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上):为什么现在的意识形态上存在的问题变得比较左

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 -max上传文档投稿赚钱-文档C2C交易模式-100%分成比例文档分享网
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
文档名称: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pdf
格式:pdf&&&大小:1.71MB&&&总页数:48
可免费阅读页数:48页
下载源文档需要:20元人民币
请务必先预览看看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等情况,预览与实际下载的一致,本站不支持退款。李凡:台湾民主发展之我见
日 10:45来源:
作者:李凡
2008年台湾大选结束以后,马英九在庆祝大选胜利的会上自诩台湾民主是亚洲民主的灯塔。但是,对于中国大陆的民众来讲,他们所了解的台湾民主却有不同的表象,这些包括&立法院&里&全武行&的打斗、严重的权钱交易式的贿选,以及用开枪的方式改变选举结果的&传统&等。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人的眼里,所谓的台湾民主就是台独。该怎样看待台湾民主的变化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呢?笔者从2001年起曾经多次到台湾访问,也看了多次台湾不同类型的选举。所看所思,深有感触。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为了稳固统治,台湾一直实行&军事戒严&,国民党在台湾施行的是专制统治。前有&二&二八事件&,后有&美丽岛事件&,这个期间无数的台湾人受到迫害,以致失去生命。这些都是血腥的记录。台湾民主化之后,各地建立了许多纪念馆,将这些事件都陈列出来,让后人了解。
1987年,蒋经国宣布解除军事戒严,开启了台湾走向民主化的发展道路。台湾民主化的发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社会面对的内外变化,二是台湾领导人的决断。
首先是台湾社会的发展,给了国民党政府很大的压力。当台湾的经济在70年代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台湾的中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同时台湾也逐渐开始对外开放,大量的人走出台湾,了解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社会内部要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要求民主的呼声在不断加大。社会要求开放公众政治参与之路,让公民进行政治参与,而不是国民党垄断权力。社会各界办的各种各样的媒体不断涌现,随封随开,政府无法禁止;非政府组织也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台湾退出联合国,引起台湾内部巨大的震动;中国大陆从70年代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国际大格局的转变,对台湾带来更为巨大的外来压力。
这些内外压力,形成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巨大挑战,迫使台湾地区领导人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1987年果断地宣布解除戒严,顺应民意,开放媒体和社会空间,并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访问。
解除戒严、开放媒体,导致台湾开始走向民主化道路。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台湾社会并没有因此产生更激烈的政治动荡,对经济的发展也没有产生多少负面的影响,而是用一个比较平稳的方式,打开了民主转型的大门。台湾由反对势力组成的反对党民主进步党很快就建立了起来。反对党成立后原以为要面临的政府大逮捕根本就没有发生,蒋经国默认了反对党的成立,主导了这一场巨大的政治变化。
台湾开放民主的道路也逐渐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变化。蒋经国去世以后,对于台湾民主的走向,在国民党内部形成了委任直选和公民直选两大派的争论,导致第一次国民党的分裂,新党出走,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反对党。台湾的民主化最终导致领导人的全民直接选举。1996年,台湾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大选。如果从理解民主最主要的内容是选举来看的话,这就是台湾民主的真正开始。在1996年的选举中,虽然面对各路人马的竞争,国民党还是轻易取得了胜利,继续执政。但是在2000年的大选中,执政的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当时,宋楚瑜和国民党领导人闹翻,结果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宋楚瑜的参选再次分裂了国民党,分散了国民党的支持票,结果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当时陈水扁的得票率只有39.3%。在2004年的选举中,国民党和其它泛蓝力量进行整合,由连战和宋楚瑜联袂出马竞选,本来大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或许是由于选举中出现的&两颗子弹&事件,使得民进党以微弱多数再次赢得选举胜利。一直到2008年,马英九和萧万长再次统合泛蓝力量,才夺回了丢失8年之久的台湾政权。
台湾民主的成就
在台湾民主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民主是一步一步艰难实现的,在&解严&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渐建立:
建立了公平的选举制度。台湾政治的合法性已经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候的强权统治逐步转变成由选举而来。在国民党到台湾的早期,也存在一些基层选举,例如县乡长的选举和基层民意代表的选举,但国民党操纵选举,控制选举,以及用钱贿选是普遍现象。国民党政府曾经将这些有问题的选举称之为&台湾的民主&而加以炫耀,但是遭到了台湾社会的唾弃和反对。随着台湾公民社会发展,当中产阶级成长起来之后,发现对于中产阶级的参政来讲,最好的路径就是参加这些基层的选举。80年代以后,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台湾的选举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建立了中立的选举委员会,建立了公平和公开的选举程序。
现在可以看到,台湾的选举类型虽然有很多,例如&立法委员&的选举、村里长的选举、县市长的选举和县市议员的选举等等,但这些选举都有非常规范的操作程序。在投、开票的过程中,几乎看不到违规操作和操纵选举。当然,台湾选举中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例如屡禁不止的贿选问题、地下钱庄和赌头操纵选举的可能性问题,以及让人抨击的选举中屡次出现的枪击事件是否影响和操纵选举结果的问题等。当局也用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持选举的公正性,例如为了打击贿选而加大了举报的奖励等。因此,就选举制度本身而言,台湾的选举基本上是一个制度化的和法治化的选举,可以保证选举的自由和公平。国际社会也认可台湾选举的制度和程序是公平和公正的。可以讲,选举在台湾民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
建立了两党政治制度。国民党到台湾以后,经过&二&二八事件&,压住了台湾的本土力量。之后国民党一党独裁,垄断台湾政治进程。曾经有些知识分子想组建反对党,但没有成功。一直到80年代后期,反对党在台湾才正式出现。就台湾当时的政治力量而言,反对党力量不大,但是却在2000年第一次取得了政权。在连续8年民进党执政的过程中,国民党的力量在不断削弱。2008年大选,马英九领导下的泛蓝联盟取得了大胜,而民进党士气大落,内部出现分裂,以致当时有人估计,可能就此民进党翻不了身。但是在经历了2009年县市长选举和2010年的五都选举之后,民进党又很快恢复起来,形成和国民党两党鼎立的局面。
这样来看,台湾政治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固的两党制政党制度。双方从实力上已经势均力敌,国民党要彻底打败民进党,或者相反,都已经不可能。在两党之外,虽然还有一些其他政党,但是也就只能提倡些自己的看法,都无法对这两党形成挑战。这样台湾就已经从民主化初期的国民党、新党、亲民党和民进党的多党政党体制转变成一个比较巩固的两党政体。两党各自代表的社会力量,也逐渐分明。国民党比较多代表外省籍和城市有产阶层,而民进党则多代表本省籍和社会下层人士;在地域上,也逐步形成了北蓝南绿的基本格局。
巩固了民主政体制度。按照国际上的民主政体巩固理论,一个新兴民主政体,只有在经过两轮政党轮替之后,才能形成巩固的民主体制。这就是说,新兴民主政体虽然可能有比较好的选举制度,但当选举结果表明执政党选举失败,可是执政者不承认选举的结果,拒绝交出政权,或者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制造混乱,这就表明民主失败。而如果经过两轮的政党轮替都出现权力转移过程是顺利的,就表明这个民主的游戏规则已经被人民和政治精英所接受,民主就在这个新兴民主政体中巩固下来。从这个理论来看,基本可以符合台湾的情况。2000年,民进党上台,实行第一轮政党轮替;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5年后,和平交出政权。2008年,民进党执政两届8年以后,又和平交出政权;国民党再次上台。这样就实行了两次政党轮替。这两次政党轮替的政权转移都和平地顺利完成,各政党都承认选举所带来的政治合法性,政权和平转移的民主游戏规则为台湾社会所接受。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生态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这两次政党轮替使得选举所带来的政治合法性的观念,成了台湾政治文化的主流。
台湾民主化的过程虽然没有剧烈的动荡,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了民主发展过程。这些问题包括两类,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二是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中的最大问题是族群问题,表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就是统独问题。这个问题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变成了民进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诉求,利用统独之争来动员本省人支持民进党。而国民党主张两岸发展关系,缓解紧张关系,被民进党批为卖台。族群问题和统独问题影响了台湾民主的发展,成为划分两党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难于解决。
而诸如&立法院&的武打场面等,以及没有妥协和对话的党争等这些,都属于台湾民主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很多&立委&在镜头面前打得不可开交,那是给选民看的&做秀&,镜头一移开,马上就偃旗息鼓。随后在同一家饭店遇见,还会客气打招呼。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在掌握政权之后,都被社会批判为行政无能,只会党争恶斗搞选举,不能很好地执政;台湾&立法院&委员被批评为无心议政,只是一心跑基层拉选票等。这些都说明台湾的民主虽然经过两轮政党轮替之后,从形式上已经巩固,但是民主的内容,以及民主的质量,也包括制度建设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美国的民主制度建立已经有200多年,尚且存在权钱交易、腐败等严重问题,一个20多年的新兴民主政体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问题在欧美等老牌民主国家发展的早期也都存在,随着民主品质的提高都逐渐得到了解决。
民主带来了什么?
