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造假确定基本坐实,处于什么水平

韩春雨造假? 可以质疑, 但质疑也有规矩
[摘要]质疑并不可怕,科学进步正是通过不断的质疑而发展前进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至关重要。质疑不是科学审判,而应当是一种学术对话。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恐怕不会想到,自己会在2016年成为舆论焦点。从被部分媒体捧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到陷入国际性的学术造假争议,虽然韩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调,但围绕他及其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风暴却越演越烈。从5月2日韩春雨的论文发布在《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之后到现在为止,全球尚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地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现在已有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并公开韩春雨实验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7月29日,一度支持韩春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Gaetan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结论。而到7月31日上午,较早将这一学术争议引入大众视线的方舟子,直指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当方舟子出现的时候,媒体便无比兴奋:传说中的“诺奖级研究”,很可能“造假了”!韩春雨论文中的关键实验环节,图片来源网络。韩春雨副教授最终能否重复实验结果,又能否给科学界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解释,这需要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下,再次通过实验来验证。然而,即使这一实验结果并没有再次被重复完成,就能判定韩春雨团队在主观性地故意造假?科学的实验和验证向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科学的问题需要科学来解决。在此之前,韩春雨事件倒是给我们进行了一场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压根不懂什么是NgAgo技术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科学的“猜想与反驳”?当我们质疑科学结论时,怎样才是保持科学对话态度的质疑?首先,科学需要对研究本身建设性的质疑,而不是对研究人员的怀疑。韩春雨被媒体称之为“三无”副教授,即无名校身份(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无名气(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没有行政职位)。一个没有一流学术背景出身的青年学者,何以能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做出麻省理工、斯坦福实验室科学家都没做出来的实验?而既然世界上尚没有哪个实验室公开表示能够重复这一实验,怎能不让人怀疑结果是造假的?然而,科学研究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证明或证伪,而不是针对研究者本人履历的怀疑和猜测。过分聚焦科学家的履历和头衔,恰恰反映了媒体的浮躁和公众对我国科学界的不自信——即使是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也总喜欢放大其所谓“三无”科学家的身份。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对于正确的科学报道并无任何专业知识上的帮助,相反,容易使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和讨论转移到非科学的话题上。其次,科学质疑应针对事实,而不是进行简单定性。目前有关基因学家的质疑,主要是质疑其实验数据是否完全公开,是否有所遗漏,并没有对其定性为“造假”。这样的科学讨论和对话,在科学研究中是再通常不过的现象。事实上,也有生物科学领域专家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韩春雨的实验被其他研究人员声称不可复制,可能是因为其披露的信息不够,也可能这只是他研究过程中一个偶然的发现,还可能是其他人的操作有问题,当然,也可能存在数据造假。基于科学研究的长时性,应当给科学家更多时间。就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物科学领域专家对《科技日报》所言,“学术论文本身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有很多不确定性,韩春雨可以发表重复实验的论文,也可以邀请别人来他的实验室重复”。韩春雨是否真的伪造了实验,或对实验关键数据进行了造假,这只有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还原真相。但在缺乏直接的主观造假证据之前,媒体不应该随便冠以学术造假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再次,质疑应当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对话,它应该基于严谨的调查和实验基础之上。质疑不是科学审判,而应当是一种学术对话。正如7月29日发长文质疑NgAgo结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者GaetanBurgio 所认为,他并非是在指责韩春雨造假,他所持的态度是具有建设性的,即与其追逐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并且神神秘秘,不如“开放和分享我们的结果,以帮助每个人都避免在不可重复和没有意义的实验上浪费时间。在我看来,科学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韩春雨则在接受采访时称,科学的事情要由科学来解决,他会静待重复性实验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此之前无意跟任何人论战。