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曲村镇哪位梦见医生说自己有胃病看胃病看的好

郭惠勇在曲村镇调研--曲沃县政府门户网站
郭惠勇在曲村镇调研
发布时间: 10:15:8 阅读:484次 &&&&字号:
&&& 10月9日,县委副书记县长郭惠勇在曲村镇调研时强调,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全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程世杰陪同。
&&& 在曲村镇,郭惠勇一行实地查看了曲村中心大街改造项目及曲村镇农民文化健身广场项目建设现场,听取了曲村镇负责人就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了小城镇建设改造进度、改造标准及施工打算等方面情况。据悉,曲村中心大街改造项目目前雨水、污水管道及路面水稳层建设完成,路沿石、上水及弱电管沟正在加紧施工;农民文化健身广场项目的雕塑、游廊、展厅、假山、公共卫生间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路面铺装等工程。
&&& 郭惠勇对曲村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给予肯定,要求曲村镇要抢抓当前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干群同心,全力以赴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郭惠勇强调,建设过程中要突出晋文化特色,精细化施工,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要以大悲院为中心逐步向周边辐射推进,努力打造与晋国博物馆旅游区形成有效衔接的文化旅游特色镇,为推动曲村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打好基础。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主办单位:中共曲沃县委 曲沃县人民政府 建设管理:中共曲沃县委宣传部承办:曲沃县新闻网络中心 纠错电话: 邮箱:本网站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曲沃县政府门户网站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地址:曲沃县委大院 邮编:043400
技术支持: 晋ICP备号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曲村周代古城遗址--重点
请欣赏: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曲村周代古城遗址--重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曲沃县曲村镇
曲沃县曲村镇部门职位信息
曲沃县曲村镇
大学本科及以上 学士学位及以上回复:★☆★☆★☆★☆《曲沃县村名解析大全》★☆★☆★☆★☆_曲沃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5,971贴子:
回复:★☆★☆★☆★☆《曲沃县村名解析大全》★☆★☆★☆★☆收藏
望绛(wangjiang)   望绛,位于县城东2.5公里的绵岭南麓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东经111°30′。浍河之阳高阜,浍河渠从村内横贯而过。海拔435—490米之间。东邻常村,西临曲绛公路,南隔浍河峡谷和上、下裴庄相望,北依绵岭。 望绛村名来历有二。一是因史得名。春秋时期绛县老人故里,晋大夫赵孟敬崇老人,顾望不止,遂名望绛。二是为地理位置雅化名。该村位于绵岭南麓,浍河之阳的高阜,眺望绛山(今紫金山)、绛水(今天河),历历在目,故名望绛。古时该村南门楼题匾“襟带山河”,是为可信。   该村,明属富贵乡望绛里,为里治地。崇祯十五年(1642)同,属景明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头乡。民国初,属二区。26年(1937),属西杨编村。新中国成立后,设望绛行政村。1953年,属下裴乡。1956年,属旭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常村管理区。1961年,设望绛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史村镇。   该村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体系,尤以辣椒闻名全县。它以其色泽鲜红、肉厚皮薄、味辣而微甜,被人称道。是本县小吃“羊杂羹”(也称羊头菜、羊汤)的最佳佐料,它以浮水不淀锅,调羹不变色,为羊汤增味添彩,故有“望绛辣椒”之美称。其辣椒面远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十世纪初,本村以种植烟草闻名,其秧苗供本县各乡村烟农栽培。70年代,小麦、棉花亩产分别突破400斤和100斤(皮棉)大关。80年代,苹果、葡萄远销全国各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全部农田实现浍河水和井水灌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迈进。全村以建材业为龙头,带动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其红砖年产量占全县五分之一。而农业则向养殖业和特种养殖业发展。狐狸、土元,相继落户该村。村民刘奇文创办的特种动物养殖场,2003年后,依据国家林业局有关政策专养果子狸、豪猪等,其规模为全国最大、省内独家。养鸡专业户崔喜家,2003年养万只鸡,时为全县之首。截至2010年,全村90%劳力,都转轨于工业、养殖业和建筑业。   早在十万年前,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斧化石,存入县博物馆。1960年,侯马市立碑保护。村北高地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墓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历代名人辈出。春秋时,有老年为国服役的绛县老人。宋代有河东大儒宁智,其弟子王延龄系包拯之傅。清代有任职吏部的崔致远,其注释的《易经》、《洪范传》、诗歌《山水吟》,分别珍藏于省图书馆和县文史馆,其印书木刻版存县博物馆。1952年,王胜章被评为省棉花高额丰产模范。1954年,崔文献被评为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工作者模范个人。1998年,刘奇文被评为省特种动物养殖劳动模范。进入二十一世纪,该村青年农民“藏书家”崔春生,从1998年开始潜心收藏各种图书,经十年努力,已藏书24类,上千个品种,近10万余册,个人藏书量为全省之冠,并在侯马市设有分馆,在因特网“孔夫子旧书网”中,开有“好地方书店”。同时,自己出资创办“农民书屋”,免费让农民阅览,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村内公共设施齐全,建有学校、幼儿园、卫生所、计生服务站、建材公司、个人图书馆,及6个建筑队,4个运输队,3个商店,2个养殖区。村内街巷路面全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入户率达100%。彩电、通讯设备,户均分别达到1.8和2.2(台)个。村内新楼连栋,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380户,1675口人,6个居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3300亩
郇村(huancun)   郇村,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滏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滏河流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2′。东和吉许相望,南临西常,西眺靳庄,北瞰滏河。境内地势平坦,沿滏河南岸有沟壑。   郇村,因姓氏得名。古时村内有郇、谭两姓,以郇姓为多,又因村西有郇员外墓,故称郇村。郇村村北滏河沟内北岸高地,古有居民点,濒河而居,称南刘村。元大德八年(1304)大地震后,为建曲村镇,全部居民迁徙曲村西关院。后又有闫姓定居于此,遂以姓氏和地理条件命名闫家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属郇村辖。二十世纪末,因供水、供电、儿童上学等诸多不便,全部迁徙郇村定居。闫家河名失地存。   该村,明属虒祁乡郇村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郇西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吉许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吉许行政村。1956年,属英武高级农业合作社(吉许)。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为吉许管理区。1961年,设郇村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1984年,改称郇村村委会,属西常乡辖。2001年,并入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特产有:十九世纪的烟草,以距听城近而闻名。二十世纪后,以赛卫村沙地红薯扬名全县,大蒜、蒜苔则远销周边县市。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向养殖业发展,以村南的西(海)高(显)公路为依托建养殖园区,奶牛场已成规模,猪、兔已入园。本村建有免烧砖厂,为农民增收添了新的亮点。村人善于经营商业,侯马的新田市场有“小郇村”的美誉。全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都投入到二、三产业中。 村西有通济桥,建筑年代不详,虽经沧桑仍屹立滏河上。   解放战争时,民主县政府曾驻扎村里,时县委书记陆达,县长孙礼,领导全县人民为解放曲沃、参战、参军,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日,81岁常月娥和76岁王秀兰的刺绣、剪纸、面塑,在本县非物质文化参展会上获一等奖,2008年,他们做的五个迎奥运福娃(布质),更引来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建有村委、学校、幼儿园、卫生所以及1个免烧砖厂、4个建筑队、6个商店等。街巷全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电、通讯设备全普及,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398户,1689口人,设6个村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250亩
告别死工资:送150美金,可提取
