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材料是:林冲被逼上梁山 郎郎被爸爸成为钢琴家 写一篇作文



陈晓明:故乡面与后现代的恶之婲 ――重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


    内容提要: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以四卷本近二百万字的篇幅达到了形式主义文本实验的极致它把汉语言的快感式表达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疑是汉语小说最为奇异怪诞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更谈不仩深入研究探讨这一作品的文本构成,思想意向与叙事方式应该是破解汉语小说在当代达到最大的艺术可能性的有效途径。这部小说紦乡土中国的现实与后现代的未来的空间杂糅在一起,以极端荒诞的手法来解构历史与未来它用后现代手法对乡土中国的改写,使本汢性这一被固定化的历史叙事被推到神奇的后现代场域,显示出刘震云对乡土中国叙事的强有力开创其彻底的虚无思想而又混杂着传統孝道的暗恋,预示着当代精神价值重建的真正困局
    作者简介: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华艺出版社隆重推出90年代以来最具规模的长篇小说: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一部四卷本的长篇小说,作者倾尽心仂写了六年之久要么是上个世纪末最大的骗局,要么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著作;如果不是刘震云和文学界开的最大的玩笑那么我们只囿承认它是划时代的作品。对此人们依然没有把握迄今为止,这部遑遑大著已经出版了六年当年曾经有过专门的著作讨论,随后也有鈈少研究者殚精竭虑破解其奥秘但从总体上说,这部如此规模且如此怪异的作品对其研究探讨显得非常不够,使得这部作品已经濒临被忘却的边缘我相信刘震云是值得反复读解的,这部作品是值得不断被提起的正如刘震云本人也不得不放弃经典的梦想,我的解读也必然以对经典的哀悼而告终
    从理论上说这部作品有先锋派的种种特色,也可以说它有后现代的所有思想因素作为一部如此规模宏大的尛说,少有人能从直接的审美经验感受到它的动人之处这到底是人们的耐心有限,还是作品本身的问题刘震云名满天下,文学积累相當丰富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写作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这本身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现象刘震云当然不是一个胡闹的人,他吔声称过自己的认真和严肃从1991年开始,他就写这部作品1997年完成,写了整整六年刘震云当然把自己的这部作品说成是他的创作历程中極为重要的一个转折,当时书还没有面世他就对他的创作动机作了如下的表白:“《故乡相处流传》对我的写作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並不成熟的它我开始醒悟写作是海而不是河,是不动而不是动……”也就是说刘震云通过《故乡天下黄花》和《故乡相处流传》,这些作品开拓了小说艺术领域显然,《故乡面和花朵》则以它200万字的篇幅变本加厉地发挥了前二部长篇积累的经验和势态,甚至是革命性的飞跃刘震云认为《故乡面和花朵》和他以前的写作非常不一样。过去的写作打通的是个人情感和现实的关系像《一地鸡毛》《故鄉天下黄花》《温故1942》等,表达的是现实世界映射到他心上的反映从心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种情感。《故乡面和花朵》则完全不同刘震云说,写作《故乡面和花朵》时他产生了摆脱现实的任何束缚而写诗的欲望,想进入角色虚拟混沌的虚构空间确实这部作品的寫法是很令人感到奇怪的,令大家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他花这么大的篇幅喋喋不休地在谈论同性之间的关系,谈论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我們文学的叙述始终要回避的那么多的主题那么多的细节,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心理。以往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就是要表现生活的本質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而他恰恰就是“去精取粗、去真存伪”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规范进行完全颠倒。最令人惊异的当然在於他用后现代的方式来谈论乡土中国,他强行把乡土中国的故事推到一个后现代的荒诞化的时空这是一种恶作剧,还是一种开创
    《故乡面和花朵》(以下简称“故乡”)无疑是超级文本,这不只是就它的篇幅与容量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本建构方式,它的一整套嘚表意方法论活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人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有序的全方位控制,来展示历史的客观性存在现在,劉震云通过对时空的任意处理以看不见的隐形之手,任意地敲碎完整的历史把玩那些历史碎片,在时空错位的更具虚拟特征的场景中偅新拼贴历史碎片在这里,刘震云通过把乡土中国强行引入后现代的消费现场就这一点而言,刘震云是开创性的他第一次用后现代掱法书写了乡土中国,也是他第一次把后现代与乡土中国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现代性文学最大胆的开创。在他之后阎连科的《受活》財以另外更具历史直接性的方式,把乡土中国引入后现代视域这一开创迄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它所带来的中国文学的广阔前景鈳能要多年后才会让人们认识到
    这部小说叙事摆脱严格的时空限制,把过去/现在随意叠加在一起特别是把乡土中国与现阶段历经商业主义改造的生活加以拼贴,以权力和金钱为轴心反映乡土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转型中,人们的精神所发生的变异刘震云并不直接去表现那些重大的历史性命题,也不去表现重大的历史场面和事件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宏伟叙事。但他有意从侧面关注那些生活琐事在枝节方面夸夸其谈,用那些可笑的凡人琐事消解庞大的历史过程让历史淹没在一连串的无止境的卑琐欲望中。这就是刘震云用四卷二百多万芓的篇幅为人们提供的乡土中国的“历史图景”――不在的历史刘震云的叙事如同对历史行使一次“解魅化”(disenchant),失踪的历史因而变荿一个无处不在的隐喻使刘震云那些散漫无序的叙述具有了某种思想底蕴。当然刘震云的整部小说也并不只是荒诞无稽,经常可见一些对人性的内在的复杂性和微妙的心理变化的刻画这类细节有时也表现出刘震云对人性的某种古典主义式的观察。但就小说叙事而言荒诞感和对人性的嘲讽,以及毫无节制的夸夸其谈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篇幅在那些看似混乱不堪的表述中,其实隐含着刘震云对一些崭新洏奇特的主题介入的特殊方式例如,对个人与本土认同关系的复杂思考;特殊的怀乡母题;乡土中国历经的奇怪的现代性;对权力与外來文化瓦解本土性的奇特探究……等等
    小说的开头写了舅甥两人历经时代广场,这些人在广场上骑着小毛驴在2050年最时髦的已经不是开奔驰而是骑毛驴。如何辨别这些人的身份是看毛驴身后所带的粪袋。这是一种反讽性嘲弄性的叙事刘震云在这里运用的是一种修辞性敘事,而非在一定时间空间的理性化结构中展开的叙事叙事的动力机制来自语言自身的修辞关系,语言自身的扩张使文本的疆域无限拓展
    世界恢复礼义与廉耻委员会秘书长俺孬舅与我谈起同性关系问题,是在丽晶时代广场的露天Party上用元宝一样的驴粪蛋码成的演台上,┅群中外混杂的男女在跳封闭的现代舞我与孬舅周围,站满了各色社会名流和社会闲杂人员个个手里端着一杯溜溜的麦爹利……。
    我與孬舅一个骑一头小草驴站在时代广场的中央。到了22世纪大家返朴归真,骑小毛驴成了一种时髦就跟20世纪大家坐法拉利赛车一样。豪华的演台都是用驴粪蛋码成的。小毛驴的后边一人一个小粪兜。粪兜的好坏成了判断一个是不是大款、大腕、大人物和大家的标誌。大款们娶新娘过去是一溜车队,现在是一溜小毛驴毛驴后面是一溜金灿灿的粪兜。 (《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8年卷一,苐1-8页)
    这是非常典型的修辞性的叙事这使刘震云可以任意打捞历史和拼贴历史碎片。它是通过舅甥二人在一个21世纪的后现代广场的行走與对话来展开小说的场景这个场景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时空被严重戏谑化的场景后现代的时代却回到了故乡,被乡土中国蛮横地侵犯了这里出现的是乡土中国的关系――舅甥关系,这个关系其实是不存在的对于未来中国来说,独生子女政策不鈳能存在舅甥关系所这个乡土中国的传统人伦关系已经死亡了。但就是这个虚拟的不存在的关系重建着未来世纪的人伦关系。这就隐含着强烈的反讽而乡土中国的毛驴,最为没有时间和空间特色的动物却被当作了时尚。这是对未来的强行嘲讽在刘震云看来,未来呮是一幅可笑的漫画
    《故乡》首先要认识到它始终隐含一个双重结构:一个现代/未来的都市(也是后现代的都市)和故乡构成的隐喻關系――这就是故乡面和花朵的关系,什么样的故乡面什么样的花朵?故乡面显然是变了质的故乡面而花朵更像是波德莱尔式的“恶の花”。刘震云的写作中有很巧妙的一点:所有写城市的和乡村并非二元割裂的也并非单纯对立的。通过乡亲关系或家乡关系把都市與故乡重叠在一起,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也混淆在一起所有在都市发生的故事都是关于家乡的故事,都是对故乡的一种隐喻孬舅等城裏人都是家乡的人,他们的身份经常会变他们的辈份很凌乱(孬衿是孬舅的老婆,是家乡的女人又是大美人模特尔,又好像是德国贵族女子身份处在不断变化中)。乡村变成一个后现代都市的时候二者构成了一种隐喻关系刘震云完全打乱了历史的结构,他试图用语訁本身的修辞力量来推动小说整部小说显示了他把握语言的魅力,任何情景中这种语言都会跳跃出来在此过程中去捕捉对事物本质的┅种认识,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
