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变式是多少

算法导论第三版第二章思考题答案 - 蝈蝈俊 - 博客园
posts - 484,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0
2-1 (在归并排序中对小数组采用插入排序) 
虽然归并排序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为Θ(nlgn),而插入排序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为Θ(n2),但是插入排序中的常量因子可能使得它在n较小时,在许多机器上实际运行得更快。因此,在归并排序中当子问题变得足够小时,采用插入排序来使递归的叶变粗是有意义的。考虑对归并排序的一种修改,39其中使用插入排序来排序长度为k的n/k个子表,然后使用标准的合并机制来合并这些子表,这里k是一个待定的值。
a.证明:插入排序最坏情况可以在Θ(nk)时间内排序每个长度为k的n/k个子表。b.表明在最坏情况下如何在Θ(nlg(n/k))时间内合并这些子表。c.假定修改后的算法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为Θ(nk+nlg(n/k)),要使修改后的算法与标准的归并排序具有相同的运行时间,作为n的一个函数,借助Θ记号,k的最大值是什么?d.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k?
******************************************************
1)每一个大小为k的子序列最坏情况可以在O(k^2)内完成排序,则n/k个子序列可以在n/k * O(k^2) =
Θ(k^2*n/k) = O(nk)时间内完成排序。
该分治算法一共要分的层数为lg(n/k)次,而每一层,合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Θ(n),所以总个的时间复杂度为Θ(nlg(n/k))
3) Θ(n*k+n*lg(n/k)) = Θ(n*lgn)
=&Θ(k+lg(n/k)) = Θ(lgn)
所以 k & lgn ,
k 的最大值应该是 lgn.
4)、实践中k应该尽量选择为插入排序比合并排序快的最大的列表长度。
/***参数:数组a, 起始位置,结束位置。**/void mergeSort(int a[], int p, int r){
if (r-p &= 6) { //这里的r-p +1 & = 7, 即r-p&= 6, k值为7。
return insertSort(a, p, r);
int q = (p + r)/2;
mergeSort(a, p, q);
mergeSort(a, q+1, r);
merge(a, p, q, r);
}} /**插入排序**/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p, int r){
for (j = p+1; j &= j++) {
key = a[j];
i = j - 1;
while (i&=p && a[i]&key) {
a[i+1] = a[i];
}} //下面是插入排序的变形。void insertsort(int a[], int p, int r){
for (i=p; i&r; i++)
for (j=i+1; j&p && a[j-1]&a[j]; j--)
swap(a, j, j-1); //交换数组a中的j和j-1位置处的值。}
============================================================================================================
2-2:冒泡排序算法的正确性
冒泡排序(bubblesort)算法是一种流行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交换相邻两个反序元素。
BUBBLESORT(A)
for i=1 to length[A] -12
for j=length[A] downto i+13
if A[j]& A[j-1]4
exchange A[j]←→ A[j-1]
a) 设A’表示BULLESORT(A)的输出,为了证明BUBBLESORT是正确的,需要证明它能够终止,并且有: A’[1]&=A[2]&=..&=A’[n]其中n=length[A]。为了证明BUBBLESORT的确能实现排序的效果,还需要证明什么?下面两个部分将证明不等式(2.3)。
b) 对第2~4行中的for循环,给出一个准确的循环不变式,并证明该循环不变式是成立的。在证明中采用本章中给出的循环不变式证明结构。
c) 利用在b)部分证明的循环不变式的终止条件,为第1~4行中的for循环给出一个循环不变式,它可以用来证明不等式(2.3)。你的证明因采用本章中给出的循环不变式的证明结构。
d) 冒泡排序算法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是什么?比较它与插入排序的运行时间。
******************************************************
a). A’中的元素全部来自于A中变换后的元素。