西常(xichang)   西常,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的绵岭北麓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东经111°32′。东隔郭义公路和东常紧连,西望听城,南靠绵岭,北瞰吉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沟岭,北部平坦。交通十分方便。   西常村,因姓氏、方位得名。西常因常姓居多,又因地理方位命为东、西、南、北常村。北常亦称小庄,并入吉许。 该村,明属虒祁乡西县册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郇西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设西常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听城)。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为史村公社西常管理区。1961年,设西常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1984年,称西常村委会,属西常乡辖。年,为西常乡政府驻地。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内历来以农业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草,因其近临听城属地道货。进入二十一世纪,全部农田实行节水灌溉,村民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上提出“一线两个面,沿崖大发展,村周花果山,岭上米粮川”的总体规划。即沿郭义线河滩建大棚蔬菜,黄瓜、苦瓜、西红柿远销省内外,岭上建日本甜柿区,崖上嫁接红枣,崖下种双孢菇。同时,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引导村民向二、三产业发展。   村内公共设施有村委、学校以及5个棉加厂,4个商店。村内街巷全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1.6和2.2台(个),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405户,1635口人,6个村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865亩
卫范(weifan)   卫范,位于县城东14.5公里的浍河水库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39′,东经111°35′。北依秦岗,南临浍河水库,东眺贺村,西和东吉必接壤。地势北部、西部层层梯田,东部、南部较平坦。这里因位于绵岭南麓,浍水旁边,依山面水,冬暖夏凉,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人们集居的好地方。   该村,因姓得名。因村内最早居住的以卫、范两姓居民为主,故称卫范。 村庄原址在现址南,1958年,兴建浍河水库时,因原村址在库区内,故迁建于现址,并有三分之一的原居民分别迁移于高显、西许、浍移庄等地。   该村,明属汾隰乡平乐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吉乐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头乡。民国初,属二区。26年(1937),属东吉必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吉必行政村。1956年,属胜利高级农业合作社(吉必)。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为史村公社吉必管理区。1961年,设卫范大队。1984年,称村委会,属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瓜果闻名,其中西瓜(“桃园三结义”)最有名,该瓜皮薄瓤丰,沙甜可口,名闻周边各县。因有水库之利,农田全部水利化。粮、棉产量不断增长。近年,经农业调产,村内以种、养和建筑三条生产线迈进。种植业草莓、大葱、苹果已成拳头产品,而大葱则四季都产。养殖业向猪、羊突破,千头猪场已有5户加入。全村有80%劳力都投入到养殖和劳务业上。   村内有学校、卫生所各1座,商店、建筑队、养殖区各2个,街巷全部硬化,彩电、通讯设备入户率达70%。   2010年,全村136户,551口人,设2个村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245亩
常村(changcun)   常村,位于县城东3.5公里,绵岭南麓脚下,浍河北岸的高阜。地理坐标为北纬35°37′,东经111°31′。东眺卫村、盈村,南隔浍河峡谷遥望上裴庄,西连望绛,北接常安庄。境内有滩,有川,有梯田,沟壑纵行,宜农宜林。   该村,因姓得名。古时因常氏居民较多,故名。今常姓已没,赵、屈两姓崛起。 该村,明属富贵乡望绛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景明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头乡。民国初,属二区。26年(1937),属西杨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望绛行政村。1956年,属旭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常村),并为社驻地。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称常村管理区。1962年,设常村大队。1984年,改称常村村民委员会,属史村镇。   村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二十世纪中叶,该村一直以粮棉为主要产业,80年代以种植药材为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主产粮、棉、果、菜,有葡萄、苹果各100亩,芦笋300余亩,三樱椒200余亩。此外,根据村内特点组织劳、畜力输出,最高年可组织80余头骡马,为邻村耕种,日每头可收入200余元。   本村共产党员、复员军人方顺才,1952年,带领农民走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创办的旭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全县6个试点社之一。其粮、棉亩产量、日工值,均超过当时的互助组和单干户,后吸引周边卫村、盈村、常安庄、望绛等4村农民参加到他组织的社里。   村内基础设施齐全,有学校、卫生所、幼儿园、商店,主街道和环村路实现了硬化,电、自来水、光缆皆入户,彩电、手机户户有。浍河水和水井浇地达70%,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95户,830口人,3个居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935亩
县册(xiance)   县册,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绵岭北麓的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4′。北临滏河冲积平原,东为羊舌村,西望周庄村。地势南高北低。   县册,古称郭员外,属翼城县辖。宋嘉佑四年(1059),因争水事划归曲沃后,称今名。 县册,因史得名,其说法有三。一说:册封,是帝王封赠臣下的一种制度。后世应用渐繁,有祝册、谥册、献册、赐册等名目。顾名思义,可能是献的谐音,称县册。《后汉书·百官志》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以县封诸王”,称县册。二说:晋武帝时,村民董家为县衙制作竹简(册)而得名。三说:传为县衙保存钱粮册得名。   该村,明属汾隰乡东县册里,时称东县册。崇祯十五年(1642),属郇西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东西县册并称县册。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设县册行政村。1956年,属温泉高级农业合作社(王村)。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为史村公社王村管理区。1961年,设县册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乡)。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西常乡辖。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西古有小县册,清光绪六年(1880)县志记县册。当地人仍以西县册或小县册呼之。今建筑连接,已不分东西。   该村历来农耕为主,主产粮棉。进入二十一世纪,村民确定了“岭上搞养兔,岭下建大棚;沿岭栽水果,枣儿红满天”的思路,建起了岭上的百万只肉兔、獭兔养殖园,现已有30户建成了兔舍,可容兔6万只;河滩大棚已建40栋,年产蔬菜数十万斤,产品远销全省各地。二、三产业也正不断发展。   村内公益设施有村委、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及3个商店。村内街巷路面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达到1.5和2.2台(个)。人均住房26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280户,1210口人,设3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385亩
南韩(nanhan)   南韩,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绵岭东麓的脚下,滏河冲积平原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5°43′,东经111°36′。地势东高西低。东和翼城界接壤,西连王村,南望东海,北临滏河。 南韩,以姓氏和方位得名。因村内最初以韩姓居民为主,又因方位,故称东韩。明代,因和县南东韩村重名改称南韩。   该村古属翼城,称东韩。宋嘉佑四年(1059),因温泉争水事划归曲沃。明属汾隰乡北王村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东王里,改称南韩,此后村名无变更。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王村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南韩行政村。1956年,属温海高级农业合作社(东海)。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东海管理区。1961年,设南韩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乡)。1984年,改称南韩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民历来以农为主,水地一年二作,旱地一年一作,主产粮棉,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二十世纪80年代,以苹果、生地闻名。90年代,菜、果称著。进入二十一世纪,农田全部节水灌溉,村民向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以3个园区为主实行集约化、规范化经营。已发展大棚80栋,工棚2栋,由种粮向反季节蔬菜生产转化。养猪、养鸡已入园区,村民一半劳力投入园区劳动。同时,向二、三产业发展。   村人性情勤奋而淳厚,勇于探索与追求,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有名医闫怀琛,从其学者400余人。省级劳动模范闫子健,西安市金花饭店董事长兼总经理闫廷玉等。   民间有社火、高跷,经常参加本县正月十五的红火表演。 公共设施有村委、学校、幼儿园以及3个商店。村内街巷已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达到1.4和2.1台(个)。人均住房24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375户,1678口人,设5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3500亩
