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图片打三个数字

已有答案 (4)
徐州民俗概说&&&&&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婚&嫁&篇&&&择吉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嗣延续……所以不能草率行事。三媒六证、纳彩行聘、换帖传柬等必不可少,迎娶完婚也要选择“黄道吉日”。俗话说:“看个好日子”,也就是“择吉”。   旧俗一般由男方选择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女方挑选。有些地区还注重属相,民谚有:“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和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和鼠。”但一般都是在阴历的双月双日,如每月二、四、六、十等日,其中占“六”比较多,取“六六大顺”之说。农村里得避开农忙时节,那时“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大家都“抽不出手”来。城里一般都喜欢选假日或双日的星期天等。   按照过去“老门旧家”,传期得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专派一人挎着红包袱,裹着个“拜盒”,内装婚书、艾条、麦麸子等吉祥物。婚书上得写明:何时为“行嫁利日”,上下车轿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贵神,坐帐面向何方迎福神。还要写些祝福语。如“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现在只是双方先定好,男方通知媒从、女方就成。婚期临近了,得通知亲戚朋友,请他们届时光临,此谓“叫客”。城里多用请柬,农村一般口传。近亲一般都早到,一图热闹,二给打个帮手,当舅当姨母的更是理所当然。   于是乎,“铺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男方开即新房的布置。“铺新床”相当重要一定得由两位或四位“全福太太”承担重任。全福者须是原配夫妻、儿女双全。先填枕、套被。填枕有《填枕头歌》:“一顿吃饭不再饿,红罗帐里去上宿;花言巧语多听些,不向人前学是非。”还有《套被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钱,大的领小的玩。”铺床时要在四角放些莲子、花生、红枣、桂园、白果等,以示“早立子、花着生(有男有女),连生贵子”。   为了预示。早生贵子,婚礼前夜,要请一未成年,父母双全的童男,陪伴新郎过夜,称作“滚新床”。大喜之日还得由他充当“压轿郎”。 嫁 妆   “嫁妆”旧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唐宋以后,则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徐州陪送嫁妆的俗规有十多种。有整枝子、半枝子、巧十三、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六件、四件、灯盆两种及软包袱等等。所谓整枝子、半枝子在古时徐州地区只有挂有皇帝恩准的“双千顷”牌或“千顷”牌的大户人家才能陪得起。嫁妆配备有土地、奴婢、车马、服装、箱柜、桌椅、古玩等。陪送土地的多少,以放在桌上亮相的“土基”(形如砖坯)为标记,每块土基代表一百亩。双数称著“整枝子”,单数叫著“半枝子”。清徐州籍翰林院学士崔焘曾感叹曰:“百年所积,能嫁几女?幸得一见,后世难效。”这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奢侈铺张的见证。   “六件”原状指配有大立柜、双门橱、八仙桌、长条几、梳妆台、太师椅双数、春凳双数等。大中之会在于家具的档次,而小八件为大柜、小橱、地八仙(矮八仙桌)、马杌子、木箱、茶几、桌椅等。大件超过八件统称“巧十三”,这是民间最高档次的。家具款式历代有所不同,还有地方的特点。如邳县农村不定期有尿罐子、针筐子、洗脸盒和灯盏等,且家境再贫寒也不可缺,往东南一带还有陪 的,都有黄布包好(请专人背着尾随送嫁妆队伍前往),内盛有一把红漆筷子,叫著“百子桶”,象征“快生贵子”。以上这些都是父母给女儿的,女儿一般是无法过问的。现在不同了,不仅要过问,有些甚至不达目的不进婆家门。不光女家要陪嫁,男家也要准备好几大件。六七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八十年代要彩电、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开始要电话、空调、摄像机;还有直接要钱的,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准备好的嫁妆,都要在婚期前一至三天内,由女方请人护送到男家,一般多在上午。妆奁上须有红纸剪成的红双喜字及鸳鸯、蝴蝶等花样作为喜庆标记;柜橱内装有“喜果”和红纸包的挂面等物,以示吉祥。无论车载人抬,所有嫁妆都得公开亮相,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护送者中须有一名指导婚仪的“新干娘”专门调度,此妇必须是有公婆、儿女双全的“全乎人”。快到男方家门时要鸣鞭通报,男方闻讯出迎,设宴款待。妆奁进房,新干娘要请示婆婆如何放置,然后将钥匙交给婆婆执掌。其姑嫂叔侄便翻箱倒柜,并对其评头论足一番。此叫作:“不翻不发”。迎  娶   旧时婚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备好花轿。轿分三式:最高为“八人轿”,俗称“官轿”&;其次为“四人轿”,轿围为彩色,顶置麒麟送子,四周饰民间戏曲人物等;“二人抬”被称作小轿。同时还要雇好“执事”、鼓乐班子。徐州把全付执事称作“大五堂”,配有两套鼓乐;选用其一,称作“小五堂”。另外古时纳妆、填房的排场、用轿不能超过原配,只有原配夫人以“明媒正娶,八抬大轿”为荣,以示正位。   接下来就得“过嫁妆”,这也是头一天的事(也有喜日那天嫁妆头里走,车轿跟后头)。新郎要去祭拜祖宗,告诉先人本家族香火将能延续下去,以示告慰先灵。与此同时新娘则开始“饥嫁”,因为大喜之日,礼仪繁杂,新娘的行动极不方便。头两天就得少吃少喝,只吃点鸡蛋、栗子之类的食品。嫁日头天则不吃不喝,以避免嫁日“方便”,让人耻笑。这风俗现在除农村少数地方还有,城市里已免了。 喜日清晨,早早发轿,新郎“披红”带轿前往女家迎娶。