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竖行的句子无标点断句引发的笑话符号怎么点?举例,我读了昆明大关楼对联不会断句

【对联知识整理】断句与标点
【对联知识整理】断句与标点
&本帖最后由 初玄 于
15:19 编辑
【初玄有话】这是为了方便各位对怀有欣赏和爱好心理的文友特别整理、精简的版本,若您真心喜爱对联,想它会对您有些益处的。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把它看完的话,就请粗略地浏览下加粗字也好!至少该对得起你的喜欢。
& &对联的断句与标点是对联欣赏的重要一环。准确地标点和断句,有助于我们欣赏对联,同时,在欣赏的基础上又能使断句和标点更准确。
(一)断 句
  每联八个字以上,就要考虑断句的问题了,可就句而定。十一字以上,有时断句就有些困难。一百字以上的长联,有些地方要断句,更不是件容易事。但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应在哪些地方点断或者停顿,心里都是有安排的。这就决定了不管什么样的对联,再难也可以把句断下来。
  断句的关键,是弄懂联意。但弄懂联意,有时得下功夫。断句还有些辅助手段。
  一是利用对联交代写作背景或意图的题跋的启示。
  二是将上下联的结构互相参照。有时候,一联某个部分的句不好断而另一联相应部分的句应怎么断则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参照可断句的那一联的结构,再去为难以断句的部分断句。
  三是利用声义关系。  有时候,同一副对联由于理解不同,断句不完全一致。凡是碰到可以这样断句又可以那样断句的情形,就要反复斟酌,看到底哪一种断法是正确的,或者更好。
  在给联语断句时,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三种:
  一、是当断不断。如《补读庐联》某书就作如下格式,没有断开: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此联上下皆由两个四字句组成,应当断为: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当断不断当然是指在标点句中。若全句均未标点,就无从谈起了。
  二、是不当断的却断了。如彭孙遹题万松岭联,某书就断为: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在“公”、“节”之后断句,大的妨碍虽然没有,但本来连贯的语气,因这一断却不那么连贯了。看来还是不断为好。
  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即当断者未断,不当断者又断了。此例不少,情形多种,下举例列。
  &&其一、不明历史背景。
如《西湖苏公祠联》(按:此联亦见于黄冈),某书错断为: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
          ····· ··· ····· ··· ······
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
          ····· ··· ····· ··· ······
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
& & 其所以断错,由于不明如下历史背景:苏轼30岁时,宋英宗欲召为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即魏公)以其“年少资浅”、遽升恐招物议为由阻之,仅得馆职。苏轼36岁时,因上书反对宰相王安石(即荆公)变法改制,被其亲信“以多事困之”,使外放多年,甚至明令“不得签书公事”。苏轼51岁时,宰相司马光(即温公)想取消王安石所行的免役法,而以差役代之。苏轼以为不可,力陈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又遭攻击排挤。& & 弄清了这些历史背景,就可以这样断句: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 &其二、黯于掌故出典。
如有名“蹶张”者寿军阀张敬尧联,某书错断为: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
                   ······ ······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
                   ······ ······
& &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炭敬”、“冰敬”乃清代贿赂之美称。其时外官贿赂京官,于冬季馈送银两,叫炭敬;于夏季馈送银两,叫冰敬。大哉尧,乃《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一语之省。服尧,乃“服尧之服”一语之省;行尧,乃“行尧之行”一语之省;人皆可为尧,乃“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之省。而这后三语,皆出自《孟子·告子下》。& & 弄清了这些掌故出典,就可以这样断句: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其三、不懂语势。
滕王阁重修后,笔者题过一副对联,因用宣纸写寄,未断句。收入《古今滕王阁楹联集锦》一书后,成了这个样子:
  昔靡轻、过路才人,堪与名楼传九域;
  ··· ····
  今雅集、临江盛会,亦贻韵事誊千秋。
  ··· ····
& & “过路才人”是“靡轻”的宾语,“临江盛会”是“雅集”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否则就像人在行驶的汽车上有个惯性,一个急刹车,就会往前倒。就是说语势上停顿不下来。上联在“轻”与“集”后打了顿号,不仅破坏了语势,而且变动宾结构为并列结构,也令人莫名其妙。此联应如此断句:
  昔靡轻过路才人,堪与名楼传九域;
  今雅集临江盛会,亦贻韵事誉千秋。
& & 有人把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断为“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看”字后面的冒号去掉,语势就贯下去了。
  & &其四、割裂词语。
