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变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难的现状吗

近日,一则“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说法见诸媒体,使得科研成果转化率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那么,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真的很低吗?原因又是什么?
转化的成果率:并无权威数字证明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修全就曾在媒体发表文章,文章中表示,“在各媒体、学术期刊甚至官方材料中,有各种版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但大都没有核实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就被大量转载引用”。而流传较多的说法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
“世界银行从来没有开展过国家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率统计和国际比较,也没有公布过此类数据。”曾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过科研工作的贺晨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他看来,笼统地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说法有些片面。“我国的科研机构分成几大类,高校、企业、科学院都有研究所。其中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是很高的,可以达到九成左右”。
在一家央企下属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的王先生,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赞同。“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是非常高的,因为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企业给研究所下订单,研究所研究,那么这样的转化率就非常高,能达到九成以上,因为研究成果基本上是‘订制’的。”企业研究所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自然经常接到这样的订单。而另一种研究方式研究所也会自己做一些研究,然后寻找企业,这种情况就存在转化率可能会比较低的情况。
“科学院和工程院下属的研究所,有些转化率也是很好的。转化率低,主要指的是部分高校的研究所。”贺晨说。但是,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迄今并无权威统计。某高校负责人曾在媒体上刊文表示,有论文指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以及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数据,“但是,这些文献有的没有列出数据来源,有的只是国内文献的互引,或者在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找不到数据的出处”。
未转化的成果:既有垃圾专利也有前瞻研究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数据难以统计,其原因在于转化率的分子和分母难以界定,并不代表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不低。另一组较为明确的数据则比较能说明问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河发的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比例为2.03%,如果算上很多已经被高校放弃的“死专利”,这一比例更低。中国科学院的比例则相对高一些,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8.7%。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宁中华向记者表示,高校中的确存在“垃圾专利”的现象,“虽然研究结果被算成了科研成果,登记成了专利,但是却转化不了,维持专利的费用还不少。”在宁中华看来,一些研究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在于研究本身的设置就存在问题。“有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缺少前瞻性,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本身就已经落后了”。
有高校教师向记者坦言,在当下论文指标等诸多压力之下,也存在“制造成果”的情况。“就是为了评职称,或者聘任某个岗位,不得不凑了很多论文,算是有成果,这样的‘垃圾成果’当然没有转化的可能了。”
除此之外,科研成果的回报问题,也是导致科研人员不愿意转化成果的原因之一。“受益企业给科技人员的回报不成比例,使得科研人员宁可不转化,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低价转让给企业。”宁中华说。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化。“有很多研究是前瞻性的,瞄准的是多年以后,这样的复杂项目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开创新的理论,甚至存在失败的可能,因而转化率低。”贺晨向记者表示,“也有的教授的科研目的在于开创新的科学体系,或者是对现有体系进行补充,这样的科学成果也很难在短期内转化。”
“比如从遗传学到育种学,要经过很多年才能成果转化。”宁中华告诉记者,“很多基础研究,功在长远,是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论成果的。”
一名参与过石墨烯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石墨烯现在是热门话题,但很多关于石墨烯的基础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转化,却让公众了解到了石墨烯的好处。“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也是有意义的。”
而很多前瞻性的研究,恰恰确保了在市场需求出现时,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跟上。“在部署4G之前,我们就开始考虑5G是什么、怎么部署、部署什么这些问题了。”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如是说。
创造转化机会: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很重要
宁中华给记者看了一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出具的证书,“这个研究从2002年开始做,做了12年,有三个企业参与其中,其间两个放弃了,最后一个坚持到了出成果。最终,企业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很多研究工作贵在坚持,也要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对接”。
与企业的对接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有需求,去找研究机构,另一种是研究机构发现市场存在某种需求,去找有意向的企业。“这样的话,科研项目就如同‘订制’,自然能有好的转化效果。”宁中华说。
“我们研究所的很多订单,就是来自同系统的上级企业,而我们也要不断了解上级企业和市场大环境的情况,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甚至是几年后、十几年后可能出现的市场需求,去思考大趋势。”王先生告诉记者,“当然,即便如此,要取得有效的成果也要做出多年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没有几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不愿意去企业,不愿意去找市场需求。”宁中华坦言,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最终是“闭门造车”。
事实上,存在科研和创新需求的,不只是大企业,也包括小企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问题,曾对媒体表示,小企业非常需要“雪中送炭”,以获得创新的“第一桶金”。
今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提出要“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根据这份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充分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而财政、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则要研究制定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而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时,“要按照规定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制度。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并对相关奖励的提取比例做出了规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青塔
创业是一种态度,我们希望陪你飞得更高
▲长按二维码识别,轻松关注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了,大学和科研人员准备好了吗?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了,大学和科研人员准备好了吗?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了,大学和科研人员准备好了吗?