花轿不空发,必有童男“压轿”,并怀抱红公鸡。“压轿娘”返回时得同时带上女方准备的花母鸡,这对鸡并称“长命鸡”,被视为新人的“吉人”,至老不能宰杀。迎亲花轿不能从原路返回,据说不能让新娘子走回头路。   大喜之日,新娘也应尽早梳妆打扮,并要绞脸。民间称姑娘为“毛脸”,称媳妇为“光脸”。新娘得“全乎人”绞脸,谷称“初脸”,由娘家嫂子或姐妹承担,一般要绞三下,俗称“三把脸”。绞完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下滚,还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唱喜酒,明年把‘喜’见。而正式“开脸”仪式要等到了婆家,由婆婆开脸。   花轿临近,女家放鞭炮欢迎。嫁女便换上随轿带来的“上轿红”,顶着“蒙面红”,开始“哭嫁”。“哭嫁”的泪花是“珍珠”,是撒给娘家的“金豆子”,也表示感激父母美育之恩和对全家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前途未卜”的忧戚之感。   新娘上轿的仪式各异,东南乡由新娘兄弟或舅、叔背上轿;西北乡是让新娘穿着史长的鞋子跨上轿;城里则时兴由两名“陪嫁嬷嬷”搀扶推送上轿;如今变成由未婚“伴娘”护送上轿的习俗,总之是表示并非新娘自己想走,更不是“私奔”。上轿前得拜辞祖先,叩谢父母,然后在三遍催轿乐曲中头顶红盖头入轿坐定。请“全福太太”用红线封轿门,由新娘父母发令,方可抬轿启程。   日当中午,花轿将至男家,以三声鞭炮通报,男家放鞭相迎。临门,先有两位兄嫂拿一个用柴禾捆成的火把,迅速围绕花轿插转一圈,称为“燎轿”,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气(也有下轿后跨“火盆”一俗)。燎轿毕,由一至八对小姑娘隔着轿门给新娘“添妆”,象征除去了沿途灰尘。此时,吹奏《梳妆台》、《百鸟朝凤》等曲牌。然后由新郎兄嫂或叔婶领着新郎在轿前三次长揖,恭请新娘下轿。礼毕,由“全福太太”开轿门,由大姑、小姑相扶出来,还叫道:“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这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上前“叫喜门”,并喊道:“娘,开门!”此俗称“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等问题,新娘得一一回答,使婆婆满意方可开门放行,俗称“开喜门”。进门后,由迎新夫妇搀送一室小憩,待到“吉时”再拜堂成亲。   自新娘出轿,至入洞房,都有专人手持执盘,内入麦麸和喜果,向新人身上撒落,俗称“撒帐”、“迎面麸”,同时唱着《撒帐歌》:“新人进门前,福寿两双全;吉星高照起,荣华千万年”,以示祝福。此俗在汉时就有多子多福之意。   喜果有:红枣、栗子、花生等。红枣取“早生”意。枣树多果,又象征多子。栗子即“立子”,与红枣一起寄寓“早立子”。俗谚有:“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花生寓意男女双全。麦麸子,取谐音“福子”。生个儿子有福气。也有撒“五子”----松子、瓜子、莲子、白果子、枣子(或是五谷杂粮)代替的,希望“五子登科”、“儿女满堂多得福”。   “吉时”时,喜乐起。新娘、新郎披红戴花,共牵一条系有红花的红绸,由伴娘、伴郎搀扶,踏着红毡进入大堂,举行“大礼”,女左男右,徐州习俗“女人占上首,只有这一次。”乐止,司仪诵唱“香烟缥缈,灯烛煌煌,新郎新娘,齐登华堂”,新人立刻就位。司仪再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婚夫妻随声叩拜。随着司仪一声“送入洞房”,新郎牵着红绸将新娘引入洞房。喝罢交杯酒,新娘更换时令红衣裙,由姑嫂代婆婆开脸、修眉、梳少妇妆。闹洞房 回门   待到喜宴过去,亲戚朋友便簇拥到新房,开始“闹洞房”。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似乎由来以久。徐州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在此期间,男女老幼可汇聚新房尽情“取闹”。其形式和内容都是闹者随时发明而来,如现在流行的咬糖、啃苹果、点烟、脱“锈鞋”等。想尽花样让新人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这其中也有出格不文明的闹房。   新婚三天,新房内灯烛不能灭,谓之“长命灯”。若是红烛,又称作“花烛”。婚礼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拜谒本族长辈,谓之“分大小”。现在都把时间提到“拜堂”之后进行。受拜礼的长者要给见面礼,谓之“磕头钱”。礼毕,请来宾入座“吃大席”。   新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三天回门”并带礼品两样:两只大寿桃,二斤糖糕。送给父母,祝他们长寿、甜蜜、幸福。娘家对新姑爷头次临门,看得很重,必上席相待,请有声望的人物陪酒,左临右舍也来闹一阵,气氛不亚于“闹新房”。   至于新娘在娘家住几天,说法不一,有“叫二还三”之说,就是出嫁后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返回婆家。又有“叫六住九”,即婚后第六天回门,住九天返回。现在一般都是小两口共同商定日期。   从娘家返回,也要带些礼物。鞋子,寓示夫妻和谐。过去都是新娘亲自做,以显示新媳妇针线活功夫。现改为娘给闰女买好,婆家每人一双。也有只给丈夫一人的。白菜,取“白头偕老”之意。此时叔侄们口里就称好作“新嫂子”或“新婶子”了。 从娘家回来,新娘子生活便告结束了。生&育&篇&&&祈 子   喜结良缘、洞房花烛,那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吃喜酒、“闹喜”、闹洞房是不可少的。徐州人在闹洞房时,往往会发现,新婚床上丝绸花被的四角及枕头里放有红枣、栗子、莲子、花生等物,这是什么意思呢?   红枣,除表示喜事红火外,还含有早生贵子之意。枣子即“早子”&,早得孩子。栗子即“立子”,“莲子”即“连生贵子”,花生则寓意不但生男,还要生女,叫“儿女双全”,都是祈愿生儿育女的。花生还有个名字叫长生果,那就是祝愿长命百岁,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子孙万代了。   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子了。有如下几种习俗: 口彩。婆婆或丈夫煮个“溏心鸡蛋”(外熟里生,蛋黄溏心)给不孕的媳妇吃,有意识地问好这鸡蛋生不生?