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华怎么样,周清华好不好,周清华门诊就诊情况分析评价评价

还没有账号,
或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简洁无广告 号源更新快
扫描下载APP
请验证手机
& 验证手机后可以使用免费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服务
& 验证手机后可以使用手机号登录及找回密码
出诊地点:
擅长领域:胸外科和肺癌肿瘤
执业经历:教授,全国著名的胸外科和肿瘤学专家,胸外科学和肿瘤学博...[]
下载APP随时问医生
半小时更新一次号源,敬请留意。
教授,全国著名的胸外科和肿瘤学专家,胸外科学和肿瘤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天津肺癌研究所所长。从事胸外科和肺癌肿瘤学专业30余年,擅长肺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独创20余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术式,迄今大多数手术术式国内外尚无人涉及。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指导硕士生48人,博士生29人。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
曾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四川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国家级)肿瘤重点学科主任、四川省肺癌分子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国家级药理基地负责人。《中国肺癌杂志》执行主编、全国二十余种学术杂志编委。
暂无医生就诊评价,赶紧写下第一条吧!
热门推荐内容
同科室其他医生
擅长:优化肿瘤的多学科个体化治疗
百度推广内容
号源更新快
随时问医生
就医助手APP
掌上预约挂号、问医生、用药查询,与万千病友交流
就医助手微信公众号
第一时间知晓新鲜热辣的健康资讯,不错过任何一次精彩活动。对话人物 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癌症的发病与死亡具有双重性,既有发展中国家因癌症防治薄弱导致的发病快速上升趋势,同时在降低肺癌死亡率方面又同发达国家有差距……[]
对话人物 周清华 
天津市肺癌研究所所长
肺癌的筛查工作已经做了20年,近十年把CT加上痰细胞用于肺癌筛查,结果跟胸部X光片比较,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降低肺癌死亡20%……[]
访谈关键词:
对话人物 王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
目前在全国各地很多医院都在走多学科综合治疗这条路,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是肺癌治疗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医院从05年开始一直在探索这样一条路……[]
45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做CT
高危人群如何早期发现肺癌?
周清华:应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薄层螺旋CT,一个毫米或者0.6毫米一层,才容易发现早期的肺癌病变……[]
外科手术依然是治愈早期肺癌的唯一手段
我们希望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应该首先听从胸外科大夫的意见,如果认定不能耐受开胸手术以后再去其他学科就诊去做其它的保守治疗……
部分局部中晚期肺癌可进行个体化手术切除
对于局部晚期的治疗,病人选择很重要,然后选择恰当时机做手术,跟内科治疗如何衔接,是内科在先还是外科在先,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晚期肺癌治疗策略是保证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
晚期肺癌患者在初诊的时候大概占到肺癌的30%—40%左右,甚至有些病人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全面查体的时候发现有远处的转移才被诊断为肺癌……
周清华:第一点政府要加大肺癌的防治职业的投入,加强环境的治理投入。第二,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人员要加强肺癌防治科普知识的宣传。第三,老百姓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草和致癌物质,每年参加健康体检.
局部中晚期的肺癌患者需要化疗等各种辅助治疗,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进展?
