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死的有些阔叶树是常绿植物观赏植物还可以活过来吗

  海南是中国唯一一个热带省份,海南岛上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已知植物就有4600多种,有药用价值达2500多种,记入药典的有500多种,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凭着自己对植物的热情,楼主喜欢游走于大自然间,拍摄并收藏一些常见的海南植物。有很多不认识的就通过海南植物交流群向网友们请教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寻求答案。现将自己收集的植物一一向大家展示。
楼主发言:270次 发图: | 更多
  第1种 艾草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  药用: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第2种 菝葜  菝葜也称金刚藤,百合科菝葜属,多年生藤本落叶攀附植物。生于山坡林下。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和日本。琉璃蛱蝶幼虫的主要食物之一就是菝葜。  药用价值: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解毒,驱风,疮科要药,有发汗,驱风,利尿及治淋病,癌症,消渴症的功用.叶捣烂外稃治恶疮。    
  第3种 白背叶  白背叶,中药名。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叶。分布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第4种 白饭树  白饭树,中药名。为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Baill.的全株。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痒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湿疹瘙痒。外用于湿疹,脓疱疮,过敏性皮炎,疮疖,烧、烫伤。    
  第5种 白粉藤  白粉藤,中药名。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白粉藤Cissus repens(Wight et Arn.)Lam.的根或藤茎。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化痰散结,消肿解毒,祛风活络之功效。常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扭伤骨折,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小儿湿疹。    
  第6种 白花曼陀罗   中药名:洋金花。具有定喘,祛风,麻醉止痛。治哮喘,惊痫,风湿痹痛,脚气,疮疡疼痛。并作外科手术麻醉剂。[2]
  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有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温,有毒。[2]
  ③《本草便读》:辛,温,大毒。  ①《纲目》: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②《生草药性备要》:少服止痛,通关利窍,去头风。[2]
  ③《本草便读》:止疮疡疼痛,宣痹着寒哮。  ④《陆川本草》:治咳嗽,跌打疼痛。[2]
  第7种 白花蛇舌草  (学名:Hedyotis diffusa)为一年生披散草本,高15-50cm。根细长,分枝,白花。茎略带方形或扁圆柱形,光滑无毛,从基部发出多分枝。花期春季。种子棕黄色,细小,且3个棱角。  药用价值: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擅长治疗多种癌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捣汁。外用:捣敷。    
  第8种 白茅  白茅别名:茅针、丝茅草、茅根、茅草、兰根、拉丁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Linn.Beauv.))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节,节无毛。根茎可入药。  中药白茅根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小便不利,小便热淋,反胃,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湿热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嗽,气喘。  花序主治:治衄血,吐血,外伤出血。鼻塞,刀箭金疮,蒙药治尿闭,淋病,水肿,各种出血,中毒症,体虚。    
  第9种 白木香  沉香,中药名。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常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   1、治阴虚肾气不归原:沉香磨汁数分,以麦门冬、怀熟地各三钱,茯苓、山药、山茱萸肉各二钱,牡丹皮、泽泻、广陈皮各一钱。水煎,和沉香汁服。(《本草汇言》)  2、治脾肾久虚,水饮停积,上乘肺经,咳嗽短气,腹胁胀,小便不利:沉香一钱,乌药三钱,茯苓、陈皮、泽泻、香附子各半两,麝香半钱。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鸡峰普济方》沉香丸)    
  第10种 白楸  白楸属於大戟科野桐属,是生小乔木,成长时可高达5米。叶片大多为卵形,基部两个腺点分泌含糖的液体,吸引小昆虫舔食。叶面深绿色,背面则呈白色。每年七月至十月间,细小而整齐的白花绽放,微带芳香。多生长在林缘或灌丛。  
  第11种 百部  百部(拉丁学名:Stemona japonica)亦称婆妇草,药虱药,是百部科的植物。百部为多年生草本,地下簇生纺锤状肉质块根,茎上部攀援它物上升。卵形叶,2-4片轮生节上。初春开淡绿色花,花梗贴生于叶主脉上,像花从叶上长出一样。  药用价值:1、止咳化痰。古人多用百部治疗久咳,痰多,因久咳者肺气素虚,百步可根据寒热分别调理止咳化痰。风寒咳嗽则佐以生姜;肺热咳嗽则和蜜。用于肺结核、长期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哮喘等症。  2、温润肺气。肺气上逆则气喘咳嗽,百部苦而下泄,善降气,所以能够下气散肺热,主温肺。用于肺寒咳嗽 、肺结核等症。  3、散热解表。百部润而不燥,能开泄降气,清肺热而解表,用于皮肤疥癣、湿疹、牛皮癣、遍身黄肿、皮炎、湿疹等症。  杀虫灭虱。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新编》记载,百部杀虫而不损耗气血,最有益于人,但是杀虫时需要量大一点,才能有效果。同时与人参、茯苓、白术等配伍可以降低百部味苦对肠胃的损伤。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阴部瘙痒、蛔虫病等病。      
  第12种 蚌兰  蚌兰叶为鸭跖草科植物紫万年青的叶,多年生草本。茎粗壮,多少肉质,高不及50厘米,不分枝。 清热,止血,去瘀。治肺热燥咳,吐血,便血,尿血,痢疾,跌打损伤。    
  第13种 荜拨  别名:毕勃、荜茇、荜菝、荜拨胡椒科,胡椒属。攀援藤本,长达数米;枝有粗纵棱和沟槽,幼时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毛很快脱落。茎细如箸,叶似蕺叶,子似桑椹,八月采,果穗可入药。  用于胃寒引起的腹痛、呕吐酸水、腹泻、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及牙痛等。[1]
,  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和胸腹痛。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吐反酸、产后泻痢,与阿魏合用更好。和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又治头疼,鼻塞,压痛。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  其根名荜渤没,味辛,性温和,无毒。治疗五劳七伤,冷气呕吐,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阴汗疝嵌水肿,妇人宫寒不孕。治腰肾冷,除血气。    
  第14种 蓖麻  蓖麻(拉丁学名:Ricinus communis L.),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片盾状圆形。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花柱,深红色。蒴果球形,有软刺,成熟时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叶:甘、辛,平。有小毒。  根:淡、微辛,平。[3]
  功能主治  叶:消肿拔毒,止痒。治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治湿疹搔痒,煎水外洗;并可灭蛆、杀孑孓。  根:祛风活血,止痛镇静。用于风湿关节痛,破伤风,癫痫,精神分裂症。[3]
  镇静解痉,祛风散瘀。治破伤风,癫痫,风湿疼痛,跌打瘀痛,瘰疬。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脱肛,散瘰疬,外敷疮毒。  ②《广东省医药科技资料选编》:有镇静解痉作用。  ③《福建中草药》:化结下气。    
