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教育为什么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最新播报:
英媒评述中国教育须抛弃死记硬背模式
据参考消息12月6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3日报道】题:中国教育模式面临国内批评(记者帕蒂·沃尔德迈尔)
上海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评估结果中名列第一,这让其他国家决心汲取其成功经验。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因为过于注重机械学习而在国内受到家长、学生和政府官员的批评。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且出国年龄有低幼化趋势,以避开他们或家长认为的国内的二流教育。
十年来,出国留学的内地学生增加两倍以上,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这是明显的用脚投票,表明人们对国内的教育质量缺乏信任。
教育专家批评高考过于重视机械学习,而且所学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
但即便在中小学层次,北京也开始试图改革教育体制,从以死记硬背为基础转向培养想像力和创新:中国正设法把经济的基础从廉价生产转向发明创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就算外国人起初可能被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考试中的优异表现所震惊,进一步考察后他们对上海的教育模式可能就没那么感兴趣了。
熊丙奇告诉本报:“我们自己人都不喜欢这种模式,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本国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
PISA考官坚持说,他们的考试考查全面知识和对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熊丙奇怀疑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没有可比性,尤其是在中国孩子比欧洲孩子学习强度大很多的情况下:中国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常常达到12小时。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2月3日报道】题:中国孩子被逼到崩溃边缘(记者利奥·刘易斯)
青少年自杀越来越成为中国恐怖教育体制和家长雄心抱负的代价。一个深秋的晚上,“小粽子”从学校回到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写作业,而是坐电梯来到17楼,爬到房顶,跳了下去。
本周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结果显示,中国可能拿出让英国教育官员尴尬的读写成绩和数学分数。但是,中国的孩子和家长知道,这一切都付出了可怕的代价。
全国各地的家长都说,孩子受到的压力已经达到超强限度,濒临病态。
中国经济在发展,但还没发展到创造出足够多的能让雄心勃勃的家长们为子女设想的满意工作。他们唯一合理的反应就是给孩子更大压力。另外还存在一种担心:中国可能几十年都无法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因此,家长都把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视为医疗、养老和舒适生活的长远保障。
一位家长说,如果我的孩子每天晚上比邻居家的孩子少做20分钟作业,那么梦想就会离我们远那么一点儿。把这种恐惧植入中国无数家庭的脑海,一场教育的军备竞赛由此产生,而中学生就是其中的步兵。
中国中小学体系的现实常常被国际比较中的数字扭曲。中国学生在计算和读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这种死记硬背式学习的更好版本(在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得到西方政客的公开吹捧。然而,其他一些数字却讲述了不那么快乐的故事。英国学者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中国儿童因为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患有心理问题。他们常常得到家人的溺爱,却背负着前所未有的期望的重压。
北京教育部门的官员承认,中国已经到达这样的程度,老师的一句责备就足以让像“小粽子”这样的12岁少年陷入最黑暗的绝望。
[责任编辑: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其实这一点,我早也思考过,和楼主的观点差不多,就是现在ZF实行的都是愚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既符合ZF懒惰,不想多作为的性格,又符合他们的tongzhi利益。中国的近现代史,1921之前,都渲染得很黑暗,中国垃圾得再不能垃圾了,之后D出现了,就是全中国人的救星,经过几十年奋斗,拯救了全中国人,目的就是愚弄人民,要人民记住它的“恩德”。
难怪读了几十年书,窝脑子里还是一碗混炖,杯具啊。
难怪读了几十年书,窝脑子里还是一碗混炖,杯具啊。天叔吞窝回复。杯具。
我正在上马克思基本原理,情何以堪?
和谐之前留名…
义务教育惹的祸,把一大群不喜欢读书的人招进学校不管吧,觉得自己不负责任管吧,又没招。(别跟我说激发兴趣一类的胡话,对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随便一个网络游戏都比学习的兴趣大100倍)最终只能让学生背书啦。
教育部,怎么评价呢?可不可以说在玩弄民族前途呢?中国最可恶的两个部门,一个计生委,一个教育部,悲哀。
文章挺好,标题不够给力
很好的文章啊,为什么回复的人那么少呢?