台湾民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带来了许多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但是对于台湾的普通人民来讲,台湾民主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这是需要值得关注的。这也是理解台湾民主发展结果的重要观测点。其实就政治发展来看,民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人民来讲,民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更自由、更有尊严地生活。
从台湾的民主发展来看,依我个人的经验,台湾的民主给台湾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并不是上述政治制度上的变化,而是实际上对台湾公民权利带来的变化。2001年,也就是在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之后,我曾经到台湾做访问学者一个多月。当时第一次政党轮替刚刚结束,我的一些国民党的朋友和同学担心民进党上台会对国民党进行迫害,都心有余悸。我在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都很小心翼翼,担心隔墙有耳,怕被人打了小报告;即使在公开场合谈话,也要求我小声,不要让旁人听见。2008年,国民党夺回政权之后,民进党有人也曾经有这样的担心,但是最终什么都没有发生。2010年&五都&选举的时候,我在台湾,已经感觉到台湾有了空前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再担心会因言获罪了。
所以根据我的理解,台湾民主的结果,尤其是两轮政党轮替的结果是台湾社会的人权和公民自由权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举例来说,在台湾民主化过程开始的时候,社会需要更多的自由,因此需要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因此台湾出版法的恢复就成了保证出版自由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台湾民主发展的今天,这个曾经是无数社会人士希望得到的出版法已经被取消,这个取消不是说出版自由被取消,而是台湾现在的言论自由程度已经不再需要出版法来加以规范了。台湾任何公民如果有财力的话都可以办杂志报纸,办出版社,办媒体就像登记注册一个公司这么简单。
这表明,台湾民主所带来的重大变化,是台湾人民已经有了空前的自由,也就是空前的人权,任何人在台湾都可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尊严。因此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民主推动了人权的提高,而反过来人权的发展又推动了民主的前进。而保证这个民主&&人权发展正常秩序的就是法治。所以以前只有在欧美国家(亚洲是日本)才存在的法治,现在台湾也可以看到了。而这个法治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中华文化的地区曾被认为是难于建立的。
(李凡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袁训会]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什么现在的意识形态变得比较左
Dream_dmHM0
不就是去模仿老外倒计时,上海不就生命所以,腐朽的外来文化,是要命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华文明的曙光 【范文十篇】
中华文明的曙光
范文一: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衔接的这个单元,
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性。
2农业发展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原始宗教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
新课教授:
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据。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早期农业
活动:观察图8-31
三问:对比书本《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
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
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又演变为什么用处?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
(3)阶级分化
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4)早期城市
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
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
(5)原始宗教
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
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
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来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
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图。
合作讨论: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
2、这些文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文明的诞生
范文二:《中华文明的曙光》 的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如何学习历史,比如注重第一手资料的使用,如何通过观察考古出土的文物去推测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这课仍然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上完课后感慨良多,既有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如释重负,也有不尽人意的些许遗憾。
本课教材中学生的活动设计,我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一、 让学生自主阅读,提炼归纳。阅读书本109-111 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据。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二、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1)早期农业这环节, 让学生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文字萌芽这环节,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3)阶级分化,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
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
范文三: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奉贤区曙光中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内容,知道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时间概念;通过学习“北京人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在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历史地图等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分析解释;知道考古资料和口传资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
3.认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认真了解、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现代人是如何知道远古人(如“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说明:
1.通过对旧石器时代最重要、最典型的考古遗址“北京人”的学习,可以了解原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故为本课重点。
2.以考古资料等史料再现历史,借此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有难度,故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吕氏春秋》等书籍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黄帝发明创造的传说:有的说黄帝发明了车,有的说黄帝发明了煮饭的锅,有的说黄帝教百姓盖房子居住。黄帝几乎成了古代发明创造的“万能博士”。
1.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何差异?
2.如果需要探究关于黄帝的历史,这些传说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关于“北京人”的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让学生观察北京人的容貌特征。 学生:毛发浓密,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等。 教师:这些不同于现代人的特征表明什么?