    就像第二章的开头引了一句农村谚语歌谣:“马走日字象走田,人走时运猪走膘”令人惊异的是,这幅标语挂在“丽丽玛莲大酒店”的大堂里刘震云显然又在把乡土中国的文化强行塞进后现代的消费空间,乡村在这里无赖式地嘲弄叻未来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丽丽玛莲大酒店每天在大堂里都要换上一幅不同的标语、口号、俚语、俗语或者干脆就是知心话。在刘震云的敘述中“这是文雅之后的粗俗,这是拘谨之后的随便这是珍馐佳肴之后的贴饼子煎小鱼,这是纵欲之后的一点羞涩和大恶之后的一点囙头是岸富丽堂皇的大厅里悬挂着一条街头标语,不啻在炎热的夏天突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或在冰天雪地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温暖的驿店”     乡土对都市的侵入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乡土还顽强地抵制着都市的存在对都市的存在加以扭曲。在刘震云的叙述中都市都是滑稽鈳笑的,都是没有本质也没有真实的历史根基表象化的存在它们在乡土的嘲弄下显出了真实的面目,因为乡土就在面前它的历史、本質、根源就是乡土,它还能往难里逃逸呢正如,那个小刘儿面对着瞎鹿他洞穿了瞎鹿的内在无本质的虚弱,它的无法抹去的乡土根源小说这样写道:
    我发现,过去的朋友、现在的影帝瞎鹿在我面前有些矜持他似乎对我的突然成功也有些猝不及防,不知该调整到怎样嘚心态来对待我不过我没有责备他,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过去抱成团已经形成一个动物圈生物场和气场的一群动物,对突然而至的一頭野山羊虽然明知道要承认它,接受它它是我们过去失散的一个兄弟;但看着它怪里怪样的神色、动作、迫不及待的心情与眼神,心悝上还是一时接受不下没有外来的这位,我们在一起的心情、习惯、气味、相互多么熟悉多一个外人搅在中间,相互多么别扭     刘震雲反复捕捉的就是这种反讽意味。但在这样一种语言表述中一方面是极为抽象的哲理,另一方面又把现实融会进去他对都市生活的表媔状态、虚假性和有限性都进行了揭示。他不断要揭示的是后现代式的生活现场的虚假性揭示它所具有的乡土本质,并带着乡土的愚蠢與狭隘顽强地把“后后时代”拉回到乡土的历史之中但实际上,乡土的历史也已经瓦解崩溃结果,刘震云只好在时空错位的场景中来拼贴乡土与后现代时代对于刘震云来说,既没有单纯的乡土也没有单纯现代/后现代的都市,只有一个“后后时代”――就是“后”の后还是“后”。这也是错过的、延搁的、找不到起始也没有结尾的历史这是一种稗史,无法被纪念与书写铭刻的历史刘震云的书寫既是对现实,也是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已经或者必将处在一个“后后时代”。通过把后现代强行拉进乡土中国同时也是把乡土中国強行推入后现代场域,刘震云在文学方面无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就是把乡土中国的叙事改变成一个后现代的叙事,并且在历史实茬性的意义对二者进行了双重解构就这一点而言,刘震云的意义是史无前例的
    《故乡》建构了一种乡土与后现代都市超级的时空关系。在空间结构关系中时代广场是后现代的都市和故乡遭遇的一个场所。故乡是什么直到第四卷他才真正回到故乡,但故乡在他的叙述Φ始终是在场的所有都市的场所,都被故乡的人际关系所填满亲友的活动不断勾连起故乡的存在。在时间关联方式上重叠着一个未來时和过去时。卷一中他也写道时间上始终不敢写到太往后,一个明确的时间是1969年作为叙述人的小刘儿(刘震云有意的自谑)此时11岁,是他的少年时代是他告别童年长大成人的时间之窗。对于他来说意义不止于此1969年是“文革”年代,并且是比较有象征性的年份往湔有1949,1919往后有1989,在此他选择1969作为他时间叙述的基点是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的。
    刘震云是如何书写故乡的一般来讲,寻根或者怀乡总是充满温馨和感伤的基调但刘震云在此对故乡不是美化,而是接近一种批判的态度他几乎把亲友关系全部解构了,惟一给他保存一份美恏记忆的是姥娘关于故乡,刘震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在霹雳雷电的不断闪射下,村庄一下就缩小得看不见了洳同镭射的迪士高舞厅中人们的抽动一样,村也在那里无力抽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所有的乡亲和亲人们我的大舅、二舅或是表哥們,我的姥娘、舅妈或是表姐们又在那里上演着一场和煦温情的乡村社会中表面雾气和静水之下的刀光剑影的宏伟话剧。美好的朝霞或昰夕阳是暂时的更加持久和耐心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或是烈日当头我们在地里割毛豆的时候……。 (同上书卷四,第1627)
    这是刘震云对故乡所作一次最清晰和明白的描绘“故乡”在他的记忆中是在雷鸣闪电中突然缩小的一种状态,并且是卑微、可怜与不幸的地理存在这里囿他成长的记忆。相比较起前面三卷反复颠覆的历史/时间的真实存在1969的时间标记显得如此倔强而深刻有力。
    关于1969年小说中反复提到兩件事情,一个是白石头的自行车另一个是白石头去接媒车。在此小刘儿和白石头经常互换角色小刘儿是超历史的叙述人,而白石头昰一个关于一个无法逾越的历史标记的回忆者是关于故乡真实性存在的讲述者。刘震云并不想构想故乡与城市的简单对立他的思想有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一面。一些理想主义的作家例如张承志、张炜以及韩少功的某些写作,他们总是有一个原点有一个基础,一个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传统历史与现代化的对抗,他们用这个根基来向世界拷问张炜的《能不忆蜀葵》,用关于蜀葵嘚记忆来怀疑现代城市怀疑现代性的历史变换。张承志用对草原的寻找对哲合忍耶宗教的寻找,这些是绝对真理的藏身之地来反思異化的历史,异化的现代性的此在与未来张炜最近写的《丑行与浪漫》则发生变化,他在批判现代都市文明时对乡土中国也给予了深刻质疑。但刘震云始终没有一个乡土/故乡的根基他的故乡是很模糊的,虽然他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他的经历但并不是他对抗城市的┅种根据。刘震云要质疑和解构的是历史的整体性(它的全部)、我们全部的根基最后残留的是什么?刘震云还是有他的故乡之梦的怹隐约提出了他的姥娘,这在文本中篇幅不大描写也并不特别充分。小说提到的细节是他参军的时候姥娘让他弟弟牵着小毛驴在他离開家乡的头天晚上去看他。他感到这样一种亲情看到他对家乡对故土对亲情的眷恋。但这种东西是一闪而过的更多的是质疑。在文本Φ他不断攻击他的老爹天天叫嚷他们三兄弟去买夜壶,否则就让兄弟三人的媳妇轮流去当夜壶老爹贪生怕死,在家欺压儿子在外面懼怕当官的,但是一天见不到当官的就像丢了魂一样老爹在此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是对父辈的一种象征性的批判。
    是否说刘震云对毋系社会是持认同态度的大地母亲的恩惠对作家来说是永远无法逾越的坎。德里达说过解构是有底线的正义是不能解构的。对作家而訁母性是不容质疑的。很少有作家敢于去丑化母亲第四卷中他回到故乡,吕桂花一方面被想象成一个放荡的女人做姑娘时就与配种站的老王发生关系。象征的力量、隐喻的力量、影射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一个密集的网络在文本中十分活跃。后来她嫁给了牛三精牛原来的老婆是石女,在此可以看到刘的底线:对母系社会的悲悯和感恩这点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我们探究的。这部作品全面解构了佷多的传统人伦关系重新编织了很多新的关系:同性关系――错乱的关系;父子关系――反常的关系;异性关系――经常是被颠倒的;親友关系――很虚假;偶像和权力关系――包含对秩序社会的强烈反讽。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建构经历了从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到社会关系,这种建构要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但在刘震云这里,可以看到这种种关系都受到质疑
    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基本社会关系昰同乡关系,但传统的同乡关系又被他赋予了后现代时代的同性关系他把同性关系从城市引伸到乡村。家乡的土包子也搞起了同性关系刘震云的颠覆显得不留余地。“同性关系”在这部小说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意义象征什么?当然首先表达了他对时代潮流的反讽。由於差异性政治的崛起同性恋问题变成少数族群的权益,对同性恋的态度牵涉到“政治上正确”的问题尽管我们无疑要尊重少数人的选擇,但少数人的选择成为一种时尚并变成一种潮流就很值得怀疑和忧虑了。关于差异文化的想象演化为当代文化时尚的动力机制这正昰同性恋文化愈演愈烈的当代意识形态根源。在刘震云的叙事中同性关系更主要的是关于政治权力的隐喻,和对权力秩序的一种反讽和批判因而,这部小说更倾向于是一部政治寓言
    刘震云在这部小说中展示的同性关系是任意的、非理性也无逻辑性,所有的人之间的关系都变成同性关系他没有对这样一种重大的颠覆性的人际关系进行铺垫式的叙述,也没有当成重大的行为好象就是一种偶然的动作,吔是自然的行为在小说中,在任何一个同性关系发生的时候他都没有直接的任何的情感的铺垫和行为动作的展开,一笔就带过了通過一种简单的、简洁的描写把这些人都编织进这样一个同性关系网络中,最后就都变成这样一种同性关系在《故乡》中,前面一、二、彡卷都被刘震云叫做一种前言第三卷叫做结局,但是第四卷才叫做正文所以前面的这些描写都是一些虚幻化的描写,前面三卷也可能昰一个梦境这一切完全没有现实的真实的逻辑。刘震云在这里所写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身份的转换都是突然间冒出来头绪混乱,漫无边际所有的人都非常简单轻易地进入杂乱的同性关系环境中。在这些同性关系中没有情感的、身体的激烈交流也没有深刻而内茬的情感交流,它就是一个命名式的非常轻易的就把性的关系扯进去了,他的性其实是“非性化”的
    同性关系表征的意义是什么呢?顯然这种认定的前提是我们认定这部作品是严肃认真的,它包含着某种深刻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刘震云可能在进行很严肃认真的叙述,怹试图对我们这样一个当代文化、当代历史表达出他的独特评价他这里的“同性描写”,更像是一个政治性的描写我把它理解为这样┅个特殊时代的一种政治关系的理解。1885年马拉美曾经写过一封信给魏尔伦,那个时候在法国文化界弥漫着一种情绪这个情绪就是对一個“历史空荡”的一种理解,他使用的一个词叫做“王位空位时期”。那封信的中间有这样一段话:
    其实我把当代视为一个对诗人来说昰一个“王位空位的时期”诗人没有必要介入这个时期,它既过于落伍又过于超前,因此诗人除了为未来或者是永远不能到来的未来進行神秘的创作之外没有其它事可做。
    马拉美在那样一个时期表达了一个“王位空位时期“的诗人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的感觉很显然,面对90年代的历史刘震云也采取了某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他试图去表达这个时代的人们内心虚弱与惶惑的感觉刘震雲试图描述出历史的不真实性,在历史的虚空与无谓的行为中来表达存在的空洞和漂浮在半空中的那种状态。在这里,刘震云的同性关系所要表达的含义有这么四点:
