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 二手房的廊檐街那种样式的怎么在乌镇那么多?是一种建筑风格吗?

杭州居然有个古镇比西塘近,比乌镇原味!
杭州居然有个古镇比西塘近,比乌镇原味!
杭州潮生活原创潮人说:你还不知道吗?日子过久了,便会染上一些习惯,把所有忙碌视为正常,将一切欲望看作本能。≒ ≒≒ ≒≒≒ ≒≒ ≒≒≒ ≒≒ ≒偶尔是不是也想虚度光阴,找回当初的自己。摄影:蒲公影问题只有一个:你想,还是不想?古镇塘栖,就是这样的一片安静天地。这里建筑独具一格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这里街道原汁原味漫步塘栖,所幸的是昔日的街坊廊檐、流水深巷并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面目全非。寻访故老,仿佛走进了逝去的岁月。这里美食地地道道塘栖百姓历来对小吃讲究入味,其精工细作,经过百年的更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每年的5月是塘栖枇杷节,会有大量的周边市民游客来游览古镇,采枇杷。这里安静祥和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街坊廊檐,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最美的时分是属于日落的,宁静仿佛染红了半片天空,此时,塘栖分外祥和。当都市的生活过于烦恼,不如走走塘栖古镇,感受一下古镇的宁静和祥和。因为,塘栖古镇,它比西塘近,比乌镇原味!推荐交通:自驾 / 武林门码头坐游船直达。古镇景点免费!不收门票!门口有停车场,10元可以停一天!▎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合作微信:csh1912 | csh1913 | csh1914企业QQ: | 联系电话:禅语人生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D10:走读中国·大运河之杭州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数字版首页 >
第D10:走读中国·大运河之杭州
塘栖镇 想象的古镇光晕与退场的水乡生活
日 星期三 新京报
水北街上,几十年如一日做木桶的沈木匠已经80多岁。
水北街上,一家做蚕丝被的小商铺。
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广济桥。
杭州市塘栖镇水北街,紧靠运河的廊檐下晾晒的鱼干以及对面隐约的白墙黑瓦,仿佛依稀可以想见这座曾经的江南首镇繁华的水乡生活。但运河货运改道后,这里已逐渐冷清下来。
塘栖镇广济桥南,一条依附在过街楼中、叫做“三条半”的弄堂。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区以北20公里,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水上门户。塘栖本来只是个小渔村,直到元末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塘栖志》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说:“塘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塘栖古镇曾为明、清江南十大古镇之首,但如今只保留了水北街一段,和周庄、乌镇等江南古镇相比,已颇显冷清。  运河货船不再经过广济桥  “我们塘栖码头,乌镇、周庄什么的是比不上的。”镇上的居民曾青冠坐在广济桥边,说起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一种天然的骄傲,“当年乌镇弄古镇的时候,还是从我们这里运走的石板呢。”如今,旅游爱好者知道了周庄、西塘、同里等等,但知道塘栖的并不多。  本来,塘栖只是一个默默的小渔村,渔民们在此晒网散居。但这一带到底是富庶的江南,周边有临平镇的丝、麻,笕桥镇的药材,瓶窑的陶磁、竹木……临平所在的上塘河水位不稳定,瓶窑、安溪所在的苕溪水量取决于上游山洪,笕桥镇等地所在的河道都不适合大规模水上运输,唯独“河宽二十丈”、处于大运河主航道上的塘栖才具备这个条件。  “这里到处都是水塘,一个墩一个墩把水都连接起来,所以叫做塘栖。”。曾青冠认为这是“塘栖”的由来。桥梁把水和生活联络了起来,镇上的广济桥是京杭古运河上现存唯一的七孔桥,又称“通济桥”,建于1489年,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运输流量过大,时常有船只撞击桥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98年对运河塘栖段进行了改道,如今京杭运河上的货船不再经过广济桥。”