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真大呀变化作文500字字关于江夏

《星空》2015年第1期高三作文备考专刊(武汉市江夏一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星空》2015年第1期高三作文备考专刊(武汉市江夏一中)
上传于||文档简介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校​刊​《​星​空​》​是​全​国​优​秀​文​学​社​期​刊​,​坚​持​了​近0​年​。​高​三​作​文​备​考​专​刊​很​有​特​色​,​选​择​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学​习​的​范​文​,​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访问励志天下网,如果您喜欢不妨
您现在的位置:
关于庐山的作文(10)
编辑:励志天下 www.lizhi123.net类别:作文精选
第46篇 庐山一日游
今天要去庐山玩,我特别兴奋,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关于庐山的诗:苏轼的《题西林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
我们乘坐汽车上了路,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一进庐山风景区,就看到了数不清的深林树木,青松、翠竹、水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汽车绕着长长的环山道行进,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峰呈现在眼底,一路走我一边抬头看,只见山顶上飘着云,好象山在云彩上面似的,我不知道哪座山是庐山的主峰,也分不清东西南北,真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到了游览区,我们先来到含鄱口。这里的风可真大呀!有许多人都穿着简易雨衣和长外套还冻得浑身打颤,我们一家因为没有准备都只穿着薄薄的夏天衣服,真有些受不了。在含鄱口我看到了对面的五老峰,只见在云雾中,有五座山峰时隐时现,真象一位仰卧的老人头。我们看过五老峰后,就直奔三叠泉。
三叠泉就是李白诗中的庐山瀑布,有人说&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听说前天刚下过一场大雨,瀑布很大,就更应该去看看了。
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听着哗哗的溪流声,向三叠泉走去。走了大约二三里路,开始下台阶,大概要下一千多级台阶才能看到三叠泉,望着看不到头的一级级台阶,我有点发愁了,要不是妈妈用&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话来鼓励我,我真不想走了。
终于,我们到了。啊!瀑布真壮观,它从高高的山崖的缺口处,飞泻而下,经过了两处平地,把瀑布分成了三层。对面的山崖上被满天飞舞的&小珍珠&打得湿漉漉的,我站在瀑布附近,听着水流的轰鸣,任凭飞溅的水珠落在身上、脸上,静静地享受着这种美景,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它了,只能借用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了!
瀑布下面有个潭子,水涨出了潭面,碧绿的潭水顺流而下,让人觉得舒服。
看完了三叠泉,我们又游览了仙人洞,说实话,这次的游历我一生难忘。第47篇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t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何国治)第48篇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赵其钧)第49篇 庐山游记
下了火车,我们乘上汽车进入了环山公路,这里的路可真是山路十八弯啊。
眼看着汽车里地面越来越高,渐渐地已经看不清山脚了,偷偷瞥一眼,哇!好高啊。但马上便收回了余光(实在高得吓人,不敢看了),终于,到了目的地,大家放好行李,开始了第一个景点之旅。
导游小陈着喇叭喊到&好了,大家听我说,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去三叠泉,这可是庐山的著名景点哦!但是要到三叠泉可是很辛苦的啊,要走几千节阶梯,你们愿意走吗?&&走&大家毫不犹豫,当然这是意料中的事。
大家开始了&长途跋涉&,一开始,每个人都是如此得精神奕奕,兴致勃勃,但是还未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个个都哭爹喊娘的,&脆弱&地感觉风一吹就倒,我见到路边有卖拐杖的,立马喊道&有救星啦&,马上二话不说,买下了一根拐杖,可真有效,在它的帮助下,我顺利地走完了所有阶梯。
据小陈说: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季节,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
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但三叠泉却长期隐藏荒山深壑,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讲学在它下流白鹿洞的朱熹都没发现它,直到南宋时期才被人发现。
&果真名不虚传啊,百闻不如一见,真壮观啊!&望着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不禁感叹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句诗虽然不是形容三叠泉的,但是借用它来形容三叠泉,也毫不逊色。泉水飞溅下来,水滴溅到我的身上,如此清凉,它洗去了我全身的疲惫,又恢复了精神焕发的面貌。现在,我可是真正算是&庐山客&了。第50篇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22.望庐山瀑布
2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猜您喜欢...& 李白《战城南》500字  李白  去年战, 桑干源;  今年战, 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萧士S说:&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所评颇中肯綮。  天宝年间,唐玄宗轻动干戈,逞威边远,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宗宗严酷的事实,汇聚到诗人胸中,同他忧国悯民的情怀产生激烈的矛盾。他沉思,悲愤,内心的呼喊倾泻而出,铸成这一名篇。  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本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I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惨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本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呢?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战城南》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为汉《饶歌》十八曲之一。汉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本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孙静) 李白《早发白帝城》500字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U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吴小如)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500字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郑国铨)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00字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袁行霈) 水墨唐诗300首&李白《早发白帝城》500字    唐诗内容简介  辞别高耸入云的白帝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到了。只听见两岸边猿猴不停地啼叫,船行如飞经过了千山万岭。   唐诗欣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北风行》500字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x。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x&,&@x&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张明非) 李白《日出入行》500字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胪疲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是羲和那样的神吗?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砗蘸跤钪妫玖旰趵ヂ兀还囊晃瑁屉郴瑁逶牢鸬矗俅ㄎ辣&(《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呢?读了《日出入行》,我们总算找到了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胪疲&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胪&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有人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王治芳) 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500字  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 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巴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 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 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 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 苦心不得申长句。