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1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降血糖药物应选择什么药物

治疗1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选择什么药物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治疗1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选择什么药物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最佳的控制血糖方案是胰岛素泵或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如3短+1长。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血糖稳定。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你好,这种情况需要继续监测血糖
糖化是300?糖化的单位是什么?早晚各吃一片降糖药应该是二甲双胍缓释片吧。吃保肝片对...
你好,糖尿病主要是饮食控制,包括主食都必须少吃,饮食控制不住量用多少药物也是效果...
病情分析:
不同的药物应用的方法不一样的。药物都有详细的说明书,认真的看看就知道...
可以增加胰岛素的使用量,或是根据餐前还是餐后高的程度增加口服降糖药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1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合并口服降糖药物时,常选用下列哪种口服药物()
C.氯磺丙脲
D.格列比嗪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口服葡萄糖100克
B.糖耐量减低即可诊断糖尿病
C.口服糖耐量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少于250克
D.空腹血糖小于7mmol/L,不必做此检查
E.同步查尿糖,可大致判断肾糖阈
A.周围神经病变
B.神经根病变
C.自主神经病变
D.脊髓病变
E.颅神经病变
A.抗体诱发的胰岛素耐药性
B.脂肪萎缩
C.胰岛素注射部位产生局部变态反应
D.胰岛素注射部位感染
A.NPH或长效胰岛素也可以用于静脉滴注
B.目前可以使用的胰岛素制品需要冷藏
C.NPH的作用时间16~24小时
D.皮下注射的常规胰岛素其作用高峰在注射后2~3小时
E.胰岛素的血浆半衰期是7~10分钟
A.高浓度胰岛素刺激糖原分解
B.胰岛素加速葡萄糖越过肌细胞膜的运转
C.胰岛素增加某些氨基酸越过肌细胞膜的转运
D.胰岛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E.高浓度胰岛素促进脂肪的合成当前位置: &>&&>&
糖尿病人应该如何科学选择降糖药?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众所周知,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极大,还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是人类主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需要尽早科学、规范地治疗。那么,面对市面上这么多的物,病人该如何科学的选用呢?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的是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糖尿病专家指出,在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胰岛素抵抗贯穿始终,而胰岛素分泌则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因此,病人在选择治疗药物时,一定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病程阶段以及所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两方面的异常,再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所以,糖尿病患者选择物可以如下几个区别来选择降糖药物:
 一、按糖尿病类型选药
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状态(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大中型手术围手术期及围孕产期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除上述情况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二、依患者体形选药
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果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胖,首选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该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体重下降的副作用,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来说,运用此类降糖药物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实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10%,则认为体形偏瘦,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因为该类药物有致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对于消瘦者很合适。
 三、按类型选药
如果是单纯的餐后血糖高,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如果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如果空腹、餐前血糖高,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都应考虑用磺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四、按有无其他疾病选药
如果患者还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等肺通气不良的疾病,慎用双胍类;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者有较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五、按年龄大小选药
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
对于儿童来讲,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病人,选择每天服用一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更为方便、合适,顺应性更好。&
150?fdh:150)" >
无相关信息→ 1型糖尿病为什么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
1型糖尿病为什么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
健康咨询描述: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只能静脉注射胰岛素,为什么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1型糖尿病为什么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1型糖尿病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的原因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以及前列腺疾病,以及男科学
帮助网友:48976称赞:8049
&&&&&&病情分析:&&&&&&你好,如果说是1型糖尿病,那么这种情况是因为你先天性缺乏胰岛素的,而口服降糖药物,都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或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所以你口服药物是无效的,只能是外来补充胰岛素的&&&&&&指导意见:&&&&&&建议的话就是说口服降糖药物,仅仅是增加胰岛素分泌或者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而1型糖尿病是先天性缺乏胰岛素,所以你必须打针治疗的
擅长: 中医内科杂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
帮助网友:182称赞:3
&&&&&&病情分析:&&&&&&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毁坏,不能或较少分泌胰岛素,造成胰岛素的绝对不足,也就必须外源补充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水平。&&&&&&而口服降糖药,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有降低胰岛素抵抗的,有延缓葡糖糖吸收的等等,但是种种的这些降糖药,都是基于胰岛β细胞还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基础上的,如果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毁坏了,这一切都是空谈。&&&&&&指导意见:&&&&&&所以说1型糖尿病只能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
帮助网友:6635称赞:14
&&&&&&你好,建议吃中药调理,中医中药自然平衡免疫疗降糖,中药无副作用,降糖效果显著。可以恢复全身各器官的代谢平衡,促进胰岛β细胞自然修复,恢复胰岛功能,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平时建议服用琦肽菜籽低聚肽,菜籽低聚肽不是通过刺激胰岛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也不是通过抑制糖原分子分解或增强异生作用来调节血糖,所以不增加胰脏的负担。琦肽菜籽低聚肽是适合糖尿病患者服用的一款功能性保健食品。&&&&&&以上是对“1型糖尿病为什么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疾病百科| 糖尿病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温馨提示: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
好发人群:中老年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乏力、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治疗、心理治疗
参考价格:4.8
参考价格:10
参考价格:3.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配合饮食控制,用于:1. 2型糖尿病。2. ...
