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亚瑟.叔本华华现在几岁啦

三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
&&Kant - Die Geburt der
Philosopie der Moderne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日—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基本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Kant-Laplace
hypothesis)。
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城(K&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着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别探讨叻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虽然从时间上排列应该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但从其理论体系上则应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其生前最后一本代表性的着作是《人类学》(1798年),一般认为其是对其整个学说的概括和总结。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其学说用其自己的说法迺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
Film von Theo Roos
& Erstausstrahlung
Mit Immanuel Kant () verbindet man Werke wie die
Kritik der "rei-nen" und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Sie markieren
eine Wende im Denken, die dem Menschen ein f&r alle Mal den
direkten Zugriff auf seine Welt, auf ein "Ding an sich" verbietet,
an ihn aber nichtsdestotrotz einen unbedingten mora-lischen
Anspruch stellt. Bei genauer Betrachtung ist Kant bis heute aus
keiner Diskussion &ber Philosophie, Moral und Erkenntnis
wegzudenken. Der Na-turwissenschaftler, P&dagoge, Forscher,
Hochschullehrer und Philosoph war nicht nur einer der gr&&ten
Denker seiner Zeit, sondern einer der gr&&ten und einflussreichsten
Denker &berhaupt.
"KANT - Reloaded" steht f&r den Versuch, den Philosophen an
seinem 200. Todestag als einen gegenw&rtigen Denker zu begreifen,
dessen Werk sich immer wieder neu l&dt und in den kulturellen
Denkprozess einspeist. Bis heute bestimmt Kant unser Leben mit,
etwa wenn wir nach dem Fortschritt des Menschen zum Besseren
fragen, nach dem Frieden in einer globalen Welt oder nach der
Einheit in der Vielzahl der Kulturen, Epochen, Religionen und
Gesellschaften. Auch die Frage nach der Universalit&t der
Menschenrechte ist bis heute aktuell.
Der Film stellt Kant daher nicht als einen fernen Philosophen,
als einen Mann mit Per&cke dar, der aus einer verstaubten
Vergangenheit hervor gekramt wird. Stattdessen wird Kant als
Zeitgenosse verstanden: Als jemand, der in seinen Texten noch immer
zu uns spricht und vor allem nach wie vor etwas zu sagen hat. Der
Filmemacher Theo Roos drehte bereits verschiedene Filme &ber
Philosophen, zuletzt &ber Friedrich Nietzsche. Auch f&r die
"Kulturzeit"-Reihe "Philosophische Vitamine" zeichnet er
verantwortlich. Er stellt Kant als Menschen vor, den Freunde als
einen gro&z&gigen, guten Gastgeber erlebten, und er f&hrt auch in
das Denken des Philosophen ein.
亚瑟·叔本华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生于今波兰境内的旦泽。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其大部分遗产由叔本华继承,他死后都捐献给慈善目的;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Universit&t
G&ttingen)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Fichte)和施莱艾尔马赫(Schleiermache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U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n)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四重根分别是“因果性”(Kausalit&t),知(Wissen),存在(Sein)和行为(或行动,acting)。
据称他和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他母亲曾揶揄说一本以“四重根”命名的书原本是医书。叔氏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起初并没有获得认可,但帮助他在柏林获得了助教的职位。在这里的一件着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在大学里受挫之后选择了隐居于法兰克福。
他出版了多种着述,但是只有两卷的,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在1851年使他获得了声誉。作为一个着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叔氏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终于获得了名望。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现象的(phenomenal)与实体的(moumenal)之间的区分,但不同于大多数康德追随者的是叔氏坚持“自在之物”(Ding
sich),并沿着康德的线索之一,将其确定为“意志”(或意欲,德语:Wille)。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氏将它着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欣赏《奥义书》和佛教的弃世哲学,称赞某种灭绝,以它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对于自杀为何不是最佳手段的理由却并不明晰。
  尽管叔本华对世界的态度影响了许多作家,他对绝望的渲染却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时被迫作出的。但是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他是少数维特根施坦(Ludwig
Wittgenstein)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做《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也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成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着作《人间词话》中以消化吸收的叔本华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叔本华着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博士论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于28岁),《附录与补遗》(作为《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附录与补遗,收录他的大部分短文),《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日—日),着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着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经人介绍与罗&莎乐美相识。五月,完成《快乐的科学》并出版。同月,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
1883年,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部。7月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尼采的着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着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以及鲁迅。
1872: 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die)
1876: 不合时宜的考察(Unzeitgem&sse Betrachtungen)
: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 Morgenr&te)
1882:快乐的科学(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86: 善恶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se)
1887: 论道德谱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1887: 偶像的黄昏(G&tzend&mmerung)
1888: 瓦格纳事件(Der Fall Wagner)
1895: 反对基督(Der Antichrist)
1895: 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 contra Wagner)
1908: 瞧,这个人(Ecce Homo)
1911: 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论女性>:女人天生不如男人。19世纪
基于50个网页-
平庸的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Ordinary people merely think how they shall spend their time; a man of talent tries to use it.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渡过期间,有才能的人想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Ordinary people merely think how they shall spend their time ; a man of talent tries to use it . (Arthur Schopenhauer , German philosopher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愿为其所想而努力,但又不想得到其所想”。自小时候起,我便受该观点的熏陶。
Schopenhauer's saying, that "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 " has been a very real inspiration to me since my youth.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德国 叔本华_世界诗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贴子:
德国 叔本华
①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 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②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 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③人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 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
超爽蓝月,让人玩的停不下来!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想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叔本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