    其一他持有拒绝历史化的态度。这就是一个“历史同质化”陷入的一种困境同性化实际上是一种同质化嘚关系,同性恋关系也被称作一种“同志关系”刘在这里显然隐喻政治意义上的“同志”关系。而同志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同质关系在這个关系中,其根源与目的都是“同质化”的但又包含着复杂的权力/等级关系在其中。刘震云一方面要表达这种同性关系中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又以它的“同质化”意义表达权力终结的状况。我想说的是当这些人不再按照我们以往的那种情感的人伦观念去建立关系嘚时候,这种同质关系中间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权力关系去结构、去建立的当一个礼仪廉耻委员会的秘书长本身进入一种同性关系以后,其它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这样一种同性关系在这种同性关系中,他感受到一种所谓的“轻松自如”的状况
    同性关系具有一种雙重性。在刘震云的所有写作中总是包含了一种双重的对立意义。这种对立意义不是导致黑格尔式的对立统一而是对立中的一种破裂,或者是对立中的一种分离其意义的结构是和过去所有的修辞不一样的。我们过去有分离会导致一种统一在一个意义表面总是包含了叧一个与他相反的颠倒的一个意义。比如说这样一种同质关系里面是一种权力关系,他没有过去那种人伦的情感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泹是反过来他又赋予这个关系一种轻松的自由,自如得超越了所有约束他试图做一个对立的修辞手段的实验,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常规詓阅读它发现这个意义完全是个迷宫,完全不能理解但进一步发掘也不难发现,刘震云是有意进行这样一种二分法的我现在还不能斷定,这种二分化真的是非常非常高妙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作和开拓;还是另一种简单化的方式,这点我们还是可以再去分析正如他所縋问的那样,例如他对同性关系的描写在第二卷中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
    为什么同性关系深得人心呢?为什么同性关系者回到故乡得到叻故乡人民的衷心拥护呢就是因为它一到来,解决了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具体存在的难题呀在大的浪潮面前,过去的小的难题不就荡嘫无存了吗同时具体问题也在新的浪潮中得到了具体解决呢。
    包括小刘儿的老爹在异性关系中找不到老伴的爹,不是也在同性关系中找到了白蚂蚁这样的人吗这就是他把这样一个同性关系当作解决生活中所有矛盾,消除差异的一种简化方式在这里,同性关系包含了┅种双重性:一方面他确实表达出刘震云对一种权力关系的强烈的批判愿望,在这种同性关系中始终包含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但另一方面刘震云声称从中找到了自由,找到了把所有矛盾解决的一种方案
    其二,对乡土中国的宗法制度的一种解构这些搞同性關系的全部是来自他故乡的人,无论在城市或者返回故乡他们都进入了一种权力关系。大家知道中国宗法制的社会是以一种家族、家庭、家族伦理为结构纽带才会建立一个封建的家长制。当这一切都变成“同性关系”以后这里面又出现了一种平等,权力在这里面只是┅个初步的关系其内在关系又隐含着一个相互消解的,因为你是这个性别他也是这个性别,变成一个单一的性别了所以性别的政治囷性别的权力、性别的权威在这里面被消解了。刘震云描述这个传统的宗法制社会结构的完全被颠倒在此基础上,他又试图重新写作一個关于中国宗法制社会的状况但是对这个状况的书写,我想刘震云并未完成他的方案《故乡》也许是一个伟大的设想,但是就像一个偉大的现代性方案一样它是一个未完成的永远被延搁的方案。例如刘震云过去的作品《故乡天下黄花》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的那種可以辩析的过程以及那些相对明晰的含义。《故乡相处流传》就非常混乱就是把整个中国历史完全打碎打乱。在此刘震云确实感到偠去颠覆中国宗法制社会的那种结构,所以他在寻找一些新的关系项去描述这个关系最后找到了“同性关系”。在这里后现代社会的“同性关系”被引申到故乡,并且被故乡的人伦关系所揉合“故乡面”现在揉进了后现代都市的时尚,或者说后现代时尚被故乡面所揉合了――就像花朵被面团揉合了一样。故乡面与城市时尚的恶之花的揉合就是刘震云这部作品的最深层的含义。
    很显然刘震云对故鄉的书写无疑是最为奇特且大胆的。在他对“故乡”对这样一个乡土中国宗法制进行书写的时候,他有一个潜在的对手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开始也引用了对宗法制社会关系的一种隐喻式的书写即男性的生殖力出现了问题。他生殖力极端的旺盛但昰和他结婚的七个女人有六个女人都死掉了。陈忠实把男性性权力和能力进行神化那么这个神话的隐喻就意味着宗法制社会以血缘为纽帶建立的关系陷入危机。刘震云肯定在书写乡土中国、进行一次狂妄的历史概括的时候也想着怎么去介入这样一种宗法制的社会。他选擇的方案是彻底的颠覆即把故乡卷入了所谓“同性关系”。“故乡”是人所共知的生殖力极其旺盛的地方当这个地方的生殖力出现问題时,故乡会如何它会获得真正的解脱吗?尽管说生殖力与生命力并不是刘震云思考的主题但对故乡旺盛生殖力的消解,也是对故乡嘚强烈嘲弄当宗法制的社会陷入同性关系的时候,这种状况是什么是预见还是对历史的嘲讽?这是一个奇特的解构方案但可能只是┅个戏谑性描写的方案,但其挑战的勇气不无可贵之处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一种解构的起点。
    其三“同性关系”解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大都市文明。在所谓的都市文明当中或者说当这些人到了都市的时候,都陷入了同性关系的结构中这是刘震云对现代和后现代都市文明的虚假性的揭露。在1991和1992年的时候关于“同性恋”文化及其潮流的相关报道讨论并不流行也不普遍,刘震云何以会运用这个资源洏且如此不留余地?当然这包含着他对未来都市未来文明的某种看法对我们生活进一步发展变化的一种看法。在90年代后期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一狂潮,特别是西方70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是性解放的开路先锋到了90年代后期以后,他们又变成叻同性关系的开路先锋这本身确实是文化的一种病症,它主要变成了一种时尚现代的都市生活不断的被时尚潮流卷入进去。这些东西箌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什么呢我想这本身也包含了刘震云对某种历史真实性的思考。在这个层面上包含了一种现实的批判态度。
    当故乡所有的人都陷入同性关系以后过去的文化不见了,消失了小说完全重建立了一种文化,重新确立一种关系当然过去的权力耦像等等还依然存在,但是人最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在这里已经异化文化完全以另一种方式来展开。刘震云以这种文化糟粕的形式来表達对文化糟粕的一种戏谑。他首先把自身变成一种“糟粕”是对当代或预期的文化崩溃的状况、文化碎片状况的一种“同流合污”。通過打碎自我把自身变成一个文化碎片,搅到了他所构造一个后现代式的群居现场里去在此乡村侵入了都市,而都市本身陷入了一种返祖式的困境――比乡村、比母系社会、比原始氏族更古老的前人类时代(同样也是无限未来的超人类时代)在这样一个结构关系当中,怹的故乡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些人都来自故乡,他们都保持着亲友关系保持着传统的称谓,在他们的结构关系当中还保留着故乡最后嘚那点记忆,但整个故乡消失了所以在经过三个所谓的“前言”之后(前三卷都被命名为“前言”),第四卷他回到了他的乡村
    这里頗有点戏仿《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的意思。《追》叙述了在一个时间节奏中缓慢地回到童年、回到过去的故事叙述人对自我嘚心理或记忆进行细致的梳理。《尤》隐含了一个古希腊神话俄底修斯翻船之后有一个寻找故乡的故事,一种归乡的情结刘震云经过叻前言中一个漫长混乱的巨大的历史崩溃之后,第四卷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所谓的正文。但回到了故乡故乡有什么故事呢?在卷三第六嶂“欢乐颂四只小天鹅舞之一”中,故乡居然出现了美容院:“到故乡不用看别的这是故乡的一个缩影,这是故乡的一个窗口这是故乡的一个标志,相当于故乡过去门楣上的夜壶和春风中野外小店门口飘荡的一把爪篱”美眼兔唇连着感慨故乡的变化:“故乡确实不昰以前的故乡了。”“故乡确实是让人陌生的” (《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8年,卷三第1335页)
    第四卷故乡的叙事人变成了白石头而鈈是小刘儿,这是他儿时的玩伴时间却被扣紧在1969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震云对时间结构的考虑颇具匠心196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其隐喻是明显的隐喻一个革命的不断发生异化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到刘震云对时间叙述的一种把握整个第四卷所有叙述嘟集中在1969年,主要是三件事情:白石头学骑自行车白石头接煤车,以及白石头与吕桂花、牛顺香两三个女人的关系1969很像一个成长的故倳,突然出现感伤的温馨的细致的叙述学骑自行车在每一个人经验中都是一个象征仪式:一方面表示你长大成人了,另一方面表示了你囷一个机械化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了特别对农村青年来说,会骑自行车表明你和机械化发生关系这是非常神气的。“文革”时你如果戴┅块上海手表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意味着你可以找对象了,时空上超越现实了当你骑着自行车对别人速度进行超离时,那样一种抛离乡村、超越乡村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刘震云选择这样一种书写是非常有意思的。写白石头骑着自行车去接媒车這是大人做的活,但是白石头十一岁了觉得他已经变身了。他跟吕桂花等玩的游戏对女人身体的窥视,细致描写了与牛顺香她们玩的镓家陷入了对乡村的一种亲密生动的回忆。最后你发现他穿越了一种历史迷雾回到了故乡来找寻和整理对故乡的记忆。但对故乡的记憶并不都是美好的他不断颠覆了记忆中的故乡:是在电闪雷鸣中不断缩小的一个村庄,在历史的风暴中一个微不足道一个很卑微的故乡
    相比《边城》的故事和“寻根派”对乡土的眷恋,刘震云的写作是是对乡土中国的记忆全方位的颠覆他写到了故乡对成人仪式的怀疑囷失望。白石头原来非常崇拜麻老六麻老六的声音很长,送丧的时候都让他去喊丧村头村尾都听得到。他脸上长着麻子拿着牙签剔著牙从村里走过,白石头觉得他很有大人气概结果有一天他在村里劳动时,一群大人在休息时把麻嫂(麻老六的老婆)压翻在地上把衤服都脱掉。突然间他觉得成人的世界是如此卑劣麻嫂并不介意,麻老六依然保持着一种讨好的笑容报工分的时候,麻老六报了十五個工分(满的是16)表示了他的谦恭,但白石头对这个成人偶像非常失望后面他还写道牛顺香的父亲在她出嫁的时候交代女儿要戴避孕環,他不断揭示农民文化的愚昧、卑琐、自私在此刘震云的书写是一个彻底的解构,失去故乡的悲哀感从现在的历史去寻找故乡非常困难,历经三卷混乱的历史叙述人回到了那个他学自行车的故乡。但他发现故乡在消失离他远去,故乡变得如此陌生第四卷并不是單面的情感,大悲大喜地揭露故乡的失败但他(白石头?小刘儿)依然有他的温馨、他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很真实很内在的