@匪首雨亭  00:59:52义务教育惹的祸,把一大群不喜欢读书的人招进学校不管吧,觉得自己不负责任管吧,又没招。(别跟我说激发兴趣一类的胡话,对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随便一个网络游戏都比学习的兴趣大100倍)......-----------------------------呵呵,你没仔细思考问题,是什么让他们对这些没兴趣了??其实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很有吸引力,不然这些前人如何能潜心研究甚至放弃自己世俗化的幸福??很多学生经常不都是新学期开始饶有兴致的看新书吗?但是久而久之呢?在一次次枯燥无味的考试和死记硬背的填鸭化教育中,兴趣就渐渐消磨殆尽啦我曾大胆想过,如果某天,学校以网络游戏为升学目的,家长老师强行逼迫,估计几年后热爱网游的少年将少掉90%
为了制造渔民和左奴,粪奴,所以用高强度记忆来摧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大家还在看中国学生何以“称霸全球”
在刚刚公布的2012年PISA报告中,第二次参加测评的上海学生获得数学、科学、阅读素养三个单项的第一和总分第一。在数学方面,上海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13分,相比经合组织平均成绩超出119分。然而,有专家表示,在PISA测试中取得好成绩,不应被视为中国教育体制自豪的理由,而应被视为其缺陷的体现……
上海学生再夺冠 英美教育遭质疑
一项考察青少年数学、理科和阅读能力的国际测试的最新结果出炉,上海和新加坡的青少年继续保持领先,英国和美国等教育支出较高的国家则被质疑教学方法有问题。 
来自65个国家的逾50万青少年参加了经合组织(OECD)筹划的本次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东亚国家的成绩突飞猛进,而过去表现突出的北欧国家名次下落。英国和美国的成绩仍然居中,处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尽管这两个国家对6至15岁孩子的教育支出高于其他国家。令人尤为惊讶的是,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青少年数学成绩加速下滑。瑞典是过去10年中PISA数学成绩下滑最快的国家,这一现象在该国引发的政治辩论也最为激烈。许多左翼人士很快将矛头指向“自由学校”体系,而这种体系正是英国保守党羡慕的。
瑞典中左翼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斯蒂凡·洛芬称此次PISA结果为一场“全国危机”。他补充说:“瑞典正在失落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曾让我们理所当然地引以为傲。我深切地感到担忧。”失落曾经的荣耀对芬兰而言同样痛苦。这个国家的数学成绩10年前曾经排名世界第2,如今排名第12,落后于波罗的海近邻爱沙尼亚。
本次冠军上海的反应或许最令人意外。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受到家长、学生和官员的批评,称其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英国《金融时报》)
上海学生靠什么称霸PISA考试?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孔令帅教授说,上海学生成功的秘诀在于融合“传统和现代因素”的方式。
如此优异的成绩充分说明了像蔡振东一样的中国学生每天都是怎样度过学校时光的。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像是在军营或者监狱里。进才中学是一所寄宿制高中,学生们要学习9门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生物和政治,此外还有绘画、音乐和象棋等选修科目。
从早上8点开始,学生每天上午要上5堂课,每堂课40分钟。在半小时的课间操时间,全校1500名学生涌入学校的操场做操。12点15分开始午餐,此后有半小时的午休,之后再开始下午的3堂课,直到4点下课,中间包括25分钟的体育锻炼和眼保健操时间。(西班牙《阿贝赛报》)
当你坐在教室里,与校长和老师见了面,你会发现他们不懈地关注成就优秀学校的一切基本原则,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却很难在整个学校体系中贯彻始终。这些原则包括: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专业上的不断发展,父母深入参与孩子的学习,学校领导坚持最高标准以及培养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
上海的秘密就在于能够在更多时间和更多学校更多地贯彻这些基本原则。以教师发展为例,蔷薇小学校长沈珺说,教师每周大约70%的时间在教书,30%的时间在提高教学技能和进行教学规划。这远远高于普通的美国小学。沈校长目睹了这所学校十年来由差到好的转变——尤其是40%的学生都来自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打工者家庭。(美国《纽约时报》)
英国媒体则描述了两名上海学生露西·董和她最好的朋友埃米·朱一天的生活,她们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吞下包子或面条,奔向或许是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这两个10岁的上海女孩在学校从早晨8点待到下午4点,每节课35分钟,其间有短暂的午餐和一堂班会。她们的课外生活是一大堆培训班:英语、长笛、打鼓、书法、跆拳道、模特训练和合唱。这两个女孩的梦想分别是当航天员和诗歌朗诵者,她们未来的生活多半不会容易。但是,她们至少将身处一套看起来报偿优厚的教育体系内。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孔令帅教授说,上海学生成功的秘诀在于融合“传统和现代因素”的方式。“传统”指的是“虎妈虎爸”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中国孩子很小就被灌输的观念:努力是获得良好教育的关键。“现代”因素包括上海乐于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重视弱校并把它们与优秀的学校配对,对外国理念采取开放的态度,把学生成绩与教师收入挂钩等。
孔教授说,对培训工作的极度重视可能也很关键。2012年开始,见习教师必须经历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才能上岗。他说,文化因素一直是上海PISA成功的核心原因,他指出,西方学生可能要多做一些作业才能赶上亚洲学生。(英国《每日电讯报》)
教育模式有缺陷,抛弃或坚守传统?
