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 情人有声有孩子吗

>> 欧洲 >> 法国
解读法国大师杜拉斯:儿子早早夭折是纠缠其一生的噩梦
发布时间:
09:48:28&&来源:杭州钱江晚报&&作者:
浏览次数:
杜拉斯的童年经历让许多人恍然,并不是所有远赴本国殖民地的人,都过得丰衣足食,高枕无忧。
1914年,一个法国小女孩出生在西贡近郊。父母为她取名玛格丽特。然而,这对响应法国政府号召,来到时为法国殖民地的夫妻,却错误地估计了在当地的生活。双双在学校里做老师的夫妇,根本无法进入殖民地的上流社会。不久,父亲患病,只身回到法国后不久就病逝了。母亲只能带着三个孩子依旧留在了那里。微薄的工资与失败的投资让她几乎每天都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也因此总是虐打年幼的小儿子和女儿。
这就是杜拉斯童年的生长环境。
她喜欢中国汤的滋味,喜欢熏肉和辣鱼,还有被潮水冲上河岸的螃蟹。这些贫穷的味道,却是她童年的执着。她反倒是不喜欢苹果,那些来自诺曼底的青苹果会让她想到法国。
1929年,15岁的杜拉斯被送到了西贡的一所学校就读。
在《情人》里,那是她第一次有了财富和女人的体验。没有人会否认湄公河上的这场邂逅里有爱,但或许更多的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她要他的钱,他要她的身体。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结果。
杜拉斯曾将这段相遇定义为“年轻白人女孩失去童贞”。高高在上的心,和低入尘埃的身体。
她并没有回避出卖肉体而获得的利益,他的钱让她回到了法国。
那种登上轮船时的被引渡感,让她突然对财富产生了乖戾的偏执,在回到巴黎后,杜拉斯对金钱展现出了明显的贪婪,为了钱,她不断重复写作同一题材的作品。她对她购买的每件东西的价格都念念不忘,痛恨家务但却擅长做饭的她,即使在做饭时也要计算每个菜花了多少钱。她很节省,只有一条像样的裙装。甚至连她包装写作资料的口袋,也是从商店拿回来的塑胶袋。终其一身,她都生活在对财富的执念之中。
很难想象,杜拉斯一共拍摄了十九部电影,包括四部短片。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触电”应该回溯到1959年给阿兰·雷乃的电影《广岛之恋》写剧本。但是,编剧的报酬并没有和票房扯上一毛钱关系,杜拉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杜拉斯一生在金钱问题上始终看不开——《情人》的导演阿诺曾经提到过他们之间“暴风骤雨”般的交往,她不相信别人,认为别人都在骗她的钱,经常说别人的改编都是垃圾。
这个习惯独断专行、掌控别人的小个子老太太,让阿诺很生气,“跟那个跑到我这儿怪声怪气大嚷大叫、老是阻挡我使我无法坦诚拍摄的老女人合作?我不行!”1992年电影公映,杜拉斯很生气:他为什么把镜头拍得那么美?我要的根本不是美这种东西!
“慢”是杜拉斯电影的一大特色,一般一部电影有700个镜头,而《娜塔莉·格朗热》只有250个,《恒河女子》只有152个,而且全部是固定镜头。影片缺乏事件,情节没有跌宕,一直酝酿渲染着一种氛围——站着都能睡着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杜拉斯拍摄电影是为了对抗电影。在她看来,一般的院线电影把观众当脑残,观众花两三分脑力就可以理解,而她的电影至少要用到八分的智慧才能看懂。
杜拉斯第一任丈夫昂泰尔姆并不急着当爸爸,她说服了他,1941年,她怀孕了。
她渴望孩子的心情是迫切的,在她看来,女人就是母亲,没有孩子,就是对世界的一部分一无所知。她唯一停止写作的时期,就是生孩子的时候。然而,28岁,她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只活了几分钟。
她的痛苦是彻底的,也成为纠缠一生的噩梦。
第一个孩子的离世,让杜拉斯对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怀疑。“你能遇到的最严重的事就是写作,我从没遇到过比它更猛烈的事了,要说有,那便是生孩子。”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创造生命,再加上彼时,她还没有完全得到文学界的承认,也处于对自己的极度怀疑之中。
于是,上天给了她第二次机会。5年后,她与情人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的儿子出生了。她已经失去过一个,因此特别害怕失去他,不能错过任何与他一起的时光。有时,他打哈欠,她就吸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呼吸他打哈欠的气息。
她希望自己能够给他自由,事实也的确如此。她后来拍电影也是为了和儿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因为儿子喜欢,他几乎参加了她所有电影的制作。
(编辑:海然)
Copyright (C) 2008 Nouvelles d'Europ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1]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文:娅娅
来源 | 清唱(ID:qingchangaixiaoyang)
  今年双十一我在网上买了一口锅,我妈妈对它昂贵的价格表示不理解,我沾沾自喜地说:“说明书上说可以用一百年!”