学生:北京人还残留着某些猿类的体质特征,是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播放《旧石器猿人生活情况》动画录像,然后出示《北京人生产生活想象》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录像和图片中提取关于北京人生活、生产的有关信息。
学生:北京人使用石块敲打成的粗糙石器,食物来源于狩猎和采集,能够使用火来驱寒熟食,用兽皮、树叶做衣服来保暖蔽体,过群居生活等。这些表明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处于旧石器时代。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片和录像材料了解了许多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和录像材料是现代人的想象,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学生:激烈讨论,各自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意见,指出是通过对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遗物来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分析:本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和录像资料,学生经过观察、阅读、讨论,从材料中获取一些历史信息。分辨信息的有效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指导。而后半部分着重使学生懂得材料不完全是史料,上述图片和录像都是现代人对远古时期的想象,这些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考古遗址遗物加以复原的,从而使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
范文四: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内容,知道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时间概念;通过学习“北京人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在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历史地图等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分析解释;知道考古资料和口传资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
3.认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认真了解、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现代人是如何知道远古人(如“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说明:
1.通过对旧石器时代最重要、最典型的考古遗址“北京人”的学习,可以了解原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故为本课重点。
2.以考古资料等史料再现历史,借此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有难度,故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吕氏春秋》等书籍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黄帝发明创造的传说:有的说黄帝发明了车,有的说黄帝发明了煮饭的锅,有的说黄帝教百姓盖房子居住。黄帝几乎成了古代发明创造的“万能博士”。
1.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何差异?
2.如果需要探究关于黄帝的历史,这些传说是否有价值?为什么?
关于“北京人”的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让学生观察北京人的容貌特征。 学生:毛发浓密,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等。 教师:这些不同于现代人的特征表明什么?
学生:北京人还残留着某些猿类的体质特征,是人类从古猿进化到人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播放《旧石器猿人生活情况》动画录像,然后出示《北京人生产生活想象》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录像和图片中提取关于北京人生活、生产的有关信息。
学生:北京人使用石块敲打成的粗糙石器,食物来源于狩猎和采集,能够使用火来驱寒熟食,用兽皮、树叶做衣服来保暖蔽体,过群居生活等。这些表明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处于旧石器时代。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片和录像材料了解了许多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和录像材料是现代人的想象,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学生:激烈讨论,各自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学生意见,指出是通过对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遗物来了解“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分析:本教学片段的教学设计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和录像资料,学生经过观察、阅读、讨论,从材料中获取一些历史信息。分辨信息的有效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指导。而后半部分着重使学生懂得材料不完全是史料,上述图片和录像都是现代人对远古时期的想象,这些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通过考古遗址遗物加以复原的,从而使学生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
范文五:第1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
1.通过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内容,知道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时间概念;通过学习“北京人遗址”,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理解在原始人类进化过程中“劳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图片、历史地图等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分析解释;知道考古资料和口传资料等都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手段。
3.认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认真了解、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现代人是如何知道远古人(如“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说明:
