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水利万物而不争争是道家的思想吗

关于道家思想的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关于道家思想的思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富裕生活却不失人的感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的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mda...
事实上,你不能在争执中获胜。你输了,就是输了,即使你赢了,也等于输了。原因何在?即使你赢了对方,把他说得体无完肤,你也许觉得当时很解恨,但是,因为你逼得对方低你一等,剌...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深度阅读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十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高尚的善像水一样,水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处,居下不争,滋养万物,默默无闻,而且博大宽容,藏垢纳污,包容一切,因而水性接近了道,得道之人像水一样,老子借用水的品德来像征、描述道的风格。道是绝对、永恒、无限的宇宙本体,本体不可言说,只能体悟意会,因为超验的本体无法用经验的语言来表达,一旦用语言来说解,它就不是本体了,就成了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了。但为了让人们觉解道,我们只能勉为其难,说不可说,借用相似的事物以比拟。只能说道像什么,而不能说道是什么,老子也只是说“上善(道)若水”,水几于道,而不会说道是水,因为道是水的话,它就成了经验界的具体事物了,成了有限的相对的暂时的了,不足以为万化之源,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老子非常欣赏水之居下不争、润物无声、包容博大的品性,觉得以水喻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多次提到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江海处百川之下,故百川归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切河流的总汇,百川归之而为水王。老子之道也像江海一样无所不包,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最后又复归于它。老子因而奉劝最高统治者也要有这种胸怀,“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这里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是以道治天下的哲学王。他若想出众人之上,必定要使自己的言谈谦恭而退居众人之下;若想在众人之先而领导他们,必定要将自身利益退置于众人之后。因此圣人虽居上,而民不觉其沉重;圣人虽居前,而民不以其为妨碍,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烦。因为他谦下不争,因而天下没有与他竞争的,真和他竞争也没有能竞争过他的,因为他像大海一样。富于辩证智慧的老子深知上下前后的对待转化关系,因而为统治者提出了一套谋略,要上先下,两极相通,下之极即上之极;要前先后,后之最即前之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这最柔弱的能攻克最坚强的,没有可以代替它的,两极相胜。俗话也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几乎都不能运用。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耻辱危难的,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能够担负起国家的灾祸的,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表述暗含着反面的意义。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间驰骋往来,坚固的城墙却禁不住大水的侵蚀,厚硬的木船最终被海水沤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人们最讨厌的莫过“孤家”、“寡人”、“不谷”这些称呼,而帝王君主以为自称,有些事物损之反而使其受益,有些事物益之反而使其受损。“洼则盈”(二十二章)低洼处反而水多充盈,这和“谦受益”一个道理,谦者欠也,低下而不自足自满,故还能好学、受益而不断进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二十八章)知道刚强,却甘守柔雌,宁愿做天下最卑低的溪谷。“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道是天下万物的归宿,就像百川自动归于江海一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体冲虚博大,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老祖宗,用之不竭,填之不盈……
严格说来,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哲学家。他是孔子的老师,比孔子大二十多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苦县厉乡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原是建于东汉末年的老子祠。由于注意养生,老子活了百余岁,堪称老寿星了。而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圣人只有七十三岁。
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即东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管理王室的典籍,有机会博览群书,更能熟读民间得不到的卜筮之书《易经》,甚至夏之《连山》、殷之《归藏》等类似书。
每个人的学术成就都是吸取了以往的文明成果,再结合当代的生活经验,而加以发挥创新的。老子也不例外,他寝馈于艰涩深奥的《易经》中,吮咂了其中的伟大智慧,又披阅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分析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从而锤炼出了万古不朽的智慧宝典《道德经》五千言,创立了道家学派。
