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的形状是什么物质?

历史上的今天
天气网气象百科
可燃冰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可燃冰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所以燃点很低,极易燃烧。1立方米可燃冰含有200多立方米的甲烷气体。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污染问题。
可燃冰 - 简介
燃烧的可燃冰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遇火即可燃烧,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的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Gas&Hydrate,简称Gas&Hydrate),又称“笼形包合物”(Clathrate),分子结构式为:CH4·H2O。组成天然气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Hydrate)或者甲烷冰。
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全球资源总量的两倍,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
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获得可燃冰的三个站位的饱和度最高值分别为25.5%、46%和43%(截至2012年),是世界上已发现可燃冰地区中饱和度最高的地方。
可燃冰 - 形成条件
可燃冰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
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
首先,低温。可燃冰在0—10℃时生成,超过20℃便会分解。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
其次,高压。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
最后,充足的气源。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可燃冰 - 储量分布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情况
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存在于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区和世界范围内的海底、陆坡、陆基及海沟中。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对全世界天然气水合物储量的估计值差别很大。据潜在气体联合会(PGC,1981)估计,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1.4×1013 —3.4×1016 m3 ,包括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在内的资源总量为 7.6×1018 m3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储存在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碳至少有1×1013 t,约是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
全球蕴藏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消耗巨大,很快就会枯竭。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 1/4。2011年,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和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和新西兰北部海域等,东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湾,南极的罗斯海和威德尔海,北极的巴伦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陆内的黑海与里海等。
可燃冰 - 开采状况
实验室中合成的可燃冰
1810年,英国学者戴维在伦敦皇家研究院首次合成氯气水合物。气水合物(Gas&Hydrate)一词最早出现在戴维次年所著的书中。在这以后的一百二十多年中,人们仅通过实验室来认识水合物。
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可燃冰,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日本开始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2011年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但最先挖出可燃冰的是德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英、德、加、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相继开展了本土和国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工作,同时美、日、加、印度等国已经制定了勘查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计划。特别是日本和印度,在勘查和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能力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2012年2月,日本政府计划在爱知县近海率先启动海底开采试验。开采队伍将从2月中旬起在距离爱知县渥美半岛约70公里处的1000米深的海底钻井开采,争取在2013年1月从海底取出甲烷水合物,并在海上获取甲烷气体,有关方面希望通过本次试验来检验能否长期稳定地挖掘开采。
2012年10月,日本北见工业大学和明治大学等机构宣布,日本近海有可能广泛存在可燃冰,而且就埋藏于海底下数米的浅处。研究小组已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发现了可燃冰。[13]
2012年2月,苏格兰政府高级官员及一些专家表示,苏格兰海域深处可能蕴藏甲烷冰。 他们推测苏格兰设德兰群岛西部海域蕴藏大量的甲烷冰,或许足够开发利用300年。
按照中国战略规划的安排,年是调查阶段,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年,中国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
陆地上发现的可燃冰
中国在南海西沙海槽等海区已相继发现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标志BSR,这表明中国海域也分布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同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并成功点燃天然气水合物。
2002年,启动中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专题调查行动圈出南海北部7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
日,中国在北京举行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首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碳酸盐岩标本仪式,宣布中国首次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被作为“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存在重要证据的“冷泉”碳酸盐岩分布区,其面积约为430平方公里。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发现了大量的自生碳酸盐岩,其水深范围分别为550米~650米和750米~800米,海底电视观察和电视抓斗取样发现海底有大量的管状、烟囱状、面包圈状、板状和块状的自生碳酸盐岩产出,它们或孤立地躺在海底上,或从沉积物里突兀地伸出来,来自喷口的双壳类生物壳体呈斑状散布其间,巨大碳酸盐岩建造体在海底屹立,其特征与哥斯达黎加边缘海和美国俄勒岗外海所发现的“化学礁”类似,而规模却更大。
2007年首次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证明南海可燃冰资源远景良好。
日,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2011年11月,中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可燃冰专题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已在南海圈定了25个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
2012年5月,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近日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区域,对可燃冰资源进行新一轮“精确调查”。 如果取样条件具备,计划2013年再次开钻获取新样品。