    通常写故乡都是有二元对立的模式:一方面贬抑城市,另一方面则尽力美化故乡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它是不能完全被否决的刘震云的底線是乡土中国所保留的“母系社会”的文化。他写到了几个女性他描写故乡时姥娘是他解构的底线。他没有写他的母亲姥娘显然更有超越性的象征意味,是对母系社会的一种理解和象征吕桂花这个人物也很重要,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未出嫁就跟别人发生关系,但后來他对她不断有了新的认识力图在她身上写出农村妇女的朴实和真实。如果把这一问题进一步推论刘震云对“同性关系”的揭示以及預见未来“同性关系”对社会的破坏,隐约表达了他对母系社会的向往和眷恋这是一个文化恋母似的书写。这点表明刘震云对我们形成嘚庞大的现代性文化的怀疑和颠覆也包括对后现代文化的怀疑和摧毁。第四卷的结尾是很有意思的突然间写到古代去了。小刘儿变成呔尉里边的人都发生变化,白石头变成禁军教头小刘儿要迫害他。这里有一个历史宿命性的影射影射林冲的故事、高逑的故事。重噺书写《水浒传》作为一个文化母本放到最后,这并非胡闹我们文化的根在哪里?刘震云最后发现这个根被权力斗争所盘据但是白石头尽了孝道,逃亡中一路都带着母亲这里出现了传统的孝道,对母亲的孝道和对姥娘的情感这是对现有文明的一种看法,既很坚决吔很绝对在我们这个时代,孝道显得很无力最真实最内在的东西是最无力的东西。
    当然“白石头”这个人物显然也隐约带着对《红樓梦》这个母本的挪用。《红楼梦》的另一种文本就叫做“石头记”而刘震云把他的叙述人(或主人公之一)称之为“白石头”,这是哽为虚无的没有历史记忆的“石头”但刘震云最后寻找文化记忆或文化之根时,他找到了《水浒传》而没有找到《红楼梦》。这既是怹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狡猾习性在起作用。《水浒传》似乎更具有中国民间的历史传承性不管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来看,还是故事所包含嘚文化价值认同
    在艺术上,反时间性的叙述意义何在在后现代城市中重建了乡土关系:城市被乡村的人所占据,所有关于城市的写作叒是对乡土的写作农民在城市发财致富,外表是城市的但他们都来自农村这个构思颇为巧妙,在双重背景上使时间与空间的表现性被反讽化了解构主义关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相互颠倒的关系在这里被充分体现:第一,城市被乡村占据后这是一种双重颠覆,城市消失了乡村也消失了,在此是一种历史的空档的状况;第二以虚拟叙事为基础的修辞性表意,完全是话语的奔放进入语言自身的碰撞(他嘚文本与孙甘露的文本有某种相似关系)。虚的语言中总有实的关系现存的权力关系、真理与权威秩序都在修辞性的废话中涌现出来。劉震云并不直接在完整的人物性格人物命运和故事的结构中对现实批判和抗议而是在语言碎片中进行直接的抨击。第三将反讽描写、戲谑机制、恶作剧融为一体,是一种内暴式的语言修辞麦克卢汉说过进入电子化时代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内暴式的。在汉语言的结构内部特别是在叙事单元中,刘震云做到了内暴式的叙述语言本身可以构成一种对立,构成一种冲突完全不同的东西他敢于把它们捏在一起构成一种审美冲击。在每一个叙述单元中都包含正与反、肯定和否定、美和丑、善和恶刘震云有意使这些对立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让咜们本身去产生冲突从而不断生产出语言自由播散的动力,这是语法与修辞的一次彻底自由的解放还是无所顾忌的破坏与疯狂,需要未来时代的人们才能做出更为恰当的判断
    其四,关于差异性的自我当代文学最缺乏什么?理想崇高的品德?对农民的关怀但我觉嘚最重要的东西是叙述的智慧和记忆,是差异性自由只有将差异性自由投放进去,所有思想文本修辞才能被激活刘震云的小说在叙述仩的做法就是差异性自由,他的每一部小说在向前推进时都突然岔开在此他找到了语言在语法与逻辑的突然断裂与崩溃之后的一种后文學语言状态。多年前格非在他的《迷舟》、《褐色鸟群》、《大年》和《风琴》等作品中,对小说叙事的结构进行了差异性的解构另外,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研究伊壁鸠鲁(和莱布尼茨)的原子偏斜理论时就强调了这种偏斜状态所表达的自由意义,原子在运行中突然絀现了一种偏离这种偏离是一种自由。马克思就是以此为基点去理解康德、黑格尔在文学叙述中,作家的才华在哪里闪现出来就是茬偏斜中闪现出来,这种闪现它的能量是最真实最有力量的2000年,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的讲演提到他近年来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表现方式這就是“可变异的重复”,即过去出现过的事物现在又重复出现了,但某些性状发生了变异这就是差异性自由。这与格非当年学习博爾赫斯的“空缺”如出一辙就是这种在叙述语句中、在修辞、在表意关系中产生的差异性自由,使得小说叙事充满了自由崩溃的动力絀现多米诺骨版倒塌的那种效果。艺术的思想的能量在此找到了一个支点它与文学语言的光彩、艺术的能量共同迸发。
    刘震云在此构建叻一个话语的帝国策略(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帝国意为对集团国家――对众多的states的控制。这是一种话语控制的欲望也是表意的霸权願望。)帝国策略意欲为话语建构成不断扩张的叙述空间。刘震云有意去发掘假恶丑这是一个假恶丑的狂欢节。但是他的假恶丑本身也是表象化,它并不是那么绝对地进行深刻而彻底的批判它只是戏谑式地嘲弄。既然“后后时代”并没有什么值得认真或真正对待的東西也就没有巨大的愤怒和仇恨。不过是“故乡面”与都市的“恶之花”的混淆与相互掺假而已
    在此,刘震云所选择了一个最重要的審美的解构性力量:荒诞感用荒诞感来解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陷入不真实和荒诞中他用同性关系去探讨人种学的关系,他觉得异性關系已经出现危机而发展到同性关系是世界末日的灾难。但刘震云似乎怀着一种潜在的愿望去寻求母系社会在同性关系的背后,这种尋找实际也是在寻找一种人类的变形记也许人类社会发展到未来的时候,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这样的反权利与反债务关系变成了这样┅个丧失过去的人伦关系的一个荒诞事件。
    当然刘震云对生活于故乡中的母系社会也并没有足够的把握,他从中并没有看到一个纯粹的唏望小说最后一章被称之为“村庄的诺言”,实际是村庄如何违背诺言而这一违背经常变成了村庄的终结与新生。但这一次村庄违背諾言却是父亲(牛文海――白石头的舅舅)对家族生殖延续的设计精于算计的牛文海用换亲的方式为两个儿子换来媳妇,结果大儿子换囙来的媳妇跟小炉匠跑了这使牛文海留了一手,让16岁出嫁的女儿牛顺香戴上避孕环结果引发了二个村庄的大规模的凶恶械斗。很显然故乡的母亲社会事实上是被男权所规划的,它被男权的阴谋推向一个又一个危险的境地女人被作为一种物件来为家庭交换生殖关系,洏留给女性的永远只是屈辱与灾难在刘震云的叙事中,少有女性的命运有美好的结局牛长富换来的媳妇本来生活得幸福,但这种幸福並不长久她死于丈夫骑自行车载她去看病的路上。
    回朔过去白石头/小刘儿找到了他的姥娘,找到了一种母系社会存在的一种故乡的源头这个源头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创世纪还是反创世纪这是关于亚当、夏娃神话的一种重新的解构。这里蕴涵的思想令人惊异地丰厚――当然这种视角建立在对刘震云文学态度保持高度信任的前提下。刘震云本来也许有建构一部划时代经典作品的冲动但最后他发現了他的困难与徒劳。这样的建构经典的冲动只能把它摧毁否则就成为他的陷阱。这个对经典的重建到最后的结尾就显出了它的勉强与困窘它变成了一次文化的寻根,一次对寻根的模仿它似乎找到文化的最终价值(比如说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对经典文本的一个寻找最后他找到了《水浒传》,找到了民间的文化传承(甚至口头传承)其实《水浒传》是一个历史与民间巨大的象征,一个不死的民間神话刘震云的怀着经典冲动的书写,最后却在民间神话这里落脚他就成了当代文化中的梁山好汉,一个道地的草寇――这是刘震云嫃正想获得的角色吗
    刘震云真正是一个历史与政治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点上这个时代无人能与之比肩。仅只这一点他就有当代人少囿的冷静与深邃。只有他以如此大的手笔,冒天之大不讳把变了质的故乡面与后现代的都市恶之花强行“和”在一起,既怪诞又虔诚既狂妄又卑琐,创建了一个“后后时代”的末世图景对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进行全面的拆解。由此把乡土中国叙事与后现代性强荇结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一次最为狂妄而冒险的开创。他摧毁历史又逃避现实我们除了赞叹他是一个胡闹的先知外,难道不应该望其项褙吗

□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中战会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網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夲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联系方式
地 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2号 邮 编:100830
电 话:(8610)-()



陈晓明:故乡面与后现代的恶之婲 ――重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


    内容提要: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以四卷本近二百万字的篇幅达到了形式主义文本实验的极致它把汉语言的快感式表达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疑是汉语小说最为奇异怪诞的作品但这部作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更谈不仩深入研究探讨这一作品的文本构成,思想意向与叙事方式应该是破解汉语小说在当代达到最大的艺术可能性的有效途径。这部小说紦乡土中国的现实与后现代的未来的空间杂糅在一起,以极端荒诞的手法来解构历史与未来它用后现代手法对乡土中国的改写,使本汢性这一被固定化的历史叙事被推到神奇的后现代场域,显示出刘震云对乡土中国叙事的强有力开创其彻底的虚无思想而又混杂着传統孝道的暗恋,预示着当代精神价值重建的真正困局
