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大国医全集中为什么有些医生的诊断错误非常严重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大家都在看
本节目主要内容:古代时的医生一般都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因为小孩子表述不清且又腑脏嫩弱,稍有不慎便会贻误病情造成死亡,以至于在中国古代时期小孩的成活率很低,就连大宋皇室也不例外。宋神宗皇帝生有二十几个皇子公主,早夭的竟有十几个。有一次神宗朝长公主的小女儿又病了,就在御医们束手无策之时有人提议请民间著名的儿科医生钱乙来救治。本期节目中医学博士罗大中讲述了古代著名儿科医生钱乙的传奇身世。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  首先声明:
  1、本人不懂医术,纯爱好贴。
  2、倘若因此而对中医和历史感兴趣,或者保持一种温情的敬意,恭喜你。
  3、不喜勿入,不喜欢喷粪党
  百家讲坛 大国医系列 主讲人罗大中博士
  大国医朱丹溪(1)四十学医
  同期声:请继续关注中西学博士罗大中先生为我们讲述大国医朱丹溪第一集四十学医。朱丹溪是元原代著名的中医大家,他善于运用情志疗法,也就是中医心理疗法对患者进行救治,因此被后事誉为一代医宗。但朱丹溪的从医经历有些与众不同,年过四十的朱丹溪才决定开始学习中医的,古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医,朱丹溪为什么要到40岁才开始学习中医呢?他40岁之前在做什么,又是什么事情让朱丹溪对中医产生了兴趣。
  元代中医大家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创始人,被后世誉为一代医宗,中医是一门非常难的学问,而朱丹溪却在自己40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定决心学习中医,古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医,朱丹溪为什么要到40岁才开始学习中医,中医大多出身于世家,也有因为父母生病从而走上从医之路。朱丹溪在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伯伯,叔叔向继病故,但朱丹溪并没有因此走上行医之路,反而使他变成了一个行侠乡里,爱打抱不平的年轻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朱丹溪在40岁的时候决定开始学医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为我们讲述大国医朱丹溪第一集四十学医。
  罗大中:在元朝的时候在浙江的义乌那种有一个县令,这个县令很不地道,他总喜欢搞一些神庙啊,等什么一些封建迷信工程,他说神仙给我托梦了,让我修岱宗祠。他说只有修了这个岱宗祠咱们县里老百姓才能好,我这是为了咱们县里的老百姓。所以这个工程我马上就要建了,可是呢他嘴上这么说,却没敢行动。为什么呢?因为在他这个县里面有一个人,这个人对这个封建迷信工程的态度他还不清楚,所以他没敢动。
  有一天他就把这个人给找来了,约了一次谈话。这个人就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可是这个县令对这个小伙子是不敢怠慢,他首先营造了一种非常神秘的气氛,他说人的生死都是谁管的你知道吗?我透露给你一点机密,人的生死就是泰山神管的,这个岱宗啊就是过去泰山的封号,过去把泰山是给神化的。他说人的生死是泰山神管的,然后他说这是很高的机密,我就告诉你一个人了。
  可是没想到,这个小伙子听完以后笑了,他心想您这不是胡扯吗?说您不是想又借封建迷信工程搞点什么好处吧,于是他就斩钉截铁的说我们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我们需要向那些泥土做的玩偶,泥土做的偶像去膜拜吗?而且现在这个年岁呢,是个饥荒的年岁,我们县里的老百姓已经吃不起饭了,他说这个神仙没有知也就罢了,如果这个神仙真有神通的话,那麻烦县令您先跟神仙沟通一下,先让我们县里的老百姓都吃饱饭,然后我们一定给他修这个岱宗祠,您看怎么样。
  这个县令听完了哑口无言,为什么呀?他上哪儿跟这个神仙沟通去,所个这个事最后是卒罢其事,这个事就黄了。这是个奇怪的事儿,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单枪匹马凭自己一席话就阻拦了一个封建迷信工程的建立,这小伙子果然了不起。那么他到底是谁呢?原来啊,这个人就是元代的著名的中医朱丹溪。
  那么朱丹溪为什么会让一个县令都对他有所忌惮呢?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朱丹溪的成长经历来谈起。在义乌的南边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非常的漂亮,当地人管它叫丹溪。公元1281年朱丹溪他就出生在这个小溪边的一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忠厚之士,他母亲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后代。家里当时给他起名叫朱振亨,但是后来呢,人们因为尊敬他就以这条小溪来称呼他,管他叫朱丹溪。我们下面为了方便在以后的故事里边都管他叫朱丹溪,那朱丹溪读书怎么样呢?读的非常的好。
  文献记载他是日记千言,这个人特别的聪明,一天记的我们现在说是古文能记一千多,这个很不容易了。我们现在能理解那么多就不错了,朱丹溪非常聪明。但是就在他这个读书的过程非常顺利的时候,奇怪的事儿发生了,朱丹溪突然放弃了科举之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就在朱丹溪15岁那一年他的父亲病故了,是因为什么病故的呢?朱丹溪在他后来写《格致余论》里面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因追念先子之之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一皆殁于,药之误也。
  就是说朱丹溪的父亲是被庸医误治,结果不治身亡的,在这前后朱丹溪家里面去世的还有朱丹溪的大伯,还有他的叔叔,一共三口人。都因为庸医的误治去世了,大家听我讲古代的这些名医故事可能有一个印象,古代的名医很多都是因为父母有病,最后他走上了行医的道路的。但是这一次朱丹溪是一个例外,他父亲的去世不但没刺激他走上学医的道路,反而把朱丹溪给刺激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这个大家可能没想到,为什么呢?
