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知识的分类,组织工程的概念和原理,原理属于什么知识

综合篇:广义知识的定义、 分类和知识的学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综合篇:广义知识的定义、 分类和知识的学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知识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像武器一样用来武装我们,用于安生立命,进而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贡献,也会像迷雾一样蒙住你的眼睛,像灰尘一样封闭你的心弦,从而把天赋与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消隐于无形。    很多大家,包括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黑格尔、文德尔班、培根、笛卡尔、恩格斯、钱学森等等,都对知识的本质和分类作过探讨,结果却难尽人意。    在知识的本质和分类问题上,如何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另外,向网友请教:    1、有哪些中文期刊刊载 “知识的本质和分类”、“美的本质”这类文章?    2、讨论“知识的本质和分类”、“美的本质”这类问题有意义吗?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有益吗?  
3、现在的中国有可能出现在这类问题上有超先贤的大师级人物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板凳!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没文化!欢迎各位自由的达人 加入“在路上”qq文化流氓群!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没文化!欢迎各位自由的达人 加入“在路上”qq文化流氓群!                                                            
  我清楚这个问题。我是从名词、动词等基本概念着手研究的。发现文明起源于介词“在”。它是联系空间上的点、线、面、体、时间与人闪思维的重要纽带。  大学几年时间我整天研究人类文明的数学原理,智慧、创造的问题我基本弄清,只有意识没搞懂。  一直想申请诺贝尔奖未果,退而求其提名奖仍未果。  现埚居京城,在IT行。
  作者:刘备_ 回复日期: 00:24:00   一直想申请诺贝尔奖未果,退而求其提名奖仍未果  -----------------------------------------------------------那就拿到这里来晒晒
  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及相关的名人大家  1、按照知识的效用分  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有“常识性知识和工艺知识”之说。  奥地利出生的美籍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曾把知识分为: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精神知识、不需要的知识。  
  2、按照研究对象分  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首先提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说,后来又把“社会科学”改为“精神科学”。  狄尔泰之后,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即主张“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对。  继文德尔班之后,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又把“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相对应。  
  3、按照知识属性分类  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把知识分为4个等级:“理性、理智、信念和表”,前两者是“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后两者是“关于派生的易逝的东西的意见”。   亚里士多德改造并发展了柏拉图的知识分类法。他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把知识分为:“理论之学、实用之学和创造之学”三大类。理论之学是纯粹理性,包括数学、几何、代数、逻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实用之学是关于人类行动的学问,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创造之学是关于创作、艺术、演讲等学问。他的知识分类方式一直沿袭到15世纪。  在教育学界,教育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是重视知识的属性特征,以便于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传授。尤其在现代教育中,人们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指独立的、特定的知识内容,如关于专有名词等;概念性知识相对于事实性知识要复杂、更有组织性,如关于理论、模型、结构的知识等。这两类知识都是指有关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去做的知识,如关于技能、方法的知识等;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认知方面的知识,如关于策略的、任务情景和自我认知的知识等。这种分类方法是当代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新成果,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具体目标。  
  4、按照知识形态分类  把知识划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两种形态的代表人物是奥裔英籍哲学家波普尔。匈裔英籍哲学家波兰尼却把人类的知识分为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两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而把人类的知识分为四大类:关于事实和现实的知识、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前两类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后两类为不能明言的意会知识。  
  似乎应该mark一下
  这帖子内容太专业了
  5、按事物运动形式分类  恩格斯把世间的各种运动概括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人类社会运动等五种形态,而后把知识对应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6、按照思维特征分类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诞生之后第一个对知识分类进行  过专门研究的人。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大类型: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  与三大类型相应的是历史学和语言学、文学和艺术、自然科学和哲学。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达兰贝尔调整了培根的三分法,把想象能力放在理性判断力之后,使知识的顺序改变为历史、哲学(科学)和艺术三大类。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知识体系,从绝对精神的演化出发,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与此相应出现的学科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自然阶段又分为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出现的相应学科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等。在精神阶段,则由主观精神阶段到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阶段,出现的学科是人类学、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国家学说、艺术与宗教等。  
  作者:wulsh 回复日期: 18:21:08 
    这帖子内容太专业了  ---------------------------------------------------------  不知您是恭维我水平专业还是嘲讽我不该到这里来摆地摊?
  7、按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分类  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他们把所见到的现象分成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把有关它们的知识排列成一个分支系统: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他认为数学是各门知识的基础,所以,数学在他的知识顺序中占第一位。  马克斯•舍勒是德国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舍勒将知识类型分为三种:拯救的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  
  马克斯.舍勒
  知识的本意是预测  智慧的本意是找相同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网络可以拓宽视野,弄潮却要想象和创造
  作者:kawabe 回复日期: 10:18:20 
    知识的本意是预测    智慧的本意是找相同  --------------------------------------------------------  能不能说说,是你原创,还是引用,引用的话出自何处?
  现在的中国有可能出现在这类问题上有超先贤的大师级人物吗?      答:马教下的中国己是不可能啦
  看来我们的教育是出了问题,我看见好些天涯国观网友,以辱骂马克思、辱骂唯物主义来解心头之恨,说什么:“唯物主义导致拜金主义”,有的干脆就说:“唯物主义就是拜金主义”。
  8、按照知识研究方法分类  随着方法论的发展,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论日益成熟,以研究方法区分知识类别的思想在知识分类活动中也日益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历史学方法、实地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上普遍利用数学研究方法对知识分类,把是否使用数学方法用来判断学科的成熟程度,凡使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可称为成熟的学科,反之则称为不成熟的学科,或称为“准学科”与“准科学”。利用逻辑学研究方法对知识分类,是根据逻辑判断,把知识划分为抽象的学科(数学和逻辑)、具体的学科(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学科(力学、物理学)。利用历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个案研究和描述方法区分的学科有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物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形态学等。利用实地研究方法区别知识的有中国学者洪业的分类法。他把知识划分为从其事之时,从其事之地和从其事之类三种情况。他强调测量的重要意义,将其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知识当然会有较高的可信度。人们还根据是否采用实验方法把知识划分为实验学科和非实验学科等等。  
  精辟。
  文献综述?
  楼主说太多了.知识的本质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作者:凌风杏子 回复日期: 21:20:38        作者:kawabe 回复日期: 10:18:20        知识的本意是预测      智慧的本意是找相同    --------------------------------------------------------    能不能说说,是你原创,还是引用,引用的话出自何处?  ========================  你自己体会一下看是不是。          作者:momm2012 回复日期: 12:18:33        楼主说太多了.知识的本质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  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还是预测。          楼主你现在所做的事——跟知识分类,其实就是在“找相同”。这就是智慧的本意。
  我想问下,什么是本质?
