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6.9分不清怎样引导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德育之窗栏目
幼儿的记忆
【字体: 】
幼儿的记忆
作者:佚名&&&&德育之窗来源:&&&&点击数:1470&&&&更新时间:
(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苏联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Α.Смирнов)认为:“记忆的发展是以有意识记效果的增长为特征的。”[苏]列昂节夫等著,孙晔等译:《苏联心理科学》第1卷,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5页。幼儿期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都较低,因此,记忆的有意性也较低。幼儿的记忆还很难服从于某一有目的的活动,而更多地服从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加上幼儿所掌握的记忆方法有限,因此,幼儿的有意识记较弱,而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幼儿的无意识记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材料容易引起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虽然与材料的特点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幼儿的兴趣、情绪的强弱和态度。此外,还取决于活动的方式,即对所要掌握的内容的认知方式。如果一个材料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如分类,那么对材料的无意识记的成绩就要好些。
智力活动积极性的高低,也是影响无意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П.Зинченко)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幼儿园大班、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在游戏和学习两种不同条件下完成两种智力任务:(1)说出一些词,要使这些词与指定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2)说出一些词,要使这些词与指定词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结果是幼儿园大班儿童在游戏中的无意识记的成绩优于有意识记,而学龄儿童正相反。一般说来,儿童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无意识记的效果就越好。
无意识记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许多事物,尤其是语词材料往往是在理解材料的过程中被无意识记住的。幼儿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认识范围越广,因而无意识记的效果也就不断提高。
但有时也会出现年幼儿童的无意识记效果比年长儿童好的现象。这往往与无意识记本身的规律有关,而不是固有的年龄特征。当无意识记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无意识记的效果就会提高。
在学习活动中,幼儿的有意识记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提高和改进而不断发展。有意识记的效果同样受学习的动机、任务的性质的制约。
伊斯托米娜(З.Истомина)对3~7岁儿童有意识记的特点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作业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布置的,那么,3~4岁的儿童平均只能记住5个词中的0.6个,5~6岁儿童记住1.5个,7岁儿童记住2.3个。但是,如果这些词用于游戏,如“购买物品游戏”中,那么,儿童记忆单词数为:3岁1.0个,4岁3.0个,5岁3.2个,6岁3.8个。如果再进一步将游戏改为一次实际的活动(通过组织儿童领取实物布置展览会),这些被试记忆单词的成绩又提高到:3岁2.3个,4~5岁3.5个,5~6岁4个,6~7岁4.4个。
实验者不仅发现3~7岁儿童的有意识记在发展,而且还注意到儿童在记忆的方式上有重要差别。
在游戏实验中,儿童的识记表现出三种不同的行为方式。(1)儿童虽然能理解自己“顾客”的身份,但不理解交给他的任务,有时甚至还没有听完任务就跑到“商店”里去了。他们并不试图再现对他们说的话,表现为没有识记目的。(2)儿童虽然能理解任务,并力图复述任务,具有识记目的,但并没有采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特殊方法。(3)儿童不仅能理解任务,而且还采用促进识记的方法,如自己复述或要求主试重复。以上三种行为方式在不同年龄儿童身上出现的次数是不同的(见表2-1)。
表2-1儿童识记的不同行为方式次数
上表说明,低级的行为方式在3~4岁儿童中占优势,而高级的行为方式从5~6岁开始出现,并随年龄而增长。第二种行为方式有一种有趣的趋势,4~5岁时有所增加,而5~6岁以后又逐渐下降。
在这个实验中,儿童的再现也表现出三种行为方式:(1)完全没有做到复述任务,只是说出当时所想到的一些物品的名称;(2)儿童用自己想出的话不很精确地力求复述;(3)运用某种回忆的方法力求复述任务。实验中三种行为方式的表现次数为:
表2-2儿童再现的不同行为方式次数
第一种行为方式只在3~4岁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第二种行为方式在4~5岁儿童身上表现得最多,6~7岁儿童很少表现;第三种行为方式从5~6岁开始逐渐增加。研究者注意到儿童有意再现的高级行为方式(第三种方式)的发展比有意识记的高级行为方式来得早(表2-2中5~6岁的12人与表2-1中5~6岁的8人相比),而且也发展得快。因此,研究者认为,有意记忆的发展是由有意再现的发展开始的,有意识记是在有意再现之后发展的。