  第15种 薜荔      (学名:Ficus pumila Linn.)又名凉粉子,木莲等。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不定根,叶卵状心形。产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地。瘦果水洗可作凉粉,藤叶药用。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抗炎[2]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薜荔凉粉果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附方  ①洽风湿痛,手脚关节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二两。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③治疝气:薜荔藤一两,三叶木通根二两。水煎去渣,加鸡蛋一个煮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纲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病后虚弱:薜荔藤三两,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薴麻根一钱。水煎去滓,加鸡蛋三个,同煮服。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江西草药》)  ⑧治小儿瘦弱:薜荔藤二两,蒸鸡食。(《湖南药物志》)  ⑨治婴儿湿疹:鲜薛荔叶二两,黄连三钱。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⑩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痈肿:鲜薛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第16种 扁豆  通用名藊豆,别名火镰扁豆、藤豆、沿篱豆、鹊豆、查豆、月亮菜,双子叶植物纲。种类也很多,如:白扁豆、紫扁豆、油豆、蛇豆、猪耳豆(形似猪耳朵)。为豆科扁豆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是一种豆类植物。  扁豆味甘、性平,归、胃经,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有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之功效。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证。    
  第17种 槟榔  (学名:Areca catechu L.)棕榈科槟榔属的一个种,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曾被用来治疗绦虫、钩虫、蛔虫、绕虫、姜片虫等寄生虫感染。由槟榔与乌药、人参、沉香组成的四磨汤主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民间有在婴儿出生一周后服用四磨汤的传统,据说有利于孩子肠胃,以后不闹肚子。据药监部门透露,目前我国有225个药品含有槟榔。    
  第18种 菠萝蜜  (拉丁学名: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是桑科、波罗蜜属的常绿乔木。树高10-20m,树皮黑褐色;叶革椭圆形,螺旋状排列;花雌雄同株,果实成熟时表皮呈黄褐色,表面有瘤状凸体和粗毛。  菠萝蜜是热带水果,也是世界上最重的水果,一般重达5-20公斤,最重超过59公斤。果肉鲜食或加工成罐头、果脯、果汁。种子富含淀粉,可煮食;树液和叶药用,消肿解毒;果肉有止渴、通乳、补中益气功效;菠萝蜜树形整齐,冠大荫浓,果奇特,是优美的庭荫树和行道树;上百年的菠萝蜜树,木质金黄、材质坚硬,可制作家具,也可作黄色染料。  服用菠萝蜜后能加强体内纤维蛋白的水解作用,可将阻塞于组织与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及血凝块溶解,从而改善局部血液、体液循环,使炎症和水肿吸收、消退,对脑血栓及其它血栓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第19种 草豆蔻,  中药名。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等证。    
  第20种 草莓  (学名:Fragaria × ananassa Duch,英文:Strawberry)。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一种红色的花果,又名红莓、洋莓、地莓等,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  食疗价值  1、治糖尿病:鲜草莓适量。将其洗净,频频食用。  2、治干咳:鲜草莓60克,冰糖30克。将两种原料入锅,一同隔水蒸烂。每日3次分服。  3、治贫血:草莓100克,红枣15颗,荔枝干30克,糯米150克。将这四种食物入锅,加适量水熬粥食用。每日1次。    
  第21种 茶油树  山茶油又称“茶油”、“茶籽油”,其树木被称为“油茶树”、“山茶树”,山茶油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员木即油茶树。《本草纲目》记载,野山茶油有“明目亮发、 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杀虫解毒”之功效。《中国医药宝典》记载,野山茶油外用可治。    
  第22种 车桑子,  车桑子属于无患子科车桑子属。为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扁,有窄翅或棱,单叶,纸质,侧脉多而密,叶柄短或近无柄。花序比叶短,密花。蒴果倒心形或扁球形。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根:消肿解毒。用于牙痛,风毒流注。 叶:淡,平。清热渗湿,消肿解毒。用于小便淋沥,癃闭,肩部漫肿,疮痒疔疖,会阴部肿毒,烫、烧伤。 全株:外用于疮毒,湿疹,瘾疹,皮疹。 花、果实:用于顿咳。    
  第23种 赪桐  (Clerodendrum japonicum (Thunb.) Sweet )为马鞭草科大青属的植物,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形态特征:植株高1.5~2米,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幼茎四方形,深绿色至灰白色。叶对生,心形,长15~20厘米,宽16~20厘米,纸质,腹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叶缘浅齿状;叶柄特长,约为叶片的2倍,长30~35厘米。总状圆锥花序,顶生,向一侧偏斜;花小,但花丝长;花萼、花冠、花梗均为鲜艳的深红色,花期长达半年。花期:5—11月。果圆形,蓝紫色。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根:祛风利湿,散瘀消肿。用于风湿骨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肺结核咳嗽,咯血。  叶:解毒排脓。外用治疔疮疖肿。  【用法用量】根0.3~1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2]
  第24种 臭矢菜  (Cleome viscosa L.),本科约45属70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至温带。我国有5属42种,主要产在西南至台湾一带,主要有毒属是槌果藤属(CapparisL.),其中锡朋槌果藤和文山山柑为我国所特有。  【来源】 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以全草入药。  毒 性:有小毒、种子捣碎敷于皮肤可发红、起泡[14]。  【性味】 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去腐生肌。  跌打肿痛,劳伤腰痛:鲜全草捣烂,酒炒外敷。  疮疡溃烂:全草水煎外洗,并用全草研粉撒布患处    
  第25种 刺天茄  刺天茄(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苦果(云南禄丰、屏边);苦天茄(云南砚山);"歌温喝"、"傻里布"(傣语);野海椒(四川盐边);颠茄(四川雷波、广西南宁);钉茄(广西梧州);丁茄子(广西绥渌);袖扣果(广西龙州);生刺矮瓜(广东信谊);紫花茄(广州植物志);鸡刺子(海南琼山);黄水荞(台湾省)[  果能治咳嗽及伤风,内服可用于难产及牙痛,亦用于治发烧,寄生虫及疝痛,外擦可治皮肤病,叶汁和新鲜姜汁可以止吐,叶及果和籽磨碎可治癣疥。果皮中含龙葵碱。      
  第26种 刺桐,  (学名:Erythrina variegata Linn.)豆科、刺桐属,落叶乔木,高约20m,干皮灰色,具圆锥形皮刺,花期3月。荚果呈念珠状,种子红色。 原产在热带亚洲及太平洋洲诸岛的珊瑚礁海岸。是中国泉州、日本宫古岛市的市花、冲绳县的县花。  刺桐树皮或根皮入药,称海桐皮,祛风湿,舒筋通络,治风湿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但有积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及心脏传异系统的抑制。树皮含生物碱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 C14H18O2N2)、刺桐灵(erythraline, C18H19O3N)、甜菜碱(beteine, C5H11O2N)、胆碱(choline, C5H15O2N)[    
  第27种 粗叶悬钩子  攀援灌木;全株密被锈色绒毛,枝、叶柄和花序柄有小钩刺。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阳山坡、山谷杂木林内或沼泽灌丛中以及路旁岩石间。全年采收  性味   甘淡,平。  功用主治   活血祛瘀,清热止血。治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乳腺炎,外伤出血,口腔炎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撒或煎水含漱。    
  第28种 大青,  中药名。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本种入药从梁代(五世纪)((名医别录》开始至今。根、叶有清热、泻火、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    
  第29种 大尾摇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50厘米,被粗毛。叶对生或互生,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3~8厘米,稍有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下延至叶柄上。穗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长3~10厘米,弯曲,花全部生于总轴的一面,最下部的先开放;萼绿色,5裂;花冠浅蓝色或近白色,管状,喉部秃裸,裂片5,扩展,花冠长约5毫米,直径3~3.5毫米;雄蕊5,内藏;花柱顶生,顶端有一扁圆锥状的盘。果长4~5毫米,由2个卵形小坚果组成。花期夏月。生于旷地、河边及溪旁。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功用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肺炎,脓胸,咽痛,咳嗽,膀胱结石,小儿急惊,口糜,痈肿。  
