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味觉实验,小仓鼠哺乳期多久喜欢甜吗?还是喜欢酸的?能做什么小实验?

2014年2月学习资料-《德国小学生最喜欢的111个科学小实验》
&&&& 本书是中国铁道出版社于2013年1月出版的,作者是克尔斯汀&兰特维尔 。 德国人善于发问和尝试,在教育中也注重实验精神的培养。实验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了无穷的知识。《德国小学生最喜欢的111个科学小实验(基础版)》收录的111个科学小实验均来自德国小学生课堂,设计科学,材料简单,操作安全,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科研素养的提升。
&&&& 作者在编写书籍的过程中,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让孩子为自己做这些实验,那不是更有意义嘛?而作者的双胞胎女儿很快的成为他的第一批&小实验家&,紧接着,他们的同学也陆续加入到实验之中,这也反应出本书的实验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 书中的实验涉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视觉,小朋友可以选择不同的感官去挖掘研究与发现,从而获得乐趣,每个实验旁边的图标为小朋友们标明了实验难易程度的图标,分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在做难度最大的实验时,作者建议最好和家长一起完成。此外实验旁边还用时间图标来表示用时的长短,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让我们的老师无论是在班级的科学区,还是在家里,都可以与孩子们共同实验,成就孩子一颗科学的头脑,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剑桥B班:陈心娇
(责任编辑:杨磊)
------分隔线----------------------------面对20位女生的贴心祝福,围观男生无比羡慕嫉妒恨。
女司机:粉丝会说你还是很厉害。我觉得会很掉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昨天一个新闻刷爆了互联网,一个高校的医学院把一群汪星人拿去做实验,然后直接遗弃。这些狗狗身上还带着大大小小的手术伤口,有些疼得直抽抽。当然许多人都被这个新闻激怒了,动物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难解的道德困境,实验结束后的动物处理更是一个值得慎重对待的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动物实验残忍,的确是的。但它们和你吃进嘴的动物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人类利益失去自身权益,也许前者的作用还更大。
  所有你服用过的药物、使用过的洗发水、嘴上的唇膏、喝的饮料,无一不是通过了动物实验保证的安全性。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依然要靠伤害动物来保障自己的生活,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减少它们的痛苦。
  也有一些东西是不必非用动物做实验的,比如现在欧盟已经禁止了用动物实验过的化妆品,中国也不再强制国产化妆品进行动物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实验者会给动物注射麻药,或者采取特殊的实验手段来降低它们的痛感,或者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选择疼痛感知度较低的物种。
  小白鼠在取血时,最初经常会采取断头、断尾、取眼等方法,但是现在会采用特殊材料从小白鼠的眼部血管采血,可以多次重复且无伤害。
  也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意味着痛苦,比如抽血抽尿这类实验就对小动物伤害比较低,但它们就会被留作用于二次实验。
  那些没这么幸运的动物则会被处以安乐死。给动物安乐死不仅是科学家的仁慈,也是他们的义务。
  2006 年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里面的第十七、第十九条规定:“处死实验动物应实施安死术,且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
  安乐死的方式有很多种,大部分都要求快速无痛苦。注射过量镇定剂、吸入一氧化碳、斩首、弄断脊椎、脑部放射处理、枪毙、电击等是一些常用手段。
  镇定剂一般用于鱼类,直接把镇定剂溶在鱼游动的水里。吸入一氧化碳比较快,但会让动物经历比较痛苦的死前过程,在很多地区已经被禁止了。脑部放射处理大多用在啮齿动物身上,可以保留完整的脑组织。像牛、羊这种大型动物就需要电击了。国内还会用注射空气的方法处理兔子,但在国外这个似乎并不属于安乐死范畴。
  斩首和弄断脊椎虽然听起来很血腥(看起来也是),但实际上算是最人道的一种方法,死的够快痛苦也短暂,一两秒就没知觉了。
  放归自然对实验动物来说其实非常残忍,因为它们大多生于实验室,长在实验室,完全没有接触过外界,放出去就是死。
  而因为它们在实验过后的异常生理状况,也无法被普通家庭收养。不过现在国外有设立少量的“实验动物收养所”,收养了一批实验后的羊、猪、猫、狗,帮它们安度晚年。
  本文来自微在趣闻社,想看到更多全球社交网络上的疯狂趣闻,请前往苹果及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微在“,即刻下载”微在趣闻社“!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专注提供全球社交网络上的一切不正经趣闻,干掉无趣,微在分享...
1715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推荐到广播
116934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暴力芒果小马甲)
(我的鸡八岁了!)
(不是本人)
第三方登录:酸的组成、命名和通性,酸类小实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酸的组成、命名和通性,酸类小实验
上传于||文档简介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五​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神奇的科学小实验(会跳的鸡蛋)
&&&&&&&&&&&&&&&&
/ 神奇的科学小实验(会跳的鸡蛋) 
  取一个粗一点的玻璃试管,配上一个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子。先在试 管里倒入约占试管体积三分之一的酒精,然后塞紧橡皮塞子,把试管放入保 温杯中。往保温杯里倒满刚烧开的沸水。由于在 1 个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 78℃,只要保温杯中的水温在 80℃以上,便会有酒精蒸汽从尖嘴的小孔中 不断喷出。  用镊子夹住一块金属丝网(最好是铜丝网,网眼越密越好),放在尖嘴 口上方。把划燃的火柴放在金属丝网上方,便可见酒精蒸汽在网上方燃烧起 来,如图所示。虽然酒精蒸汽是从网下方冲到网上面的,但在网下方却无燃 烧的火焰。如果把划燃的火柴伸到金属网下面,则火焰被局限在网下方燃烧, 而不会窜到网上面去。只要金属丝网能及时散热,不被烧红,就不会出现火 焰同时在网上下方燃烧的情况。这是因为金属丝网,尤其是铜丝网有很好的 散热性,火焰一碰到它,热量就迅速散失,使酒精蒸汽的温度低于它的燃烧 点而不能继续燃烧。  如果找不到现成的金属丝网,可把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剪开、展平,下面 垫一块木块,用磨尖的铁钉在易拉罐壳上凿出密密麻麻的小孔,就可代替金 属丝网做这个实验了。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实验,1816 年,英国科学家德斐就是根据这个实验的原理,发明了能在煤矿的坑道中使用的安全灯的。在此之前,由于煤矿坑道 中经常会冒出一种叫“瓦斯”的可燃气体。加上坑道的空气中弥散着煤粉, 一遇灯火的热气或火焰,就会发生爆炸和火灾。所以,矿工们大多只能在坑 道里摸黑作业,苦不堪言。德斐发明的安全灯既能照明又能防火、防爆,是 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找一只较大的已用过的食品罐头盒,在离罐底 2 厘米高的罐壁上开一个小孔。用纸卷一根较长的细管,塞进孔内 1—2 厘米长。找一块能盖住罐头的 薄铁皮,放在一边备用。取一段长约 3 厘米的蜡烛,用熔蜡把它固定在罐底。 在罐内靠近纸管的开口处,放上一小堆干燥的面粉。现在,点燃蜡烛,盖上薄铁皮,然后用嘴向对准面粉堆的细纸管吹气,使罐内面粉飞扬起来。注意,别吹得太猛,把蜡烛火焰给吹灭了。当扬起的 面粉粉末与火焰接触燃烧时,会使罐内气体迅速膨胀而掀翻薄铁皮,发生“爆 炸”。这就是面粉厂、化肥厂等单位严禁吸烟的道理。接着,用金属丝网,或用布满密集小孔的易拉罐壳,做一只能正好罩住燃烧的蜡烛的罩子。再重复上述实验步骤,你会发现食品罐内再不会发生爆 炸了。这是因为火焰被金属丝网挡在了网内,虽然空气和面粉粉末能进入网 内,但不会引起网外粉末的燃烧、爆炸。由于进入网罩内的粉末加剧了烛火 的燃烧,所以,蜡烛火焰不仅安静地燃烧着,而且看上去更亮了些。  还可做一个小实验,来显示金属丝网对火焰控制的本领。在桌上用熔蜡 固定一支点燃了的蜡烛。将一块金属丝网缓慢地从上向下压到蜡烛火焰的上 方,你可看到火焰被逐渐压低。继续下压,烛火便被媳灭了,它决不会“钻 空子”窜到网眼上方来。  