  作者:kawabe 回复日期: 10:18:20          知识的本意是预测        智慧的本意是找相同    --------------------------------------------------------  我当然不会同意阁下的意思  --------------------------------------------------------  -----------------------------------------------------------  作者:momm2012 回复日期: 12:18:33            楼主说太多了.知识的本质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  知识和能力是两回事,能力不是知识的本质。  另,我的看法还没开始说呢,上面的内容仅仅是先贤们对知识的知识的认识  
  作者:yifei800 回复日期: 10:14:17 
    精辟。  ---------------------------------------------------------  我基本上还没开始说  
  作者:sunflower_egina 回复日期: 10:27:47 
      -----------------------------------------------------------饶恕我愚钝,你如是反问我,我是否准备“文献综述?” ?回答是否?  我只是期望先结识一下:能够进行深度、快乐思考同道。
  我只是期望先结识一下——能够进行深度、快乐思考的同道。  
  作者:kawabe 回复日期: 10:18:20        知识的本意是预测      智慧的本意是找相同  +++++++++++++++++++++++++++++++++++++++  我的意见是相反    知识的本质是规律  指挥的本质是预测
  楼主既然已经思考到了这个程度,那可以从最前沿的物理学角度来看看    我推荐一本书:《上帝掷筛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这本书很有意思,和霍金的《时间简史》、《胡桃中的宇宙》一样,我们完全可以从通俗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改变我们的视角。    上帝掷筛子吗这本书中,作者非常可惜地否定了意识的作用,作为一个违心主义者来看,这点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从量子物理的启示开始,我们的哲学面临巨大的改变,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将统一,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多层次的思想架构。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6:10:24 
    作者:kawabe 回复日期: 10:18:20          知识的本意是预测        智慧的本意是找相同    +++++++++++++++++++++++++++++++++++++++    我的意见是相反        知识的本质是规律    指挥的本质是预测  -----------------------------------------------------------  知识也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不能说知识的本质是规律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6:16:23 
    楼主既然已经思考到了这个程度,那可以从最前沿的物理学角度来看看        我推荐一本书:《上帝掷筛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这本书很有意思,和霍金的《时间简史》、《胡桃中的宇宙》一样,我们完全可以从通俗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并改变我们的视角。        上帝掷筛子吗这本书中,作者非常可惜地否定了意识的作用,作为一个违心主义者来看,这点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6:22:55 
    从量子物理的启示开始,我们的哲学面临巨大的改变,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将统一,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多层次的思想架构。  -----------------------------------------------------------  谢xunmei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是对的。但不能用“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来概括。所以首先要把“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从“唯物主义”语境下剥离出来
  从来量子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个是错误的看法,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的推论也是错的,物质是第一性的也是错误的。      我再次说明下,量子论的产生,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在量子论的相关推论中,量子论实际上已经统一了哲学。
  说个我从量子论中得到的一个思考。    你看,你提出来一个问题:美的本质。如果我们建立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即观测者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某个具有方向性的『感觉』。这里,我特别要提出具有方向性的定义,事实上,这个定义在物理学上有具体的名词:动量。根据“不确定原理”,当我们具有非常确定的动量的时候,物体的位置就无法测量,而在观测者的角度来看,即被审美的物体在『感觉』上具有『位置』上的不确定,也就是说,我们事实上无法具体说出『感觉美』在什么地方,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    再次回到这个问题的整体,如果把整个观测模型看成一个『原子模型』,我们的观测结果『审美感觉』和观测者本身具有相关性,在很大的尺度上表就表现出具体的结果『喜爱』或『厌恶』。    那么跳出这个模型来看,我们不对其进行观测,那事物是否具有美学了?显然,美学意义上的结果,始终是需要一个观测者的参与才有意义,离开这个意义,被观测者没有任何『事物』的含义。也就是说,在这里,意志的参与才是任何意义的产生,也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野,也是整个宇宙的真谛。    事实上,如果你对量子论在这里的推导出发,你甚至可以自己推导出宇宙一产生就存在一个观测者,当然,他们管这个『观测者』叫“上帝”    PS:在美学中,我使用了动量这个基本物理单位,那么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美和丑、上和下、远和进都是整个宇宙的投影,这个投影体系中,和我们的投影比较起来-这个比较其实也可以看成是电子云在双缝干涉中的成像,波峰叠加部分为美感,波谷叠加部分为丑感。    事实上,这个电子云的成像部分也是电子本省的『含义』,该成什么样其实在观测的时候已经注定了结果。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解释了美学上的一些东西。比如,美女的相貌中,一般不具有特别『标志』或特征,如同汉语中说的,我看你觉得比较『顺眼』
  作者:凌风杏子 回复日期: 16:47:04 
        知识也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不能说知识的本质是规律    +++++++++++++++++++++++++++++++++++++++++++++++++++++++  从字面上来看,“知识”包含“知”和“识”两个字,而这个词的构成是两个字组成的并列结构,知和识其实在微观范围内都是一个含义——观测结果。    知识没有对错,没有善恶,否则这里有个逻辑悖论,即『无限前进』的问题——那什么人来观测观测结果?观测观测结果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对错、善恶判断?    而观测结果的确定性在观测的同时就产生了,这个过程可以复制,这个过程也是『理性』思维的产生的根基。    这个过程的可复制性显然属于一个更低层次的规则,比我们普遍适用的规则要作用力大的多。也就是说,宇宙本身还有个更高级的观测者,由于他的『意志』才有我们的感觉。这个感觉显然也是个投影,是高级层次上的反映。
  1964年八月十八日,有一篇《关于哲学问题的谈话》,网上能找到的,而这一篇文章收录到《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书中,此书网上亦有。  所有的问题(不仅仅是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最后都要回到哲学。量子理论仅仅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统一哲学?统一我们过去已经认识到的哲学都有难度,更不用说统一【量子理论本身的发展必然推动哲学的发展从而产生的新的哲学】了。
  哲学无法解释“不确定原理”,相反,量子论可以解释哲学的所有问题
  量子理论自身尚在发展,只要时间上的一维无法改变(这很可能在宇宙创立之初就已经被确定),量子理论也好,知识也好,发展就是一定要继续的。解释所有本身就是笑话。
  当然,这种探讨是非常有益的。这个世界上或许真的存在着一切的一切的哲学,道,但是很显然,就以我们现有的理解能力及科学水平,我们还找不到这个:道。所以,我其实是个悲观论者。
  量子理论的某些基本支柱已经可以推导出另我们感到毛骨悚然的结论了。尽管还在发展,可我们已经取得结论是可以令我们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比如在哲学领域,目前可以清楚地看到,仅仅是一个“不确定原理”就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概括在内了。
  呵呵,有意思的是你这个话:我们现有的理解能力及科学水平,我们还找不到这个。    如果我们抛开哲学意义上的探讨,转入进入量子理论的里面,我们这里:    1、要找到这个道  2、其实也就是要观测这个-我们口中的『道』  3、我们的意志参与了观测  4、又从某个角度扭曲了本身“道”的『实质』(这里就这个意思)      5、如果移植下这个模型并导入到历史上的科学实验上来看,我们在『超哲学』的指导下,也许可以概括出这个『道』的概念,当然,这里我们可能站在了“第四维”的高度了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7:04:30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7:32:47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8:10:42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8:19:15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8:33:12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8:55:26   ----------------------------------------------------------  连我都觉得晦涩的时候,普通民众就没法看了。我只想和大家讨论能通俗化的知识,通俗化的知识才能惠及大众。  我给你一个反问:牛顿的力学是不是知识,当然是,那你说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么时候是对的?什么时候是错的?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再者,我说“知识也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不能说知识的本质是规律”,你说不对,应该相反,那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你如何自圆其说?  