  两个多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旺盛的 需求,但绝大多数企业不仅创新能力非常薄弱,不能实现市场经济竞争所需技术的内部供给,而且对各种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的力量也不足,多数企业还不能成为 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发展中,大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要看重大学对社会发展产生前沿的引领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作用。我国高校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技资源,但长期以来,高校的多数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出去,贡献社会、造福百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不充分是当 前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与我们庞大的科技研发队伍、世界第二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世界第二的论文产出量还不相称,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也不相适应。科研成果只有转化后才能体现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数量和引用都不是生产力。
  科学成果转化包括两个本质规律和两个一般规律。第一个本质规律是研究人员将科技新发现及时转化到课堂上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个本质规律是为经济和社会 发展服务,教授为企业或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国外的一般规律是把技术成果卖出去;由于社会诚信问题,国内的一般规律是研究单位或个人自己去办企业。科技成果 转化的方式和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类,包括技术转移,但不能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技术转让。
  第一,将科研成果科学知识转化到课堂。要 把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上,教给学生,要写进教材。我们现在一谈科技成果转化,好像就是做成产品商品、卖成钱,其实这仅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部分,是不全面 的。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到课堂上,给学生讲,给研究生讲,要写进教材,这也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别之一就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转 化到课堂上的比例。好的大学教授多,新知识多,转化到课堂上及时,所以培养的人才质量高;差的大学,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的大学,没有新的科技成果,总是用几 年前的教材来给学生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当然不如高水平的大学。而且,这是大多数基础科学类研究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
  第二,将科研成果申报专利及推广实施。通过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后,再通过合法合规的办法转让专利,让社会企业实施专利去制造产品,从而改进技术。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我们慢慢地也可能会这样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解决科研评价与经济社会脱离的问题,科研人员本身的观念也要进一步转变。有人形象地把科技成果比作一块冰,如果总是把科技成果“捂”在手里不转化的话,这块“冰”很快便会融化而变得一文不值。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急迫性。
  第三,学校办企业,科研人员自己投资或科研机构投资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学校、教授等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等多种形式。
  校办产业是由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所造成的。我们的大学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创办自己的产业,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诚信程度欠缺。比如,教授有好的 成果,转化到企业去,企业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转化成功,企业很恼火,认为教授骗人;同时,教授也很恼火,他认为本来是可以转化成功,但企业因为没有相应 的人员支撑等导致转化失败,还怪罪于他。另外,如果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教授和学校的利益可能没法保证,所以双方都不太满意。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特殊的国情 下,大学自己办产业,自己去转化,自己去赚钱。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由于高管人员的聘用期短和考核目标是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大多数国有企业无暇顾及技术创新;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资本积聚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只 能应付简单再生产,相当多的企业只有在可不承担风险而又有望获得丰厚收益的条件下才会选择采用新技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尚难承担技术创 新的风险。
  加之,我国现阶段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与技术创新相配套的风险投资的法律和制度安排尚未配套建立,缺乏技术与资金较好结合的外部环 境。而相对于社会企业而言,我国高校在人才和智力资源上、在掌握国内外各行业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在科研设施上,都有着多数社会企业无法比 拟的优势,具备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学校自己投资办企业是历史的必然,能够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
  第四,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咨询、人员培训来转化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
  比如,教授到企业兼职,给政府提供咨询,教授到企业直接解决技术问题等等途径。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中,高校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强科 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化;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研发资源,选择专业对口的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是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减少研发投入的有效途径。
  真正建立教授与企业的联系。真正的科研应当是问题导向型、需求导向型,企业有什么问题找教授,我们的教授、科研人员给企业提供咨询,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 科研,教授有什么成果到企业去转化。从科研本质规律上来讲,如果是为了经济发展,那么一定是企业提出问题,教授去解决问题。
  以上四类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和渠道,实施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和障碍。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想办法。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譬如,企业 用于研发的投入可以减免税或抵扣税,研发成果归企业所有;大学要对教授从企业争取的研发经费,与从政府部门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在绩效考核政策上要一致,减 少发表论文分值比重,不能歧视从企业拿到的横向经费。
  高校培养人才重要,学科建设重要。无庸讳言,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一直以来,不仅社会上有不同认识,而且我国高校之间、同一高校的领导成员之间、教授专家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认识,体现在学校的评价导向上从来就没有重视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转化的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
没有相关信息