火柴“点”电灯  人们常用火柴点燃油灯、蜡烛、煤气灶等。其实,还可以用火柴“点亮” 电灯。  取一支长约 10 厘米的普通铅笔,用小刀细心地将其木质笔杆剖开。小 心,别割破了手。取出铅笔芯,用导线把它和一节 1.5 伏的干电池、一只额 定电压为 2.5 伏的小电珠串联成如图所示的电路。为了保证接触良好,可把 干电池、小电珠放在焊有引出导线的电池盒和装有接线柱的灯座上。连接铅 笔芯的导线应在笔芯上绕 3—5 圈。  先把和小电珠相连的导线 A 沿铅笔芯移到和 B 相距 1 厘米的位置上,此 时小电珠较亮。然后,向远离 B 的方向缓慢移动 A,可以看到随着 A、B 间距 离的增大,小电珠逐渐变暗。等小电珠刚好媳灭时,就停止移动 A。  现在,划燃一根火柴,并用火柴的外焰加热 A、B 之间的铅笔芯。你可以 发现,随着铅笔芯温度的升高,本来已熄灭了的小电珠逐渐变亮了。火柴媳 灭后,它又慢慢变暗,直至熄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铅笔芯是一种导体,其电阻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当 A、B 间的距离增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减小,小电珠变暗,最终熄灭。但是, 导体的电阻还和温度有关。对一定长度的铅笔芯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所以,当用温度很高的火柴外焰加热铅笔芯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又由小增 大,导至小电珠由暗变亮。火柴熄灭后,铅笔芯温度降低,电阻增大,使小 电珠重归熄灭状态。对金属导体来说,温度升高,电阻增大。所以,火柴不仅能“点燃”电灯,还能“媳灭”电灯呢。  找一只已不会亮的 100 瓦白炽灯泡,敲碎玻璃,取下其中的灯丝。把灯 丝小心地接在接线板的两个固定接线柱上。再用导线把它和一节 1.5 伏的干 电池,一只额定电压为 2.5 伏的小电珠连接成图所示的电路。此时,小电珠 发光。划燃火柴,用其火焰顶部加热灯丝。你会发现,随着灯丝温度升高,小电珠逐渐变暗,直至熄灭。火柴熄灭后,小电珠又重新变亮。 温度对金属导体电阻的影响确实是很大的。以常用的 40 瓦白炽灯中的钨丝为例,不通电时电阻约 110 欧姆左右,加上 220 伏电压,正常发光时电阻是 1200 欧姆左右,相差十倍以上。当温度降低到接近—273℃时,电阻甚至 会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导”现象。巧割啤酒瓶  对一个瓶口破损的啤酒瓶,人们往往一扔了之。其实,只要稍加切割就 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啤酒杯或一只烟灰缸。玻璃啤酒瓶也能切割吗?当然可 以,而且还挺简单的。  取一只大脸盆,盛满水后放在一边备用。取一条长 60 厘米扎鞋底用的粗 棉纱线,放在酒精或煤油中浸一会儿。取出后,在啤酒瓶外壁离瓶底 12—14 厘米处,紧挨着绕上两圈,把线抽紧后打一个死结,剪去多余的线头。擦燃 火柴,点着棉纱线。在线快烧断时,迅速把直立着的啤酒瓶横放到脸盆里的 冷水中,一手握在瓶底附近,一手抓住瓶颈。两手同时用力向外一掰,只听 “啪”的一声,啤酒瓶便在绕线处断开了。用砂轮或直接在水泥地上磨平断 裂处的锋口,用清水洗净,一只啤酒杯便做成了。如果把线绕在离瓶底约 3 厘米处,就可得到一个袖珍玻璃花盆了,盛一点清水,放进几块鹅卵石,种 上一枝水仙花,放在书桌上,别有一番情趣。  如果说这是一种“热切割”,那么下面介绍的就是“冷切割术”了。你 一定见过厨房、卫生间里常用的方方正正的瓷砖吧。瓷砖的正面既硬又脆, 必须用切割玻璃的金钢石刀才能划破、割开。如果一时找不到金钢石刀怎么 办呢?别急,会有办法的。找一条普通的钢锯片,用老虎钳折断其一端,利用其断裂处尖锐的锋口,在瓷砖的反面预先划好的直线上反复刻划。如果锋口变钝了,就再折断一段, 继续刻划,直到待切割处被刻划的深度达瓷砖厚度的一半左右时为止。由于 瓷砖反面质地较为疏松,所以上述刻划一般 2 分钟左右即可完成。然后,把 瓷砖浸没在水中,让其吸饱水分,质地变得较为松软时,从水中取出。让瓷 砖正面朝下,切割线对准桌子边缘平放在桌上。取一把较硬的直尺,压在瓷 砖的反面,要求直尺的边缘和切割线对齐。然后用左手压着直尺,右手抓住 伸出桌外的一半,轻轻一掰,瓷砖便整齐地断裂为两块了。如果断裂处不够 整齐,可用老虎钳小心地夹碎该除去的部分,或将断裂处在普通的磨刀石上 磨平。顺便再向你介绍一种更简单、有趣的在鸡蛋壳上刻花的方法。取一只 生鸡蛋,点燃一支 6—8 厘米长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在“灯芯”周围淌着融 化了的蜡烛油。把鸡蛋凑近灯芯,用一根一端削尖了的棒冰棍蘸点烛油,迅 速涂到蛋壳上,再蘸一点,涂一点??用烛油在蛋壳上画出你想画的图案, 或写出你想写的字。然后,把这个鸡蛋浸没在醋里。放一天以后取出,用清 水冲洗干净,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用烛油画成的图案现在看来就像是用刀 在鸡蛋上刻成的一样,令人叫绝。射线照相如果你有一块夜光表,就能做一个利用放射线给物体照相的实验。 用包照相纸的黑纸,糊一个 5 厘米见方的小纸袋。在暗室中,从未曝光过的 135 胶卷上剪下 3 厘米长的一段。将胶片装入小纸袋内,用胶水封好口。 应特别注意不能让胶片曝光。然后,回到卧室,把小纸袋平放在书桌上,取 一枚回形针平放在小纸袋的中央。再在回形针上面压上夜光表,表面要朝下。 这样放两三天后,再到暗室里把胶片从小纸袋中取出,进行显影、定影。你 会看到胶片上有一个回形针的投影,这就是夜光表上的夜光粉放出的射线给 回形针照的相。如果实验时能把表的有机玻璃面罩取下来,胶片上留下的回 形针投影会更清晰。  我们知道,普通照相是利用自然光线使胶片感光的,而自然光是无法穿 透黑纸的。但是,夜光表上的夜光粉里,掺有微量的镭化合物。镭会自发地 放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微粒,正是这种微粒组成的射线穿透了黑纸,使小 纸袋内的胶片上留下了回形针的“倩影”。当年,正是由于包在黑纸里的胶 片莫名其妙地被感光,才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和研究,最终发现了放射线。 夜光粉中的镭发出的微粒和夜光粉中的其他物质分子碰憧时,会产生微 弱的闪光。由于这种碰撞极其频繁,所以这些间断的闪光看起来就像一个稳定的光源,但我们还是有办法从中看到频频的闪光的。  在暗室中,连红灯也别亮;或在晚上把卧室里的门缝和窗都遮得严严实 实的。先让自己的眼睛适应这黑暗的环境,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高倍放大 镜(如修钟表人用的放大镜或显微镜、望远镜上的目镜),对准夜光表上的 夜光粉仔细观察,你便会看到许许多多微弱的闪光,犹如在黑色的天幕中闪 闪发光的焰火一般,煞是好看。每一次闪光都表明有一个微粒从镭原子核中 放射出来。不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这种闪光都不会停止。            滴水生火水可灭火,可是你是否知道水也能生火呢? 取一盏酒精灯,用镊子夹一块黄豆大小的金属钠,塞进酒精灯的灯芯里。用滴管向钠块上滴 1-2 滴清水,即刻可听到“啪”的一声响,酒精灯点燃了。 原来,钠一遇水便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氢气和大量的热量,把酒精点燃。滴水沸腾  要使水沸腾,必须对水加热。加热的方式多种多样,可用火烧,也可用 电热丝通电。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取一只干燥的小烧杯,小心地往烧杯里倒入 10 毫升浓硫酸。将小烧杯放 入一个大烧杯中。找一张面积比大烧杯口大一些的硬纸板,在纸板中央开一 个直径比带有橡皮头的滴管外径略小的圆孔,并套到滴管上。先让滴管吸满 清水,然后把硬纸板盖到大烧杯上使滴管口对准小烧杯。缓缓挤压滴管的橡 皮头,让水慢慢滴入浓硫酸中。只见小烧杯内顿时热气腾腾,液体飞溅。  原来,密度比浓硫酸小的水滴滴入小烧杯后,浮在浓硫酸上,而浓硫酸 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剧烈沸腾汽化。由于水滴在极短时间内体积 急剧膨胀,便造成了浓硫酸四处飞溅。  滴水制冷  说起制冷,人们就想到电冰箱、冰柜。其实,制冷还有其他各种办法。 取两只干燥的表面皿。在第一个表面皿里放 5-10 克干燥的硝酸铵晶体; 在第二个表面皿内盛少许清水,并放入两颗米粒大小的干净的砂粒。将第一 个表面皿放到第二个表面皿之上。用滴管向硝酸铵晶体上滴加清水至刚好浸 没晶体。要注意,不能让溶液溢出,流入两个表面皿之间。静置一会儿,当 你拿起上面一个表面皿时会发现,两个表面皿已紧紧地粘在了一起。原来,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不仅使溶液本身的温度降低,而且还使两个表面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从而将两者“粘”住。水珠跳舞  取一口平底铁锅,放在火炉上加热。等锅底干燥、灼热时,往锅内洒几 滴小水滴,你便可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滴在锅底上的小水珠并不立即蒸发, 而是在锅底不停地滚动、跳跃,就像杂技舞台上快乐的小丑一样。更奇怪的 是,如果锅底不很烫,滴在上面的水珠反而消失得快。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水滴接近很烫的锅底时,水滴底部便已蒸发。这样,就使得落 到锅底的水滴和锅底之间隔着一层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 此这层水蒸气保护了余下的水珠,使它在 1-2 分钟内不会被完全蒸发。饮食 店做大饼的师傅,在把生大饼贴到炉膛内壁之前,总是把手往冷水里浸一下, 然后再托着生大饼伸进炉里。