1.通过对旧石器时代最重要、最典型的考古遗址“北京人”的学习,可以了解原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故为本课重点。
2.以考古资料等史料再现历史,借此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史观念,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有难度,故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材料: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挖掘,至今已发现
珍贵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6个,牙齿157枚,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40多个个体;还有石器、石制品十万件以上,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是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最丰富、最系统的古人类遗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独自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见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骨已经问世,但这些发现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在持进化论的学者当中,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就彻底的弥补了中国没有人类起源的空缺。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范文七:巾华文明肋 晚兴
良 清 文犯
年深 3 秋 的一 天
一个 2 0 多岁
面 容 消瘦 清峻
一 袭 长 衫 的青 年 人
上 寻 找 着 什么
在 家 乡 良 诸 的 田野 里 蹈 踊 独 步
捡起 一 片 碎 瓷
翻来 覆 去 看 看
随 手 丢掉 了
捡 起 一 块 石 头 摩 掌 一 阵 又 弃 在地 上
后 来 他来 到 了 一 个
快 干 涸 的 狭 长 的 池 塘 从 湿 泥 地 抠 出 几 片与 黑 泥 差 不 多 的黑 陶片
这 时 脸 上 露 出 了 期 待 已 久 的会 心 微 笑
这 个 青 年 叫施 听 更
在 西 湖 博物 馆 就 职
他 在馆 长 董 隶
茂 的 指 导和 帮 助下 古
以 后 几 次 对 那 个狭 长 的 泥 塘 进 行 挖 掘 考
年 他 的 考古 报 告 《 良 浩 》 问 世
由此 推 出 了 一 个 举
世 震 惊 的发 现
— 八 十 年代 以 后
良 诸 文化
全 国 考古 界 权 威 人 士 聚首 北 京
古 发 掘 的重 大 发 现 时 都 不 约 而 同 地 多 次 把 目 光 聚 焦 在 良 诸文化上
良诸 文 化 的 反 山 基 地 和 瑶 山 祭 坛 与 墓 葬 复 合 遗
址 莫 角 山 遗址
瓶窟 江 观 山 大 型 祭 坛 遗 址 这
次发 掘 连 续
被 评 为 全 国 当 年 考 古 新 发 现 之一
在 全 国考 古 界是 绝 无 仅 有
北 大 考 古 系 主 任 严 文 明 教 授 断言
中华 文 明 的曙 光 是 从
良 清 升起 的
原 故 宫 博 物 院 院 长 张 忠 培 题 词 良诸 文 明 是 中
华 文 明 的 一 个 源头
良 清 是浙 江 余 杭 市 的 一 个 乡 镇
它 的 北 面是 碧 水 茫 茫 的 土 地 上 渔猎 耕 织 繁 衍 生 息
南 面 是 曲折 蜿 蜒 的 钱 塘 江
西 面 是 重 峦 叠 嶂 的天 目 山
良清 文 化 遍 布 太 湖 流 域 即 现 今
东 面 是 浩瀚 无 际 的 东 海
顾 名 思 义 是 佳 美 良好 的
沪 杭 雨 杭 宁 沪 宁 杭 金 衡 等高 速 公 路 经 过 之 处
反 山 遗 址 的发 掘 发 现 了 近 两 万 立 方 米 的
水 中 陆地 早 在
年 前 良 诸 的 先 民 就 在 这块
土 筑金字塔
和 成 片显 贵 者 大 型 墓 地
出 土 数以
千计 的精 美 玉 器
瑶 山 遗址 首 次 发
现 了我 国 唯 一 带 有 墓 葬 群 的 巨 大
而 莫 角 山 大 型 建 筑基 址 则 告
这 里 曾经 矗 立 恢宏 的
或 者 是 殿 堂广 场
示 出 国 家 的雏 型
2 号 墓 出 土 的玉 琼 反 山 遗址 1
体 积 庞 大 纹 饰精 美 被 誉 为 玉 琼
充 分 显 示 了 良诸 文 化 玉 器 无
与伦 比 的 工 艺 和 丰 富 内涵
呈矮 方 柱 形
玉琼 的 四 面
四 角 共 雕琢
6 个 栩 栩 如 生 的 神徽 像 其 中 了 1
个用 写实 的手法雕 琢 在玉琼 四 个
上 下 各一片
简化 的 神徽 像 以 四 角 的角棱线 为
《现 代 高 速 》第
中轴 展 开 雕 琢 每 个 神 徽 像 旁 还 伴 有 一 对 神 鸟 相 护 左 右
件 器 物 的 纹 饰精 致
比例 对 称
或 简 或 繁地 把 现 代 的 抽 象 艺
术 与 古 代 的写 实 艺 术 完 美 地 融 合 在 一 起 神圣 的 气 氛
透 露 出一 种 庄 严
放 大 神徽 像 就 会 发 现 神 徽 像 的 上 部 是 圆 眼 宽鼻 阔 嘴
的 神 人 脸 面 头 上 戴 着一 顶 插 满 羽 毛 的 皇 冠 ; 下 部是 兽 脸 穿
出 的撩 牙
兽 爪 弯 曲着 葡 甸 地 蹲 在 地 上
组 合起 来 看 与 埃 及
的 狮 身 人 面 像 非 常 的相 似
仿 佛 是 一 位 神人 骑 驾 在 一 只 神 兽
双手 平 撑 抓 住 兽 的 头部
向 天空 奔 腾 而 去 与 天 上 的
2 平方 神 徽 像 的原 形 仅 为 1
神 灵 相 交 流 沟通 厘米
为 人 们祈 福
也 就 相 当 于 火柴 盒 那 么 大
而 且采 用 了 减 地 浅 浮 雕 和
阴 纹 浅 刻 两种 技 法 雕 琢 丝 丝 人 扣 无 一 败 笔 真 可 谓 是 微 雕
艺术 中 的 珍 品
在 良 诸 文 化 时期
人们 没 有 铁 器
没 有青 铜
器 在 如 此 坚 硬 的 玉石 上
究竟 是 用 什 么 工 具 来 完 成 这一 道
道 切 割 线 刻 浮 雕 减 地 圆 雕 抛 光工 艺 的 呢 ? 神 徽 像 在 良 诸 文 化 漫 长 的 一 千 多 年 历 史 过 程 中 又 代 表 了怎 样 的 思 想 内 涵 呢 ? 在 这件 玉 琼 上 之谜
良 诸 先 民 们 为 我 们 留下 了 一 个 个千 古 黑 陶带盖双 鼻壶
这 些 遗址 的 墓 群 中
大 量 出 土 了玉 璧 玉 钱 玉
若不 是 在 博物
馆里 亲眼所见
镯 玉锥 形 器 玉 瑛 玉 鸟
玉 兽 玉 冠形 器 玉 牌 饰 等
们无论 怎么 也 不 敢 相信
等 玉璧 玉琼和 玉 诫象征 着墓主 人的 财富
早在 四 五 千
军 权 说 明其 地 位 显 赫 应 该是超越 部落之上
先就会 制造 漆 器 和
用蚕丝 纺织 了
政 权 于 一 身 的首 脑 人 物 的
山 大墓 中板灰 之 上
大量的玉 器上
常有大 片朱红 色涂
都 刻 有 相 同 或相 似 的 具 神
秘 色 彩 的 神徽 像 和 兽 面 纹
并 出土有 涂朱
嵌玉 的器物
成 为 良诸 先 民 共 同崇
这说 明 原 始 宗
不少朱 红色的 漆 皮
教 和 政权 已 经 形 成
这是我 国已
文 字 是 文 明 时期 的标 志 之 一 现 的 成组 刻 划 符 号
良 诸 的 黑 陶上 出
知 最 早 的 嵌 玉 漆器 漆底盘
在 良诸 镇 庙 前 遗 址 的 窖 藏 中 发现
以 及一 些 玉 器 上 的 符 号
形体 上 已 接 近
外 一 圈 朱绘 勾连 纹 饰 漆 盘
这些 说 明太 湖 地 区 制 造
商 周 时期 的文 字
应 该 说 已 具 有 文 字 的 初 级 形态
表 达 了一
和 使 用 漆 器 的历 史 源 远 流 长
湖 州 钱 山漾 出 土 的 丝 织 品 实