现在卫生部也不断推进各种癌症治疗的规范出台,肺癌的诊治规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作为一个肺癌患者,您对肺癌患者看病的时候有什么建议,另外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王洁: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是一个多学科治疗的疾病,其中包括手术、内科、放疗等一个团队来作战,这是第一。第二,局部晚期中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做手术,在手术前后有可能做一些治疗使肿瘤能够切除得更干净,甚至抑制术后的复发转移。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我想内科和放疗的联合治疗非常重要……[]
支修益: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我们组织了全国的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呼吸内科和病理科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讨论和修改,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编写了《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4月份,卫生部构颁发了《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刘先生:查出肺癌后情绪肯定是不稳定的,然后慢慢找大夫找专家看,也尝试了好多偏方什么,最后还是比较相信科学,选择了周清华教授进行治疗,周教授对我的肺做标本化验,看看适合用什么化疗药,我觉得非常科学。所以我想告诉广大肺癌患者,得了病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一定要相信科学……[]
出品:搜狐健康 编辑:王乐羊 Style设计:郑妍
版权声明:本期设计、图文归属搜狐健康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您的位置: &
& 医生介绍
周清华医生介绍
医生擅长:胸部肿瘤外科治疗;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肺癌分子生物学
&&& 周清华,男,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1984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班,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讲师、主治医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外科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外科学教授,1994年至1996年在美国Vanderbilt大学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从事肺癌研究工作。1995年遴选为华西医科大学胸心外科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作为负责人申报肿瘤学博士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肿瘤学博士生导师。
&&& 现任职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四川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肿瘤学重点学科主任、四川省肺癌分子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现任职称: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胸心外科学教授,肿瘤学、外科学博士生导师。
&&& 学术任职情况:1.国际肺癌学会会员;2.美国癌症学会会员;3.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4.中国抗癌协会理事;5.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6.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委员;7.中国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8.中国肿瘤转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9.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委会委员;10.四川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11.中国西部肺癌研究协作中心主任委员;12.四川省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13.四川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15.教育部科研基金评审专家;16.科技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17.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18.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19.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专家;20.《中华肿瘤杂志》编委;21.《中华外科杂志》特邀编委;22.《中国肺癌杂志》执行主编;23.《中华胸心外科杂志》特邀编委;24.《中国癌症杂志》编委;25.《中国肿瘤杂志》编委;26.《中国癌症研究杂志》编委;27.《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常委编委;28.《四川肿瘤防治》副主编;29.《武警医学》编委;30.《华西医学》编委;31.美国迈阿密大学肿瘤中心特聘教授;32.成都市第六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专业学术评审委员;33.中国抗癌世纪行暨热爱生命工程组委会委员;34.成都医学会胸外专业委员;35.成都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36.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37.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38.《循证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39.《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编委;40.《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41.《肿瘤防治杂志》编委;42.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 从事专业:胸部肿瘤外科;肺癌分子生物学。