  第30种 大叶桉  大叶桉(学名: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是密荫大乔木,高达20m。树皮不剥落,深褐色,厚约2咖,有不规则斜裂沟;嫩枝有棱。幼嫩叶对生,革质,卵形,长约11cm.宽达7cm,有柄;成熟叶互生,叶片厚革质,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长8~17cm,两面均有腺点;叶柄长1.5~2.5cm。伞形花序粗大,有花4~8朵,总梗压扁;花梗短,粗而扁平;花蕾长1.4~2cm,萼管半球形或倒圆锥形;花瓣与萼片台生成一帽状体,先端收缩成喙;雄蕊多数,花药椭圆形~纵裂;子房与萼管台生。蒴果卵状壶形,长1~1.5cm,上半部略收缩,蒴口稍扩大,果瓣3~4,深藏于萼管内。花期4~9月。  药用价值:疏风解热,抑菌消炎,防腐止痒。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肠炎,痢疾,丝虫病;外用治烧烫伤,蜂窝织炎,乳腺炎,疖肿,丹毒,水田皮炎,皮肤湿疹,脚癣,皮肤消毒。    
  第31种 大叶相思  ( Acacia auriculaeformis)系含羞草科金合欢属(Acacia)速生乔木树种,原产澳大利亚北部及新西兰;华南有栽培。[1]
  大叶相思喜温暖潮湿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种植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上。由于其速生耐瘠、适应性强、用途广泛,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均有引种并在丘陵水土流失区和滨海风积沙区大面积推广,成为当地造林绿化和改良土壤的主要树种之一。  
  第32种 倒吊笔  (Wrightia pubescens R. Br.)别名九龙木、墨柱根、章表根、苦常、土北芪、枝桐木、猪松木、细姑木、刀柄,夹竹桃科倒吊笔属常绿乔木。高8-20米,胸径可达60厘米,含乳汁;叶坚纸质,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聚伞花序内面基部有腺体;花冠漏斗状,白色、浅黄色或粉红色;副花冠呈流苏状;雄蕊伸出花喉之外,花药箭头状,被短柔毛;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组成,柱头卵形。花期4-8月,果期8月-翌年2月。  广泛分布在南亚诸国及中国南部多省。其木材质地优异适于作等家具、雕刻图章、乐器用材。树皮纤维可制人造棉及造纸。树形美观,庭园中有作栽培观赏。其根和叶入药,可用于治疗颈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炎,腰腿痛,慢性支气管炎,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用于感冒发热等。    
  第33种 倒扣草  倒扣草(学名:Achyranthes aspera L.)为苋科植物粗毛牛膝的全草。 粗毛牛膝一年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 茎多分枝,披散,圆柱形,紫红色,叶对生,矩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或倒卵形。穗状花序顶生,蒴果细小,长圆形,宿萼包着不露出,浅褐色,长约3毫米,倒生于花轴上。 花期夏秋至翌年春季。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湖南、山东、江苏等地。  药用价值   性味:苦辛,寒。[2]
  功用:清热,解表,利水,活血。  主治:感冒发热,痢疾,疟疾,喉痛,脚气,淋病。水肿,跌打损伤。[2]
  膳食价值   中药石斛性平味甘,有养胃阴、生津液、除虚热之功。[3]
  第34种 灯笼草  嫩枝暗棕褐色,有短柔毛,枝内中髓致密,干后不中空。叶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不规则锯齿;聚伞花序腋生,短于叶,有花3-9朵;花萼紫红色;花冠淡红色或白色。果实近球形,熟时深蓝色,藏于萼内。  民间用全草入药,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胆囊炎、黄胆型肝炎、感冒头痛、腹痛、小儿疳积、火眼、跌打损伤、疗疮、皮肤疮疡、蛇及狂犬咬伤、烂脚丫、烂头疗及痔疮等症。      
  第35种 地胆草  地胆头,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别名苦地胆、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地胆头、磨地胆。多年生直立草本,茎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生于山谷、村边及路旁。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特别在广东、广西和福建多见。  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之功效,治感冒、菌痢、胃肠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结膜炎、疖肿等症,为中医常用药。[1]
  第36种 红薯叶  排毒   含丰富的叶绿素,能够“净化血液”,帮助排毒;  提高免疫力   含有比一般蔬菜高5-10倍的抗氧化物,能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预防贫血   每天摄取30g的番薯叶,就可以补充人体一天所需的铁质及维生素A,C,E  预防高血压   富含钾,有助血压控制,预防高血压;  改善便秘   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及痔疮”;  抗癌   含有丰富的多酚,能预防细胞癌变;  改善更年期症状   富含植固醇,可以达到与荷尔蒙类似的调节身体机能的功效;  促进乳汁分泌   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物质,能促进乳汁分泌;  强化视力   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增强视力。    
  第37种 地毯草  地毯草又名大叶油草,是禾本科地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早期由南美洲引入我国南部地区栽培,目前已演变为乡土草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较温暖的地方。在地下水位高的南方,许多小溪和小河沿岸地毯草都生长茂盛。地毯草喜欢湿润,但在沼泽地和大半年时间都渗水的土壤上却生长不良。该草还耐贫瘠,在沿着海岸边的贫瘠高地上遍布这种草。地毯草耐酸性特强,最适宜的pH值为4.5-5. 5 。地毯草由于耐酸性土壤和贫瘠的土壤环境,常作为斜坡或路边水土保持用草。  
  第38种 地桃花  亚灌木状直立草本,高达1M。小枝被星状绒毛。下部叶近圆形,先端通常浅3裂,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叶卵形;上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长4-5厘米,宽5-6厘米。花单生叶腋或稍丛生,淡红色;花瓣5,倒卵形;花径15毫米。果扁球形,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直径8-10毫米。种子肾形。花期5~12月,果期6月至次年1月,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作用。    
  第39种 毒瓜  学名Diplocyclos palmatus (L.)C. Jeffery,多年生草质藤本;根块状;卷须分2叉。叶片粗糙,长宽均为8~12cm,掌状5深裂,裂片边缘有疏齿。雌雄花常各数朵簇生于同一叶腋。浆果球形,直径14~18mm,成熟时红色而有白色花纹;种子卵圆形褐色,中间有一环带。花期3~8月,果期8~10月。果实和根有剧毒。  功效   解毒消肿。  主治   治无名肿毒。  性味归经   辛、苦,平。有毒。入心经。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适量。    
  第40种 独脚金  独脚金,中药名。玄参科独脚金属植物独脚金Strigaasiatica(L.)O.Kuntz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用于小儿疳积,小儿夏季热,小儿腹泻,黄疸型肝炎。  小时候零花钱就靠它了。放学之后约上几个小伙伴到野外采这小黄花草,晒干可以卖到20元一斤。那时候人民币的购买力还是很高的。  
  第41种 对叶榕  对叶榕是一种普遍的本地原产常绿乔木,全株植物含有白色乳汁,常见于中国南方和中国香港港的郊野。  中草药名:牛奶树   对叶榕 (6张)   功能主治  疏风解热,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  ①《岭南采药录》:治腋疮,捣其子及叶敷之。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热祛湿,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结膜炎,消化不良,痢疾,跌打肿痛,气结疼痛。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斑疹发热。[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第42种 番木瓜  (Carica papaya L.)又称木瓜、乳瓜、万寿果,为热带、亚热带常绿软木质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绿软木质小乔木,高达8-10米,具乳汁;茎不分枝或有时于损伤处分枝,具螺旋状排列的托叶痕。果实长于树上,外形像瓜,故名之木瓜。番木瓜的乳汁是制作松肉粉的主要成份。花果期全年。  功能主治  治胃痛,痢疾,二便不畅,风痹,烂脚。  ①《纲目》:主心痛,煎汁洗风痹。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气,散滞血,疗心痛,解热郁。  ③《岭南采药录》:果实汁液,用于驱虫剂及防腐剂。  ④《现代实用中药》:未熟果液,治胃消化不良,并为营养品,又为发奶剂。熟果,可利大小便,也可治红白痢疾。  ⑤《陆川本草》:治手足麻痹,远年烂脚。[3]
  第43种 番茄  (Tomato),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三元。在秘鲁和墨西哥,最初称之为“狼桃”。全体生粘质腺毛,有强烈气味。茎易倒伏。叶羽状复叶或羽状深裂,小叶极不规则,大小不等,卵形或矩圆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裂片。花萼辐状,裂片披针形,果时宿存;花冠辐状,黄色。浆果扁球状或近球状,肉质而多汁液,桔黄色或鲜红色,光滑;种子黄色。花果期夏秋季。[1]
  番茄具有止血、降压、利尿、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的功效。由于番茄中维生素A、维生素C的比例合适,所以常吃可增强小血管功能,预防血管老化。番茄中的类黄酮,既有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防止其破裂的作用,还有预防血管硬化的特殊功效,可以预防宫颈癌、膀胱癌和胰腺癌等疾病;另外,还可以美容和治愈口疮(可含些番茄汁,使其接触疮面,每次数分钟,每日数次,效果显著)。[    