她会意地脱口而出:“生、生……”一语双关。以为这“口彩”中了,孩子就会胡了。   晒被 说是晒被。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求子心切”。大年初一,爆竹噼录剥,不等太阳露红,婆婆和儿媳便扯出棉被,口中念念有词:“晒晒被,生个蛋(男);晒晒后里生个子女。”太阳未出来,昨晒呢?大年下讨个“口吉”罢了/拴娃娃 这是要到寺庙、道观、子孙堂、奶奶庙及某些相传可以赐子的地方(如神石、神树处)去办的事情。因大都是偷偷地进行,暗地里流传,所以形式多样,也是“心诚则灵”吧。一般都由婆婆(或别的至亲妇人)前去,烧香祷告,磕头许愿,施舍钱物,然后用一根红丝绳,拴住桌腿或树根,一边拴,一边念叨:“小(男孩)来,上家来”,“小来,家来”。如此这般祷告、许愿比,要在拴押物的旁边,取一点泥土、石头、木棍儿等物会以象征“娃娃”,用布裹了,红丝绳扎了,带回家去,放到媳妇床上,用棉被棉褥盖好。媳妇睡觉时摸一把,也应了几分意。有求子心切的,搂着睡去,梦中也就真有了孩子似人。也有拴到泥捏的“娃娃”,用意也都一样。寺庙中的观音殿里有送子观音,道观中的碧霞元君殿有三霄娘娘(又叫泰山奶奶),都是专司生男育女之事的,风俗与宗教难分难离,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搂砖 这是徐州一部分地区的风俗。即在农历三月三、七月七这两天,天未大亮之前,当婆婆的手中拿着耙子,趁无人看见时在村街上搂来搂去,直到搂到一块砖头,喜滋滋揣回家去,那就意味着要添一个男孩了。   生育的神圣与神秘,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响及人们的愚昧无知,使祈子的风俗产生并流行,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移风易俗已成新风尚,留在民俗文化中的只是历史的印迹罢了。 送粥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妊娠的揣摸、企盼与临产的阵痛,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为父母及家人带来欣喜与希望。“大喜”、“小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之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一个“喜”字便可见心情了。怀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诉亲友叫“报喜”。   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叫“喜鸡蛋”。拿到“喜鸡蛋”的亲友,要备上红糖、挂面、油炸馓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贺喜了。   首先要去“报喜”的是产妇的娘家。姥姥盼外孙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鸡蛋”是早已送过了的。虽不可断定生的时辰,但心里也可算出八九不离十,单等“报喜”的来到,娘家就张罗着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婶子大娘,亲亲邻邻凡有过来往的总要送上一些米面、鸡蛋、红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将“粥米”担了送去。随同前往的人员,因各地风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带个孩子去的,有还不带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过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两三个箢箕把东西盛了,肩担臂挎着送去一个箢箕里放着大米、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红糖、童衣等。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起来,“粥米”的内容也丰富许多,风衣、毛毯、童床、童车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远远不行,就改用平板车、三轮车等拉。有的要用好几辆三轮车,招摇过市,以显示富有和舍得花钱。送粥米本是为产妇送去些补养身体的米、糖、鸡蛋等物,太过铺张,就显得过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准备宴席,把送喜礼的亲邻都邀请了;举杯把盏,都向主人恭喜,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意多得贵子,。还要吃“长寿面”,即下挂面再卧进两个鸡蛋,酒足饭饱之后,每位客人还要带上十个“喜鸡蛋”。   吃喜面时,也有送喜礼的,叫“给见面礼”,数额不等。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说说话儿,讲讲如何喂养婴儿、保养身体的经验和道理。娘家人带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进十枚“喜鸡蛋”,那总要给人们带去许多“喜气”的。徐州人看见“喜鸡蛋”总要问:“谁家吃喜面啦?” 挪 窝   孩子满月,一个小生命健康活泼起来,产妇也完成了“坐月子”的使命,身体基本复元后,也可以多做些活计,吃东西也随便多了。这时,产妇要抱着婴儿,随同来接的娘家弟弟一起去娘家过几天,这叫“挪窝”。   一来,闺女想娘,娘也想闺女、想新生的外孙儿,所以就打发人来接人;二来,给新生儿换个环境,于生长发育有好处。 婴儿挪窝要折来一束桃树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七枚铜钱和五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桃枝用于驱鬼避邪;七枚铜钱象征“吉星高照”,又有“人财两旺”之意;花生是长寿果,取“长寿百岁”、“五子登科”、“儿女双全”之瑞征。桃枝系上红线、铜钱、花生,花花绿绿,确是美丽的饰物。人们看到它,便知“挪窝”的来了。   母亲和新生儿在娘家过上三五日,回归时要带上姨姨、妗子等人给做的虎头鞋、虎头帽、“褪毛衫”(一般为红领小白褂),“鸳鸯裤”、红肚兜等物,还要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   剪头鸡为一只红公鸡、一只母鸡,用大红布剪一花环套在鸡脖上,送行人用篮子挎着,一直送到家。