&&& 研究方向:
1.肺癌癌变、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及其逆转研究;
2.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
3.肺癌基因治疗;
4.肺癌基因工程疫苗;
5.中晚期肺癌外科治疗方法改进;
6.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理论与新技术探索;
7.肺癌早诊和筛查的分子标志物筛查;
8.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
&&& 承担课题:
1.国家&攻关&课题:(1)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癌基因及其产物在临床应用研究》,75-61-03-30。主研,已完成;(2)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96-907-03-07。主研,已完成;(3)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96-906-01-02。主研,已完成;(4)国家&十五&攻关课题《肺癌高危人群筛查早诊技术与方法研究》,。分课题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m23基因逆转肺癌转移的分子机理和信号传导调节》,,负责人,在研。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抗癌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逆转研究》,。主研人,已完成;(2)《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负责人,已完成;(3)《PKC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负责人,已完成;(4)《FHIT基因在人肺癌中表达及其对肺癌逆转研究》,。负责人,已完成;(5)《恶性肿瘤染色体端粒行为异常与癌变机理关系的研究》,。主研,已完成;(6)《nm23基因逆转肺癌转移表型的实验研究》,。负责人,已完成;(7)《基因修饰的肺癌树突状细胞疫苗及其抗癌机制的实验研究》,。已完成,指导者;(8)《人肺癌细胞中FHIT基因的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指导者,已完成;(9)《肺癌中nm23基因信号传导分子机理研究》,。指导者,已完成;(10)《抗突变K-ras基因三功能双特异性抗体肺癌的实验研究》,,指导者,在研;(11)《hTERT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靶表达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指导者,在研;(12)《人肺癌DC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指导者,在研;(13)《hTET启动子调控异种移植抗原&-GA1在肺癌细胞内的靶向表达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指导者,在研;(14)《肺癌树突状细胞疫苗及其抗癌机制的研究》,,指导者,已完成;(15)《nm23-H1基因调控肺癌细胞休眠的分子机制》,,指导者,已完成;(16)《nm23-H1基因在肺癌转移抑制中相关靶基因的筛选研究》,指导者,在研。
4.CMB基金《转移抑制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研究》,Y9316。负责人,已完成。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1)《FHIT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转录表达研究》,9849。负责人,已完成;(2)《基因修饰的肺癌DC疫苗及其抗癌机制的实验研究》,200055。负责人,已完成;(3)《nm23基因调控人肺癌Wnt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负责人,在研。
6.卫生部基金:(1)《人肺癌中转移抑制基因表达研究》,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Q9436。负责人,已完成;(2)《肺癌侵犯左心房、肺动脉、肺静脉干的CT、MRI诊断及分期研究》,96-2-193。主研,已完成;(3)《bFGF.VEGF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96-1-241。主研,已完成。
7.四川省科委基金:(1)《TGF&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突变研究》,川教科G0112。负责人,已完成;(2)《人非小细胞肺癌适形放疗临床应用研究》,川教科Q017。主研,已完成;(3)《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研究》,02SY29-154。负责人,在研;(4)《肺癌细胞休眠的基因调控》04SY30-170,指导者,在研。
8.四川省重大科研项目《肺癌微转移分子诊断试验室的关键技术研究》,川科ZO30。负责人,进行中。
9.四川省卫生厅基金:(1)《EB病毒感染与肺癌关系的研究》,F0920018。负责人,已完成;(2)《肺癌侵犯左心房、肺动脉、肺静脉干的CT,MRI诊断》,960033。主研,已完成;(3)《肺癌冷冻外科治疗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920041。负责人,已完成。
10.华西医科大学基金:(1)《端粒酶反义基因逆转肺癌细胞永生性的实验研究》,L9909。负责人,已完成;(2)《靶向性抗癌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L2002011。指导,完成;(3)《基因修饰肺癌疫苗实验研究》,L2004201,指导,完成;(4)《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诊断》,L2003201,指导,完成;(5)《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肺癌细胞株蛋白组差异表达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批准号:200349,在研。
1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nm23-H1基因在
肺癌转移抑制中的作用机理》,批准号2004,在研。
&&& 编著的主要专著:
1.《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进展》(60万字),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8月。
2.《肺癌理论与临床实践》(250万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2月。
3.《肺外科学》(250万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2月。
4.《SurgeryoftheChest》(250万字),副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7月。
5.《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50万字),主编,1998年,华西医大出版社。
6.《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80万字),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7.《现代肺癌外科学》(80万字),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1月。
8.《现代肿瘤学》(50万字),主编,华西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
9.《肺癌临床手册》(50万字),参编,澳门华辉出版集团公司,2001年5月。
10.《肺癌新理论新技术进展》,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 获奖情况:
1.中国人民武警四川消防总队嘉奖(1973年);
2.中国人民武警四川消防总队嘉奖(1974年);
3.中国人民武警四川消防总队三等奖;
4.美国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91年);
5.国际肺癌学会巡回特别奖(1994年);
6.《肺癌病人免疫功能临床应用研究》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
7.《肺癌病人免疫功能临床应用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
8.《丹参酮制备抗肿瘤药物及机理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二等奖(2002年);
9.《丹参酮制备抗肿瘤药物及机理研究》获成都市人民政府二等奖(2002年);
10.杨森-吴阶平医学研究二等奖(2002年);
11.《肺及部分左心房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获优秀科技论文(1998年);
12.《PKC基因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获优秀科技论文(1998年);
13.《肺切除合并心脏大血管切除重建治疗局部晚期肺癌》获第八届全国肺癌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002年);
14.《术前新辅助化疗加上外科手术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2005年);
15.《丹参酮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获发明专利证书;
16.四川大学年度优秀医务工作者一等奖;
17.《肺切除合并全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治疗肺癌上腔静脉综合征》获中国抗癌协会太极抗癌科学基金优秀论文三等奖(1999年);
18.2002年被评为第一批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 发表论文和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情况:自1985年以来,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80多篇,其中国外发表20多篇。自1983年以来共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近100多次,在会议上作大会专题、大会报告或小会报告论文近150多篇。
&&& 主要学术成绩:
1.在国内外首先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外免疫抑制实验方法,证明了存在于肺癌患者血清和皮泡液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是造成肺癌病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外科治疗肺癌是最有效的免疫治疗&和&外科治疗在肺癌免疫中具有双重作用&的新概念。
2.在国内外首先(1993年)报道nm23-H1基因蛋白、mRNA低表达、等位基因缺失、微卫生灶缺失与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不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nm23-H1等位基因缺失常伴有其它肺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异常。
3.在国内外首先(1999年)提出了肺癌中存在&肺癌转移抑制级联&、nm23-H1基因在&肺癌转移抑制级联&中起关键基因和上游基因作用的假说;并首先在国内外建立、筛选、鉴定出nm23-H1基因缺失的人高转移肺癌细胞株L9981,向人肺癌细胞株L9981中转染nm23-H1基因,可以显著上调&-catenins,E-cadherin,TIMP-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MMP-2、CD44V6、VEGF和C-Me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可逆转人肺癌细胞株L9981的体外侵袭和体内转移表型和潜能,从而证明了nm23-H1基因在&肺癌转移抑制级联&中起关键基因和上游基因的假说。
4.在国内最早(1986年)开展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研究,建立和实施了一套较完整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理论、定义,原则和方法。
5.在国内最早(1989年)开展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外科手术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报道了700多例患者10年的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年生存率提高了9%,10年生存率提高了7%。
6.在国内最早(1985年)开展肺切除合并部分心脏大血管切除重建术,治疗侵犯心脏大血管的局部晚期肺癌,使这类生存期极短,预后极差的患者,不但获得肺癌根治切除,而且使5年生存率达到30%左右(共1000多例病人)。此外,对这类患者的手术指征的选择、围术期处理、手术方法、手术要点、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多学科综合治疗等,均提出了系统的规范性方法,并创立了一些新的手术术式。