东闫(dongyan)   东闫,位于县东南1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 º34´,东经111º33´。位于西闫村东,东与绛县接壤,南傍溢沟水库,北通下郇。是北董乡最大的村。 因姓氏得名,村址又位于西闫东,故名东闫。   东闫村,明属富贵乡东闫里,并为里治地及东闫镇驻地。清属头乡,里、镇治不变。民国7年(1918),属二区。26年(1937),属东闫编村。36年(1947),曲沃解放,属二区东闫行政村。1953年,属东闫乡。1956年,建英明高级农业合作社,属营里乡,后改北董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驻北董)高级社称谓不变。1959年,改高级社为东闫管理区。1961年,设东闫大队。1984年,改称东闫村民委员会,下辖东闫、溢沟、杨家窑3个居民点,属北董乡辖。   该村从明代始至1961年,历来为镇、里、乡、行政村、高级社、管理区等治地。 据说古时东闫镇就是今日的东闫村,寺院神庙很多,建筑精妙奇绝。该村有东关帝、西财神、南火星、北三官,西南建有混元宫、金庙院,村中心和街巷顶端都建有神庙,正街有牌楼,路旁有碑楼,城墙高峻,四汀俱全,三街六市,房屋俨然。城门楼高两层,龙头斗拱,飞檐挑角,城门匾上刻有“东闫镇”三字。据说此镇管辖曲沃县东南一方,绛县东北塬下一带,北止东下郇岭南,东接翼城县界,西到浍河以南,是曲沃县五大城镇之一。每旬二、五、八逢集,市场繁荣,买卖兴旺。   东闫村西北有八宝灵光寺,全寺有二百一十一间的一檩到头的殿房——实为二柏(树)一石碑——单独一间的谐音句。唐时轰动全国,墨客骚人、名圣贤仙多会于此。唐朝大诗人王勃到此撰写过碑文,此碑现存于曲沃县城内。据传清时,慈禧太后曾到八宝灵光寺敬过香,又到老君庙朝拜过老君。该村大财主董杰伟的宅院就是为慈禧太后安排的行宫。 大约在民国32年(1943)前后,日军听说王风景的抗日部队在此山活动,轰炸老君山,老君庙变为废墟。   东闫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朝时期的曹端,现代的杨朝品(见附),皆系本村人。村内建有“曹端夫子祠”,供奉杨、曹两家祖先。本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老君庙、古佛殿、娘娘庙、奶奶庙、罗汉殿等建筑遗产很多,很适合发展旅游事业。在大力开发旅游的思想指引下,加强景点建设,全村民众积极响应捐款投工,恢复老君庙,开发旅游区。经多方筹备,2002年,恢复了四月八古会和每旬的二、五、八逢集的传统,活跃了市场,繁荣了东闫经济,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2008年,重建老君庙一座,同时,抓住依山傍水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大蒜、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发展苹果千余亩,在旱垣山地栽植柿子树等抗旱作物。   2010年,全村有457户,2078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3405亩 附:   曹端:字正夫,姓杨名川,因从小过继给其舅父,随改名曹端。他自幼聪明过人,壮年入仕。明代任霍州、蒲州学政几十年,名望很高。后在江南经商,邮回本人彩瓷坐像一尊,高七寸,穿蓝衫,捧书观看。后瓷像右臂损坏,继而被人盗走,下落不明。曹端以正己正人立身,立德立言做人;以忠君爱民为处事之道,公正廉明为做官之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执教之纲;仁义道德,孝悌忠信为做人之本。曹端被人敬称为教育家、文学家,一生著述甚多。其名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犯。”至今保留在霍州古衙门大堂壁上,并刻石于西安碑林。后衍化为“公生明、廉生威”的名句,一直为历代执政者的“座右铭”。   杨朝品:(),本村人,小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村**委员会副主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杨朝品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工巧匠。村里人磨面太慢,他就把平推磨改成滚磨;村里人浇地不方便,他就自制提水机;村里人不好买化肥,他就利用坑土能作肥料的原理,自制熏肥炉,烧制有机肥料,这一经验在全国推广。棉田虫害不好治,他上山找中草药,熬制中药治虫,效果还不错,推广面甚大,后来,他给这种药起名“一扫光”,可惜由于当时各种条件所限,他的发明创造没有申报专利。
  二十世纪70年代,国家提倡科学种田,基于他的创新精神,他被安排到村科研组种棉花。他一改传统农民作务技术,实践中总结出“高密度、早打顶、精整技”的最新栽培技术,实现了亩产皮棉462斤的全国最高纪录。之后,杨朝品的植棉经验引起轰动,吴吉昌、王德合、常修文等植棉劳模和冀、豫、陕、晋植棉区科技人员都亲临东闫参观学习。1973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棉花工作会议,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老君山的来历:传说古时商、周激战“朱仙镇”后,太上老君见伤亡惨重,内心凄惨,立誓不参政事,周游天下,传道渡世,舍丹赐药,普救众生。四月初八来到东闫南山上,显圣传道舍药护民,七天后才离去。临近各村民众为感谢老君,此山遂起名为“老君山”,并集资于山上建老君庙,山下修老君坡。每年四月初八,逢盛会七天隆重纪念。会期名剧、杂技献艺庆贺,八方游客、四处商贩、民众僧道云集于此,各取所需。   老君山顶有梅君庙全院,南台子北殿,东西廊房,东钟楼,西古楼高耸入云。传说在老君庙底南部有接雨亭一座,时有金马驹在此活动。莲花顶上莲花亭,亭内井中有金莲花、金蛤蟆,常在夜间出现。   老君庙:据老君庙道长苏恒才说,庙志记载,此庙建于西周初期,扩建于春秋晋献公称霸后,历经唐、明、清几次重大修复与完善,殿、庙、斋、舍、楼、阁、亭、塔星罗棋布,俨然有序。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十分壮观,精巧玲珑,奇妙绝伦。有人说在北京故宫《国志》上和山东泰山石碑上,都有山西曲沃东闫村老君庙的记载。   老君庙建筑在曲沃东南边界的老君山上,东依太行,西靠紫金,南与绛县接壤,方圆近万亩,高百丈。由老君顶、接雨亭、莲花顶、董家古堆、贺家沟组成,形成了“七沟八岭一面坡,两个水库泛青波”的龙凤形状。居高临下,山环水绕,谷深洞幽,峰高径险,故有龙凤老君山的美名。再加上东边贺沟水库,西边溢沟水库,溢水北流、沸水东渡、南水北调、引溢入浍,这儿便成了藏风聚气,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在紫金山晋殿宣兵后,领兵来到东闫老君山,更衣净面,参拜老君,求卜前程,签谱曰“登高见黄河,日征百里远。钟传平阳府,霸业一统天。”他即刻登高钟鼓楼,南望一条线。第二天日出带兵北征,日落拿下平阳府,猛然间听到老君庙的钟声,他信心百倍,战胜了诸侯小国,扩大了境域,其面积包括现在的山西省、河南河北的西部、陕西东部,最后成了霸主。
东常(dongchang)   东常,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绵岭北麓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东经111°33′。东邻周庄,西望西常,南靠绵岭,北和吉许连毗。地势南高北低。郭义路、乡村路纵横四野,交通方便。   东常,因姓氏和方位得名。因村内常姓居早且多,故称常村。后分成两个自然村,该村位置在东,故称东常。   该村,明属汾隰乡西县册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郇西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西常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听城)。1958年,属飞跃公社(史村)。1959年,属史村公社听城管理区。1961年,设东常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乡)。1984年,改称东常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内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柿子。进入二十一世纪,村民一改常规农作观念,向高科技、多元化方向迈进,以郭义线和乡村路为载体,河槽建大棚、岭上经济园、沿村南崖梯田栽柿枣。大棚已建成70余栋,岭上鸡舍已成规模,柿、枣果实喜人。全村三分之二劳力投入园区生产。   村内历代文人辈出。明清之际常家有“岁进士”,新中国成立后,有教育家常秀山、孙庆有等。常秀山是著名书法家,其作品常在省、市、县参展,被各单位收藏。孙庆有,北京广播学院留校教授。   公共设施有学校、村委,沿郭义线有金融、通讯、商业、餐饮、卫生院、幼儿园等,街巷路面已硬化,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齐全。人均住房25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54户,653口人,设2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200亩
宅男diao丝,射杀女神?这游戏你玩过没