b)、c) 、 答案看
最后一个例子的分析
d)、最坏情况为所有数据都是从大到小排序的,这时候时间花费为Θ(n^2)。最好情况是已经排好序的,仍然是Θ(n^2),因为仍然需要双重循环。
但是在最佳情况下,冒泡排序比插入排序略长。
============================================================================================================
2-3:霍纳规则的正确性
公式的简单推理:
a0+a1*x+a2*x^2+a3*x^3+a4*x^4+…+ak*x^k+…+an*x^n
计算机的循环计算。
for i=n down to 0
y = ai + x*y
总时间花费
这样循环计算出来的y就是上面汇总的值。
a)、Θ(n), 推理过程看上面。
b)、伪代码实现的朴素的多项式求值算法。
下面是一个取巧的算法,时间消耗是 3n, 在n &2 时 时间消耗大于 2n+2
void Ploynomial()
时间消耗 = 3n{
sum = a[0];
for (i = 1; i & i++)
sum += a[i]*x;
初始化: 有 y = 0, i = n , 这样 计算 下面公式的右边 为 0 , 所以初试化满足循环不变式。
保持:假设当第i=j满足时,考察i=j-1。
终止: 当循环结束时候,有 i= -1,
------------
由于0从0到n-(i+1),因此有:y = Σ ak+i+1 * x^k
= ak+i+1 + ak+i+2 * x + ... + an * x^(n-(i+1))霍纳规则代码段循环不变式证明如下:初始:
i=n,y[n] = 0,迭代开始时,循环后有y[n] = a[n]。保持:
对于任意 0 ≤ i ≤ n,循环后有:
y[i] = a[i] + y[i+1] * x = a[i] + (a[i+1] * x + a[i+2] * x + ... + a[n] * x^(n-(i+1))) * x
= a[i] + a[i+1] * x + a[i+2] * x^2 + ... + a[n] * x^(n-i)终止:
i小于0时终止,此时有 y[0] = a[0] + a[1] * x + a[2] * x^2 + a[n] * x^n证明和y = Σ a[k+i+1] * x^k的关系:
k 从0到n-(i+1),等价于 0 ≤ k ≤ n-(i+1)。因此
y = Σ a[k+i+1] * x^k
= a[i+1] + a[i+2] * x + ... + a[n-(i+1)+i+1] * x^(n-i)
= a[i+1] + a[i+2] * x + ... + a[n] * x^(n-i)
由于i+1循环之后和i循环之前的值相等,用y'[i]表示i循环之前的值,则有:
y'[i] = y[i+1]
霍纳规则循环不变式的结果表明:
y[i] = a[i] + a[i+1] * x + a[i+2] * x^2 + ... + a[n] * x^(n-i)
y'[i] = y[i+1] = a[i+1] + a[i+2] * x + ... + a[n] * x^(n-(i+1))
令k=n-(i+1),则n=k+i+1,所以:
y'[i] = a[i+1] + a[i+2] * x + ... + a[k+i+1] * x^(k+i+1-(i+1))
= a[i+1] + a[i+2] * x + ... + a[k+i+1] * x^k
用y表示y'[i],则有:
y = a[i+1] + a[i+2] * x + ... + a[k+i+1] * x^k
= Σ a[k+i+1] * x^k
其中 k从0到n-(i+1)
============================================================================================================
2.4 逆序对设A[1..n]是一个包含n个不同数的数组。如果i&j且A[i]&A[j],则(i,j)就称为A中的一个逆序对(inversion)。a)列出数组〈2,3,8,6,1〉的5个逆序。b)如果数组的元素取自集合{1, 2, ..., n},那么,怎样的数组含有最多的逆序对?它包含多少个逆序对?c)插入排序的运行时间与输入数组中逆序对的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你的理由。d)给出一个算法,它能用Θ(nlgn)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确定n个元素的任何排列中逆序对的数目。(提示:修改合并排序)
(3,1) (8,1) (6,1),(8,6)
b) 数组从大到小有序排列时,逆序对最多,为n(n-1)/2个。
逆序对增加时,插入排序时间增加。没有逆序对时,插入排序时间最少,为Θ(n)。逆序对最多时,插入排序时间最多,为Θ(n^2)。
归并算法, 每次移动牌,次数加1, 合计的次数就是逆序对的个数。
在归并排序合并步骤时,每移动一个右边的数,查看他左边数组还剩多少数,然后将其总数相加,就可以得到逆序对的数目了。
============================================================================================================
参考资料:将-3-(+6)-(-5)+(-2)去括号后,这条式子变成?