桥身上已经长出蓬蓬的青草,冬天水少且浑,桥墩几乎全部裸露出来,镇水兽也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运河里不走货船了,但广济桥依然是重要的往来通道。这座桥也曾经是分界点,桥南属于杭州,桥北属于德清。水北一块巨大的乾隆御碑,之前人们都认为是杭州和德清的界碑,重见天日后,才发现记录的是浙江一带的富庶。碑文上说,乾隆南巡,考察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塘栖人说起这段旧事也颇为骄傲——“鱼米之乡、天下粮仓说的就是这里”。  现在广济桥南北两岸都属于杭州市余杭区,镇上的居民大多住在运河南边。桥南有郭璞井,井水水位总是比运河水位高几尺,据说“井水不犯河水”这个成语就是源自这里。  “塘栖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  如今保留下来的江南古镇风貌遗迹部分指的是运河北岸的水北街。  如果塘栖古镇还在,就能看到镇上的街面全都是沿河而建,落在屋檐里头,这就是“过街楼”。为方便水路客商们休息,沿河的一面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把它们称为“米床”,因为当年塘栖街上处处是米行,这沿河的长椅平时是行人歇脚之处,米行进出货时便成了收米卖米的场所。桥上也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丰子恺写过:“塘栖是一个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话,叫做‘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淋’与‘轮’发音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镇上落雨’。”  据说塘栖镇的廊檐街之多,在江南水乡中找不出第二个。“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的廊檐头。”当年跑码头的谢金元听过这句话,但他又觉得“塘栖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很多来的游客,“拍拍桥,拍拍几栋老房子就走了,一点都不真实”。  水北街沿岸乾隆御碑附近,本来准备做一个博物馆,现代的格局,地下有博物馆,地表上种植各种农作物,变成一个百草园,让游客能够停下来,也可能会是一个亲子游产品,例如教给孩子水稻和韭菜的区别。土地和肥力已经准备好了,但是这个思路又被否决,工程被搁置。  不真实的还有犹如黑夜城堡的弄堂。塘栖号称有“七十二条半弄”。曾青冠介绍说,旧时塘栖的弄堂大都依附在过街楼之中,有许多弄堂和住宅融为一体,成了暗无天日的“囥(kàng)煞弄堂”,本地话说是“把东西都藏起来”的意思,形成了塘栖弄堂的一个鲜明特色。这些弄堂大多集中广济桥南的市新街、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一带,这里曾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住宅均建在街市后面,十分隐蔽。住宅外面一律筑以风火墙,既防火又防贼。每户深院的房屋均分为若干进,庭院深深。  人们习惯在深宅的一侧建一条狭长的小弄,每一进房屋均有一扇侧门与之相通。这些弄堂一般均被称作“避弄”,但也有人称它为“陪弄”,寓意是“陪客人进出的弄堂”。喜欢研究民俗的蒋遇生曾在塘栖镇住过多年:“半条的由来,是说一条弄堂很少有人走,弄堂幽深狭窄,里面又多蝙蝠,时间一久,弄堂的一头差不多快堵塞了,于是便有了半条弄之称。小时候,白天经过弄堂,也觉得阴森,总害怕门后面伸出一只手来——这里适合鬼故事发生。”  现在镇上保留下来的弄堂只有三条,也是连接商品市场和社区住户的秘密通道。放学回家的孩子们给这些弄堂带来一抹明快的色调。杭州市运河集团则想把这些弄堂以及后面可能已经荒芜的宅院打造成特色旅游民宿。  食物讲究中的风土表达  从广济桥北走来桥南的人,大多手里拎着三两包糕点;据说平时也有不少杭州市里的老人,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塘栖买糕点。塘栖糕点中的老字号有法根、老刀等,云片糕、麻酥糖、椒桃片、节节糕、枇杷梗等,品种多样,包装朴素,价格公道,看起来绝不是刻意为游客准备。  塘栖人对吃颇为讲究,在水北街经营康乾食府的陈康华说:“塘栖人说‘挤’虾仁而不是剥虾仁,讲究食材的新鲜。”作为重要的水路码头,南来北往的客流提升了塘栖的味蕾感受。