剪头羊,山羊、绵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头上用红色染了,着人牵去。无论剪头鸡、剪头羊,带回家喂养一段时日,不能宰杀食用,要到集市上卖掉。换回的钱,要先买一包盐带回家。盐是晶体,晶莹闪亮,预示孩儿定有大作为;盐溶于水,孩子水灵灵地,长了也会为人清正廉洁;盐调五味,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的地方又把剪头鸡、剪头羊叫“长命鸡”、“长命羊”。鸡、羊,盖取吉祥之意。 百家衣   徐州有句俗话,“三个月看娃娃”。意思是婴儿要长到三个月时才好看。经过母亲三个月的精心哺育,孩子白白胖胖,美丽可爱,孩子百日也是最逗人喜爱的时候。   在传统文化中,“百”是个吉祥而又神圣的数字。什么“百喜”、“百寿”、“百禄”、“长命百岁”、“百依百顺”等等。孩子百日时,徐州人要给孩子行“百日礼”。现在最流行的是给孩子照个“百日照”,作为纪念。过去,特别在偏远乡村,照相不容易,没有“百日照”,但确有许多殊异的风俗。 有吃“百日喜酒”的。也就是摆上几桌宴席,众亲友前来贺喜,喝喜酒,吃长寿面等。   较有地方特色的是穿“百家衣”、戴“百岁锁”等。   “百家衣”顾名思义的是用百家的布做成的衣服,也就是集各种颜色的碎布片连缀、缝制而成的,虽不一定要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其中,要数紫色的布块较为难讨,因“紫”谐音“子”,所以一般人家不愿把“子”送人家,那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百家衣来自“百家”,就是受到了百家的祝福与估护,孩子就会无病无灾、福大命大,长命百岁。   除健康长寿的作用外,各种布片缀成的“百家衣”,经过精心拼凑、组合,图案、花纹、色彩既斑斓,又美观大方,十分好看,招人喜爱。   还有姑姑、姨姨等给做件红绿小棉袄的。“红袄绿大襟,留住俺家一条根”,也都是既穿着美观,显示习心灵手巧,又寄予良好祝愿的。   百岁锁又叫“长命锁”,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的习俗。比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项中所戴之物即为此类。徐州地区流行的“百命锁”,其特点是在原物上又有所变通,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简使易行。这是因为,制作金、银、玉等质地的百命锁,价值昂贵,一般人家难以置故的原故。比如,最简单、便宜的一种是用红线编串起来的铜钱充当,也有用铜、锡铸造的。当然,也有用金、银打造的比较贵重的。百岁锁上铸、刻有图案和文字,图案有麒麟、鹿、虎、龙、象、莲花等造型,文字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麒麟送子”等吉语。   百岁锁系在孩子的脖项上,意思是把孩子的魂儿锁住,孩子也就长命百风了。
补充:丧&葬&篇&&&殡 &葬   徐州地区的老人去世了,不说死了,那不尊敬;要说“老了”、“走了”、“成仙”、“仙逝”、“过世”等。 人老了,举家哀恸,亲邻来哭一场,接着要操办丧事,徐州人说“出老殡”。过去的丧俗礼仪繁杂,讲究也很多,再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徐州各乡的丧俗也不尽相同,仅举一些常见的记述发下。 喊路   喊路,也叫喊魂。意为让亡魂升入仙界,也是告知乡里亲邻老人去世消息的方法。   喊路由长子承担,登高面西南,大呼三遍:“父(母)亲履着大路上西南!”与此同时,家中于死者头部焚烧“倒头纸”,得信的左邻右舍也纷纷前来烧“倒头纸”,以此祈使死者带上买路的银两,去西天成仙。   喊路后,丧殡程序在家叔或长子的安排下开始:⑴为死者换寿衣;⑵派二人去野外林中,砍哀杖;⑶派人购置牢盆、油灯、倒头罐、白纸等。买时不讲价格,要多少钱,付多少钱;⑷搬出死者民屋里所有家具,只留一张床,将死者头对门外,安放床上;⑸把长方形纸贴在门上;⑹做孝衣;⑺报丧。 报丧   向亲友故旧报丧是次子的事情,长子在家守尸。旧时报丧的帖子较讲究,封面上应注明“××先生台启”、“挽联幔幛,概不领用”等字样,二、三页书写正文,第四页写一个“讣”字。 死者如是母亲,孝子应首先到外祖父母家报丧,其治丧事宜须由外祖父或舅舅认可后,才能办理,并向其他亲友报丧。 死者为青壮年女子,其夫必须亲自去岳父家报丧。此俗为“跪门”。   报丧者路上遇到外姓亲友,应叩头报丧;如遇同姓,则免礼。 送盘缠   送盘缠,其意与豁汤相仿。送盘缠之前,要准备好锡箔、黄纸之类及白纸糊成的“钱搭子”,同时煮好与亡者岁数相等的小甜水饺。   送盘缠前,所有亲属均要执香跪于棺前,待焚烧锡箔、黄纸之后,由孝子领先绕棺三匝,各按称谓呼喊死者:“请××去西天成神仙去吧!”然后,由老执扛着钱搭子在前引路,所有亲友排队随后。边走边焚烧锡箔、黄纸、泼洒饺子及饺子汤。一直走到大路的十字路口或土地庙,亲属们一起跪下,由老执将一碗小甜水饺放在地上,点燃钱搭子。然后由同姓晚辈连呼三遍:“××来扛钱搭子!”完事后,亲属们一起叩首,起身绕道回家。此时,不准转脸回望,否则鬼魂仍会跟随回家。 扬幡   也称“打幡”。幡有多种,主要有----   大幡,高约丈余,分竖大门外左右侧。从上到下,装饰有白绫、白布或白纸扎制的朵花。幡顶立一仙鹤,取“驾鹤仙游”之意。   引魂幡,白纸花穗,杆顶有飘带。飘带数目有讲究,双亡为四条,一存一亡为三条。此幡立于棺前,送盘缠和出殡时,由长子长孙打幡。棺材入土后,与哀杖同插坟前。   五彩缨子幡,分另有重孙、玄孙执掌,每人一杆。这类花幡往往制作得十分艳丽,以炫耀人丁兴旺。 动乐   是否动乐,视情而定,如是喜丧,家中富余,便要花钱请喇叭乐手和戏班子。一般是从出殡的头天早上开始吹,一直到亡者入土止。所奏曲目多为《水龙吟》、《到春来》等。晚上的演奏是高潮,晚饭后即开始,还有的唱柳琴戏或梆子戏弄,吹吹打打一直至翌日凌晨三、四点。   如果同时地有两户办丧事,又相隔不远,两上班子便比着吹,比着唱,总想比对方演奏得好。 豁汤   豁汤也称“点汤”,意为亡魂备足粮食,以利长途奔赴西天;同时,也以此贿赂中的孤魂孽鬼。 豁汤是在亡者入土之前,每日中午和下午,由老执带领排队出行。队前是儿孙领路,后面跟着抬桶的人。桶里盛着水,走一步,用勺子舀一下豁在地上,一直泼到大路的十字路口。此时,儿女们应跪下,待老执烧完纸后,叩头回家,但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绕道回家。   送盘缠的走后,围观的人可争抢碗里的小甜水饺,认为孩子们吃了不牙疼。 