      智慧的目的是发现    知识的目的是证明      
  作者:啦啦队26 回复日期: 21:17:41 
            智慧的目的是发现        知识的目的是证明  ----------------------------------------------------------  智慧是通过洞察力来判断不确定  知识的目的是有用
  作者:凌风杏子 回复日期: 20:59:58 
        连我都觉得晦涩的时候,普通民众就没法看了。我只想和大家讨论能通俗化的知识,通俗化的知识才能惠及大众。    我给你一个反问:牛顿的力学是不是知识,当然是,那你说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么时候是对的?什么时候是错的?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再者,我说“知识也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不能说知识的本质是规律”,你说不对,应该相反,那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你如何自圆其说?  +++++++++++++++++++++++++++++++++++++++++++++++++++++++++++  恩,估计你确实是对量子理论没有比较明显的概念,事实上,量子理论没有如同牛顿经典力学一样建立起坚固的大厦,不过,仅仅就目前的理论,我们可以说,量子理论是兼容和包容经典力学的。    说直接点,那就是你所说的【知识】在一个比较大的尺度上是成立的,是可以认为是是对的。    如果你完全没有量子理论的基本知识,我所说的,完全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是无法理解的胡说。    我前面就说了,量子理论的发现,是人类打开另外一个大门的钥匙。它带来的变化将是任何科学发现都无法超越的,用任何语言都无法来说明他的伟大。    当然,你如果没有基本的物理知识的话,显然,就是看懂我前面说的都成问题。
  看来,楼上这位是量子学专家喽。
  xunmei,我能够理解你的话,量子理论很能启发人对世界的认识。你能多谈一些吗?我可以跟你讨论。
  知识智慧...我们人类所有的主,客观的面对都是为了我们的&支撑&.这与量子不同.从外界看来量子是乎没有什么&支撑&.但我认为这恰是量子高明之处:看似没有,实则有.得&道&之处,实无&道&...
  答复: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22:09:51   
--------------------------------------------    思考哲学问题,需要用洞察力和悟性,量子理论是微观物理理论,仅仅科学中物理学的一部分,怎么能反过来统一概括性的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是学理科的,量子物理我们在80年代初的大学课堂就学过了。科学是严密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说到局部和系统的关系,就再说说精神和物质。人和人类特有的精神,永远只是全部世界的一小部分,就算可以改造世界也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就算用还没找到的反物质,用E=mC^2把世界上所用有质量的物质(包括人类自身)消失,世界全部变成空无的能量场,这空无的能量场依然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世界依然会按照物质的法则存在,所以人类或意识或精神,最大的能量,莫过于毁灭自己。读者们读到这里,还会说“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吗”?  至于你提到的《上帝掷筛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该作者用牵强拉扯、文学夸张、江湖吆喝的演义手法来博取读者的青睐,上不了大雅之堂。  这个帖子的主题是有关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本质和分类,不讨论象量子理论这样的具体的知识点。  你不正面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或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我将不再回答你的问题。我向你提的问题是:  ----------------------------------------------------------  连我都觉得晦涩的时候,普通民众就没法看了。我只想和大家讨论能通俗化的知识,通俗化的知识才能惠及大众。      我给你一个反问:牛顿的力学是不是知识,当然是,那你说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么时候是对的?什么时候是错的?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再者,我说“知识也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不能说知识的本质是规律”,你说不对,应该相反,那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你如何自圆其说?  -----------------------------------------------------------  
  更正:    用E=mC^2把世界上所用有质量的物质(包括人类自身)消失,  -----------------------------------------------------  应该是:    用E=mC^2把世界上所有有质量的物质(包括人类自身)消失,
  答复:  作者:啦拉队3 回复日期: 14:10:55   --------------------------------------------------  你的网名好像跑龙套的,悟性到是灵
  作者:凌风杏子 回复日期: 14:03:27 
   我给你一个反问:牛顿的力学是不是知识,当然是,那你说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么时候是对的?什么时候是错的?究竟有没有对或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遗憾你仍然使用了&知识&这样的字眼或者词。如果按我一开始的说法,或者按量子论里面的说法,我们最好还是把这个“知识”换成另外一个词-观测结果。    如果你非要在这个时刻需要个答案我可以给你。    1、牛顿的力学原理是知识  2、牛顿的力学原理在宏观上是正确的。换句话来说,牛顿对事物的观测在宏观上具有逻辑意义的可重复性,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  反过来说,牛顿力学在微观上是错误的。这点可以参见普朗克常数的故事,我不引用了。  3、有没有对错?这个问题你看,又涉及到哲学问题了。什么是对?什么错?  我在这里仍然要按你要求给你回答:任何事物都有对错。这里,“对”和“错”都是“我们自身”的“感觉”    恩,好吧,我再次复制下我写下的话:“对”和“错”都是“我们自身”的“感觉”    也就是说,对和错都是“我们自身”的观测结果    这个观测结果的产生由不同的观测者而变化,比如我们之间的分歧。:XD    这里,如果我们继续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还有更高一个层次的东西在起作用——规则    正是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了我们的四则运算并导致最后的观测结果偏差。如果你愿意,这里我们可以把“人类”使用的“四则运算”起个名字——恩,就叫哲学吧,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叫逻辑。呵呵    事实上,你上面的回复我看了很失望,特别是作为一个受过高等物理教育的。
  你是说?事物在没有观测者前,它是不确定的。而我们认知中,已确定结果的事物,是因为有一个更级的观测者?
  作者:啦拉队3 回复日期: 14:26:45 
        我在这七八年了一直乐于跑龙套,或者说我是公共场所厕所门口卖煮串儿的也行  ---------------------------------------------------------  你有大智若愚的洒脱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15:07:52     我很遗憾你仍然使用了&知识&这样的字眼或者词。如果按我一开始的说法,或者按量子论里面的说法,我们最好还是把这个“知识”换成另外一个词-观测结果。  -----------------------------------------------------------  “观测结果”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或一种形式,两者怎能相互替换???  “观测结果”是科学实验中的用语,是指特定的实验中通过仪器或人记录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知识”的一种低级形式。“观测结果”经归纳、综合、判断等可以得出规律、定理等高级形式“知识”。  你老喜欢用局部来替换整体。局部是取代不了整体的。  关于对和错的问题,下次再跟你谈。
  xunmei,看完你的阐述。我的推论是:宇宙中存在绝对意识,意识与宇宙,两者间合而不同。宇宙在整个变化过程中,都有意识作为观测者,因此,才使得宇宙在整个推导因果关系中,仅有一个大规则下的方向(包括时间?)。 虽然是存在规则,但事物仍然能细分出无限个不确定性。 所以两者可以合而不同?