幼儿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在发展。但是,两者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我们不要把幼儿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看做此长彼消的过程。事实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两种识记都在不断发展。国内有课题组做过比较不同年龄幼儿识记图片效果的实验,向4~7岁儿童呈现10张图片,发现儿童无意识记的成绩为:4岁为4.5,5岁为5.3,6岁为5.7,7岁为6.2。相应年龄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分别为5.4、6.2、6.9和7.7。可见,幼儿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在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增长得更为明显。因而,不同的年龄阶段,两种记忆的效果也不同。一般说来,学前期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而到小学四到六年级时,有意识记的效果赶上并最终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
儿童两种记忆的发展除了与年龄、活动的性质有关外,也与材料的难度有关。材料难度越大,随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别就越小。这是因为识记材料难度提高后,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要相应提高,使无意识记的成绩显著提高以接近有意记忆的成绩,因而两种记忆的效果相互接近。
(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过去有人认为儿童的记忆以机械识记为主,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А.Леонтьев)在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身上做实验,发现4~5岁和6~7岁儿童回忆有意义单词的平均量,几乎超过回忆无意义音节数量的10倍。识记有意义材料的明显优越性同样也表现在其他年龄组的被试身上。当然,从方法论角度看,我们不可以把对无意义音节(包括其他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的记忆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因为记忆方法的采用并不完全决定于记忆材料的性质。一个有意义的材料同样也可以用机械识记的方法来识记。
幼儿意义识记表现在:
(1)儿童能用他比较熟悉的词去代替他不熟悉的词,表现出一种幼稚的但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2)在复述故事时,幼儿能删去无关紧要的部分,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细节;
(3)在复述故事时,幼儿还会在不破坏逻辑关系的范围内对细节程序作改动。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很容易记住那些并不理解的甚至无意义的材料。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首先是因为这些孩子虽然不理解材料的内容,但他们知道这些材料是有意义的。他们按自身的理解来领会这些材料,把那些已知的或容易理解的东西突出来,从而引起特别的注意。此外,儿童常常对材料的音律或其他方面的特征产生特殊的情绪态度,或者是因为这些材料与游戏组织在一起,激起了他们对这些材料的兴趣,在一定的活动中,他们便记住了这些材料。
至于在一部分学龄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那种机械识记,往往是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形成的。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越学越被动。
(三)再认和再现
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记忆,包括两种信息提取的方式:再认和再现。
儿童很早就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这种能力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我国心理学家沈德立等人采用再认法测量幼儿对情节图片和抽象图片的再认保持量。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图片再认的保持量有显著的差异(见表2-3)。
表2-3不同年龄组幼儿图片再认保持量比较
保持量的平均数
小班幼儿再认保持量为7.47,中班幼儿的保持量为11.38,大班幼儿的保持量为13.57。各年龄组平均数差异显著,表明再认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发展,而且,小班至中班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班至大班的发展速度。研究还发现再认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保持量上,也反映在再认反应时上。年龄小的幼儿反应时长,年龄大的幼儿反应时短(见表2-4)。
表2-4不同年龄组幼儿再认反应时的比较
其他感觉道(如听觉)的再认也呈现以上的发展趋势。
许多学者还发现,当需要解决的任务难度提高时,个体的再认能力更明显地表现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
个体的再现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在年龄大的儿童再现时对外在线索的依赖比年幼儿童要少。根据个体再现时所提供提示线索的不同,分为线索再现和自由再现两种。线索再现是回忆者依靠具体的外在线索进行的再现(如写出10个部首为“亻”的汉字)。自由再现是当提示线索较为笼统或抽象时进行的再现(如说出亚洲各国的首都)。研究证明,提示的线索越抽象,再现时对主体的认知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年幼儿童在贮存记忆信息时运用的认知单位的类型(如重现、表象、符号、概念等)比成人少,加上年幼儿童记忆策略的运用能力(如对信息的组织、重复、系统搜索等)比成人弱,因此,再现的效果比成人差。信息的再现受信息所在的位置的影响。一般说来,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比中间部位的好。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同年龄儿童的再现曲线的水平不同,但首尾上扬的趋势大致相同(见图2-6)。