原式=-3-6+5-2=-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3-(+6)-(-5)+(-2—)=-3-6+5-2
还有一题想请教一下:在海平面下,A,B处有两部敌对潜水艇,它们分别处于-87.5米,-1030米,则B相对于A潜入的深度是多少米?
能解答一下吗?
原式 =-3-6+5-2 =-6 ~一刻永远523为你解答,祝你学习进步~~~~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右下角的【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扫描下载二维码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907套总数:5843506套专访:3245部会员:374265位
当前位置:
& 2014年化学人教版选修5:3-2《醛》(学案)
2014年化学人教版选修5:3-2《醛》(学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新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78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86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课标要求
1.认识醛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知道醛、醇、羧酸的转化关系。
●课标解读
1.掌握乙醛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明确其官能团(—CHO)的化学性质。
2.熟悉乙醛在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相互转化。
●教学地位
醛是考纲及课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醛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更是高考有机合成题中转化成醇和羧基的桥梁。醛基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是用于鉴别醛基存在的特征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
●新课导入建议
注重生活品质,推崇“环保、健康”的居家生活理念。资料表明: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5~10倍,而甲醛则是罪魁祸首。
甲醛的危害主要有:①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②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严重的呼吸道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③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实验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患鼻咽肿瘤。你认识甲醛吗?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56-5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并完成【思考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对【思考交流】进行提问,反馈学生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利用【问题导思】中的设问作为主线。
步骤7:通过【例2】的讲解研析,对【探究2】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利用【问题导思】的设问作为主线。步骤5: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2、4、5。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57的演示实验的讲解研析,对“探究1 醛基的检验”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步骤8: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2】。步骤9:指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框架,然后对照【课堂小结】。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乙醛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3.了解乙醇和乙醛之间的转化,掌握醇与醛之间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1.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规律。(重点)
2.醛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和规律。(重难点)
3.醛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难点)
1.官能团:醛基(—CHO)。
2.通式:饱和一元醛为CnH2nO(n≥1)或
CnH2n+1CHO(n≥0)。
3.物理性质递变规律:随碳原子数目增多,熔沸点逐渐升高,水溶性逐渐降低。
4.常见的醛
甲醛(蚁醛) 乙醛
分子式 CH2O C2H4O
结构简式 HCHO CH3CHO
颜色 无色 无色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状态 气体 液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 能跟水、乙醇等互溶
1.等物质的量的乙醛和乙炔完全燃烧时,二者耗氧量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提示】 耗氧量相等。乙醛(C2H4O)的分子式可以看作C2H2·H2O,只有C2H2耗氧。
乙醛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1)银镜反应
象 向(a)中滴加氨水,现象为: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澄清,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式 ①AgNO3+NH3·H2O===AgOH↓(白色)+NH4NO3
②AgOH+2NH3·H2O===Ag(NH3)2OH+2H2O
③CH3CHO+2Ag(NH3)2OH2Ag↓+CH3COONH4+3NH3+H2O
 (2)与新制Cu(OH)2的反应
现象 (a)中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滴入乙醛,加热至沸腾后,(c)中溶液有红色沉淀产生
方程式 ①2NaOH+CuSO4===Cu(OH)2↓+Na2SO4
②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
 (3)催化氧化
乙醛在有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为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3CHO+O22CH3COOH。
(4)燃烧反应方程式:
2CH3CHO+5O24CO2+4H2O。
2.加成反应
乙醛蒸气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镍催化剂,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H+H2CH3CH2OH。
2.乙醛能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为什么?