  说完之后我就后悔了。果然,我妈立刻忧心忡忡地说:“那又怎样?你又不生孩子。”
  但是,我也不至于为了一口能传家的锅生孩子吧?
  我就是传说中的“丁克”一族,主动选择了不要孩子。
  “你们什么时候要孩子?”“怎么还不要孩子?”“工作是忙不完的,但生孩子要抓紧!”……刚结婚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们没少“催生”,但是我一直不为所动:如果我要生孩子,一定应该是我特别想要一个孩子,而不是别人觉得我应该生一个孩子。
  那个时候的我,刚刚有属于自己的家庭,离开父母的羽翼,不想立刻掉进生儿育女的牢笼。
  后来,朋友们陆续怀孕生子,看到她们挺着大肚子一脸母性的光辉,或者抱着粉嫩的小宝宝露出满足的微笑,我也会感动,觉得那画面特别美好,但是这也并不足以动摇我丁克下去的决心,总觉得生活尚好,不缺孩子。
  我可能属于比较自私的人,爱自己胜过一切。一想到我的时间、金钱以及另一半对我的爱和关注,可能被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好看和听话的熊孩子瓜分,我就想:不如,还是保持现状吧。
  当然,丁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与另一半达成一致。生育毕竟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他想,他有当爸爸的权利;其次,在中国传统家庭里,选择不生育需要面对各种压力,简直就好像你在与全世界为敌,只有当你的另一半也认可这种做法时,你才不是孤军奋战。
  幸运的是,我与他都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何况世界诸多冷酷与不完美,没必要创造出一个小生命来体会这些。
  我们就这样顶着父母的压力坚持丁克,直到33岁那年离婚。
  并不是所有的丁克家庭都会离婚,但离婚是选择丁克需要承担的风险之一。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离婚以后。
  我跟现在的男朋友一起养了一条叫汤姆的金毛,每天晚上,我们一起去江滩遛狗,教汤姆听懂“坐下”、“趴着”和“握手”等指令。
  一次,我跟男朋友大吵一架后提出分手,他摔门而去。晚上,我还像往常一样带着汤姆出门,它看到一个身形与男友相似的人便兴奋地冲上去,发现认错了,眼神立刻黯淡下来。那一刻,我忽然原谅男朋友了,他是汤姆的爸爸,这重身份,好像多了一张免死金牌。
  第二天,男朋友也借着想念汤姆的借口回来了。
  真不好意思,汤姆,一只金毛,成了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我突然想,如果之前那段婚姻里,我们没有选择丁克,结果会不会不同?
  唐代女道士李冶在《八至》里写过,“至亲至疏夫妻”。
  夫妻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亲近最亲密的关系,可以同床共枕、体肤互予、相濡以沫;但同时又是亲人之间最疏松的关系。毕竟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仅仅是爱,远没有血缘那么牢固,而杜拉斯说了,“爱,就是爱消失的过程”。
  据说每对夫妻一生中都会有100次离婚的想法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那么如果当时我们有个孩子,是不是就放弃得不会那么轻易?或许当时我们一起养条狗也可以。
  不过转念一想,好多有了孩子的夫妻也离婚了。
  丁克这些年,有过动摇,但最后生孩子的欲望,一直没有战胜不生的决心。
  我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都认为我不生孩子,是不负责任。但是,我觉得我正是很负责任,才不生孩子。空气那么糟糕、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应试教育如此不人性,为什么要让新生命来承受这些?
