哪裡去知道杯子的道呢。“器”是功能性的事物,而“道在器中”便意味著從其功用瞭解其形上的意義,所謂“由用以得體”[5]。“道”不是懸空去認識和對待的對象,我們只有在治器的實踐中去體認形上之道。比如一隻缶,當我用來盛水的時候,這便是盛水之道;當我在宴會中擊打它時,便具有音樂之道;當它被用作祭祀用具時,又具有了禮和宗教的莊嚴意義。它的道,是隨著“用”而體現的;我們卻不能懸空地去規定一個“道”。氣之日生,則與宇宙和人的存在結構皆有關聯。從宇宙總體來說,“生生之謂易”,氣在不停的流行變化,宇宙並非一成不變的現成器物。從人的存在來說,我們稟天之氣而生,同時也就稟受了善性,朱子所謂“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船山更進一步指出,我們所受的氣並不是在初生的一次便固定了,人乃是時時刻刻接受天氣之施,而同時性也是出於不斷生成的狀態:未死之前統謂之生,刻刻皆生氣,刻刻皆生理;雖綿連不絕,不可為端,而細求其生,則無刻不有肇造之朕。若守定初生一日之時刻,說此為生,說此為始,則一受之成型,而終古不易,以形言之,更不須養,以德言之,更不待修矣。[6]這種觀點,就其功夫論上說,意味著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修養自己,培育本心。因此船山之重視“氣”并未帶來近代意義的思想解放或者說對慾望的積極態度,相反地,這種氣論將會引入一種更嚴格的道德修養,這在船山本人的政治和德性生命中表現的尤其顯著。進一步說,這種生氣並非是人所被動地接受自天的。人受天所賦之生氣,經過人的修養之後,會有清濁之別。如果其不合理的慾望比較强勢,則生氣只能變成“疵類”而對周圍的世界產生負面的影響。這體現了人之意義和責任。要之,人必須努力實踐道德修養,使生命保持貞正,提升體內的清氣,在死時便達到了“全歸”[7],此即船山的“貞生安死”之說。与程子、朱子以人死之後氣消散無餘之說不同,船山堅持認為氣有聚散,但散并不意味著銷于無。人物之死與氣之散,其實只是進入了幽或隱的狀態。這樣,存在問題便從“有--無”轉入“隱--顯”。可以說,船山的思想來源和語境是宋明理學,他所討論的對象也是北宋以來的理學——儘管他的思想與朱子、陽明或有不同。因此,把船山認作唯物主義學者、啓蒙思想家、情欲解放者、考證學家,都是不妥的。陳來先生曾將船山之學稱為“後理學”,比較準確。嚴壽澂先生在為《船山思問錄》所寫的導讀中也指出,“無論就人格風範或者學問氣象而言,船山都是屬於宋明儒的傳統,與此後的清儒迥異。但是百餘年來的學者,往往把船山看作是背離、乃至反對宋明理學的思想家”[8]。我們希望,通過對船山主要著作的梳理、詮釋,此認識能成為解讀、研究船山的一個常識性背景。&三、《周易外傳》與船山的易學船山的主要學術著作,自《周易外傳》始,而以《周易內傳》終。可以說,易學是貫穿船山一生的學術。其論《易》與他經的關係曰:《詩》之比興,《書》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禮》之儀,《樂》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統會其理。[9]在船山看來,《易》為諸經之本。至於易學與理學的關係,船山曾說《易》是“性學之統宗,聖功之要領”[10],也就是理學所依止的最核心經典。其《周易內傳發例》嘗自述治《易》經歷曰:夫之自隆武丙戌,始有志于讀《易》。戊子,避戎於蓮花峰,益講求之。初得觀卦之義,服膺其理,以出入於險阻而自靖;乃深有感于聖人畫象繫辭,為精義安身之至道,告于易簡以知險阻,非異端竊盈虛消長之機,為翕張雌黑之術,所得與于學《易》之旨者也。乙未,于晉寧山寺,始為《外傳》。丙辰,始為《大象傳》。亡國孤臣,寄身於穢土 ,志無可酬,業無可廣,唯《易》之為道則未嘗旦夕敢忘於心,而擬議之難,又未敢輕言也。歲在乙丑,從游諸生為之解說。形枯氣索,暢論為難,於是乃於病中勉為作《傳》。[11]由上可見,船山的幾部易學著作皆與他的出處進退、哲學思考密切相關。上面這段話沒有提到《周易稗疏》的著作時間,筆者經過考訂,仍為至少在《外傳》之後,而與《內傳》時間較相近[12]。至於船山易學的宗旨,其《周易內傳發例》嘗總結道:大略以乾坤並建為宗;錯綜合一為象;彖爻一致、四聖一揆為釋;占學一理、得失吉凶一道為義;占義不占利,勸戒君子、不瀆告小人為用;畏文、周、孔子之正訓,辟京房、陳摶、日者黃冠之圖說為防。[13]我們就根據以上的這個提綱,來解釋一下船山易學的要點。(1)乾坤并建與錯綜合一“乾坤並建”從字面上的意思是乾坤二卦一起建立,然而船山賦予它的涵義遠為豐富和深刻。首先它說明了乾坤共同成為六十四卦的基礎,所謂“乾坤並建以統六十四卦”。乾坤代表了成卦的元素,而非具體的卦;具體的、其他六十二卦,每一卦都有陰和陽,每一卦皆以乾坤為基礎。這象徵著每一個個體事物皆有陰與陽——此判斷的本體論和價值學說之意義是十分重要的。乾坤並建的第二個意義在於“並”。