正是手上的水蒸发成的水蒸气,保护了他的皮 肤不被烫伤。  静电除尘  取一直径约 5 厘米,长约 30 厘米,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用铝芯导线在 圆筒外面等间隔地绕上 15—20 匝。取一根将近 30 厘米长的直裸铜丝,一块 面积比圆筒口略大的硬圆纸片。在圆纸片中央开一个直径略小于铜丝外径的 小孔。让铜丝穿过小孔,把圆纸片盖在玻璃筒上,并使直裸铜丝处于玻璃筒 的轴线上,如图所示。把玻璃筒竖直地固定在铁架台的水平夹子上。然后把 铝芯导线和铜丝的一端,分别接到感应起电机的正、负极上。再找一小块废 橡胶,轻轻按在图钉的针尖上。先用火柴将橡胶点燃,然后吹灭,再把它移 到玻璃筒的下端,使冒出的白烟冉冉上升到玻璃筒中。待白烟充满玻璃筒后, 摇动感应起电机,顷刻之间筒中白色的烟雾就消失了。  让起电机两极接触放电。再把圆纸片剪成 1 厘米宽的纸条,放回圆筒上 端口,仍使直裸铜丝处于玻璃筒的轴线上。摇动起电机,你可发现,尽管橡 胶仍然在冒白烟,但却看不到有白烟从玻璃筒的上端开口冒出。这就是“静 电除尘”现象。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原来干干净净的玻璃筒内壁上,积聚了 斑斑点点的灰尘。  以煤为燃料的工厂、电站,每天排出的浓烟带走了大量的煤粉,不仅浪 费燃料,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利用静电除尘原理,使烟囱里的煤 粉带负电,吸附到带正电的烟囱内壁上,这样排出的烟就清洁了,收集起来 的煤粉还可再利用,真是一举两得。  “电风”吹火焰  我们常见的蜡烛火焰都是上尖下圆成流线型的。在本实验中,你将看到 呈倒三角形的蜡烛火焰。  将两块固定在绝缘架上的锌板或铝板平行放置,并使两板间的距离为 6 厘米左右。点燃一支长约 8 厘米的蜡烛,并放在两块金属板中间,如图所示。 用两只焊有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两块金属板上,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到感 应起电机的两个电极上。摇动起电机,你会惊奇地看到蜡烛火焰的尘顶分裂 成两个,并分别指向两块金属板。继续摇动起电机,你将清楚地看到蜡烛火 焰呈倒三角形的形状。  原来,蜡烛火焰中外焰的温度很高,在高温作用下,空气分子会激烈地 相互碰憧,产生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一种极小的带正电的微粒)。 由于两块金属板之间的电压高达 2 万伏左右,使得电子奔向与起电机正极相 连的金属板,而正离子则加速向与起电机负极相连的金属板运动。正是这两 种带电微粒的运动,使得一个火焰尖顶分裂成了两个,并持续指向两个相反 的方向,形成了倒三角形的火焰。其实,与平时蜡烛火焰在微风吹拂下顺风 歪向一边相比较,这里只是有两股相反方向的风同时吹着同一火焰而已。这 种由带电微粒的运动而形成的风叫“电风”。我们还可做一个电风吹蜡烛的实验。  把感应起电机上一端带有金属球的金属杆换成一根有尖端的金属棒,并 使该金属棒的尖端沿水平方向伸到起电机圆盘的外面。在离尖端约 2 厘米处 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调整蜡烛位置的高低,使金属棒的尖端直指蜡烛火焰的 中心。摇动起电机,你将看到火焰好像被风吹动一样朝背离尖端的方向偏斜。这是因为和起电机正极相连的尖端电压极高,使得在它附近的空气中的电子 发生激烈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它们又和空气分子猛烈碰撞,产生更多的电子 和正离子。其中电子受到吸引而奔向金属棒尖端,并与尖端上的正电荷中和。 而正离子则受到排斥飞向远方。蜡烛火焰的偏斜就是受到由正离子运动而形 成的“电风”吹动的结果。不断地摇动起电机,使“电风”得以持续。如果 电风足够强,它也能吹灭火焰。如果在暗室中做这个实验就更精彩了。在摇动起电机时,你还可看到尖端周围明显地笼罩着一层光晕,就像夜间在高压电线附近常看到的一样。有趣的哈勃瓶  美国的中学物理课上常用一种有趣的演示仪器——哈勃瓶。它是一个底 部开有圆孔,瓶颈很短的平底大烧瓶。在瓶内塞有一气球,气球的吹气口反 扣在瓶口上,瓶底的圆孔上配有一个橡皮塞。手头没有哈勃瓶的同学可以因 陋就简地自制一个“土哈勃瓶”:取一个大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的饮料瓶,去 掉瓶下部黑色的底托,用烧红的铁丝在瓶底部中央烫穿一个直径 5-7 毫米的 圆孔,找一块“橡皮铅笔”头上的橡皮充当橡皮塞。买一个圆柱形的小气球, 把气球从瓶口塞入瓶内,并把气球口反扣在饮料瓶的瓶口上。  现在,先用橡皮塞塞住底部圆孔,请你用尽力气吹气球,看看能吹到多 大。结果会使你感到意外,气球几乎一点也吹不大。这是为什么呢?然后, 拔掉瓶底的橡皮塞,请你再用力吹气球。你会发现,这次气球很容易吹大。 当气球吹大时,先用橡皮塞塞住底部圆孔,再把瓶从嘴边拿开。你会惊奇地 发现:虽然气球的口是张开的,没有用线扎住,但气球仍然保持鼓胀状态。 如果有人认为你是在变魔术,你可往气球口中插入一支铅笔,以证明气球内 部跟外界大气是相连通的。平时我们把气球吹大后,如果不用细线扎紧气球 口,那么嘴一离开气球口,气球就瘪了。为什么现在哈勃瓶中这个被吹胀了 的气球张大着口却不会瘪呢?最后,从这个鼓胀着的气球张开的口往气球里灌清水,直至灌满。拔掉瓶底的橡皮塞,稍待片刻,精彩的场面开始出现了:气球中的水先是慢慢地 从口中溢出,随后开始向上喷,并且越喷越高,最高可达 25 厘米左右。作为 对比,可另取一只和塞在瓶内的那只气球相同的小气球,也让它灌满水,可 是它却不会喷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有一个玻璃的哈勃瓶,还可再做一个实验。在哈勃瓶的底塞上紧穿过一根管子,用真空泵或打气、抽气两用气筒,从管口抽气;你会发现塞 在瓶内的瘪气球渐渐膨胀,最后充满整个瓶体。你瞧,一个简单的哈勃瓶能做这么多有趣的小实验,每个实验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为什么。可见,自然界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啊。它激励着我们每 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探索。今天,我们就把这几个为什么,留给同学们在今 后的学习中自己去解答,好吗?大气压强的威力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受着大气压强的作用。在你的大拇指指 甲那么大小的一块面积上,就受到 1 千克力左右的压力。以此推算,一个小 学中、高年级学生身上就承受着大约 1 万千力克的压力!由于习以为常,人 们并不感到“身受压迫”。有的同学甚至还怀疑,这大气压强是否真的存在。 好,就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来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显示一下它的威力。 找一只空的易拉罐,取一张长 20 厘米、宽 8 厘米的纸,对折 2 次,叠成一条 2 厘米宽、20 厘米长、4 层厚的纸带。把纸带箍在易拉罐的中部,如图 所示。纸带两端多余部分紧捏在一起,作“把手”。实验时,只需捏紧把手, 便能方便地把易拉罐提起或倒过来。好,现在松开纸带,放在一边备用。  准备好一大盆清洁的冷水。在易拉罐中加 5 毫升左右的清水,然后把它 放在煤气灶或酒精灯上,用旺火把罐内的水烧开,并继续烧一会儿。等罐内 的水几乎烧尽时,套上纸带捏紧把手,迅速将易拉罐提起,并立即倒扣在准 备好的冷水盆中。注意,一定要将易拉罐的开口全部浸没在冷水中。说时迟, 那时快,只听见“啪”的一声响,你手中的易拉罐已经瘪掉了。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外形完好无损的易拉罐压瘪了呢?是大气压力。未加 热时,易拉罐内外都有空气,罐壁两侧所受的大气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互相抵消了,易拉罐不会变形。而罐内的水烧开后,罐中充满了水蒸气,把 大部分空气挤出了易拉罐。当你迅速把易拉罐倒扣在水中时,易拉罐的开口 处被水堵住了,如图所示,外面的空气进不来。而水蒸气因温度下降,重新 凝聚成水。由于水的体积比水蒸气的体积小得多,易拉罐内形成了接近真空 的低压状态。但易拉罐外面仍保持为一个大气压的压强,罐壁内外的压力差 突然增大,易拉罐就被压瘪了。当你做完这个实验,深信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后,自然会问:既然人体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大气压力,为什么人没有被压瘪呢?原来,人不停地在进行 呼吸,吸进肺里的空气,以及胸腔、腹腔中的气体都有一个大气压的压强, 可抵消外部大气对人体这些部位的压力。此外,人体的百分之七十是水,而 水是一种几乎不可压缩的液体,所以人就不怕大气层的重压。相反,当周围 的大气压强突然骤减时,人还会有生命危险。当飞机或飞船进入 20 千米以上 的高空时,如果封闭的机舱突然破裂或漏气,即发生所谓“爆炸减压”时, 人就会由于体内气体急剧膨胀而危及生命。宇航员登月时必须穿着宇航服, 就是因为这种服装不仅具有提供氧气、调节温度、抵御宇宙射线等功能,还 起着使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保持宇航服内具有一定气压的重要作用。自动喷泉  取一根直径 5 厘米左右,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用有孔的橡皮塞塞紧, 在孔中插入一根一端带尖嘴的细玻璃管,如图所示。把玻璃管带有橡皮塞的 一端竖直插入盛满清水的大茶杯中,便可看到有水从细玻璃管的尖嘴中喷射 出来。把带有橡皮塞的玻璃管插入盛满清水的塑料桶中,使橡皮塞浸入水中 更深处,则喷射现象更为明显。