吊孝   吊孝是亲友宾朋祭奠亡者的活动,其程序、讲究颇为繁杂。 吊孝者距丧家不远处应止步,待孝子、鼓乐前来引供,是为“接供”,孝子由两人搀扶在来者前叩首,然后退步引供,直至大门前。   吊孝前由老执统一安排。先从远亲开始,亡者如为女性,其娘家人必须排在首位。随着擂鼓三声,一声长号,鼓乐声起,男性吊孝者按长幼辈依序进入灵棚。有几个不同的班辈,便排成几个横排。横排中,年岁大者在右,小者居左,不得混乱。   吊孝者都要行三揖九叩礼。亡者的女婿则要二十四拜。如女婿众多,要由大女婿带头站成一排,听老执高喊一声:“高客吊孝烧纸了”及三击鼓,动乐后,便带众连襟走进灵棚施行二十四拜。   吊孝始终在鼓乐中进行。礼毕,放声大哭,退出灵棚,接受谢吊者行叩头礼,然后去饮茶、待饭。   吊孝者如是亡者的长辈不用行礼与叩头。同辈,则无论兄弟一律叩头,行跪拜礼。此为“死者为大”、“亡者为尊”。吊孝完毕,即开始出丧。 出丧   亦称“出殡”。吊孝后,出丧的准备工作在老执的指挥下开始。首先要捆扎棺材架子,再请出棺材放在架子上。然后,抬棺的十六人试抬,一切均无问题后,出丧正式开始。   先由亡者的子女跪在棺前,将灵棚中的贡桌多到棺前,施行路礼。之后,老执指挥十六人起扛抬棺。这时,有喝号者吆喝:“前后明白----”闻号,跪于棺前的孝子便将牢盆举过头顶。当再吆喝“前—后—起—”时,便将牢盆摔碎,然后抬棺上路。   奔赴墓地的路上,长子长孙应在棺前打幡带路。棺材后,紧跟女儿、儿媳、侄媳等亲属。众丧属随着喇叭声恸哭。   陵地的事情有繁有简。如是老陵地应比较简单,棺材入坑,按原来的走向调正埋上即可。新陵地就不同了。事前,要请风水先生前来察看,定好走向,或是东南向,或是西北向。然后,依所定方向在正面楔入三个木橛,标明棺材的走向。三个橛必须避开前后插上四面小红旗,旗上分别写着“白马、青龙、剑、香”。然后再烧些纸,意为四方鬼魂作邻居。   棺材入坑后,要摆正,调好走向。然后请舅爷察看,如有不满,再行调整。随后孝子也在察看并认可。这时,老执才能将一领苇席盖在棺材上,上再压以弓箭、瓦片。第一锨土由舅父动土,儿孙们用手抓土,并围棺坑转三圈,跪在棺材首部大哭。埋坑不准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妇女不能进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   从陵地回去后,三日后圆坟,三十五日烧五七纸,一百天烧百日纸。之后,儿女们可以脱孝,丧殡结束。&补充:节&庆&篇&&&打 &春   立春之日,徐州俗称为“打春”。“打春”的叫法,则源于迎春的仪式。徐州习俗,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仪式”。 晨光熹微时,一牧童打扮的少年(俗称为“放牛小”)头扎“冲天杵”小辫,身穿蓝色小褂,左手执一赶牛鞭,右手牵一头毛色纯青的大牛,牛额上贴一黄丹纸小斗方,纸上书一“春”字。青牛身披红布,牛头上两角之间挂一红绸彩球。牛后立一人,脸上勾彩,唇上挂短髭,身穿黑色长衣,外罩紫色马甲,扮为“勾芒神”。他们都伫立在衙门影壁内,任人观赏。   上午九时许,主管人员及乡缙绅们集合,然后整队向铁佛寺进发。出发时,青龙、白虎大旗作为前导,“大五堂执事”及“肃静”、“回避”牌排列在后,紧跟着的是鼓乐队。先击锣、打“十三梆”后,鼓乐齐鸣,队伍开始行进。“勾芒神”、牧童牵牛走在乐队后面,随着鼓乐节奏边行边舞,其余人众列队紧随。然后又是一班细乐队,一顶红伞、导一四人小轿,主持“打春”的长官便坐在轿内。轿后有一人手牵一用纸精心所扎糊的牛(蹄下装小轮),纸牛全身毛色各异,头、身、腹、股、尾各按五行之青、红、白、黑、黄五色分布。   铁佛寺外有一口水井,这一天,井边早预备好香案、供器。香案上专放一花瓶,瓶内插入盛开的早梅一枝。游行队伍来到后,主祭官员下轿站当中,其余官绅分别两旁。有司仪人员燃好香烛,然后主祭官员持香上举三次后,随员即把香接过来插在香炉内。这时,主祭官员从牧童手中接过鞭,朝青年的后臂部连打三下,此即所谓“打春”。这时鼓乐长鸣,“勾芒神”至井边汲井饮牛。饮牛后,焚纸牛,仪式结束,主持者抱瓶、坐花轿回衙。这时,衙内早已备好丰盛的“打春”,供参加“打春”典礼的官员和绅士们宴飨。   这一天,讲究些的人家,合家欢聚,饮春酒、吃春卷。此外,民众中还有这么几种习俗----   咬春 立春这天,人们按照历书上的打春的时刻,吃青萝卜,俗称“咬春”。认为咬春可以使人全年百病不生,又认为老年人咬春可以起到固齿的作用。立春这天的青萝卜,价格也比平时贵了一倍。   画壁 东部农村,有家家画壁的习俗。立春这天,用红土在墙上画上牛、马、镗、镰、犁、耙等生产用具。画时,把牛角涂成红色,驴、马、骡的身上画上许多红色斑纹。因此,立春前,有专门经销用来画壁的红土的。   缝春鸡儿 立春这天,家家用红绿布缝成公鸡,钉在儿童的衣袖上,名为“春鸡”。缝时要求男左女右。 妇女戴花 立春这一天,妇女均在头上插戴绒花,俗称“迎春”。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有诗云:“有喜钗头燕已来”(报春),足见此俗由来已久。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古时,称这天为“元旦”。辛亥革命(1911年)后,因采用公历纪年,并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遂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叫火烛   从腊月初一起,就有乞丐(徐州俗称“要饭的”)头人,肩扛木牌,木牌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告示,走街串巷,边走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房要清——水缸要满——”以此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以便家家户户平平安安地迎接新年,欢度新年。叫火烛时,多有顽童随在其后,待其叫声一落,便一齐大声唱道:“大杠子顶门——锅门少报柴火!守严被窝——别叫拱进老鼠!”   办年货   徐州人办年货,一般从腊月十五之后开始,无非多买些鸡、鱼、肉、蛋之类。此外,腊月二十五以后,再专门准备制作一些传统风味食品。如用麦芽糖摭糖、用油炸麻叶子(分咸甜两种,是用半熟的烙馍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炸油炸果(特制的山芋)、炸丸子(萝卜切碎后拌绿豆面制成)等。另外,要精心剁好够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吃二三十天的馒头、年糕。 