  TO:凌风杏字    呵呵,看来你不光在物理学上基础差,哲学或者逻辑学也一样。事实上,如果你愿意,观测结果和知识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你所说的知识是观测结果的形而上而已。。。。    TO:shaoyidao    不好意思,我所说的是很不全面的,也是片面的。第一次接触量子方面的东西是大学里面和逻辑老师聊天的时候,而交谈的结果另人完全震惊。对,就是震惊。    我的数学很弱,所以当有人用简单的公式推导出量子可能的属性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    由热力学的简单实验,我们知道了普朗克常数,我们可以推导出能量是非连续变化的,而爱因斯坦的公式又继续给我们说,质量也是非线性的,我靠,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推导出时间也是不连续的了。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事实上是由一片无尽的能量海洋和量子海洋构成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在这个不确定和确定之间,所有的观测结果或“实际”都是在不确定和确定之间快速转换。这个转换而和我们的实验紧密相关。  这个过程是一个如同电子云或电子概率云在我们的不同的实验下呈现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结局。在变化的时候,它和我们的实验条件或者说“规则”紧密相联系。形而上地说,就是观测者的不同引起了不同的结局。如果我们不观测,是概率云,如果观测,则是干涉条纹或电子点。    这里有个问题,即是否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观测了,则结果出现,具有了某个意义。如果不观测,显然你不能说有结果或者说有意义。同样的道理,我儿子问题也一样,他问我如果我不和我老婆结婚,他在那里。    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因果律或者说因果关系是所有规则的第一定律。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因果律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角度来诠释,比如佛教。所以当初当量子论的基本原理出来的时候,爱因斯坦是第一个出来反对的人,它违背相对论中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对于一个原始的概率云来说,P和Q都不能同时得出结果的东西来说,如同在这个世界上有个一个看不见的坏人一样,是个简单意义上的悖论。当然,我们的老子同志很简单地就归纳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主说的更简单,一个字:空!    对于空或者说道,我们无法描述或者确定,而根据互补原理,显然空不能独立存在。他的对立面就是意识。也就是是不确定和确定的组合,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宇宙的产生或者说我们的存在都是“天然”的。    反过来,什么是意识?比如说,我写这些字并无含义,而其组合后,通过我们共同的教育和认同,我们都知道我写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传递了某个信息。不管我是写成书还是写成帖子,也就是说我传递的信息和载体无关。这里,我们可以说,我们的传递,其实是规则的总和,某个意义上来说,意识是信息体之间的投影。或者说意识是规则的干涉——同一为波峰,排斥为波谷。    同样,意识具有和信息一样,都是可以脱离载体的。只要具有某个规则集,意识不可避免地产生。也就是说,显然有个母体后,再有投影,并形成我们的世界。整个母体我们可以称呼为宇宙或者其他什么——汉语中,宇宙恰恰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    显然,宇宙的产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意识。而各个投影,或者说分身或者说你我的灵魂才会产生出“自我意识”这个东西。也就是说,母体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说,不管是道还是空,副主还是上帝,都是“非人格化”的。也就是说祈祷或者神示都是无谓的,真正地实现了求人不如求己。    因此,作为我个人的回答;我认为,我个人认为,宇宙中是有个无人格化的意识,两者的关系如同动量和唯一一样统一而对立。宇宙的变化可以看成意识对宇宙的观测结果。所以,在对空的持续观测中,我们的宇宙仍然存在特定的确定性,具体和母体意识的投影——我们——的观测有关了。        
  作者:xunmei 回复日期: 20:41:45 
    TO:凌风杏字        呵呵,看来你不光在物理学上基础差,哲学或者逻辑学也一样。事实上,如果你愿意,观测结果和知识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你所说的知识是观测结果的形而上而已。。。。  -----------------------------------------------------------  你如此浮躁,不去思考该思考的,从此,我将不再回答你的问题,
  看了很久,但很难归纳理解。  我的解读:意识对那个母体(不好理解)持续观测,使其不确定中有了特定的确定性。这些持续被确定的观测结果,投影出来就是事物变化,形成规则集,再形成个体意识。 是这样吗?  疑问:你是指那个母体,是由一片无尽的能量海洋和量子海洋构成的?
  还有一点。你是指整个观测存在间隔,所以一切变化(时间)都是不连续的?也因此,所有的观测结果都会在存在与否间快速转换?
  作者:shaoyidao     本来在量子理论的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无法用现在的语言说清楚的。    我说的母体,是指和我们看到的宇宙对应的一个东西,具有非人格化的“意识”,如果强制要说属性的话该是一个“规则的总和”。它既是观测者,也是观测工具。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将陷入一个“无限后退的逻辑圈套里——谁来观测这个母体和我们看到的宇宙?    同样,我们的“意识”是母体的“投影”,也就是说,这个宇宙可能存在多个平行或多层的宇宙,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上面,还有一个多维度的“母体—宇宙”集合体。    正是由于母体对宇宙(空)的观测,产生了宇宙(我们看到的宇宙)。这个过程是规则起效果的过程而不是产生规则的过程,如同我们发现了摸个定律一样,我们不能发明某个定律。规则叠加和干涉,形成了事物的确定性并导致了我们的“理性世界”。  我们个体的“意识”都是母体的意识的投影。    母体是虚无的,不是一片无尽的能量海洋和量子海洋构成,它就是个“无自我意识”的“意识”。    观测没有间隔。观测是逻辑上的是和非,没有时间这个低级别的物理单位来参与的。事实上,时间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所以,在观测后,可以近似地任务时间是间隔的。因为此时不管结果是怎么样的,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建立了某个联系,这个联系依靠母体的意志来规范使用那个规则,决定呈现什么“观测结果”给我们。这个时候,才对这个观测行为赋予了意义,即行为本身的成立。多说句:意义的本质就是动量和位置的确定,也就是说,意义的成立和“被意义”的事物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组合。    这个时候,时间在意义的定义下,从动量这个单位里面析出来,尽管时间在微观上仍然是一份一份的,非线性的。    观测结果在这里就不会出现快速转换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观测结果只能是2种,是和非。典型的例子就是纠缠量子的问题。  
  嗯,我大概能感到量子理论对哲学的统一。开始我的理解角度与你不同,让我陷入逻辑混乱。现在大概能清楚一点了,还要用点时间来理解。
  二、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及相关的名人大家  9、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类  最先是柏拉图的三分法,他把知识体系分成辩证法、物理学说和伦理学说三种。随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创造哲学三种。现代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三角形分类法也有几种:以前苏联凯德洛夫提出的三角形分类法影响最大。他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分居三角,心理学居三角形之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把人类知识划分为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三大块,并以哲学、数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具有指导性或工具性的科学为核心;用“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来概括传统生物学、物理和化学;把生态与环境工程列为一类,显示了两者的内在关系;把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边缘科学, 他把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列在一起,他还反复强调三大部类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是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主张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其目的在于使它们能够紧密交融,相互作用  
  10、按照学科发展趋势分类  
钱学森教授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他认为传统的知识分类是以研究对象为划分的依据,而现代知识分类可以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知识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先把现代科学分为六大知识体系, 4年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九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而哲学既是这些知识部类的认识基础,也是贯穿于它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xunmei,的确很难,我只能部分推理,你看是否对。  从那对立而统一的两者说起:之一是母体(观测者),它是全部规则的总集,规则的确定是其观测中完成,而在被观测者身上体现结果;二是空(被观测者),是母体得以持续观测和规则体现的对立面。
如此两者建立起相对且统一的关系,才使得世界从无到有,得以呈现。  再谈世界、意识这些概念。  你上面说世界是无尽的能量和量子海洋,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那么世界不确定的定义,是否规则总集的一个更全局的体现?而被我们认为可确定的部分,仅是从规则总集中细分?当我们的观测想要更精准的确定时,已知被确定的部分会从概率云中细分出不同的结果,是这样吗?  个体意识的确生成于,庞大的生物体系组成的规则集。在意识参与观测时,其观测结果是从规则总集中给出的。这样看来个体意识的确是母体的投影,而整个观测更像是一个计算过程。从个体意识角度,我们在主观观测,其实我们是作为母体的投影在观测,而观测结果是母体通过规则呈现出来的。  哇,我甚至有点上当的感觉。请教这些推理正确吗?
