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大户补贴政策:我眼中的农业是什么样的行业

我眼中的种植大户们(一)
作者:中国农机论坛 微信公众号
嘉宾简介郭英民,男,38岁,《农资与市场》杂志社编辑,从事农资杂志编辑工作5年。1998年至2006年在天津武警部队服役,2006年至2011年在《天津政法报》任记者以及记者部主任。2011年9月进入农资行业,任职《农资与市场》杂志社编辑。对于种植大户这个群体,大家一定不陌生,现在这个群体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新农人”。 先让大家看一份数据。早在去年,农业部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突破50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1亿亩。其中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的规模种粮户合计超过了32万户,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种粮大户均超过5万户。就是在我们河南地区,现在种植大户也达到2万多户。我想咱们这个群里一定也有既做农机也搞种植的种植大户,下面我要说的一些内容可能你们的体会更深一些。可以这么说,种植大户的兴起代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些年,好多媒体也都关注过种植大户这个群体,有唱赞歌的,也有狂黑这个群体的,说什么种植大户就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贴等等。也许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又都很片面。种植大户的现状到底是个什么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公平公正地看待种植大户的发展趋势?我开始想的就是要踏下心来做这件事儿,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政策上越来越支持,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资企业越来越优待种植大户。这一切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土地流转势不可挡,种植大户想不发财都不行。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情,“赚钱的不多”不仅成为普遍的心声,甚至不少人心里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条路可行吗?我们先来看看对规模化种地有信心的种植大户的情况。我的老家在河南长垣县,就在我们乡有一个种植大户叫牛志忠,他种了大概有250亩左右,因为他承包土地的时间比较长,从03年就开始了,也算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种地还是得多种,你就种它三五亩地,要是赶上个歹年景,赚不到钱白费力气不说,搞不好还得赔上一笔。”我说今年的玉米价格下滑的厉害,他说他不怕,他靠产量也能赚钱。说归说,但刘志忠还是感受到了玉米价格下滑带来的很多麻烦,所以他现在也认识到了种植还真不能单一化。看到了单一化种植的不足,牛志忠今年又种上了80亩核桃、100亩土豆。除了这些,他还打起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意。“流转的土地多了,种地则需要更多的农家肥。再加上那场大风造成的损失,俺就寻思着干脆自己把养殖也干起来。种、养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养殖产生的粪便又能成为上好的农家肥。”我的感受是,粮食的大规模种植诚然可以靠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获取利润,但种植过于单一化,在面对天灾之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则会显得不足。在采访河南省滑县城关镇的种梨大户时战军的时候,他家的晚秋黄梨差不多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几年前,时战军开始引种晚秋黄梨20亩,当年就有部分开花结果,且果实硕大令他惊喜。最重的有4斤多,差不多每个都在2斤以上。时战军说,去年他种的晚秋黄梨挂果非常多,每棵树差不多都是60多个。今年临挂果的时候当地来了一场冷空气,影响了挂果数量,但也有20多个。从去年开始,他的晚秋黄梨已经进入盛果期,他粗略估算了一下,每亩按8000斤收成、2元的市价算,去掉1200元的土地承包费以及4000元的农资投入和人工成本,今年的收益也很漂亮。由于在当地并不是时战军一个人在种这种梨,仅仅在时战军梨园的方圆,就有上千亩和他一样的晚秋黄梨,已经成了规模化种植。我最担心他的销售情况,毕竟在经济作物的种植上丰产不丰收的状况比比皆是。时战军当时就说“销路根本不用愁,来拉梨的车队都排很远!”据他讲,如果这个地方仅仅他一户或几户种,肯定打不开销路。如果你这点梨装不了几车就拉完了,谁愿意来呀?再说了,种植面积小了影响力就小,也许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你这有梨,怎么销?仔细想想,时战军的话不无道理,规模小了影响小,品牌打不出去,光指开着三轮车到处零售,累死人不说,存放都是问题。其实,无论是“种植大户”“合作社”,还是新近提出的“家庭农场”,这三项农业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都离不开规模化生产。而农业规模化生产则会进一步带动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到加速城镇化的作用。前面所说的这两位是现状比较好的,其实,在我采访的28位种植大户中,每一位都是怀揣梦想、兴致勃勃地进入这个圈子的,甚至不少人在成为种植大户之前都是富甲一方的当地“能人”。但如今,除了个别几个运作特别好、“运气”特别好的人之外,其它的人都是直摇头。“不赔就挺好了!”“前几年没少赔,硬撑过来了!”“真不想再种下去了,但有承包合同在那儿,也不能毁约呀!”说实在的,这样样悲观的声音在采访过程中比比皆是。我在专题里提到的鲍金玲,其实是我妻子,她看到别人种地赚了钱,就非让我也在老家包地,没办法,去年包了80多亩种玉米。但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秋收马上就要到了,80亩玉米的长势非常好,眼看丰收在望,可是今年的玉米价格却和她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去年还1.1元一斤的玉米价格今年一下子跌到了0.8元一斤都没人要。