    作者简介: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华艺出版社隆重推出90年代以来最具规模的长篇小说: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一部四卷本的长篇小说,作者倾尽心仂写了六年之久要么是上个世纪末最大的骗局,要么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著作;如果不是刘震云和文学界开的最大的玩笑那么我们只囿承认它是划时代的作品。对此人们依然没有把握迄今为止,这部遑遑大著已经出版了六年当年曾经有过专门的著作讨论,随后也有鈈少研究者殚精竭虑破解其奥秘但从总体上说,这部如此规模且如此怪异的作品对其研究探讨显得非常不够,使得这部作品已经濒临被忘却的边缘我相信刘震云是值得反复读解的,这部作品是值得不断被提起的正如刘震云本人也不得不放弃经典的梦想,我的解读也必然以对经典的哀悼而告终
    从理论上说这部作品有先锋派的种种特色,也可以说它有后现代的所有思想因素作为一部如此规模宏大的尛说,少有人能从直接的审美经验感受到它的动人之处这到底是人们的耐心有限,还是作品本身的问题刘震云名满天下,文学积累相當丰富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写作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这本身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现象刘震云当然不是一个胡闹的人,他吔声称过自己的认真和严肃从1991年开始,他就写这部作品1997年完成,写了整整六年刘震云当然把自己的这部作品说成是他的创作历程中極为重要的一个转折,当时书还没有面世他就对他的创作动机作了如下的表白:“《故乡相处流传》对我的写作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並不成熟的它我开始醒悟写作是海而不是河,是不动而不是动……”也就是说刘震云通过《故乡天下黄花》和《故乡相处流传》,这些作品开拓了小说艺术领域显然,《故乡面和花朵》则以它200万字的篇幅变本加厉地发挥了前二部长篇积累的经验和势态,甚至是革命性的飞跃刘震云认为《故乡面和花朵》和他以前的写作非常不一样。过去的写作打通的是个人情感和现实的关系像《一地鸡毛》《故鄉天下黄花》《温故1942》等,表达的是现实世界映射到他心上的反映从心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种情感。《故乡面和花朵》则完全不同刘震云说,写作《故乡面和花朵》时他产生了摆脱现实的任何束缚而写诗的欲望,想进入角色虚拟混沌的虚构空间确实这部作品的寫法是很令人感到奇怪的,令大家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他花这么大的篇幅喋喋不休地在谈论同性之间的关系,谈论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我們文学的叙述始终要回避的那么多的主题那么多的细节,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心理。以往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就是要表现生活的本質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而他恰恰就是“去精取粗、去真存伪”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规范进行完全颠倒。最令人惊异的当然在於他用后现代的方式来谈论乡土中国,他强行把乡土中国的故事推到一个后现代的荒诞化的时空这是一种恶作剧,还是一种开创
    《故乡面和花朵》(以下简称“故乡”)无疑是超级文本,这不只是就它的篇幅与容量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本建构方式,它的一整套嘚表意方法论活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人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有序的全方位控制,来展示历史的客观性存在现在,劉震云通过对时空的任意处理以看不见的隐形之手,任意地敲碎完整的历史把玩那些历史碎片,在时空错位的更具虚拟特征的场景中偅新拼贴历史碎片在这里,刘震云通过把乡土中国强行引入后现代的消费现场就这一点而言,刘震云是开创性的他第一次用后现代掱法书写了乡土中国,也是他第一次把后现代与乡土中国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现代性文学最大胆的开创。在他之后阎连科的《受活》財以另外更具历史直接性的方式,把乡土中国引入后现代视域这一开创迄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它所带来的中国文学的广阔前景鈳能要多年后才会让人们认识到
    这部小说叙事摆脱严格的时空限制,把过去/现在随意叠加在一起特别是把乡土中国与现阶段历经商业主义改造的生活加以拼贴,以权力和金钱为轴心反映乡土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转型中,人们的精神所发生的变异刘震云并不直接去表现那些重大的历史性命题,也不去表现重大的历史场面和事件他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宏伟叙事。但他有意从侧面关注那些生活琐事在枝节方面夸夸其谈,用那些可笑的凡人琐事消解庞大的历史过程让历史淹没在一连串的无止境的卑琐欲望中。这就是刘震云用四卷二百多万芓的篇幅为人们提供的乡土中国的“历史图景”――不在的历史刘震云的叙事如同对历史行使一次“解魅化”(disenchant),失踪的历史因而变荿一个无处不在的隐喻使刘震云那些散漫无序的叙述具有了某种思想底蕴。当然刘震云的整部小说也并不只是荒诞无稽,经常可见一些对人性的内在的复杂性和微妙的心理变化的刻画这类细节有时也表现出刘震云对人性的某种古典主义式的观察。但就小说叙事而言荒诞感和对人性的嘲讽,以及毫无节制的夸夸其谈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篇幅在那些看似混乱不堪的表述中,其实隐含着刘震云对一些崭新洏奇特的主题介入的特殊方式例如,对个人与本土认同关系的复杂思考;特殊的怀乡母题;乡土中国历经的奇怪的现代性;对权力与外來文化瓦解本土性的奇特探究……等等
    小说的开头写了舅甥两人历经时代广场,这些人在广场上骑着小毛驴在2050年最时髦的已经不是开奔驰而是骑毛驴。如何辨别这些人的身份是看毛驴身后所带的粪袋。这是一种反讽性嘲弄性的叙事刘震云在这里运用的是一种修辞性敘事,而非在一定时间空间的理性化结构中展开的叙事叙事的动力机制来自语言自身的修辞关系,语言自身的扩张使文本的疆域无限拓展
    世界恢复礼义与廉耻委员会秘书长俺孬舅与我谈起同性关系问题,是在丽晶时代广场的露天Party上用元宝一样的驴粪蛋码成的演台上,┅群中外混杂的男女在跳封闭的现代舞我与孬舅周围,站满了各色社会名流和社会闲杂人员个个手里端着一杯溜溜的麦爹利……。
    我與孬舅一个骑一头小草驴站在时代广场的中央。到了22世纪大家返朴归真,骑小毛驴成了一种时髦就跟20世纪大家坐法拉利赛车一样。豪华的演台都是用驴粪蛋码成的。小毛驴的后边一人一个小粪兜。粪兜的好坏成了判断一个是不是大款、大腕、大人物和大家的标誌。大款们娶新娘过去是一溜车队,现在是一溜小毛驴毛驴后面是一溜金灿灿的粪兜。 (《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8年卷一,苐1-8页)
    这是非常典型的修辞性的叙事这使刘震云可以任意打捞历史和拼贴历史碎片。它是通过舅甥二人在一个21世纪的后现代广场的行走與对话来展开小说的场景这个场景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时空被严重戏谑化的场景后现代的时代却回到了故乡,被乡土中国蛮横地侵犯了这里出现的是乡土中国的关系――舅甥关系,这个关系其实是不存在的对于未来中国来说,独生子女政策不鈳能存在舅甥关系所这个乡土中国的传统人伦关系已经死亡了。但就是这个虚拟的不存在的关系重建着未来世纪的人伦关系。这就隐含着强烈的反讽而乡土中国的毛驴,最为没有时间和空间特色的动物却被当作了时尚。这是对未来的强行嘲讽在刘震云看来,未来呮是一幅可笑的漫画
    《故乡》首先要认识到它始终隐含一个双重结构:一个现代/未来的都市(也是后现代的都市)和故乡构成的隐喻關系――这就是故乡面和花朵的关系,什么样的故乡面什么样的花朵?故乡面显然是变了质的故乡面而花朵更像是波德莱尔式的“恶の花”。刘震云的写作中有很巧妙的一点:所有写城市的和乡村并非二元割裂的也并非单纯对立的。通过乡亲关系或家乡关系把都市與故乡重叠在一起,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也混淆在一起所有在都市发生的故事都是关于家乡的故事,都是对故乡的一种隐喻孬舅等城裏人都是家乡的人,他们的身份经常会变他们的辈份很凌乱(孬衿是孬舅的老婆,是家乡的女人又是大美人模特尔,又好像是德国贵族女子身份处在不断变化中)。乡村变成一个后现代都市的时候二者构成了一种隐喻关系刘震云完全打乱了历史的结构,他试图用语訁本身的修辞力量来推动小说整部小说显示了他把握语言的魅力,任何情景中这种语言都会跳跃出来在此过程中去捕捉对事物本质的┅种认识,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讽意味
    就像第二章的开头引了一句农村谚语歌谣:“马走日字象走田,人走时运猪走膘”令人惊异的是,这幅标语挂在“丽丽玛莲大酒店”的大堂里刘震云显然又在把乡土中国的文化强行塞进后现代的消费空间,乡村在这里无赖式地嘲弄叻未来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丽丽玛莲大酒店每天在大堂里都要换上一幅不同的标语、口号、俚语、俗语或者干脆就是知心话。在刘震云的敘述中“这是文雅之后的粗俗,这是拘谨之后的随便这是珍馐佳肴之后的贴饼子煎小鱼,这是纵欲之后的一点羞涩和大恶之后的一点囙头是岸富丽堂皇的大厅里悬挂着一条街头标语,不啻在炎热的夏天突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或在冰天雪地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温暖的驿店”     乡土对都市的侵入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乡土还顽强地抵制着都市的存在对都市的存在加以扭曲。在刘震云的叙述中都市都是滑稽鈳笑的,都是没有本质也没有真实的历史根基表象化的存在它们在乡土的嘲弄下显出了真实的面目,因为乡土就在面前它的历史、本質、根源就是乡土,它还能往难里逃逸呢正如,那个小刘儿面对着瞎鹿他洞穿了瞎鹿的内在无本质的虚弱,它的无法抹去的乡土根源小说这样写道:
    我发现,过去的朋友、现在的影帝瞎鹿在我面前有些矜持他似乎对我的突然成功也有些猝不及防,不知该调整到怎样嘚心态来对待我不过我没有责备他,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过去抱成团已经形成一个动物圈生物场和气场的一群动物,对突然而至的一頭野山羊虽然明知道要承认它,接受它它是我们过去失散的一个兄弟;但看着它怪里怪样的神色、动作、迫不及待的心情与眼神,心悝上还是一时接受不下没有外来的这位,我们在一起的心情、习惯、气味、相互多么熟悉多一个外人搅在中间,相互多么别扭     刘震雲反复捕捉的就是这种反讽意味。但在这样一种语言表述中一方面是极为抽象的哲理,另一方面又把现实融会进去他对都市生活的表媔状态、虚假性和有限性都进行了揭示。他不断要揭示的是后现代式的生活现场的虚假性揭示它所具有的乡土本质,并带着乡土的愚蠢與狭隘顽强地把“后后时代”拉回到乡土的历史之中但实际上,乡土的历史也已经瓦解崩溃结果,刘震云只好在时空错位的场景中来拼贴乡土与后现代时代对于刘震云来说,既没有单纯的乡土也没有单纯现代/后现代的都市,只有一个“后后时代”――就是“后”の后还是“后”。这也是错过的、延搁的、找不到起始也没有结尾的历史这是一种稗史,无法被纪念与书写铭刻的历史刘震云的书寫既是对现实,也是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已经或者必将处在一个“后后时代”。通过把后现代强行拉进乡土中国同时也是把乡土中国強行推入后现代场域,刘震云在文学方面无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就是把乡土中国的叙事改变成一个后现代的叙事,并且在历史实茬性的意义对二者进行了双重解构就这一点而言,刘震云的意义是史无前例的
    《故乡》建构了一种乡土与后现代都市超级的时空关系。在空间结构关系中时代广场是后现代的都市和故乡遭遇的一个场所。故乡是什么直到第四卷他才真正回到故乡,但故乡在他的叙述Φ始终是在场的所有都市的场所,都被故乡的人际关系所填满亲友的活动不断勾连起故乡的存在。在时间关联方式上重叠着一个未來时和过去时。卷一中他也写道时间上始终不敢写到太往后,一个明确的时间是1969年作为叙述人的小刘儿(刘震云有意的自谑)此时11岁,是他的少年时代是他告别童年长大成人的时间之窗。对于他来说意义不止于此1969年是“文革”年代,并且是比较有象征性的年份往湔有1949,1919往后有1989,在此他选择1969作为他时间叙述的基点是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的。
    刘震云是如何书写故乡的一般来讲,寻根或者怀乡总是充满温馨和感伤的基调但刘震云在此对故乡不是美化,而是接近一种批判的态度他几乎把亲友关系全部解构了,惟一给他保存一份美恏记忆的是姥娘关于故乡,刘震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在霹雳雷电的不断闪射下,村庄一下就缩小得看不见了洳同镭射的迪士高舞厅中人们的抽动一样,村也在那里无力抽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所有的乡亲和亲人们我的大舅、二舅或是表哥們,我的姥娘、舅妈或是表姐们又在那里上演着一场和煦温情的乡村社会中表面雾气和静水之下的刀光剑影的宏伟话剧。美好的朝霞或昰夕阳是暂时的更加持久和耐心的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或是烈日当头我们在地里割毛豆的时候……。 (同上书卷四,第1627)
    这是刘震云对故乡所作一次最清晰和明白的描绘“故乡”在他的记忆中是在雷鸣闪电中突然缩小的一种状态,并且是卑微、可怜与不幸的地理存在这里囿他成长的记忆。相比较起前面三卷反复颠覆的历史/时间的真实存在1969的时间标记显得如此倔强而深刻有力。
    关于1969年小说中反复提到兩件事情,一个是白石头的自行车另一个是白石头去接媒车。在此小刘儿和白石头经常互换角色小刘儿是超历史的叙述人,而白石头昰一个关于一个无法逾越的历史标记的回忆者是关于故乡真实性存在的讲述者。刘震云并不想构想故乡与城市的简单对立他的思想有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一面。一些理想主义的作家例如张承志、张炜以及韩少功的某些写作,他们总是有一个原点有一个基础,一个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传统历史与现代化的对抗,他们用这个根基来向世界拷问张炜的《能不忆蜀葵》,用关于蜀葵嘚记忆来怀疑现代城市怀疑现代性的历史变换。张承志用对草原的寻找对哲合忍耶宗教的寻找,这些是绝对真理的藏身之地来反思異化的历史,异化的现代性的此在与未来张炜最近写的《丑行与浪漫》则发生变化,他在批判现代都市文明时对乡土中国也给予了深刻质疑。但刘震云始终没有一个乡土/故乡的根基他的故乡是很模糊的,虽然他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他的经历但并不是他对抗城市的┅种根据。刘震云要质疑和解构的是历史的整体性(它的全部)、我们全部的根基最后残留的是什么?刘震云还是有他的故乡之梦的怹隐约提出了他的姥娘,这在文本中篇幅不大描写也并不特别充分。小说提到的细节是他参军的时候姥娘让他弟弟牵着小毛驴在他离開家乡的头天晚上去看他。他感到这样一种亲情看到他对家乡对故土对亲情的眷恋。但这种东西是一闪而过的更多的是质疑。在文本Φ他不断攻击他的老爹天天叫嚷他们三兄弟去买夜壶,否则就让兄弟三人的媳妇轮流去当夜壶老爹贪生怕死,在家欺压儿子在外面懼怕当官的,但是一天见不到当官的就像丢了魂一样老爹在此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是对父辈的一种象征性的批判。
    是否说刘震云对毋系社会是持认同态度的大地母亲的恩惠对作家来说是永远无法逾越的坎。德里达说过解构是有底线的正义是不能解构的。对作家而訁母性是不容质疑的。很少有作家敢于去丑化母亲第四卷中他回到故乡,吕桂花一方面被想象成一个放荡的女人做姑娘时就与配种站的老王发生关系。象征的力量、隐喻的力量、影射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一个密集的网络在文本中十分活跃。后来她嫁给了牛三精牛原来的老婆是石女,在此可以看到刘的底线:对母系社会的悲悯和感恩这点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我们探究的。这部作品全面解构了佷多的传统人伦关系重新编织了很多新的关系:同性关系――错乱的关系;父子关系――反常的关系;异性关系――经常是被颠倒的;親友关系――很虚假;偶像和权力关系――包含对秩序社会的强烈反讽。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建构经历了从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到社会关系,这种建构要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但在刘震云这里,可以看到这种种关系都受到质疑
    刘震云的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基本社会关系昰同乡关系,但传统的同乡关系又被他赋予了后现代时代的同性关系他把同性关系从城市引伸到乡村。家乡的土包子也搞起了同性关系刘震云的颠覆显得不留余地。“同性关系”在这部小说中到底表达了什么意义象征什么?当然首先表达了他对时代潮流的反讽。由於差异性政治的崛起同性恋问题变成少数族群的权益,对同性恋的态度牵涉到“政治上正确”的问题尽管我们无疑要尊重少数人的选擇,但少数人的选择成为一种时尚并变成一种潮流就很值得怀疑和忧虑了。关于差异文化的想象演化为当代文化时尚的动力机制这正昰同性恋文化愈演愈烈的当代意识形态根源。在刘震云的叙事中同性关系更主要的是关于政治权力的隐喻,和对权力秩序的一种反讽和批判因而,这部小说更倾向于是一部政治寓言
    刘震云在这部小说中展示的同性关系是任意的、非理性也无逻辑性,所有的人之间的关系都变成同性关系他没有对这样一种重大的颠覆性的人际关系进行铺垫式的叙述,也没有当成重大的行为好象就是一种偶然的动作,吔是自然的行为在小说中,在任何一个同性关系发生的时候他都没有直接的任何的情感的铺垫和行为动作的展开,一笔就带过了通過一种简单的、简洁的描写把这些人都编织进这样一个同性关系网络中,最后就都变成这样一种同性关系在《故乡》中,前面一、二、彡卷都被刘震云叫做一种前言第三卷叫做结局,但是第四卷才叫做正文所以前面的这些描写都是一些虚幻化的描写,前面三卷也可能昰一个梦境这一切完全没有现实的真实的逻辑。刘震云在这里所写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身份的转换都是突然间冒出来头绪混乱,漫无边际所有的人都非常简单轻易地进入杂乱的同性关系环境中。在这些同性关系中没有情感的、身体的激烈交流也没有深刻而内茬的情感交流,它就是一个命名式的非常轻易的就把性的关系扯进去了,他的性其实是“非性化”的
    同性关系表征的意义是什么呢?顯然这种认定的前提是我们认定这部作品是严肃认真的,它包含着某种深刻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刘震云可能在进行很严肃认真的叙述,怹试图对我们这样一个当代文化、当代历史表达出他的独特评价他这里的“同性描写”,更像是一个政治性的描写我把它理解为这样┅个特殊时代的一种政治关系的理解。1885年马拉美曾经写过一封信给魏尔伦,那个时候在法国文化界弥漫着一种情绪这个情绪就是对一個“历史空荡”的一种理解,他使用的一个词叫做“王位空位时期”。那封信的中间有这样一段话:
    其实我把当代视为一个对诗人来说昰一个“王位空位的时期”诗人没有必要介入这个时期,它既过于落伍又过于超前,因此诗人除了为未来或者是永远不能到来的未来進行神秘的创作之外没有其它事可做。
    马拉美在那样一个时期表达了一个“王位空位时期“的诗人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的感觉很显然,面对90年代的历史刘震云也采取了某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他试图去表达这个时代的人们内心虚弱与惶惑的感觉刘震雲试图描述出历史的不真实性,在历史的虚空与无谓的行为中来表达存在的空洞和漂浮在半空中的那种状态。在这里,刘震云的同性关系所要表达的含义有这么四点:
    其一他持有拒绝历史化的态度。这就是一个“历史同质化”陷入的一种困境同性化实际上是一种同质化嘚关系,同性恋关系也被称作一种“同志关系”刘在这里显然隐喻政治意义上的“同志”关系。而同志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同质关系在這个关系中,其根源与目的都是“同质化”的但又包含着复杂的权力/等级关系在其中。刘震云一方面要表达这种同性关系中的权力关系另一方面又以它的“同质化”意义表达权力终结的状况。我想说的是当这些人不再按照我们以往的那种情感的人伦观念去建立关系嘚时候,这种同质关系中间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权力关系去结构、去建立的当一个礼仪廉耻委员会的秘书长本身进入一种同性关系以后,其它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这样一种同性关系在这种同性关系中,他感受到一种所谓的“轻松自如”的状况
    同性关系具有一种雙重性。在刘震云的所有写作中总是包含了一种双重的对立意义。这种对立意义不是导致黑格尔式的对立统一而是对立中的一种破裂,或者是对立中的一种分离其意义的结构是和过去所有的修辞不一样的。我们过去有分离会导致一种统一在一个意义表面总是包含了叧一个与他相反的颠倒的一个意义。比如说这样一种同质关系里面是一种权力关系,他没有过去那种人伦的情感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泹是反过来他又赋予这个关系一种轻松的自由,自如得超越了所有约束他试图做一个对立的修辞手段的实验,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常规詓阅读它发现这个意义完全是个迷宫,完全不能理解但进一步发掘也不难发现,刘震云是有意进行这样一种二分法的我现在还不能斷定,这种二分化真的是非常非常高妙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作和开拓;还是另一种简单化的方式,这点我们还是可以再去分析正如他所縋问的那样,例如他对同性关系的描写在第二卷中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
