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本次经济下行增速下行的主因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制度换挡”思考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制度换挡”思考
  摘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我国改革的共识,但从政府主导换到市场决定这个“挡”,存在一定阻力。经济要换挡成功,首先必须是“制度换挡”。经济增速下行,更增加了换挡难度,而且经济增速下行也可能成为抵制“制度换挡”的理由。我国经济下行“制度换挡”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在投资和产业发展上,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二是在研发投入和创新上,要由自上而下的创新为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创新为主。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把地方政府之间的寻租竞争转变为地方政府之间创新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科技、实业方面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竞争。这三方面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派智库-
  关键词:经济下行;制度换挡;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地方治理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一、引言
  当前,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陷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跨过去”还是“掉进去”的可能性都存在;二是能否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我国有经济增长的基础,但缺乏结构优化的机制;三是能否完成经济增长支撑点的转变,即从投资、要素投入到创新转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国家逐渐形成规模庞大、效率低下的国有经济和过度的国家保护主义等弊端;二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无法完成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其实,世界银行分析的这两个原因都与政府主导经济有关,这些国家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本文来自派智库
  从形式上看,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结构优化和动力机制的转变,但实质是制度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其实上述问题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从表面看,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只是一个主体的转换,但实质上涉及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首先是观念及信念的转变,是相信政府还是相信市场,一方面抱怨政府干预过多,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中一出现问题,又想让政府出面干预,甚至要求政府干预。这种矛盾观念是制约我国改革的深层次障碍。这种观念不转变,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路就还很长。如果不能在市场化改革中形成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我国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上就会摇摆不定。为什么我国改革这么难?在市场化改革上缺乏共识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却在现实中或政策中明显地违反这种改革方向。 本文来自派智库
  其次是法治国家的建立,即能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国法治道路的最大障碍是整个社会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即法治的核心是用法律去管理国家或社会事务还是用法律和制度限制政府的权力?其实,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是从前者去理解法治国家。没有达成法律和制度限制政府(统治者)权力的共识,就不可能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经济上,法治意味着法律对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制约。为什么我国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屡禁不止?有的干预从前门清理又从后门进来。这与我国法治仍不健全有关。 版权所有
  最后要建立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负面作用的制度体系。我国不缺乏改革的顶层设计,但改革方案可能会遇到利益集团的抵制。我国除了缺乏制约政府权力的制度体系,也缺乏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负面作用的制度体系。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使我国许多改革步履艰难。可以讲,现在人们的政府偏好情结、政府权力没有受到制约及利益集团的抵制是我国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最大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改革的共识,但从政府主导换到市场决定这个“挡”,阻力重重。经济要换挡成功,首先必须是“制度换挡”。经济下行,更增加换挡难度,而且经济下行还可能成为抵制“制度换挡”的理由。 内容来自
  “制度换挡”问题主要有:一是在投资和产业发展上,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二是在研发投入和创新上(包括创新的评价上),要由自上而下的创新为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创新为主。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把地方政府之间的寻租竞争转变为地方政府之间创新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科技、实业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竞争。这三方面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二、实现结构调整必须首先“制度换挡”。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本文来自派智库