  把内容整合一下:】  一、知识分类追溯  当代有不少学者,在追溯知识分类历史时总认为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知识进行分类的人。事实上,我国有记载的知识分类要比西方早得多,汉语中的范畴概念来自于上古文献《尚书•洪范》。其中的“九畴”就是按知识的用途将其划分为天文、地理、农事、国政、人伦日用等部类的早期方式。在殷周时代,我国已出现了礼、乐、射、书、御、数的六艺分类法。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在讲学时已经采用了分科(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授徒的方式,并把六艺作为基本内容实施普遍教育。  二、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及相关的名人大家  1、按照知识的效用分  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有“常识性知识和工艺知识”之说。  奥地利出生的美籍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曾把知识分为: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精神知识、不需要的知识。  2、按照研究对象分  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首先提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说,后来又把“社会科学”改为“精神科学”。  狄尔泰之后,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即主张“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对。  继文德尔班之后,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又把“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相对应。  3、按照知识属性分类  西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把知识分为4个等级:“理性、理智、信念和表”,前两者是“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后两者是“关于派生的易逝的东西的意见”。    亚里士多德改造并发展了柏拉图的知识分类法。他从人类的实践活动出发把知识分为:“理论之学、实用之学和创造之学”三大类。理论之学是纯粹理性,包括数学、几何、代数、逻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实用之学是关于人类行动的学问,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创造之学是关于创作、艺术、演讲等学问。他的知识分类方式一直沿袭到15世纪。  在教育学界,教育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是重视知识的属性特征,以便于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传授。尤其在现代教育中,人们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指独立的、特定的知识内容,如关于专有名词等;概念性知识相对于事实性知识要复杂、更有组织性,如关于理论、模型、结构的知识等。这两类知识都是指有关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去做的知识,如关于技能、方法的知识等;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认知方面的知识,如关于策略的、任务情景和自我认知的知识等。这种分类方法是当代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新成果,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具体目标。  4、按照知识形态分类  把知识划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两种形态的代表人物是奥裔英籍哲学家波普尔。匈裔英籍哲学家波兰尼却把人类的知识分为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两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而把人类的知识分为四大类:关于事实和现实的知识、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前两类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后两类为不能明言的意会知识。  5、按事物运动形式分类  恩格斯把世间的各种运动概括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人类社会运动等五种形态,而后把知识对应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6、按照思维特征分类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是近代科学诞生之后第一个对知识分类进行  过专门研究的人。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大类型: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  与三大类型相应的是历史学和语言学、文学和艺术、自然科学和哲学。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达兰贝尔调整了培根的三分法,把想象能力放在理性判断力之后,使知识的顺序改变为历史、哲学(科学)和艺术三大类。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知识体系,从绝对精神的演化出发,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与此相应出现的学科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自然阶段又分为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出现的相应学科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等。在精神阶段,则由主观精神阶段到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阶段,出现的学科是人类学、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国家学说、艺术与宗教等。  7、按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分类  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他们把所见到的现象分成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把有关它们的知识排列成一个分支系统: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他认为数学是各门知识的基础,所以,数学在他的知识顺序中占第一位。  马克斯•舍勒是德国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舍勒将知识类型分为三种:拯救的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  8、按照知识研究方法分类  随着方法论的发展,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论日益成熟,以研究方法区分知识类别的思想在知识分类活动中也日益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历史学方法、实地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上普遍利用数学研究方法对知识分类,把是否使用数学方法用来判断学科的成熟程度,凡使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可称为成熟的学科,反之则称为不成熟的学科,或称为“准学科”与“准科学”。利用逻辑学研究方法对知识分类,是根据逻辑判断,把知识划分为抽象的学科(数学和逻辑)、具体的学科(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学科(力学、物理学)。利用历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个案研究和描述方法区分的学科有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物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形态学等。利用实地研究方法区别知识的有中国学者洪业的分类法。他把知识划分为从其事之时,从其事之地和从其事之类三种情况。他强调测量的重要意义,将其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知识当然会有较高的可信度。人们还根据是否采用实验方法把知识划分为实验学科和非实验学科等等。  9、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类  最先是柏拉图的三分法,他把知识体系分成辩证法、物理学说和伦理学说三种。随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将自然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创造哲学三种。现代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三角形分类法也有几种:以前苏联凯德洛夫提出的三角形分类法影响最大。他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分居三角,心理学居三角形之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把人类知识划分为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三大块,并以哲学、数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具有指导性或工具性的科学为核心;用“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来概括传统生物学、物理和化学;把生态与环境工程列为一类,显示了两者的内在关系;把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边缘科学, 他把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列在一起,他还反复强调三大部类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是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主张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其目的在于使它们能够紧密交融,相互作用。  10、按照学科发展趋势分类  