如下面一联,某书错断为: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 ···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 ···
& & 其所以断错,就在于不知道“拳拳”是一个词,“妙妙”也是一个词。& &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 &其五、不合语法。
如江山县《仙霞岭关帝庙联》,某书错断为:
  圣者,欤纵之将圣;
  ·· ·····
  仁矣,夫何事于仁。
  ·· ·····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欤”是语气词,不能置于句首。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圣者欤,纵之将圣;
  仁矣走,何事于仁。
  其六、不明平仄对仗。
湘人易宗夔代拟之小凤仙挽蔡锷联,有人错断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 ······ ······ ·······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 ······ ······ ·······
& & 按马蹄韵的句脚平仄运用规则,上联句脚本为“仄平平仄”,下联本为“平仄仄平”。这么一断便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平”,由和谐变成了单调,而“鹏翼直上”断在一起,连续三个仄声,也违反了对联平仄交替规则。此乃不明平仄。又“胭脂”当为“燕支”,笔者见多种本子都是“燕支”。作者用“燕支”两字,意在以“燕”对“鹏”,用借对取巧。这里改用“胭脂”,意思虽未改变,但与“鹏翼”就失对了。这是不明或者忽略对仗所致。正确的断句与写法,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 &其他,如《黄兴墓联》,某书错断为: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上联说“成功不居大”,下联说“有德则祀我”,自相矛盾,一看便知断句有错。其所以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因为疏忽而不曾细审。& & 此联应当这样断句: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当断不断者,一般还只是缺少明晰感。不当断而断者,则往往造成文理不通,甚至面目全非,不可卒读。像“论免役温公”、“敬冰”、“敬炭”、“拳自守”、“欤纵之将圣”之类,就令人不知所云。
(二)标 点
  过去写对联,不管多长,都是一直写下去,不打标点,完全让读者自己去断句。但较长的对联,一边读一边还要自己去断句,读起来很费力,也难得读准。于是人们便在当断句的地方(即属于句脚或某些节奏性停顿的那个字旁边)点上一个“、”或者“·”,表示读到那里要停顿一下,这就是最初的标点。
& & 1981年上海古籍书店重印的《楹联丛话》,还是一律用“·”来标点的。这么点一下,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也表达不出联语的语气,但对读者来说,已经方便多了。
& & 而今写对联,短联都不打标点,长联也不打标点。而录述对联的书籍,不管短联长联,都要打上标点。这种标点,有只打“·”的,也有完全按新式标点打的。
& & 按新式标点打,可以充分表达联语的语气,规则大致是这样的:
  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须停顿的,上联末尾打逗号,下联末尾打句号。如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 疏烟流水自千古,
& & 山色湖光共一楼。
  每联字数较多,中间需要停顿者,若中间停顿的地方至多打逗号的,上联末尾打分号,下联末尾打句号。如浙江绍兴蓬莱阁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 & 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末尾都打句号。如成都望江楼联:
  层楼高百尺。到最上头,放开眼界,直看我玉垒浮云,锦江春色。
  往事越千年。是真才子,自有胸怀,那管他儒臣特笔,诗史题吟。
  不管在句中还是句末,凡有疑问号或感叹的意思的,都打疑问号或感叹号。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而今,对联的标点打得很混乱,以下举几种不可取的标点方法:
& & 不论对联长短,皆一逗到底,只在上联末尾打分号,下联末尾打句号。这种机械化的标点法,虽然能起到简单地区分上下联的作用,但仍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完全不反映对联的语气,同一味打“、”或“·”没有本质区别。
  对联中打了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上联末尾仍打分号,这更不科学。因为分号表示的语言单位,大于逗号,小于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表示的语言单位,或者说分号是介于逗号与句号、问号、感叹号之间的一种标点符号,用在并列结构特别是并列分句之间表示停顿。凡用分号之处,表示前后并列且语意未完。而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地方,则表示语意已经完了。若联中已用了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末尾又用分号,由于分号管不到句号、问号与感叹号前面去,而只能管到联中最后一个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之后的部分,这样,它到底以多大一个范围的联句去与谁平列,都成了问题。结果徒然造成意念上的混乱而已。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不懂分号的用法。如此,凡标点对联的人,都有一个先学习标点符号的任务。
  有人主张联中用正规标点,联末不用,这也不科学。因为这样,联中的语气可以得到表现,联末的语气却得不到表现。这样运用标点符号既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取的。
发表评论:
馆藏&17826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对联知识整理】断句与标点——工具帖-精品对联-中国原创文学网
Knowledge advances by steps and not by leaps.&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0|回复: 7
【对联知识整理】断句与标点——工具帖
本帖最后由 初玄 于
15:19 编辑
【初玄有话】这是为了方便各位对怀有欣赏和爱好心理的文友特别整理、精简的版本,若您真心喜爱对联,想它会对您有些益处的。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心把它看完的话,就请粗略地浏览下加粗字也好!至少该对得起你的喜欢。
& &对联的断句与标点是对联欣赏的重要一环。准确地标点和断句,有助于我们欣赏对联,同时,在欣赏的基础上又能使断句和标点更准确。
(一)断 句
  每联八个字以上,就要考虑断句的问题了,可就句而定。十一字以上,有时断句就有些困难。一百字以上的长联,有些地方要断句,更不是件容易事。但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应在哪些地方点断或者停顿,心里都是有安排的。这就决定了不管什么样的对联,再难也可以把句断下来。
  断句的关键,是弄懂联意。但弄懂联意,有时得下功夫。断句还有些辅助手段。
  一是利用对联交代写作背景或意图的题跋的启示。
  二是将上下联的结构互相参照。有时候,一联某个部分的句不好断而另一联相应部分的句应怎么断则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参照可断句的那一联的结构,再去为难以断句的部分断句。
  三是利用声义关系。  有时候,同一副对联由于理解不同,断句不完全一致。凡是碰到可以这样断句又可以那样断句的情形,就要反复斟酌,看到底哪一种断法是正确的,或者更好。
  在给联语断句时,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三种:
  一、是当断不断。如《补读庐联》某书就作如下格式,没有断开: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此联上下皆由两个四字句组成,应当断为:
  好山水游,其人必寿;
  有读书气,生子必才。
当断不断当然是指在标点句中。若全句均未标点,就无从谈起了。
  二、是不当断的却断了。如彭孙遹题万松岭联,某书就断为: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在“公”、“节”之后断句,大的妨碍虽然没有,但本来连贯的语气,因这一断却不那么连贯了。看来还是不断为好。
  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即当断者未断,不当断者又断了。此例不少,情形多种,下举例列。
  &&其一、不明历史背景。
如《西湖苏公祠联》(按:此联亦见于黄冈),某书错断为: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
          ····· ··· ····· ··· ······
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
          ····· ··· ····· ··· ······
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
& & 其所以断错,由于不明如下历史背景:苏轼30岁时,宋英宗欲召为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即魏公)以其“年少资浅”、遽升恐招物议为由阻之,仅得馆职。苏轼36岁时,因上书反对宰相王安石(即荆公)变法改制,被其亲信“以多事困之”,使外放多年,甚至明令“不得签书公事”。苏轼51岁时,宰相司马光(即温公)想取消王安石所行的免役法,而以差役代之。苏轼以为不可,力陈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又遭攻击排挤。& & 弄清了这些历史背景,就可以这样断句: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 &其二、黯于掌故出典。
如有名“蹶张”者寿军阀张敬尧联,某书错断为: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
                   ······ ······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
                   ······ ······
& &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炭敬”、“冰敬”乃清代贿赂之美称。其时外官贿赂京官,于冬季馈送银两,叫炭敬;于夏季馈送银两,叫冰敬。大哉尧,乃《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一语之省。服尧,乃“服尧之服”一语之省;行尧,乃“行尧之行”一语之省;人皆可为尧,乃“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之省。而这后三语,皆出自《孟子·告子下》。& & 弄清了这些掌故出典,就可以这样断句:
  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俺省长算犹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其三、不懂语势。
滕王阁重修后,笔者题过一副对联,因用宣纸写寄,未断句。收入《古今滕王阁楹联集锦》一书后,成了这个样子:
  昔靡轻、过路才人,堪与名楼传九域;
  ··· ····
  今雅集、临江盛会,亦贻韵事誊千秋。
  ··· ····
& & “过路才人”是“靡轻”的宾语,“临江盛会”是“雅集”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否则就像人在行驶的汽车上有个惯性,一个急刹车,就会往前倒。就是说语势上停顿不下来。上联在“轻”与“集”后打了顿号,不仅破坏了语势,而且变动宾结构为并列结构,也令人莫名其妙。此联应如此断句:
  昔靡轻过路才人,堪与名楼传九域;
  今雅集临江盛会,亦贻韵事誉千秋。