这下可把鲍金玲坑苦了,本来打算按亩卖给玉米收购商的80亩玉米今年无人问津,多少钱都没有人愿意收。她只能自己找收割机从地里收获棒子,又雇三轮车把棒子拉到存放点,这还不算完,她还要再雇人脱籽装袋并再次存放起来。算下来每亩地成本又增加了150元不说,关键是未来的玉米价格是涨是跌她无从所知,只能干等。在陕西杨凌,我采访了很多种植大户,但刘欣平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因为杨凌是葡萄重要产区,刘欣平前几年看到大家种葡萄都挣了钱,说啥也逼着丈夫承包了80亩地,一签合同就是20年。技术,没有问题,杨凌这个地方不缺种植葡萄的技术员;资金,没有问题,她们贷款100多万全都投进去了;品种,也没有问题,杨凌的品种要啥有啥。刘欣平说,她感觉天都快塌了,这两三年为了这葡萄他全家人都快没日没夜干。刘欣平说,她现在都快后悔死了,但没有办法,还得硬撑着,合同在那放着。她现在只能把希望抱在明年,如果明年价格还是这样,她一定会撑不下去。看看,又是价格的问题,让一位踌躇满志的种植大姐失去了信心。针对目前的形势来说,农产品价格低或许成为一种新常态。有专家表示,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增大,将直接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收窄,国内农产品生产进一步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比较效益下降。有的人可能会说,农产品价格下跌,对成本高、收益低的种植小户影响最大,估计不少种植小户会退出市场。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今后种植会越来越集中到种植大户。真的是这样吗?难得价格的下滑不会打击那些种植大户或即将成为大户的信心吗?实事求是的讲,在采访的过程中,尽管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土地流转、行业发展中的弊病,但我们也同样被一些“新农人”的执著精神打动。不管这个产业今后如何发展,但相对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来说,这些可爱的“新农人”正在引领着先进的发展潮流。在采访河南省温县山药种植大户赵国军的时候,他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每年去和农户谈土地承包合同的时候,他都一直发誓,明年一定不会再种山药了,包个地太难了。但这句话我他说了10几年,山药也种了10几年,一年也没断过。赵国军说,他自己都想不到会一直种到现在。种植山药和种植别的经济作物完全是两个概念。别的作物一包地就10几年或20几年,山药因为绝不能重茬,只能种一年,8——10年后这块地才能再种山药,土地流转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当年的山药只要一出土上市,赵国军就得马不停蹄地寻找下一块适合种山药的地块儿。可能我们东北的老乡包地相对容易一些,但在温县却绝对不简单。因为众所周知的是,温县“铁棍山药”名扬国内外,这里是山药的主产区,这里的适合种植山药的地70%都已经种过山药,而要想在这里找出一块10年之内没有种过山药的土地,谈何容易?最难的是做各户的工作。而一旦赵国军确认了哪块地没有种山药以后,他便会使出浑身解数找村长、挨家挨户找农户反复做工作。这个工作每年都会耗费他大量时间,因为看种的那一块地并不是一户的,而是10几户甚至几十户的地,里面只要有一家农户不同意,这块地就种不了山药。赵国军说,每年光做这个工作,就得费耗费他一到两个月的时间。下面我找出了几个种植还算比较成功的种植大户,虽然他们对规模化种植一往情深,但他们确实有很多想法想一吐为快。陕西省大荔县尚耀荣,今年41岁,种植30亩冬枣、年收入40万元,他的诉求就是要扩大他们大荔冬枣的品牌影响力。今年大荔县全县红枣面积已经突破60万亩,现在建成以中部洛灌区和黄河滩区为主体的冬枣基地20万亩,绿色认证11万亩,年产8万吨,产值3.5亿元,枣业现在已成为拉动大荔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老尚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大荔冬枣的品牌知名度还不算高,恳请有关部门赶紧想办法扩大他们大荔冬枣的品牌知名度,把他们的品牌打出去,有了名气,他们心里就有了底气。大家也许能在网上搜到一个新闻,今年1月初,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种粮大户凌继河向农民发放140万元年终奖的新闻轰动了全国。承包1.5万亩农田,产粮1.2万吨,这是他去年交出的成绩单。凌继河专门聘请了100多个“职业农民”帮他打理农田,每个农民每月能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到年底还有年终奖。凌继河种粮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其经营管理方式上。他将以往经商的经验运用到种田管理,将1.5万亩田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名生产队长带着“职业农民”管理,各个区域相互竞争,实行绩效考核。除了管理方式新鲜,凌继河还引入了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种植,他承包的农田,测土配方因地制宜,啥时施肥、啥时喷药都有一套规范流程。凌继河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公司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典范,把更多的农田整合到一起,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之路。江西南昌县刘长保是高中毕业的农民,现在的身份是科技示范户。2007年,他开始承包别人的地种水稻,种植规模从一开始的200亩到300亩,再到500亩,直至现在的3000多亩。因为选用了优质、高产、抗菌能力强的杂交品种,双季稻产量达3000多吨,种粮纯收入高达195.9万元。去年,刘长保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种粮大户”,拿了10多万元的奖金,成为南昌县第二个全国种粮大户。刘长保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提高种地的机械化水平,今年想添置3台收割机、2台中型拖拉机。一台机器就是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虽然收入高,但要提前给农户租金,他手里流动资金不足,希望政府能多给种粮大户一些扶持政策。刘长保说,国产的收割机他买了几台,但还想买一台更好用的“久保田”牌进口收割机,要是进口收割机也能有购机补贴就好了。下面的这个例子,可能我们这个群里的人会更感兴趣,也可能他就在这个群里。