  当前,理论界一些学者就结构调整谈结构调整,而缺乏从深层次对我国结构调整难点的分析。在投资和产业发展上,不仅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涉及到主体的转变。如果市场主体错位了,再怎么调整都难以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长期以来(尤其是2008年后),我国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在我国经济下行时,用投资和支持产业发展来保持经济增长的呼声一直很高。而民营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在预期不好时,投资就会很谨慎。于是,政府和国有企业就会成为稳增长的主体。其实,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正是实现“制度换挡”的好时机,即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因为我国的发展阶段及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经济下行中最关键的是动力机制的转变。现在把从投资到创新视为动力机制的转换是不准确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转变应是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而从投资到创新只是这个机制转变的结果。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对策模式:一是完全由政府主导,二是更多的由市场主导,三是介于两者之间。实践证明,由市场主导的对策模式最有效。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经济、页岩气等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企业及市场发展起来的,而政府几乎不干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不是创新而是企业和市场,创新只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所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不是从要素投入到创新的转变,而是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转变。在投资和产业发展上,政府主导的结果往往是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并且这只手往往会变成掠夺之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难以发挥作用。从深层次看,政府主导投资和产业发展的结果是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激励机制。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允许人们通过市场自己做决定,是让社会有效利用资源最好的方法。 本文来自派智库
  政府能发现应发展什么产业,但政府为实现这些产业发展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替代了市场,就会使这个产业的市场难以形成,结构也难以调整。在投资方式和产业发展上,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可以自上而下地决定投资,有利于增长。但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已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并且扭曲了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如,我国机器人、电动车等产业的发展因为政府补贴及各项优惠政策使市场价格、成本核算等失去了意义。为什么一些部门热衷于搞项目、搞补贴之类的干预,就是为增加其权力的含金量,并通过一些途径把这些权力的收益内在化。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是我国改革的方向,但一些主管部门却不会放弃对资源配置的权力。现在一谈改革,政府控制资源的主线没有变,只是调整控制的方式,这是我国市场化改革最大的问题。形式上在改革,但实质上并没有改。经济一出现下滑和经济波动,一些人就提出干预和调控,此时权力不仅没有下放,反而会增加。我国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热衷于搞项目的现象是与腐败有关的。只有上项目才有腐败的机会。政府主导投资和产业发展不仅不利于提高效率、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而且会导致产业和投资发展中的腐败。政府这只手伸出来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难以发挥作用。由政府主导的经济难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难以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难以创新,也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这是我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所在。 内容来自
  1.经济下行过程中政府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可把增长分为三种情况:斯密式增长(市场主导)、凯恩斯式增长(政府主导)、诺思式增长(制度创新)。改革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采取的是斯密式增长,由于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原因,我国市场化改革及相关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斯密式增长被凯恩斯式增长所取代。经济结构主要有三个维度,按产业划分,即一、二、三产业;按支出划分,即投资、消费及出口三驾马车;按收入分配结构,即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实,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始于1993年以后重投资轻消费、重政府税收和企业盈利轻家庭和个人收入。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变既导致支出结构的失衡(政府投资占很高的比重),也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第二产业占主导)。经济下行,政府为稳增长就会增加投资,这种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方面,并且提高了利率和劳动力成本,政府的公共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而这些基础设施又与制造业相关,所以政府稳增长的压力与调整结构之间是冲突的,调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化。当前,面临的选择是: 版权所有
  一是继续在原有利益格局下由政府主导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还是让市场发挥作用让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这是两条不同的路径。这是我国经济下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原有格局下稳增长短期可做到,但不能解决结构、产业升级及创新的问题。我们需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创新驱动,而不是短期的增长速度。但既有利益、沉没成本和制度刚性的结果就是投资决策通常是路径依赖的:投资某个产业的最初决策可能会将未来的投资也导向这个产业,即便这不是对资源最有效的利用。这个道理同样适合我国政府主导经济的格局。
  二是强化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职能还是弱化政府调结构的职能?为什么一方面过于重的税收和收费让政府占有过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通过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财政补贴等)把这些资源分下去,并且是低效的配置。这或许是我国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体制会带来双重损失。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方面减少企业的税负,藏富于民,另一方面,减少政府的投资和对产业发展的各种补贴?这种转变是从各种汲取式制度向广纳式制度的转变。从宏观上整体配置资源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在政府主导的体制下,资源配置的自我纠错机制、风险分散机制等是不存在的,这是我国结构调整难以进行的根本原因。 内容来自
  2.产能过剩与政府调控局限性的矛盾。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难以发挥真正的调节作用,该破产的还不能破产。政府及国有企业为主的行业由于是软预算约束,一般不能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去运行。这表现为,一是我国要素市场的价格基本上还被政府控制,在没有有效价格的调节下,经济结构如何优化?政府及国有企业的行业垄断与要素价格放开是冲突的。二是在市场结构的经济主体中,政府和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市场的调节功能会大打折扣。经济增速下行应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但我国这种体制机制难以适应调整的需要。政府的“作为”可能会延续这种调整时期,去产能化、去扛杆、去泡沫、去污染中的困境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国要实现真正的结构调整必须首先“制度换挡”。 内容来自