过年时蒸“年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如枣花、枣山)。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来打发乞丐,也有的用来饲养牲畜(这一种馒头,非大户人家不做)。由于馒头讲究多蒸,往往很长时间吃不完,剩下的馒头多出现皮面干裂现象。这时,吃起来味道比较差,但心情却极佳,因为,这种现象,徐州人称之为馒头“发笑”(笑开口)了,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馒头虽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几下,待其“发笑”后再食用,以图吉利。   扫尘   腊月二十七八前后,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和个人卫生大扫除。清扫时家具讲究六面光,器皿讲究亮堂堂。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或除夕前一天进行,除沐浴外,无论男女老少,一律要更好,俗称不能留“隔年头”。        徐州风俗,贴春联必须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或在街上请人写),在门板上贴上副大的,门框上贴一副窄长的,另加一窄短的横联贴在门楣上。门联以外,另将红纸裁许多方块状使角朝上为正菱形(俗称斗方),写上“福”、“寿”、“禧”等字样,贴在家具或大件器皿上,(有的将字画成图像,使之成为亦字亦像的福、寿、禧)。另外以红纸写(或画)青龙贴水缸上,白虎贴在磨上(或面缸上)。仓库内贴“戬毂”二字。大门的对面墙上,贴写有“开门见禧”的吉联。 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除夕这天,应该把所有的为过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称“忙齐了”。这一天,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也多是:“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说是“忙齐了”、“做齐了”。   年忙齐后,便准备祭神拜祖,磕辞岁头。吃罢晚饭,便开始摆供。正屋正中的墙上,高悬神轴(或观世音像,或关云长、财神像,均视各人的信仰而定);神轴下摆长条几作供案,案上摆迎接过年而制作的食品如枣山、枣花馒头、水饺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红枣、桂圆、核桃等五种干果,俗称“素供”。供物前摆上香炉、香烛等,条几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摆一盏点燃的铜灯、一副铜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块红毯,作跪拜用。 偏屋内供祖宗神龛、神主,各种摆设一如祭品。但五种干果换成鸡、鱼、肉、丸子、海味,俗称为“荤供”。   定更(晚八时左右)前后,全家老少换新衣,妇女戴上首饰,装扮一新,准备敬神。   敬神前,先在院内焚松柏籽壳,谷称“偶岁”(徐州方言,物体燃烧时不冒火焰,只有烟,这种燃烧状态谐音为“偶”。偶者双也,有吉祥之义)。“偶岁”后,仪式开始,先酌酒三杯摆好,占燃通宵烛(一种特制的大红蜡烛),&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糊成),先拜神像。每拜一次,敲一下铜磬,并洒酒于地上;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民间相传,大年三十夜里,诸神下界)。   跪拜时尊卑长幼依次进行。拜前,家长对儿童往往多加告诫:“敬神要诚,心到神知,敬神如神在”等语,以防止孩童在此庄严时刻做出一些不谐调的举动。   拜神后,再到祖宗神龛前跪拜,顺序一如拜神,俗称“磕辞岁头”。辞岁的仪式重复多,因为,家中每位年幼、辈低者,都必须向比自己年长或辈尊者叩拜。拜毕,分头守岁。   喝得岁酒   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日子。徐州习俗,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喝“得岁酒”、拜年。天色朦朦亮时,各家设家宴,全家围坐。人口多的,幼辈站在席边。这时,由家长命从全家年龄最小,辈数最低的儿孙始,逐一喝“得岁酒”,对老人们来说,又老了一岁,俗称“失岁”,对年幼者说,是又长大一岁,俗称“得岁”,即便是在襁褓中的孩子,也要由母亲用筷子蘸少许酒点在嘴唇上,喝过“得岁酒”,家宴才正式开始。大家先敬老人酒,然后欢欢乐乐的宴饮一番。家宴后,便开始拜年。   拜年   天亮以后,撤掉宴席,燃烛上香后,鸣放鞭炮,俗称“送神”。送罢神,全家老少由家长率领逐一向祖宗神主“拜年”。拜比,家长端坐椅上,家中儿孙们逐一向家长和长辈拜年。拜年时,叩过头起来。家长(或长辈)须赐红包一个,内装钱币若干,俗称为“压岁钱”。在家庭中,凡结过婚的,均为大人,都要准备“压岁钱”。   全家拜年结束,稍事休息后,太阳初升之际,年轻人及孩子们均出门去别处拜年。至亲友处拜年时,先向悬挂的神像或神主龛、牌三叩头,然后逐一称呼长辈并磕头拜年。平辈者互相一揖,拜毕,稍微寒喧几名,便辞出。 如路遇熟人,则必须含笑拱手,大声祝颂:恭喜发财、新年如意!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因为这一天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上元之夜,必定赏灯,又称“灯节”。   徐州习俗,无论城乡都有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七八起,即有人在街上挂灯销售。初十后,买灯的人便很多了。此时晚间,街头巷尾已有小孩子提灯游玩。至十四五,尤其是十五这天晚上,更是一片灯光辉煌了。   徐州人最爱做花篮灯、走马灯、兔灯和鱼灯。另有两种材料较特殊的灯:一种是用红皮大萝卜做的鱼灯,灯点亮后,灯烛透过彤红的萝卜皮发出的红光,是一切其它颜色所无法比拟的。另一种是面灯,用面做成莲花形蒸熟。里面倒上些豆油,以棉花作灯捻子,点着扣小孩子可以拿在手中玩,看上如手托白莲花一般。灯油耗尽后,面灯近火处已烤炙成蕉黄色,食来表皮酥脆,里面则松软可口。恰值这时,玩灯的孩子也大都跑饿了,正好把面灯当点心吃下去。   观赏灯会时,最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猜谜,最初,谜语多是写在灯上,在赏灯时同时作猜射游戏。