“中国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取得高分。但这样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取得成功,在生活价值观上却是零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就算外国人起初可能被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优异表现所震惊,进一步考察后他们对上海的教育模式可能就没那么感兴趣了。“我们自己人都不喜欢这种模式,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本国教育体制存在的种种缺陷。”
PISA考官坚持说,他们的考试考查全面知识和对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熊丙奇怀疑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没有可比性,尤其是在中国孩子比欧洲孩子学习强度大很多的情况下:中国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常常达到12小时。PISA考试结果显示,中国可能拿出让英国教育官员尴尬的读写成绩和数学分数。但是,中国的孩子和家长知道,这一切都付出了可怕的代价。全国各地的家长都说,孩子受到的压力已经达到超强限度,濒临病态。(英国《泰晤士报》)
当记者吉米一行人走入云南省腾冲县沙河(音)小学教室时,班长大喊了一声“起立”。话音未落,约30名二年级小学生齐刷刷站了起来,冲他们微笑。他们顺便参观了一所小学,并旁听了一节数学课。老师用了40分钟讲加减法的基本原理,不停地让孩子们背诵口诀。整堂课下来,孩子们一直安安静静坐着,认真听课,经常整齐划一地回答问题。起初,吉米对这种反复背诵的教学方法感到很反感。但后来,知道为什么了。一名当地老师说:“我们一直这么做。”
在一所公立学校教书的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苏珊·王(音)说:“这与中国的集体文化有关。我们相信反复背诵的重要性。中国有一句古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沙河小学教室的旁听课让吉米看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利与弊。
尽管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应试方面能力很强,但在创造性和创新性方面很弱。很多教育界人士认识到,这样的体制不再适合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实现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竞争的目标至关重要。中国的教育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些变化正在发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
近来发生在中国大学校园的自杀和投毒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教育体制黑暗面的激烈讨论。临床心理学医师徐凯文(音)指出,“这些事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中国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取得高分。但这样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取得成功,在生活价值观上却是零分,对其毕业后也会造成影响”。
中国人的普遍看法是,他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都是“机器人”,而不是有思想的头脑。上海虹口区的一名中学教师王力(音)说:“教师拥有绝对权威,虽然很多事情都在变,但教育仍然是单向的,那就是我来说,你重复。不允许学生有讨论,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激发想象力。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自然科学学科超过了人文学科占据了中国教育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才有那么多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他们都具备很高的数学能力,但却缺乏创新能力。”
也有人指责中国教育过于专业化,导致中国学生对自身文化都不了解。徐凯文说,“语言和历史等学科被看作缺乏实际用途,这导致中国年轻人甚至正在丧失语言能力。但是,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十年来在中国大城市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西班牙《国家报》)
英国《金融时报》关注到,即便在中小学层次,北京也开始试图改革教育体制,从以死记硬背为基础转向培养想像力和创新:中国正设法把经济的基础从廉价生产转向发明创造。
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启动
教育部网站12月9日发布消息,为进一步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和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确定全国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据了解,这些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海淀区、石家庄市、沈阳市、大连市、常州市、安庆市、抚州市、青岛市、潍坊市、郑州市、新乡市、武汉市、孝感市、宜昌市、长沙市、株洲市、广州市、深圳市、玉林市、重庆市北碚区、成都市、泸州市、贵阳市、玉溪市、西安市、银川市、克拉玛依市。
通知强调,各实验区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认真做好实验工作。要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订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实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实验周期、进度安排和工作机制等,突出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知指出,各实验区要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细化指标考查要点、评价标准和依据,开发评价工具,在区域内开展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
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本地区专业力量,加强对区域内实验区工作的指导,及时帮助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实验区推进改革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要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你认为上海学生屡次夺冠的原因?
