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内容有哪些?

您现在的位置: >
2016下半年江苏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
根据《关于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相关事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号)精神,现将我省今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考试安排
1.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所有科目均采取纸笔考试。
2.网上报名时间:9月6日至9日。
3.现场审核时间:9月9日至11日(南京地区12日-14日)。
4.网上支付时间:9月9日-16日。
5. 考试日期11月5日,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时&&间
11月5日(星期六)
9:00-11:00
13:00-15:00
16:00-18:00
综合素质(幼儿园)
保教知识与能力
综合素质(小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中职文化课
中职专业课
中职实习指导
二、 报考条件
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人员,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具有 1.江苏户籍2人事关系在江苏(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聘用合同并可提供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记录)3江苏省内普通高等学校多日制在读(1.23条件满足其一即可);
(三)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符合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
(五)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1. 报考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2. 报考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或者其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3.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或者其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4.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普通高等学校多日制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多日制在校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page]
三、报名方式及步骤
(一) 报名方式 |&
考试实行网上报名。考生在报名期间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网上缴费。流程如下:
第一步:登录。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
第二步:注册。未注册考生需首先进行注册,注册时考生需正确填写姓名、选择证件类型、填写证件号码等信息。在完成注册后,按照流程填写个人信息、上传电子照片。
照片要求: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证件照;照片大小:格式为jpg/jpeg,不大于200K;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黑白或彩色均可,白色背景为宜。照片将用于准考证以及考试合格证明,请考生上传照片时慎重选用。现场确认时照片不合格的考生将不能通过审核。
第三步:报名。考生的应试考区应选择户籍所在地级市考区、用人单位所在地级市考区或学籍所在地级市考区(南京地区考生请选择具体区县)。
第四步:现场确认。考生本人在确认期间到应试考区指定地点(见附件1)现场确认,严禁他人代为确认。
第五步:网上缴费。通过审核后,考生登陆报名网站网上支付考试报名费,缴费时间截止到9月16日17时。根据苏价费函〔2014〕25号文件精神,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为:笔试纸质考试每人每科52元。
(二)考生现场确认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 选择户籍所在地的考生:
(1)考生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2)考生本人相关学历原件和复印件; 报考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还需提供技术资格证明等原件和复印件;非多日制毕业生应提供学信网(.cn)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普通高等学校多日制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多日制在校四年级及以上学生,提供就读学校开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格式见附件2),或提供学信网的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2. 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考生:
(1)考生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考生本人相关学历原件和复印件;报考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还需提供技术资格证明等原件和复印件;非多日制毕业生应提供学信网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3)与聘用单位签订的聘用一年及以上的合同及复印件,以及签订合同的聘用单位为其缴纳的社保证明(以当地社保管理部门相关证明为准,有缴纳记录即可)。
3. 选择学籍所在地的考生:
(1)考生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考生本人学生证和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或提供学信网的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相关复印件及证明材料由确认点留存。
(三) 打印准考证 |&
报名成功的考生于10月31日-11月5日在报名网上下载并打印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准考证,按准考证上的要求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四)特别提醒
1.考生须本人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并对本人所填报的个人信息和报考信息准确性负责。若由于本人填报虚假信息,导致无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或教师资格认定,责任将由本人自负。禁止培训机构或学校团体替代考生报名,如有违反而造成信息有误,责任由考生本人承担。
2.考生在报名截止时间前可对本人的报名信息进行多次修改,现场审核一经通过,考生信息不得更改。
3.考生如忘记密码可通过报名系统提示操作,报名系统将把新的密码通过短信发送到考生报名时所填报的手机上。手机短信为考生重新获取密码的重要途径,在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期间,请考生不要更换手机号码。
4.考试不举办培训,亦不指定教材,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下载各科目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等相关信息自行复习备考。
四、成绩查询 |&
12月13日起,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笔试成绩。考生如对本人的考试成绩有异议,可自12月13日起 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级市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由当地考试机构集中报送省教育考试院,再报送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复查。复核时仅查询登记分数是否准确。
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两年。
五、违规处理
考试违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3号)处理。
六、咨询电话
025-235907。
点击下载&&&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试题推荐:、、
笔试备考:
线上讲座: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
(责任编辑:赵延萍)
相关推荐:
1面试概论+结构教案撰写+试讲策略+答辩技巧
2面试概论+结构教案撰写+试讲策略+答辩技巧
2017年教师招聘&&&第200期
2017年教师资格&&&第199期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备考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已有3556人参加
教师考试选中公&快速提分好轻松
江苏总部(南京)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东方商城旁)
电话:025- / 66 /77
地址:江宁区龙眠大道618号财富广场10栋201
电话:025-
地址:南京市财经大学图书馆一楼(凤凰国际书城内)
电话:、400-
南京浦口林
地址:南京市浦口区杨新路74号(南信大东门外杨新路100米处)
电话:025-、
地址:苏州市干将东路666号和基广场346、342室
地址:常熟市阜湖路45号城市之光4幢109
地址:无锡市北塘区兴源北路401号北创科技园15楼1523室(三院旁边)
地址:江阴市高巷路33号暨阳大厦13楼1301室