西海(xihai)   西海,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绵岭北麓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东经111°35′。东望东海,北瞰滏水,南靠绵岭,西邻羊舌。地势南高北低,南多沟壑。 西海,因地理位置得名。该村古属翼城,称郇员外。宋嘉佑四年(1059),因争水事划归曲沃后,因其村位于星海温泉之西与东海隔海相望,更名为西海,自后村名无更改。俗称海头,是东海、西海两村的统称。   明时,属汾隰乡东县册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东王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西海行政村。1956年,常家圪垯并入,属温海高级农业合作社(东海)。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东海管理区。1961年,设西海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乡)。1984年,改称西海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尤以龙庙白莲闻名全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矿泉水的优势,按高科技标准要求,全村分为6个园区,即:泉头罗非鱼养殖园、泉旁养白莲、河槽建大棚、岭上甜柿园、环崖蘑菇洞、孤岭野生园。其中罗非鱼养殖水面面积30亩,莲菜30亩,大棚70栋,甜柿4万株,部分已结果,蘑菇洞20孔,土鸡场3个。该村是山西省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星海温泉旅游地、浴池、龙庙、龙王庙铁矿俱在村东。 “磨盘岭农业观光旅游区”在村西磨盘圪塔孤岭上。重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龙王庙大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解放战争时,陈赓将军曾予保护,并有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将军的旧居。   村内有会集,每年清明前后逢会,届时四乡八村的民众皆来集赶会,沐春踏青。 本村基础设施有学校、卫生院、幼儿园、农民休闲娱乐公园、集市(农历3、6、9日逢集)及4个商店。村内街巷路面全部硬化,主街美化。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1.6和2.3台(个)。村内新房连接,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248户,1116口人,设3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355亩
东海(donghai)   东海,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温泉之畔、绵岭西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5′。东依绵岭,北邻南韩村,西、南隔温泉和西海相望。地势东高西低,西为滏河冲积平原,俗称北河槽里。   该村因地理位置得名。东海村古属翼城,称阳城(城读she),又称东阳城。宋嘉佑四年(1059),因争水事划归曲沃。因该村位居星海温泉东故称东海,和西海两村县人统称海头。   该村,明时属汾隰乡东县册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东王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西海行政村。1956年,属温海高级农业合作社(东海)。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东海管理区。1961年,设东海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进入二十一世纪,村人以“种养巧结合,每户一个棚(蔬菜大棚、养鸡棚),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富裕又和谐,齐建新农村”的总体规划,最早建起高科技的蔬菜大棚,年产各种蔬菜400余万斤,销往全国各地,养鸡园区计划为200万蛋鸡场,已入场50余户,蛋鸡60万只。全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投入到园区生产,二、三产业跨越式发展,餐饮、加工业等已为河槽经济区之最。 村人争强好胜、勇于探索、好学务业。村内幼儿教师闫如玲、石油公司王进祥为全国模范。 公共设施有学校、卫生所、集市(农历3、6、9日逢集)以及6个商店。村内路面全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1.6和2.4台(个),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83户,806口人,设3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665亩
羊舌(yangshe)   羊舌,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位于绵岭北麓的脚下,滏河之阴高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4′。东邻西海,西连县册,南靠绵岭,北望滏河。境内南高北低,南沿绵岭多沟壑,北为滏河冲积平原。北有乡村吉(许)南(韩)公路,东通张(范)西(海)公路,南通百万养殖区水泥路,交通便利。   羊舌,村名来历有二。一是因史得名。为春秋时期晋大夫羊舌肸故里,故名羊舌。宋代以前曾称史推官,属翼城,宋嘉佑四年(1059)因争水事,划归曲沃,时有“石堆”小村,村民俗称小羊舌,后因人口繁多,建筑物连接,遂成一村,统称羊舌。二是古称阳城(城读she),系羊舌肸封食邑杨国(今洪洞县的一部),其后人为免公卿倾压之苦,遂从谐音阳城改村名以避之。又以封地改姓杨以乱之。今村人杨姓者仍居多。   该村,明时属汾隰乡县册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东县册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县册行政村。1956年,属温泉高级农业合作社(王村)。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王村管理区。1961年,设羊舌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乡)。1984年,改称羊舌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因温泉水便利,向为富庶之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村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科技农业迈进,并以一滩(河槽)一岭(村南绵岭高地)二个园(养殖园和种植大棚菜园)为突破口,给农民增收搭好了致富平台。种植园已建大棚30余栋,养殖园已建成养鸡舍100栋,沿沟红枣区和甜柿区正在建设。 村南绵岭上有县立文物保护单位“羊舌晋侯墓地”碑1块。   村内公益设施有卫生所、图书馆、商店等。村内路面全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1.4和2.2台(个),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56户,694口人,设3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575亩
东堡(dongbu)   东堡,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36´,东经111°32´。 东堡村原名南董庄。因姓得名。相传为晋国太史董狐的故里,故以董为村名。又因分为两个村,遂加方位称南董。南临黑河,北临曲绛路,西与西堡村紧连。隶属北董乡。二十世纪60年代,原来的南董村又分为南董东堡村与南董西堡村两个自然村。简称东堡和西堡。   该村,明属富贵乡上裴庄,明末属上吉里。清属头乡,里治不变。民国7年(1918),属二区。26年(1937),为二区北董编村辖。36年(1947),曲沃解放为二区,北董行政村辖。1953年,建友益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红旗高级农业合作社,属营里乡辖。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辖(驻北董)。1959年,属北董公社辖,改称北董管理区。1961年,改称南董东堡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紧紧抓住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根本,由原来只有河滩部分水浇地变为现在全村所有土地都能浇上,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全村以大葱、大蒜、洋葱种植为主导,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0%以上。另外,茄子、春白菜、芹菜等约占总面积的20%。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东堡村流传着东堡人民抗日救国及踊跃参军的一段顺口溜: 南董东堡村子小,小伙不多老汉少; 虽然人少心可齐,七位英雄参军去; 两虎报的第一名,第二思福与元乡; 小学老师李应福,要去参军家不顾; 贫苦出身任恩禄,丢下父亲就上路; 永录春和报名迟,立志活捉蒋介石; 男人一去心放宽,磨面担水有会员。   顺口溜充分体现了先辈热爱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紧跟共产党走的雄心壮志,与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东堡村的村魂体现。   创建交里桥的传说。三百多年前,交里村以东的人想上曲沃县城,必经交里村,西北的河滩因无桥行走非常困难,遇到天阴下雨山洪爆发之际,更是痛苦连天,因此建一座桥成为民声民愿,巧在此时,南董东堡生下一男孩,孩子生下来就满口牙,他的父亲和母亲说:“咱家生了一个妖怪”。此男孩听到后马上讲到:“我不是什么妖,也不是什么怪,是创建交里桥的任唐在”。语后,长到十二岁之前未开口说过话,当任唐在长大成人后,连续三次赴长安(现西安)为建桥寻找银两,后经南董庄、交里庄、上裴庄、营里庄、裴南庄、安鹄庄等村联合,推选任唐在为建桥总指挥,历经数十年,任唐在58岁那年,一座交里桥(七孔窑、七十个狮子、八十个桃、还有二十四个“挨打毛”),成功落成。在此期间,任唐在数次路过家门,都没回家一看,这事成为当时南董村的一种自豪,由此南董庄也成为各村建桥的首功村。 村北有春秋墓葬区,西有和尚寺,建筑宏伟,现存大部古建筑,急待维修。