  第44种 番石榴   番石榴,拉丁文名:Psidium guajava Linn.桃金娘科、番石榴属乔木,高达13米;树皮平滑,灰色,片状剥落;嫩枝有棱,被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椭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于圆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常下陷,网脉明显;萼管钟形,有毛,萼帽近圆形,不规则裂开;白色;子房下位,与萼合生,花柱与雄蕊同长。浆果球形、卵圆形或梨形,顶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黄色,胎座肥大,肉质,淡红色;种子多数。[1]
  叶含挥发油及鞣质等,供药用,有止痢、止血、健胃等功效;[1]
  具有降血糖的功效,在国外常用来治疗糖尿病。实验表明,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番石榴,对于病症的减轻有辅助治疗作用。在宝岛台湾采用番石榴降低血糖很普遍。大陆民间也有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轻度患者,每日三餐后各服1~3杯番石榴汁,即有疗效。若取番石榴干果50克,苦瓜一个,水煎服,每日1~2次,对改善糖尿病症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因番石榴甘温而涩并且含有鞣质,食之可以止泻多食容易导致便秘,所以,患有便秘或者内有火气者不宜食用。此外,番石榴的树皮、根、叶也可入药,用来治疗某些病症。  番石榴   功能主治  健脾消积;涩肠止泻。主食积饱胀;疳积;腹泻;痢疾;脱肛;血崩。收涩止泻;止痛敛疮。主泻痢;脘腹疼痛;牙痛;糖尿病;疮疡;蛇咬伤。[4]
  ①《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止泻。治泄泻,久痢,湿疹,创伤出血。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皮肤湿疹,瘙痒,热痱。  
  第45种 肖梵天花  直立亚灌木状草本,高达1m。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4cm,被灰白色星状毛;托叶线形,长约2mm,早落;茎下部的叶近圆形,长4-5cm,宽5-6cm,先端浅3裂,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锯齿    
  第46种 防风草  防风草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分枝,高1~2米,被茸毛。茎4棱。 单叶对生,阔卵形至卵形,长4~1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近圆形,两面均有茸毛,具细小腺点;叶柄长1.5~3厘米。 花轮生,在下部为腋生,在上部可排到顶端而成长总状花序,密生或间断,直径2.5厘米;萼浅绿色,管状,长7~8毫米,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内外面均有短毛;花冠管状,长1.5厘米,粉红色,2唇,5裂齿,上唇直立,全缘,下唇阔,扩展,内面有短毛;雄蕊4枚,突出  祛风,除湿,解毒。  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筋骨疼痛,疮疡,湿疹,痔疾。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壮筋骨,消风散热,去毒疮,除筋骨疼痛,肾虚人取其头浸酒饮。 祛风湿,壮筋骨,乌须,明目,洗痔疮,洗疳,去肿。  ②《陆川本草》:驱风发表,行气疏滞。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蝎虫伤。  ③《南宁市药物志》:祛风散热,解毒止痛。 治疮疡,关节疼痛。  【用法与用量】  内服:熬汤,3~5钱;浸酒或入丸剂。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第47种 飞机草  飞机草(学名:Eupatorium odoratum 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横走。茎直立,高1-3米,苍白色,有细条纹;分枝粗壮,常对生,叶对生,卵形、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花序下部的叶小,常全缘。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顶或枝端排成复伞房状或伞房花序,总苞圆柱形,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苞片卵形,麦杆黄色。花白色或粉红色。瘦果黑褐色,5棱,花果期4-12月。  全草(飞机草):微辛,温。有小毒。散瘀消肿,止血,杀虫。用于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旱蚂蝗叮咬出血不止,疮疡肿毒。[  
  第48种 飞龙掌血  飞龙掌血,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am.的根,主要有散瘀止血,祛风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  名称:飞龙掌血(植物名实图考)黄肉树(台湾),三百棒(湖南、贵州),大救驾、三文藤、牛麻簕、鸡爪簕、黄大金根、簕钩(广东),入山虎、小金藤、爬山虎、抽皮簕、油婆簕、画眉跳、散血飞,散血丹、烧酒钩、猫爪簕(广西〕,温答(广西壮族语音),亦雷 (广西瑶族语音),八大王(贵州),见血飞、黄椒根、溪椒(四川),刺米通(云南)牛丹子(海南特色野生果树、药材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1]
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疏林中。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东等地。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祛风除湿,消肿解毒。  根皮: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肋间神经痛,胃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  叶: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根皮3~5钱,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敷患处。鲜叶适量,捣烂外敷。    
  第49种 飞扬草  飞扬草,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味辛、酸,性凉;有小毒。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之功效。用于肺痈,乳痈,疔疮肿毒,牙疳,痢疾,泄泻,热淋,血尿,湿疹,脚癣,皮肤瘙痒,产后少乳。    
  第50种 非洲楝  非洲楝属,楝科,8种,产非洲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引种栽培的有非洲楝K. senegalensis(Desr.)A. Juss. 1种。乔木,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全缘,无毛;椭圆形至近圆形,边有圆形膜质的翅。非洲楝有良木非洲楝、筒状非洲楝(沙比利)、大非洲楝、非洲楝(安哥拉非洲楝)等等多种。    
  第51种 非洲茉莉,原名:灰莉,别名:鲤鱼胆、灰刺木、箐黄果、小黄果,拉丁文名:Fagraea ceilanica,马钱科灰莉属乔木。[1] 原产于我国南部及东南亚等国的马钱科灰莉属常绿(攀援)灌木或小乔木。原名华灰莉木(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云南植物志》等书),别名华灰莉木、箐黄果等。它与木樨科的茉莉相似之处仅仅是叶片对生、花有香味,由于灰莉木的谐音与茉莉相似,也为了使名字好听,便于销售,所以花商给它起了个新名字“非洲茉莉”。非洲茉莉,一般称为华灰莉木。分布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等国。马钱科灰莉属常绿(攀援)灌木或小乔木。    
  第52种 粪箕笃  粪箕笃(学名:Stephania longa)是防已科千金藤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灌丛或林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通便,消疮肿。治热病发狂,黄疸,胃肠炎,痢疾,便秘,尿血,疮痈肿毒。  ①《岭南采药录》:"生肌止血。治痢疾,又治发黄,发狂。乳疮,和片糖捣烂敷之。"  ②《陆川本草》:"清凉解毒,通大便。治肠胃炎,大便秘结;蛇咬伤。"  ③《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治炎症性腹泻及尿血;外敷恶疮,消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  【选方】治脱肛:粪箕笃五钱,马骝卵五钱,猪大肠一节。共煲服。(《陆川本草》)    
  第53种 丰花草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cm。茎纤细,单一或下部分枝;枝有4棱,棱上被毛。叶对生;近无柄;托叶与叶柄合生,宽而短,顶有数条棕红色长刺毛;叶条形或披针状条形,长2.5-5cm,宽2.5-6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两面粗糙,干时边缘背卷。球状聚伞花序腋生;无总花梗;小花数朵至多朵;小苞片丝状,长于花萼;萼筒长约1mm,顶部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白色,近漏斗形,花冠筒长1.5-2.5mm,里面无毛,顶部4裂,裂片线状长圆形,长不到1mm;雄蕊4,花药心形,伸出。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2mm,直径1.5mm,先端被柔毛,成熟时从先端向下开裂;种子狭椭圆形,腹面有沟槽,暗褐色。生于空旷草地、山坡或路边。  药用价值  【性味】苦;凉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生态环境】生于空旷草地、山坡或路边。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海南省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0-15g。  【出处】《中华本草》    