【提示】 能。因为醛基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Ag(NH3)2OH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等弱氧化剂氧化。而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比Ag(NH3)2OH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强得多,故溴水、KMnO4酸性溶液也能氧化乙醛,而自身被还原,从而使溶液褪色。
醛基的检验
【问题导思】 
①利用什么试剂检验醛基的存在?
【提示】 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
②检验醛基的反应利用醛的什么性质?
【提示】 还原性。
③某同学将乙醛与银氨溶液混合后,放入试管中煮沸,无银镜现象出现,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提示】 银镜反应需要水浴加热,不能直接煮沸。
1.银镜反应
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新制的银氨溶液氧化为羧酸,同时Ag(NH3)2OH被还原为Ag,若控制好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光亮的银镜(否则,将析出呈黑色的银颗粒)。
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必须洁净。
(2)配制银氨溶液是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直到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滴加顺序不能颠倒,氨水不能过量,否则,最后得到的不是银氨溶液。
(3)实验条件是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煮沸。
(4)加热时不可振荡或摇动试管。
(5)长期放置的乙醛溶液易发生自身聚合反应而生成三聚乙醛,也有可能使银镜反应实验失败。
(6)必须用新配制的银氨溶液,因久置的银氨溶液会产生Ag3N,易爆炸。
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醛基能将新制的Cu(OH)2还原为红色的Cu2O沉淀,这是检验醛基的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
(1)所用Cu(OH)2必须是新制的,在制备Cu(OH)2时,应向NaOH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铜,NaOH溶液必须明显过量。
(2)加热时须将混合溶液加热至沸腾,才有明显的红色沉淀产生。
(3)加热煮沸时间不能过久,过久将出现黑色沉淀,原因是Cu(OH)2受热分解为CuO。
1.两个反应都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
2.两个实验的加热方式:银镜反应需水浴加热,与Cu(OH)2悬浊液反应需加热煮沸。
3.实验现象不同,一个是生成银镜,另一个是产生红色沉淀。
 某醛的结构简式为:(CH3)2C===CHCH2CH2CHO,
通过实验方法检验其中的官能团。
(1)实验操作中,应先检验哪种官能团?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分子中醛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分子中碳碳双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碳碳双键、醛基都能使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褪色,故应先用足量的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将醛基氧化,再加酸酸化,然后加入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检验碳碳双键。
(2)醛基可用银镜反应或新制氢氧化铜检验。
(3)碳碳双键可用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检验。
【答案】 (1)醛基 检验碳碳双键要使用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而醛基也能使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褪色
(2)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银氨溶液和少量试样后,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或用新制氢氧化铜检验)
(CH3)2C===CHCH2CH2CHO+2Ag(NH3)2OH2Ag↓+3NH3+(CH3)2C===CHCH2CH2COONH4+H2O
[或(CH3)2C===CHCH2CH2CHO+2Cu(OH)2(CH3)2C===CHCH2CH2COOH+Cu2O↓+2H2O]
(3)加入过量银氨溶液氧化醛基后,调节溶液至酸性再加入溴水(或KMnO4酸性溶液),看是否褪色。
解答该题时,易忽视溴水能氧化—CHO和CC,而错误设计两种官能团的检验顺序。
1.下列有关银镜反应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先用热烧碱溶液洗,然后用蒸馏水洗涤
B.向2%的稀氨水中加入2%的硝酸银溶液,制得银氨溶液
C.可采用水浴加热,也能直接加热
D.可用浓盐酸洗去银镜
【解析】 做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必须洁净,如果内壁上有油污,则产生的银不易附着在试管壁上,一般用NaOH溶液促使油污发生水解反应而除去。配制银氨溶液一定是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滴加顺序不能改变。水浴加热保证试管受热均匀,产生的银容易附着。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排在H的后边,用浓盐酸不能使其溶解,应用硝酸。
【答案】 A
醛与Ag(NH3)2OH、Cu(OH)2
反应的定量关系
【问题导思】 
①试写出乙醛发生银镜反应及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CH3CHO+2Cu(OH) 2+NaOHCH3COONa+Cu2O↓+3H2O
②甲醛相当于几元醛?