  同期声: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中医大家,他出生于公元1281年,也就是元至元十八年,卒于公元1358年,也就是元至正十八年。朱丹溪不仅是“滋阴派”的创始人,还被后世誉为一代医宗,但是朱丹溪的从医经历有些与众不同,遭遇少年丧父之痛的朱丹溪既没能继续走科举之路,也没有马上选择行医之路。那么年仅15岁的朱丹溪他未来的人生命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罗大中:因为这家里主要的男丁都去世了,那么这些顶梁柱去世之后,这个家庭会出现什么状态呢?就是周围的大户人家会欺负他们,文献记载是乡之右族咸陵之,就是大家好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来欺负朱丹溪家。比如说你们家有地,我今天占一点,你们家有鱼塘,我今天去里面捞点鱼。然后你们家有没有人出来跟我比划比划,没有人好了,这个地我就替你们看着了以后,就是不断的欺负他们家。那么这个时候朱丹溪只有15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挺身而出做这个家里的顶梁柱。结果文献记载朱丹溪的性格开始变了,这个事的压力太大了,朱丹溪变成什么样了呢?变成尚侠气,不肯出人下。就是脾气非常暴躁,别人来欺负他的时候,朱丹溪一蹦三尺高,然后暴怒,到县衙门去,到更高一级的衙门去告状,这个事最后一定要闹的天翻地覆,闹得事情特别大,最后衙门出面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朱丹溪当时是这个状态。
  结果呢?这么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这些周围的大户人家都受不了了。结果形成了一个什么状态呀?谁都不敢欺负他们家了,有人想打他们家主意的时候,别人马上就劝阻,说算了算了,这一位您惹不起,您惹他就跟捅了马蜂窝一样,回头闹的事会无比的大,最后您吃不了兜着走。文献记载是上下摇手相戒,莫或轻犯。最后是没有人敢来欺负朱丹溪家了,一开始朱丹溪还只是给自己家里出头,结果周围的人一看,哎,朱丹溪很擅长打抱不平嘛,于是其他家的人,方圆多少里的人,如果谁遇到不平的事儿,就都来找朱丹溪,求助朱丹溪,你帮我去出头,你帮我去把这个事解决了。
  朱丹溪非常高兴,他觉得这个正好符合我的性格,于是他就整天替人打官司,经常谁有不平的事他就去出头。这么时间长了,这个当地老百姓就想了,说您朱丹溪这么喜欢来做这件事,干脆我们推举你做里正,您看行吗?这个里正是个什么官呢?过去行政单位乡以下是里,这个里正就相当于一个街道的一个头目,朱丹溪很高兴,哎,这个事比较适合我了,于是他就开始做了一个里正。有了这个头衔以后,他就更加容易去替别人出头了。
  这样呢,就发生了我们节目开始时我讲的那个故事,当地的县令想要搞一个封建迷信工程,结果朱丹溪跳出来上去一席话把这个工程就彻底给打消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发生在朱丹溪22岁的时候,当时有一种税叫包银。文献记载是包银之令下,州县承之,急如星火。就是各级政府来承担这个包银的税,急如星火,非常的着急,往下推行。结果到义乌这儿,当地的郡守就发生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说在我下辖的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那么多人口,可是为什么只交上来两个人的名额呢?怎么回事呢?他就打听,结果一打听就是当地的这个小头目朱丹溪带头在捣乱。他告诉大家不用交,说我们这个地方就交两个人就可以了。郡守很恼火,说这是你说了算的吗?于是就把朱丹溪召来了,召来以后这个郡守非常恼火,跟朱丹溪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话。
  他说此非常法,君不爱头乎。他说这个法令可不是简单的法令啊,这是上边特别重视的,他说你难道不怕掉脑袋吗?这个22岁的朱丹溪是怎么回答他的领导的呢?他说守为官,头固当惜,民不爱也。他说郡守您啊,您是大官的,您的脑袋值钱,但是我们是一介草民,我们不爱惜这个脑袋。然后他又跟郡守说,他说这个包银一旦形成制度,我们后代代代都要交这个钱,这个会毒害子孙的,这是个坏事呀。他说这个坏事您非要干不可吗?如果您非要干,这样我们家里还有几间房子,您给收去得了,我替当地老百姓来交这个钱。