张艺谋超生引发多重争议。
种族主义活在特别邪恶的个人心中。
中国距离足球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财富不断增长,象牙商品市场日益扩大,这对大象来说是场灾难。
随着中国部分地区进入雾霾高发季节,有的城市能见度还不到半个足球场大。中国教育问题在于死记硬背不全面发展
刚才看了铁血环球的一篇文章,楼主写得很好。我很欣赏。楼主有思想。
中国的教育问题,关键在于填鸭式教育,满堂灌。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希望能够培养出大师的愿望很迫切;但是,却极难培养出大师级优秀人才。
你考100分,是好学生;其实中国的好学生是因为你死记硬背了,并不代表你会思考问题,能够发明创造。 美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令人生畏。
楼主讲的美国教育是让学生关于质疑,哪怕你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幼稚---但是,成熟不正是从幼稚开始的吗?
中国的教师看到学生质疑自己,会很讨厌,不高兴;
美国的学生质疑老师,是很平常的事情,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老师会认为你有思想,将来会有发明创造,可堪大任也。
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是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美国教育是存在有其优秀的地方。也因为中国教育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好苗子的歧视和摧残。
美国教育比较重视创造发明,创新,并不在乎你是不是能够死记硬背。因为中国留学生的优秀和聪明,美国总统亲自出面,要求美国国会要尽可能的留下中国的理工科留学生。为什么?为了自己的国家兴旺。
尤其是理工科。
新的东西总是在不断地出现,老的东西总是在不断地被淘汰。
例如,马云搞的电商,非常成功,打破了原有的银行的概念。中国原来的银行,习惯于计划经济,不肯搞市场经济和利率市场化。
现在马云和马化腾搞电商,打破了原有的国有银行的一潭死水,溅起涟漪波纹不断,让人遐想联翩。让国有银行狼狈不堪,并且是攻击声不断。谁叫你坚持不肯市场经济呢?活该。
至于说理工科方面,尤其是军事工业,那更加是竞争激烈。例如在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火箭技术--核武技术--潜艇技术--反导技术--空天武器等等等,哪一样不是对于旧的技术的质疑突破--改进--发明创造?
真心的希望中国的教育扭转歧视物理化学生物的做法,赶快顺应世界潮流,不要过分地重视语数外而放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高考方面,不应该只拿语数外的分数论英雄,而是应该全面的计算物理化学生物的成绩,也进入高考成绩的计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的教育模式真的过时了?|学生|师生_凤凰资讯
中国的教育模式真的过时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没有人否认掌握基本知识对孩子多有裨益,但参加中英教育沙龙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未必过时,但有时候是“过”了。
原标题:中国的教育模式真的过时了?本报记者 张茜
中国青年报
版)第三集,学生参加考试。(BBC纪录片截图)中国老师带领的英国“试验班”以考试平均分约10分的优势获胜,这一结果为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以下简称“《中式学校》”)画上了句号。在节目的设定中,中式教育似乎赢了;但在现实中,这个节目引发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孰优孰劣的讨论还在持续发酵,难分胜负。当然,这样的比较很难有明确的结论,但这场大讨论至少让我们对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对于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或许有所启示。焦点一: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有时候是“过”了?“应试”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关键词,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这样认为。为了“应试”,中式教育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本标准化,教师专业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强控制。夏谷鸣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中英教育沙龙上说:“有个德国学生到我们学校交流,发现我们的学生会说七七四十九,他当时很惊讶地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夏谷鸣讲到这儿时,现场观众哄笑起来。没有人否认掌握基本知识对孩子多有裨益,但参加中英教育沙龙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未必过时,但有时候是“过”了。《中式学校》里中国老师采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系统性强,进度快,但同时也被中外教育界人士诟病。作为一线教师,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熊永昌有点“抱不平”,他说:“我们现在也不那样上课啊!”除了授课模式,中式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也遭到了质疑。片中英语老师李爱云一脸严肃地说,“别说话,听我说”,“不要问问题” ,给人留下中国老师对学生“高压”的印象。对此,熊永昌解释道,老师可能是想表达“别说废话”的意思,熊老师自己的课堂实际上也很重视互动。对于熊永昌的“抱不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说法是:中国绝大多数学校还达不到你们学校的水平。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曾重金请来外国老师给中国学生授课。他说,中国学生也不习惯,反映外国老师比较“水”,因为他们并没有BBC纪录片中数学老师邹海连那样“成体系”。“有一天我把一个外国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说学生反映他讲课不系统。他很诧异地问我,‘为什么讲课要成体系?课本已经非常成系统了,我要做的就是辅助孩子们学习。’” 夏谷鸣说,他突然明白了,有时候孩子的成长要靠“自学”。《中式学校》的学术顾问阚茜也认为,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逐步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在BBC准备让英式教育向中式教育取经时,英国《卫报》评论援引学者赵勇的观点称:中国人正涌向相反方向。该评论文章说,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学生或许很擅长死记硬背但后劲不足。中国家长渴望在中国建立英式私立学校。中国学生塞满了美国和英国大学。他们可以看到,在充满活力的经济和极其开放的社会里,被迫的、机械竞争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无法带来创造力或幸福。“世界教育的趋势是中国在向西走,从纪律走向民主、灌输走向讨论;西方在向东走,注重纪律与评价。”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看完这个节目后评论道。