  第54种 凤凰木  (Delonix regia),取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别名金凤花、红花楹树、火树、洋楹等。豆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冠宽广。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夏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大,红色,有光泽。荚果木质,长可达50厘米。凤凰木因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被誉为世上最色彩鲜艳的树木之一。  凤凰木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国树,也是厦门市、台湾台南市、四川攀枝花市的市树,广东省汕头市的市花,民国时期广东湛江市的市花,汕头大学、厦门大学的校花。  性味:树皮:甘、淡、寒。[5]
  效用:树皮:平肝潜阳,解热。治眩晕,心烦不宁;根:治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开水洗眼。  毒性:花和种子有毒。小孩误食种子中毒后有头晕、流涎、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茎皮的水提取物对猫和猴有催吐作用和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花的醇、水提取物有灭蛔虫作用。有毒成分不明。花含类胡萝卜素。  种子含溶血卵磷酯(lysolecithin)等磷酯类化合物。茎皮含赤藓醇(erythritol)、白矢车菊甙元(1eucocyanidin)。误食会造成腹痛、腹胀、腹泻、头晕、流涎等症状。  相关记载: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第55种 凤尾蕨   凤尾蕨全株含麦角甾醇、胆碱、鞣质、甙类等。其全株均可入药,具有降血压、驱虫、防癌等作用,对头晕失眠、高血压、慢性腰酸背痛、关节炎、慢性。肾炎、肺病诸症也有较好疗效,故称“长寿菜”。祖国医学认为,凤尾蕨性寒味甘,入脾、胃、肠经,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滑肠、健胃功效。《食疗本草》谓其能补五脏不足,兼治气壅经络、骨问毒气诸症。《本草拾遗》谓蕨菜能够去暴热、利小水,主治食膈气膈、肠风热毒等病症,又可作驱虫剂。凤尾蕨味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收敛、止血、止痢    
  第56种 凤仙花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 balsamina L.无患子目、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花卉,[1]
全株分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爱。  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  根: 活血止痛,利湿消肿。茎: 祛风湿,活血止痛,解毒。花: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种子: 行瘀降气,软坚散结。  功能主治  凤仙花系著名中药。 花入药,可活血消胀,治跌打损伤。花外搽可治鹅掌疯,又能除狐臭;种子煎膏外搽,可治麻木酸痛。活血通经,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主风湿肢体痿废;腰胁疼痛;妇女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骨折;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白带;鹅掌风;灰指甲。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    
  第57种 福建茶  基及树,别名:福建茶、猫仔树,拉丁文名:Carmona microphylla (Lam.) Don.紫草科、基及树属常绿灌木,高可达3m,多分枝。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小,革质,深绿色,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边缘常反卷,先端有粗圆齿,表面有光泽,有白色圆形小斑点,叶背粗糙。聚伞花序腋生,或生于短枝上,花冠白色或稍带红色,针状。核果球形,成熟时红色或黄色。  【功 效】:解毒敛疮 。  【主 治】:用于疔疮。  【性味归经】:苦,寒。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捣敷。    
  第58种 富贵竹  (学名:Dracaena sanderiana),别名竹蕉、万年竹,开运竹、富贵塔、竹塔、塔竹。放在文昌位又叫文昌竹(通常放4支)。属百合科龙血树属。原产于非洲西部的喀麦隆。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主要作盆栽观赏植物,观赏价值高,并象征着"大吉大利",名字也是因此而出的。  
  第59种 甘蔗  甘蔗,(学名:Saccharum officinarum)甘蔗属,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根状茎粗壮发达。秆高3-5(-6)米。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南方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等物质,主要用于制糖,表皮一般为紫色和绿色两种常见颜色,也有红色和褐色,但比较少见。  功效主治  甘蔗味甘、涩,性平,无毒。  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还可治呕吐反胃,宽胸膈。甘蔗与酒共食,生痰;多食,发虚热,引起鼻出血。烧灰存性,研末,小儿头疮白秃,频涂可愈。注意烧的烟勿入人眼,否则能使人视力下降。  治反胃: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咽。  治小儿口腔溃疡:用甘蔗皮烧研,擦患处。  
  第60种 杠香藤,  攀缘状灌木;嫩枝、叶柄、花序和花梗均密生黄色星状柔毛;老枝无毛,常有皮孔。叶互生,纸质或膜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花雌雄异株。蒴果具2~3个分果爿,直径约1厘米,密生黄色粉末状毛和具颗粒状腺体;种子卵形,直径约5毫米,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8-9月。  【功用主治-杠香藤的功效】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祛风。 治毒蛇咬伤,风湿痹痛,慢性溃疡。  【选方】治关节疼痛:杠香藤枝叶、五加皮、钻地风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天日山药植志》)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叶互生;叶柄长2.5-4cm;叶片三角卵形或卵形,长9~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截平或稍呈心形,全缘,两面被毛,多少有变异。气微,味辛。    
  第61种 革命菜  又名安南草,拉丁学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菊科、野茼蒿属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单叶互生,叶片长圆状椭圆形。瘦果狭圆柱形,赤红色,有纵条,被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果期9-11月。因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老前辈曾用它来充饥,故起名“革命菜“。其可以高到150公分,适应力强,繁殖快。生于海拔400-900米的山坡或沟边。分布于中国广东、香港、广西等地区。  具有健脾消肿、清热解毒、行气、利尿的功效。可治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等。  革命菜革命菜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无毒”。  功用主治:  ①《南宁市药物志》:“行气,利民治水肿”。  ②《广西本草选编》:“健脾消肿,清热解毒。治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第62种 枸杞  枸杞可分为三个部分来使用:枸杞叶可用来泡“枸杞茶”饮用;红色果实“枸杞子”可用于做菜或泡茶;枸杞根又称为“地骨皮”,一般当作药材使用,长期使用也不会有副作用。  药物作用它的药效十分广泛,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至于枸杞茶则具有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各种。但是,由于枸杞叶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的老饕们最好不要食用。相反地,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功效主治:补肝益肾,生津止渴,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治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1]
  第63种 龟背竹,  (学名:Monstera deliciosa)。又名“蓬莱蕉”、“电线草”,常绿藤本植物。茎粗壮;幼叶心形无孔,长大后成广卵形、羽状深裂;叶脉间有椭圆形的穿孔,叶具长柄,深绿色。佛焰花序,佛焰苞舟形,11月开花,淡黄色。茎干上着生有褐色的气根,形如电线,故名“电线草”;叶卵圆形,在羽状的叶脉间呈龟甲形散布许多长圆形的孔洞和深裂,其形状似龟甲图案,茎有节似竹干,故名“龟背竹”。肉穗花序,整个花形好像“台灯”,有灯罩和灯泡。[1]
  果实味美可食,但常具麻味。[1]
果实成熟后可用来做菜食,有甜味,香味像凤梨或香蕉。但要注意果实未成熟不能吃,因为有较强的刺激性。在原产地居民称这种果实为“神仙赐给的美果”。  