  这个话说的非常有水平,首先他说了第一我们不怕掉脑袋,第二这是个坏事,如果您非要做这个坏事不可,您上我们家把房子拆了得了。这个郡守也是读四书五经出来的,也明白道理,结果最后竟不能屈,竟然不能让22岁的朱丹溪屈服。最后朱丹溪负责的这个地方,果真就只交了两个人的税。
  那么我们总结朱丹溪这个时候的状态呀,发现他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是胸怀正义,第二是他敢做敢为,第三是他前途渺茫。因为朱丹溪虽然只做一个里正,但是他未来到底要做什么,他自己心里面不清楚,我估计朱丹溪他非常迷恋于,沉迷于这种打抱不平的状态。所以他在这种状态里一直度过了几乎大半个青年时代,一直到了30岁的时候。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人过三十不学艺,朱丹溪都到30恩岁了,现在来看还和中医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他是怎么走上学医的道路,原来这一点朱丹溪的母亲病了。朱丹溪的母亲非常辛苦,因为他们这个家族的男丁基本上都去世了,他母亲不但要照顾三个孩子,文献记载她还要照顾家族的其他成员,要让大家吃饱饭,要让孩子们能够读书。所以她非常劳累,最后患了一种病,这种病叫脾疼。这个脾疼到底是什么病呢?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因为朱丹溪没有清楚的说脾疼到底是什么病,我们现在只能说脾疼的病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非常痛苦,很疼。第二这个病程很长,一直持续了几年的时间。
  当时朱丹溪家也请了一些医生来,这些医生来了以后,这个医生说是这个病,那个医生说是那个病,朱丹溪很茫然。最后谁治疗都没有效果,朱丹溪当时很恐惧的看着这一幕,他觉得是不是父亲去世的那个悲惨的情景又要出现了。所以他非常地揪心,怎么办呢?朱丹溪这个人是个果敢的人,他立刻做了一件事,什么事儿呢?去买了一本《黄帝内经》来,回来自己开始看医书,自己来学习医书,想自己把母亲这个病解决。他看《黄帝内经》看了多长时间呢?朱丹溪自己说,他整整看了三年的时间,才有一点心得。然后他又看了两年的时间,一共前后是看了五年的时间,在这个时候他给母亲开始开方子,结果把母亲的这个脾疼这个病就给治好了。
  朱丹溪自己他曾经说过,他说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是有志于医,碎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两年母式之疾以药而安。什么是孝啊?朱丹溪用自己的行动来做了最好的诠释。我们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就是说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懂得一点医学的道理,一定要懂得一点养生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家长,我们父母的年龄是一天一天地变大,他们会出现很多身体失调的情况,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什么回事。有的时候父母年龄大了,出现一些症状以后,他不跟孩子讲,因为他怕影响孩子,怕孩子担心。但是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发现这些问题,然后送父母去调养,这才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朱丹溪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那么这个时候大家算算朱丹溪的年龄,朱丹溪30岁的时候开始读《黄帝内经》,读了五年的时间,此时他已经35岁了。可是呢,因为朱丹溪他读《黄帝内经》就是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并没有想成为一个医生,所以母亲的病好以后他把《黄帝内经》就放在一边了,又去做他的里正了。
  这么看,朱丹溪跟中医好像又没有关系了。
  同期声:中医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医术既是一种人道,又是一种孝道,自古就有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祖训。朱丹溪是一个大孝子,他之所以接触中医完全是为了要主好母亲的病,并没有要立志做医生。那么不想做医生的朱丹溪又是怎样成为一代中医大家的呢?