插入水中时应注意保持玻璃管的另一开口端 露出水面。  细玻璃管的尖嘴会自动喷水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细玻璃管另一开口端处 的水滴,上面只受大气压强作用,而下面却受大气压强和水的重量所产生的 压强共同作用,这样就产生了压强差,使水滴受到向上的压力作用,于是水 滴便沿着管壁加速上升,并从尖嘴的小孔中喷出来。橡皮塞浸入水中越深, 水滴所受的向上的压力越大,喷得就越高。  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尖嘴的小孔什么时候将停止喷水,并解释一 下为什么。  间歇喷泉  找一节粗竹筒,除去一端的顶盖,使之可以盛水。取一根长 40 厘米左右 的橡皮管,用烧红的铁丝在竹筒上部的侧壁开一个直径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 圆孔。使圆孔既能卡住橡皮管,又能让管内水流畅通。橡皮管的一端 A 离筒底 1-2 厘米,另一端 C 接一根一端有尖嘴的细玻璃管。还可在靠近 C 端的橡 皮管上夹一个能调节流量的夹子,如图所示。  往竹筒里缓慢加水,当水升高到 B 处时,根据连通器原理,水将从尖嘴 的小孔中喷出。此后,虽然筒内水位降低,但由于虹吸作用,竹筒里的水仍 能通过橡皮管流到 C 端,在尖嘴处形成喷泉。当水位降低到橡皮管的 A 端以 下时,虹吸作用停止,喷泉也随之消失。由于自来水龙头不断加水,水位又 会上升,上述过程重复出现。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喷水现象, 十分有趣。喷泉的间隔时间可通过调节夹子的松紧,改变水的流量来控制。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在竹筒上部的侧壁对称地开 4-6 个小孔,每个小孔都有 一根带玻璃喷嘴的橡皮管穿过。这样,你就做成了一个“喷泉吊篮”,喷水 时煞是好看。  沸水间歇喷泉  取一只直径大于 22 厘米的铝制饭锅,倒入 1-2 厘米深的清水。再取一只 玻璃漏斗或家庭常用的塑料漏斗倒扣在锅底,并在漏斗的边缘垫一枚硬币, 使漏斗内外的水连通,如图所示。把铝饭锅放到煤气灶或火炉上缓慢加热, 当锅内的水开始沸腾时,可观察到玻璃漏斗喇叭口内的水中形成了一些气 泡;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成大气泡并蠕动着向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越 来越快。最后,气泡带着沸水沿玻璃管壁冲出管口,形成沸水喷泉。由于漏 斗喇叭口内的气泡在短时间内都冲出了管口,重新积聚需一段时间,因此喷 泉就有了间歇。注意,观察喷泉时应站得离锅远一些,以免沸水烫伤皮肤。 可别小看了这个“沸水间歇喷泉”,专门用来煮咖啡的铝制咖啡壶就是根据它的原理制成的。喷出的沸水淋洒在位于漏斗喇叭口上方的渗滤器内的 咖啡粉上,形成的咖啡汁流到壶底。这样,通过“间歇喷泉”的沸水对咖啡 粉的不断淋洒,就使壶内的清水变成了香气浓郁的热咖啡了。有机会你不妨 打开咖啡壶盖看看,壶内除多加了一个装咖啡粉的渗滤器,其余的就是一个 “沸水间歇喷泉”装置。伞状喷泉  取一根长约 50 厘米的橡皮管,一端与一尖嘴玻璃管连接,另一端与自来 水龙头相接。打开自来水龙头,即有一股喷泉从尖嘴口喷出,但其水滴向四 周散开的幅度不大。  调节水流的大小,使从尖嘴喷出的水柱高约 15 厘米。取一根 25-30 厘米 长的有机玻璃棒,一块手帕大小的丝绸。拿丝绸用力摩擦有机玻璃棒的一端, 然后,将带上了正电荷的这一端靠近由尖嘴喷出的水流,如右图所示。  这时,你可看到,从尖嘴口喷出的水滴向四周散开的幅度明显增大,形 成了一个美丽的伞状喷泉。  原来,当带有正电荷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尖嘴口的水流时,由于静电感应, 使本来不带电的水流也带上了电。当水流分裂成小水滴时,带相同电荷的小 水滴便相互排斥。结果,使得小水滴向四周射得更远、更散,于是一个伞状 的喷泉就形成了。  水中火山  找一个有软木塞的小玻璃瓶,在软木塞上钻两个小孔。取一根细直玻璃 管,插入其中的一个小孔,使其下端几乎要碰到瓶底。另取一根带尖嘴的细 玻璃管(可用拔掉橡皮球的滴管代替),插入软木塞的另一个小孔,保持尖 嘴口竖直向上。将一根长约 8 厘米的细棉纱线穿过尖嘴口,伸入管内 3 厘米 左右。用点燃的蜡烛的熔蜡将尖嘴口封闭。  往小瓶里倒入温度较高的热水,至接近瓶口止。再往热水中滴 4-6 滴红 墨水,然后塞紧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另取一只大烧杯或大口玻璃瓶,灌满 清洁的冷水。把小玻璃瓶小心地放入大烧杯中,然后轻轻地拉掉被熔蜡封在 尖嘴口的细棉线,小瓶内红色的热水便从尖嘴口喷出,并向四周扩散,如图 所示,其情景犹如海底火山爆发,雄伟壮观,奇趣盎然。  这是因为小瓶内热水的密度比烧杯中冷水的密度小,因此红色的热水便 从尖嘴口喷出,而冷水则从细玻璃管不断地补充到瓶的下部,形成了可持续 一段时间的火山喷发奇景。  持续喷泉  取一只圆底烧瓶或普通的透明玻璃瓶,一带有两个小孔的橡皮瓶塞,两 根长约 10 厘米的细直玻璃管,两根长度分别为 20 厘米和 30 厘米左右的细橡 皮管,两只烧杯或普通玻璃杯,一个能控制橡皮管中水的流量的夹子。把它 们按图所示方法连接起来。其中烧杯 A 的位置比烧杯 B 高约 15 厘米。  实验时,先将圆底烧瓶和烧杯 A 灌满清水,并往烧杯 A 的水中滴几滴红 墨水,使之呈浅红色。然后松开夹子,让烧瓶内的水通过细玻璃管和橡皮管 流入烧杯 B 中,等烧瓶内的水面略低于和烧杯 A 相连的细玻璃管管口时,浅 红色的水就从管口猛烈向上喷出,形成一个美丽的浅红色喷泉。这是由于烧瓶内放掉一部分水后,瓶内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远远小于烧杯 A 内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强,于是,烧杯 A 内浅红色的水就被压入烧瓶内, 从管口喷出。又由于 A 杯内的水面高于 B 杯中的水面,两个烧杯中的水也具 有一定的压强差,所以就产生了虹吸现象:使得 A 杯中的水不断喷入瓶内, 而瓶中的水又源源流入 B 杯中。只要在 A 杯中不断加水,此喷泉就会一直持 续下去。铝粉、黄沙巧分离  小烧杯里盛着半杯铝粉和黄沙的混合物。用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呢? 用手把沙粒一颗颗拣出来?时间上不堪想象。用网筛?再细小的网眼总难免 有细沙漏下。有没有一个简便易行而又高效率的好办法呢?有。  取一只有盖的玻璃瓶,盛半瓶清水。将铝粉、黄沙混合物倒入瓶内,把 瓶摇动几次,使黄沙和铝粉都沉入水中。再取一匙菜油或机油倒入瓶中,盖 紧瓶盖,左手托住瓶底,右手握住瓶盖,用力反复摇玻璃瓶。水中立即产生 了许多小油滴和气泡。停止摇动后,油滴和气泡纷纷浮到水面上。这时,你 可看到在小油滴和气泡上粘附了许多铝粉,而黄沙却依然沉在水底。将这些 油滴和气泡倒出,再加一些清水和菜油在瓶中,重复上述实验。大约 3-4 次 后,你可发现黄沙中几乎不再掺杂有铝粉了。对倒出的油滴进行适当处理, 就可将铝粉收回了。  原来,水很容易附着在砂石上,而油类比较容易附着在一些金属粉末上。 用力摇动瓶子是为了使油滴和铝粉有充分接触的机会。停止摇动后,铝粉便 随着油滴一起浮到水面上来了。倒出油滴,便将黄沙和铝粉巧妙地分开了。 这个实验的原理,在采矿工业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开采出来的矿石在 送往冶炼厂之前,先要进行选矿,就是将所需要的含有金属的矿石留下,把 不含金属的矿石、泥沙除去。工人们就是用和本实验类似的方法——浮选法把两者分开的。“炭化笔”和“保密墨水”  取一根长约 5 厘米的标准安全火柴,擦燃后使火柴杆略向下倾斜,并用 手指捻动火柴杆,让火柴杆均匀燃烧。约 3-4 秒钟后,将火柴杆蘸水熄灭。 火柴杆上蘸过水的杆芯就成了一支“炭化笔”。书写时字迹清晰,保留时间 长。  原来,火柴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当温度不太高时纤维素会被炭化。 火柴擦燃后,外焰温度较高,而裹着火柴杆的内焰因氧气不足,温度相对较 低,这样就使得火柴杆不能完全燃烧。捻动火柴杆可使其炭化均匀。火柴杆 略向下倾斜,可使其炭化部分较长,如图所示。一支“炭化笔”可写 30-40 个字。忘了带笔,而又急于书写时,如果有一盒火柴,制几支这样的笔是立 等可取的,记个电话号码,写张便条是不用愁的。  在一只小烧杯里倒入一些无色的酚酞溶液。取一支新的蘸水钢笔或“小 楷”毛笔,毛笔要用从未蘸过墨汁的新笔。现在,你可以用酚酞溶液作墨水 或墨汁,边蘸边在白纸上写你想要告诉妈妈的悄悄话了。写完后晾干,白纸 上看不出任何书写过的痕迹。  取一个广口瓶,倒入 10 毫升浓氨水,将书写过的白纸放在广口瓶上方。 很快,你写的字就在纸上显现出来了,还是红色的。当你拿起纸看完后,红 色的字迹也慢慢消失了。如果想再读一遍,只需把纸再次放到广口瓶上方, 即可重复显示。这是一种简易的书写密信的方法,作为一种游戏,你不妨和 同学一起试试。  小实验大道理  你如果常到厨房帮父母干家务活,一定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在一个快沸 腾的热油锅中,若滴入冷水,便立刻“炸锅”,不仅沸油四溅,而且还“噼 啪”作响。此时爸爸、妈妈便迅速盖上锅盖,以免沸油烫伤皮肤。你有没有 想过,如果在一锅沸水中滴入油,又会怎样呢,你不妨动手试试:在饭锅中 倒两杯水,放在炉上加热。等水沸腾后往翻滚的水中倒一点菜油,你会发现 “平安无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水的沸点是 100℃,而油的沸点高于 100℃。当水滴入沸油中时, 密度比油大的水滴要往下沉。但油、水不相溶,不等水下沉到底,水便会直 接吸收沸油表面的热量,使温度迅速上升到 100℃,汽化成水蒸气。这样就 使得水滴在极短时间内体积急剧增大,引起飞溅,并把沸油也一起溅出。