司马庄(simazhuang)   司马庄,位于县城东4公里,晋韩路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35°36′,东经111°29′。东和西杨连毗,西和西宁相望,南瞰常安庄,北为东宁村。村内地势东高西低,较平坦。 司马庄,因史得名。建村于清朝初期,清兵部尚书(古称大司马)贾汉复葬此。原有一户为其看守坟墓,后渐为村庄,故名。   该村,民国时属东宁辖。1956年,属建华高级农业合作社(西杨)。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西杨管理区。1961年,为西杨大队辖。1984年,为西杨村委会辖。1987年,设司马庄村委会。属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耕为主,以种植烟草闻名。二十世纪90年代以生地为主,并有外商不断到此收购,经济效益较好,引发了村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后村人陈广裕从河北安国购回10余种药材种子,遂形成药材产、销基地,产品销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乃至国外。村民庞学军创办的家庭副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糕点,以质优价廉、品种繁多、色艳味正,深受本县人喜爱,为人们早点必备食品,更是红白喜事必备的佳肴。同时,为村内妇女劳力就业、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村内公益设施有学校(已并西杨)、卫生所、计生服务站、商店、食品加工、铁业加工。村内街道已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已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分别达到1.5和2.6台(个)。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80户,280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810亩 。 附: 贾汉复墓地,位于司马庄至东宁路东侧高地,司马庄村北占地10余亩。昔日陵园广阔,建筑宏伟,系以封疆大臣建造的。有石阔、神道、宫寝、银河等。石阙系石脚坊、阔三间座东向西,中间高、两侧低,坊前立碑十余幢。神道即走向陵墓的大道,长约里许,神道两侧自东向西分列着石狮、石象、石马、仲翁(石人)、石羊,形象高大,雕工精细。宫寝即墓冢高3丈,围十数丈。墓冢后为银河沟。
张范(zhangfan)   张范,位于县城东13公里,绵岭高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东经111°35′。东与翼城县南唐乡接壤,南和秦岗相望,西接史村,北瞰西海。境内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南有晋韩公路、侯月线,北有阳侯高速路,史(村)西(海)路(也称联办路)贯穿东西。 张范村,因姓氏得名。村名由张、范二姓而来,原名张范庄,后演化为张范村。   该村,明属汾隰乡史村里。崇祯十五年(1642),划归西史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二区。26年(1937),属秦岗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秦岗行政村。1956年,属登高高级农业合作社(秦岗)。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秦岗管理区。1961年,设张范大队。1984年,改称村民委员会,属史村镇辖。   本村历来以农为主。二十世纪后期,苹果、生地有名。进入二十一世纪,村民以“村北一大片,村西二个园,村东娱乐场,另建新家园”的构思,进行产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调整。现村西工业园区已建成使用,村北高科技大棚园区,已建47栋。三个园区的建设将给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平台。   村内公益设施有村委、学校、卫生所、商店。自来水、电已入户,人均住房23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70户,840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000亩
东宁(dongning)   东宁,位于县城东约5公里,晋韩公路北侧的洼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东经111°30′。东依高地,西连西宁,北靠侯月线,南邻晋韩公路和司马庄连毗。 东宁,因愿望和方位得名。俗称埝地。古称东恭宁村。清代以前县志记为东宁,民国版县志记为东凝。凝者,聚也。取大德大道聚于此之义。又传,村西南耕地中常有紫气出现,人们以为吉祥凝聚该村,故改宁为凝。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凝为宁。   该村,明属汾隰乡庭城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西亭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一区。26年(1937),属东凝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东宁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听城管理区。1961年,设东宁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史村镇管辖。   本村农业有种植、养殖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有蔬菜。明、清,本村以烟草闻名,烟草加工作坊有9家,富甲县东。东谦亨烟坊生产的东生包烟,久负盛名,远销苏联、外蒙古等地。二十世纪80年代,生地、苹果著名。90年代,转产养殖业,特种养殖土元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两个工业企业(闽光焦化厂和天泉淀粉厂)和楼板厂把全村大部分劳力到工业上。二、三产业兴起则给农民增收架起了新的平台。   村内公益设施有村委、学校、卫生所、幼儿园、集市(农历3、6、9日)及商店、饮食店各5个。村内街巷路面全部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部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分别达到1.4和2.1台(个)。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明宝塔矗立村东南高地。   2010年,全村有603户,2313口人,设10个居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305亩
南常(nanchang)   南常,位于县城东6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东经111°39′。东依辛村,西眺东宁,南邻西杨,北靠听城。晋韩公路在村南,侯月铁路火车站在村西。 南常村,以姓氏和方位而名。古时村内常家为县东富户,且人丁兴旺,故以常姓命名;又因有东、西、北常,该村居三村之南,故称南常。   该村,明属汾隰乡庭城里。崇祯十五年(1642),归属靳城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头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听城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常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听城)。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听城管理区。1961年,设南常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明清之际,其烟草种植佳誉全县,属地到货,全县烟叶价格均以其质量定高低。因而,烟叶有“南常、听城佳曲沃”的美称。日军侵沃,产量减少。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但远不如前。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以粮棉为主,因火车站的建立,向劳务输出和运输业转轨。90年代,苹果、生地远销省内外。进入二十一世纪,转向高科技的红提葡萄和草莓、三樱椒种植。村内大部分劳力转向运输、建筑和服务行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村内公益设施有村委会、学校、卫生所及2个商店,农民休闲娱乐中心设学校内。主街道路面进行了硬化,自来水、电、光缆都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1.4和1.8台(个)。人均住房24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319户,1251口人,设5个居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3550亩
秦岗(qingang)   秦岗,位于县城东13公里,浍河北岸,绵岭高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40′,东经111º35′。东邻翼城和樊店连毗,南望浍河水库,西邻东吉必,北和晋韩公路相连。   境内交通方便,晋韩公路、侯月铁路自村北通过。省级超速超限站建于村北晋韩公路北侧。   秦岗,因史得名。古称寻岗,为秦晋通燕赵要冲。邑人游吴越齐梁者,必寻此路而行,故名。后因村(内)有秦氏大户,以秦代寻,遂称秦岗。   该村,明属汾隰乡史村里辖。崇祯十五年(1642),属西史里。清沿明制,设秦岗镇。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二区。26年(1937),属史村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秦岗行政村。1956年,建登高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改称秦岗管理区。1961年,设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业为主,尤以村西垆滩地的钢茬小麦和烟草闻名全县。二十世纪中叶,日军侵沃,烟草种植业减少。80年代,以苹果、生地最多,兼以葡萄种植。进入二十一世纪,村内以一条线、三个面、建成两个经济园区的思路,大力发展晋韩公路两旁的商业线;村东、西、北三面建经济园区种高科技蔬菜、瓜类;沟内种红枣、果树。同时,参与建筑、服务、运输行业,为农民增收开出新路。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今都是战略要地,战国时期的浍北战场,抗日战争时的秦岗阻击战,都发生于此。   该村村民,勤奋好学、富于爱国精神。民国27年(1938),秦岗阻击战,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配合决死三纵队和日寇作殊死的斗争。军民誓死保卫祖国的精神,教育一代又一代村民。   村内公共设施齐全,有村委会、学校、幼儿园、卫生所、煤场以及2个商店。街巷实现了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已入户,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住房26平方米。   2010年,全村有400户,1810口人,设5个居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845亩
现在预订-折扣优惠高达50%安全简单的在线酒店预订100余万酒店优惠订!多数客房免费取消,到店付款,24h全球中文服务,价格更放心!
