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上张扬学生个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括苍中学&&& 张柏友
&&&&&&&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历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所以,我主张数学课堂要大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里,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尊重学生表达对数学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呵护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 一、让设置融合学生的生活背景
&&&&&&& 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使数学问题注入新鲜活力。教师应当主动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使问题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 案例1:寻找规律里的生活背景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代数式》结束时,我设计了《探索规律》活动课:
&&&&&&& 老师:学校正在举行初二篮球赛,初二有8个班,采用的是单循环比赛,即每一个班都与其余班比赛一局。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 学生1:我把8个班排成一行,从左往右,1班进行了7场,2班与后面的班级又进行了6场,以此类推,7班与8班进行了最后1场,所以总数是:1+2+3+4+5+6+7=28。一共进行了28场比赛。
&&&&&&& 老师:如果参加比赛的班级改为n个呢?
&&&&&&& 经过探索,学生编写了一个个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问题:
&&&&&&& 学生3:国庆,我们开同学会,每两个同学见面都握一次手,握手的总次数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
&&&&&&& 学生4:我们班有32人,老师要从中派2位同学去参加公益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其中n=32。
&&&&&&& 学生5:我乘的6路公交车上有22个站点(包括两个起点、终点),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方式。就可以利用公式计算。
&&&&&&& 感受:利用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学生编写出鲜活模型事例,模型有了浓郁的生活色彩,学习成为学生与自身生活结合的过程。
&&&&&&& 二、让思索表现学生的个人差异
&&&&&&& 学生的差异、个性化的数学思考都是课堂活力的源泉,这些见解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宽着学生的思维空间。课堂中应该加以培育,使课堂成为一个获取、生成,完善知识的体验场所。
&&&&&&& 案例2:活动课堂里的多样思考
&&&&&&&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内容结束时,我组织了一次以建立函数关系为主题的活动课,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
&&&&&&& 请你设计一种关于x、y的函数,使得:当x=3时,y=8;当x=4时,y=6。
&&&&&&& 老师:由于x、y的函数关系不确定,请你设计一个关于x、y的函数关系式。
&&&&&&& 经过思考,学生产生了下面的一些方法:
&&&&&&& 感受: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发挥空间的问题,学生用富有个性的方式思考,获得解决的思路,学生的有效参与,使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师生的交流、互动,使得学生从同学、教师身上学到的知识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 三、以探索延伸学生的个人感受
&&&&&&&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应当大胆采纳学生的疑问,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生成知识的场所,让课堂对学生更加具有亲和力、吸引力。
&&&&&&& 案例3:解决公园门票问题中的风波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结束时,我讲评下面的问题:
&&&&&&& 某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
&&&&&&& 光明学校801、802班共104人去游公园,其中801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802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如果两班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团体购票,可以省多少钱。
&&&&&&& 我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列出方程:设光明学校801班x人,则802班有(104-x)人。得:13x+11(104-x)=1240,解得:x=48。
&&&&&&& 所以,光明学校801、802班各有48、56人。
&&&&&&& 学生甲(突然):&老师,801班人数少,不到50人,不如按51人购票合算。&
&&&&&&& 老师:&你认为:801班不够50人,要按51人购票,可能比两个班联合购票更省钱。是吗?
&&&&&&& 学生乙(应和):&是的。多购票便宜,把多余的票卖了,肯定合算。&
&&&&&&& 老师(调整上课预案):&他提的这个问题对不对?请同学们设计方案验证一下,怎样购买门票才合算?&
&&&&&&&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形成了下面的方案:
&&&&&&& 通过实践,学生甲乙发现自己的购票在只有1班一个班去游公园时便宜。
&&&&&&& 感受: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及时调整思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通过问题的解决,揭开问题的症结,让课堂成为一个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 总之,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要通过采纳学生的主张,善待学生的&错误&, 尊重学生的差异,实现张扬学生的个性,不断营造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获取知识的乐园。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张扬个性--《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年01期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张扬个性
【摘要】:正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5【正文快照】: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作为教师,应当在课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漱芬;[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王廷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肖逊;[J];数学通报;1980年01期
刘鹰年;[J];数学通报;1980年01期
彼得·希尔顿
,方涛;[J];数学通报;1980年01期
,李琳;[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
,李慧君;[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
彼德·希尔顿
,方涛;[J];数学通报;1980年02期
何广荣;[J];数学通报;1980年03期
刘景昆;[J];数学通报;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敏毅;;[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邢淑兰;;[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卢士强;;[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柳春红;段纪俊;夏江;龚洁;周敦金;;[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郭秋娣;;[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黄莉;;[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黄婵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王立欣;;[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刘炜;谭永昌;;[A];贵州省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喻强;;[A];贵州省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尚德荣;[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叶立新;[N];安徽经济报;2000年
马北北;[N];安徽经济报;2000年
曹维莲;[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姚梅英;[N];安徽经济报;2000年
金建斌;[N];安徽经济报;2000年
;[N];安徽经济报;2000年
龚舒斌;[N];安徽经济报;2000年
谢湘;[N];安徽经济报;2000年
韩翠荣;[N];安徽经济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一鸣;[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程广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高慧斌;[D];吉林大学;2005年
杨贵仁;[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马焕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西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张波;[D];扬州大学;2001年
祝宗山;[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唐巧珍;[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蒋含丹;[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张继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施红英;[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闫沛莲;[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孟繁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赵青;[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数学教学中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精品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蒲塘飞雁——德安县程琴小数工作室
当前位置:&&&
生活数学张扬学生个性
上传: 黄晓梅 &&&&更新时间: 21:25:28
内容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数学是无意义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 生活情境&& 感悟数学&& 生活实践&& 用数学 人教版第二册数学第五单元是《认识人民币》,这是学生最怕学,老师也怕教的内容。3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需要6、7课时,有的班级还需要更长时间。即使课堂上认识了人民币,实际生活中也不会用。我曾经阅读过关于西欧一些国家教孩子认识货币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后,要求每个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去市场上购买东西,回来向老师汇报情况,如买这件物品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这样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提高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什么样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作单位》,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开展运动会,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接力赛。黄老师当裁判,可同学们没有接力棒,怎么办?这时,教体育的李老师送来了几根接力棒。课堂出示实物,想知道它有多长吗?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一个以学校开运动会为主题的生活情境。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人教版一年级《认识钟表》,给出一幅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生活情境图。教师语言叙述情景图:星期一早上7时,床头的闹钟不停地叫&宝宝起床!宝宝起床&&&小明连忙起身穿衣。墙上挂着一个钟表显示7时,并标明时针和分针;床头柜上有一个电子闹钟显示7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说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钟面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另一种是像闹钟这样的电子表。 这种紧扣生活与知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使获得的知识具有生命力,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设计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尝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以及学习知识的情感、态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相遇行程应用题》,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对&同时&、&相向&、&相遇&等概念难以理解。我组织学生活动,把两名学生分别在操场两边行走。教师发出指令,两人同时从两地对着走,再让几位学生用秒表计时。这时,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告诉学生这是&相遇&。然后让同学们看在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同学各走多少距离。活动后,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知识。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我们班每天排路队放学,都会来一个倒计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站得又快又好,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三、加强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认识钟表》后,让学生看学校作息制度,然后结合自己在家的活动情况,每人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这样可巩固学习的知识,也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父母和营业员算账,已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校后与同学交流。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都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创设各种数学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得到了发展。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 2、《数学教学参考》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课堂学生评价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