青团最好的食材当然是清明时节的艾草,冬天的时候就用石灰腌制过的南瓜叶。包粽子就在店里完成,来往的人都能看到醇厚的红豆沙,还有酱香的肉馅。“到了旅游旺季,粽子不够卖的时候,也要特地为老主顾留货,很多老人家都是从杭州专程赶来的。”  对食物的讲究说到底是风土的表达。蒋遇生说:“过去每年清明节前后,大批苏州、嘉兴、湖州等地的香客要去杭州进香,有白花花的收茧船、蚕农们去超山轧蚕花时的烧香船等,女人们头上一律插着红纸或红绒做的蚕花”,往返时都在塘栖停船住上一宿。慢慢地,塘栖蜜饯成为香客们最为青睐的特色商品。距离塘栖镇不远的超山植梅,形成“十里梅花香雪海”的浩荡。现在的超山,每年春天有梅花节,水北街沿街的店铺前总能看到一缸缸的青梅,腌制得通体翠亮。  塘栖的杨梅、甘蔗等也有名,最有名的是枇杷,丰子恺就写过在塘栖吃枇杷的痛快。塘栖经营枇杷采摘农家乐的华老板说:“因为水好,所以塘栖的枇杷在三大枇杷产地中产量最多,品种也最好,每年五月中旬都有枇杷节。采摘枇杷有说法:‘麻点小雀斑,好货囥里边。’”塘栖枇杷品种主要有“白沙”与“红沙”之分。“白沙”,俗称“软刁”,为枇杷中的极品,丰子恺就好这一口。塘栖的“大红袍”,也是“红沙”中的佳品。“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端午前后,就是枇杷应市的季节了。  ■&现场  被截取的古镇片段:真实,或者非真实  广济桥南街区的改造正整装待发,运河景观楼盘也已处于待售状态。郭璞井边上复建的沿河小楼要迎来肯德基,这对于这个小镇来说,是一件大事。运河集团的工作人员称:“很早之前就希望能招商,但是商户觉得这里人流量有限。”人流量有限,是因为大多数外来者来这里,能够做的事情就是“盯着那座桥拍,盯着几栋老房子拍”,然后买点糕点从桥北到桥南。水北街一带多是经营食品的店铺,大多数老板到了傍晚就回到桥南的家里,水北对他们来说更多只是做生意的地方。  跑了多年的码头,谢金元最喜欢的是,到了一个码头后,上岸听书。现在他自己在水北街租了一个门面开茶馆,偶尔请杭州市里的剧团来演出:“日常的开销都不够,希望水北街变成一个景点,我们这些商户也能分到一点门票钱。”如今,只有水北街一段保留了运河古镇的遗韵,“你们就盯着那个桥拍,盯着几栋老房子拍,一点都不真实”。被截取的片段有着想象古镇的真实般的光晕,但是它绝不是一个古镇的整体面貌。几栋老房子指的是水北粮站,门前还保留着巨大的运米吊车;粮站旁边就是塘栖耶稣堂,朴素无华。  最真实的可能是水北街的沈木匠,80多岁了,每天还在做木桶,他1948年做的木盆,现在还在用,那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眨眼女儿都六十多岁了。沈木匠做木桶,修木桶,很少抬起头来看水北街上来往的游客。邻居是卖水缸的,但是生意不太好,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已经退场,最好的生意,就是某个剧组要拍摄一部关于江南水乡大宅院的故事,一下子买走十多顶水缸;还有就是,杭州城里某家经营杭帮菜的连锁酒店老板,决定买几十顶水缸回去作为室内装修的素材,里面可以种睡莲、养金鱼。  ■&行途  梦里依稀到客船  丰子恺是个具有旅行者趣味的人。上世纪20年代,正是体验近代火车旅行的时候,他却从夏目漱石的小说里获得了一种慢节奏的认同感。拒绝被近代火车搬运的他,选择了从家乡坐客船到杭州,“走运河,在塘栖过夜,走它两三天”。那时的塘栖,廊檐相连,酒家也颇有特色,“即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几十只小盆子罗列着,有荤有素,有干有湿,有甜有咸,随顾客选择。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赏识这种酒家……酒徒吃酒,不在菜多,但求味美。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最妙的是“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当代的环保主义者看了,也会表示认同吧。  郁达夫也来过塘栖,不过他不太认同客船的缓慢,而选择了从杭州坐汽车前往。但超山的十里香雪海,让他体会了“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雅致。最后,郁达夫给出了从超山往塘栖的最佳交通方案,还是“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对于当代旅游者来说,选个冬天下雪的日子,坐着船,从运河上,慢慢地划到超山下船,踏雪寻梅,如果是晚上,就打着灯笼——清初诗人吴钟琰在《溪河夜泊》写过:“门市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萧歌声喧春梦杳,两廊灯火映溪红。”如今,塘栖镇上不少水道的两岸都挂着红灯笼,不知是不是呼应这句古诗——这样的玩法,总可以算是对前辈旅行者的致敬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曹燕&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李飞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美文欣赏】丰子恺《塘栖》_散怀山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81贴子:
