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把握若无其事的反义词词

一年级要掌握的反义词 文档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年级要掌握的反义词 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七)把握反义词的意义和对应关系 1.反义词的基本类型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这是客观事物矛盾现象的反映.有意义完全相反.互相排斥.无中间概念的.叫绝对反义词.有意义互相对应.但并不互相排斥——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七)把握反义词的意义和对应关系 1.反义词的基本类型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这是客观事物矛盾现象的反映.有意义完全相反.互相排斥.无中间概念的.叫绝对反义词.有意义互相对应.但并不互相排斥.有中间概念存在的.叫相对反义词.注意:?反义词应是同一意义范围里的词.不同范围里的词.或否定的概念.都不是反义词.也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为最多.动词和名词较少.例如: ①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的. ②生物的生存与死亡是大自然的规律. ③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一定要给予奖励. ④对玩忽职守的人员.都要给予处分. 例①②句中的“生存 和“死亡 是绝对反义词.无中间概念.例③④句中的“奖励 和“处分 是相对反义词.有中间概念存在. 2.反义词关系的灵活性和确定性 反义词关系不是简单地一一相对或一成不变的.单义词当然只有一个反义词了.例如: ①鲁迅出生在一个官宦人家. ②他老人家是去年九月份去世的. 多义词则可能在不同的含义上有不同的反义词.这样一个词就可能与几个近义词都能构成反义词关系.例如: ①这个商场的售货员对待顾客十分冷淡. ②那位同志热情地帮助我们安排好了住宿. ③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就很冷淡. ④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十分亲密. ⑤他只是冷淡地应酬几句就走开了. ⑥老朋友阔别重逢.当然分外亲热. ⑦会场里的气氛十分冷淡. ⑧真没有想到对这次活动反响那么热烈. 从上例可以看出.“冷淡 在不同意义上有不同的反义词.其中①③⑤⑦崐句中的“冷淡 分别与②④⑥⑧句中的“热情.亲密.亲热.热烈 构成反义词关系.并且不能互换. 还有的词之间在静态意义下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关系.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里也能构成反义词关系.可算是临时反义词.当然也要注意.反义词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灵活多变的.但在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跟哪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则是确定的.是没有任何灵活余地的.例如: 我们的痈疽是他们的宝贝.那么.他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 例句中的“痈疽 与“宝贝 本不是反义词.但在这样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们却构成了非常恰当的反义词关系. 3.了解反义词的重要作用 反义词能揭示矛盾事物的对立面和对立性.在语言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1)利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对比.映衬.仿词和反词修辞.以突出事物的矛盾性.揭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使观点表达得鲜明.透彻.有力.收到幽默.嘲讽的表达效果.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满心“婆理 而满口“公理 的绅士们的名言姑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例①利用反义词对比.使道理鲜明而突出.例②仿照“公理 造了“婆理 .深刻揭露了绅士们这帮反动派的走狗口是心非的歪理.及其替女师大校长杨荫瑜帮腔的嘴脸.也讽刺了杨荫瑜以婆婆自居的封建家长面目. (2)连用多组反义词可使思想表达得更充分细致.有强调与增强语势的作用.例如: 一个人坚强还是懦弱.诚实还是虚伪.文明还是粗野.文雅还是粗俗.慷慨还是自私.温柔还是粗暴--是任何政策.法律难以规定的. 例中连用六组反义词.就将文艺在教育改造人的灵魂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3)利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含义深刻充满哲理的警句.使语言含蓄而富有感染力.例如: ①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又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上例用反义词构成警句.就把时间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了.很有启发警醒作用. (4)利用反义词可以帮助辨析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例如: ①这两天活不多.我们很轻松自在. ②考试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轻松了. ③这活儿一点也不累.我们干得都挺轻松的. ④沉重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身体. ⑤进考场前.大家都显得十分紧张. ⑥常年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过早地衰老了. 要想知道前三句中“轻松 的含义各是什么.只要分析一下后边三句中它们的三个反义词就清楚了.④句中的“沉重 与①中的“轻松 是反义词关系.可见①句中的“轻松 指无负担.活不忙.⑤句中的“紧张 与②中的“轻松 是反义词关系.可见②句中的“轻松 指精神上不紧张.⑥句中的“繁重 与③中的“轻松 是反义词关系.可见③句中的“轻松 指任务轻不繁重. (5)利用反义词可以辨析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①他的动作反应十分灵敏. ②他在钢丝上翻身腾越.动作灵巧得像一只飞燕. ③他虽然才刚四十来岁.但动作已有些迟钝. ④他身上的伤刚好了一点.做起事来还有点笨拙. 例①②句中的“灵敏 和“灵巧 是一组同义词.它们的差别在哪里?看一看③④句中它们的反义词“迟钝 和“笨拙 就知道了.“迟钝 指动作反应慢.它的反义词“灵敏 自然指动作反应快了.“笨拙 指身体不灵活.它的反义词“灵巧 自然是指身体灵活了. (6)在构词上利用反义语素或反义词.能构成许多概括.鲜明.生动而又对比性强的合成词.成词或谚语.如“好歹.甘苦.深入浅出.无独有偶.失败为成功之母 等.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敷。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炙,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①,病亦应除。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膈②,随手而差。……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大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系,宜含宥之。”大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耳。”
注:①壮:古时扎一针为一壮。②膈:穴位,在第七胸椎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兼通数经  经:经脉。
B.舍去辄愈  舍:丢弃,不要。
C.或难其异  难:难处。
D.佗针膈  针:扎针。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华佗“医道高明”的一组是
①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②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③即各与药,明旦并起。④佗针膈,随手而差。⑤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⑥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A.①②⑤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医术高超,治病时配合汤药,心中把握着各种药物的分量与比例,不用称量就很准确。
B.华佗对倪寻、李延两个症候一样的病人,却采用不同的处方,一个下泻,一个发汗。
C.华佗被杀之前,拿出一本医书,交给狱吏,但狱吏不敢收藏,就偷偷地把它烧掉了。
D.太祖患头痛病,召华佗来后,华佗认为不能一时治好,曹操以为华佗有意拖延病情,借以抬高自己。
(选做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河大合唱》的震撼李岚清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冼星海不愧为是作曲大师!  在钦佩冼星海的才华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他为创作这部作品付出的艰辛劳动。实际上,在拿到歌词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收集创作素材作了细致的调查,而且为写作大型作品进行了先期的“练笔”——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和排练演出。他还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他还去学唱船工号子,后来用到了《黄河船夫曲》中。在创作期间,他经受了疾病的困扰和夜以继日的辛劳。为了尽善尽美,他支撑着病痛之身反复推敲,每写出一章,就请人试唱,再做修改,仅《黄河颂》就改了三次。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帮助和辅导下,经过十余天的排练,于日首演,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演唱,邬析零指挥。紧接着,从4月25日起,冼星海又连续十次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员从开始的60多人,陆续增加到100多人。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主要节目。日,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对《黄河大合唱》的简谱版进行修订,定名为“交响大合唱《黄河》”。这次修订,在原来八个乐章的基础上,加写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写了说白和各乐章之间的音乐,重新编配了以交响乐队伴奏的合唱总谱。