定 的 语 言 内 涵 只 是 目前 还 无 法 破 译 出它 们 的 真实 含 义
据 化 验 测 定 是 先 埠 后织 的 家 蚕 丝 织
每平 方 厘 米 4 0
这 证 明 良 诸文 化 地 区 养 蚕 织 丝 的 历 史 早 于 中原 传 说
这 种 传说 当是 在 良诸 文 化 从 太 湖地 区 消 失 之
良诸 文化 处 处 闪烁 着 文 明 曙 光
它 以 无 以 雄 辩 的事 实 证
明 中 国 文 明 的起 源 是 5 0 0 多 年 前 的 良 诸 文 化 而 不 是
多年 前 的 夏 商 周 时 代
杭 市 考 察 良诸 文化 遗 址 群 时 提 出 了 这个 推 断
的文 明史 由此 上 推 了
国 家 文 物 局 专 家 组 于 19 9 年 在 余
这意 味 着 中 国
良诸 文 化博 物 馆 第 一 展 厅
( 现 代 高速 》第
范文八:诸暨市天马学校国际部电子教案(社会课) NO:31 编写教师: Robin 时间: 课 题 中华文明的曙光
知识目标 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北京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态等基本知识,进而知道原始人类生 产、生活的基本情况。 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能力目标 教 学 目 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标 通过学生描绘 “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口头 , 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教材中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对历史知识作简 单的分析、整理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 学 重 中华文化的起源 点 教 学 时 1 课时 间 课 前 准 备 教 第 一 课 学 时 学生活动 Ppt 课件 过 程
学生观看影片,自由讨论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短片《出土文物》
[讲授新课] 一 、 观
识 观看地图,汲取历史信息: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2.中国是目前原始人类遗址发现最 多的国家之一。 3. 中国古人类和文化遗址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并提问: 从图片中可看到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如下问题: 其中哪些是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分布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主要 的原始人类遗址集中在大江、大河流 阅读相关图片、文字,讨论解答问题 域;其中比较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遗 址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 二、引导学生思考: 1.现代人是如何知道 “北京人” 的生产、生活状况的?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旧石器 和使用保存天然火的相关内容。 3.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从比 较两者的头部特征:山顶洞人更接近 阅读教科书的相关图片、文字,汲取历史 信息。 现代人,说明原始人类在不断的进化 过程中。 4.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P4 中有关北 京人体质特征和四肢进化的内容,从 中分析说明“劳动创造了人”的著名 论断。
学生 1.讲述、交流炎黄的有关传说。
2.阅读教科书有关黄帝的图片,从中汲 取相关历史信息。
三、引导学生思考: 从炎黄的传说中汲取历史信息说 明“炎黄子孙”的由来。 引导学生讨论: 你认为这些关于黄帝的传说是真 的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传说也是一种史料, 尤其是对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 很大的帮助,但又不完全是真实的, 需要其它史料的印证
郑州炎黄巨塑
二、炎帝和黄帝
【本课小结】 从这节课中我
们学习了中华文化 的起源和先皇始祖的传说,了解了中 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布置作业】 作业本作业
课后反思:中国原始人类和主要文化 遗址分布的特点是本节课重点,没有 详细介绍。
范文九:聚焦个体 分类导学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导学案 主备人 欧阳冬明 集体备课时间:
课题: 学习目标
第八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头
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曙光
1、 知识与技能: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 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先 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重点: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难点:为什么出现文明,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至今。 学习过程
学习 重难点
【一、课前自学】(小组代表 1) 1.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 时代, 并出现了早期 ,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 区和 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2.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发现有 的陶器, 这可能是 的雏形。 3.随着 ,手工业也逐兴起,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 具,随着时间推移,工艺越来越精细。 4.生产发展带来了 , 推动了商品交换,原来共同分享资 源的 制慢慢解体, 制出现了;先前 的社会关系悄 然改变,人们因为 和 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的社 会 。 5.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 迅速增长,原始聚落的规模也不断扩 大,逐渐向 迈进。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 的 ,也是城市的 ,城里分布着 区、 区、墓葬区等。 6.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 和 等宗教形 式,不少遗址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 、 。 【二、课堂互学】 1、分析以上历史文物或遗迹所蕴含的文明表现(小组代表 2) 历史文物或遗迹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
蛋壳黑陶杯、玉琮 早期城市形成 舞蹈纹彩陶盆 原始宗教出现 产生图腾崇拜(中华民族的图腾是