【美文欣赏】丰子恺《塘栖》
的《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象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必须大家用同样的速度奔向同一车站,同样地熏沐蒸汽的恩泽。别人都说乘火车,我说是装进火车里。别人都说乘了火车走,我说被火车搬运。象火车那样蔑视个性的东西是没有的了。……”&&&&& 我翻译这篇时,一面非笑这位夏目先生的顽固,一面体谅他的心情。在二十世纪中,这样重视个性,这样嫌恶物质文明的,恐怕没有了。有之,还有一个我,我自己也怀着和他同样的心情呢。从我乡石门湾到杭州,只要坐一小时轮船,乘一小时火车,就可到达。但我常常坐客船,走运河,在过夜,走它两三天,到横河桥上岸,再坐来到田家园的寓所。这寓所赛如我的“行宫”,有一男仆经常照管着。我那时不务正业,全靠在家写作度日,虽不富裕,倒也开销得过。&&&&&&& 客船是我们水乡一带地方特有的一种船。水乡地方,河流四通八达。这环境娇养了人,三五里路也要坐船,不肯步行。客船最讲究,船内装备极好。分为船梢、船舱、船头三部分,都有板壁隔开。船梢是摇船人工作之所,烧饭也在这里。船舱是客人坐的,船头上安置什物。舱内设一榻、一小桌,两旁开玻璃窗,窗下都有坐板。那张小桌平时摆在船舱角里,三只短脚搁在坐板上,一只长脚落地。倘有四人共饮,三只短脚可接长来,四脚落地,放在船舱中央。此桌约有二尺见方,叉麻雀也可以。舱内隔壁上都嵌着书画镜框,竟象一间小小的客堂。这种船真可称之为画船。这种画船雇用一天大约一元。(那时米价每石约二元半。)我家在附近各埠都有亲戚,往来常坐客船。因此船家把我们当作老主雇。但普通只雇一天,不在船中宿夜。只有我到杭州,才包它好几天。&&&&&&& 吃过早饭,把被褥用品送进船内,从容开船。凭窗闲眺两岸景色,自得其乐。中午,船家送出酒饭来。傍晚到达,我就上岸去吃酒了。塘栖是一个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话,叫做“上落雨,淋勿着”。“淋”与“轮”发音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镇上落雨”。且说塘栖的酒店,有一特色,即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几十只小盆子罗列着,有荤有素,有干有湿,有甜有咸,随顾客选择。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赏识这种酒家。若是壮士、莽汉,象樊哙、鲁智深之流,不宜上这种酒家。他们狼吞虎嚼起来,一盆酒菜不够一口。必须是所谓酒徒,才可请进来。酒徒吃酒,不在菜多,但求味美。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这种人深得酒中三昧,所以称之为“徒”。迷于赌博的叫做赌徒,迷于吃酒的叫做酒徒。但爱酒毕竟和爱钱不同,故酒徒不宜与赌徒同列。和尚称为僧徒,与酒徒同列可也。我发了这许多议论,无非要表示我是个酒徒,故能常识塘栖的酒家。我吃过一斤花雕,要酒家做碗素面,便醉饱了。算还了酒钞,便走出门,到淋勿着的塘栖街上去散步。塘栖枇杷是有名的。我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 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吃好之后必须收拾桌子,洗手,实在麻烦。船里吃枇杷就没有这种麻烦。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在却别有趣味。因为岸上淋勿着,绝不妨碍你上岸。况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我谢绝了二十世纪的文明产物的火车,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实在并非顽固。知我者,其唯乎?
山水,到京东&量&声定制,引领时尚,无损音质,正品保障!山水,网上购物选JD,天天低价 畅选无忧.