可燃冰 - 环境危害
天然气水合物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其温室效应为CO2的20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若有不慎,让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如:海底输电或通讯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
词条所属分类:天气百科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可燃冰形成的四个条件。(每点不超过四个...”,相似的试题还有:
①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它真有这样巨大的潜在能力吗?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专家樊栓狮告诉记者,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了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③其实,人们对气水合物的探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810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把氯气通入水中,在摄氏零度以上出现了“冰块”,由此人们首次认识到了气水合物这种物质。之后人们出于科学好奇,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气水合物的研究和探索,他们纷纷把各种各样的气体通入水中试一试,看是否能够形成“冰块”,例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等。而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在越来越苛刻的条件下进行气体与水合成的实验,像氮气、氧气这些气体就要在100多个大气压下才能与水合成。200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氢气在2000多个大气压下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也能够形成气水合物,由于气体分子越小,形成气水合物越难,而氢气分子是最小的,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有气体都可以和水生成“冰块”。④“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就是作为一种科学探索的产物,被科学家维纳德于1888年合成,此时的它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到了1930年,工程师在天然气输送管道里发现了这种奇怪的“冰块”,堵塞住了天然气的输送,成为麻烦制造者。随后,1934年美国科学家汉默施密特发表了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造成输气管道堵塞的有关数据,人们从负面认识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工业重要性,开始深入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在工业条件下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预报和清除,以及气水合物生成阻化剂的开发和应用--这个时期,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⑤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在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可燃冰”终于翻了身。科学家们想,此前不论是在实验室里的,还是输气管道里的“可燃冰”,都是人为环境中产生的,那么在自然环境中,如果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是否有天然的“可燃冰”存在呢?况且,这种条件在自然界还真有不少,例如永冻区、冻土带、海底地表层等等,就连彗星上也不能排除。由此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⑥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一个是高纬度的冻土层。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都已有发现,而且俄国已开采近20年。另一个是海底大陆架斜坡。如美国和日本的近海海域,加勒比海沿岸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底均有储藏,估计我国黄海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也有储藏。二者之中,海底的“可燃冰”储量较大。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低温高压下,“可燃冰”会分解成甲烷和水。B.“可燃冰”是人工合成的,它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C.天然气输气管道里的“可燃冰”是人工造成的。D.自然界中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2.“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的原因是[&&&& ]A.“可燃冰”是天然气管道输送的麻烦制造者。B.所有气体都可和水生成冰块。C.气水合物生成阻化剂难以开发和应用。D.人工合成“可燃冰”的条件非常苛刻。3.根据原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气有水的地方,都存在“可燃冰”。B.目前世界上进行了规模开采“可燃冰”的国家仅有美国和俄国。C.“可燃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D.因为最有可能形成“可燃冰”的区域是高纬度的凉土层,所以在我国南方不可能发现“可燃冰”。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小题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鳖,比较古老的一种生物
如果虾会做梦,那么这种名叫“獠牙”的鱼绝对是它们的噩梦。这种鱼有巨大的眼睛,可以让它们在300米深的海水下看清周围一切动静。半透明的身子和巨大的下颌及牙齿也是典...
简单地说,低等海洋动物的体液和海水的成分是相同,含盐量和海水一致。而高等海洋动物可以用各种方法把多余的盐分排出去。
以下是资料: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
卡斯蒂略,墨西哥美洲虎队的!
奥诺哈,拉姆,辛普森!
北京动物园里面有海洋馆(说是内陆最大的海洋馆)和熊猫馆,都是另收费的。注意海洋馆海洋动物的表演时间是平时11点、15点各一场,周末是11点、14点、16点三场,...
大家还关注可燃冰是纯净物吗是不是有化学式的物质都是纯净物?
清枫yy10322
可燃冰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结晶体天然气水合物,也称气体水合物(gas hydrate),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100大气压或>10MPa)和低温(0~10℃)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故也有人叫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或methane gas hydrate).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象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故也有人叫它“可燃冰”.从化学结构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是这样构成的:由水分子搭成象笼子一样的多面体格架,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分子被包含在笼子格架中.不同的温压条件,具有不同的多面体格架.suoyi yes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可燃冰以前都是说纯净物的,不过现在不知道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一水分子作为笼子装着甲烷,形成条件是低温高压,深海较多,陆地也有并不是有化学式的物质都是纯净物
在初中,应该认为是纯净物
可燃冰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结晶体天然气水合物,也称气体水合物(gas hydrate),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100大气压或>10MPa)和低温(0~10℃)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故也有人叫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或methane gas hydrate)。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燃冰国家储量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