  3.经济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创新能力的缺失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后发优势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在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开始发展经济与先进国家存在技术上的差距,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成为技术进步的首选,如果在采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不注重创新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有可能形成路径依赖。这些年来,我国注重引进技术,但吸收再创新不够。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我国竞争的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这只手伸得太长,导致企业不把主要精力用在创业、创新上,而是放在再分配、切蛋糕上。我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后发优势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在政府主导投资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数量的竞争,而很少出现创新、技术及创新新产品的竞争。因为创新竞争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它是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后发优势在短期可能是优势,但长期看,若没有相应的改革,这种后发优势就会转变成劣势。 内容来自
  4.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可能有利于某类产业发展,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和优化。政府主导的增长适应性效率较低。其实,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主要与政府行为有关,与制度关系不大。我国制造业占世界的25%,但服务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主导的增长和产业发展可能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但不利于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构失衡?原因是政府主导经济增长不利于制度环境的完善。一是服务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比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要高。强势的政府难以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主导经济的情况下,官员没有积极性去构建制度环境。二是政府投资偏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这些投资能立竿见影显示政绩。三是政府管制太多,我国第三产业许多领域有管制,许多领域民间资本不能进入。所以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制度环境、政府偏好及政府管制过多密切相关。 本文来自派智库
  三、解决我国创新悖论,必须由自上而下的创新为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创新为主
  在我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创新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因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新是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是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 派智库-
  我国存在创新悖论,一方面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家创新意志,巨大的科技经费投入,拥有世界第一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的博士群体、世界第一的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群体,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官方智库体系,另一方面我国鲜有引领世界的科技发明和人文贡献,创新一直成为我国的短板。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体制机制上。本文重点分析其中的创新组织形式。自主创新的经济组织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创新。我国的研发及创新主要建立在自上而下的基础上。 派智库-
  为什么我国科技资源在历史上是自上而下的配置,到现在还是自上而下配置?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创新也要政府主导?一是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在西方,技术进步很少是自上而下的,通常也不需要得到权威部门的许可。创新主要是个人、企业和市场行为。但我国技术进步经常是由政府发起,这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思维到现在还难以改变。二是集中力量使用资源优势论。在创新上,过去主要是模仿,现在需要创新。是市场决定还是政府决定,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必须进行观念、理念方面的变革。这里的创新涉及科技、教育及相关部门的创新。集中力量使用资源优势论一直是我国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的主要理由。但这个理由现在已经不成立了,集中力量使用资源优势论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体现。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比政府自上而下的配置有效得多。三是长期的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从控制和分配资源中得到好处,这种好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系统必然形成相应的利益格局,而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系统也必然形成相应的利益格局,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实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四是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容易形成设租与寻租的格局。这种设租与寻租的格局往往是互动的。分配的资源往往是稀缺的,若是市场竞争,这些稀缺资源就会通过价格机制转移到出价最高者手中,而行政分配就会形成设租与寻租的格局。
  从两种形式的比较看,长期以来,我国采用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这是我国创新潜力远未发挥出来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创新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 版权所有