  Fax:01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您是本站第
if(checkCounterCookie(60)==false){document.write("2016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浅析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看准网()】经济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浅析”,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经济论文频道。
[摘要] 从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国有企业的不足,提出了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应对之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成果转化产业化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然而由于在科技市场制度培育方面的缺陷和认识上的误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8%。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科学家怀揣技术,辗转各地,劳顿之苦自不待言,而无奈之情亦表露无遗。他们拥有好技术,但实在“好酒也怕巷子深”。在许多技术产权交易项目推介会及其他展会上,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我们有的是高新技术成果专利,缺得是足够的钞票和有投资眼光的企业家。”这样的话语。一般来说科研院所和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很高。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第一实施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处于技术核心地位。特别是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这已是见诸党和国家权威文件的全社会的共识。政府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予以明确的一点也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而易见,国有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然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1.部分国有企业规模大,对高新技术反应慢,但从世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特点来看,高新技术企业适用于发展中小型,因其规模小、启动快、转向快,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上具有明显优势。国有企业的体制性桎梏还普遍存在。许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不明确、不到位,行政管理色彩较浓,涉及项目立项、审批及资金融通等环节较多,层层报批。而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自己说了算,大大简化了办事环节,资金融通上也比较便利。因此,他们一旦发现好的项目,就能及时决策,把项目抢到手。等国有企业还在论证时,许多好的项目在民营企业已经干起来了。   2.国有企业所在地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少,离消费市场远,缺乏市场平台,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3.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对此不感兴趣。因为大多数企业更愿意直接拿到可以马上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成熟技术,特别是当许多技术产品必须经过中试才能实现产业化后,国有企业纷纷退后,不愿意冒风险。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机缺失。一般来讲,一个科研项目转化的前期投资大约需要几千万元,而且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由于对国企领导人的考核取向主要看是否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导致企业领导人不愿去选择风险较大的技术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大多数国企宁愿选择风险较小的成果,甚至追求无风险的技术。一旦看到科技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就难以决策,在犹豫之间丧失了良机。   4.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关联度低,相互缺乏支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大多采取招商合作和直接购买成熟技术的办法去发展,而对科研机构实验室技术或未成熟技术并不敏感。民营企业则和科研机构联系较紧,科研机构按企业要求进行研发,企业在小试和中试阶段给予大力支持,从而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      三、解决对策      提高国有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必须着力解决下列问题:   1.强化政策扶持。通过制定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对应用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生产的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率、无息贷款率或减免税费,鼓励企业主动寻求本地科研成果;对于部分自认价值较小的科技成果,由投资双方自行约定股本比例,可以省略评估手续,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和发展成本;同时,进一步出台和完善鼓励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使之尽快提高承接能力。   2.利用国有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基础,采取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出资入股的形式,建立专业和综合性中试基地。可以是在一家企业成立实体性组织进行,也可以依据科技成果的技术特性由多家企业联合,以虚拟组织形式进行。   3.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战略重组,解决管理机制与技术创新不适应的问题。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原国有企业浓厚的“依赖”思想,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打破繁冗陈旧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创新。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或兼并、或破产、或退出等,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增强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意识和承接能力。   4.引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筹资金占56%,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而风险投资只占2.3%。金融体系不足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国有企业整合现有风险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公司可以以虚拟形式组建,政府可通过财政出资组建科技信用贷款担保体系、实施风险投资损失财政补偿计划、由财政资金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种子基金、政府出资组建技术转移资助基金等多种政策手段创造吸收社会化和国际化风险资本的条件。同时,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防范资金挪用,强化资金对高新技术的专有投入。据初步预计,在“十一五”期间,风险投资基金的融资初期约需1亿元,末期滚动投资规模约达上百亿元。 转贴于 看准网