“並”所指示的不僅僅是二者的地位相同,且說明乾坤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船山以為聖人正是通過乾坤二卦展示了十二位隱顯的意義,易言之,乾坤二卦是隱顯兩面的平面展開,二者本來就是一體的。這才是“乾坤並建”與前儒最不同的地方。船山受到天文學的啓發,認為顯現的六位只是一半,在它的背面還有六位,一共十二位。這樣,整個存在便皆由陰陽構成,每個具體的個體亦由陰陽構成,不存在獨陽或者獨陰。陰陽只是因為隱和顯而展現出差別。於是有無的視域被隱顯的視域所代替。講到乾坤并建,必然聯繫著“錯綜合一”。乾坤兩個表面上獨立的六卦畫,其實是整個存在的兩方面,而其中的聯繫便在於“錯”。先前的易學家在討論六十四卦排列規律時,發現今本六十四卦是成對出現的,如孔穎達說,“二二相偶,非覆即變”。所謂覆,就是一卦顛倒而成為另一卦,譬如屯卦顛倒而為蒙;所謂變,就是一卦每一位上爻性質相反而成為另一卦,如乾與坤,坎與離。變和覆,在邵雍那裡分別叫做“不易”和“反易”,“反”是顛倒的意思。比如乾卦顛倒過來還是乾,叫做“不易”;而屯顛倒過來便是蒙,叫做“反易”。不易之卦有四對,反易之卦二十八對。到了來知德,就用這種思路解“錯綜其數”,以變為錯,以覆為綜。船山用之。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船山用來指整體存在中兩個方面的關係,以前的學者是用來表示兩個獨立個體卦之間的關係。(2)彖爻一致與四聖一揆《繋辭傳》說:“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彖斷定一卦之總體意義,而爻則是構成總體的部份。由此看來,彖與爻首先是總體與部份的關係,船山用植株與根莖花葉來的關係比喻者,是也。這就是最直的“彖爻一致”。但“彖爻一致”的內涵不僅限於此。其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為詮釋設定邊界,反對詮釋的隨意性。因此彖爻的一致,首先意味著爻辭的解釋要以彖辭、彖傳為準的。當然,解釋者常常會遇到彖辭與爻辭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況,比如履卦卦辭說“不咥人”,六三爻卻說“咥人”,這如何算得上一致?船山的解釋策略是:彖所言者為根本原理,而“爻不悖彖”是說每一爻應然之行為與彖之大義一致;但此爻的主體是自由的,其行為于彖之大義或順或悖,皆適足以證明彖爻之一致。且“彖爻異占”之例不僅不違背“彖爻一致”的原則,乃更從反面有力地支持了這一原則:彖言“不雨”者,自全卦之象而言也;上九言“既雨”者,自一爻之動而言也。所動在此,則視其發用之變,而不害其同。《履》六三言“咥人”,異於彖者,亦此義也。餘卦放此。[14]彖爻一致,還不僅僅是卦辭與爻辭一致。因為構成總體(彖)的,不僅僅是每一個元素,還包括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關係。六爻構成了一種特定情境中的“共在”。職是之故,每一爻的爻辭都要放置在與其他爻的關係中進行解釋。換句話說,在一卦之中,各爻之間有相互確定的關係,在解釋每一爻的時候都要放在通觀全卦所觀得的確定關係中去考慮,而非在解釋初爻時是一種關係,解釋三爻又是一種關係。這層意思舉例來說會比較明確:質,定體也。以一卦言之,象以為體,六爻皆其用。用者,用其體也。原其全體以知用之所自生,要其發用以知體之所終變。舍乾坤無《易》,舍彖無爻。六爻相通,共成一體,始終一貫,義不得異。如履之履陽而上者六三也,則原始要終,皆以三之履剛為質。臨以二陽上臨四陰,則原始要終,皆以剛臨柔為質。而說《易》者謂履上九自視其履,臨六五以知臨下,爻、彖自相蹠盭,裂質以成文,異乎聖人之論矣。[15]履卦之義,在於六三履其上三陽,六三是履者,上三陽是被履者。臨卦之義,在於二陽臨四陰,二陽是臨者,上四陰是被臨者。這種關係在解釋每爻的時候都不能變。這種解釋看來似乎平常,然而確實與先儒大為迥異。引文中船山批評“說《易》者謂履上九自視其履,臨六五以知臨下”,雖然沒有點出名字,實際上指的就是程、朱,讀者取《程氏易傳》與《周易本義》一讀便知。彖爻一致要建立卦爻辭在解釋時的統一性;而朱子易學的特色,是要清晰地區分《周易》不同類型的文本因作者和時代而產生的差別,所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各自有《易》之一部份,不可相互解釋而產生混淆。船山發明彖爻一致,更進一步强調四聖一揆,反對朱子的解構工作。這種爭辯的意義在於,朱子的四聖分別突出了伏羲畫卦、文王卜筮的獨立意義,術數與義理產生了斷裂;四聖一揆則將三圣易學的詮釋皆歸嚮孔子的解易原則,這也就是“占學一理”的原則。&(3)即占即學,得失吉凶一道《易》之興起,最初是用來占卜的。然而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人們逐漸不僅僅把它當做占卜的手冊或指南,而是當做“智慧書”加以引用[16]。