而 当油滴入沸水中时,由于油的密度比水小,它只能浮在水面,而且水的沸点 低于油的沸点,所以,油难以在一瞬间得到使它汽化所需要的热量,体积无 明显膨胀,不会引起飞溅。  水倒入浓硫酸时,也会出现与水滴入沸油时类似的现象。所以稀释浓硫 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水中,以免硫酸溶液四溅,腐蚀皮肤、 衣服。夏天,家长、老师总是劝告孩子别到桥墩或河道拐弯处等容易产生旋涡的水域去游泳、玩耍。因为旋涡会把人甚至船“吸”入水底,造成生命危险。 我们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一点。往大饮料瓶中注入清水至离瓶口 2 厘米左右。再取 15—20 颗掰成绿豆大小的白色泡沫塑料块,倒入瓶内作为漂浮物。旋紧瓶盖,将瓶正、倒翻转数 次。你可发现气泡、漂浮物总是向上运动的,也就是向对它们压强较小的方 向运动。现在,让饮料瓶水平横卧,左手手心托着靠近底部的瓶身,右手旋转瓶颈,使整个瓶绕中心线旋转,如图所示。此时你可看到漂浮物、气泡都沿着 中心线分布,也就是说,它们都处在旋转的水流的中心。这就证明了,旋涡 中心处的压强比四周要低。所以,当你游到河水的旋涡边缘时,由于压强突 然明显减小,外围的河水会把你猛地推向旋涡中心,越近中心,水流越急压 强越小,你便身不由己地边转边下沉,这是非常危险的。溶液变色  取一只烧杯,盛 200 毫升清水,再加入 2 毫升浓度为百分之九十五的盐 酸。拿一个空的旧热水瓶,拔去瓶塞,若瓶内还有余热,可开着口等一会儿, 让瓶内温度降至室温。将烧杯内配制好的稀盐酸溶液倒入瓶中,盖紧瓶塞, 让热水瓶平躺在桌子上,用手轻按瓶壳,反复滚动热水瓶。3-4 分钟后,打 开瓶塞,把稀盐酸倒回玻璃烧杯中。奇怪,原来无色透明的盐酸溶液变成了 一杯浅黄色的溶液。  如果手边没有盐酸,可用副食品商店出售的无色透明的醋精代替。将醋 精和清水按 1 比 1 的比例稀释成醋精溶液,倒入热水瓶内,滚动 5-6 分钟后 倒回烧杯内,也成了浅黄色的溶液。这是去除热水瓶瓶胆水垢的一个好办法。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倒入盐酸溶液前后,瓶胆内壁的光洁程度,作一个对比。 取一块黄豆大小的松香,放在瓷碗中研细后,倒入一只玻璃烧杯中。再 向烧杯中缓慢注入浓度为百分之九十五的酒精,一边倒一边用一根细玻璃棒 轻轻搅拌,直到杯内的松香全部溶解。用滴管向烧杯内无色透明的松香酒精 溶液逐滴加水。水滴入烧杯后,溶液中立即产生白色沉淀,但转眼又消失。 继续加水,溶液中的沉淀便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但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产 生的沉淀便不再消失。于是,随着滴入的水滴增加,白色沉淀物不断增多, 一杯无色透明的松香酒精溶液逐渐变成了一杯乳白色的悬浊液,酷似牛奶。 原来,松香易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加少量水时,松香局部产生沉淀, 但随后又溶解在酒精中。加大量水后,酒精溶液变稀,能溶解的松香数量明显减小,白色的细微颗粒逐渐增多,便形成了像牛奶一样的悬浊液。  在一只玻璃烧杯中配制 200 毫升食盐饱和溶液,将其中的一半倒入另一 只相同的烧杯中。现在,向一只烧杯中加一小粒食盐晶体,而向另一只烧杯 加少许研细了的白糖。轻轻晃动烧杯,你会发现,食盐晶体不溶解,而白糖 溶解了。再向这个烧杯中加白糖,摇晃烧杯,白糖仍能溶解。反复数次后, 白糖也不能再溶解了。此时,一只烧杯中是食盐饱和溶液,另一只烧杯中是 食盐、白糖双饱和溶液。平时,一说起饱和溶液,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东西了。为什么食盐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白糖呢?不妨打个比喻:有一只大箩筐,里 面的篮球装得是如此之满,以至再放一个篮球都不可能了。但是,如果改往 箩筐里放乒乓球呢?显然,在箩筐的角落里,在篮球之间的缝隙里,再装些 乒乓球是不成问题的,你说对吗?浮沉的奥秘  取两只 2 毫升的未开过口、内盛有针剂的玻璃针剂瓶,放入大烧杯内的 清水中,你会看到,两个瓶子都浮在水面上。在瓶颈部绕上适量细漆包线或 保险丝,用一小段蜡烛,在一只针剂瓶的外壁均匀地涂上一层石蜡;用一团 蘸有酒精的药棉球,将另一只针剂瓶的外壁擦干净。再把两只针剂瓶放入水 中,结果它们都沉到了杯底。细心地减少绕在瓶颈处的细漆包线,使两只针 剂瓶都恰好能直立悬浮在水中,且和杯底略有接触。  用一根麦秆或喝汽水用的塑料吸管,向烧杯内的水底吹气,让气泡在水 中翻腾一阵。你便可发现,那只涂过石蜡的针剂瓶浮到了水面上,而另一只 用酒精棉球擦过的针剂瓶却依然在杯底。这是为什么呢?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里再取出来,玻璃片的表面附着一层水。把 一段蜡烛浸入水里再取出来,水不会附着在蜡烛表面。这就使得水中的气泡 很容易挤进水和石蜡之间,并吸附在石蜡上,而挤不进水和洁净的玻璃之间。 吸附了较多气泡的针剂瓶所受的浮力明显增大,所以就浮到了水面上。而另 一只针剂瓶所受的浮力不变,自然仍在水底。只要仔细观察一下便可发现, 浮在水面上的针剂瓶外壁确实附有不少细小的气泡。取 500 毫升烧杯一只,加入大半杯蒸馏水或凉开水。取一只生鸡蛋放入水中,鸡蛋便安稳地沉在杯底。往烧杯中倒入 80 毫升浓盐酸,使可见鸡蛋壳 和盐酸溶液剧烈反应,使蛋壳表面产生许许多多的小气泡。随着积聚在蛋壳 表面的气泡增多,鸡蛋便从杯底冉冉上浮,直至大半个露出水面。稍待片刻, 附着在蛋壳上的气泡因不断破裂、泄气而大量减少,鸡蛋又缓缓下沉到杯底, 过一会儿又上升??如此周而复始,鸡蛋浮沉不止,就像一个在水中游泳的 胖娃娃,过一会儿就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次空气。原来,鸡蛋壳和盐酸反应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大量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气泡附着在蛋壳上,使鸡蛋所受的浮力增大,向上浮起。树叶沉浮的奥秘  摘两片新鲜的树叶,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烧杯中,树叶浮在水面,不会 下沉。取出树叶,用小刀将这两片树叶割成小小的碎片。取一只医用注射器, 拔出活塞,将碎叶片倒入注射器内,装上活塞,并从烧杯中吸入一些清水。 保持注射器小孔竖直向上,缓慢推动活塞使注射器内的空气从小孔中排出。 然后,用左手大拇指堵住小孔,用右手将活塞反复抽拉、压入多次。注意, 可别把活塞拉出注射器外,压入时也别过分用力,以免水从活塞和器壁的缝 隙中溢出。再把注射器内的碎叶片倒入盛水的烧杯中,此时你可发现,碎叶 片徐徐沉入水底,不再浮在水面上。  把底部沉有碎叶片的烧杯,移到太阳光可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如果是阴 雨天或晚上,可放在灯光下。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原来沉在杯底的碎叶片, 又开始慢慢向上浮起来。用一块厚布或硬纸板遮住烧杯使之和光源隔离,你 会惊奇地发现,碎叶片立刻停止上升,并停在各自的位置上不动了。移开遮 光物,稍过一会儿,碎叶片又会徐徐上升。  叶片或沉或浮的奥秘何在?原来,新鲜的树叶内细胞与细胞的间隙中充 满了空气,其密度略小于水,所以不论是整片的树叶还是切碎了的叶片,投 入水中都会浮在水面上。反复抽拉、压入活塞的作用,是把碎叶中的空气抽 出,使水渗入其中。当细胞之间的空气波水代替后,叶片便沉入水中。新鲜 树叶细胞内的叶绿素仍具有光合作用能力,当太阳光或灯光直射碎叶片时, 在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氧气。氧气源源不断地进入细胞与细胞的间 隙,将其中的水排出,使叶片的密度逐渐减小到未抽气前的大小,于是碎叶 便慢慢上升,直至重新浮在水面上。遮住阳光,叶绿素不再产生氧气,不能 继续将水从细胞间隙中挤出去,碎叶的密度就暂不改变,叶片便停在原处不 再上浮或下沉。显然,决定叶片沉、浮的奥秘,还是碎叶与水的密度大小的关系。抽气和光照,都只是改变碎叶密度的一种手段。捋在一起的水流  取一只用过的装桔子水的纸盒,剪掉盒盖,再用缝棉被的针在盒底刺两 个相距 5 毫米、直径 1 毫米的小孔。  将水灌入纸盒内(小心,别让纸盒外面沾上水),即有两股小水流从盒 底的小孔中射出。用手指从左向右捋一下从小孔中射出的这两股水流,你将 惊奇地看到,原来分开的两股水流合并成一股了,而且久久不会再分开。  原来,是水的表面张力使它们合二为一了。如果往盒内倒入的不是清水, 而是事先调制好的浓度较高的肥皂水,重复上述实验,你可发现,被捋到一 起的两股肥皂水流不一会儿就又重新分开了。这是由于浓肥皂水的表面张力 要比清水小得多,合二而一的状态难以维持长久。  如果你有兴趣,可在盒底刺三个直径均为 1 毫米的小孔,且让它们彼此 间的间隔均为 5 毫米,往盒内倒入清水,试一试能否将三股水流捋在一起, “合三为一”?再轻轻抖动纸盒,看看合在一起的水流受微小干扰后会不会 分开?   口吞火球你想在班级的联欢晚会上表演一个“口吞火球”的精彩节目吗? 表演前半小时左右,将 3- 4 个事先准备好的新鲜草莓放入一个小烧杯中,往烧杯中倒入一些 60 度的白酒,将草莓浸没。 表演时,先点燃放在桌上的酒精灯,然后用筷子从烧杯中夹起一个浸泡在白酒中的草莓,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草莓立刻烧成了一个火球。盖上酒精 灯灯罩,迅速将燃烧着的草莓送入张大的口中,先别松开筷子,合上嘴唇, 暂停呼吸 3- 4 秒,然后再从嘴中拨出筷子,当着大伙儿的面,津津有味地吃 草莓。同学们一定会为你的“吞火”表演惊叹不已。难道你的嘴唇、舌头真 的不怕烈火灼烧?  原来,含有较多水分的新鲜草莓浸泡在白酒中时,还会吸收白酒中的水 分。草莓点燃后,外层的酒精开始燃烧,而草莓则受热蒸发水分。这样,就 使得草莓本身的温度升高得并不多。此外,由于供氧不足,酒精燃烧不充分, 草莓上火焰的“内焰”放出的热量不多。