钱学森教授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他认为传统的知识分类是以研究对象为划分的依据,而现代知识分类可以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知识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先把现代科学分为六大知识体系, 4年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九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军事科学和行为科学,而哲学既是这些知识部类的认识基础,也是贯穿于它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我们的伟人毛主席,他老人家以斗为乐,对知识的本质和分类认识也带有斗争的色彩。毛主席语录:“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 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上面有关知识分类的资讯非本人总结。自《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整理摘要而来,该文来源于:/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76。  
  作者:shaoyidao    你这样说我很汗颜。我前面说的,都是基于量子论有关部分而进行的推导,事实上,“宇宙观测者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相对应的是多宇宙说(平行世界)和其他学说,我只不过是采信了这个可能。谈不上对不对。    你的理解和我基本一样。    如果你愿意我倒是非常愿意就这些个问题继续扯淡。    1、能量的不连续性。最早出现的可实验的是黑体的放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祖先也从另外个角度观测了这个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中,我们都知道生命的起源是个奇迹,任何宇宙参数的改变都不会构成我们看到的世界。比如水。水的2次反常变化才能使生命得以产生。其中,在0度的时候,既冰水混合物的时候,冰和水的改变可以看成是一次绝对观测。溶解和结晶的过程事实上不能无限吸分,只能存在一个具体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套用我们已知量子不确定性——既又是水又是冰的状态,而是有个宏观尺度上的、可见的过程。这个时候,古人其实已经知道了存在一个极限了,不管是温度还是质量、时间和体积,都有个最小的极限,这个极限一旦到来,如果放大来看,就是一个微观状态下的狭义相对论。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只给出了最后的答案而没有推导,如同算命一样,只有富贵或潦倒的结局而没有过程。    
  2、信息。这里如果要准确给出信息的含义和定义的话,非常困难。前面说过了信息的载体无关性,既同样的意思我可以用文字给你说,也可以用语言给你说来交流传递。这里载体我们只不过使用了粗略的分类,如果细分,可以分到文字-汉字-简体字-文化共性下的成文文法和字的定义。这里又引入了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粗略化。先说下,量子论目前最有希望的分支就是“退相干”理论,通过省略不必要的条件或建立逻辑意义上的条件,只观测大致的情况,我们可以比较省心地推倒多宇宙论,也可以还原量子世界的精准性,构建如同牛顿力学般的世界。通过粗略化,我们事实上是在逻辑上建立了一个多层的体系,尽管我们不能说是建立,而是投影。通过逻辑这个哲学研究工具,我们就可以清晰明了地使事物重新回到清楚的“位置”了。这里,位置既有逻辑起点的含义,也有物理学上的含义。打个比喻,我如果写的帖子里面有很多错别字的话(有很多,脸红),你也可以看懂的,因为你不自觉地使用了“退相干”原理,自觉地省略了不必要的东西,按不确定原理,就是小概率事件。同样,如果你看一幅图片的话,如果我们给你看的是放大了100万倍的东西,你看到的是杂乱无章的斑点,如果放大到“足够大”的情况,你就可以认出来,原来我给你看的是是去延安的油画。这里,你想必已经联想到了,这个油画的同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是这样的,时间是一份一份的,长度是一份一份的,能  量也是一份一份的。如果我们放大后,你看到的和油画一样。    二是信息本身和逻辑层次无关。我们看到,载体的细分没有影响到信息的传递,只和规则有关。如果观测者成立,我们就可以说,信息就是观测者。类比的话,信息=母体观测者=哲学,规则=宇宙=逻辑学。如果我们继续推导的话,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鬼来了!!!信息是不灭的,载体可以变化。如果说意识是规则和信息的总和,那么规则变了的时候,信息依然存在,只不过附加的信息有变化而已。如果我们放到人身上,当某个信息遇到合适的载体的时候,如同我们在练习钢笔字的时候被某人按某个规则排列一下,结果出现另人吃惊的效果,可以组成某个规则下的东西,比如句子,人这个时候出现。当然,有些人管这个叫投胎。当你妻子嫌你写字把家里面搞乱的时候,把你写的字都扔垃圾堆里面了,这个时候,句子湮灭了,而信息还在,正在字纸堆里面等待下一次无意间的重组。信息的存在,使意识这个东西失去了“自我”,但是,这个信息按别的规则的组合的方式依然存在,比如遗照。    在心理学的划分,自我意识是显形的,是第一个层次的东西。儿童的成长,最根本的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步显现。所以,青春期的叛逆,恰恰是自我意识的顶峰,这个时候,信息得到了最大的释放,物理意义上的动量观测得到了最精确的观测。所以,任何犯罪,在犯罪心理学上都是从犯罪的青春期变化开始的。    信息的回归,套用宗教语言就是“尘归尘,土归土”的过程,一个失去了自我的过程。尽管信息失去规则的制约,但是在向量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信息失去了位置,得到了向量。这点,在非科学的濒死体验报告中都有提及:所有具有死亡体验的人在那个“时刻”都感到了极大的安全感和平和。    死亡的过程和睡眠的过程基本类似,都是个失去自我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一个睡眠的过程中,当我们的意识失去了规则制约的时候,我们其实经历了一个“死去”的过程——我们回归了母体,在那里,我们才能以一个“信息”的身份感受到其他失去规则制约的“信息”-比如死去的人。按我们老百姓的说法,我们梦到了死人。
  3、既然意识是信息和规则的总和,那么就涉及到信息的多少和规则的多少。放在人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的。有些人天生的就要比别人聪明,有些人天生的要“发展中聪明”;有些人豪放,有些人拘谨——豪放的人身上规则带的多点,也就是说,他可以变化,可以按自身所带的规则来适用于外部规则。拘谨的人则无法变化,外部的规则对其自身的信息不适用。    如果我们把人(意识)看成一个粗略的原子模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人可以学很多东西,有些人只能学部分东西。也就是说,聪明的人可以结合更多的规则(化学键),其外在表现就是跨学科地对很多规则(科学知识)感兴趣,如果有个人物周期表的话,我们可以按元素周期表一样,把他们放在如O的位置上,极端点的可以放在F或CL的位置上。而对应的是,某些人,一辈子都只能放在HE或NE的位置上。    同样,信息是个无集的集合,可以无限扩大也可以无限缩小。我们甚至可以把单位、地域、民族、国家等等看成某个信息,单独地在放在民族或国家的“元素周期表”中。我无聊的时候就这么干过。    比如,汉人或中国,可以放在C上,有意思的是,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碳基恰恰所有事物的基础,最中和,最稳定和最有活力。美国是O,黑人是H,德国人是CA,至于如日本这样的极端,显然是I碘,法国是镁,意大利是硫。等等。。。。。    你有时间都可以自己排下,好耍的很
  4、规则的层次。规则显然如同实验条件一样,具有不同的实验方式,在观测的时候,因为观测目的、观测手段和观测技术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观测结果。放在思维方式上的解构上,我们可以说,规则使用是对单一物理量的考察。按不确定原理来解说的话,就是我们只观察动量或位置的极限或精确数值而放弃对应的物理量的观测。    比如说一个愚蠢的问题:知识的分类。知识是规律(写成规则容易混淆,将就这个词吧)的总和。我们其实都是在先确定了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观测位置。而事实是这些信息是一团概率云,任何一种可能都是可以发生的,也就是说,可以无限细分的。如果引入“退相干”原理,那我们在已经失去了位置观测的角度怎么来建立逻辑层次呢?也就是说,我们在不知道自己位置的情况下,不知道往哪个方向退了。