  第64种 海芒果        (Cerbera manghas ),别称海杧果(《中国植物志》)、海檬果、山檨仔、猴欢喜、海檨仔、黄金茄、山杧果等,属于夹竹桃科(Apocynaceae)、海芒果属。海芒果是夹竹桃科常绿乔木。多分枝,枝轮生;叶互生,卵状倒披针形;花白色美丽。生海滨湿地。海芒果是优良的海岸防护林树种。  【化学成份】核仁含氢氰酸和海杧果甙(cerberin)等。  据报道:印度产的海杧果含海杧果甙和类海杧果甙(cerberoside)。  【药理作用】海杧果甙具有强心作用。国产海杧果甙与哇巴因比较,是一个显效快,正性肌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短的强心甙,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急性病例,可能优于哇巴因。  【功能主治】催吐,泻下。  【备注】核、叶、果有毒,核仁最毒,茎显生物碱及酚性物质反应,种子可毒鱼,误食果实中毒时,可用对症疗法;民间用灌鲜羊血,饮椰子水解毒。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2]
  第65种 海南茄,  中药名。为茄科植物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的根。分布于海南等地。具有散风热,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头痛,咽喉疼痛,关节肿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用于感冒,头痛,咽喉疼痛,关节肿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第66种 海芋(也叫滴水观音,前些日子琼海有一老太误混入芋头梗中卖引起中毒)  (拉丁学名:Alocasia macrorrhiza ),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2x=26。茎粗壮,高可达3m,叶聚生茎顶,叶片卵状戟形,肉穗花序稍短于佛焰苞,雌花在下部,雄花在上部。  根茎供药用,对腹痛、霍乱、疝气等有良效。又可治肺结核、风湿关节炎、气管炎、流感、伤寒、风湿心脏病;外用治疗疮肿毒、蛇虫咬伤、烫火伤。调煤油外用治神经性皮炎。兽医用以治牛伤风、猪丹毒。本品有毒,须久煎并换水2-3次后方能服用。鲜草汁液皮肤接触后搔痒,误入眼内可以引起失明;茎、叶误食后喉舌发痒、肿胀、流涎、肠胃烧痛、恶心、腹泻、惊厥,严重者窒息、心脏麻痹而死。民间用醋加生姜汁少许共煮,内服或含嗽以解毒。茎及根状茎(海芋):. 辛,寒。有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腐生肌。用于热病高烧,流感,肺痨,伤寒,风湿关节痛,鼻塞流涕;外用于疔疮肿毒,虫蛇咬伤。[7]
  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有大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寒,有大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治瘴疟,急剧吐泻,肠伤寒,风湿痛,疝气,赤白带下,痈疽肿毒,萎缩性鼻炎,瘰疬,疔疮,疥癣,蛇、犬咬伤。  ①《纲目》:治疟瘴,毒肿,风癞。  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肿毒,末,酒涂。  ③《天宝本草》:敷疔疮、疥癣。  ④《广西中药志》:治肺结核,痧症,热病等。  ⑤《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  附方:  ①治感冒暑气,头痛身倦:野芋根用湿纸封,煨热之,擦头额及腰脊、前后心、手弯脚弯,可令人遍身顺适。(《岭南采药录》)风热头痛:野芋头苗(切片),贴患部。(《广西中草药》)  ②治毒蛇娱蚣咬伤:痕芋头二两,生油柑木皮一两。用盐水和药捣烂,以湿纸或树叶包裹煨热敷患处。  ③治绞肠痧腹痛:野芋头四两(炒黄),扫管叶(岗松)二两(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饮米汤。(《岭南草药志》)  ④治肠伤寒:野芋头(切片)四两,加米一两及生锈铁钉二枚炒黄,加水适量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妇人赤白带下:野芋切细和米炒,加糖煮食。(《岭南采药录》)  ⑥治风湿骨痛:野芋头一厚片。先将樟脑少许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脑,趁火未熄,速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⑦治痔疮便血:痕芋头二斤煮鸡,煮十二小时,取汤饮之,亦可将鸡共服下。(《岭南草药志》)  ⑧治痈疽肿毒大疮:尖尾野芋头切片,火焙热贴,冷又换热者。(《生草药性备要》)  ⑨治坐板疮:痕芋头、猪油,捣烂敷患处。  ⑩治狂犬病:痕芋头四两,煎水坎。亦有加入猪肉同煮,连服半个月。亦有兼用痕芋头捶烂敷伤处。方出《岭南草药志》)    
  第67种 含羞草  (学名:Mimosa pudica Linn.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由于叶子会对热和光产生反应,受到外力触碰会立即闭合,所以得名含羞草。形状似绒球。开花后结荚果,果实呈扁圆形。叶为羽毛状复叶互生,呈掌状排列。大约在盛夏以后开花,头状花序长圆形,2-3个生于叶腋。花为白色、粉红色,花萼钟状,有8个微小萼齿,花瓣四裂,雄蕊四枚,子房无毛。荚果扁平,每荚节有1颗种子,成熟时节间脱落。花期9月。  全草(含羞草):甘、涩,凉。宁心安神,清热解毒。用于吐泻,失眠,小儿疳积,目赤肿痛,深部脓肿,带状泡疹。 根(含羞草根):涩、微苦。有毒。止咳化痰,利湿通络,和胃,消积。用于咳嗽痰喘,风湿关节痛,小儿消化不良。  【傈僳药】捏慈莫:全草治感冒,肠炎,胃炎,失眠,小儿疳积,目热肿痛,带状疱疹《怒江药》。  【阿昌药】尼刹摆茄:治感冒,小儿高热,胃炎,神经衰弱《德宏药录》。  【傣药】牙对约(西傣):全草治小儿高热,神经衰弱,全身水肿《傣药录》、《滇药录》、《滇省志》。短喝嗯(德傣):全草治神经衰弱,失眠《版纳傣药》。  【景颇药】苗火:全草治神经衰弱,失眠《滇药录》、《滇省志》。苗火,害羞:全草治风湿,失眠《德宏药录》。根配伍治吐泻《德傣药》。  【佤药】多楷岩,日楷:全草消热利尿,止咳化痰,安神镇痛,子宫脱垂《滇药录》、《滇省志》。【壮药】腊来,怕羞草,虾巴牢:全草治遗尿,夜多小便,小儿腹泻,神经衰弱,小儿疳积,跌打内伤引起的尿漏,癔病《桂药编》。  【哈尼药】藤点藤希:全草治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炎,肠胃炎,神经衰弱,泌尿系结石,跌打肿痛《哈尼药》。[    
  第68种 黑面神  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二列,全缘,干时常变黑色,羽状脉,具有叶柄和托叶。花雌雄同株,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具有花梗。  性味与归经  微苦,凉;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活血解毒。用于腹痛吐泻,湿疹,缠腰火丹,皮炎,漆疮,风湿痹痛,产后乳汁不通,阴痒。现代有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漆过敏,湿疹,刀伤出血,阴道炎等。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第69种 红车 (观赏植物)  (拉丁学名Syzyglum hancei Merr Et Perry)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南方是应用较为普遍的彩叶植物。为阳性植物,比较耐高温,喜欢阳光充足的肥沃土壤。红车虽然对土质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的红车树形紧凑,枝叶稠密,新叶萌芽多,色红,更利于造型成景。    
  第70种 红花檵木  (拉丁学名: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又名:红继木、红梽木、红桎木、红檵花、红梽花、红桎花、红花继木,为金缕梅科、檵木属檵木的变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暗灰或浅灰褐色,多分枝。嫩枝红褐色,密被星状毛。叶革质互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cm,先端短尖,基部圆而偏斜,不对称,两面均有星状毛,全缘,暗红色。花瓣4枚,紫红色线形长1~2cm,花3~8朵簇生于小枝端。蒴果褐色,近卵形。花期4~5月,花期长,约30~40天,国庆节能再次开花。花3~8朵簇生在总梗上呈顶生头状花序,紫红色。果期8月。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印度北部。花、根、叶可药用。    
  第71种 红米(长在旱地里的稻种,以前经常用来做酒糟)  红米起源于中国,距今大约有1千多年的历史,是在大米中液体深层发酵精制而成的一种红色霉菌。它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味淡,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可作饭粥,可作汤羹,还可加工成风味小吃。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赤白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2]
  注意  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  ①《本草经疏》:无积滞者勿用,又善破血,无瘀血者禁使。  ②《本草从新》:忌同神曲,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克;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摘录:《*辞典》  性味归经性味  甘,温。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红曲红曲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本经逢源》:甘微苦辛,平。  归经  入肝、脾、大肠经。  ①《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血分。  ③《要药分剂》:入脾、胃、大肠三经。      
  第72种 木棉  木棉又名红棉、英雄树、攀枝花、斑芝棉、斑芝树、攀枝,属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原产印度。木棉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5米。树干基部密生瘤刺,以防止动物的侵入。木棉外观多变化: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四季展现不同的景象。木棉花桔红色,3~4月开花,先开花后长叶,树形具阳刚之美。木棉的花大而美,树姿巍峨,可植为园庭观赏树,行道树。  性味和功用:甘;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泄泻,痢疾,血崩,疮毒。常用量5~10克。  附注:木棉的树皮广东作海桐皮入药,称广东海桐皮。味苦,性平,功能宣散风湿。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泄泻,痢疾,血崩,疮毒。[2]