这是一首凝炼隽永的哲理诗,高度压缩和包容,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大道理,以“道”为本,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到隐士修身的哲学体系。道家哲学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也是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也是三才之道的,也是内圣外王的,不过道家的圣人和帝王与儒家的圣人和帝王不一样。道家用阴(居下,不争,守柔,贵虚,自然无为),儒家用阳(刚健进取,奋发有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友爱)。一阴一阳之谓道,共同构成中国之文化太极,儒道互补,儒主道从。儒家正面社会人生,积极入世,道家可入世可出世,从反面用否定的方式入世。孔子说:“我爱你!”老子则爱之极而恨之切,说:“我不喜欢你(的缺点)!”如此而已。
老孔都从《易经》这座神秘的殿堂里走出来,老子因之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孔子留下了《易传》。有人说老子受《归藏》(即《坤乾》,以坤为首卦,万物莫不归藏于地)影响而形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种说法没有足够的证据,《归藏》早已失传,老子时代已看不到了。我认为学生可以背叛老师而开辟自己的学术天地,老子仍然是受了《易经》的影响而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有人说《易经》首乾,以阳为主,《易经》那里应该是柔弱顺刚强,而不是柔弱胜刚强。这是汉儒编定的卦序,《易经》原来的卦序(先天次序)也是首坤的。即使首乾,也不妨碍老子用坤用阴。老子是在精通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而重阴用阴的,并不是只强调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老子发挥了《易经》中的阴性卦,如坤、谦、无妄、损、颐、明夷、遁、巽、观、艮、节、复、随等卦,把用阴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跟西方哲学史上的巴门尼德的地位差不多,巴门尼德运用理性的抽象创建了以“存在”为本体的形而上学,老子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从八卦、五行、二气中抽绎出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使哲学真正从原始宗教的迷雾中解放出来,又摆脱了以具体物质形态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
在那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哲学也同样发生大飞跃,人类从认识宇宙转而审视自我,从探索杂多的现象界转而追寻万物背后的本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辉煌起来。老子等中西哲人都喜欢借水以阐明哲理。《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战争的情形像水流一样,水往低处流,仗往虚处打,水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往低处流,战争要根据敌人情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以取胜。“兵者,诡道也。”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流水之善变。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感叹人生易老,时不我待,人应该像河水一样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传·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如水之流下,乃自然天性,人没有不生来即善的,正如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一样。但孟子这个比喻犯了异类不比的错误,人性善和水流下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同样可以说:“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其实人性无所谓善恶,生来如一张白纸,怎么图画都行,完全是后天塑造。正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性都是差不多的,由于后天的积习或努力而拉开了距离,“狼孩”、“熊孩”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告子也这样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中外古今的哲人纷纷论之而不休。
《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认为水是地的血气,又认为是人和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探究世界万物本原的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他诞生于世界文化轴心时代的公元前六世纪,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同时。他把水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始基,水产生了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老子也认识到水是生命的源泉,不光人,农作物和飞潜动植等都离不开水,都得水的滋润才能生存,水最能生长化育万物了。而且水往低处流,乐居下而不争高,藏垢纳污,胸怀宽广,大度能容,至静至柔,又至动至刚,摧坚克强无能过之。记得读大学时,一位女同学的座右铭是:“温柔如水,热情似火,冷淡如冰。”有一次被教中国哲学的老师发现了,老师让她改为:“温柔如水,热情如水,冷淡如水。”
并引用了几句老子赞水的话,说得那个女同学口服心服。水柔能克刚,波涛汹涌无坚不摧。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少豪杰死于美人的床上,一个赤裸裸的美人是无所畏惧的,最勇于拼命的,也是最可怕的,坏女人比坏男人更可恶可怖。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却迷于有心脏病的西施,西施捧心颦眉,夫差就吓得尿下,最终吴国丧于这个越国间谍手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乖乖地拜伏在弱不禁风的虞美人脚下,兵困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美人自刎励夫。