贺村(hecun)  贺村,位于县城东15公里,绵岭南麓的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39′,东经111°36′。村东南濒临浍河水库,西临大沟和卫范相望。村北层层梯田和翼城樊店接壤。  贺村,因姓得名。村内居民贺姓居多,故名。明时,县内有3个贺村,本村居县城东,称东贺村。居县西的两个按顺序和大小分称小贺村(在今侯马市东)和西贺村(在侯马市西)。  该村,明属富贵乡平乐里称贺村。崇祯十五年(1642),属吉乐里,称东贺村。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头乡。民国初,属二区。26年(1937),属平乐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平乐行政村。1956年,属登高高级农业合作社(秦岗)。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秦岗管理区。1961年,设贺村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史村镇。  该村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农产品以小麦、玉米、棉花为多。二十世纪80年代,转产苹果、药材。90年代,以加工白条鸡闻名县内外。进入二十一世纪,村民以“北岭柿树、核桃园;东西两沟养殖区(土鸡);水库沿岸种花卉,沿沟大枣红半天”的思路,搭建致富平台。红枣已结果,被誉为“红枣第一村”。同时,二、三产业也正蓬勃兴起。  村民勤朴尚学,爱国心强。抗齤日战争时,因该村处于曲沃、翼城、绛县三县的交汇点,有“晨鸡一鸣响三县”之说。又是通往绛县重镇南樊、大交的必经之路。本村共齤产党员杨榜元,以经营旅店为名,开辟了一条地下交通通道,而旅店就是中齤共地下交通站,不时接送地下工作同志往返于根据地和敌占区,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村内公益事业有学校(包括村委)、卫生所、计划生育所、建筑队及4个商店。主街道已硬化。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已入户,彩电、通讯设备户均1.2和2台(个),人均住房20平方米,村民8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设4个居民小组,234户,1034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205亩
焦庄(jiaozhuang)  焦庄,位于县城东北19公里,滏河水库东侧,三面环水。地理坐标为北纬35°43′,东经111°34′。东邻王村,西滨滏河水库,南隔滏河和县册相望,北和翼城县的天马连毗。境内土肥水美,山清水秀,是宜农宜林的好地方。  焦庄,因姓得名,古称北王西。明时村内焦姓居多,遂改名焦庄。该村,明属虒祁乡北赵村里,称焦庄。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王村辖,其后根据编村、行政村等体制变化,均属王村辖。1958年,属飞跃公社温泉管理区。1959年,属史村公社王村管理区。1961年,设焦庄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称西常公社)。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民历来以农耕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二十世纪,特产有水果、药材。进入二十一世纪,村民在注重基础产业的同时,向高科技产业和二、三产业方向突破。以乡村路为依托建起了大棚园区,以村北为养殖园区,养猪、养鸡,以滏河水库水面养鱼、种莲,构成了村内“一面、两园、三同步”发展的格局,全村2/3劳力投入到园区生产,为村民增收搭建了新平台。  村民好学上进,勇于探索,富有爱国精神。历代名人辈出,史有道台、省府秘书。抗齤日战争时,有地下党员7人。解放战争时期,有中齤共齤党员16人,是全县党员最多最早的村之一。二十世纪40年代,焦庄曾是中齤共曲沃县委驻地,县委书记席炳午和其家人长期居住在这里,在抗齤日战争期间,席炳午以长工为掩护,开展本县地下党的工作,培养了大批革齤命志士。  村内公益基础设施有村委、卫生所、商店、饭店、废品收购、建筑队等。学校已和王村联办。主街道已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已普及。新房连片,人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全村有106户,448口人,设2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905亩
听城(tingcheng)   听城,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处,绵岭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东经111°31′。东和史村毗连,南望南常,西和闽光焦化厂相接,北瞰河上。地势南高北低,东岭西川。 听城,因演化得名。春秋时称陉庭,原村东门楼额匾书“古陉庭”。明,称庭城,后演化为听城。   该村,明属汾隰乡庭城里,称庭城。崇祯十五年(1642),属靳城里,改称听城。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头乡,复称庭城。民国初,属五区,再称听城,此后名称无变更。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听城编村。新中国成立后,设听城行政村。1956年,设八一高级社(听城)。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听城管理区。1961年,设听城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公社)。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民历来以农耕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明清之际,有“听城烟叶甲三晋”之说。每逢收购季节,各地烟商云集该村,商订全县烟叶收购价格和开盘吃货(即收购)范围。二十世纪80年代,水果、瓜闻名全县。90年代,果、菜销省内外各地。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养殖业发展,同时,向二、三产业迈进。村东北的奶牛场已发展奶牛500余头,已形成产销、养殖一条链;村东南的养猪、鸡、兔场,已入园;村南果园已成雏形。全村大部分劳力都纳入园区生产。   听城,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丰厚。春秋时,为陉庭古战场地。清代,建于村东南的吉家庭院,保存较完好,虽遭受破坏,但仍能显示出当年风貌。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社火“武狮子”,表演者能连登五张叠起的桌子。贾英的剪纸有虫鸟花卉、戏剧100余种。贾玉的“百鸟争鸣迎奥运”,均获得省、市各报和电视台报道,并出有专辑画册。   村内公共基础设施有村委大院、群众文化活动室、学校、卫生所、木制厂和两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店、两座教学楼。村东北和东南的两个养殖场已建成。主街道已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村内新房连片,人均住房26平方米,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1.3和2.1台,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560户,2373口人,设10个居民小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905亩
靳庄(jinzhuang)  靳庄,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处的滏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1′。东邻河上村,南依听城村,西临大运路,北滨滏河谷。县级公路西(常)高(显)线从村内横穿而过,侯阳高速公路横村西南。境内地势平坦,土肥水美,交通便利,是宜农宜工的金三角地带。村委会驻靳庄村,辖靳庄村和靳庄沟两个居民点。  靳庄,因姓得名。古名司徒庄。据《靳氏家谱》载:唐代大司徒光禄大夫靳孝谟徙居于此,故名司徒庄。又因村西有宋司徒怀远大将军靳六墓葬地,而名。后因靳氏长居于此,遂改名靳庄。  该村,明属汾隰乡靳庄里辖。崇祯十五年(1642),因连年战事,人口锐减,划归靳城里辖。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辖。民国初期,属第五区。26年(1937),属靳庄村编村辖,并为靳庄编村治所。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区靳庄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改称靳庄管理区。1961年,设靳庄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公社)。1984年,改称靳庄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靳庄,历来以农为主,尤以烟草种植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后,粮、棉产量成倍增加。改革开放后,小麦、玉米亩产均在400—500公斤以上,籽棉300公斤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村内由传统农业,向高科技新农业发展,并进行多元化经济体系运作。