地址:扬州市文昌西路10号中集紫金广场703室(市政府西侧)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99号嘉业国贸广场26楼A室
电话:3、、400-
地址:南通市南大街89号总部大厦10楼G座1005室
电话:6、、400-
地址:泰州海陵区济川东路220号万达写字楼201、202、203室
电话:1、、
地址:盐城市迎宾南路28号五洲国际广场25楼
电话:2、、400-
地址:镇江市解放路288号东邦国际商务大厦1207室(第一楼街步行街旁)
地址:淮安市清河区淮海东路138号新亚国际大厦12楼室
地地址:淮安市盱眙县淮河东路华厦国际中心2-105室
地址:宿迁市西湖路149号交通银行大厦9F9-1室
电话:、、、400-
地址:徐州中山北路29号彭城广场西北侧国贸大厦19层B5-B8室
电话:7、、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巨龙南路59号君宸大厦21层
电话:1/92、
全国统一报名热线:400-
官方QQ咨询:
新浪微博:@江苏中公教师事业部
官方微信:教师资格证考试通知
共 418 篇文章&&&&页次:1 /7 页
保留登录信息当前位置: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D.高适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D.巴金笔下的瑞钰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1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1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1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1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1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参与者:……参与者:……参与者:……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师:第一个谁来?生:鸡冠花。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是指头冠。师:这是谁的头冠呢?生:花的头冠。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生:皇冠。生:王冠。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生:率领。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板书:率)生:读“率”。效率的“率”。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生:场地,几场。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师:真美呀!还有吗?生:景色宜人。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师:瓜架是什么颜色?生:绿色。师:上面还结着——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师:还有什么东西?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生:十分漂亮!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有什么疑问?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生:和谐,快乐,开心。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生:秋天。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问题:16.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的考场作文。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我的环球之旅①睡梦中,一个飘渺的身影模糊了我梦乡的意境,旅行女神的摩挲掠过我的面颊,我从梦中惊醒,那是一年一度的旅行大会,我在这位天界的使者盛情邀请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环球之旅……第一站:悉尼②我在炙热的阳光下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哇!旁边的沙滩上满是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她们舞动的身姿仿佛勾勒出澳大利亚人民的奔放与热情。我拍拍身上的沙粒,发现远处尉蓝的天空下湛蓝的海水澎湃出澳洲人的英勇与胆识,几位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游刃有余。当我还沉浸在男孩们的飒爽英姿中时.许多当地人把我邀请进一场沙滩排球赛中……③在悉尼,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第二站:伊拉克④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我挣扎着从一堆土堆中爬出,但当我刚钻出头时,惊恐地发现四处是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狞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凝聚暴虐、残忍、狼一般凶狠的目光,任何一次与他们不小心的对视都会引发我极度的惊恐!突然,我发现手上湿湿的,伴随着一股刺鼻的腥味,我发现我身旁躺着一位阿拉伯男孩——迥迥有神的大眼睛被脸上的血模糊了轮廓,乞求生存的意念使得他的嘴在死亡的那一刻想要喊出生存的渴望。我震惊了,陷入深深的悲愤中。⑤在巴格达,我重新审视了战争邪恶的脸庞,求生的本能加剧了我对和平的向往。第三站:阿姆斯特丹⑥这是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小镇,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的意念。我在这儿真正发现,原来地球上还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地。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街上,我看不见一辆排尾气的小汽车,地上找不出任何令人恶心的污迹。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的笑容。在荷兰,我发现想要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用行动与爱心去灌溉。⑦第四站的里约热内卢,第五站的巴黎……我走马观花地游遍了整个世界。⑧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我相信祖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拥有其他国所没有的自然资源。它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与崛起,但在这腾飞的过程中,它需要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点: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⑨我感到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需担负肩上的使命:促进世界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和平。感谢旅行女神给我一次环球之旅的机会,我在旅途中,发现了美好,采撷了动力。问题:17.请从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请结合该生习作的一个亮点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湖心亭看雪》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单元导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0.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A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项错误,当选。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故A、B、D选项正确。C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当选。3.【答案】D。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4.【答案】D。解析:《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D项错误。5.【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利”和C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意为“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故正确答案为C。6.【答案】B。解析:A项中“亡”通“无”,C项中“帖”通“贴”,D项中“扳”通“攀”,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7.【答案】A。解析:B、C、D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A项。8.【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没有明确规定“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故D项错误,当选。9.【答案】C。解析: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故选C。10.【答案】C。解析: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D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错误,排除。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B项错误,排除。A项的“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故正确答案为C。