7.在国内外首先(2000年)建立转基因Lewis肺癌细胞株,应用&癌基因&作肺癌特异性肿瘤抗原,制备出基因工程肺癌疫苗,体外体内实验均显示该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很好的抗肺癌成瘤性,抗增殖和抗肺癌侵袭转移的作用。
8.在国内最早(1999年)开展肺癌微转移分子诊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并已筛选出多种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9.在国内外(2002年)首先研究和报道nm23-H1基因转染能阻断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PKC和ERK信号传导通路,阻断PKC和ERK信号通路可逆转人肺癌的侵袭转移。
10.在国内外首先(2002年)研究和报道nm23-H1基因转染能上调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Wnt信号通路关键激酶GSK-3&的表达和活性,抑制Wnt信号传导,逆转人肺癌侵袭转移。
11.首先将体外循环技术与肺外科手术结合,治疗用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肺癌。
12.在国内外首先施行(1996年)气管隆凸切除+右肺中上叶切除+右下叶基底支气管,左主支气管-气管行气管隆凸重建+右下叶基底动脉干心包内右肺动脉重建+全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术。目前对50余例患者施行了该手术,生存时间最长的已超过5年。
13.在国内外首先施行(1994年)气管隆凸切除+支气管肺动脉袖状切除+气管隆凸重建,肺动脉重建+左右无名静脉、全上空静脉切除,左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重建术100多例。
14.在国内外首先施行(1993年)气管隆凸切除+支气管、肺动脉袖状切除+气管隆凸重建、肺动脉重建+全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术。
15.在国内外首先施行(1989年)多重和特殊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术。
16.在国内外首先施行(2001年)支气管肺动脉袖状切除右肺中下叶切除+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右侧全膈肌切除重建术+下腔静脉、肝右静脉切除重建术。
17.在国内外首先施行(2000年)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右肺中下叶切除+气管隆凸切除重建+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食管癌癌切除,消化道重建术。
18.在国内外首创(1999年)经左胸、经主A窗,切断动脉导管韧带,经心包内行气管隆凸切除、气管隆凸重建术治疗气管隆凸癌,免除游离主动脉弓和切断肋间动脉。
19.在国内外首创(1996年)经右胸入路施行颈段气管肿瘤切除,气管重建术。
20.在国内外首创(2002年)经右颈部切口加胸骨正中劈开手术入路,施行肺切除加部分胸壁切除重建,上腔静脉切除、右无名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静内静脉和部分右腋静脉切除,右颈内静脉&右心房人造血管移植重建,右腋静脉&右心房人造血管移植重建,治疗侵犯上腔静脉、右无名静脉、右腋静脉、右颈内静脉、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右肺上沟癌。
21.在国内外首创(2001年)经颈部双切口加胸骨正中劈开手术入路,施行胸腺癌切除、右上叶切除,加左右无名静脉、右颈内静脉切除,右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心房人造血管移植重建,治疗侵犯右上叶,左右无名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的胸腺癌。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整形美容科
(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周清华主任: “个体化”背景下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
导语:周清华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希望通过真正多学科、个体化治疗的方法和方式开展肺癌的诊断、防治等工作。“我们不光是要为成都、四川、中国西部地区服务,更应服务全中国,事使我们的肺癌防治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丁香园:周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这一诊模式的? 周清华教授: 1988年年初,我开始独立负责医疗组的工作,在那时我发现肺癌不是一个纯粹的外科问题,它应是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其中包括诊断、病理,化疗、放疗、外科治疗等,以及后来发展的分子生物学。 我应该算是首位研究肺癌分子生物机制的中国胸外科医生。1999年,我出过一本关于《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的书,里面就已经包含了肺癌分子诊断、分子分期、分子分型、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新理论、新概念。 丁香园:如何将分子生物学运用到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当中? 周清华教授:肺癌的癌变、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化疗、放疗抵抗,复发及预后等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发生、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为什么需要多学科呢?因为很多问题是单一学科无法解释的。 我很早以前做的手术案例表明,分期一样,组织学类型一样,细胞分化成都一样,手术做得也一样,但最后预后效果不一样,这久需要我们回到实验室去找答案。有些病人发现很晚,但他不是由于转移而死,而是因为局部的问题致死。有的病人发现很早,阴影也就几毫米,甚至片子上都看不清,结果很快就转移。临床治疗也是,有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肺癌的治疗不是简单地将这些治疗方法重叠使用,而是“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免疫功能状况、肺癌的病理类型、肺癌侵犯范围(病理)和发展趋向、细胞分化程度、生物学行为、肺癌相关基因结构或/和功能改变,以及肺癌生物学行业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个体化分子分期、分子分型’的情况。 