以西高线为载体,路南北两侧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芦笋种植园区,养殖小区;和运输、劳务输出、服务等行业,农民生活日渐富裕。  靳庄,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十分丰富。1960年,侯马市在村里立碑:“这里是古代人类居住的地方”,并加以保护。靳家自汉以来,皆为河东望族。秦朝末年,楚汉之争中的“鸿门宴”,靳强以刘邦的卫士身份亲赴宴会,后靳强官拜汾阳侯。延至清代,在曲沃县城建有靳家衙(注:靳家衙,民国初改称关岳庙,奉关羽和岳飞。其后为一完小、教干校等单位占用)。一县两衙门的状况在全省鲜为罕见。二十世纪40年代,日寇铁蹄践踏本县,1938年,成立了中齤共齤党支部。在共齤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生存,保护人民,和日伪作了殊死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气吞山河的悲壮史歌。民间文化有社火旱船、秧歌,都赴县城参加元宵节表演。  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农贸市场、休闲娱乐场所及商店、餐饮、修理加工等30余户。新建了教学楼、硬化了街道和路面,自来水、光缆、电入户率达100%。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分别1.2和2.5台(个)。村内楼房遍布,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十世纪50年代建的滏河水库,已涸,今为闽光焦化厂排水用,水质污,不能灌溉。2010年,靳庄村495户,2094口人,设8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720亩,人均纯收入7108元。  靳庄沟(jinzhuanggou):系靳庄村的衍生村。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处的滏河南岸,大运路东侧两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0′。东望郇村,西临安泉,滏河横其北,西高线设其南。  二十世纪初,豫北地区逃荒的难民,在此依崖凿窑而居,在农业合作化时,已有13户人家,因临近靳庄遂归靳庄村管理,时称小靳庄。后为生产耕作方便又移本村部分居民于此,称第六生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经县政府批准,命名为靳庄沟。2010年,全村有30户,130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500亩
河上(heshang)   河上,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的滏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东经111°32′。东望郇村,西毗靳庄,南依听城,北临滏河。境内地势平坦,沿滏河南岸有沟壑。   河上村,因史得名。相传,汉文帝曾到此访问河上公,河上公死后就埋葬在村西约半里处,故村名为河上。《神仙传》载:“河上公不知其姓名,汉文帝时结茅庵于河边,卖药为生”,故名河上公。文帝喜读《老子经》,常有不解,闻河上公能解其义,遂往访于河上,未遇。后闻其隐居八宝山,复恳求之,乃授所注《道德经》。因之,河上村东曾建有“汉文帝庙”。   该村,明属虒祁乡郇村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郇西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靳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属靳庄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听城)。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听城管理区。1961年,设河上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公社)。1984年,为河上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民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二十世纪,村民养猪,人均1头,是省、市、县的典型。进入二十一世纪,向养殖业和贩运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养鸡有5户,养牛1户40余头,养羊2户200只,大棚1栋。   村内原有学校,现已并入靳庄。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户有。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03户,398口人,设1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600亩
周庄(zhouzhuang)   周庄,位于县城东北14公里,南依绵岭脚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 33′。北瞰吉许,东邻县册,西接东常。地势南高北低。 周庄,因史得名。古称西县册。传说,汉绛侯周勃葬村南绵岭高地,遂更名周庄。   该村,明属汾隰乡西县册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郇西里。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26年(1937),属周庄编村。新中国成立后,为周庄行政村。1956年,属温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王村管理区。1961年,设周庄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公社)。1984年,称周庄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人历来以农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二十世纪中后期,以生地、苹果而闻名。进入二十一世纪,村人以建园区、创新路、共致富、求发展为主要突破口,率先在村南绵岭上建起了百万只蛋鸡养殖园区,带动了周边的县册、羊舌、东海等村的养殖业发展。“岭上一条养殖线”基本形成。现在入户已达156户,蛋鸡存栏100万只,为全省最大,并形成防疫、产、销一条龙。同期,又建立了鸡蛋加工厂,生产 “乡巴佬”鸡蛋。仅此一项带动了全村3/5的劳动力进入园区生产。   村内公共设施有村委、学校、幼儿园、卫生所各1处以及3个商店。村内街道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均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1.3和2.3台。村内楼房林立,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390户,1710口人,设6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550亩
大杨(dayang)   大杨,位于县城东6公里的绵岭南沿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38′,东经111°32′。东和杨家院为邻,西同西杨紧连,南瞰盈村,北为校场。 大杨村,村名来历有二。一是因方位姓氏而名。明朝末期,村内居民杨姓居多,又因其四至分别有东杨、西杨、杨家院、杨村(今盈村),并有南阳村(今属侯马市),该村居中央,故名大杨。二是大杨又名寨(读sai)子里,系西杨村一座堡寨,因城墙高而厚,遂名寨子。   该村,明属汾隰乡西杨里称寨子里。崇祯十五年(1642),属西史里称大杨村,此后名称无变更。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二区,其后根据编村、行政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等政体变化,属西杨辖。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西杨管理区。1961年,设大杨大队。1984年,改称大杨村委会,属史村镇。   民间传说有石人岭和蚂蚁沟,俱在村东2公里处。石人岭,岭上古有雕刻的石人1座。白天是石像晚上变成人,到处活动,把原来郁郁葱葱的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破坏成了光山秃岭,村民苦不堪言。故流传至今。蚂蚁沟,是说这沟特别深,沟上看沟下耕地的牲畜象蚂蚁般大小。另一个说法是沟里的蚂蚁比马还大,晚上出来糟蹋农作物和自然生态。以上两说,其周围各村都有。其寓义为:教育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不要随便破坏,极有深意。   村民历来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特产烟叶。二十世纪末,以果类,药材著称。进入二十一世纪,利用节水灌溉之利转产经济作物和果菜。同时,组织村民向建筑业、服务业和劳务输出的二、三产业转向,富裕了村民。   村内公益设施有村委、联办小学、卫生所、计生服务站、商店、建筑队等。街巷路面已硬化,自来水、电全入户,光缆入户达90%,新房连片,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全村有178户,790口人,设3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055亩