老子特别发挥了《易经》中谦、无妄、坤、明夷、颐、遁、损、复等卦,特别是前三卦,形成了自己的自然哲学、阴柔哲学。无妄就是顺物自然而不妄作,让人放弃一切主观愿望和期待,该来的自然就来了,不该来的自然也不会来。坤卦六爻纯阴,当冬至日,乃阴之极,故为老母或女婴;乾卦六爻纯阳,当夏至日,乃阳之极,故为老父或男婴。乾坤是阴阳两极,故为易之门户。如果说六十四卦表证了一年的阴阳变化过程,正是双重否定一个周期,乾坤是两个度,过坤则质变,子后一阳生,开始长阳消阴;过乾又质变,午后一阴生,开始长阴消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坤为大地,厚德载物;坤为黑夜,不见光明;坤为绝对静止、潜态。小儿纯阳体,小女纯阴体,元身未破,童贞纯洁。因为两极相通,返老还童,故乾为老父又为小儿,坤为老母又为小女。老子深明阴阳之理,把得道之人喻为“未孩(咳)之婴儿”,即是坤小女也,把道比作“玄牝”,即坤老母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深深咂味坤卦,知道应该效法大地,“人法地”,要像大地一样宽广,居下不争,承载万物,安定、宁静而稳重。“安贞吉”,安宁贞静自然吉利,故倡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因循自然,不要勤扰民。“履霜坚冰至”,踏着霜,则知坚冰不久将结,须防微杜渐,因而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看到“括囊无咎无誉”,扎住口袋,不进不出,封住嘴巴,无咎无誉,所以倡不言之教,收无为之益,“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看到“利永贞”,则知利于永远用阴、守静、贵柔、守雌。上地下山为谦,谦之言欠也,嵌也,遣也。山像征功高出众、卓立如山的伟人,地代表平凡广大的老百姓,虽然功高如山而言行谦下于众,众人自然喜欢他拥戴他。本来山是大地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崇高卓越起来,再高大也是站在大地上,离开了大地,高山则无所以立,所以脱离了群众的领袖就很危险了,安泰不离地母而无人敌之,一旦被引诱到半空中,便死于对方的刀下。大山甘心嵌回大地中,功勋卓著又非常谦虚的伟人甘愿从哪里来再遣返到哪里去,花木兰凯旋家园,哪有母亲不高兴之理?哪有乡亲不欢迎的?所以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有功劳而谦虚,自然有好结局了。相反,一个创好了而忘却家乡父老的人是决没有好结果的,连家人、村民都反对他,怎么会不凶险呢?陈世美不就是这种忘恩负义之徒吗?中了状元就忘了前妻秦香莲和父母了,做了附马的陈世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花天酒地,纸迷金醉,衣紫腰金,出车入轿,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搂着金枝玉叶的公主,比和蓬头跣足、荆钗布裙的农妇在一起有味多了。可怜兮兮的秦香莲拉扯着一对儿女,和公婆一起艰难度日。公婆去世了,她东借西凑把老人拥殡到土底下,咬咬牙领着儿女要饭逃荒来到东京,昧了良心的陈世美不认她,还派人去杀她,她一怒之下告到包青天那里,包公铡了负心贼,为秦香莲出了气!陈世美金榜题名时忘了家乡生身地和家中亲人,成了上山下地之剥,一个高高在上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贯鱼以宫人宠”,“硕果不食”,酒色伤身,元气斫尽,日薄西山,不久就要夷为平地了。故曰:“不利有攸往。”再继续这样醉生梦死,小命就呜呼哀哉了。人如谦虚,无往不利,故谦卦六爻爻辞都吉利。“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吉。”即使遇上艰险,有众人相助,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谦者欠也,不足之谓也,言行常觉不足为谦。卦像大山嵌入地中,山自觉不足也。不足则能受物而长进,盈满则不能接受新东西,故《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今人则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深深琢磨透了谦卦,从而阐发了许多深刻的宇宙人生哲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知足之足长足矣。”(四十六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至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
以上转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上善若水中的善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中的善是什么意思
09-05-12 &匿名提问
上善若水”是《老子》中的话,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U第四声)故几于道。” 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意指:一、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二、只有德行高的人才能容积更多的才能;三、也只有德行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这句话的出处是来自老子,含意是,水是万物中最柔软的,品性是最好的,它总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水有很大的力量,以柔克刚,所以从境界上说,水的境界是最高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待人处理,就应该如水一样不计得失,不能逞一时之意气,而应该做到以柔克刚,以德服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上善若水”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具体解释: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朴实无华现本性 无须出世无须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引语]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王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明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满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产生了称心如意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恶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善若水 处下不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