  罗大中:原来在朱丹溪家附近的八华山里面来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叫许文懿,这位许文懿是谁呢?他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是个很高明的知识分子。他来到八华山以后,就办了个学堂,开始教授程朱理学。他办这个学堂以后,江南震动,很多学子立刻背上包就去八华山报名学习去了。有多少人呢?有几百人去报名学习,那么朱丹溪呢?也听到这个消息了,他是什么反应呢?朱丹溪是立刻也背起了包袱,背起了行囊到八华山里去报名了。那么大家听到这儿,一定会觉得奇怪,说这朱丹溪怎么像小孩儿似的,这些年轻人背个包去报名学习去了,你朱丹溪已经是今年已经是36岁了,一个36岁的人还背起行囊报名去参加学习班,年龄有点大了吧?
  怎么回事特?原来朱丹溪我分析他这个时候一定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了,因为自己已经36岁了,再不做点什么恐怕就要晚了。可是这个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呢?朱丹溪很困惑,于是他就想他想既然这位许文懿老先生这么有学问,那我去问他们去,我去问许文懿老先生吧,所以他就背着包找许老先生去了。文献记载,朱丹溪在去之前说了一句话,他说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什么意思?他说大丈夫学东西不想听说那些真正的道理,不想明白人生应该怎么好好的度过,而天天唯侠是尚,行侠仗义,不是很困惑的事吗?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说明朱丹溪已经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该度过了,那么朱丹溪到了许文懿那里收获大吗?收获非常大。许文懿老先生江浦讲得确实是好,他讲课他把人生的道理,应该遵守什么样的伦理道德,讲的是非常的细致。
  朱丹溪听了以后深受震动,震动到什么程度呢?文献记载呀,朱丹溪一边在听课,一边回想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结果他自己说了句话,他说自悔昔之,沉冥颠济,汗下如雨。就是说他想起自己以前那种整天性格暴躁,然后到处去打官司那种状态,朱丹溪惭愧的是汗下如雨,这个汗流的像雨一样往下淌,深受震动。结果朱丹溪开始认真的学习程朱理学。
  36岁进学校到底是什么感受呢?非常好,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是36岁重新回到学校去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龄大的人到学校去听课去,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上课永远坐第一排,眼睛永远睁的是最大的,下午两点上课的时候,眼睛睁得还是很大,想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住,生怕漏了一个字,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我看朱丹溪的这个文献的时候,我特别理解朱丹溪,朱丹溪学习比我们用功多了,他用功到什么地步呢?文献记载朱丹溪是每宵挟朋,坐至四鼓,潜验默察。什么意思?朱丹溪每天晚上跟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探讨白天老师讲的这些学术思想,到几点,到四鼓十分,大概几点?半夜两三点钟,每天晚上这样,一起来提问,一起来分析理论纲常,人生的道理到底是什么样的。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朱丹溪学了几年呀?整整学习了四年的时间。这四年对朱丹溪的影响是太大了。之前,朱丹溪他人生没有目标,行动比较鲁莽,那么之后他变成了一个很成熟的中年人了。我给分析朱丹溪在这学习的四年,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第一,是陶冶性情。在此之前朱丹溪的脾气是什么样呢?是一跳三尺高,如果有人来惹他,他一点都忍不了,马上就把这个问题去解决了。可是程朱理学讲究的是什么呢?程朱理学讲究的是一切都要按天理来做事。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天理,一方面有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律,还有这个伦理纲常在约束着人们,同时他们还讲究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灭人欲。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这里边也就包括了愤怒。
  所以朱丹溪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下,结果他的性格慢慢的改变,最后朱丹溪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性情温和,然后讲究道理,做事一定要以理服人,最后变成了这样一个人。
  那么第二点变化呢,是格物致知,简称格致。格致是要通过我们的分析来了解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里边包含一点科学的道理,同时他们研究的对象还有伦理道德的这些内容。那么这种严格的训练呢,给朱丹溪日后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方法学基础。同时呢,程朱理学对自然界的思考也给朱丹溪思考中医特殊的角度,所以朱丹溪以后才对中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那么这四年过去以后,大家看看朱丹溪的年龄有多大了?他这个时候年龄已经到了40岁了。40岁啊,这个人的有应该是有一个成果了,但是朱丹溪前途还是很茫然的。在这期间,因为他学的是儒家思想,所以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考科举。在读书期间,朱丹溪考过一次,然后到他40岁的时候朱丹溪又踌躇满志的去考了一次科举,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落榜了。
  这个考科举跟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往往是不相称的,可能一个很出名的人但是考科举却是经常是失利的。就在朱丹溪科举失利的时候,老天爷觉得给他的打击不够,就又给他加上了一次打击。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朱丹溪当时的心里非常的悲伤,悲伤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后来在写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回想起自己的父亲,大伯,叔叔,妻子和小弟被庸医误治去世以后,他是心胆摧裂,痛不可追。非常痛苦,那么这个时候朱丹溪陷入了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为什么呢?
