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的制备催化剂在酸中为什么会水解能说一下所谓的质子催化吗

乙酰乙酸乙酯质子转移过程及光谱的理论研究--《延边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乙酰乙酸乙酯质子转移过程及光谱的理论研究
【摘要】:
作为异构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中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分子内或分子间质子转移(PT)在很多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氢键的形成和质子转移现象在众多化学过程中重要而且很常见,质子转移可以沿着有机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进行传递,这种转移与分子体系的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同样重要,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学反应中都包含了全部或者部分质子转移过程。质子转移在分子间信息传递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乙酰乙酸乙酯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和一水合物在基态和激发态下的质子转移过程,考察了它们的稳定存在形式以及质子转移过程的可能路径。同时也研究了它们的光谱性质。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及水助催化的基态质子转移反应。通过研究异构化反应的势能面寻找最佳的反应路径。计算结果表明,乙酰乙酸乙酯不论是单体,二聚体,还是一水合物,酮式与烯醇式能量相差不大,酮式稍低。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乙酰乙酸乙酯是以酮式和烯醇式共同存在的,酮式含量占主要部分。通过对三种可能的反应机理的研究表明,直接进行的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需要的活化能很高(正、逆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55.7kJ·mol~(-1)、220.7 kJ·mol~(-1)),二聚体分子间双质子转移的活化能分别降低了48.3kJ·mol~(-1)、84.4 kJ·mol~(-1),当水作为催化剂时,反应活化能降低了29.4kJ·mol~(-1)和103 kJ·mol~(-1),反应更容易进行。结果同时也说明了氢键在降低反应活化能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讨论了异构化反应的机理。
2.同时运用组态相关的CIS方法优化了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和一水合物的激发态结构。计算结果显示单体和二聚体在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的趋势基本相同,由于酮式激发态到烯醇式激发态质子转移反应的活化能很大,反应难以发生,而逆反应活化能比较低,反应可以发生。而且因为激发态时烯醇式构型大部分转化为酮式构型,所以在激发态时酮式构型稳定。我们通过含时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溶剂模型下计算得到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与实验值基本吻合。一水合物的基态和激发态一起可构成四级反应过程,一水合物在基态时酮式构型比烯醇式构型稳定。由于酮式激发态到烯醇式激发态质子转移反应的活化能很高,反应难以发生。
3.分别利用混合含时密度泛函TD/MPW1PW91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理论方法、在6-311+G~*半基组下,以环己烷作为溶剂,计算了乙酰乙酸乙酯单体和二聚体的紫外吸收光谱。计算结果表明单体在基态时酮式构型M1与烯醇式构型M2都很稳定。由于酮式到烯醇式基态质子转移反应的正逆活化能都很高,反应难以发生。所以单体的紫外吸收光谱对应于酮式和烯醇式两种构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O621【目录】:
Abstract6-10
第一章 综述10-16
1.1 理论化学发展现状10-11
1.2 量子化学计算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11-13
1.3 分子反应动力学13-14
1.4 质子转移14-16
第二章 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及一水合物基态质子转移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16-32
2.1 简介16
2.2 计算方法16-17
2.3 结果与讨论17-32
2.3.1 乙酰乙酸乙酯单体基态的质子转移过程17-24
2.3.2 乙酰乙酸乙酯二聚体基态的质子转移过程24-27
2.3.3 乙酰乙酸乙酯一水合物基态的质子转移过程27-30
2.3.4 结论30-32
第三章 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及一水合物激发态质子转移动力学的理论研究32-44
3.1 简介32
3.2 计算方法32
3.3 结果与讨论32-44
3.3.1 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和一水合物激发态异构体的结构分析32-35
3.3.2 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和一水合物激发态异构体的相对能量35-39
3.3.3 乙酰乙酸乙酯单体、二聚体和一水合物激发态异构化反应过程39-43
3.3.4 结论43-44
第四章 乙酸乙酸乙酯单体及二聚体紫外吸收光谱理论研究44-50
4.1 简介44
4.2 计算方法44-45
4.3 结果与讨论45-50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51-52
参考文献53-57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华静;[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程林;成曙;肖晨静;;[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12期