《赏韵镇》&&&&& 江南小镇一直是我创作的摇篮,江南小镇更有牵我心魂的亲缘,故而,一提到江南小镇,就像提到故乡的母亲,精气神儿就来了。&&&&& 今天所说的小镇不是别处,而是我访问过的镇。&&&&& 原来只知和水有千丝万缕的情缘,立之水边,得于水泽,明明白白傍于大水的古镇,水当然是它的第一音韵。&&&&& 来到,仔仔细细看过了塘栖,更知道塘栖所依傍的不是一般的水,而是越时千年的古运河。&&&&& 始建于北宋的小镇,元代后益发得潇洒起来。人都知水是城市也是乡村的血脉,一个城市一个古镇,倘若有可依凭的江河湖海,那是怎样的神清气爽!而贯穿南北的古运河,自它开通之日起,便成了水上的通衢大道,更令结串于它身边的城镇,一个个山鲜水活,就像得了吉光瑞气的珠玉,一颗颗都色泽亮丽百般妩媚起来。&&&&& 紧挨杭州的,本来就是杭州的延伸,又是余杭最有代表性的古镇。而今,无论地域人事,都好讲求时髦竞相争“秀”,河宽、桥密、塘多、漾清、特色非凡的塘栖,毫无疑义的成了杭城“北秀”的主要区块。&&&&& 那年,“千年之舟”停泊古运河水道的第一站,便教我们看了那座令人耳目一亮的。之所以耳目一亮,即在于它建自1489年的六百年历史,也在于它七孔石拱的不凡规模,更令其骄于人世的,它是现今仅存于千里古运河上的一座古桥。于是,当我们虔诚地走上一级级石纹斑驳的台阶,当我们抚摸那一块块椭圆而苍黑的桥头石、低头俯视桥下那一脉潺湲流淌的运河水时,历史的丰盈和苍凉,倏然入心,而那一语道不尽的古镇风韵,也就一丝丝一缕缕地随着漫无边际的遥想,缓缓漾入了心底。&&&&& 正是新年旧年相交之际,本就怀着思古闲情来游逛的我们,自然还要去叩读那块屹立桥畔的“御碑”———曾经几下江南的皇帝,亲笔彰扬的“御碑”无计其数,但这块碑属“江南最大”,内容也无出其右,它记载了浙江黎民在大灾年月不欠分文如期上缴钱粮的实绩———这是此间百姓国家观念纳税意识的明证,难怪乾隆下旨赐免三十万两。&&&&& 风光宜人、景观多多的,除了始建于东晋、元末的郭璞井、;除了雄姿巍然梵音悠远的古刹、玉喜寺外,最教人向往的景地,当然是有“古、广、齐”之谓的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 “十里梅花香雪海”!光听名字就是一轴不朽而风骨独特的画卷,一阙天然而香味隽永的诗篇。为这天然诗画添彩的,是数千年前种植的老杆如铁虬枝如镌的唐梅和宋梅,为其增光的,是它的人文景观———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印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的纪念馆、纪念碑和墓地,就在此间的大明堂和浮香阁畔。&&&&& 岁首春来,梅似香雪,香雪如梅,交织成此间最迷人的风光。梅雪易消,香魂永驻。后人将这位生于安吉的篆刻大师移冢此地,是因安吉与都属杭城,而香雪海中新亭旧阁的构建,无处不召唤着梅魂雪魄,就如与有“梅妻鹤子”之喻的林和靖镌碑西泠一样,这个极有诗意的安息地,最符合这位印人篆刻家平生钟情香雪寒梅的心迹。&&&&& 跨天桥、步亭台,走大街、穿小巷,悠悠扬扬的小风徐徐吹拂,风中,那湖蟹年糕的鲜香,桂花藕粉的甜味,融和着江南水乡百物齐全的盈盈丰饶,融和着小镇人阖家团聚的其乐融融,益发的鲜甜香酥,浓郁的乡情,点点滴滴都沁入心底。哦,的味道,原来就是要这样品赏的,一步步一处处漫步塘栖,你才会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作“江南佳丽地”。&&&&& “江南佳丽地”的之韵,说到底是古运河为它弹拨的,如果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这些美称细细罗列起来,那更是一部江南水乡名优特产的百科全书,因为此地的珍产名果,实在不胜枚举。
即便省却了虎岩石婆峰的寻胜探幽,略去了丁山湖的钓鱼采菱,古镇塘栖的风韵,也不是一天可以领略得完的。如果光为尝享一点珍馐,那么,成熟于春末的塘栖枇杷,就会教你大流口水。因为,美名在外的塘栖枇杷,不光是一句“特产”就可概括,那大若鸡卵的个儿,那细腻若糯如糖如蜜的滋味,端端是百里挑一的佳果。我相信,杨贵妃若是早早得尝,肯定会舍却岭南荔枝而首选塘栖枇杷!&&&&& 塘栖的“枇杷节”,而今更是有模有样热热闹闹地一年一度,有了这本介绍此间风水的影集在手,古镇塘栖的风韵,就似千年运河,深悠绵长地印入你的心屏,那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更似不绝如缕的江南丝竹,永远缭绕在你的耳际。因而,我的咏叹既是助兴的和弦,也可算是开场曲中的“过门”。