【提示】 相当于二元醛。
③1 mol甲醛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时,能得到多少mol Ag?
【提示】 4 mol。
1.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反应
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时,量的关系如下:1 mol —C—HO~2 mol Ag
1 mol —C—HO~1 mol Cu2O
2.甲醛的氧化反应
甲醛发生氧化反应时,可理解为:
COHHCOHOHCOHOOH(H2CO3)
所以,甲醛分子中相当于有2个—CHO,当与足量的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作用时,可存在如下量的关系:
1 mol HCHO~4 mol Ag
1 mol HCHO~4 mol Cu(OH)2~2 mol Cu2O
利用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中的定量关系,可以确定物质中醛基的数目,同时要注意甲醛最终氧化产物为H2CO3。
 某3 g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结果析出43.2 g Ag,则该醛为(  )
A.甲醛      B.乙醛
【解析】 因1 mol一元醛通常可以还原得到2 mol Ag,现得到0.4 mol Ag,故醛为0.2 mol,该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2=15,此题似乎无解,但可联想1 mol甲醛可以得到4 mol Ag,即3 g(0.1 mol)甲醛可得到43.2 g(0.4 mol)Ag,符合题意。
【答案】 A
通常一元醛与银氨溶液反应时,R—CHO+2Ag(NH3)2OHRCOONH4+2Ag↓+3NH3+H2O,但HCHO+4Ag(NH3)2OH4Ag↓+6NH3+2H2O+(NH4)2CO3。故做此类题时,应把HCHO单独考虑,排除HCHO后,再用通式求算。
2.5.3 g某一元醛与过量新制Cu(OH)2的碱性浊液加热充分反应,生成的红色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称其质量为7.2 g,则该醛为(  )
C.C5H17CHO
D.C6H5CHO
【解析】 由—CHO―→
Mr(醛)==106
D符合,C不存在。
【答案】 D
1.熟记醛类物质的2种性质
(1)还原性[与Ag(NH3)2OH、Cu(OH)2、O2、溴水、KMnO4(H+)溶液反应];
(2)氧化性(与H2反应)。
2.明确1个转化关系
RCH2OHRCHORCOOH
3.掌握4个重要的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检验醛基的存在)
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检验醛基的存在)
2CH3CHO+O22CH3COOH
CH3CHO+H2CH3CH2OH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醛的是(  )
B.COCH3HO
C.CH2===CH—CHO
D.COCH3CH3
【解析】 分子中含有醛基(—CHO)的化合物看作醛类。
【答案】 D
2.(2013·长沙高二质检)某同学做乙醛的性质实验时,取1 mol/L的CuSO4溶液和0.5 mol/L的NaOH溶液各1 mL,在一支洁净的试管内混合后,向其中又加入0.5 mL 40%的乙醛,加热煮沸,结果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A.反应温度不够高
B.加入NaOH溶液的量不够
C.加入乙醛太多
D.加入CuSO4溶液的量不够
【解析】 CH3CHO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发生。
【答案】 B
3.结构简式为CCH2ClCH2OHCHCH2CH2CHO的有机物,不能发生的反应是(  )
A.消去反应      B.加成反应
C.酯化反应
D.银镜反应
【解析】 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CC和—CHO,则能发生加成反应和银镜反应;含有醇羟基(—OH),则能发生酯化反应;由于—Cl和—OH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不含氢原子,故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 A
4.为了鉴别己烯、甲苯和丙醛,可使用的试剂组是(  )
A.新制Cu(OH)2悬浊液和溴水
B.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
C.银氨溶液及酸性KMnO4溶液
D.FeCl3溶液及酸性KMnO4溶液
【解析】 A项,新制Cu(OH)2悬浊液用于鉴别丙醛,溴水可用于鉴别己烯;B项,三者均能使KMnO4(H+)溶液褪色,己烯、丙醛均能使溴水褪色,故无法鉴别;C项,银氨溶液只能鉴别丙醛,己烯和甲苯无法鉴别;D项,三者遇KMnO4都褪色,遇FeCl3都无现象。
【答案】 A
5.(1)做乙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的实验时,下列各步操作中:①加入0.5 mL乙醛溶液;②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③加入2%的CuSO4溶液4~5滴;④加热试管。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2)实验室配制少量银氨溶液的方法是:先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然后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银氨溶液中滴加少量的乙醛,________,片刻即可在试管内壁形成银镜,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起反应的实验操作。做该实验时,应将少量Cu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得新制Cu(OH)2悬浊液,然后加入乙醛,并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即可产生红色Cu2O沉淀。