参考价格:¥126
1.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及体育活动不能有效控制的...
参考价格:¥4.8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
一月免登录
糖尿病肾病降糖药物选择
来源:医脉通|作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作者: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 & 倪琦 & 石勇铨
(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20%~40%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占慢性肾脏疾病的25%~50%,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基础疾病。然而随着糖尿病管理水平的提高,终末期肾病患病率并未获得相应改善,原因在于缺乏早期明确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方法。此外,2型糖尿病常可合并其他各种肾脏病变,如高血压肾病、尿酸性肾病、慢性肾炎和泌尿系感染等,进而导致肾脏受损或肾功能不全,可广义的称为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200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公布的指南提出了新的慢性肾脏病(CKD)定义,指南将慢性肾脏病的确诊基于肾损伤证据和肾小球滤过率,与病因无关。糖尿病肾病临床非常常见,如何合理用药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几乎均不同程度经肾脏排泄或降解,故临床选择降糖药物时,应根据肾脏病变程度及肾功能情况合理用药。
1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分期
目前国际公认的1型糖尿病肾病分期采用Mogensen分期,见表1。
由于1型和2型糖尿病导致肾损伤的风险和进程相似,故2型糖尿病肾病分期也参考Mogensen分期。白蛋白尿是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常规指标,但在一些患者中存在没有白蛋白尿而出现进展性的肾功能损害的现象。Penno等报道,肾小球滤过率估值(eGFR)中重度降低的2型糖尿病研究人群中,56.6%患者尿蛋白呈阴性,且尿白蛋白排泄有较大的变异性,单靠尿白蛋白排泄率不足以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Joslin肾脏研究显示,作为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早期标志,微量白蛋白尿预测糖尿病肾病进程的敏感度较低,且与肾功能进展缺乏一致性。在后续的Joslin研究中,通过对79例1型糖尿病新发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随访发现(年),55例患者始终维持正常肾功能,而24例(30%)病情恶化的患者在发生微量白蛋白尿时既已出现肾功能下降,用以评估的eGFR以每年3.3%~17%的速率下降,首次提出早期进行性肾功能下降可能与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或终末期肾病相关性更强。
2 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和分期及其对糖尿病肾病的风险评估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为:肾脏损伤指标(如蛋白尿、血尿或解剖学异常)或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任一指标异常&3个月,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可将慢性肾脏疾病分为5期(见表2)。结合Mogensen分期,糖尿病肾病Ⅰ-Ⅲ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多正常或高于正常,对临床选择降糖药物无特殊影响,Ⅳ期患者肾功能可正常或进行性下降,临床应根据GFR值并结合慢性肾脏疾病分期评估肾脏损害程度,合理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
3 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变时降糖药物的应用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药物、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二肽酰酶4(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
3.1 双胍类药物 & 临床常用的二甲双胍因其低血糖发生率低,可以适度的减重并且价格低且疗效确定,现已被各国糖尿病指南(如ADA、IDF和CDS等)推荐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并认为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长期服用。许多临床医生在患者仅仅出现蛋白尿时就停止了二甲双胍的使用,这对二甲双胍在CKD患者中应用禁忌证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二甲双胍结构稳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吸收后不经肝脏代谢,以原形随尿液排出。2009年公布的国际血糖控制指导方针(NationalEvidenceBasedGuidelinesforBloodGlucoseControl),推荐eGFR&30mL/(min&1.73m2)为禁忌,eGFR30~45mL/(min&1.73m2)为慎重使用,eGFR&60mL/(min&1.73m2)可以安全使用,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其益处大于弊处。表3总结了CKD患者应用二甲双胍的建议。
3.2 磺脲类药物 &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三代,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第一代已基本被淘汰。所有磺脲类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入血,95%~98%与血浆蛋白结合或肾脏清除。该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发挥作用,肾功能不全时体内药物蓄积易诱发低血糖。由于该类药物品种众多,各种磺脲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不同特点,结合患者年龄、病程、肝肾功能状况、胰岛功能、服药依从性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其中,糖适平(格列喹酮)半衰期仅1.5h、仅5%经肾脏代谢,其余经粪便排泄,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无药物积蓄问题。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推荐它作为治疗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徐明积等应用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62例,观察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糖适平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均降低,可见糖适平对糖尿病患者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糖适平也可用于治疗肾移植后糖尿病,余爱荣等采用糖适平与胰岛素治疗肾移植后糖尿病71例,结果显示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在免疫抑制剂减量后未出现排斥反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尿素氮(BUN)和Cr呈下降趋势,证实糖适平和胰岛素对肾移植后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美国2010年版《综合临床肾脏病学》在糖尿病患者合并CKD管理中指出不同阶段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用药选择,其中糖适平(格列喹酮)在CKD1~5期全程可用。因此推荐糖尿病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用药宜选择CKD1-5期全程可用的降糖药糖适平,以保障安全性及疗效。除此之外,Harrower等研究发现,糖适平不会引起体重增加,这一特点对于糖尿病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十分重要。