朱永新认为,衡量教育水平的首要标准是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在博客中写道: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所谓完整,就是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能把个性培育为特色,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就应该成为一个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不能够首先关注分数,关注考试,关注文化课程,而应该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个性的舒展,并为之提供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谈到幸福的教育生活,有人用美国的瑟谷学校举例。欧美国家中不乏有以“做着自然而然之事”闻名的学校,比如瑟谷学校。他们根本没有固定的课程,学生完全自由掌握自己的时间和学业,学校完全尊重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然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社会学者房莉杰认为,评价教育体制,还要看它的可复制性,看它是否可以推广到全社会去。专门研究中英比较的学者王璐认为,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考试选拔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有效通道。近些年中国也在不断进行高考改革,希望可以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认为,中国人“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讨论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否过时的同时,国人也该思考,我们传统教育的价值观是否过时了。焦点二:中国人向往的快乐教育是西方的主流吗?备受考试和竞争折磨的中国学生和家长都向往快乐轻松的“素质教育”,而在一些介绍国外教育模式的文章里,西方的“素质教育”就是“快乐轻松”的代名词。但其实在英国,“素质教育”涵盖着“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这两种特征迥异的教育方式,分别出现在像BBC节目中博航特中学一样的公立学校,和英国威廉王子等贵族就读的伊顿公学一样的私立学校。在英国,有约6.5%的学生在私立学校读书,某留学中介机构表示,英国私立中学每年的学杂费约40万元人民币。其余绝大多数英国学生在公立中学读书,免费。伊顿公学是英国最著名的私立中学,其前教务长奥利弗·克莱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国顶尖大学约50%的生源都是来自于私立学校的学生。从学生人数上看,“大众教育”占英国的主流;但是从教学质量上看,“精英教育”才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奥利弗·克莱默表示,多数私立中学除了重视基础学科,还有许多课外活动,像戏剧、音乐、艺术、体育等。如果想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读书,孩子从6岁就要开始准备了。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就此纪录片撰文时说,伊顿公学不仅有着严苛的清规戒律,还有禁足、体罚等惩戒手段。在中学6年,绝大部分人需提前学完中学课程,进入难度更高的大学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一年四季只能穿黑白两色的校服;少部分能穿灰色裤子、紫色马甲,佩戴徽章的则是获得了不同荣誉的学生,因为学校希望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区别开来。但英国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接触到这样的教育,约93.5%的英国中学生都沐浴在“快乐教育”的理念中。“快乐教育”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人赫伯特·斯宾塞,它的内涵是:教育者强调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出来的,而是学生心理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被愉悦的教学环境所“唤醒”,强调一种“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西方的“快乐教育”。英国公立学校实际实行的“快乐教育”,在《中式学校》里表现为学生的自由散漫、嬉笑怒骂,在某些时刻,他们确实快乐,但恐怕这不是中国人理想的学习状态。关于“快乐教育”,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写道: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学校来做素质教育的模板,强调快乐学习,强调减负,结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内容上的缩水,质量上的下降。国外一些嬉闹散漫的所谓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公共产品。焦点三:哪种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流动?王璐说,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是全球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两大问题。《中式学校》探讨的是教育质量问题,但在这背后,人们不能不联想到教育公平。英国学生自进入公立学校或者私立学校起,就被自动分了等级。前伊顿公学教务长奥利弗·克莱默对媒体表示,在BBC纪录片所呈现的这类公立学校里,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小得多。若干年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不过,社会学者房莉杰认为,英国虽然存在“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存在社会结构固化、社会流动停滞的倾向,比如白领的孩子还是白领,蓝领的孩子还是蓝领,但是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教育不平等。有人说,中国的教育体制从原则上不分阶层,不分身份,不分贵贱。实际上是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类似英国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然而精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可能人人都是精英。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教育起点的不平等也是造成教育层次分化的因素。中国教育向西方学习了很多,学区房的概念也是从美国引进的。家长出不起巨资买学区房,孩子往往就无法进入好学校就学。在起点不同的基础上,王璐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统一的选拔制度是相对公平的,至少更有利于实现社会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921017
播放数:726905
播放数:7500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