(2)要熟悉银氨溶液的配制及所发生的反应。
【答案】 (1)②③①④
(2)AgNO3溶液1~2 mL 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Ag++NH3·H2O===AgOH↓+NH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6.(2013·新课标高考Ⅰ节选)A到C的转化路线为
已知信息①芳香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10之间,1 mol A充分燃烧可生成72 g水。
②C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由路线和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1 mol A完全燃烧生成4 mol H2O知,1个A分子中有8个氢原子,再结合A是芳香烃及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10之间知,1个A分子中有8个碳原子,故A是苯乙烯;苯乙烯与水在酸性条件下加成生成醇B,因B的氧化产物C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B为CH(OH)CH3、C为C—CH3O。
【答案】 (1)苯乙烯 (2)2OH+O22O+2H2O[]
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脂肪醛的分子式符合CnH2nO的通式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解析】 甲基跟醛基相连构成乙醛,醛的官能团是—CHO;甲醛、乙醛无同分异构体,而丙醛的同分异构体为丙酮。【答案】 C
2.(2013·陕西长安一中高二期末)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
A.羟基的电子式:[::H]-
B.CH4分子的球棍模型:
C.乙烯的最简式(实验式):CH2
D.苯乙醛结构简式:CH2COH
【解析】 羟基电子式为:H: ·,A项错误;B项是CH4的比例模型;D项苯甲醛的结构简式为CH2CHO。
【答案】 C
3.丙烯醛的结构简式为CH2CHCHO与过量的H2充分反应生成的是CH3CH2CH2OH。
【答案】 B
4.下列反应中有机物被还原的是(  )
A.乙醛发生银镜反应
B.新制Cu(OH)2与乙醛反应
C.乙醛加氢制乙醇
D.乙醛制乙酸
【解析】 有机物分子中“加氧去氢”发生氧化反应,“加氢去氧”发生还原反应。A、B、D三项均是由—CHO转化为—COOH,故发生氧化反应;C项,—CHO转化为—CH2OH,故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 C
5.在2HCHO+NaOH(浓)―→HCOONa+CH3OH中,HCHO(甲醛)(  )
A.仅被氧化
B.未被氧化,未被还原
C.仅被还原
D.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解析】 HCHO→HCOONa发生氧化反应,HCHO→CH3OH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 D
6.下列各物质中最简式为CH2O,又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A.CHHO     B.CHOHO
C.CCH3OHO
【解析】 由分子式推出构成分子的原子的最简整数比就是最简式,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需含有醛基。
【答案】 A
7.下列各化合物中,能发生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五种反应的是(  )
A.CH3CHOHCH2CHO
B.CH3CHOHCHOHCH3
C.CH3—CH2HCHO+2H2O是放热反应,放出热量使铜丝保持红热
(2)有红色沉淀产生
12.有A、B、C三种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关系如下:
1,2-二溴乙烷气体ABC
其中B可发生银镜反应,C跟石灰石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A、B、C的结构简式和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某气体与溴水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可推知该气体为CH2===CH2,A在浓硫酸和加热170 ℃的条件下得乙烯,则A为乙醇,其催化氧化得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得乙酸。
【答案】 CH3CH2OH,乙醇 CH3CHO,乙醛 CH3COOH,乙酸
2CH3CH2OH+O22CH3CHO+2H2O
2CH3CHO+O22CH3COOH
CH3CHO+H2CH3CH2OH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转变者3.2.5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