  我的好朋友梅小姐和先生也是坚定的丁克。梅小姐是这么说的:“我是坚信人生毫无意义的那种人,我可以面对我自己的无意义,但我不敢保证我能面对我千辛万苦孕育出的生命是无意义的。我很怕一些附加的期待成为我对下一代的绑架,因为生了孩子,我就变成自己痛恨的那类人。”
  梅小姐是那种会为人类的未来担忧到夜不能寐的姑娘。
  我承认天伦之乐、儿孙绕膝是莫大的幸福,但是,有得就有失。我既然选择了年轻时过轻松自在的生活,就根本不介意老了孤单落寞。因为世界是公平的,我也要为我固执地拥有自我而付出点代价。
  至于“养儿防老”,如果孩子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带到这个世界,对他们实在太不公平了。
  我身边很多当初与我们一样想法的人,坚持到一半,还是去生孩子了。绝大多数是无法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有些是因为人生出现变故,忽然强烈地渴望自己的生命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
  有些生了孩子以后,后悔没早点生,还想生个二胎;有的生完就后悔,觉得还是没有孩子好。从他们身上,我更加真切地觉得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没有那么强大的神经,可以为新生命的未来操心着急担忧,我仅有的热量与能力只能顾全当下的自己。
  最近又不断有人跟我说,生养孩子是其它事情不能替代的成长过程,可是,坚持丁克也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场几乎与全世界为敌的战争,同样让我成长。只是,你们长成了大人,而我长成了孩子。
  我就是自己的那个小孩,我要呵护自己,正视她的软弱与无能。
  人一定要活得强大吗?未必吧。只要适合自己,能够坚持,想得明白,人畜无害,软弱也是一种选择。
  ?作者:娅娅。公号清唱(ID:qingchangaixiaoyang)专栏作家。媒体人,生活上瘾症患者,一猫一狗儿女双全。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台湾知名美容专家,美容教父,“牛尔娜露可NARUKO”品牌创始人。
台湾著名造型师,《美丽俏佳人》主讲老师,被业界称为亚洲美容天王!
国际著名造型专家,殿堂级整体形象顾问,意大利KOEFIA国际学院教授。
美肤疗养专家/芳疗专家-秦彬老师,《我最想要的美丽书》作者。
中央圣马丁学院独家视频栏目,和鬼才设计师学作魅力大反派。
时装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出版传媒集团,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毁孩子的诗”和“青年不必读书单”|北岛|史康成_凤凰文化
“毁孩子的诗”和“青年不必读书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本标榜给孩子读的诗集,如果运用于不同年龄层,可能会变成“毁孩子的诗”。而那些热衷于给青年开书单的人生导师,最后胡乱开出的,也许是一份“青年不必读书单”。
一本标榜给孩子读的诗集,如果运用于不同年龄层,可能会变成&毁孩子的诗&。而那些热衷于给青年开书单的人生导师,最后胡乱开出的,也许是一份&青年不必读书单&。 今年,有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编选了给孩子们读的诗集:一本是王小妮主编的《给孩子们的诗》,年初出版;一本是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7月出版。相比之下,后者受到的关注显然远大于前者,一来是北岛的盛名仍在,二来,出版方的营销力度更大。而北岛也相当配合,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海书展的&诗性与教育&沙龙,还有到位于北京南五环寿宝庄的民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教孩子们读诗,场场不落。他最新的现场活动,是国庆期间到杭州出席&第三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并宣传自己这本新书。除了例牌的诗歌朗诵和新书签售,北岛还让孩子们给他戴上了红领巾。据到场者的描述,北岛还&在蓝天白云下,给大家敬了个热情洋溢的少先队队礼&。 正是在杭州,北岛表示,他还将选编一本《给孩子的散文》。 什么样的诗称得上是好诗、适合孩子读的好诗,那真是见仁见智了。 在那篇《给年轻朋友的信》中,北岛交代了编这本诗集的理由:三年前,他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兜兜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儿子带回来的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让他&把鼻子气歪了&。由此,他决定编一本诗集,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 北岛表示,他原来预设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小学生;但今年春天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诗歌创作课时,他采用这本诗集的初稿做试用读本,效果很好,感到大学生也适合。&有读者说,也适合有童心和诗心的成年人。&但问题可能恰恰在这里。一本标榜给孩子们读的诗集,如果适用于不同年龄层,可能违背了其初衷。孩子们应该读古诗还是现代诗?如果是好诗,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不成问题;但什么样的诗称得上是好诗、适合孩子读的好诗,那真是见仁见智了。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好诗,但它们的入选,就显得很不&北岛&。