“外焰”虽然温度较高,但放入口 中后,由于你迅速闭上了嘴,且停止吸气几秒钟,所以火焰很快便因与空气 隔绝而熄灭。这样“口吞火球”当然就是安然无恙了。请注意,将火球送入口中时,筷子别伸得太靠里,舌头尽量向后收缩,在口腔的前部腾出一个关闭草莓的空间来。脸盆溅水  上海市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古代文物——铜喷洗。在古代,“洗”是用 来盛水或洗东西的器具。铜喷洗的外形、大小和我们日常所用的搪瓷脸盆十 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在其宽阔的盆沿上装有两只半环形的环耳,在底部铸有 四条活龙活现的鱼。所以这种铜喷洗又叫鱼洗。  将铜喷洗盛上清水,用洗净的湿润的双手手心来回摩擦铜喷洗两只环耳 的上部,“洗”内便会发出悦耳的“嗡嗡”声,同时,水面出现被激荡的水 波纹。随着声响的增大,晶莹透亮的小水珠会从“洗”底四条鱼的嘴部上方 的水面上喷射出来,最高可达 60 厘米左右,令人惊奇不已。其实,你在家里 用一只普遍的脸盆代替铜喷洗模仿试验,也能获得类似的效果。  取一只直径约 50 厘米的搪瓷脸盆,如果有老式的阔沿薄壁铜盆效果更 好。用洗洁剂洗净脸盆上尤其是盆沿上的油污。再盛大半盆清水,然后将它 平稳地放在水泥地上或十分结实的桌子上。用肥皂洗净双手上的油脂,尤其 是大拇指指心处。洗完手别用毛巾揩干,轻轻甩几下,让手保持湿润。  现在,用两个大拇指在脸盆盆沿对称的两侧用力进行摩擦。由于盆沿和 手指都已洗得很干净,大拇指在摩擦时会有规律地跳离和撞击脸盆盆沿。在10—15 厘米长的范围内,一次又一次地沿同一个方向用力摩擦盆沿,脸盆内靠近盆壁的 4 个对称点的水面就会被激起辐条状的水波波纹。继续增大你在 摩擦时所用的力量,随着脸盆内发出“嗡嗡”的响声,便会有小水珠从这四 个点的水面上溅出来。为了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应注意手指和盆沿一定要洗得非常干净,若沾有油污,大拇指在摩擦时便会“打滑”,不会产生有规律的跳离和撞击。摩 擦时只需指心贴着盆沿,整个大拇指和盆沿成 30°- 45°角,其余四指自然 放松,不要抓着盆沿。此外,在摩擦时应保持脸盆平稳,不要出现因为大拇 指用力向前推而发生脸盆在地上移动或桌子跟着一起摇晃的现象。在液体中放电  为了勘探海底石油资源,石油勘探工人利用在液体中放电作震源,使强 大的冲击波传到海底下几千米甚至上万米,通过对接收到的反射波进行计算 处理,便可了解海底的地质构造情况。下面这个小实验可让你观察到在液体 中放电的现象,并了解它的威力。取一个壁较厚的大口玻璃瓶,盛上 3 厘米 高的蓖麻油或机油。取两个各焊有一根铜芯导线的鳄鱼夹,各夹一根缝衣针。 把鳄鱼夹的头部侵入油中,使两针尖间隔 1-2 毫米。夹子通过导线固定在干 燥的塑料板或厚纸板下。为固定方便,焊在鳄鱼夹上的导线宜粗一些,或在 厚纸板的小孔中再穿一支毛笔笔杆,用细线把导线缚在笔杆上,如图所示。 现在把两根导线的另一端分别与感应起电机的两极相连。转动起电机, 两极间的电压可达 2 万伏。这时,在油中的两根针尖之间出现了明亮的闪光, 同时发出清脆响亮的爆裂声,随即在针间的油中浮起一个气泡。这就是在蓖 麻油中的放电现象。继续转动起电机,放电便连续发生,气泡也不断产生。 把厚壁的大口玻璃瓶换成薄壁的烧杯,并使针尖靠近杯壁放置。针间放 电时就会把烧杯壁震裂。原来,当电压足够高时,两根针尖间的蓖麻油由绝 缘变成导电,而且在很短的时间被强烈加热,迅速膨胀;由于液体是几乎不 可压缩的,因此就对周围物体产生很大的压力,造成较强的破坏。人们从这一点得到启示,想到了用在水中爆炸的方法来修复被碰瘪的水壶。  铝制水壶在使用中很容易碰瘪,由于一般水壶的口都较小,碰瘪后不易 修复。现在简单了,买一个像筷子粗细、长约 4 厘米的鞭炮。把要修复的瘪 壶灌满水,注意,水一定要灌得满满的。找一张比壶口大一些的厚纸片,在 纸片中心开一个直径比鞭炮略小一些的孔,把鞭炮紧插在孔里,使纸片的位 置靠近鞭炮有捻的一端。把水壶放稳在地上,把插好鞭炮的纸片放在壶口上, 如图所示。注意,要让鞭炮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浸在水中,但别让炮捻沾 上水。迅速擦燃火柴,点着炮捻,随着“嘭”的一声爆炸声,瘪水壶就修好了。  如果水壶瘪得程度较轻,用一个较小的鞭炮就可以了。对瘪得严重的水 壶,用两个 3-4 厘米长的鞭炮,爆炸两次,一定可修复。如果一时没有瘪水 壶要修,可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敲瘪一处,试试看效果如何。也许有的同学要问,能不能用“水中放电”来修复瘪水壶呢?从理论上来说,能。但请你们别这样做。因为水是电的良导体,在水中进行放电,需 通过高压电容和特殊的开关等装置进行,这是你们现有的实验条件难以办到 的。即使把水换成蓖麻油,从操作方便和实际效果上来说,也还是用鞭炮在 水中引爆的方法好。巧顶硬币  你能用一根针尖顶着一枚五分的硬币,并让硬币在针尖上不停地旋转 吗?  取一枚五分的硬币。根据“两条直径的交点即圆心”的常识,利用一把 刻度尺和一支铅笔,先找出该硬币圆心的位置。取一根缝棉被用的长针,把 针尖对着圆心,保持针竖直,用重物在针尾轻轻敲一两下,能让针尖在圆心 处留下一浅浅的针痕即可。注意,可别把针尖敲得太深了,否则就失去了表 演的“惊险性”和趣味性了。再找一支圆珠笔的笔杆,要笔杆尾部有一小孔 的那一种。  现在,用左手捏着长针,针尖向上,保持竖直。把圆珠笔杆口大的一端 夹在上下嘴唇之间。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起硬币,让针尖顶着圆心处 的针痕,扭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使硬币在针尖上顺时针旋转起来,用右 手迅速将笔杆尾部的小孔对准正在转动的硬币边缘,同时用嘴吹气,让气流 来帮助硬币旋转,如图所示。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硬币便平平稳稳地搁在 了针尖上。  当硬币平稳地在针尖上旋转时,可暂停吹气,让左手捏着长针上下左右 移动,硬币都不会掉下来。如果看见硬币开始晃动,就接着吹气,让它恢复 平稳转动,再用右手捏着长针的尾部,使长针绕着针尾作圆锥形摇动,如图 所示,这样你的表演就更精彩了。  水柱顶球  给你一根老师上课用的教鞭,请你用它的一端顶着一个不停旋转的乒乓 球,那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用一束向上喷射的水流代替教鞭,那可就 简单多了。  将一个玻璃眼药水瓶套在一根较长的橡皮管的一头,把橡皮管的另一头 直接接到自来水龙头上。右手握住眼药水瓶底部和橡皮管,保持滴口竖直向 上。打开自来水龙头,水流便从滴口向上喷出。左手捏住乒乓球,小心地放 到水流的顶部,轻轻松开手指,乒乓球就像被吸住那样停留在水流顶部,上 下微微跳动且不停地旋转着。细小的水滴沿着乒乓球旋转的切线方向不断溅 出。你仔细观察一下便可发现,乒乓球并没有被顶在水流的最上端,而是在 “开花”的顶端稍下些的一侧。旋动自来水龙头,改变从滴口喷出的水流速 度,你可发现:当流速增大时,乒乓球会随着水流的升高而上升;当流速减 小时,乒乓球又会随着水流高度的降低而下降。缓慢地平移滴口,乒乓球还 会跟着水流移动呢。还可再做一个表演:“冲不走的乒乓球”。 把乒乓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右手握着眼药水瓶底部和橡皮管,使滴口竖直向下对着乒乓球。打开自来水龙头,开小一些,让水成一股较细的水柱缓缓流下。也许第一次试验时,由于你的右手抖动,乒乓球一下子被冲走了。 别急,再试一次。左手捏着乒乓球调整它在地面的位置,使它正好对着水柱, 这时放开左手,球不但不会被冲走,而且还会在原地旋转。稍微将自来水开 大些,乒乓球便被“钉”得更牢了。缓慢地平移滴口,小球便听话地跟着移动。  没有自来水的地方,可根据虹吸原理,在高处放一大盆水,先在橡皮管 内灌满水,然后把不接眼药水瓶的一头浸入水盆内,同样可获得向上喷射的 水柱。如果你是冬天做这个实验,不妨用胶布把眼药水瓶和橡皮管固定在桌 脚或椅背上,别让水把自己的衣服都淋湿了。  半透膜的妙用  找一只空的玻璃眼药水瓶,拿掉底部的橡皮塞,滴口处仍套上橡皮帽。 将玻璃杯内事先准备好的饱和食盐溶液从底部灌入,别灌得太满,以液面离 瓶口 3 毫米左右为宜。再滴入 2 滴红药水,把溶液染成醒目的红色。  剪下约 3 厘米长的一段肠衣(香肠就是把肉塞进肠衣里做成的,食品商 店常有肠衣出售),再沿边剪开,展平,覆盖在眼药水瓶的底部,用橡皮筋 把它扎紧,如图所示。把瓶倒过来,拔掉橡皮帽,看看瓶底周围是否有红色 的溶液漏出,如有,应进一步扎紧橡皮筋。  剪一块硬纸片,在中央开一个孔径略小于眼药水瓶外径的圆孔,紧紧套 在瓶身上。把硬纸搁在盛有大半瓶清水的大口瓶上,使眼药水瓶浸入水下 2-3 厘米,滴口和瓶内液面都高于水面。如果开始时饱和食盐溶液表面离滴口 1 厘米左右,那么,经过 30—40 分钟后,红色的液面就能上升到滴口,以后溶 液将不断从滴口溢出。若在滴口上套一根半透明的喝汽水用的吸管,你可看 到红色的溶液会逐渐上升。既没对瓶内的溶液加压,又没加热,为什么红色 的液面会不断上升呢?  原来,肠衣是一种半透膜,能让水分子顺利通过,而体积较大的溶质分 子则难以通过。虽然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水分子也会进入大口瓶中的清水内, 但与清水中的水分子相比,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加上食盐分子的阻挡作用, 使得渗出肠衣的水分子数量远远少于进入肠衣内的水分子数量,因此,瓶内 的液面便不断升高。事实上,随着红色溶液从滴口不断溢出,瓶内盐水的浓 度不断下降;因此,液面的上升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半透膜在动物、植物的 体内都存在。膀胱、毛细管管壁、肠衣等都是半透膜。如果一时买不到肠衣, 不妨自己做一张半透膜。取一张普通的玻璃纸,揩干净后平铺在大碗或较大的碟子里,倒入一些浓度为百分之二十的硫酸铜溶液,以能浸没玻璃纸为好。过了约一个小时后 用镊子取出,再用清水将硫酸铜溶液冲洗干净,就做成了半透膜。