后来,渐渐又兴起一种集中猜谜的游戏,即于当晚在灯会集中处专辟一个处所,挂上写好的灯谜,猜中有奖。   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徐州人叫做“汤丸儿”,有水煮和油炸两种。前者最普遍,后者制作时须有一定的技术:将汤丸儿放入油锅中后,待其稍微膨胀,便立即用工具在汤丸上戳孔放气。否则,汤丸儿会在油锅内炸得油星四溅。二月二   徐州人好说:“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原来,这一天是传统的“社日”,即土地神勾龙的生日。勾龙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位英雄。据《礼记》载:“共工氏之子勾龙,能平水土,祁之为社神”。徐州习俗,这天早晨,家家必须草木灰在房内及院内撒布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圆圈,以象征折子(盛粮食用具)。房内灰圈中放铜元和银元,院内灰圈中放五谷杂粮。撒布青灰折子时,边撒边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大折子满,小折子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歇后语“二月二的仓——在人为(围)”,典出于此。   二月二炒糖豆儿,是徐州的食俗。除家家炒糖豆、炸米花外,凡家有入学的儿童,必烹鲤鱼饷之,以期将来腾达“成龙”。此外,把留好的过年蒸的馒头取来给老人吃,以为可强身体。   二月二另一项重要活动,便是诅咒害虫。   大早取预先放好的木棍在手,边敲床帮边念:“二月二,敲床帮,咱送香大姐(臭虫)下南乡。”再取铁锅,边敲边念:“二月二,敲锅铁,蝇子蚊子一齐灭。”再取面瓢,边敲边念:“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窝瞎。”以上各含三遍再起床。到了晚上,把除夕夜点剩留好的蜡烛头点着,遍照四处墙壁、墙角,同时念道:“年时的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了年时的蜡烛头,是虫不停留”。这些习俗,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清明节   冬至后一百零六天为清明。清明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淮南于·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到为清明。”按公历则是4月5号左右(土1天)。至于清明的含义,依《群芳谱》的解释:“万物至此,皆洁齐明白也。”   徐州俗谚:“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这是指立春早晚与榆钱子老嫩的关系。徐州习俗,清明时吃蒸榆钱子。若是春节后才立春,清明节的榆钱就老得不能吃了。除 榆钱子外,清明时亦可多采些地枣苗、老鸽嘴、洋槐花等菇食。清明节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插柳   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门前必定要由柳枝,俗称为“明眼”。民谚云:“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大黄狗。”考其原故,也许与纪念介子推有关,因为徐州还流传有“插柳招魂”的说法。   上坟祭祖   清明将至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去,但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撰,燃香烛,化冥纸祭奠外,还须给祖坟添土,俗称“添坟”。民国初期,有许多人上坟不带铁锹等掘土工具,而是雇佣小工代添。添坟一座,工钱约三四十文。这一天,待立路旁的油工很多,有的佣工一天,可得三四千文,确也不无小补。   传统习惯,上坟后必将供品用来野餐,恰合“寒食”之意。餐后儿童采野花、放风筝、剜野菜,并随大人们踏青春游。清明节是徐州习俗的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中的第一个,祭招仪式较为隆重。   春游   徐州的老人习称春游为“踏青”,中青年以下,如今已改称为“春游”了。因为春游往往要走很多路,故而又称为“远足”。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者初也,按地支计算, 五月称为“午月”,古人也常把五日称为“午日”,五月初五当然也就被称为“端午”了。又因为人们把“午时”称为 “阳辰”,于是,“端午节”则又常常被称为“端阳节”。 徐州人历来注重端午节。节日期间,主要有两种活动。一是纪念屈原,一是辟邪驱毒。   纪念活动   端午节前,家家都要包棕子。徐州的棕子,按外形分有三角、四角、斧头、小脚(形似裹过的小脚);按馅料分则有枣棕、肉棕、豆沙棕、香肠棕等;按口味分又有咸甜两种。古时,徐州人除煮棕子外,另有一种油炸棕于,食来味道极佳,但近几十年来不但见不到,许多年轻人连听也没听说过了。   驱毒活动   四月下旬超,各家各户就开始预备端午节所用的驱毒物品,还要为儿童缝制五毒鞋(鞋脸上刺绣蛤蟆,鞋面两侧处绣蝎子、蚰蜓、蛇、壁虎)或虎头鞋(鞋面上绣一虎头,鞋后跟处加一尾巴),制作五毒衣。所谓“五毒衣”,是用杏黄色布(俗称“五毒布”,认为黄色有驱毒功能),剪裁缝制而成。   五月初一起,女人们绣香荷包。荷包内装有能散发香味以驱毒虫的草药。再以五色彩线裹纸粽子、扎纸虎,用五毒布做虎枕头。用红纸剪五毒葫芦,俗称“铁拐李葫芦”,做工精细,葫芦口上饰有石榴花图案,边缘有五毒虫图案。葫芦剪好后,衬以绿纸,十分醒目。此外,用鹅蛋或鸭蛋壳,做老虎,身绘斑纹,有头有尾,形象生动有趣。也有人用杏黄布缝制布者虎,挂在房门上方的。   端午节正日,早晨起来,先在门上贴五毒葫芦(也有贴木版印成的老虎像的),在门旁插上艾枝。俗称“端午不插艾,死成老鳖盖”。也有的扎成艾圈挂在门旁。更讲究的,则是用艾扎制成神(人)形,挂在门前,以辟瘟气。   儿童们起床后,一律穿五毒衣,着五毒鞋(或虎头鞋),另用五彩线绳系在手腕上,名为“百索”(以后逢大雨时,剪掉扔水中漂走,以为可以把灾祸带走,另一说可以化为龙)。脖下系一个或一串香荷包。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徐州人俗称为“八月节”。 