昨日绣衣倾绿樽, 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骑天子大宛马, 今乘款段诸侯门。赖遇南平豁方寸, 复兼夫子持清论。有似山开万里云, 四望青天解人闷。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 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 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 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 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逗留的里,遇见了长安故人、当时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在唐肃宗和永王李U的夺权内哄中,李白成了牺牲品,蒙受奇冤大屈。现在刚遇大赦,又骤逢故人,使他惊喜异常,满腔悲愤,不禁迸发,便写成了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诗。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平,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显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怎能说得了、道得清啊!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象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平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世说新语&任诞》),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倪其心)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500字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采。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当律体盛行的时候,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非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赵其钧) 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500字  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 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巴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 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 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 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 苦心不得申长句。昨日绣衣倾绿樽, 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骑天子大宛马, 今乘款段诸侯门。赖遇南平豁方寸, 复兼夫子持清论。有似山开万里云, 四望青天解人闷。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 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 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 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 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遇见了长安故人、当时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在唐肃宗和永王李U的夺权内哄中,李白成了牺牲品,蒙受奇冤大屈。现在刚遇大赦,又骤逢故人,使他惊喜异常,满腔悲愤,不禁迸发,便写成了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诗。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平,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显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怎能说得了、道得清啊!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象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平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世说新语&任诞》),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倪其心) 醉李白650字  李白是诗仙,但也是也是酒仙。他借酒消愁,以酒抒发自己的感情。李白的一生中,酒、剑、人占据了他人生的主位,让他在经受挫折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发泄对于事情的怨恨。  李白的一生起伏跌宕,由于这些经历的过多,使得多次经受打击的李白变得坚强了。他没有哭泣,也没有发疯,他相信自己的梦想总会实现,他相信自己会遇到自己的伯乐。我觉得李白是一个很自信、豪爽、爱国、重情、侠义的人。为什么说他很自信又很豪爽呢?答案其实就在这两句诗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看,他多么自信;看,他多么豪爽!因一次就要&三百杯&!  再来看看一下的诗句吧!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写出了他仗剑江湖之侠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他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感叹;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是他执着的追求理想的表现;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  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是权贵并不正眼瞧他,这令李白十分伤心,因此,李白便写下了以上的诗。之后,他有了一段在宫中当翰林的机会,可是他的举动又令唐玄宗大怒。可是唐玄宗用另一种方式撵走了李白&&赏赐、放还。因此,这件事让李白的心无比疼痛。他整日愁眉不展,不能倾诉。终于,他把怒火化为了三首家喻户晓的诗&&《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真的能长风破浪吗?他一定能!  于是,他醉了。在酒中,他不会再悲伤,他会寻找到他的知己,能够真心和他成为朋友的人&&。  石家庄市长安区八十一中学六年级:刘笑虹 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500字  李白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这首五绝是李白在宣城,为悼念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而写的。事本寻常,诗也只寥寥数语,但因为它以朴拙的语言,表达了真挚动人的感情,一直为后人所爱读。  纪叟离开人世间,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诗人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既然生前他能为我李白酿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黄泉之下,还会施展他的拿手绝招,继续酿造香醇的美酒吧!这看去是诗人一种荒诞可笑的假想,然而却说得那么认真、悲切,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觉得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接着,诗人又沿着这条思路想得更深一层:纪叟纵然在黄泉里仍操旧业,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这里,诗人更为悲切,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伤感之情,采用设问句式,故作痴语问道:&老师傅!你已经去到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还活在人世上,你酿了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照这两句诗的含意,似乎纪叟原是专为李白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李白赏识。这种想法显然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痴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现在死生分离,是多么悲痛啊!  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触,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最令人难忘,最易引起伤感。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挚自然,十分感人。 (宛敏灏宛新彬) 南柯一梦&&读《李白诗选》350字  在恍惚迷离之中,仰视李白瘦削的背影,倾听他渐行渐远的跫跫足音,腑身拾起珍藏于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看着你唱一曲不朽的高歌。幽森青翠,一片苍茫。绿竹幽径,青萝拂衣。长歌呤奏松风曲,曲罢尽兴月星稀。尔后,驾一叶荡漾的扁舟,泅过碧绿的溪水,独自驶向浩瀚的江河,古来万事皆如东流水。陶然自得间忘却了人间名利。  看着你呤一首豪放的诗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无不挥洒着洋溢的才华,宛若叔云,蕴建安风骨得蓬莱之风,欲上青天揽取明月。  看着你擎一壶香醇的美酒。于夜色下举杯邀请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酒。抽刀断水水更奔流,举杯销愁更添忧愁。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后,微醺的登上高楼,抱明月而长终。  心中的李白渐行渐远,繁华如一梦。聊以此文,纪念心中的酒仙,远逝的诗魂。 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500字  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 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巴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 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 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 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 苦心不得申长句。昨日绣衣倾绿樽, 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骑天子大宛马, 今乘款段诸侯门。赖遇南平豁方寸, 复兼夫子持清论。有似山开万里云, 四望青天解人闷。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 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 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 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 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遇见了长安故人、当时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在唐肃宗和永王李U的夺权内哄中,李白成了牺牲品,蒙受奇冤大屈。现在刚遇大赦,又骤逢故人,使他惊喜异常,满腔悲愤,不禁迸发,便写成了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诗。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平,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显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怎能说得了、道得清啊!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象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平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世说新语&任诞》),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倪其心) 李白《清溪行》500字  李白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郑国铨) 李白《玉壶吟》500字  李白  烈士击玉壶, 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 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 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 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 无奈宫中妒杀人!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说:&太白诗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所谓&不离本位&,就是指有一定的法度可寻,而不是任其横流,漫无边际。《玉壶吟》就是这样一首既有奔放的气势,又讲究法度的好诗。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三载(744)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全诗充满着郁勃不平之气。按气韵脉络而论,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共四句,主要写愤激的外在表现。开头两句居高临下,入手擒题,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象东晋王敦那样,敲击玉壶,诵吟曹操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壮心&、&暮年&三个词都从曹诗中来,说明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这一点正与曹操相同。但他想到,曹操一生毕竟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至今未展素志,不觉悲从中来,愤气郁结。三杯浊酒,已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吟咏,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忽然&两字把诗人心头不可自已的愤激之情写得十分传神。四句一气倾泻,至此已是盛极难继。兵家有所谓&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这四句正面书愤,可说是&以正合&,下面别开一途,以流转之势写往事回忆,可说是&以奇胜&。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两句,如异峰突起,境界顿变。诗人一扫悲愤抑郁之气,而极写当初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隆遇。李白应诏入京,原以为可施展抱负,因此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输写忠才。&揄扬&两句具体描写了他在朝廷上的作为。前一句说的是&尊主&,是赞颂皇帝,后一句说的是&卑臣&,是嘲弄权贵。&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形象地写出了他受皇帝宠信的不同寻常。&飞龙马&是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唐制: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但&数换飞龙马&,又赐珊瑚&白玉鞭&,则是超出常例的。以上六句字字从得意处着笔。&凤凰&两句写平步青云,&揄扬&两句写宏图初展,&朝天&两句写备受宠渥。得意之态,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骋足笔力,极写昔日的腾踔飞扬,正是为了衬托时下的冷落可悲,故以下便作跌势。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东方朔被汉武帝视作滑稽弄臣,内心很苦闷,曾作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后人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之语。李白引东方朔以自喻,又以谪仙自命,实是出于无奈。从无限得意,到大隐金门,这骤然突变,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世人不识&两句,郁郁之气,寄于言外,与开头四句的悲愤情状遥相接应。以上八句为第二段,通过正反相照,诗人暗示了在京横遭毁诬、备受打击的不幸。忠愤节气,负而未伸,这也许就是诗人所以要击壶舞剑、高咏涕涟的原因吧!  第三段四句写诗人自己坚贞傲岸的品格。&西施&两句是说自己执道若一,进退裕如,或笑或颦而处之皆宜,这种态度别人效之不得。辞气之间,隐隐流露出傲岸自信的个性特征。当然,诗人也很清楚他为什么不能施展宏图,因而对朝廷中那些妒贤害能之辈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两句化用《离骚》旨趣,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有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的意思,蕴藉含蓄,寄慨遥深。  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说:&气本尚壮,亦忌锐逸。&(《谈艺录》)书愤之作如果一味逞雄使气,象灌夫骂座一般,便会流于粗野褊急一路。李白这首诗豪气纵横而不失之粗野,悲愤难平而不流于褊急。开头四句入手紧,起势高,抒写胸中愤激之状而不作悲酸语,故壮浪恣纵,如高山瀑流,奔泻而出,至第四句顿笔收住,如截奔马,文气陡然腾跃而起第五句以&初&字回旋兜转,笔饱墨酣,以昂扬的格调极写得意,方以为有风云际会、鱼水顾合之美,笔势又急转直下,用&大隐金门&等语暗写遭谗之意。最后以蛾眉见妒作结,点明进谗之人,方恃宠贵盛,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之何。诗笔擒纵结合,亦放亦收,波澜起伏,变化入神,文气浑灏流转,首尾呼应。明代诗论家徐祯卿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做到&气如良驷,驰而不轶&。(《谈艺灵》)李白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吴汝煜)&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作文:
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乡的变化作文5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