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还可做一个实验。  让底部包了肠衣,装有饱和食盐溶液的眼药水瓶浸入盛有蒸馏水的大口 瓶内(若没有蒸馏水,用凉开水代替也行)。把两根铜丝分别从滴口插入盐 水和从瓶口插入蒸馏水中,用导线把两根铜丝的另一端分别与灵敏电流计的 两个接线柱连接。过了一段时间后,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 过了电流计。  虽然这里介绍的两个实验中,红色液面在吸管中上升的高度有限,通过 电流计的电流也很小,可是科学家们却对这两个现象进行着认真研究:如果 能在江河的入海口装上一张巨大的半透膜,不就可得到一个用之不竭的天然 大电池了吗?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利用半透膜将海水和淡水分成两室,两部 分水的压强差可达 25 个大气压。利用它压出的水流来冲击水轮发电机,不就 可获得持续的电流了吗?  水果发电  取一个熟一点的苹果,把一根铜丝和一把小刀插入苹果 2-3 厘米深处, 使铜丝和小刀相距 1 厘米左右,不要相碰。  把耳机引线的一头接到铜丝上,另一头跟小刀断断续续接触,你就会听 到耳机里发出“喀喀”的响声。放下耳机,另取两根导线分别和铜丝、小刀 相连,再把它们的另一头放到你的舌头上,但不要让它们相接触。这时,你 的舌头就会有异样的感觉。这都证明苹果产生的电流通过了耳机和你的舌 头。把苹果换成西红柿、柠檬,重复上述实验,你可发现它们都能产生电流。 你可能会说“这么小的电流,连小电珠都点不亮,不带劲。”那好,咱们来 做个大电池,把小电珠点亮。  取 12 个大一点的土豆,12 块锌片和 12 块铜片。锌片可用旧电池的外皮 剪成。若没有铜片,可用细铜丝密绕在小木片上来代替。如果铜丝是漆包线, 那要把漆皮刮净。在每个土豆上间隔 1 厘米插入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然后 用导线依次把一个土豆上的铜片和另一个土豆上的锌片连接起来。现在,把头尾两个接头接到 1.5 伏的小电珠上,你瞧,小电珠亮了。 其实,不仅水果、蔬菜能产生电流,连冷热温度差异也能发电呢。 取两条粗一些的铜丝和一条铁丝,长度 30 厘米左右。刮净每条铜丝两端的绝缘漆,然后把铁丝的两端分别与两根铜丝的一端紧紧绞接在一起,如图所示。用导线把两根铜丝的另一端,分别与灵敏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相连。 现在,把铁丝的一个接头放到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里,保持低温;另 一个接头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升到很高的温度。这时,电流计的指针发生明显的偏转,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产生的电流 大小与连接的两种金属的性质,以及两个连接点的温度差有关。因此,这种 现象很快被用来测量温度,做成了灵敏度极高的温度计。科学家们还在研究 利用海洋表面和深层的温度差建设温差发电站呢。有趣的是,如果把图中的电流计换成电池组,两根铜丝的另一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池组的两极相连。那么,原来热的接头就会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原来冷的接头就会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这一现象已被科学家们用来制成致 冷器。声音控制水流如图所示,与橡皮管连接的长约 15 厘米的尖嘴玻璃管正在喷水。尖嘴直径 1—2 毫米。橡皮管与自来水龙头相接。喷嘴对面的铁架台上固定着一只空 的食品罐头。  利用自来水龙头调节从尖嘴射出的水流速度,使喷出的水流长度为 1 米 左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水流在离开尖嘴一定距离内呈圆柱形透明状态, 之后便分裂成多股不透明的水流,距离越远,散得越开。水流撞击罐头底部, 发出不规则的声音。  把一只闹钟的钟面紧贴在玻璃管上,并把装有罐头筒的铁架台向喷嘴缓 慢移动。当罐头筒底离尖嘴一定距离时,可清楚地听到水流撞击罐底发出的 响声,与闹钟的嘀嗒声完全合拍。此时,用一盏 100 瓦的白炽灯近距离照亮 水流,仔细观察,你可发现水流已按闹钟节拍分裂成水滴流,如图中左下部 所示。这保持一定间隔的水滴流撞击罐底所发出的响声当然会和闹钟的嘀嗒 声合拍了。  有趣的是,若用节拍器代替闹钟,或把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柄轻压在喷嘴 上,甚至放上一个小鼓,轻轻敲击,都会使喷出来的水流以相应的节拍撞击 罐底,发出合拍的响声。  转动液体  不用搅拌棒搅拌,也不晃动客器,你能使原来静止的溶液旋转起来吗? 取一只直径 12-15 厘米的玻璃培养皿或塑料圆盘,在培养皿中心放一个 高度和培养皿相同的圆柱形电极,若一时找不到,可剪一条薄铜皮或易拉罐 壳做一个。沿培养皿内壁插上一个薄铜皮制成的大圆筒,作为另一电极。圆 筒的高度也和培养皿相同。从两个电极上分别引一条导线到电池组的正负极 上,此电池组的电压为 21—24 伏。把培养皿放到马蹄形磁铁的两极间,如图 所示。若没有马蹄形磁铁,从旧恒磁扬声器上拆下圆柱形磁钢,垫在培养皿 下也可以,如图所示。往培养皿内注入氯化铜溶液或饱和食盐水。合上开关, 上图的培养皿内溶液便逆时针旋转起来,而下图培养皿内的溶液则顺时针旋 转起来。有趣的是,若将电池组的正负极位置互换一下,或将磁铁的 N、S 极位置互换一下,培养皿中溶液旋转的方向也由“顺”变“逆”,或由“逆”变“顺”。  不用手拨,不用嘴吹,也不用电动机或转台,你能使 4 个小纸马一起旋 转起来吗?  把一张稍硬的纸剪成十字形,其中被剪尖的一条稍长。把一根缝衣针有 针眼的一端插进软木塞中,然后把纸十字架放到针尖上,轻轻一压,使它能 绕针尖在水平面内旋转。再把一个玻璃杯放在火炉上方烘 2-3 分钟,然后扣 在软木塞和纸十字架上,如图所示。用一块丝绸摩擦玻璃杯的一边,于是, 原来静止的纸十字架便转动到尖的一端指着你摩擦过的地方。如果你慢慢地 沿顺时针方向转着圈用丝绸摩擦玻璃杯,那么纸十字架便跟着旋转起来。如果你把纸十字架剪成各边长短相同,然后在每一端用细线挂上一个小小的纸马,那么,当你转着圈用丝绸摩擦玻璃杯时便四马齐转了。眼见为实吗?  眼睛是我们观察周围世界的重要器官。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可是, 眼睛有时也会产生错误的视觉。  桌子上有一只盛着大半杯清水的玻璃烧杯,水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银 球”。可是,当你用镊子把它从水中捞出来后,发现它竟是一个暗黑无光的 小球。这球没什么特别,你可以任找一个金属小球或玻璃弹子,点燃蜡烛, 用镊子夹住将它熏黑。冷却后放入水中便会发出银光,一点也看不出它是一 个黑色的小球。原来,这个被烟熏黑了的小球浸入水中时,表面蒙着一层吸 附的空气,当外界光线射到球面上的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处时,都被反射了回 来,使小球显得特别亮,成了“银球”。  剪一块圆形的厚马粪纸板,其直径大约 45 厘米左右。如果有大蛋糕盒, 取盒底的圆纸板即可。将圆纸板的一半涂上白色,另一半涂上黑色。在黑白 交界处剪一个扇形缺口,在圆纸板中心开一个小孔,并将它套到手摇转台的 转轴上,用两个螺帽从前后夹紧纸板,使它可以随轴一起旋转。在这块纸板 的后面,正对着缺口处吊一个红色的灯泡。再用一盏 100 瓦的白炽灯照亮圆 纸板的正面,如图所示。现在,手握转台的摇手柄缓慢转动,使圆纸板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正视红灯,你便先看到红灯,接着看到白色的一半,稍后再看到黑色的一半, 过后又看到红灯??以此类推。随着圆纸板转速的加快,上述变化过程也加 快,等圆纸板每秒转 2—4 圈时,你看到的不再是红灯而成了绿灯。这是怎么 回事呢?原来,我们的眼睛里有一种对颜色光比较敏感的细胞,叫圆锥细胞。 有的圆锥细胞对红光较敏感,有的则对蓝光较敏感,还有的对绿光较敏感。 当圆纸板开始转动前,你一直看到的是红灯,这时对红光敏感的细胞就处于 兴奋状态;接着看到的是白色,这时,相对来说对红光敏感的圆锥细胞就要 比另两种圆锥细胞“疲劳”一点,换句话说,这时对绿光和蓝光敏感的细胞 就比较兴奋。由于白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混合光, 人眼对绿光比对红光和蓝光更为敏感,所以你此时好像看到了绿色光。由于 白炽灯光比较强烈,这绿色在你眼中保留的时间就稍长一些,当黑色的一半 转过去,红灯出现在你眼前时,绿光还没消失,因此你就感到这红灯是绿色。 这种现象称为眼睛的色觉疲劳。再做一个实验。把转台上的圆纸板从转轴上拆下来。在没涂白色和黑色的一面,按图所示用小刀刻出四条宽度为 4 毫米的狭缝。每条狭缝离板边 2—3 厘米,离中心孔边约 3 厘米。然后再把它套到转轴上,没涂色的一面朝 外,仍用螺帽夹紧。转动摇手柄,使圆纸板随轴加速转动,这时你将看到纸 板由不透明变成了半透明,还可以透过纸板看到纸板后面的景物。这又是怎 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眼睛在所看到的外界景象消失后,还能在 0.04 秒左右的时间内继续保留景象的感觉,如果光线较强,景象保留的时 间就更长。眼睛的这种特性被称为视觉暂留。你以为日光灯是一直亮着的吗? 其实它是闪烁发光的,每秒 100 次。人眼之所以感觉不到,就因为有视觉暂 留现象存在。当你透过圆纸板上的一条狭缝看到板后的景物时,狭缝就转过 去了,而在下一条狭缝出现在你眼前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你眼中还保留着 刚才看到的景物感觉。在它行将消失时,下一条狭缝已到了你眼前,你又一次透过狭缝真实地看到了板后的景物??