3.3 格列奈类药物& & & 是一种新的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它们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黄酰脲受体(SUR)结合,刺激胰腺在进餐后更快、更多地分泌胰岛素,从而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并减少空腹或餐前低血糖的发生风险。那格列奈主要经肝脏代谢,约85%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其中16%以原形自肾脏排出,CKD3期及以上患者可低剂量使用,并定期检查肾功能。瑞格列奈90%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进入粪便,仅8%的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进入尿液,因此CKD3期及以上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核心结构为苯环化合物与氨基右旋糖苷键,该药通过竞争性抑制位于小肠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类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从而减缓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因该类药物主要在消化道直接发挥作用,并在肠道中由微生物分解代谢,全身副反应少,单独使用不出现低血糖,CKD3-5期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但因其有1%~2%被吸收,早期应注意检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损害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3.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 &TZDs的特点是能明显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持久而稳定的降糖作用。该药主要包括罗格列酮和比格列酮,吸收后主要经N-去甲基作用和羟基化后与硫酸盐和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产物无明显生物活性,主要经胆道和肾脏排出体外,部分从粪便排泄,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无禁忌。TZDs单药治疗可造成7%左右的下肢水肿,与胰岛素联用水肿可增加至15%,因此在使用TZDs时,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而且应在有发生心力衰竭风险的患者当中使用。
3.6 二肽酰酶4(DPP4)抑制剂 & & GLP-1是由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编码,在摄食后回肠黏膜上皮L细胞可分泌胰高糖素肽-1(GLP-1),它可促使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抑制胃的排空和降低食欲等生理作用,在维持餐后血糖以及长期的血糖稳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GLP-1在体内可迅速被DPP4抑制剂水解失活,因此抑制DPP4可以提高内源性GLP-1的水平,达到控制血糖稳定的目的。该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直接排出(79%),对于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其用量。各种DPP4抑制剂药物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见表4。
3.7 &胰高糖素肽-1(GLP-1)受体激动剂 & & &是一类与天然GLP-1结构相似并可以激活GLP-1受体的多肽,其可以增加活性GLP-1在体内的浓度,延长半衰期,且不易被DPP-4快速降解。目前中国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有两种,分别为激动剂艾塞那肽和长效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艾塞那肽是通过改变肽链第2和第3N末端位置的氨基酸,抵抗DPP-4酶的降解作用,从而将血浆半衰期延长至2.4h。由于完整的多肽仍然易于经肾脏排出,2012年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对2型糖尿病治疗共识不建议慢性肾脏病4-5期糖尿病患者(eGFR&30mL/min)使用。而利拉鲁肽延长GLP-1作用的策略是基于改善肽链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这种方法可减少肾脏对GLP-1的滤过,但ADA和EASD认为利拉鲁肽在慢性肾脏病中使用也不够安全。
3.8& &胰岛素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变的患者是胰岛素使用的适应证,与胰岛素种类无关,但应注意调整剂量。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时,常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素用量减少,如不及时调整剂量,极易发生低血糖症。
总之,目前临床使用的降糖药物种类较多,药代动力学复杂,但大部分降糖药物对肾脏无明显不良影响,一些药物还对肾脏起保护作用。对于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增加检查肾功能的频率,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合理选择用药。
& &&&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年7月第35卷第7期 595-598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400-1199330)
共有11人参与讨论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20:17
学习了并分享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07:33
我们学习了并分享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13:38
学习并分享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12:00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一直不是很清楚啊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08:30
非常好,学习了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07:42
学习了,再次感谢!!!!!!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14:46
确实是的,真的是不会的啦
(来自:掌上医讯App)
&发表于: 23:16
平时还真不会用
联系我们:400-1199330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