汪逸芳《美人靠》&&&&美人靠,是塘栖沿河沿街的独特设施。据说古时候的小家碧玉常倚栏凭眺,看日出日落,望船来船归,敷衍出的爱情故事大约只有灰暗暗的廊檐街知道了。也许我们的祖先崇尚规范的美,虽说中间隔了一条小河,依然是遥遥对称的廊檐街,遥遥对称的梯形河埠,和遥遥相对的美人靠。通常一段廊檐街下,紧靠两端界墙各有一截美人靠,两个美人靠中间是一个两边都可以上下的河埠,一边为净埠,洗衣淘米洗菜,一边为脏埠,洗尿布洗内裤和洗拖把。天晴的时候,从美人靠的横栏里逸斜出一竿一竿的湿衣服,万国旗似的高高扬在河面上。古时候美人坐的地方,到了我们小时候,已经变成搁淘箩放菜篮的歇脚地,候洗的与洗好的都在这儿相遇,从箩里篮里滴出来的水浙浙沥沥地流下去,渗进白灰灰的干泥地里,张家长李家短的小城故事便从这儿开播。说不完的新闻,道不尽的旧事,河岸的居户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一代一代的后裔,最早坐着小船沿着小河外流,流向京沪海外。无论去了天涯海角,待等双鬓染白耳聋眼花的时候,总要乘飞机,坐火车,飘洋过海地回归,怎么出去就怎么回来,最后一道工具自然是小船,回来了就为了看一看梦中的小河,梦中的美人靠和这比肩排着的廊檐街。
沈雪华-水养的女人&&() 作者:沈雪华&&&&&&&& 作者简介 &&&& 沈雪华,女,塘栖人。1968年赴江西农村插队。现任《江西师大报》编辑。 &&&& 水乡腹地,以船代步的习俗,把镇上女子都养金贵了。上街去买点儿东西或走个亲戚,虽则一二里地,却非船莫行。要是没有船行,走不了两三步,便会娇滴滴地喘气,“这许多路,如何走得?如何走得?”说着眼圈儿红将起来,似受了莫大的委屈似的。虽说镇子自古以来都是宗法礼教的男性社会,可是由于地理的关系,有些方面对女子有网开一面的宽容,因此受到了特别的滋养。无论姑娘阿嫂、大婶大娘,走出来一个个都是清花水绿,轻柔娇嫩,聪慧灵秀的气质。 &&&& 女人们嗜逛街,商人们像摸透了心思似的,三天两头的耍出花样,货架也是常变常新,—会儿摆成十字形,一会儿摆成回字形。所以女人们逛衔是绝无乏味之说的,她们把钱揣得再紧,可一走进商铺,手掌心里都会漏缝。新鲜看完了,钱摸出去了,大包小包地买累了,心肝无常也死了,便坐在美人靠上歇息。 &&&& 歇息时,各自扯出绣花丝绢,一边擦着汗,比试着样式和手工,一边数着荷包里还剩下多少零头,叹息着:“唉——两个钱都被骗光了。”说归说,可眼乌珠还在滴溜滴溜地转着,瞄向下一个月洞门里的诱惑。这时,如果河对过有“铿铿、锵锵”的声音传过来,她们便坐不住了,好不容易死了的心肝无常又“别、别、别”地跳起来了。她们一齐踮起脚尖,翘起鼻头,向对岸望去。如果再看到有人潮水似地向声音方向涌去,她们便急得要跺脚了,哪里还有心思套箍箩圈从桥上走过去,马上“蹭”地一声,跳到栓在河埠头的小船上,用手当桨将船划横了作跳板,摇摇晃晃地跳到河对过的小船上,“索、索、索”地窜上岸去,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去看热闹了。你若问她们:“钱都花光了,还去看什么呀?”她们便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钱买,看看也是有滋味的呀!”尔后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你,好像在说“连这个都不懂”。 &&&& 初来乍到的外埠客商,总是禁不住要问:“今天是赶集啊?”镇上男人得意地笑着:“每天都是如此。”男人们总以为是女人们把镇上的生意闹红火了,女人们无论走到哪里,哪里的男人都会笑脸相迎好生侍候。女人们得了男人们的宠,越发地娇惯起来,越发地闹腾起来,闹得镇上生意越做越大,各大商号的牌也越传越响。 &&&& 但是女人毕竟还是女人。女人在家里的担子很重,上要侍奉公婆,下要养儿育女,中间要服侍丈夫、小叔子、小姑子。开门七件事,一应开销和盘算,哪一件少得了女人的操心!女人们利索地服待得全家人吃了喝了洗了睡了,才能找几个知心小姐妹,寻个临河的雅致的所在,聚在一起轮流做东。她们将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好茶沏出来,再端出几碟自制的消闲果来,一边比试着谁的手巧,交流着怎样将针线做得更精美,一边家长里短地叹苦经,掏心掏肺地说着,一天的疲乏也就随之云消烟散了。 &&&& 女人成了小镇的一大特色,就像佛肚桔子、白沙枇杷、青皮甘蔗、大碳杨梅似的名扬千里。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一触到这个氤氲的小镇,都会被小镇的风情所迷惑。无论是帆船上的老大,还是驳船上的水手,还是正在放排的纤夫,水行到小镇河道时,他们都会不顾一切地停下手中的活计,齐刷刷地立在甲板上,眼睛一眨不眨地向两岸的街道上看。看什么?看红红绿绿的市井商号,看比肩接踵的行头服饰,看玲珑别致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看宁静曲折幽深神秘的弄堂庭院,都不是。他们看的是小镇的女人,那些坐在廊檐下美人靠上或左右顾盼,或凝神远眺,或淡笑风生的美妇们。行旅在外的男人,看到了这样的女人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再刚烈的性子也会柔肠百结起来。 &&&& 小镇的女人是百看不厌的。她们得益于水的滋养,不仅腰身好容貌俏,而且肤色独特,一个个都像是刚从热锅里蒸出来的馒头,白白嫩嫩流香四溢;又好像是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水蜜桃,毛茸茸水淋淋地欲滴出汁来。小镇的女人都是人精,她们不怕人看,你越是看她,她越是会摆弄出各种风姿来让你欣赏。她要看得你张口结舌垂涎欲滴,看得你心里牵着挂着放不下,看你一步三回头,走到天涯海角都想重新回来。 &&&& 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虞铭《寻梦塘栖》很多年以后,我将会想起,那个芙蓉花盛开的秋天——引起十五岁男孩注意的,除了新学期的女同学外,还有清芬弥漫的橘树林里的那一方叫《栖溪讲舍碑记》的石碣。在以后的年月里,我是校园内唯一弄明白碑文意义的学生。长大以后阅读方志、寻访故老,渐渐知道,操场边垂柳绕植的荷池,便是范氏旧圃“一曲水”的遗址;而教室后那排老房子,画家蒲华在那里度过了成名之前的最后时光,醉醒醒时把墨水涂抹成花、荷、山水……我每天沿着南横头的廊檐,从蒹蕸水榭的门口转弯,翻越八字桥,穿过冯家长弄间的颓墙与荒草,来到大人们叫它“书院”的地方。在塘栖二中三年的学习结束后,我离开了我的故乡。&&&&& 我离开的那个故乡,人们叫它塘栖。它的父亲是一座七孔的石拱桥,母亲是一条叫“栖水”的大河。从五百年前,政府宣布官方漕运正式由此通过时,塘栖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土地并不适宜种植粮食,而良好的水运条件,却使它成为杭州的粮仓。徽州、宁波的商人,绍兴、东阳的手工业者,聚集在此,“负塘而栖”,沿河的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大清皇帝一次又一次来到塘栖后,它与南浔、乌镇成为江南最繁华、最富庶的三个市镇。&&&&& 很少有地方会成为时光岁月与兵灾人祸的漏网之鱼。于是,倭寇的快船曾在大运河中百历争流,徐海领着海盗们在西石塘上大开杀戒,挨家挨户地抢劫;而太平军也与绿营兵勇为争夺七十二条半弄堂激烈巷战,东小河火药房爆炸后,滚滚浓烟弥漫在翠紫湖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就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清朝政府又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思想大屠杀留给了地杰人灵的塘栖,那场二百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几乎让所有塘栖的读书人都扔掉纸笔,要么去学佛,要么去经商。杀完了杭州城所有的满族人后,大平军又烧毁了塘栖镇上的每一处梵刹道宫,留给故乡的只是晚步弄里的一个瓦砾山,若干年后正好用来填埋北小河,成为埋葬“东方威尼斯”的第一抔土。&&&&& 武昌城下的枪声还未曾响过,“仙鹤”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品商标之一印在了大纶丝厂的货柜上,运到大洋彼岸。而塘栖商人与沪杭买办之间的讨价还价,化作一串莫尔斯信号,从丁山湖上的天空划过。&&&&&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塘栖又被分为水北、市东、市西三个镇,由三个镇长和两个警署来管理。