聚焦个体 分类导学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导学案 主备人 欧阳冬明 集体备课时间:
2、将图 8-32 至图 8-41 的 10 件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掘地,在图 8-31《新石 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中相应的地名,标出下划线。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 掘地分布有什么特点?
3、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生产模式分别是?
4、 一个区域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后,除了农民数量增加,还有什么身份的人数 量会增多?(小组代表 3)
【三、随堂巩固 】(小组代表 4) 1.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器,这些玉器在古代是( ) A.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装修房子用的 C.代替货币使用
的 D.作器皿用的 2.原始聚落逐渐向城市迈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 ①农业技术的提高 ②人口迅速增长③聚落规模不断扩大④陶器出现和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 ,我们可以发现( )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先民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 ③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地区与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匹配的是( ) A.黄河流域—水稻 B.长江流域—粟 C.两河流域—棉花 D.中美洲地区—玉米 5.阅读材料,运用课文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距今 5 000 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在这里普遍 出土了孔石斧、弧背石锛、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盉、腰檐陶釜和横条 陶烧火架等器具.还发现骨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多处遗址中出 土 了 稻 谷 、 米 粒 以 及 牛 、 鹿 、 猪 、 狗 等 动 物 遗 骸 。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 (1)以生产工具为标志,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反映了史前社会的哪一时代?请 用一句话说明理由。(4 分) (2)结合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比较马家浜遗址与黄河流域同时代遗址,它们 所反映的生产生活场景有哪些相同之处?(6 分) 【四、课后作业 】 :作业本 P83—85 生疑师思:
聚焦个体 分类导学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导学案 主备人 欧阳冬明 集体备课时间:
课题: 学习目标
第八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头
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曙光
1、 知识与技能: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 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先 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重点: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难点:为什么出现文明,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至今。
学习 重难点
学习过程 复习旧课:人类定居生活形成的几个条件?(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磨制 石器、陶器出现) 。一万年前中国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加速发展,进入新石 器时代,迎来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 课前自学】(难度 A,小组代表 1) 画长江、黄河 1.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 时代, 并出现了早期 ,北方
和南方分别形成 区和 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2.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发现有 的陶器, 这可能是 的雏形。 3.随着 ,手工业也逐兴起,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 具,随着时间推移,工艺越来越精细。 4.生产发展带来了 , 推动了商品交换,原来共同分享资 源的 制慢慢解体, 制出现了;先前 的社会关系悄 然改变,人们因为 和 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的社 会 。 5.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 迅速增长,原始聚落的规模也不断扩 大,逐渐向 迈进。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 的 ,也是城市的 ,城里分布着 区、 区、墓葬区等。 6.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 和 等宗教形 式,不少遗址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 、 。 【二、课堂互学】 1、分析以上历史文物或遗迹所蕴含的文明表现(小组代表 2) 历史文物或遗迹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 3
聚焦个体 分类导学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导学案 主备人 欧阳冬明 集体备课时间:
蛋壳黑陶杯、玉琮 早期城市形成 舞蹈纹彩陶盆 原始宗教出现 产生图腾崇拜(中华民族的图腾是 )
2、将图 8-32 至图 8-41 的 10 件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掘地,在图 8-31《新石 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中相应的地名,标出下划线。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 掘地分布有什么特点? 3、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生产模式分别是? 4、 一个区域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后,除了农民数量增加,还有什么身份的人数 量会增多?(难度 B,小组代表 3,用平板板书,判断依据是?)