由于冼星海当时远离祖国,生活动荡,总谱完成后没有机会试奏和修改,还有不尽完善之处。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举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苏联舞台,由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用俄语演唱。1956年,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指挥俄罗斯合唱团和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用俄语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和音乐性;贴近劳苦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借鉴上看,它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分。全曲由八首歌曲组成,既各成章节,又浑然一体。《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  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以及据其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仍是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国爱乐乐团指挥余隆告诉我,日至4月1日,他们到欧美七个国家的22个城市巡回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仍然是震撼西方乐坛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这部作品的情景时说:“《黄河》时而翻卷澎湃,时而深沉低回,时而轻舒徐缓。在20分钟的演奏过程中,我与全体演员始终噙着眼泪,年轻钢琴家郎朗的真诚泪水也与亲切的琴声一起,感动着台下的听众。美国听众和中国艺术家的情绪完全沟通融汇,人人热泪盈眶……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这个享誉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让我感慨和难忘的,不是乐团对古典名作的独到诠释所引来的全场欢呼,而是加演钢琴协奏曲《黄河》带来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钟的大作,是音乐会中的罕见之举!”我想,爱乐乐团这样安排,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写照!(节选自《时代的强音震撼的旋律普遍的音乐——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见2005年第20期《新华文摘》) 1.下面对这篇回忆录所作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回忆录语言平实客观地介绍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所发挥的战斗作用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赞颂了它强劲的艺术生命力。B.文章开篇介绍冼星海的“宏愿”,提示了《黄河大合唱》的主题,统领全文。C.标题“《黄河大合唱》的震撼”亦即贯串全文的思想感情的线索。D.文章介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冲动,突出说明诗与歌的结合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E.回忆录采用纵式结构,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它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说明它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了共鸣。2.文章反复使用了“震撼”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用饱含激情的笔触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艺术魅力及其巨大影响,揭示了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生活与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请结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泰山,鸿毛陈& 霁    ①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②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③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④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⑤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⑥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⑦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⑧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⑨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⑩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雾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  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1.第⑦段加粗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D.第段中的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E.第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F.文章重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4.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泰山,鸿毛陈&&霁   (1)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2)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3)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4)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5)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6)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7)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8)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9)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10)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11)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12)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13)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14)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15)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16)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17)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18)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19)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雾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20)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21)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1.第(7)段加粗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第(9)段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D.第(17)段中的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E.第(19)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F.文章重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4.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对比:__________________。类比:__________________。5.第(11)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6.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打扰(r3o)
游泳(y%ng)
伫(ch))立
光霁(j@)日明
B.质(zh@)朴
短暂(z4n)
安谧(m@)
迥(ji%ng)然不同
C.追溯(shu^)
伉(k4ng)俪
崇奉(f8ng)
溘(g4i)然长逝
D.崭(zh3n)新
憧(ch#ng)憬
寂(j0)寞
根深蒂(t@)固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四、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五、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六、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七、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八、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九、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握反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