& & 有人把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的“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断为“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看”字后面的冒号去掉,语势就贯下去了。
  & &其四、割裂词语。
如下面一联,某书错断为: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 ···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 ···
& & 其所以断错,就在于不知道“拳拳”是一个词,“妙妙”也是一个词。& &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入山门未开,以什么拳拳自守;
  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难传。
  & &其五、不合语法。
如江山县《仙霞岭关帝庙联》,某书错断为:
  圣者,欤纵之将圣;
  ·· ·····
  仁矣,夫何事于仁。
  ·· ·····
其所以断错,在于不了解“欤”是语气词,不能置于句首。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这样断句:
  圣者欤,纵之将圣;
  仁矣走,何事于仁。
  其六、不明平仄对仗。
湘人易宗夔代拟之小凤仙挽蔡锷联,有人错断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 ······ ······ ·······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 ······ ······ ·······
& & 按马蹄韵的句脚平仄运用规则,上联句脚本为“仄平平仄”,下联本为“平仄仄平”。这么一断便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平”,由和谐变成了单调,而“鹏翼直上”断在一起,连续三个仄声,也违反了对联平仄交替规则。此乃不明平仄。又“胭脂”当为“燕支”,笔者见多种本子都是“燕支”。作者用“燕支”两字,意在以“燕”对“鹏”,用借对取巧。这里改用“胭脂”,意思虽未改变,但与“鹏翼”就失对了。这是不明或者忽略对仗所致。正确的断句与写法,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
  & &其他,如《黄兴墓联》,某书错断为: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 ······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上联说“成功不居大”,下联说“有德则祀我”,自相矛盾,一看便知断句有错。其所以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因为疏忽而不曾细审。& & 此联应当这样断句:
  成功不居,大丈夫当如是也;
  有德则祀,我国家礼亦如之。
& & 当断不断者,一般还只是缺少明晰感。不当断而断者,则往往造成文理不通,甚至面目全非,不可卒读。像“论免役温公”、“敬冰”、“敬炭”、“拳自守”、“欤纵之将圣”之类,就令人不知所云。
(二)标 点
  过去写对联,不管多长,都是一直写下去,不打标点,完全让读者自己去断句。但较长的对联,一边读一边还要自己去断句,读起来很费力,也难得读准。于是人们便在当断句的地方(即属于句脚或某些节奏性停顿的那个字旁边)点上一个“、”或者“·”,表示读到那里要停顿一下,这就是最初的标点。
& & 1981年上海古籍书店重印的《楹联丛话》,还是一律用“·”来标点的。这么点一下,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也表达不出联语的语气,但对读者来说,已经方便多了。
& & 而今写对联,短联都不打标点,长联也不打标点。而录述对联的书籍,不管短联长联,都要打上标点。这种标点,有只打“·”的,也有完全按新式标点打的。
& & 按新式标点打,可以充分表达联语的语气,规则大致是这样的:
  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须停顿的,上联末尾打逗号,下联末尾打句号。如九江甘棠湖烟水亭联:& & 疏烟流水自千古,
& & 山色湖光共一楼。
  每联字数较多,中间需要停顿者,若中间停顿的地方至多打逗号的,上联末尾打分号,下联末尾打句号。如浙江绍兴蓬莱阁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 & 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末尾都打句号。如成都望江楼联:
  层楼高百尺。到最上头,放开眼界,直看我玉垒浮云,锦江春色。
  往事越千年。是真才子,自有胸怀,那管他儒臣特笔,诗史题吟。
  不管在句中还是句末,凡有疑问号或感叹的意思的,都打疑问号或感叹号。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而今,对联的标点打得很混乱,以下举几种不可取的标点方法:
& & 不论对联长短,皆一逗到底,只在上联末尾打分号,下联末尾打句号。这种机械化的标点法,虽然能起到简单地区分上下联的作用,但仍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完全不反映对联的语气,同一味打“、”或“·”没有本质区别。
  对联中打了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上联末尾仍打分号,这更不科学。因为分号表示的语言单位,大于逗号,小于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表示的语言单位,或者说分号是介于逗号与句号、问号、感叹号之间的一种标点符号,用在并列结构特别是并列分句之间表示停顿。凡用分号之处,表示前后并列且语意未完。而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地方,则表示语意已经完了。若联中已用了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末尾又用分号,由于分号管不到句号、问号与感叹号前面去,而只能管到联中最后一个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之后的部分,这样,它到底以多大一个范围的联句去与谁平列,都成了问题。结果徒然造成意念上的混乱而已。其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不懂分号的用法。如此,凡标点对联的人,都有一个先学习标点符号的任务。