  记得弟弟小时候骨折,也用木棉小树嫩皮包扎过。    
  第73种 厚皮树  厚皮树(学名:Lannea coromandelica)是漆树科厚皮树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130米至1,800米的地区,见于溪边、山坡以及旷野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功用主治-厚皮树的功效】治骨折,河豚鱼中毒。  【选方】①治骨折:木棉树皮三两,山萝树皮、厚皮树皮各二两,木桐树皮五钱,鸡压树皮一两,大米酒糟四两。  上药捣烂。  骨折复位后用甘蔗条间隔固定,敷药24小时。  (《全展选编·外科》) ②治河豚鱼中毒:喃木(二层皮)二至四两。  加水300~600毫升,煎至200~400毫升,顿服或灌肠。  (《全展选编·内科》)    
  第74种 葫芦  拉丁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属葫芦科、葫芦属植物,它是爬藤植物,一年生攀援草本,有软毛,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达一千克。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切碎用。  【来源】葫芦科植物葫的干燥种子。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取出种子,晒干。[2]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性味】酸、涩,温。[2]
甘,平。入肺、胃、肾经。  【功能主治】  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2]
  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  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颈淋巴结结核。[3]
  可用于辅助治疗水肿腹胀、烦热、口渴、黄疸、疮毒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另有润肌肤的优点,能抗病毒并防癌。  【用法用量】0.5~1两。煎汤,绞汁,或煮食等。  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等症,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药同用。还可以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形成腹水的病症。[3]
  【注意】据有的报道指出,葫芦有毒,含葫芦素B,某些变种的果肉有致泻作用。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忌服食。    
  第75种 葫芦茶  ,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L.) Ohashi的地上部分。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积杀虫之功效。常用于中暑烦渴,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病咳血,肾炎,小儿疳积,黄疸,泄泻,痢疾,风湿关节痛,钩虫病,疥疮。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积杀虫。
  主治  用于中暑烦渴,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病咳血,肾炎,小儿疳积,黄疸,泄泻,痢疾,风湿关节痛,钩虫病,疥疮。   相关配伍  1、治风湿性关节酸痛:葫芦茶茎,每次60g,合猪脚节炖服。(《泉州本草》)  2、治痢疾:葫芦茶全草、细叶扯头孟根各60-90g。加鸡蛋一个同煎,煎至鸡蛋熟时,加生盐调味,汤蛋同服。 (《岭南草药志》)  用法用量15-60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第76种 万年麻(园林植物)  万年兰属(Furcraea)植物,株高可达1m,茎不明显。叶呈放射状生长,剑形,叶缘有刺,波状弯曲。斑叶品种无刺或有零星刺,叶面有乳黄色和淡绿色纵纹,色泽洁净优雅,调和美丽 常绿灌木状,成株半圆珠笔球形,叶呈放射状,先端有硬刺。高度×冠幅为1~2cm×1~2cm,质感较粗,万年麻叶色呈深绿,叶缘有锯齿。黄纹万年麻叶面有乳黄色淡绿色纵纹,叶色优雅、美观。  
  第77种 花叶芋  五彩芋(学名:Caladium bicolor (Ait.)Vent.)又名彩叶芋、两色芋,天南星科,五彩芋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五彩芋的基生叶盾状箭形或心形,色泽美丽,变种极多;佛焰苞绿色,上部绿白色,呈壳状;肉穗花序。[  药用价值   根入药,外用治骨折(云南河口)。[5]
  毒 性:块茎有毒,误食后喉舌麻痹。  
  第78种 华瓜木   八角枫科,双子叶植物纲的 1科。花瓣线形﹐开花时花瓣的上段常反卷﹐香味很浓。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西藏等地。中医认为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的功效。    
  第79种 华南远志  华南远志 (学名:Polygala glomerata Lour)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0-25(-90)厘米。产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海拔500-1 000(-1 500)米。分布于印度、越南、菲律宾。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省广州附近。全草入药,可用于跌打,蛇伤,疳积,肝炎。[1]
  第80种 黄花风铃木,(园林绿化)  正名为黄钟木,是一种会随着四季变化而更换风貌的树。春天枝条叶疏,清明节前后会开漂亮的黄花;夏天长叶结果荚;秋天枝叶繁盛,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冬天枯枝落叶,呈现出凄凉之美,这就是黄花风铃木在春、夏、秋、冬所展现出不同的独特风味。    
  第81种 黄花梨  黄花梨为豆科植物,学名降香黄檀木,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原产地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多生长在吊罗山海拔100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地方。因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黄花梨木与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木。始终位列四大名木之一,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黄花梨药用部分称为花梨格或降香木,主要指其树干和根部的心材部分。该药材气味芳香,味稍苦,烧之香气浓烈并有油流出,加水研磨,药液可治疗各种疼痛,也可磨粉外敷,止痛止血,是极好的镇痛剂。以其心材入药,有香气,主治风湿、腰痛、吐血、心胃气痛、高血压等症,又可制作定香剂,是著名香科。      
  第82种 黄槐  (学名:Senna surattensis (Burm. f.) H. S. Irwin et Barneby)为苏木科,决明属植物。落叶小乔木或灌木状。羽状复叶,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圆。基部稍偏斜;叶轴下部2或3对小叶之间有一棒状腺体。花大,鲜黄色,种子间有时略缢缩。几乎全年开花,但主要集中在3~12月。产亚洲热带至大洋洲。喜光,要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  药用   叶:清凉解毒,润肺。  附方:性味归经:甘、苦,寒。入大肠经。功效主治:泻下导滞本品其叶、种子能通利大便,排积滞,泻下导滞,其种子可具润肠作用,可用治肠燥便秘之证。少量缓下,大量峻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叶可泡茶。各家学说:《新华本草纲要》:“叶与种子有泻下作用。”    
  第83种 黄槿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4-7公尺。叶子大,心型,有长柄。花黄色,花冠钟型,蒴果。台湾乡间其叶常用作包裹粽饼之用,故又叫糕仔树。主要分布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如广东、广西、台湾乡间等。作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疮疖肿毒。  
  第84种 黄牛木  (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Lour.) Blume),属金丝桃科,为灌木或小乔木。野生于向阳杂木林中,为名贵雕刻木材,也可作行道树或观赏树。根、树、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嫩叶作清凉饮料,能解暑热烦渴。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湿消滞;祛瘀消肿。主治感冒;中暑发热;泄泻;黄疸;跌打损伤;痈肿疮疖;嫩叶作清凉饮料;能解暑热烦渴。  嫩叶作清凉饮料;能解暑热烦渴。茶叶采摘时间以三月中到四月中这一个月的时间,是黄牛木最好的采摘时间.这时候的黄牛木,正是刚冒尖未久、盈手柔嫩的时候,清明前的黄牛木,叫做未过清的茶,功用比清明后采摘的更好。  实用验方  1、治小便热涩疼痛,尿路结石,尿血:黄牛木寄生20g。煎服。  2、治目赤肿痛:黄牛木叶适量,煎水外洗双眼。  黄牛木黄牛木   3、治疔疮痈疖脓肿:黄牛木树脂适量,外擦患处。(1~3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4、治疥疮、癣:黄牛木叶适量焙黄研粉,将野茄剖成两半去籽,把叶粉和火药放于野茄内,加少许生猪油烤热外擦患处。(景洪市傣医岩烘海验方)  5、治皮肤瘙痒,斑珍,疥癣,湿疹:黄牛木叶。小叶臭黄皮、赪桐、小黄散各适量,煎水外洗。  6、治疗喉咙肿痛:黄牛木叶适量,少量食用盐,煎服    