塘栖人逐渐学会用电话问候远方的亲友,习惯在明亮的电灯下逛逛广济路的夜市。乘火轮船来的戏班子,凌晨刚把整本戏文唱完,一声悠长的“回声”拉过,占浙江省五分之一还多的缫丝机正好轰轰响起,五千多个女工拎着饭盒排队进人丝厂大门,塘栖又开始新的一天。&&&&& 想想塘栖街头,那些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建筑,在当时规划者的眼里,与世贸大厦之间的距离只有零点零一厘米。也许我们无权责备谁——当年父辈们挥汗填平西小河的时候,真的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在帝国主义的炸弹落下时,防空洞可以掩护我们弱小的身躯。&&&&& 都说故乡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祖父告诉我,他两岁时来到塘栖,那年正好袁世凯取代孙文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而我却在十五岁那年夏天,随父母徙家临平,来到了我女儿的故乡。沿着东大街长长的石板路去临平中学,桂芳桥堍临河的茶馆仍有老人在吆喝,方泳隆的石库门里,下午还会飘出云片糕的香味,只是梅头堰已不再有牛车……婚后寓居东大街,曲营精舍旁是三百五十年前的东江草堂,风雨之夜仿佛传来沈去矜、张祖望、毛先舒在南楼的唱和之声,时而无奈,时而悲壮。由赵家弄北行,穿过大园,便是曲园先生“史埭春灯”处。“史家埭上春风醉,看了花灯缓缓归。”在自己的书斋里,逗逗小女,翻翻《劳氏碎金》《春在堂随笔》,感觉一切都有渊源,沈东江、劳平甫、俞曲园其实离我很近,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传递。&&&&& 后来,和两位塘栖的学子一同寻访我家年逾八旬的外舅婆,她是我妈妈的舅母,刚从塘栖耶稣堂长老会中退下来,亲历了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到改革开放。她的公公(我妈妈的外祖父)曾追随苏格兰传教士金&#x2022;乐德创办了塘栖耶稣教总堂,成为教会的第一任长老。在老人的讲述间,童年依稀的记忆被一点一点唤起——幼年在水北教堂里生活的日子里,昏暗的大房间、带着木百页的窗户,还有内藏暗室的壁厨——现在知道,是那位美北长老会的传教士在东南自保的动乱岁月里为自己备下的栖身之所。星期天的下午,大人们关好门窗,放下布帘,偷偷地聚会祷告,分食饼酒。待我再去抄录“文革”时被外舅婆偷偷珍藏下来的《纪念金&#x2022;乐德石碑》时,昔日的铜版照片与英文《圣经》早已化为尘埃。甚至在“百度”和“google”里也找不出金&#x2022;乐德的一丝痕迹,好像此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传教士、外家二代长老和我幼年居住过的小洋楼,也已坍为一堆瓦砾,证实了基督对圣殿的预言:“这地方的每一块石头都要被拆下来,没有一块石头会留在另一块上面。”(《新约&#x2022;马太福音》)&&&&& 大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有名的学者,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撰写《洛阳名园记》。在他眼里,洛阳园圃的废兴,见证着洛阳的盛衰,乃至天下的治乱。而在我看来,《塘栖艺文志》的撰著,也成为中国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那一团火,从江湖诗僧的行囊间开始,它穿过新桥湾的会元石牌坊,停驻在吕水山的德勋书院前,倭寇、太平军、造反派曾试图将它打灭,卓天寅、劳氏兄弟、彩燕又重新将它拾起,一代又一代为其传薪。&&&&& 等我再读泗水潜夫《武林旧事序》:“及客修门面,闻退场老监谈先朝旧事,辄耳谛听,如小儿观优”时,不觉笑道:那个傻孩子,不就是我吗?&&&&&&&&&&&&&&&&&&&&&&&&&&&&&&&&&&& 2005年冬于临平东海花园之曳庐
写得好啊!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廊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