  1.两种创新方式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创新如果与社会需求不能联系起来,那么创新就缺乏内在动力。自上而下的创新往往脱离社会需求,而自下而上的创新根源于社会需求。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源于市场需求的创新为48%,源于企业生产需求的为25%,源于技术推动的为27%。可见,市场需求拉动的创新(即前两项合计)占73%。对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也类似,源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占47%,源于企业生产需要的占31%,源于技术推动的为22%。可见,需求拉动的创新占78%。总之,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主要是依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来创新,而自下而上的创新主要是依据市场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创新。如,从上世纪50~80年代,前苏联的科技创新投入很多,当年苏联的科技全是国家主导、国家出资,偏重航天和军工,侧重工业等。相比之下,美国的研发是市场主导,以私人投资者为主,主要发展了家电、互联网、电脑、手机、民航、汽车等等,还有工业制造技术。主体和导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一样。
  2.从两种方式的创新源泉看,费尔普斯指出,“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没有成功过,而且难度肯定会更大,因为它抛弃了焕发经济活力所需的最重要的资源: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好使,100万个有创造力的头脑肯定强于50万个或者25万个。”这两种组织形式的重要差别就在于投资的来源及创新的动力来自何处。罗森伯格和伯泽尔指出,要使技术变革有效而持久,政府要把革新进程的直接支配权、决策权及机会交给创新者,并使之分散。为什么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科技贡献却占不到相应的比例?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采取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少数人指挥多少人,不利于草根创新,不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由于自上而下的指挥棒引导创新,这就使许多“自主”、“自发”的创新被压制。 本文来自派智库
  3.两种方式的资源配置效果也不一样。我国研发中的人、财、物配置都是自上而下的,如我国科技人员达3800多万人,研发人员达320多万人,均为全球第一。但企业研发人员过少,我国的科技人员大多分布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为什么政府在高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投入效果不佳?为什么论文第一大国掌握不了“纸变钱”的游戏规则?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第一,科研与创新合二为一的政策,并对所资助的研究项目提出不切实际的商业成功要求。要在2~3年内既要产出成功的科研成果又要实现成功的创新产品是不现实的。第二,对科研进行5年规划的方式,导致资助的研究方向与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变化出现大量脱节,从而导致政府对科研高投入却效率不高。 派智库-
  据估算,美国约70%的研究和开发支出是由私人行业进行的,这种支出大多被纳入企业的日常活动。现在美国大多数研发活动是通过企业实施的。可见,常规创新起到非常重要并且可能尤为重要的作用。资金从什么地方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我国约70%的研究与开发来自政府,而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则是由工业界负责70%以上的研发支出。工业界会更重视从市场需求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因而更具有商业实用价值,而我国这种研发融资体制不利于实用技术的发展。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4.自下而上的研发投入更有利于转化为创新,而自上而下的方式可能更多地限于发明。我国为什么专利转化率低?每年我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可成果转化率却只有25%,形成最终产品的不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三成。我国课题许多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课题,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是结项的重要指标,课题承担者没有动力和激励去把这些发明转化为创新,转化为产品。而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其课题和研究项目来自企业、风险投资者等,他们对课题的研究并不仅限于专利和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发明和创意转化为产品和实体投资。我国政府也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注重把纸转化为钱,但最终对结果的实施是软的。政府不可能像市场那样来硬的。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自上而下的创新一般是外生的,而自下而上是内生的。发明不等于创新,从时空来讲,自下而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把发明转化为创新,而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把发明转化为创新更缓慢。如,美国政府为减少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的局限性,不断地进行制度完善。在1978年以前,美国基础科研的经费大部分都由政府投入,研究结果产权也归政府所有。然而经1978年《拜杜法案》改革后,即使是政府出钱,所有产权也归学校。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们立刻带着发明成果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自1980年以来,来自美国大学申请的专利实现爆发式增长。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5.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及行政配置资源,容易产生寻租甚至腐败。自上而下的创新方式除了设立许多政府项目和课题以外,还搞许多工程。这类工程往往是政府设立的,其本意是想促进创新,但行政性干预和分配往往把这些工程变成了寻租的对象。如,进入政府科技计划的企业主要目的往往不去考虑如何研发新产品,而在于换取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更有甚者,在这种体制下,一部分研发投入成为设租和寻租的对象,我国的一些科技人员不是把眼光盯着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盯着政府和官员。近些年,我国减少和取消了许多行政审批、评审,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寻租。 内容来自
  如何建立一支创新者队伍?我国的人才制度也需要反思。在人才制度上,形式上是重视人才,设置了各种人才工程制度,但实际上是为人才设置位置租金,是什么样的人才,就可获得什么补贴和津贴、课题等。导致一些科技精英不是把精力和时间用在科技本身,而是要创造一些条件先获得人才的位置,再去搞创新,而往往争取到位置,就没有多大动力和精力从事创新。因此,这种人才制度是低效的,并且这种人才制度还会腐蚀人才本身。我国的人才工程制度使可进入这个制度里的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不利于创新能力实现的最大化。我国个别地方的不少人才政策或多或少是建立在寻租理念基础上,必须改革。 内容来自
  四、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把地方政府之间的寻租竞争转变为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竞争 派智库-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对于地方政府,就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在具体改革过程中,我国许多改革并没有向这个目标前进,甚至偏离这个改革目标。