  5、时间的向量。我们人类可以直接感受的维度有4维。而其中的时间这个维度,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它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它具有动量的某些意味在里面。我们可以上、可以下;可以左、可以右;可以前、可以后,独独不能回到“过去”。如果说给你一个物理题:一个物体以每秒1米速度云速运动,在某个时刻T(M)我们知道在那里,那么T(M+1;M+2;。。。)我们也可以知道了,同样,我们也可以知道T(M-1;M-2;。。。)在那里。这里,动量具有对称性。而时间没有。它是独一无二地出现了,它没有方向性。    如果我继续引入观测者的定义,我们这个时候给物体照相,每秒一次。这个时候,每次观测都是一个独立的观测,这样我们就回到了原点——这个物体仍然呈现无序的混沌状态,我们不知道其动量和位置,这个物体其实是“静止”的。正是我们的观测,使其具有了动量和位置。    这里有个悖论,既用引入的原理来解释了被解释的事物,被解释的事物反过来证明了引入的原理。这个系统是自恰的!!!    这些不管,我先继续胡扯下。    独立的观测之间显然有某个联系。这个联系和观测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出现问题的是我们的。因为我们把每个独立的观测导入了一个逻辑系统。是我们,把每次母体无意识无意义的观测都包含在一个定域里面,分别进行了排序,G1、G2、G3地整理了,而整理的过程严格按照物体运动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已经知道观测结果的时候,反过来建立了时间这个维度。如果你排除了自我意识,回到母体的,你就发现,这个匀速运动的物体其实还是我们观测电子云一样,时候个直线上的无数个点的总的集合,任何地方物体都可能存在。    这里,显然时间的向量和规则有关而和物体的本身无关。也就是说,任何“物体”成为物体的时候,本身就被赋予了时间这个动量。时间的集合就是无数存在和不存在的总集。存在的,我们称呼为“历史”的东西其实是无数个“存在”的总集。而这里存在的含义就是被观测的结果,也就是一说,观测存在,时间存在。没有观测,没有时间我们宇宙(看见的宇宙)的存在就是“历史”就是无数次观测的总集。    
  我靠,掉了一贴
  嘿老兄,我正在看。你说的虽然有些难懂,但思考中有很多乐趣。  解除个误会,你说汗颜因为我说上当?我是指主观意识仅能作为投影来得到观测结果这个过程,不是常规的主观得到结果。这就改变了对主观的认识,才感觉象上当。并非质疑你的推导。
  太有道理了,特别是信息和时间的论述。  突然想起我以前博客草稿上写的,世界没有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错觉。那时我差不多全是空想,但看了你写的,我能感觉找到一点支撑。  虽然你说自己在扯谈,但至少也是量子理论层面上的哲学论述吧。我的基础差你很多,不能一下就想出很多,等我酝酿好了再来写些想法。
  不是,我感到汗颜是因为你问我对不对。我说的其实都是我自己想的,离正统的物理学知识很远。    掉了的一贴我这里补起。    6、时间就是存在,存在就是时间。在观测者理论的推导下,如果说时间没有负时间的概念是因为没有观测的原因的话,那么显然存在和时间就是统一的的东西了,只不过在不同的规则下表现不同的方式。匀速运动的物体显然正是在我们的规则下才有了体现了动量和位置。物体的动量和位置是依靠我们的观测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体系中,是分成了2个观测体系的。我们的观测和母体的观测。是我们的时间体系进入了我们所观测的物体的时间体系里面导致了物体的运动。这里显然有个悖论。如同薛定谔的猫一样。这个名词你肯定听过。    我们如果放弃细化,也不选择“退相干”,直接指向“最初”的时刻,既运动的开始。这里显然就出现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出现了”和“时间”是等价的。存在的起始就是时间的开始,没有存在没有时间,否则就没有有意义或者说时间的维度没有出现。“事物”处于一个“未观测”的局面,我们熟悉的不确定性又回来了。    对于这个局面,我们如果使用逻辑的工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如果时间是非线形,一份一份的,那么存在肯定也是非线形的了。如果把把某个事物放在我们面前,把我们的“时间之钟”调整的很慢很慢,我们就会发现,物体肯定是一会儿存在,一会儿不存在的。你看,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局面,测不准了。    ++++++++++++++++++++++++++++++++++++++++++++++++++++++++++  掉了一贴,没有刚才写的激情了。    PS:说到激情,我们可以看成是“意识”这个包含信息和规则的集合体中表现的动量参数。当我们激情起来的时候,规则没有限制,感觉人在“飞”——也就说我的信息中动量部分得到了最大的限度而规则部分或者说理性部分则测不准了,理性部分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概率事件,确定的只有我们要表达的信息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灵机一动”、“顿悟”等等名词的物理学含义了。这个回归母体的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和个人的信息“重叠”了。
  感触很多,我只能由一个切入点谈。  规则的存在,必然是承载着信息;信息的呈现,也必然是通过规则。就此用规则、信息两个概念,看双缝干涉。在粒子的规则世界,概率云是它们必然承载的一个信息。当单个粒子遇上双缝,这种信息就会通过概率波干涉的规则,干涉后的图像呈现出来。  但观测者加入粒子的世界后,规则改变了,因为观测者的规则世界,是没有概率云这回事的,非左即右,没有两个概率间相干涉的屁话。这样规则改变后,概率云的信息无法呈现了,只能在新的规则环境,非左即右的通过。  但实验的观测者又会纠结它们左右的概率,于是引入一个平行世界的概念(粒子通过左时,平行世界在通过右)。不然我们如何解释概率呢?我们打破了概率云的呈现,现在又倒过来纠结概率是否在平行世界中发生。当然我也会纠结于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的概率,会不会是我们的常识规则在误解世界呢?我就觉得并没有平行世界。  呵,只写这么一点点就迫不及待地想发了。再有写好的,我再接着发吧。
  只找到一个当时的回帖,补上:            这事归结到后来就是那个问题:“上帝是否掷骰子?”    上帝有“事先任意选择点数的自由”吗?      波尔的结论至少肯定了“上帝也掷骰子”,    这似乎让人很泄气:人类猜了半天上帝,居然发现猜上帝跟猜自己手里的骰子下一把是几点一样。    但,掷骰子也能被统计,其结果也有具体可观测的概率规律。进而继续追问:这个事件的概率或那个事件的概率又是谁.规.定.的.?    这个“元规则”的信息存储在哪?    其具体的起作用的“选择机制”又是什么?(上帝的自由选择机制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愿意被迫承认这个世界是“人择的结果”,那么,那个“元规则”还会有什么选择状态可以允许我们人类观测到?    先有信息还是先有能量?    先有意识(念头)还是先有信息?    所以综上,    如果我们还相信用科学方法可以猜那个“终极真理”的话,那么,的确需要立一个人格化的神(或确定的元规则)来永无止境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从中得到乐趣。  而不应该随遇而安地把终极真理一概归结为“不确定”来搪塞追问。      人类观测一个事件后所获取的结果信息里已经包含人本身的信息的问题:    历来如此,无论微观量子态,还是宏观事件都有这个现象    (如:我们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经人(或装置)解读后信息)    所以,不能以“与人纠缠的信息就是不确定的信息”来推搪提问,比如,完全可以问两方的信息占比如何,即便不能问“因果”,也可以问:当环境有变时这种信息纠缠是如何变化的?从而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来证明科学“有进展”。        
  xunmei  一个很会读书的聪明人--如此而已
  继续刚才的思路。你说意识是投影,我觉得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还觉得,整个世界都可能是某些信息某种概率通过某些干涉后得到的投影,我们也能参与到干涉,而使结果产生变化。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纠结于概率的发生了,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全部是概率干涉之后得到的。那就更加不存在平行世界说了。若果真如此,那周易有关对未来投影结果的预测,还是有可能的。准不准就不好说了。  我们的意识可能就是通过信息的不断改变干涉而产生变化的,我们能得到的每一个思想片断都是干涉后的投影。
  总论   思维的过程与本质知识是外部物体通过人的感官传入人的大脑思维加工的产物,通过对知识结构本质的研究,可以把握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外部物体通过感官传入人的大脑后,大脑对它们思维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大脑把自身处理信息、特点、规律寄载到它们身上的过程。因此,作为大脑思维的知识必然蕴含、体现着大脑处理信息的原则、特点、规律,所以 ,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把握大脑的思维。本文首先从知识开始研究,从十大概念范畴角度研究了知识结构,并且进一步揭示了名词在知识结构上的主体地位,发现了知识的基本结构要素。其次,从知识的建设意义、规律、原则,探讨了知识的本质。运用对知识的研究成果本文推理出大脑思维的基本特点、原则、规律,并且根据这一推理进行大脑思维过程的基本猜想。本文的猜想从终端外部物体开始,到通过外部感官进入大脑,再到大脑的存储、记忆模式,最后一直到基础的四维设施建设,甚至直至整个思维过程,都进行了一定描述。  第一章