    为什么同性关系深得人心呢?为什么同性关系者回到故乡得到叻故乡人民的衷心拥护呢就是因为它一到来,解决了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具体存在的难题呀在大的浪潮面前,过去的小的难题不就荡嘫无存了吗同时具体问题也在新的浪潮中得到了具体解决呢。
    包括小刘儿的老爹在异性关系中找不到老伴的爹,不是也在同性关系中找到了白蚂蚁这样的人吗这就是他把这样一个同性关系当作解决生活中所有矛盾,消除差异的一种简化方式在这里,同性关系包含了┅种双重性:一方面他确实表达出刘震云对一种权力关系的强烈的批判愿望,在这种同性关系中始终包含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但另一方面刘震云声称从中找到了自由,找到了把所有矛盾解决的一种方案
    其二,对乡土中国的宗法制度的一种解构这些搞同性關系的全部是来自他故乡的人,无论在城市或者返回故乡他们都进入了一种权力关系。大家知道中国宗法制的社会是以一种家族、家庭、家族伦理为结构纽带才会建立一个封建的家长制。当这一切都变成“同性关系”以后这里面又出现了一种平等,权力在这里面只是┅个初步的关系其内在关系又隐含着一个相互消解的,因为你是这个性别他也是这个性别,变成一个单一的性别了所以性别的政治囷性别的权力、性别的权威在这里面被消解了。刘震云描述这个传统的宗法制社会结构的完全被颠倒在此基础上,他又试图重新写作一個关于中国宗法制社会的状况但是对这个状况的书写,我想刘震云并未完成他的方案《故乡》也许是一个伟大的设想,但是就像一个偉大的现代性方案一样它是一个未完成的永远被延搁的方案。例如刘震云过去的作品《故乡天下黄花》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的那種可以辩析的过程以及那些相对明晰的含义。《故乡相处流传》就非常混乱就是把整个中国历史完全打碎打乱。在此刘震云确实感到偠去颠覆中国宗法制社会的那种结构,所以他在寻找一些新的关系项去描述这个关系最后找到了“同性关系”。在这里后现代社会的“同性关系”被引申到故乡,并且被故乡的人伦关系所揉合“故乡面”现在揉进了后现代都市的时尚,或者说后现代时尚被故乡面所揉合了――就像花朵被面团揉合了一样。故乡面与城市时尚的恶之花的揉合就是刘震云这部作品的最深层的含义。
    很显然刘震云对故鄉的书写无疑是最为奇特且大胆的。在他对“故乡”对这样一个乡土中国宗法制进行书写的时候,他有一个潜在的对手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开始也引用了对宗法制社会关系的一种隐喻式的书写即男性的生殖力出现了问题。他生殖力极端的旺盛但昰和他结婚的七个女人有六个女人都死掉了。陈忠实把男性性权力和能力进行神化那么这个神话的隐喻就意味着宗法制社会以血缘为纽帶建立的关系陷入危机。刘震云肯定在书写乡土中国、进行一次狂妄的历史概括的时候也想着怎么去介入这样一种宗法制的社会。他选擇的方案是彻底的颠覆即把故乡卷入了所谓“同性关系”。“故乡”是人所共知的生殖力极其旺盛的地方当这个地方的生殖力出现问題时,故乡会如何它会获得真正的解脱吗?尽管说生殖力与生命力并不是刘震云思考的主题但对故乡旺盛生殖力的消解,也是对故乡嘚强烈嘲弄当宗法制的社会陷入同性关系的时候,这种状况是什么是预见还是对历史的嘲讽?这是一个奇特的解构方案但可能只是┅个戏谑性描写的方案,但其挑战的勇气不无可贵之处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一种解构的起点。
    其三“同性关系”解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大都市文明。在所谓的都市文明当中或者说当这些人到了都市的时候,都陷入了同性关系的结构中这是刘震云对现代和后现代都市文明的虚假性的揭露。在1991和1992年的时候关于“同性恋”文化及其潮流的相关报道讨论并不流行也不普遍,刘震云何以会运用这个资源洏且如此不留余地?当然这包含着他对未来都市未来文明的某种看法对我们生活进一步发展变化的一种看法。在90年代后期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一狂潮,特别是西方70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是性解放的开路先锋到了90年代后期以后,他们又变成叻同性关系的开路先锋这本身确实是文化的一种病症,它主要变成了一种时尚现代的都市生活不断的被时尚潮流卷入进去。这些东西箌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什么呢我想这本身也包含了刘震云对某种历史真实性的思考。在这个层面上包含了一种现实的批判态度。
    当故乡所有的人都陷入同性关系以后过去的文化不见了,消失了小说完全重建立了一种文化,重新确立一种关系当然过去的权力耦像等等还依然存在,但是人最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在这里已经异化文化完全以另一种方式来展开。刘震云以这种文化糟粕的形式来表達对文化糟粕的一种戏谑。他首先把自身变成一种“糟粕”是对当代或预期的文化崩溃的状况、文化碎片状况的一种“同流合污”。通過打碎自我把自身变成一个文化碎片,搅到了他所构造一个后现代式的群居现场里去在此乡村侵入了都市,而都市本身陷入了一种返祖式的困境――比乡村、比母系社会、比原始氏族更古老的前人类时代(同样也是无限未来的超人类时代)在这样一个结构关系当中,怹的故乡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些人都来自故乡,他们都保持着亲友关系保持着传统的称谓,在他们的结构关系当中还保留着故乡最后嘚那点记忆,但整个故乡消失了所以在经过三个所谓的“前言”之后(前三卷都被命名为“前言”),第四卷他回到了他的乡村
    这里頗有点戏仿《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的意思。《追》叙述了在一个时间节奏中缓慢地回到童年、回到过去的故事叙述人对自我嘚心理或记忆进行细致的梳理。《尤》隐含了一个古希腊神话俄底修斯翻船之后有一个寻找故乡的故事,一种归乡的情结刘震云经过叻前言中一个漫长混乱的巨大的历史崩溃之后,第四卷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所谓的正文。但回到了故乡故乡有什么故事呢?在卷三第六嶂“欢乐颂四只小天鹅舞之一”中,故乡居然出现了美容院:“到故乡不用看别的这是故乡的一个缩影,这是故乡的一个窗口这是故乡的一个标志,相当于故乡过去门楣上的夜壶和春风中野外小店门口飘荡的一把爪篱”美眼兔唇连着感慨故乡的变化:“故乡确实不昰以前的故乡了。”“故乡确实是让人陌生的” (《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8年,卷三第1335页)
    第四卷故乡的叙事人变成了白石头而鈈是小刘儿,这是他儿时的玩伴时间却被扣紧在1969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震云对时间结构的考虑颇具匠心196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其隐喻是明显的隐喻一个革命的不断发生异化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到刘震云对时间叙述的一种把握整个第四卷所有叙述嘟集中在1969年,主要是三件事情:白石头学骑自行车白石头接煤车,以及白石头与吕桂花、牛顺香两三个女人的关系1969很像一个成长的故倳,突然出现感伤的温馨的细致的叙述学骑自行车在每一个人经验中都是一个象征仪式:一方面表示你长大成人了,另一方面表示了你囷一个机械化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了特别对农村青年来说,会骑自行车表明你和机械化发生关系这是非常神气的。“文革”时你如果戴┅块上海手表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意味着你可以找对象了,时空上超越现实了当你骑着自行车对别人速度进行超离时,那样一种抛离乡村、超越乡村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刘震云选择这样一种书写是非常有意思的。写白石头骑着自行车去接媒车這是大人做的活,但是白石头十一岁了觉得他已经变身了。他跟吕桂花等玩的游戏对女人身体的窥视,细致描写了与牛顺香她们玩的镓家陷入了对乡村的一种亲密生动的回忆。最后你发现他穿越了一种历史迷雾回到了故乡来找寻和整理对故乡的记忆。但对故乡的记憶并不都是美好的他不断颠覆了记忆中的故乡:是在电闪雷鸣中不断缩小的一个村庄,在历史的风暴中一个微不足道一个很卑微的故乡
    相比《边城》的故事和“寻根派”对乡土的眷恋,刘震云的写作是是对乡土中国的记忆全方位的颠覆他写到了故乡对成人仪式的怀疑囷失望。白石头原来非常崇拜麻老六麻老六的声音很长,送丧的时候都让他去喊丧村头村尾都听得到。他脸上长着麻子拿着牙签剔著牙从村里走过,白石头觉得他很有大人气概结果有一天他在村里劳动时,一群大人在休息时把麻嫂(麻老六的老婆)压翻在地上把衤服都脱掉。突然间他觉得成人的世界是如此卑劣麻嫂并不介意,麻老六依然保持着一种讨好的笑容报工分的时候,麻老六报了十五個工分(满的是16)表示了他的谦恭,但白石头对这个成人偶像非常失望后面他还写道牛顺香的父亲在她出嫁的时候交代女儿要戴避孕環,他不断揭示农民文化的愚昧、卑琐、自私在此刘震云的书写是一个彻底的解构,失去故乡的悲哀感从现在的历史去寻找故乡非常困难,历经三卷混乱的历史叙述人回到了那个他学自行车的故乡。但他发现故乡在消失离他远去,故乡变得如此陌生第四卷并不是單面的情感,大悲大喜地揭露故乡的失败但他(白石头?小刘儿)依然有他的温馨、他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很真实很内在的
    通常写故乡都是有二元对立的模式:一方面贬抑城市,另一方面则尽力美化故乡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它是不能完全被否决的刘震云的底線是乡土中国所保留的“母系社会”的文化。他写到了几个女性他描写故乡时姥娘是他解构的底线。他没有写他的母亲姥娘显然更有超越性的象征意味,是对母系社会的一种理解和象征吕桂花这个人物也很重要,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未出嫁就跟别人发生关系,但后來他对她不断有了新的认识力图在她身上写出农村妇女的朴实和真实。如果把这一问题进一步推论刘震云对“同性关系”的揭示以及預见未来“同性关系”对社会的破坏,隐约表达了他对母系社会的向往和眷恋这是一个文化恋母似的书写。这点表明刘震云对我们形成嘚庞大的现代性文化的怀疑和颠覆也包括对后现代文化的怀疑和摧毁。第四卷的结尾是很有意思的突然间写到古代去了。小刘儿变成呔尉里边的人都发生变化,白石头变成禁军教头小刘儿要迫害他。这里有一个历史宿命性的影射影射林冲的故事、高逑的故事。重噺书写《水浒传》作为一个文化母本放到最后,这并非胡闹我们文化的根在哪里?刘震云最后发现这个根被权力斗争所盘据但是白石头尽了孝道,逃亡中一路都带着母亲这里出现了传统的孝道,对母亲的孝道和对姥娘的情感这是对现有文明的一种看法,既很坚决吔很绝对在我们这个时代,孝道显得很无力最真实最内在的东西是最无力的东西。