11.【答案】D。解析:这则教学看上去形式多样,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2.【答案】C。解析: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能够敏锐地洞察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丰富意旨,引领学生重锤敲击。在引领过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课的通感技术不断地启发:“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总是仔细地倾听,热情地激励,当学生说出“信念”这个词语时,能够及时察觉不妥,及时引领学生转换思维,从而正确领会。13.【答案】C。14.【答案】B。解析:这种解读,虽然形式上是学生自己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全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老师让学生去解读什么问题,学生就去搜寻什么答案。学生的解读非常被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15.【答案】C。解析:记录者在讨论环节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这位老师能够遵循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场地、几场”的意思。但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区分场地的“场”和几场的“场”意思的不同。&(2)阅读切入环节的评析示例:教者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由点到面,通过对“独特”和“迷人”的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为下面引领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做好铺垫。(3)体会乡下人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环节的评析示例:“循文明像体情悟道”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者引导学生通过三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人家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一是从整体入手读课文,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写,先找出美丽的画面;二是边品边读边比较,通过聚焦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等词的细细咀嚼、品味.乡下人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装饰,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三是反复诵读中心句,加深理解,升华情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学习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渲淌。(4)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环节的评析示例:“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当讲则讲。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可以不讲;教师反复讲,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的,教师现在可以不讲。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有必要。“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孩子有的可能没有见过。教师通过映示图片,语言介绍,来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考生任意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评析即可。教学启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扎实开展言语实践训练活动,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这位老师的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1)整体入手,聚焦一个问题。好的教学应当是作者的文路、教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编者的意图“统为一体”。教师要从整体上深入研读教材,找到一个主问题作为教学的抓手,统贯全篇。然后再围绕主问题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徐老师是以课文后面的中心句为切入点,提出“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不断探究。(2)品词析句,突出言语训练。语文的“根”在哪里?就在“语”和“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穿越在言语的丛林中,通过“品词析句”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取文本的精、气、神,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3)找准基点,关注学情。语文教育专家徐根荣说:“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老师的‘教’,而是缺少学生的‘学’。谁能改变教学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有效教学的主动权。”过去,我们过多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当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找准教材韵重难点和言语发展的生长点。根据学情,选取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催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之花。17.【参考答案】错别字:“尉蓝”应为“蔚蓝”;“迥迥有神”应为“炯炯有神”。病句: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应改为: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间。18.【参考答案】这是一篇独辟蹊径、思路新颖的考场佳作。大胆的创新和别出心裁的构思是这篇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作者采用“环球旅行”的形式,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这是小作者在游览了时尚的悉尼、血腥的巴格达、宁静优雅的阿姆斯特丹……后向我们讲述自己的本意——“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以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综观全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稳健,语言简明,叙写流畅,反映了作者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这位考生能洋洋洒洒地谈古说今,且语言流畅,用词精炼,这充分体现了考生本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更多的层面表现了小作者对生命、环保意识的认识广度和深度,得到高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三、教学设计题19.【参考答案】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20.【参考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②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③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设计依据: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设定为知识目标。②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将景色抒描绘得淡雅流畅,语言清理自然,所以讲“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③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讲“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1.【参考答案】教学过程:一、刨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二)作者简介(三)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四)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独往湖心亭看雪”3.寻找“痴似相公者”。(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4.品美景(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2.那怎么理解“自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自描)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五、课堂总结:1.学生谈收获:2.教师结束语: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入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