  5.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关于“市场经济”、“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提高现有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和运用市场机制重新整合现有企业经营者队伍,以“竞争机制”为核心,通过明确其具体的经营责任,并把进行技术战略储备的风险投资行为作为对企业经营者的重要考核标准,来引进、任用和激励企业经营者。对于采用高新技术,导致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并采用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经营者,要给予重奖。   6.通过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利于实现产业集聚,形成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的链条。      四、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策略      1.立足成果转化: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科研,立足于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为了“填补科技空白”而奖励科技创新,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则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与成果转化脱钩,与市场经济脱轨。   2.多种资金共同推动:以国家研发资金带动民间科技资金的模式。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很难仅仅依赖私人资本投入,国家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但国家资金毕竟有限,没有风险投资等民间资本的介入,很难实现大规模科技成果转化。   3.多部门参与:政府、企业的各个部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改善了过去仅由科技部门参与的状况,有利于全面推动科技发展。   4.引入专业人士评估:产业化运作过程中,依靠各单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依赖全国顶尖级专家学者的参与。由于这些评估专家在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证,从而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事实上,在一项技术从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中,国有企业都应该起到决策作用,而不是只在最后实现产业化的阶段才被拖进来。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企业失位时,技术进步就失去了市场方向,就失去了赢得效益的目的。所以,在技术创新之中,更多的工作应由国有企业来完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创新都要移到国有企业中来。一些企业和专家谈到科技成果转化难时,总是伸手向政府要钱、要政策。但当前的政策导向正在逐步调整,对国有企业的扶持方式将从原来直接的财力支持,逐步调整为强调营造更加客观公平和有利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国有企业也应从原来主要依赖政府支持转向更加自主、能动地寻求市场的帮助。未来的科技政策将从政府起决定作用,逐步转移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将主要表现为激励和引导。因此建立有效而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为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转贴于 看准网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入团志愿书范文1 敬爱的团支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作为一名满十四周岁,生在新...…
  第一篇:800字的入团志愿书范文 敬爱的团支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同每一名中学生一样,有着理想和抱负,向往着美好的未来,而这需要有一个指路的明灯,团组织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航标,所以我迫切要求加入共青...…
尊敬的团组织:   我是x班的,在班里任职xx,成绩在班上排xx,在上学期期末考试里得全班第x名。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件光荣的事,因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共产党的助...…
 [摘要] 产业群外部聚集经济和内部企业的规模经济是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对于技术要求不高,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来说,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滞后性会导致聚集经济中的企业过度竞争。只有在实现聚集经济的规模性的前提下,完善产...…
[摘要]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绩效有着密切的双向关系。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根据地区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群,通过生态化建设实现沈阳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城市群...…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联合时报-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三大困境
当前位置:&&&&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三大困境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 夏 涛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受政策、体制、机制、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还较低,科技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经济&两张皮&局面依然没有明显改观,这也成为困扰科技界的最大现实问题。
其结症在何处?是我国的科技成果少吗?答案显然不是。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取得3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及7万多项专利技术,加上历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则会更多。但问题是,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差距甚远。许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在完成论文发表、职称评定、成果鉴定、奖项申报,甚至因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而获得各类成果大奖后,随即便被束之高阁,变成&陈列的果实&。那么,是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吗?显然也不全是。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年均增长近20%,是GDP增速的两倍多。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万亿元,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
那么,导致我国科技成果多、转化少、产业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何在?稍加分析,不难看出,科技管理体制不顺是其主要障碍。
一是科技缺乏市场导向,重学术评价、轻成果应用,熟化成果供给不足。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多为政府主导型,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且不同程度存在着分散、封闭和重复的现象。科技活动的开展主要遵循项目申报、发论文、申请专利、鉴定报奖等传统套路,往往缺乏市场导向,加之科技评价机制不合理,造成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相脱节,成果的技术成熟性差,难以实现产业化。
二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够,成果需求不旺。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安于现状、不思创新,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故而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因此,企业要实现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以购买替代创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三是技术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技术创新链条中很重要的科技服务业、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不发达,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导致有技术需求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科研合作机构,而有着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又因缺乏成果转化能力,致使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外,技术服务市场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使得成果交易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常出现成果外流、被占为己有、低质量成果充斥市场等现象。  
(本文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成果转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