既从患者的局部,也从患者的整体出发,结合循证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观点,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肺癌治愈率,延长肺癌患者生命和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丁香园:如何“个体化”的给不同的病人选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 周清华教授:这要根据肺癌病人的“个体化”分子分期和分子分型不同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举个例子,我是中国最早做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on tumor cell, CTC)检测,将其应用于肺癌“个体化”分子分期,并指导外科手术治疗的医生。 如果说病人血液中已经查见循环肿瘤细胞,不管原发肿瘤大小期“个体化”分子分期为(Molecular staging IV )IV期,我们不会选择先为病人做手术,而是先做化疗,然后再复查CTC后再考虑病人是否适合手术治疗;如果化疗后血液中没有发现癌细胞我才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后再根据术后的病理分期,补充术后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还有,一些侵犯心脏大血管的IIIB期肺癌,20-30年前在理论上是绝对没有外科手术指证的,但是有一部分肺癌,尤其是分化较好的肺鳞癌,虽然局部病变很晚,但却不发生远处转移,死亡后尸体解剖也没有远处转移。 我们的团队通过检测外周血CTC来对这类病人进行分子分期,只要CTC检测是阴性,技术上又能做到肺癌及受侵的组织器官完全切除,我们就给患者实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或/和放化疗。 我们对3000多例侵犯心脏大血管的IIIB期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30%(单纯内科治疗平均生存4-6个月),并在国际上创造了20余种局部晚期NSCLC的外科重建手术术式。再比如,我们应用分子分子标志物谱对N2肺癌进行分子分型,将N2肺癌分为侵袭性N2和非侵袭性N2。一些T1伴侵袭性N2的肺癌术后预后不良,而T4伴非侵袭性N2的病人预后则很好。 因此,我们对T1伴侵袭性N2的病人术后均需要作术后辅助化疗。 以这种方式来选择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放化疗毒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所以,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 肺癌的治疗最主要的是要实现“个体化”,要根据分子生物学行为,分子分期,分子分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这是我近些年努力的方向,包括未来的诊断和预防都应该向“个体化医学”发展。肿瘤的诊疗不可否认它有一定的模式,但是不能照搬,应该“因人施治”。 丁香园:华西肺癌中心对肺癌的综合治疗的特色是什么? 周清华教授:我们的优势特色具体体现在: 第一,真正的多学科:在我们治疗团队当中有做肺癌影像学、病理学、呼吸内科学、肿瘤化疗、肿瘤放疗、胸外科学、肿瘤分子生物和生物信息学等不同专业的专家教授,更重要的是我们跟分子生物学的紧密结合; 第二,擅长治疗局部晚期的肺癌,并且创造和保持了许多我们独有的肺癌完全切除联合心脏大血管重建手术:我们基于分子分期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肺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最终可以让这些IIIb期付费爱病人获得长期生存; 第三,个体化治疗:我们的外科、内科治疗都一并运用个体化,这里的个体化治疗是基于分子分期和分子分型基础上开展的; 第四,立足西部服务全中国:肺癌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已经接待并治疗了数百例全国各地的病人,现在我们已经能真正达到服务全中国。 丁香园:作为华西肺癌中心负责人,您设想的发展方向和愿景是什么? 周清华教授:今年7月24日,我们中心宣布成立时,我说:我们要做到这么几点。 第一,要成为西部及国家的肺癌防治中心,一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世界领先。肺癌中心应该在筛查和诊断、临床治疗、预防与控制、转化医学、基础研究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待实验室建设完备,我们期望达到每一个病人都可以进行“个体化”多学科治疗。 第二,我们还要在肺癌早期诊断、预防筛查等公共卫生方面做工作。我有个梦想:以后人们看病,不是先去找医生,而是直接到分子研究中心抽5毫升血去比对遗传易感基因。如果发现有相关基因,应该怎么注意?怎么预防?怎样治疗?对怎样的治疗方案敏感?我们首先要把患肺癌的高风险人群找出来,首先让他们去预防肺癌,其次才是治疗。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第三,实现基础和临床的无缝对接,开展临床转化医学研究,这些研究全部都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研究项目。在临床上的我们遇到的问题要到实验室中找答案,找到答案后又应用到临床。 丁香园:非常感谢周教授接受丁香园的采访,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周清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外科学、肿瘤学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肿瘤学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肺癌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肺癌转移与肿瘤微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胸部肿瘤中心主任。中国卫生部肺癌早诊早治专家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侯任主任委员。《Thoracic Cancer》主编、《中国肺癌杂志》主编。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胸部肿瘤相关文章
肺癌相关文章
癌症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诊就诊情况分析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