钟萍;孙志浩;;[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蒲雪梅,郑文旭,王伟周,田安民;[J];化学学报;2003年03期
陈华宝,王保林;[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崔秀君;张卓勇;袁星;苏忠民;刘思东;;[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11期
汪鹏飞,吴世康;[J];物理化学学报;1994年08期
石土金,刘力,杨达林,朱起鹤;[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杨华;王孝伟;陈艳丽;张志丽;刘俊义;;[J];有机化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来蔚鹏;廉鹏;常海波;尉涛;吕剑;薛永强;;[J];火炸药学报;2011年01期
江南;杨儒;邱瑾;李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李树英;杨守焕;张书文;秦大伟;段洪东;;[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马小魁;;[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7期
马瑞进;龙翔云;;[J];大众科技;2007年06期
卢英林,韦平;[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5年02期
伍林;张正富;孙力军;;[J];广西轻工业;2009年04期
毕福强;樊学忠;李吉祯;王伯周;许诚;刘愆;李陶琦;;[J];火炸药学报;2012年05期
宣磊;郑建永;何耀莹;汪钊;;[J];发酵科技通讯;2013年02期
毕福强;樊学忠;许诚;李吉祯;蔚红建;付小龙;王伯周;;[J];火炸药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洪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陈启文;[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王雪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邵科;[D];浙江大学;2010年
温正城;[D];浙江大学;2009年
周灵初;[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樊继彩;[D];浙江大学;2009年
周鹏;[D];浙江大学;2011年
李英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源作;[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东贞;[D];郑州大学;2010年
余秋雁;[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梁建明;[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丁方园;[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张营;[D];江南大学;2011年
李保瑞;[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张璐;[D];西北大学;2011年
王样强;[D];西北大学;2011年
罗金安;[D];西北大学;2011年
张新瑜;[D];西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德华,宫宁瑞,刘继华,李惠生,王继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周子彦,吴学,苏忠民,田官荣,谢玉忠;[J];分子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赵继阳;周子彦;苏忠民;谢玉忠;吴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3期
吴国栋;吴祖望;;[J];染料与染色;2009年05期
封继康,徐文国,黎仲冰,孙家钟;[J];化学学报;1994年01期
周子彦,吴学,苏忠民,谢玉忠,潘秀梅,丁文兵;[J];化学学报;2004年22期
崔月芝,方奇,薛刚,许贵宝,于文涛,尹磊;[J];化学学报;2005年15期
杨迟,陈小明,崔英德,杨燕生;[J];Chinese Journal of C1999年04期
庞小峰;[J];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刘福娟;黄莉茜;;[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康红,施惠昌,卢强,奉玲;[J];传感器技术;2002年01期
杨忠华,姚善泾;[J];催化学报;2004年06期
齐玉华,许禄,刘忠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钟萍,衡湘斐,孙志浩;[J];工业微生物;2005年02期
许禄,吴亚平;[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春林,张中权,江明;[J];高分子学报;1995年03期
田秋,陈次平,何光龙,简华华,徐广智;[J];波谱学杂志;1998年03期
胡兴邦,李浩然,梁婉春,韩世钧;[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9期
梁婉春;李浩然;胡兴邦;韩世钧;;[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7期
屈正旺,丁益宏,李泽生;[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3期
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J];结构化学;2004年04期
戚传松;徐磊;李巍;王芸娜;;[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王华静;周子彦;于先进;;[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封继康,王启明,高志明,李君,李志儒;[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5期