  首先科举失利了,这个让他感觉前途渺茫。第二他的妻子去世了,第三我们可以想到,一个40岁的人了才刚刚从学堂出来,等于人生刚刚开始迈步,年龄已经很大了,这个时候自己的道路该怎么走呢?这个时候他的老师许文懿开始发言了,许文懿先生一定是观察朱丹溪观察很久了,他觉得这个人的特长不应该在考科举上。许文懿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分析人才结构的人,他对朱丹溪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对朱丹溪影响非常大。
  他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他说我身体很不好,卧病很久了,这位许文懿卧病多久了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虽然他在学术界是顶级的人物,但是他身体很不好,他有一开始是心痛这个症,实际上有可能是胃痛。然后这个病被治了几十年以后结果变成了腿脚都不利索了,等于是他病了几十年的时间。最后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废人了,虽然他讲课很精彩,但是他行动是不便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对朱丹溪说,他说我患病这么久了,我这个病已经病了几十年了,一般的一生都治不好。他说你是这么一个聪明人,你肯不肯把你的聪明才智放到医学的领域里去呢?
  这番话说到朱丹溪的心里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朱丹溪他自己也在想,他说我的家人那么多人都被庸医误治,然后死亡了。我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呢?科举又失利了,我到底能做什么才能对世界上的人有用,学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读经。于是朱丹溪在许文懿老师的劝说下,终于下决心在4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中医。
  同期声:古人上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朱丹溪,在科举失利,家人不幸,恩施劝慰的情况下,最终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学医之路。中医是一门很难的学问,对于一个年过40的人来说从头学中医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那朱丹溪是怎么做到的呢?
  罗大中:朱丹溪怎么做的呢?他把考科举的那些参考书一把火全给烧了,然后向老师表示,他说我从此一心学医,一定要在医学方面做出成就。老师,您就看我的行动吧。就这样朱丹溪离开了许文懿老师那儿,回到家里,干什么呢?他再次把以前读过的《黄帝内经》拿出来看,这本书朱丹溪是30岁的时候看了,但是现在这个时候开始看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朱丹溪已经受过了正统的严格的理学训练,他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所以他再看这个书的时候进步是非常快的。
  但是就是这样,朱丹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他后来还写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的,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沌碎朝夕专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他说我呢,40岁的时候把这个书又拿出来重新读,但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笨,他谦虚地说自己。所以这《黄帝内经》读起来还是有问题的,这个书太深奥了,他说我把那些我能读懂的我就都读懂记住了,把那些我读不懂的我就放在一边不管。在这种状态下,朱丹溪又整整学习了四年的时间,这样朱丹溪有多大了?在这一年里他已经44岁了。
  40多岁的朱丹溪他学习《黄帝内经》以后,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有好多东西我不懂,而且这里边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我不能只在家里看书,因为学中医是要有临床实践的,他说我缺临床实践这一块儿,怎么办呢?朱丹溪就决定,他说我应该出去走一走,去拜名师。所以年龄已经44岁的朱丹溪背起行囊,告别了老母亲和孩子,踏上了千里寻师的路途。朱丹溪走了哪些地方呢?当时江南著名的重镇,朱丹溪都去了。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想我既然要想成为当世最好的医生,我一定要向当世的最高手来学习中医。那么当世的最高手是谁呢?很多人向他说起了一个名字,这个人就叫罗知悌。
  那么这个罗知悌到底是什么人呢?为什么朱丹溪在他这里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呢?朱丹溪想来拜师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请看下集,谢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大国医王孟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