东杨(dongyang)   东杨,位于县城东7.5公里,绵岭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5°39′,东经111°32′。东靠郭义公路,北临晋韩公路,西连西杨,南接杨家院。地势东北部偏高,西南平。交通便利。   东杨,因姓氏,方位得名。因建村时杨姓居民多,又在西杨村东,故名东杨。   该村,明属汾隰乡西阳里,称东杨柳村,系西杨柳村的派生村。崇祯十五年(1642),属西史里,称东杨,此后名称无变更。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二区,其后根据政体变化属西杨辖。1961年,设东杨大队,属史村公社。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史村镇。   村民历来以农耕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二十世纪末,以药材、苹果著称,远销省内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村民转向高科技种植业方向发展,以村北通往晋韩公路的乡村公路沿线两侧为载体,建立起经济园区。区内种植红提葡萄130亩,苹果40亩,杂以梨枣、西瓜、露天蔬菜等,搞活了经济,其中红提葡萄远销他省。同时,村民以其忠厚温顺、勤劳俭朴的精神,出外打工向劳力输出迈进,为人们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临村东北郊区有古槐1株,传说有四、五百年历史。现虽已躯干心空仍枝繁叶茂,夏则槐香飘溢,蝶蜂飞舞其间。观其物,使人萌生思念家乡之意,故常有游人观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并编有顺序号。   村内公益设施有:二十世纪建的电影院,集村委、民娱、卫生为一体;原有学校一所,后并入西杨。3个小商店,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田间主道、村内街巷已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已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家家有。村内新房连片,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72户,725口人,设3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010亩
靳庄(jinzhuang)   靳庄,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处的滏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1′。东邻河上村,南依听城村,西临大运路,北滨滏河谷。县级公路西(常)高(显)线从村内横穿而过,侯阳高速公路横村西南。境内地势平坦,土肥水美,交通便利,是宜农宜工的金三角地带。村委会驻靳庄村,辖靳庄村和靳庄沟两个居民点。   靳庄,因姓得名。古名司徒庄。据《靳氏家谱》载:唐代大司徒光禄大夫靳孝谟徙居于此,故名司徒庄。又因村西有宋司徒怀远大将军靳六墓葬地,而名。后因靳氏长居于此,遂改名靳庄。   该村,明属汾隰乡靳庄里辖。崇祯十五年(1642),因连年战事,人口锐减,划归靳城里辖。清沿明制。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辖。民国初期,属第五区。26年(1937),属靳庄村编村辖,并为靳庄编村治所。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区靳庄行政村。1956年,属八一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飞跃公社。1959年,属史村公社改称靳庄管理区。1961年,设靳庄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西常公社)。1984年,改称靳庄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靳庄,历来以农为主,尤以烟草种植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后,粮、棉产量成倍增加。改革开放后,小麦、玉米亩产均在400—500公斤以上,籽棉300公斤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村内由传统农业,向高科技新农业发展,并进行多元化经济体系运作。以西高线为载体,路南北两侧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芦笋种植园区,养殖小区;和运输、劳务输出、服务等行业,农民生活日渐富裕。   靳庄,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十分丰富。1960年,侯马市在村里立碑:“这里是古代人类居住的地方”,并加以保护。靳家自汉以来,皆为河东望族。秦朝末年,楚汉之争中的“鸿门宴”,靳强以刘邦的卫士身份亲赴宴会,后靳强官拜汾阳侯。延至清代,在曲沃县城建有靳家衙(注:靳家衙,民国初改称关岳庙,奉关羽和岳飞。其后为一完小、教干校等单位占用)。一县两衙门的状况在全省鲜为罕见。二十世纪40年代,日寇铁蹄践踏本县,1938年,成立了中共党支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生存,保护人民,和日伪作了殊死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气吞山河的悲壮史歌。民间文化有社火旱船、秧歌,都赴县城参加元宵节表演。   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农贸市场、休闲娱乐场所及商店、餐饮、修理加工等30余户。新建了教学楼、硬化了街道和路面,自来水、光缆、电入户率达100%。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户均分别1.2和2.5台(个)。村内楼房遍布,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8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十世纪50年代建的滏河水库,已涸,今为闽光焦化厂排水用,水质污,不能灌溉。 2010年,靳庄村495户,2094口人,设8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4720亩,人均纯收入7108元。   靳庄沟(jinzhuanggou):系靳庄村的衍生村。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处的滏河南岸,大运路东侧两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42′,东经111°30′。东望郇村,西临安泉,滏河横其北,西高线设其南。   二十世纪初,豫北地区逃荒的难民,在此依崖凿窑而居,在农业合作化时,已有13户人家,因临近靳庄遂归靳庄村管理,时称小靳庄。后为生产耕作方便又移本村部分居民于此,称第六生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经县政府批准,命名为靳庄沟。2010年,全村有30户,130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500亩
上海Anjuke曲沃路79弄拥有海量房产资源,地铁房,学区房等曲沃路79弄信息应接不暇;曲沃路79弄全套周围设施+专业的服务团队=找到您所需求曲沃路79弄房源!
焦庄(jiaozhuang)   焦庄,位于县城东北19公里,滏河水库东侧,三面环水。地理坐标为北纬35°43′,东经111°34′。东邻王村,西滨滏河水库,南隔滏河和县册相望,北和翼城县的天马连毗。境内土肥水美,山清水秀,是宜农宜林的好地方。   焦庄,因姓得名,古称北王西。明时村内焦姓居多,遂改名焦庄。 该村,明属虒祁乡北赵村里,称焦庄。光绪六年(1880),属二乡。民国初,属五区王村辖,其后根据编村、行政村等体制变化,均属王村辖。1958年,属飞跃公社温泉管理区。1959年,属史村公社王村管理区。1961年,设焦庄大队,属吉许公社(后改称西常公社)。1984年,改称村委会,属西常乡。2001年,并入史村镇。   村民历来以农耕为主,主产粮棉,特产烟叶。二十世纪,特产有水果、药材。进入二十一世纪,村民在注重基础产业的同时,向高科技产业和二、三产业方向突破。以乡村路为依托建起了大棚园区,以村北为养殖园区,养猪、养鸡,以滏河水库水面养鱼、种莲,构成了村内“一面、两园、三同步”发展的格局,全村2/3劳力投入到园区生产,为村民增收搭建了新平台。   村民好学上进,勇于探索,富有爱国精神。历代名人辈出,史有道台、省府秘书。抗日战争时,有地下党员7人。解放战争时期,有中共党员16人,是全县党员最多最早的村之一。二十世纪40年代,焦庄曾是中共曲沃县委驻地,县委书记席炳午和其家人长期居住在这里,在抗日战争期间,席炳午以长工为掩护,开展本县地下党的工作,培养了大批**志士。 村内公益基础设施有村委、卫生所、商店、饭店、废品收购、建筑队等。学校已和王村联办。主街道已硬化,自来水、电、光缆全入户,彩色电视机、通讯设备已普及。新房连片,人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80%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0年,全村有106户,448口人,设2个居民组,均系汉族,耕地面积905亩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胃病好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