  第85种 黄皮   黄皮〔学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芸香科,小乔木,高可达12米。小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圆锥花序顶生;花蕾圆球形,花萼裂片阔卵形,花瓣长圆形,花丝线状,果淡黄至暗黄色,果肉乳白色,半透明,种子1-4粒;4-5月开花,7-8月结果。  黄皮原产中国南方,在中国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海南的花果期均提早1-2个月。  黄皮是中国南方果品之一,含丰富的维生素C、糖、有机酸及果胶,果皮及果核皆可入药,有消食化痰、理气功效,用于食积不化、胸膈满痛、痰饮咳喘等症,并可解郁热,理疝痛,叶性味辛凉,有疏风解表,除痰行气功效,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温病身热、咳嗽哮喘、水胀腹痛、疟疾、小便不利、热毒疥癞等症;根可治气痛及疝痛。    
  第86种 黄秋葵  咖啡黄葵(学名:Abelmoschus esculentus (Linn.)Moench)亦称黄秋葵,俗名羊角豆,锦葵科秋葵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茎圆柱形,疏生散刺。叶掌状,裂片阔至狭,托叶线形,被疏硬毛。花单生于叶腋间,花梗疏被糙硬毛,小苞片钟形;花萼钟形,密被星状短绒毛;花黄色,内面基部紫色,蒴果筒状尖塔形,种子球形,具毛脉纹。花期5-9月。  【性味】 淡;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咽,通淋,下乳,调经。主咽喉肿痛,小便淋涩,产后乳汁稀少,月经不调。      
  第87种 黄婵(观赏植物)  正名为(黄蝉Allemanda neriifolia Hook.)直立灌木,观赏价值高。    
  第88种 火炭母  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辛、苦,性凉;有毒。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之功效。用于痢疾,泄泻,咽喉肿痛,白喉,肺热咳嗽,百日咳,肝炎,带下,癌肿,中耳炎,湿疹,眩晕耳鸣,角膜云翳,跌打损伤。  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白喉,百日咳,角膜云翳,乳腺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疖肿,小儿脓疱,湿疹,毒蛇咬伤。    
  第89种 鸡冠刺桐  (拉丁学名:Erythrina crista-galli Linn.),别名:鸡冠豆、巴西刺桐、象牙红,因状似鸡冠,故名“鸡冠刺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和叶柄稍具皮刺。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长卵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花期约4~7月,花开时红色,且花期长,故适于庭院观赏也用于道路中央绿化。    
  第90种 鸡屎藤  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晒干。其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炎;外用于皮炎,湿疹及疮疡肿毒。    
  第91种 假地豆  半灌木或小灌木,高1-3米。嫩枝有疏长柔毛。小叶3;顶生小叶椭圆形至宽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3-2.5厘米,上面无毛,下面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2厘米,有柔毛;托叶披针形,长约7毫米。圆锥花序腋生,花序轴有淡黄色开展长柔毛;花萼宽钟状,萼齿宽披针形,短于萼筒或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毫米。  全株药用,能清热,治跌打损伤。    
  第92种 假杜鹃  假杜鹃原产印度及缅甸。喜温热,不耐寒。宜混有泥炭的肥沃壤土。株高约120cm,直立或开展。叶对生,长圆至披针形。茂密穗状花序, 花紫堇色, 有蓝或白色斑点。  全草可入药,通经活络、解毒消毒。[     
  第93种 假黄皮,  假黄皮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高1-6m。枝、叶柄及花柄通常被毛,有刺激气味。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瓣白或淡黄白色。国内外均有分布。  植物的树叶或树皮可供药用,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腹泻痢疾,风湿水肿,尿路感染,湿疹,疥癣,疮疖,蛇伤等症。    
  第94种 假马鞭  多年生粗壮草本或亚灌木,常生长在海拔300~580m的山谷阴湿处草丛中。花期8~11月,果期9~12月。种子繁殖。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全草入药,为发汗药,有凉血散瘀,清热消毒,利尿消肿的功效;茎叶并用于通经,内服可以促进分娩及产后胎盘脱离,清除产后排泄物久滞及月经困难,并有消胀除虫之效;根用于红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等症,并有下泻作用。兽用治膨胀,水泻,泻血及猪丹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肿止痛,截疟。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风湿骨痛,喉炎,急性结膜炎,风火牙痛,疟疾,白带过多及蛇咬伤,痈疮肿痛,跌打肿痛,    
  第95种 野牡丹  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杆、红暴牙狼、炸腰果、山石榴[福建]、猪母稔、夻口巴、痢疾罐、赤牙郎、高脚稔、猪姆草、山石榴、咂口巴、地茄、豹牙郎木、杏口巴、毡子杆、老虎杆、小毛香、毛张口、活血丹、高脚山落苏、野石榴、金石榴、金鸡腿、猪母草、吞口巴、猪乸稔、牛乸稔、红爆牙狼、埔笔仔、九螺仔花、不留行、大杜桥、水外年、高脚埔梨、大号天番炉  功效作用  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乳汁不行。  英文名  Common Melastoma Herb,Common Melastoma  《福建民间草药》  归经:胃经、肺经、脾经、肝经    
  第96种 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Lour.)又名一串珠、鸡爪凤、酒饼叶,为番荔枝科假鹰爪属直立或攀援灌木,有时上枝蔓延。开花时,先是绿色,后来慢慢变成黄白色,吊挂在枝上,像老鹰爪子一样。果序呈念珠状,初时绿色,成熟后变为红色或紫红色。花期4-6月,果期6月至翌年春季。   药用   根、叶可药用,主治风湿骨痛、产后腹痛、跌打、皮癣等;兽医用作治牛臌胀、肠胃积气、牛伤食宿草不转等。[3]
  全株、根:微辛,温。有小毒。法风利湿,健脾理气,祛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产后风痛及腹痛,痛经,胃痛,泄泻,跌打损伤。  【壮药】彩骨,灯笼,实乒:根治风湿骨痛,产后腰痛;全株治风湿关节痛,加酸醋煎服治鱼骨鲠喉《桂药编》。      
  第97种 尖苞柊叶 (端午节包粽子用)  尖苞柊叶(学名:Phrynium placentarium (Lour.) Merr):竹芋科,柊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米。叶基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薄革质,两面均无毛。头状花序无总花梗,自叶鞘生出,球形;苞片长圆形;花白色,萼片线形,子房无毛或顶端被小柔毛。果长圆形,外果皮薄,种子椭圆形,被红色假种皮。2-5月开花。  分布中国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密林中阴湿之处。亚洲南部至东南部广布。  该种根茎治肝肿大,痢疾,赤尿。叶清热利尿,治音哑,喉痛,口腔溃疡,解酒毒等  药用来源:根状茎、叶:功效同柊叶。[6]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主感冒发热;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溃烂;音哑;小便不利。[4]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入肺、胃、大肠三经。[4]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鲜草捣烂取汁。[4]
  民族用药:【基诺药】拍帕节呢:全草治肾炎,膀胱炎,小便不利《基诺药》。    
  第98种 尖萼鱼黄草  (学名:Merremia tridentata subsp. hastata)是旋花科鱼黄草属三齿鱼黄草的亚种。分布在热带东非、锡兰、印度、热带大洋洲、马来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生长于海拔40米至260米的地区,常生于旷野沙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第99种 尖尾芋  (学名:Alocasia cucullata (Lour.) Schott):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地上茎圆柱形,黑褐色,环形叶痕,叶柄绿色,叶片膜质,深绿色,宽卵状心形,先端凸尖,基部圆形;花序柄圆柱形,稍粗壮,佛焰苞近肉质,管部长圆状卵形,淡绿至深绿色,肉穗花序比佛焰苞短,雄花序近纺锤形,苍黄色,浆果近球形,种子1枚。5月开花。  分布在缅甸、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福建、广西、贵州等地,常生于溪谷湿地或田边,耐旱、耐阴,性喜高温多湿。  该种全株药用,为治毒蛇咬伤要药。能清热解毒、消肿镇痛。可治流感、高烧、肺结核、急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胃病、肠伤寒,外用治毒蛇咬伤、蜂窝组织炎、疮疖、风湿等。福建用全草治秃发病。该种有毒,内服需久煎6小时以上方可避免中毒。  该为观叶植物,适于布置厅堂或室内花园,也可栽于热带植物温室。    
  第100种 驳骨草(黑叶小驳骨)  据《广州植物志》载:“味辛,性温,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梅县群众则摘取其茎叶煎水,趁热洗涤筋骨患处,闻有舒筋活络之效。”  全草入药,有续筋接骨、祛风湿之效,可治骨折、跌打扭伤、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等。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阔叶树是常绿植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