李少霞,朱亚先,许永新,林丽榕,黄贤智;[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卓智;杨文彬;沈智威;韦茂彬;肖刚;吴仁华;;[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杨国强;胡睿;李沙瑜;;[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林月霞;王红艳;高思敏;张凤;;[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王琪;高放;刘信安;;[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张凤;王红艳;林月霞;;[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任宏江;苏克和;刘艳;肖骏;陆佳;;[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钱鹰;肖国民;林保平;袁春伟;;[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钱鹰;肖国民;林保平;袁春伟;;[A];第七届全国精细化学品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钱妍;李沙瑜;张国齐;王潜;王双青;杨国强;;[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沈勇;吴晓天;王亚学;梅娟;吴景恒;;[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唐婷;[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楠;[D];浙江大学;2010年
李茹姣;[D];吉林大学;2005年
张煊;[D];厦门大学;2003年
张蕾;[D];浙江大学;2008年
孙立祥;[D];山东大学;2007年
颜世海;[D];山东大学;2006年
吴显辉;[D];武汉大学;2009年
周中军;[D];吉林大学;2011年
刘海英;[D];山东大学;2011年
吴秀坤;[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德杰;[D];济南大学;2010年
杨国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高勰;[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张凤;[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张媛媛;[D];辽宁大学;2013年
周继明;[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刘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王涛;[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李云霞;[D];郑州大学;2013年
佘振银;[D];湖南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乙酸乙酯制备过程中用质子酸做催化剂的反应机理
碳酸钠,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的最佳方案进行分层,乙酸和碳酸钠能发生反应.免除的时间就可以了.氢氧化钠碱性太强钠,乙基原因水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乙酸乙酯水解实验的改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乙酸乙酯水解实验的改进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乙酸乙酯水解的碱性条件乙酸乙酯大概在PH值为多少的碱性条件就可以常温水解?请说的详细一点,包括温度,或者其他条件
正如其它的酯一样,如果只谈乙酰乙酸乙酯的水解,那么其常温下水解条件与大多数酯没太多区别,并且随碱性增强而增强.但是个人认为乙酰乙酸乙酯的水解所需碱性比一般脂肪族酯要强,因为乙酰乙酸乙酯中亚甲基上的氢由于受羰基和羧基两吸电子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酸性,容易以氢离子形式离去从而中和一定的氢氧根离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乙酰乙酸乙酯在稀碱液中加热会在水解成乙酰乙酸后发生酮式分解,脱去羧基中的二氧化碳而形成酮,而在浓碱液中加热则发生酸式分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乙酸乙酯本身就不稳定,常温下自身缓慢水解,碱性条件或酸性条件都会加快其水解的速率,而且当然是碱性或酸性越强,水解越快,所以,没有什么固定的pH值开始水解。而且对于大多数化学反应而言,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不同组成混合溶剂中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k是不一样的,常温下也有很多情况,你的混合比率不一样,PH要求也就不一样,没有一定的范围的。。。。。。。搞那么高深你科研人员啊
一般认为,在碱催化的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生成的乙酸被中和,更有利于水解反应的进行,反应应更快更彻底,但本文通过实验的证明实际比想象更复杂。也许我们更能体会“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了!没有探究型的教师,就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高等师范院校应重视师范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我们按照“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组织师范生对乙酸乙酯水解反应进行了探究。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提高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在探究NaOH溶液催化乙酸乙酯水解而进行的实验中……设置NaOH浓度梯度进行反应速率的检测及计算后,有人提出要用蒸馏水代替NaOH溶液重复试验,对数据进行修正,主要原因是? 答案写的是“乙酸乙酯会部分挥发,这样做可以减少误差.”请问这是什么逻辑.
在纯H2O中,乙酸乙酯的水解极慢(相比于有NaOH的条件),水解量比挥发量少得多,所以忽略水解,得到的乙酸乙酯减少量可近似认为就是挥发量.而挥发速率和有无NaOH并无关系,所以这样就得到了乙酸乙酯在NaOH中的挥发速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空白试剂也会产生消耗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酸乙酯水解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