一般来说,除非有直接证据证明了研究中存在造假,否则,科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是:科学的争论还是应该在学术圈解决,任何实验结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质疑并不可怕,科学进步正是通过不断的质疑而发展前进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至关重要。按照科学的规则和程序,韩春雨事件最终会水落石出,失误还是造假也迟早会有定论。如果事实证明了韩春雨的发现,那么有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好事;如果证明了是失误和造假,公众也可以通过这起事件学习和反思科学精神、质疑精神和对话精神。而后者,恰恰是当今社会更稀缺的。(文/吴志远)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zola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韩春雨造假基本坐实_二战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42,215贴子:
韩春雨造假基本坐实
11月28日电
(记者张家伟)《自然·生物技术》28日就广受关注的韩春雨论文争议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同时发表了一篇国际研究人员关于不能重复相关技术的文章,表示将在明年1月完成相关调查。中国的韩春雨及其团队今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最新的“编辑部关注”中提到了这些质疑。《自然·生物技术》说,这是为了提醒,学术界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该刊表示已和原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在5名作者中,韩春雨和沈啸同意发表这份“编辑部关注”,但等另外3名作者则认为这么做目前并不合适。在发表“编辑部关注”的同时,《自然·生物技术》配发了一篇通信文章,来自德国、韩国和美国的三个科研团队在文章中表示,无法重复此前韩春雨等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该杂志说:“此次,我们发表三个团队的实验结果,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中图4的结果,这一关键图表展示了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这些团队无一能在任何位点,或在任何高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条件下观察到NgAgo所诱发的变异。”该杂志还提到,另外一组科研人员在《蛋白质与细胞》期刊也报告了类似结果。这是指国际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15日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NgAgo的疑问》的文章,由多国科学家联合署名,文章对韩春雨及其团队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表示无法重复其实验。这些科研人员呼吁韩春雨团队尽快澄清其中的疑点,提供更详细的实验资料。《自然·生物技术》说,杂志编辑部已和原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作者们正在调查造成原论文描述实验很难被重复的潜在原因。该刊在声明中说:“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我前任女朋友大学跟我前任一样是个骗子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韩春雨到底有没有造假之学术性探讨
已有 16037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韩春雨 NgAgo
前言:写这篇博文的目的,不是要给韩春雨是否造假下一个定论。不是我不想,而是‘臣妾做不到啊’!因为,最终定论需要有专门的调查委员会,需要看韩实验室的原始数据,或者韩在公开的情况下,重复出自己的实验。但鉴于这么多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包括很多不是做基因编辑的,甚至不是做生物的,我决定有必要写一个大家都可以看得懂的,有专业性分析的文章。并且我准备持续追踪这个事件,解读最新进展,直到有人重复出来或者被证实无法重复。好吧,开始吧!韩春雨注定是2016年中国生物圈的焦点人物。先是横空出世,以一篇NatureBiotechnology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一两个月后,陆续传出其论文最关键的部分没法重复(Fig.4)。这个过程还跌但起伏,山重水复,其情节堪比美剧。先是有人宣布重复不了,大家一片附和;然后,跳出一个印度学者宣布,他重复出来!于是大家分分来取经,但也有细心人指出,他的结果可能是假阳性,需要测序结果才能确定。现在,最新的情况是这位印度学者宣布,测序结果是阴性。到这个时候,大多数人纷纷对韩春雨失去了信心。可是,就在我写博的前几个小时,一个来自澳洲的叫Gaetan Burgio的学者在推特上宣布他重复出来了!于是乎,又在网上引起了大讨论。总之,这事没完。 眼下丹麦正值夏假时间,人去楼空,本来节奏够慢的丹麦现在变得更慢。加上本人从事基因编辑多年,又正好本人有时间,便决定花点来写这篇博文。闲话一句,丹麦的夏假有点像国内的暑假,一是都是在夏天(虽然丹麦的夏天一点都不热),二是因为学校都放假,因此,丹麦人一般选择这个时间休假,以便在家看孩子:) 好吧,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先来看一个调查,即论文最关键的部分-有没有看到基因组敲除,即indels. 虽然24个参与调查的人里边,绝大多数回答no或者呆确定,但是有意思的是有一个人回答yes.其实,只要有一个人重复出来,韩就笑到了最后。但是,因为没有实验数据,我们无从判断这个yes是不是可靠。 再来看另外一个调查,即最后你怎么看NgAgo。30%的人回答,我绝望了,再也不尝试了。但也有,13%的人表示,不会放弃,认为NgAgo代表未来。 就我个人分析,韩文最让我困惑的是Fig.4a和Fig.4b的分歧。Fig.4a各靶点之间最大相隔30个核苷酸,T7EI切割,跑胶之后,各产物条带大小一致。而在Fig.4e,Cas9靶点和NgAgo靶点部分重合,相距小于30个核苷酸,但却看到了两者产物条带的明显偏移。另一个奇怪的地方是,NgAgo两个产物条带分别小于对应的Cas9产物。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蔡宇伽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当前推荐数:11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春雨 绝对造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