上述过程反复重现的结果,就使你 感到纸板似乎是半透明的了。显然,若圆纸板转得较慢,这种现象是不会发 生的。有趣的浮沉子  这是一个两头大中间细、内装沙子的全封闭玻璃容器,叫“8”字形沙漏。 沙子从沙漏的上部漏到下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古代它是一种简易的 计时器。这是一个高 35 厘米,内径 5 厘米的带有塑料顶盖的长玻璃筒,筒内 灌满了水。  现在,先让我们试试沙漏能否上下漏沙。能。再把沙漏浸入水中,这时 沙漏刚能浮出水面一小部分,用手指将沙漏往水中按,一放手,沙漏又会浮 上来,回到原来的位置,每次都是这样。  盖上塑料顶盖,沙漏便顶着盖浮在筒的上部,如左图所示。然后,将玻 璃长筒倒过来,顶盖朝下放置在桌上,如右图所示。按常识,沙漏也应跟着 马上往上浮,直到顶着筒底。但出人意料的是,沙漏并不马上上浮,它还在 下部沉着,过了 15—20 秒,沙漏上部的沙子大部分漏到下部时,沙漏才开始 上浮。等沙漏浮到顶着筒底后,再把长筒倒置,情形也一样。  奇怪,倒置前后沙漏的重量和所受的浮力都没变,为什么原来浮着的沙 漏在筒倒置后会先沉在底部一段时间,然后再上浮呢?  近距离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沉在筒下部的沙漏在开始上浮时,其倾斜 度发生了变化,上浮前沙漏是微微倾斜着的,其上下两部分分别在 A、B 处贴 着筒的内壁,正是这两处的摩擦力阻碍了沙漏的上浮。沙漏之所以会倾斜, 是因为刚倒置后沙子集中在上部。重心在上的沙漏很不稳定,略有干扰即会 翻倒,但由于筒的内径远小于沙漏的长度,所以沙漏只是略微倾斜,靠在 A、B 处。等到大部分沙子漏到下部,沙漏的重心也回到了下部,于是沙漏便恢复直立,与筒的内壁脱离接触,摩擦力也随之消失,接着就在浮力的作用下 开始上浮。有趣的是,如果筒中所盛的是 40℃以上的温水,则沉浮的情况刚好相反。由于温水的密度比冷水小,沙漏所受的浮力也较小,所以重心在下的沙 漏放进温水后将下沉。而将筒倒置后,由于同样的道理,沙漏一开始并不下 沉,直到一大半沙子漏到下部后才开始下沉。其实,不用沙漏我们也能做这个实验。  取两个相同的玻璃杯,灌水至与杯口齐。找一根“大楷”毛笔的笔杆, 从中截取一段,要求其长度小于杯口内径而大于杯底内径。挖空这段笔杆的 中心部分,并用棉花紧紧塞住其一头,再从另一头开口处灌水,灌满后也用 棉花塞紧。取一段保险丝或漆包线,在这段笔杆上拦腰扎上 2—3 圈,把它浸 入水中,根据其浮沉情况,耐心调节保险丝的长度,使它刚好能直立浮在水 中,且上端与杯中水面相齐。  再在另一只杯子上盖一张厚纸,用手压着纸将杯子倒过来,对准杯口扣 在第一只杯子上。抽去纸片,两只杯子就连成了一个封闭的长水筒。当你慢 慢把两只杯子倒转过来时,这段笔杆也是先卡在杯底不上浮,如图中虚线所 示,过了一会儿又会自动竖直,向上浮起。再倒转杯子,仍然如此。现在,请你来解释这一有趣的现象吧。寻找敏感部位  对着镜子伸出舌头,你可看到舌面上和舌的后部有许多叫味蕾的细小器 官,人靠它来感觉味道。味觉和嗅觉一样,也是由缓慢的化学反应引起的。 味蕾通过味觉神经,将味觉信号传给大脑,使人产生味道的感觉。人有四种 基本的味觉:甜、酸、苦、咸。分管这四种味觉的味蕾不均匀地分布在舌头 的表面上,你不妨试验一下,以探明各种味蕾最集中的部位。  取白糖、食盐、酷和清咖啡粉各少许,再备一杯清水和一支干净的毛笔。 在清水中浸湿毛笔,甩两下,然后蘸一点白糖去碰舌尖、舌的边沿和舌根部, 你会感到有一个部位对甜味最敏感,就是舌尖。用清水反复漱口,洗净毛笔, 再依次蘸食盐、醋和清咖啡粉进行试验,你会发现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边 沿,对苦最敏感的部位在舌根,而舌头的各部分对咸味都较敏感。  显然,味蕾对各种味觉确有分工。但生活经验又告诉我们,它们的分工 不是绝对的。实际情形要比上述试验复杂得多,有时一种味觉可以掩盖或抵 消另一种或几种味觉。例如,糖的甜味能抵消柠檬的酸味。吃不惯辣的人, 吃了一口又麻又辣的麻辣豆腐,辣得合不上嘴,接着吃别的菜,就感觉不出 是啥味道了。其实,不仅舌头的各部位对味道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人体各部位对触觉的敏感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取一根发夹,把它的两脚分开,使两脚顶端之间的距离为 4 厘米。按图中所示的方法在你的手臂上试验。如果你闭上眼睛,你就根本无法感觉出究竟是用发夹的一个脚在触你呢,还是用两个脚同时在触你的皮肤。 另取一根发夹,捏紧两脚,使两脚顶端仅相距 2 毫米,用同样的方法在你的手指上试验。即使你闭上眼睛再扭过头去,你也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感觉出,是用发夹的一个脚还是两个脚在触你的手指心。 显然,人体上有的部位感觉很灵敏,例如手指,难怪人们常说“十指连心”呀。而有的部位感觉却很迟钝。手臂决不是人体上感觉最迟钝的部位。你如果有兴趣,不妨用发夹这个简单的感觉测试仪来测试一下身体各部位的 灵敏度,找出最敏感和最迟钝的部位来。奇妙的闪光  把钢笔笔杆的尾部在头皮上用力摩擦几下,就能吸起桌上的小纸片。同 学们都知道,这是由于摩擦起电的缘故。可你是否想过,带电体为什么能吸 引轻小物体呢?原来,当带负电的笔杆靠近时,小纸片上离笔杆近的一端会 出现正电荷,而远的一端会出现负电荷,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小纸片就被吸到笔杆上了。其实,利用摩擦起电 和静电感应不仅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还能使日光灯管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明 亮的闪光呢。不信?好,我们就来做这个实验吧。  桌上平放着一块面积较大的“塑料王”平板,用一块丝绸紧贴平板表面 用力摩擦多次,再将一个带有绝缘柄的圆形铝板平放到平板上。手握 8 瓦日 光灯管的一端,将灯管另一端的两个金属接线柱接触铝板,如图所示,日光 灯管便发出一次明亮的闪光。然后,左手握绝缘柄提起铝板,右手用同样的 方法使日光灯管下端接触铝板,如图所示,日光灯管又一次发出明亮的闪光。 奇妙的是,不必再用丝绸去摩擦平板,只要把铝板再次平放到平板上,接着 再一次提起脱离平板,将日光灯管下端的接线柱接触铝板,就会发出一次闪 光。如果房间里空气干燥,日光灯管就可闪光好多次。原来,平板和铝板的表面都很粗糙,铝板虽然平放在平板上,但除了为数很少的点相互接触外,其余的都处于未接触状态。平板经丝绸摩擦后带负 电,由于塑料王的绝缘性能极好,平板上的电荷之间能相互绝缘。这样,就 使铝板靠近平板的一面感应出正电荷,而装有绝缘柄的一面感应出负电荷。 当日光灯管的下端接线柱碰到铝板时,灯管两端的电压高达几千伏,日光灯 导通,就发出明亮的闪光。当铝板上的负电荷通过灯管和手全部流入大地后, 闪光便停止。此时铝板靠近平板的一面仍带有正电荷。提起铝板后,由于远 离了平板,感应现象消失,铝板上的正电荷使和它接触的日光灯管两端仍有 几千伏电压,再次导通发出闪光,直到正电荷全部流入大地。当铝板再次平 放到平板上时,由于静电感应,铝板的两面又出现了正、负电荷,于是上述 过程又可重复发生。日光灯闪光时两端有几千伏特电压,人会有危险吗?不会。由于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握日光灯管的手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你可做一个简单的 实验试试。拿一个玻璃杯在火炉上烘一会儿后放在桌子上,玻璃杯上放一块金属板(找个易拉罐,剪开后压平就可用了),把一个吹得鼓鼓的气球在毛衣上使 劲摩擦几下后放到金属板上。现在,请你伸出右手食指靠近金属板边缘,当 食指离金属板边缘 1-2 厘米时,便有火花闪现。这火花释放了也带有几千伏 高压的电荷,可你并没触电的感觉,对吗?砸不碎的酒杯  取一根长 1.5 米左右,直径约 2.5 厘米的木杆。在杆子的两个顶端,沿 杆的轴线各钉一枚大头针,大头针进入木杆的深度有 3 至 5 毫米即可,再用 老虎钳截掉大头针的“大头”。然后,把杆搁在分别置于两把椅子上的两只 玻璃杯上。杯子只和杆两端的大头针接触。表演者抡起另一根粗大结实的棍 子朝木杆的中央猛劈下去,木杆被劈断了,而玻璃杯却安然无恙。劈得越猛, 实验效果越好。  不宜用硬木制成的杆子做这个实验,因为它们很难折断;而用白松或红 杉树杆做成的杆子是一定可以打断的。为了取得戏剧性的效果,可以用盛有 葡萄酒的高脚酒杯来代替玻璃杯。而粗大结实的棍子也可用长 1 米左右的自 来水管或钢杆来代替。因为杆的末端和酒杯最宽部分之间有空隙,所以即使 木杆不断,杯口也只需承受使大头针弯曲所需的微小的压力,既不会破碎, 也不会翻倒。  用高速电视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木杆两端的初始运动几乎总是向上 的。当外加的冲击传到杆端时,它们已经跳离了杯口。而且,杆端的这一上 升过程与杆子中央部分的形变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没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木杆受到打击时两端总是跳起来这一事实,启发我们可以不用大头针,把杆直接搁在杯口,从而使这个实验显得更为简单。事实上,这样做有时也 能成功,只是失败的风险更大了。它需要表演者有更精确得多的打击技巧。 一是棍子必须严格沿竖直向下方向劈向木杆,否则木杆就会对杯子施加一水 平方向的作用力,使一个或两个杯子翻倒。二是打击点必须在杆子正中央, 否则,杆受到打击后的几何形状不再对称,其中的一个杯子就有可能因承受 过大的压力而破碎。大头针的作用正在于可大大减小上述影响。如果你想尝试这一实验,开始时仍应谨慎地用一些不易破碎的支撑物如塑料杯、饮料罐等来代替玻璃杯,直到掌握了足够的打击技巧之后,再换成 玻璃杯。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仓鼠哺乳期吃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