用途的變化意味著地位和性質的變化。隨著孔子對及其門人對《易》的德義詮釋工作,它逐漸進入儒家經典的體系,並且地位越來越高。而《易》的兩種使用方式,占卜和哲理學習之間的張力,亦越來越大。《易》作為占卜之術,在民間一直被傳習,且手段日新月異,花樣層出不窮。其占筮的範圍,亦是涉及求子、問病、福田、妻財、升官等各種內容。這在持義理之正的士人看來,自然是表示鄙棄的。一部份學者甚至表示當廢棄《易》的這種用途。船山則指出,《易》之占卜不可廢,但要對這種功利性的占卜加以嚴格的改造,於是提出了“即占即學”的主張。本來《繫辭傳》便對這兩種用易方式有總結,所謂“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這是“即占即學”的第一層意思:占學並用。亦即平時將《易》作為哲理經典來學習,而有重大疑惑時則以《易》占筮。其第二曾意思,是對占筮本身的限定和約束。首先占筮的目的和對象要具有正義性。譬如一個劫匪占問今天去搶銀行是否能成功,肯定算不得真正的占筮,也不會得到準確的結果。其次,占得一卦,在對卦爻辭進行解讀的時候,有一番“擬議”的功夫:擬者,以己之所言,絜之于《易》之辭,審其合否。議者,詳繹其變動得失所以然之義,而酌己之從違。成其變化,言動因時,研幾精義,則有善通乎卦象爻辭,而唯其所用,無所滯也。[17]易言之,某一爻辭只是告訴了占者一個道理,而非一個現成的結果。比如南蒯發動叛亂,占到了“黃裳元吉”;然而爻辭說的是“如果有黃裳之德性(忠信)則能吉”,南蒯沒有這個德性,當然不會吉。把德義作為詮釋卦爻辭的原則,便要求德與福的一致,此即“得失吉凶一道”。《繋辭傳》說“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在船山看來,“失得”就是在道義方面的得失:得理則吉,失道則凶。他又引《尚書》“惠迪吉,從逆凶”來證明。當然,就個人一時的遭遇而言,未必有德便會吉。德與福的張力在儒家那裡一直存在,在《易》的詮釋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船山的解決是,首先人們應當關注德性的得失,而非福報意義的吉凶。其次,就個人一時、一地來說,可能有德而遭厄運;然就整個歷史發展來說,人的正義行為自有其意義和影響。當然,這有形而上的信念在其中。&以上是對船山易學總體特色的說明。《周易外傳》是他的早年著作,未必包含以上所說的全部內容,但很多思想已可在《外傳》中見到端倪。“外傳”、“內傳”的區分,自然受了古代注經傳統“內——外”的區分,比如《韓詩外傳》與《韓詩內傳》。“外”意味著對於經典比較自由的解釋。在船山那裡,《外傳》是以問題為中心,經書成了發揮問題的憑藉;《內傳》則謹守體例,依經文立注。“外傳”與“(詩)廣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春秋家)說”明顯為一類的注經體式。《外傳》不是依經立注,而是由許多單篇小論文構成,每一篇就卦爻中的某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其文風雄辯宏闊,而且有經義文的特色。論述的內容,則包括治國、教民、用兵、理財、君臣關係、君子小人關係、出處、生死、修養功夫、形上學等各類問題。當然,這些問題都緊貼著他所生存的那個時代的精神。因此,《外傳》更展示了那個時代士人的思想風貌,以及船山的剛正、博大氣象。&船山幽居僻壤,所論又犯當政之忌諱,故著作未能在清代前中期廣為流傳,只有幾種考證性的著作如《周易稗疏》等曾選入四庫,因而船山被當做考證學中的一員。清後期,經過鄧顯鶴、曾國藩等人的刊刻表章,船山的著作才大行於世,且對中國近代許多思想家和政治人物如譚嗣同、熊十力、青年毛澤東等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曾國藩同治間在金陵節署所刻《船山遺書》,搜訪遺稿不遺餘力,又延請著名學者劉毓崧主持校勘,在近代以來比較通行。後來太平洋書店重印,亦主要以此本為底本。鄧、曾等在刊刻《遺書》時,主要依據的是船山家傳的抄本。當《遺書》刊刻完成之後,這些抄本頗有散佚。建國以來,經過周調陽等先生的整理、研究,許多抄本的抄寫人、抄寫年代、與刻本關係等研究已經取得不少發現。在彙集各種抄本的基礎上,嶽麓書社於1996年出版了《船山全書》的點校本,此書依據多種抄本,對傳世各種刻本的一些錯誤予以了訂正,對於船山研究的文獻學基礎有極重要的意義。當然,校書如掃落葉,此書在點校中也出現了一些標點的失誤;還有些誤字,不知是鈔本原有的錯誤還是印本新增的。2011年,嶽麓書社再版了此書,對初版做了有限的改動。就《周易外傳》而言,除了《船山全書》,王孝魚先生曾取曾國藩刻本《船山遺書》加以點校,又參考了周調陽據鈔本所作的校記,由中華書局於1962年出版。1976年,書局又出了修訂版,改為簡體。陳寶森、陳獻猷父子著有《周易外傳鏡詮》,對其中的字義、典故、文句等皆作了注解,還附有翻譯,用了很大的功夫。