他叫胡广辉,今年50岁 进贤县三里乡人。 年收入:200万元。犁地、育秧、插秧、收割都有不同的农机帮忙,承包1.2万亩农田种水稻、拥有156台农机的进贤县三里乡光辉村村民胡广辉,四次获得全国种粮大户和全国种粮大户“十大标兵”荣誉称号。他说,他既是种粮大户,又是农机大户。随着种植面积扩大至万亩以上,胡广辉的年收入都稳定在200万元左右。胡广辉说:“现在对我来说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好的经验和做法与更多的农民分享。”农机有利于扩大规模,但保证产量还是得靠人脑,因为育秧、施肥、防病虫害都讲究科学方法,种田技术含量很高,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获得丰收。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农民都能学会科学种田,每一块田都能实现丰产高产。请您持续关注中国农机论坛微信公众平台,明天为您推送《我眼中的种植大户们(二)》!时间:日主讲:《农资与市场》杂志社编辑郭英民主持:刘晓婧地点:中国农机论坛群()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郭先生所有,仅授权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机论坛”发表。第三方若需转载,请先与中国农机论坛联系,由论坛与郭先生沟通。只有获得郭先生的授权,方可转载本文,并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的修改演绎、断章取义。
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          
看福清特刊:《我眼中的新福清?绿色篇》
&&&&字体:
设施农业,奏响绿色“富民曲”  渔溪下里农场生菜基地。郭成辉 摄  一棵生菜竟然卖好几块钱?这不是什么稀奇事,这是渔溪下里农场出产的生菜。近年来,凭借着好口感和好卖相,福清大棚蔬菜渐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渔溪下里农场,这个由省农科院建造的现代设施农业样本工程,大棚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年产果蔬375吨,全部用工却仅需6―8人。与传统设施大棚不同,这里的智能温室系统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冬天自动加温,夏天自动降温,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全天候周年生产,不仅省力、省工、省时,而且可吸引新生代农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港头镇后园村,1000多亩土地上,规整分布着1000多个8米宽的温室钢架蔬菜大棚。由于秋季容易缺水,以前,后园村大部分耕地出现了弃耕、撂荒和半荒芜状况。2012年,该村引进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后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几家农业合作社建立了6个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并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大棚蔬菜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撂荒地能引“金凤凰”,这不止是在港头镇,作为农业大镇的上迳镇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引来了福建云海农林牧公司和福清瑞宇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大户落户。  为了使设施农业再上新台阶,让荒废的土地重焕生机,也让拥有土地的农民获得新的收入,包括绿叶农业、绿丰农业在内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纷纷扩大种养规模。截至目前,我市共整理土地11万亩,流转耕地4.3万亩,形成江镜、海口、新厝3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一批规模种养基地,为现代农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设施农业,让我们的成本降低了、管理提高了、质量更好了、效率增强了、农民增收了。”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必玲告诉记者。  连日来,在沙埔镇牛头尾宏峰泰养殖公司,工人们正忙着捕捞鲍鱼。据介绍,该公司培育的反季节鲍鱼种苗,不仅能缩短鲍鱼的生长期,还能实现错峰上市,提高鲍鱼价格。  无独有偶,今年,我市绿丰农业、绿叶农业和绿溢浓农业等公司也开始享受到蔬菜冷链物流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去年,在农业部门引导下,我市8家农业企业建立了包括田间冷链保鲜库在内的蔬菜保鲜库,总库容量达19000立方米,蔬菜保鲜期最长可延迟半个月,避免了集中上市影响蔬菜价格。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配备了水帘降温通风系统、漏缝系统、自动喂料系统、负压通风降温系统、视频监控防疫系统和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系统;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水产规模化人工繁育;设施大棚蔬菜生产普遍采用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田间输水管网和膜下滴灌等技术。此外,智能化技术更是在蔬菜业得到了充分应用,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全市已有10家企业建设智能化蔬菜育苗温室,面积达13690平方米。2010年,我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福清广袤的土地上,正是科技应用,抬高了农产品的“身价”。从“地瓜县”时代脸朝黄土背朝天,到引进大棚蔬菜,再到神奇的“智能温室”,我市设施农业可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来源: 作者:未知原标题:我眼中的新福清?绿色篇
&&&1&&&&&&&
相关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种植大户补贴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