5、嘉兴位于长江流域,当时有没有迈入文明门槛?有什么史实或遗址印证?
龙?观察图 8-39、40、41
中华文明是多种文明逐步整合的文明,政治上的整合,文化上的整 合,经济上的整合。融合、兼并,中华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 生的,中华文明越滚越大,越来越强,文明的发展也就越来越稳定, 越来越加速,成为中华从未中断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文明的曙光初照在中华大地上。
【三、随堂巩固 】 1.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器,这些玉器在古代是( ) A.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装修房子用的 C.代替货币使用的 D.作器皿用的 2.原始聚落逐渐向城市迈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 ①农业技术的提高 ②人口迅速增长 ③聚落规模不断扩大 ④陶器的出现和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 ,我们可以发现( )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先民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 ③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 A.①②
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地区与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匹配的是( ) A.黄河流域—水稻 B.长江流域—粟 C.两河流域—棉花 D.中美洲地区— 玉米 5.阅读材料,运用课文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聚焦个体 分类导学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导学案 主备人 欧阳冬明 集体备课时间:
材料一: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距今 5 000 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在这里普遍 出土了孔石斧、弧背石锛、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盉、腰檐陶釜和横条 陶烧火架等器具.还发现骨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多处遗址中出 土 了 稻 谷 、 米 粒 以 及 牛 、 鹿 、 猪 、 狗 等 动 物 遗 骸 。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 (1)以生产工具为标志,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反映了史前社会的哪一时代?请 用一句话说明理由。(4 分) (2)结合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比较马家浜遗址与黄河流域同时代遗址,它们 所反映的生产生活场景有哪些相同之处?(6 分)
(二)课后作业:作业本第三课第一课时
范文十:8.3.1 中华文明的曙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地域特征。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上述中华文明成就,列举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难点:为什么出现文明,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至今。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 一、课前预习
1.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
2.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耐旱的粟;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种植喜湿的水稻。由此,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
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3.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当时的陶器都很简单、粗糙,以实用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工艺越来越精细,体现了高超的
4.生产发展带来了,这一切打破了原始聚落的宁静生活。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
慢慢解体,
出现了;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为
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
5.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等宗教形式,有巫师专门负责宗教活动。
二、课堂互学
2、文明的表现
1.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出现的早期农业大约距今(
2.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
) A粟作、稻作
B.稻作、粟作
C.玉米、小麦
D.小麦、玉米 3.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用具是(
4.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
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 A.刻划符号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5.下列考古发掘的文物,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6.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器,这些玉器在古代是(
) A.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装修房子用的 C.代替货币使用的
D.作器皿用的
7.原始聚落逐渐向城市迈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 ①农业技术的提高
②人口迅速增长 ③聚落规模不断扩大
④陶器的出现和使用
D.②③④ 8.下列对古代黄河流域早期城市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仅仅作为城市的管理边界 ②古城已具有公共设施
③古城的布局已具有规划的痕迹 ④古城与现代城市已无不同
9.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0日,北京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共设施的至关重要。下列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
B.船彤彩陶壶
C.龙虎堆塑
D.陶制排水管 10.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我们可以发现(
)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先民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 ③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 A.①②③
11.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中,能反映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
) ①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②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
③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出土了龙虎堆塑
④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等大量玉器 A.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识图8-3-1和图8-3-2,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图甲、图乙所示文物的名称和出土的地点。
(2)图甲所示文物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请写出它的精致之处。
(3)图乙2所示文物出土于一处墓葬。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堂巩固参考答案
11.D 12. (1)图甲:蛋壳黑陶杯、山东日照出土;
图乙:玉琮丶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岀土。
(2)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
(3)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上半年意识形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