只可惜注者對于易學知識、理學思想以及那個時代的思想狀況不十分瞭解,故有不少錯誤。鑒於此,筆者在做船山易學的博士論文時,便取《周易外傳》、《內傳》加以校訂、箋釋,力求能更準確地解讀船山,今呈現在各讀者面前的《周易外傳箋疏》即此中之一。&------------[1]王敔《大行府君行述》,見《船山全書》第16冊,第71頁。[2]王夫之《薑齋文集》,見《船山全書》第15冊,第228頁。[3]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三聯書店1962年,第109頁。[4]黃宗羲《明儒學案》,見《黃宗羲全集》第7冊,第5頁。[5]《周易外傳》,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862頁。[6]《讀四書大全說》,見《船山全書》第6冊,第753頁。[7]所謂“全歸”,船山說:“子孫,體之傳也;言行之跡,氣之傳也;心之陟降,理之傳也。三者各有以傳之,無戕賊汙蝕之,全而歸之者也。”(《思問錄》,見《船山全書》第12冊,第424頁。)[8]嚴壽澂導讀:《船山思問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頁。[9]《周易外傳》,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1039頁。[10]《周易內傳》,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532頁。[11]《周易內傳發例》,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683頁。[12]不少學者根據“始有志于讀《易》”的說法,把《稗疏》之作定於丙戌之時。然而“始讀《易》”豈能等同於作《稗疏》?又,《外傳》曾有“詳見《稗疏》”的小注,或據此斷定《稗疏》晚於《外傳》。然需要注意的是,船山的著作經過了不斷的修訂,故而一個文本之中有不同年代的成分;僅通過一處小注的文字來判斷兩部著作的年代,是比較危險的。我們通過對兩部著作整體內容和觀點進行研究,便會發現《外傳》當早於《稗疏》。筆者的判斷根據是:(1)船山易學觀點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越到後期,其物件數批評越嚴厲;(2)《外傳》有明顯的象數特色,運用了許多象數的術語,而《稗疏》對象數的批評尤為嚴厲,與《內傳》一致。[13]《周易內傳發例》,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683頁。[14]《周易內傳》,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134頁。[15]同上,第607-608頁。[16]春秋時期,此種現象已時有發生。比如昭西元年《左傳》趙孟問道什麼是“蠱”的時候,醫和說:“淫溺惑亂之所生也。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宣公十一年《左傳》則記載了知莊子直接引用《周易》文句說明道理進行後果判斷的例子[17]《周易內傳》,見《船山全書》第1冊,第538頁。古典书院公益发展微店由学员自发组织,公开透明管理,义卖书院师生义捐物品,所得善款用于公益课程、会讲及非盈利性学术出版,谢谢支持!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公益发展微店。封面图片:《王船山周易外傳箋疏》古典书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书院邮箱:责任编辑:知止堂o行雲同济复兴古典书院(tjfxgds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tjfxgdsy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是由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与同兴古典文化书院合办的社会通识教育及古典学术研究公益组织。热门文章最新文章tjfxgdsy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是由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与同兴古典文化书院合办的社会通识教育及古典学术研究公益组织。&&&&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说新语笺疏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