徐州习俗,中秋节仅次于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二大节日,活动也较多。   送节礼   八月十五前,至亲好友之间,要送节礼。一般为后辈向长辈送礼,新婚女婿的礼物则更讲究些。送节礼少不了月饼,但近年来月饼已不是必送礼物了。   悬月饼灯   旧时入八月后,徐州各商店便在门口悬挂特制的“月饼灯”。月饼灯均为圆形,以木作骨架,外蒙纱布或镶玻璃。上面精绘“一团和气”、“和合二仙”、“嫦娥奔月”之类图画。月 饼灯大小不一,画面各异,店与店之间,常有争奇斗胜之举,以招徕顾客。   悬月饼灯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推销月饼。商店中,一般过了中元节,即“开炉”烘制月饼。至八月初十前后,“月饼展销大战”进入高潮。这时,连许多平日不出门的姑娘、媳妇们也出来观景和选购月饼。商店中的月饼,最受欢迎的是“套饼”,一只大月饼在最下边,往上依次叠垒,越上面越小,多者到八至十层,最上面再放一个白兔捣药月饼。   蒸月饼   接近中秋节时,各家便开始购备食物、菜蔬,蒸月饼则是重要之事。徐州人蒸制的月饼种类较多,有手工捏制的,有用模具扣的,大小不一,形制各异。   徐州月饼中有两种较具特色:一种为肖形月饼,如小白兔、刺猬、龙等。另一种是“千层月饼”。这种月饼较大,一般依蒸笼般大小。所谓千层,只不过是多层的意思,一般视家庭(大家庭)中人数的多少而定。有多少人,做多少层,蒸好后全家人一起品尝,所以,又叫“团圆月饼”。   重阳节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故称“重阳”。   徐州人对重九日颇为重视。早晨起来,全家老少(或亲友)相惜,携酒看徒步登临云龙山。除菊花酒外,也有人把茱萸泡在酒里,因徐州人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避邪翁”。据有关资料记载旧时徐州登山之俗被盗:“山间聚饮者,比比皆是,呼拳行令,山鸣谷应。如遇相识,则移席以就。合二而一,热闹非常。欢娱时白日苦短,夕阳下人影渐长,待山下炊烟四起时,山间喧嚷渐弱,游人眼惺颜酡,儿童搀妇女,少壮扶老人,迤逦下山,踏万家灯火而归。   年迈体弱不能登山的,多选择有楼的酒店,登楼畅饮,其中尤以文人墨客最重这项活动。饮酒赏菊、食蟹、吟诗,亦谓之“登高求寿”,其豪情不减少壮。近年重阳节被定为“老  人节”,欢聚庆贺之举日盛。 腊&八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腊月之说,源于远古时期。那时人们常于冬末十二月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称为“腊祭”。久之,十二月便习称为“腊月”。   腊祭不固定在某一天,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固定为腊月初八这一天,称为“腊日”。有趣的是,腊八这一天也是佛教徒的纪念日。相传释迎牟尼即是在这一天得道成佛的,因他是在腊八这天喝了牧羊女送的米奶粥而得通,所以每到这一天,佛教徒一定要熬粥供佛祖,并形成施舍粥的习规。   徐州一带,一般从腊月初一始,各家各户早晚即要上三柱香祭祖、敬天地神灵。至初八日晨煮食腊八粥。   徐州的腊八粥分咸甜两种。甜粥的做法是:用糯米加南桂、玫瑰花、蜜枣、桔饼、桃仁、果脯等同煮。煮好后,吃时再拌入白糖或蜂蜜。咸粥的做法是:用粳米加豆腐皮、香干粒、榨菜(或冬菜)、笋丝、肉丝、花生米等同煮,煮好后再加胡椒粉、麻油。有味精以来,又兴加一点味精。   旧时习俗,腊八粥煮好后,必先盛上一些供奉在祖先神龛、天地神案上。然后,再盛一些分送有小孩的邻居和亲朋。徐州人讲究让小孩多吃别家送来的腊八粥,俗称“拉巴,拉 巴”(拉巴即腊八的谐音。徐州方言,拉巴有抚养、帮助、提携等含义),以为有助于孩子祛灾避难、健康成长。   这一天,各寺庙中的僧尼,必用大锅煮腊八粥,广送施主。施主们接受以后,要回赠一些灯油或布施一些其它财物。信佛而又家产丰厚之家,往往一个上午可收到十几份不同寺 庵送来的腊八粥。此外,寺庵在送粥时,附送“会帖”。帖上写着该寺庵本月或新年正月结会的日期,恭请施主至期进香祈福。这种风气,以尼庵为盛,憎寺较少。   煮腊八粥讲究多煮,吃不完次日再吃。俗称“富贵有余”、“越吃越有”。祭&灶   旧时迷信,神灵颇多。只说这灶神(俗称灶王、灶君)确是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传说他是五皇派驻在各家的检察官,尽录人间善恶,于每年年终上天汇报,作为玉皇大帝赏善惩恶的依据。为让灶神少说坏话,人们便供点好吃的给他,这便是祭灶的缘由。祭灶的时间,俗称“官三、民四、王八二十五”,不懂规矩的二十五才去祭灶,灶神早走了。   祭灶这天,先请(买)来—张新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半身像(俗称灶君)。画像为红、绿、黑、黄四色木刻套印,上端印着来年二十四节气表。到了晚上,将此画像贴在灶旁墙上,画像两旁挂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联:“一家之主。”灶前摆供桌,桌供壮馍、谷糖(俗称粘牙糖)、汤圆和五种干果。鸣鞭炮后,由家庭主妇燃烛上香,首行叩拜,其他眷属依次而行。拜毕,主祭人取谷搪和汤圆进献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念道:“灶王灶王,请你吃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灶老爷上天,多说方便,少说是非,全家平安。”以为灶王爷“吃了人家的嘴软”,不说坏话。如说坏话,粘牙糖和汤圆会沾住灶王的嘴。   香烛燃尽,便可收供。全家人分吃供品(仅留谷糖至除夕摭糖用)。至除夕晚,再燃烛上香一次——“迎灶还宫”。   有关灶神的来历,说法不一。《淮南子·记训论》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封神演义》中则说,姜太公封张奎及夫人高兰英为灶神。而徐州民间传说中,则把一对平民夫妇张安、李义奉为灶神。徐州人呼灶神“张郎”,大约是取后一种说法。   如今不已祭灶,但祭灶这天吃糖饼、糖馒头或汤圆的习俗都还存在着。
徐州古老的风俗有哪些
徐州这边住宅楼后面能不能有湖?
作为出嫁的孙女,奶奶去世了该买什么有什么样的风俗
略懂社热议
去略懂看看
问问青春版,什么都略懂一点
去略懂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仙桌尺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