  (一)我国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导致不是创新的竞争而是寻租的竞争 版权所有
  过去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之所以能保持高增长,其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但很少有学者去思考这种竞争的性质。我们认为,我国地方之间的竞争许多演变为寻租之间的竞争。在数量型增长时期,这种寻租竞争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但到质量型增长时期,这种寻租竞争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任何大国都面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是中央自上而下地管到底还是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下,地方的经济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派智库-
  一个基本事实是,我国中央政府控制了许多资源,于是地方政府及所属的企业共同向中央及部门“争夺”这种资源,在有明确分配规则的情况下,就是一种公开的分配,而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这种分配资源的过程就会转化为寻租。同时,也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寻租竞争,谁能从上级得到项目或优惠政策,谁就可以获得较大的租金。为什么我国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地方相互复制、产品雷同及地方保护主义?这都与我国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关。
  我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在资源配置上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这就导致经济主体不把精力用在面对市场和创新上,而是面对政府和寻租上。现在我国地方之间的竞争彼此并不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而是以中央部委的指标棒为竞争参照,结果不是产业、产品、技术的竞争,而主要是项目、关系及获取资源的竞争。总之,就是寻租的竞争。庞大的资源由少数官员采用这种方式配置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过去地方政府在粗放阶段去搞项目,现在当我国过渡到质量、创新上时,这种体制已不利于创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已证明这一点。
  (二)我国地方政府寻租竞争的后果 版权所有
  1.寻租竞争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成本上升。现在我国制造业成本已接近美国的90%~95%。为什么我国产业分散而难以在全国建立市场型的产业链条?中央部委在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后,地方都希望上这个产业,中央也很难抵制地方的需求。在中央与地方博弈后,就是大多数地方都发展这些产业(如汽车总装厂130多个、机器人420多家),从而形成行政型的产业链条,我国大多数产业都是这样的格局,而不同于欧美国家市场型的产业链条。这种行政型产业链条很难形成竞争格局,也不利于降低成本。以天然气为例,到2040年,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将占总天然气产量的80%。为什么页岩气革命会发生在美国,而不是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石油行业、天然气行业分工非常细,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有8000多家,竞争激烈,而在中国只有3家。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2.创造和维持跨地区均衡与长期的产业转型和培养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在我国现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格局下,中央产业政策、转移支付及相关政策上都要兼顾。在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转变中,这种地方之间的寻租竞争能带来粗放式增长,但在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后,在高新技术领域仍沿用这种方法却很难带来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什么现在我国地方债难以控制?为什么我国产能过剩?这与这种地方之间的寻租竞争有关,中央庞大的转移支付成为地方政府争取的对象。凡是中央出台的政策、分配等都会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这种自上而下的投入不仅低效,而且有利于寻租。 派智库-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集体行动问题、协调问题和分配冲突,表现为:收入差距加大;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房地产过度发展、银行业垄断及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产能过剩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走向附加值较高的商品生产等。现在我国自上而下的配置资源导致地方为争夺资源竞争,为满足各地方的诉求,中央部委也只能面面俱到,这种维持地方之间平衡格局的结果是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地方保护主义等,这种维持区域平衡的投入与产业转型和培养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困境。尤其是这种寻租竞争的结果不会带来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也不会带来创造性破坏的进步,中央转移支付及维持地方均衡发展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 内容来自
  3.在中央自上而下的主导资源配置和发展政策取向时,地方会偏向于资源的再分配的竞争,这种寻租竞争成为阻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教训,机器人产业、电动车产业等政府的补贴使地方政府及企业精力不是用在创新上,而是用在寻租上。从形式上看,是政府企图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和创新,但最终变成实质上的寻租行为。自上而下的配置资源是我国的传统,并且形成了路径依赖。改变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仅是一个政策调整问题,更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如果理念不变,无论怎样完善政策和改革,都难以找到正确的配置资源的方式。我们现在知道了政府与市场是什么关系,但我国政府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及资源配置决策方式及其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在中央出什么政策地方就去争,而不是地方结合当地的情况去进行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因此,从深层次看,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转变地方政府行为,就是要把地方政府之间的寻租竞争转变为地方政府之间的创新竞争,这种竞争既有科技、实业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竞争。因此,要从改革财税体制、司法体制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创新入手,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派智库:政经资讯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下 经济增长下行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