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本诗集选编思路的不统一。北岛在上海书展上接受采访时曾解释,为什么收入食指的诗歌,又为什么收的是《在你出发的地方》而不是更著名的《相信未来》:正如他在《七十年代》一书中所说,1970年春,他和同班同学曹一凡、史康成相约去颐和园游湖,史康成在船上朗诵的一首诗,如轻拨琴弦,一下子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他的七十年代,在他看来就是从那个充满诗意的春日开始的。那首诗就是食指的《在你出发的地方》。北岛的记忆可能有误,查《七十年代》一书,史康成朗诵的那首诗应该是《相信未来》。姑且不论当时究竟是哪首诗深深打动了北岛,但不管是哪一首,都是对北岛本人更有意义,而不是对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有意义。 看到北岛配合地出席各种现场活动,让人不由得想起1925年&青年必读书&风波时的鲁迅。当时《京报副刊》发起推选&青年必读书&活动,问到鲁迅时,他给了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回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正如作家止庵在《从&青年必读书&谈起》一文中所说,鲁迅不是开不出这个书单,而是他拒绝开书单。&鲁迅的举动,在我看来更接近于目下所谓&消解&,针对的是&青年必读书&中的前提设定,即那个&必&字;以及因诉诸公共媒介而对价值取向的一种规范。&而反对设定前提和规范价值取向,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也就是说,鲁迅不是不能开这个&必读书单&,但他不代读者作价值判断,把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自己。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止庵在同一篇文章中说,他曾看过一份《为初学者开列的中外文学书目》,其中日本部分有《源氏物语》、《日本狂言选》、《我是猫》、《破戒》、《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和《为党生活的人》六种。六种书涵盖古代、近代和现代,古代和近代部分虽不无可议之处,但好歹说得过去;现代以后两种为代表作,则实在太荒唐了。开书目的人恐怕已经多年不读书,对日本现代文学一无所知。所以,除非有真本事,不然就不要随便向读者推荐这个那个。 读者需要有人做靠谱的筛选,这样在挑选读什么书时,就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出版物那么多,读者需要有人做靠谱的筛选,这样在挑选读什么书时,就可以事半功倍。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他的代表作)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从日到日,他每隔一周就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写信,寄去至少一部他认为哈珀总理应该阅读的文学作品,并在信中写上推荐理由。他总共写了101封信,向哈珀总理推荐了超过101部作品。 遗憾的是,他从未收到过哈珀总理的亲自回复,所以也无从知道,哈珀总理对他推荐的这些书有何看法。这是全世界最寂寞的书友会,成员只有两个,一个不断寄书、写推荐信,但&101封去信换来的是7封由别人代笔的程式化的回信以及94场蓄意的缄默&&而我心目中的书友连嘀咕都没嘀咕一声&。为什么坚持做这样一件看上去徒劳无功的事情?扬&马特尔解释道:&如果某人有权凌驾于我,那么,没错,他读不读书或读什么书对我就太重要了,因为从他所选读的书中即可看出他的思想和可能的行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小说、戏剧、诗歌等思想产物熏陶的人,或许尚能掌握一国事务,并维持基本现状,但绝不可能真正引领这个国家。为了有效引领国家,领导者不仅需要了解现状,还要对未来有所设想,没有什么比文学更能展示这种理解力与想象力了。& 扬&马特尔的推荐书目虽然对哈珀总理无效,但普通读者倒是可以从这份书目中获益:这是找到好书的捷径之一。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回答&如何找到好书&时,说自己的诀窍是追随喜欢的作家,然后从这位作家的书里挖他(她)喜欢提到的人,就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好作者来。比如,他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是小时候读王小波看到的;第一次知道胡安&鲁尔福、科萨塔尔,是打马尔克斯那里知道的;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是从村上春树那儿。&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而且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不会差到哪里去。&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亚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 总之,谨记一个原则:别轻易被别人左右,选你自己想读的。这个原则适用于很多领域,不过就看你能不能做到了。
[责任编辑:杨海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1035405
播放数:212875
播放数:24115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拉斯一生有多少男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