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我们知道,婴儿就已具备了记忆简单事件的能力。1.5~2岁时,儿童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开始谈论过去的事,表明他们有了记忆比较复杂事件的能力。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体记忆往往是比较好的,如幼儿能记住到游乐场游玩的事件。3岁以后的儿童对特定事件的描述变得更具有组织性,同时会逐渐附加个人感受。年龄再大一些的儿童在自传体记忆中会加入更多的背景信息。4岁儿童能准确报告发生在2.5岁以前的事件。5岁儿童能将关于某一事件的记忆贮存到6年之后。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随着儿童言语交流能力的增加,父母与他们的对话也增加。其中大量的对话内容是关于过去的活动。这种对话对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人的提示教会了儿童如何进行回忆。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儿童需要更多的提示。在成人的提示下,年幼儿童回忆起来的事件与年长儿童一样地多。成人的提示有两种。一种是详述的方式,父母向儿童提许多变化的问题,给儿童的陈述增添信息,为儿童收集必要的事件信息和评价。另一种是重复的方式,父母提供较少的信息,但重复地向儿童提出有启示性的问题(如:“你说,我们在那儿做了什么?”),让儿童描述事件,培养他们的描述能力。婴儿的自传体记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交流,是儿童与成人对自身经验的分享。需要指出的是,成人对儿童的提示应该是特指的,不宜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年幼儿童对成人的开放性问题,难以提供准确信息,并容易受到暗示。事实证明,成人在同一时间内向儿童一再提同样的问题,儿童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答案,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甚。
儿童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与亲子活动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善于对孩子的话语作精细化的母亲也有利于儿童自传体记忆的精细化。此外,与形成安全依恋的女孩相比,形成不安全依恋的女孩的亲子交谈,更倾向于讨论消极情绪。儿童的自传体记忆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表现得比男孩好;西方文化中的儿童比东方文化中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生有什么心理价值呢?有学者认为:“对以往事件的记忆有助于儿童预测将来的事件。对个人所经历事件的记忆也提供了某种时间的延续感,从而可能与自我认识的出现密切相关。”
(四)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
在对婴儿记忆的研究中,有一个“经典性困惑”十分有趣,那就是婴儿期记忆缺失。大量的研究发现婴儿期有记忆现象,但人们又发现儿童并不能回忆起自己在婴儿和幼儿早期(3岁以前)的事情。如何解释这种困惑呢?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婴儿的大脑皮层的额叶尚未发展成熟的缘故。大脑额叶对记忆的关系重大,而大脑额叶的成熟要一直延续到学龄初期才能完成。但这一假设的不足之处是无法解释个体大脑额叶成熟的最高年限与婴儿期记忆缺失之间的年龄差距。幼儿期的大脑额叶也未成熟,为什么不造成幼儿期记忆缺失呢?也有人认为婴儿主要运用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功能较差。还有人认为,婴儿与年龄大的儿童和成人对信息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婴儿采用非言语的编码方式,年龄大的儿童和成人采用言语编码方式。两套编码方式与提取方式之间不匹配,造成婴儿期存储的信息提取困难,导致婴儿期记忆缺失。还有人从早期记忆中缺乏自我的介入、早期婴儿缺乏分享和复述记忆的社会系统等方面来解释婴儿记忆的早期缺失。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学术界公认,只有当儿童出现自传体记忆时,才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记忆恢复现象反映幼儿记忆过程中的另一类可能的遗忘曲线(见图2-7)。
这条曲线表示年幼儿童在识记材料之后的头几个小时头几天里,识记量逐步上升,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表现为幼儿在学习某一材料后不能马上完整地再现熟记的材料,而是过一段时间后记忆才得以完善。真正的遗忘要在达到高峰后才开始。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儿童记忆恢复现象发生在识记以后的1~2天内。在记忆内容复杂和情调鲜明的材料时,记忆恢复现象表现得尤为经常和突出。在智力落后儿童身上看不到这种现象。
我国学者洪德厚也曾对这一现象做过研究,发现4~6岁儿童的记忆曲线在延缓7~14天之间有隆起现象。这一恢复现象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一定关系。如果材料难度大,记忆恢复现象就比较明显。幼儿园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更为显著。
德育之窗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德育之窗: 下一个德育之窗:
【】【】【】【】
相关德育之窗
国家级教育网站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K12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省级教育网站
吉林省教育信息网
吉林省教育装备网
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省教育学会
市级教育网站
吉林市教育信息网
周边学校网站
吉林市一中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二实验网上学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辨率
本站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网站备案编号:大家来评论
(评论请不要超过100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大班谜语50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