  有人主张联中用正规标点,联末不用,这也不科学。因为这样,联中的语气可以得到表现,联末的语气却得不到表现。这样运用标点符号既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可取的。
打开微信,点击 发现 ->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感谢玄子,辛苦了!我读了两遍,在何处断句和标点使用上,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感谢玄子,辛苦了!我读了两遍,在何处断句和标点使用上,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
有用就好!
感谢玄子,辛苦了!我读了两遍,在何处断句和标点使用上,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
有用就好!
虽然百分之九九看不懂,但提醒我多查资料多思题。没文化只要努力也不怕。
虽然百分之九九看不懂,但提醒我多查资料多思题。没文化只要努力也不怕。 ...
对& & 就怕人品无下限的&&没文化不怕
就怕流氓有文化
就怕流氓有文化
是,太可怕
本站推荐-(推荐一周) /1
关于中国原创文学网文集出版众筹详情,点击请详细阅读。
Powered by当前位置: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江山再美,谁知道曾..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B.书房布置得简朴文雅,右面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C.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D.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先生"的后面应用问号,前面的问号改为逗号.点评: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 加标点题 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江山再美,谁知道曾..”主要考查你对&&标点符号&&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标点符号:书面上用于表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类: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点号:其作用在于: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①句号( 。)②问号( ?)③感叹号( !)④逗号( ,)⑤顿号( 、)⑥分号( ;)⑦冒号( :)标号:其作用在于: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①引号(“ ”)②括号〔( ) [ ] { } 〕③破折号( ── )④省略号(……)⑤着重号( .)⑥书名号(《 》〈 〉)⑦间隔号(·)⑧连接号( — )⑨专名号( ____ )符号:①注释号( * )②隐讳号(×)③虚缺号(□)④斜线号( / )⑤标识号(▲或●)⑥代替号(~)⑦连珠号(……)⑧箭头号( →)&初中语文常考的标点符号的用法:(1)引号。①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修改,间接引用即所谓的“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②重要的或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后引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别人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后。(2)破折号。①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例如:象梦一样,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 ②还可以表示语意的转折、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例如: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转折)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跃进) “嘟——”火车进了站。(延长)③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科学: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④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例如:网络文学的第一声号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注意:如果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就可以在前面后面各用一个,这叫双用。例如: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3)省略号。 ①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②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江山再美,谁知道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1120209305201911207136182241912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点符号断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