知识的结构  知识是大脑思维加工的产物,因此,分析知识的结构与组成也就是分析思维的结构与组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外壳,所以,我们可以从分析语言着手分析知识。事实上,人们说话、思索、书写都有赖于语言的支持,只要弄清了语言这一丰富、巨大海洋的概貌,就可以揭开知识神秘面纱的一角。这里,对于语言的把握决不是从语法学、词汇学角度,也不只局限于其思维的“工具与外壳”这些表层,标识的狭隘范围,而是从其标识、对应背后的思维结构与知识内容而言的。这里,对于语言的把握运用了语法,词汇学的成果,运用了它们的一些分类体系、依据、原则与有关思想。当然它们的这些成果并不一定或很少,至少不完全基本思维与知识的本质,因为这些受人们认知识学上的局限性制约,但是这些成果桷有正确反映与体现思维与知识本质的东西。思维与知识本质固然是深刻、抽象,人们很难认识清楚与其全部的,但人们总可以通过其外在标识的工具与外壳—语言,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它。思维与知识本质也必然要通过语言这一外在形式来体现,因此,人们是可以从语言这里获得关于知识与思维本质的包括语法,词汇成果在内的正确东西的。对于语言来说,语法、词汇学只是全面、具体把握它的某些方面、某些层次,本文将开僻全面、具体把握它的新领域。下面本文产供销沿着新的方向走下去。语言是由要领组成的,要领是最基本的语义单位。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与外壳,那么概念就是这工具与外壳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如果把整个思维比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概念就是组成这个生命体的细胞。这样,这个生命体的全部活动都要由组成其的细胞来解释与支持。同样的道理。思维全部过程也要由其基本组成单位的概念来解释与支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思维的本质就是概念的本质。 第一节 十大概念的结构十大概念范畴的结构现代词汇学把概念分为十大类范畴。对概念的这种划分体系、依据朴素地反映了其标识的思维内容的类属、特点,这不仅是人们对于语言认识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人们认识思维的一个重要成果。这将为本文深入研究本质提供重要依据与坚实基础。十大概念范畴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数词、量词、代词、助词、副词。下面将对它们逐一研究。 一、名词1、A、B类名词的划分。名词,在整个概念系统中,从数量上讲比重最大,我们看一看整个词汇概念世界吧,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名词,从花草树木到无际星云,从朴素、简单的现象、事物到抽象、深刻的人类思维活动,无一没有名词的影子。那么,名词的本质是什么呢,它的数学定义是什么呢?它的建设根源与层次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任何概念都是在最基础的外部自然界画面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建设起来的,决没有任何概念能脱离外部自然界画面而抽象地存在。基于这一点,从纷繁的名词概念海洋中,我们不难发现象“草、鸡蛋、树、钢笔”等类的概念,这类概念在外部画面里有着确实的对应存在性,这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这种性质的一类概念,就纯粹基于外部画面而言,包括名词其它类在内的全部概念系统完全可以说都是异化的建设存在,抑或说是在它基础之上的建设。距离这类概念最近的一类名词概念就是外部画面的连续运动的概念如“呼吸、旋风、潮汐、地震、吃饭、大雨”,我们姑且把上面那类概念称为A类概念,下面 这类称为B类概念。     2、名词与动词
  我也无从肯定,人天生就带有信息。而依你的推论,自身信息峰值高的人,会更想通过掌握外界规则来领悟这些信息。  那我们可能究其一生,都想寻找更多规则来积累主观对自身信息的解读。意识的形成也基于此?那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并非获取了更多信息,而是解读了更多信息。那在相同规则下,不同物种所能解读的信息,就会基于自身信息不同而不同。  如此,我大概想出信息怎样投影出思维的过程。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多个想法,但每刻的思维只能定格在一个想法。这样概率云只会存在于意识中,而思维只能在诸多定格中选一个。整个过程好比双缝干涉,信息就是光线,那从外界获得的规则就是双缝,意识就是概率云,思维就是概率波的干涉过程,你最终只能在思维的干涉过程下,从干涉图样中仅定格出一个想法。我说清楚了吗?感觉象是乱扯。  x兄,好像这楼没人对我们的话题感兴趣,似乎更对忽悠人感兴趣。
  没有想到你还在回复。这几天休假,在游戏里面卖雕文,忙的很,呵呵    1、关于意识的形成,我前面的看法是非常唯心的一个看法。信息和规则不是分开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我倒是倾向于如同全息论的观点,你看,我前面也把人比喻成了一个原子,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一个如同元素周期表一样的东西来分类。也就是说,当人的思维一成立的时候,其能量就固定了。而能量多的人,如同电子云一样,在外在规则的制约下,能激发出特定的“光辉”。成长的环境决定人的人生。    思维的交流或者说进化,都是碰撞的结果,如同激光的产生一样。高智慧的人,几句话过来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你说什么都是白说。特定的光激发特定的波长而已。事实上,论坛的最大作用不是辩论,而是交流。辩论的结果是更坚信自己的正确,而交流的结果是共同提高。    思维的进化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我们不是为了解读更多的信息,而是进化成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从学知识的角度来看,就是这个人“懂的很多”的过程——简单的类比。因为我们都是母体的投影,无所谓解读。宗教中讲的“人人都是佛”也是这个道理。    2、如果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本我、超我就构成了人的基本思维层次。这个层次如果我们把它仍然类比成原子的话,那超我是原子核,本我是电子概率云,自我就是在各种规则下的显现——表现出来的各种独有人格。    我不认为思维只能有一个。如同你讲的,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我们肯定可以干涉图像,但是假如双缝和投影的距离拉开了呢?靠近呢?都将影响最后的图像。我同意你的看法,不过在特定条件下,思维确实是只有一个。而事实上,我们不能固定观测条件,思维的产生仍然是个“概率云”。    3、我晚上看了我前面的,感觉我扯蛋的多。无所谓了,就这么着吧。
  这个拉拉队有意思,发这种帖子也有钱拿?    你不是要学法律和政治吗?哥现在有空了,每天给哥上2两好酒,哥给你说。。。。
  不会,前面很精彩,我都反复看过,很受启发,我该感谢你。的确如此,交流才能延伸自己思维和想象。  我还是想集合这些认识,回到最初的问题:解释宇宙。但想多了后,就觉得开始的概念模糊了,写不出来。只好分开每点来谈,又有点空乏。也没什么以后接着想。  打搅了,你忙,谢谢再见。
  看个量子论就这么激动,比较难得啊    量子论的意义并不是什么测不准原理,测不准从本质上讲,只是指出你无法从一个系统中单独的割裂出一个部分。比如薛定谔的猫,最后观测决定了生死,问题在于,是观测这个行为导致了生死。而不是观察者对微观粒子的影响大到不可控制。    回到哲学上来看,量子论不过是微观世界不可连续的一个表述而已,注意是表述,有两个概念,我们的量子理论是对我们的“观测”极限的挑战,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这仅仅是表述。也就是说,或者,我们欺骗了自己,或者,我们还没有达到“观测”的极限。因此,量子论才无奈的是个概率问题。比如,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不知道我们用的电脑那天完蛋,这,完全是概率决定的问题,就算给我足够的观测仪器,我们也无法像预知苹果什么时候掉地下一样预测电脑的寿命。之所以用上帝掷骰子这样的比喻,是对物理学的一个总结而已,并不违反人类常识,历来人类对什么时候死的预言都认为是神棍而已。事实上,我们喜欢建立大一统理论,一个偏执的观点,世界必须是连续的,理论应该在任何范畴,从宇观尺度到原子尺度的力学原理都是一样的。这个呢,有点偏执,不过人类一直就这么偏执过来的。    量子论在这里简单过去。回到哲学范畴。    世界是不是统一的?答,当然是。量子理论并不否认世界是统一的,事实上之所以在上世纪后期理论物理一直想统一四场基本上是基于这个概念。问题在于,你是如何理解统一。    世界的本质是不是物质的?目前的理论从本质上而言是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的,也就是逻辑的,也就是物质的。    意识为什么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在于,黑格尔认为有个如同穿越文中的大意志、神这类的东东。实际上,量子理论还是物理,上帝是不掷骰子的。只是我们觉得上帝在掷骰子,之所以起个书名叫上帝掷骰子,是为了打击一大片有神论和表明我们的观测是多么不靠谱。不靠谱的观测都无法客观,更别说意识这种依赖观测的东东。唯心主义者想抓的稻草在于观测既然不客观,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客观的东西,因此,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我就不在。问题在于,这仅仅是逻辑上的“不客观”,事实上逻辑是客观的,数学这玩意不是你想等于二就二了,否则就真的二了。你思不思不重要,你的观测仅仅作为一种逻辑上存在的东西,和思不思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多么“想”观测,你也移动你的屁屁到那里。        
  知识智慧...我们人类所有的主,客观的面对都是为了我们的&支撑&.这与量子不同.从外界看来量子是乎没有什么&支撑&.但我认为这恰是量子高明之处:看似没有,实则有.得&道&之处,实无&道&...   =========================================================================  道可道,非常道...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业概念和分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