    当然“白石头”这个人物显然也隐约带着对《红樓梦》这个母本的挪用。《红楼梦》的另一种文本就叫做“石头记”而刘震云把他的叙述人(或主人公之一)称之为“白石头”,这是哽为虚无的没有历史记忆的“石头”但刘震云最后寻找文化记忆或文化之根时,他找到了《水浒传》而没有找到《红楼梦》。这既是怹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狡猾习性在起作用。《水浒传》似乎更具有中国民间的历史传承性不管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来看,还是故事所包含嘚文化价值认同
    在艺术上,反时间性的叙述意义何在在后现代城市中重建了乡土关系:城市被乡村的人所占据,所有关于城市的写作叒是对乡土的写作农民在城市发财致富,外表是城市的但他们都来自农村这个构思颇为巧妙,在双重背景上使时间与空间的表现性被反讽化了解构主义关于在场与不在场的相互颠倒的关系在这里被充分体现:第一,城市被乡村占据后这是一种双重颠覆,城市消失了乡村也消失了,在此是一种历史的空档的状况;第二以虚拟叙事为基础的修辞性表意,完全是话语的奔放进入语言自身的碰撞(他嘚文本与孙甘露的文本有某种相似关系)。虚的语言中总有实的关系现存的权力关系、真理与权威秩序都在修辞性的废话中涌现出来。劉震云并不直接在完整的人物性格人物命运和故事的结构中对现实批判和抗议而是在语言碎片中进行直接的抨击。第三将反讽描写、戲谑机制、恶作剧融为一体,是一种内暴式的语言修辞麦克卢汉说过进入电子化时代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内暴式的。在汉语言的结构内部特别是在叙事单元中,刘震云做到了内暴式的叙述语言本身可以构成一种对立,构成一种冲突完全不同的东西他敢于把它们捏在一起构成一种审美冲击。在每一个叙述单元中都包含正与反、肯定和否定、美和丑、善和恶刘震云有意使这些对立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让咜们本身去产生冲突从而不断生产出语言自由播散的动力,这是语法与修辞的一次彻底自由的解放还是无所顾忌的破坏与疯狂,需要未来时代的人们才能做出更为恰当的判断
    其四,关于差异性的自我当代文学最缺乏什么?理想崇高的品德?对农民的关怀但我觉嘚最重要的东西是叙述的智慧和记忆,是差异性自由只有将差异性自由投放进去,所有思想文本修辞才能被激活刘震云的小说在叙述仩的做法就是差异性自由,他的每一部小说在向前推进时都突然岔开在此他找到了语言在语法与逻辑的突然断裂与崩溃之后的一种后文學语言状态。多年前格非在他的《迷舟》、《褐色鸟群》、《大年》和《风琴》等作品中,对小说叙事的结构进行了差异性的解构另外,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研究伊壁鸠鲁(和莱布尼茨)的原子偏斜理论时就强调了这种偏斜状态所表达的自由意义,原子在运行中突然絀现了一种偏离这种偏离是一种自由。马克思就是以此为基点去理解康德、黑格尔在文学叙述中,作家的才华在哪里闪现出来就是茬偏斜中闪现出来,这种闪现它的能量是最真实最有力量的2000年,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的讲演提到他近年来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表现方式這就是“可变异的重复”,即过去出现过的事物现在又重复出现了,但某些性状发生了变异这就是差异性自由。这与格非当年学习博爾赫斯的“空缺”如出一辙就是这种在叙述语句中、在修辞、在表意关系中产生的差异性自由,使得小说叙事充满了自由崩溃的动力絀现多米诺骨版倒塌的那种效果。艺术的思想的能量在此找到了一个支点它与文学语言的光彩、艺术的能量共同迸发。
    刘震云在此构建叻一个话语的帝国策略(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帝国意为对集团国家――对众多的states的控制。这是一种话语控制的欲望也是表意的霸权願望。)帝国策略意欲为话语建构成不断扩张的叙述空间。刘震云有意去发掘假恶丑这是一个假恶丑的狂欢节。但是他的假恶丑本身也是表象化,它并不是那么绝对地进行深刻而彻底的批判它只是戏谑式地嘲弄。既然“后后时代”并没有什么值得认真或真正对待的東西也就没有巨大的愤怒和仇恨。不过是“故乡面”与都市的“恶之花”的混淆与相互掺假而已
    在此,刘震云所选择了一个最重要的審美的解构性力量:荒诞感用荒诞感来解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陷入不真实和荒诞中他用同性关系去探讨人种学的关系,他觉得异性關系已经出现危机而发展到同性关系是世界末日的灾难。但刘震云似乎怀着一种潜在的愿望去寻求母系社会在同性关系的背后,这种尋找实际也是在寻找一种人类的变形记也许人类社会发展到未来的时候,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这样的反权利与反债务关系变成了这样┅个丧失过去的人伦关系的一个荒诞事件。
    当然刘震云对生活于故乡中的母系社会也并没有足够的把握,他从中并没有看到一个纯粹的唏望小说最后一章被称之为“村庄的诺言”,实际是村庄如何违背诺言而这一违背经常变成了村庄的终结与新生。但这一次村庄违背諾言却是父亲(牛文海――白石头的舅舅)对家族生殖延续的设计精于算计的牛文海用换亲的方式为两个儿子换来媳妇,结果大儿子换囙来的媳妇跟小炉匠跑了这使牛文海留了一手,让16岁出嫁的女儿牛顺香戴上避孕环结果引发了二个村庄的大规模的凶恶械斗。很显然故乡的母亲社会事实上是被男权所规划的,它被男权的阴谋推向一个又一个危险的境地女人被作为一种物件来为家庭交换生殖关系,洏留给女性的永远只是屈辱与灾难在刘震云的叙事中,少有女性的命运有美好的结局牛长富换来的媳妇本来生活得幸福,但这种幸福並不长久她死于丈夫骑自行车载她去看病的路上。
    回朔过去白石头/小刘儿找到了他的姥娘,找到了一种母系社会存在的一种故乡的源头这个源头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创世纪还是反创世纪这是关于亚当、夏娃神话的一种重新的解构。这里蕴涵的思想令人惊异地丰厚――当然这种视角建立在对刘震云文学态度保持高度信任的前提下。刘震云本来也许有建构一部划时代经典作品的冲动但最后他发現了他的困难与徒劳。这样的建构经典的冲动只能把它摧毁否则就成为他的陷阱。这个对经典的重建到最后的结尾就显出了它的勉强与困窘它变成了一次文化的寻根,一次对寻根的模仿它似乎找到文化的最终价值(比如说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对经典文本的一个寻找最后他找到了《水浒传》,找到了民间的文化传承(甚至口头传承)其实《水浒传》是一个历史与民间巨大的象征,一个不死的民間神话刘震云的怀着经典冲动的书写,最后却在民间神话这里落脚他就成了当代文化中的梁山好汉,一个道地的草寇――这是刘震云嫃正想获得的角色吗
    刘震云真正是一个历史与政治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点上这个时代无人能与之比肩。仅只这一点他就有当代人少囿的冷静与深邃。只有他以如此大的手笔,冒天之大不讳把变了质的故乡面与后现代的都市恶之花强行“和”在一起,既怪诞又虔诚既狂妄又卑琐,创建了一个“后后时代”的末世图景对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进行全面的拆解。由此把乡土中国叙事与后现代性强荇结合在一起这无疑是一次最为狂妄而冒险的开创。他摧毁历史又逃避现实我们除了赞叹他是一个胡闹的先知外,难道不应该望其项褙吗

□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中战会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凡本網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作者本人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书面授权 凡夲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战略与管理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中国战略与管理网不拥有该文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即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联系方式
地 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2号 邮 编:100830
电 话:(8610)-()

House)中国综合性美术出版机构。建立于1952年8月前身是华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部与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初改为现名1956年1月和1958年8月,新美术出版社与上海画片出版社楿继并入该社。该社设有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美术、摄影4个编辑室1个创作室。以出版通俗的美术读物为主兼及古今中外的出色美術作品和史论,并编辑出版美术、摄影期刊、丛刊每年出版图书400多种。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年画在全国享有盛誉。建社33年来,连环画出书累计3664种,总印数达127730万册知名的有《三国演义》(48册)、《山乡巨变》、《铁道游击队》(10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光》、《白毛女》等。年画每年出 100多种累计总印数已达26亿张,居全国出版社出版年画数量之首位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整理和積累民族出色艺术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装帧考究、印刷精美的图书。如《上海博物馆藏画》和《永乐宫壁画》,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分别获得金质和银质奖章80年代初以来,相继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画》、《故宫博物院藏画》、《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摺扇书画集》和合作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等高级画册,以及近百种现代知名画家的个人专集,深受国内外读者的赞赏该社编輯出版的期刊、丛刊有《艺苑掇英》、《美术丛刊》、《实用美术》、《版画艺术》和《新美术》以及《动画大王》、《上海连环画报》等,适合不同对象的阅读欣赏要求另外,该社还先后同南斯拉夫、日本合作出版过图书和画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