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心理迷恋是学生常见心理困惑中什么方面的问题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问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心态分析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心态分析
要】:本文在偶像类型方面,对苏州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偶像崇拜心态”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喜欢演艺类偶像的学生如何喜欢上偶像、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以及崇拜偶像带来的影响;后半部分讨论了喜欢演艺类偶像并且是追星族的学生偶像崇拜的心态、对偶像的定位以及偶像发生重大事件时的反应。经过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偶像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明星崇拜只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类型;并且,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比较成熟理性。
【关键词】:偶像类型 演艺类偶像 追星族 偶像崇拜心态 偶像定位
偶像崇拜原因及影响
一、问题与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偶像崇拜的现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当前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他们的偶像崇拜会呈现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偶像崇拜?偶像崇拜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都是我们好奇的问题。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可以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需求,为正确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本文想要传达的一种信息。本文主要从:偶像崇拜原因、程度、心态、定位、影响这五个维度来分析讨论。
二、样本构成情况
1.抽样方法:定额抽样
2.资料收集方法:考虑到调查对象为本校大学生,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本次调查的资料收集方法是自填式问卷法;采用熟人间个别发送、陌生人间集中填答的方法,一部分问卷个别发送之后,将剩下的进行集中填答。本次调查有效样本量240份。
值得专门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苏州科技学院大一到大三崇拜偶像的学生(包括一般的喜欢和比较疯狂的迷恋,包括追星与不追星)
3.样本的基本构成: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N=240)
实际调查样本的结构与事先设计的配额抽样表基本吻合。
从上面的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为了保证样本的平衡,男女的比例基本保持相同。而在年级中,因为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很难寻找到他们,所以将大四的问卷份额平均分给了其他三个年级;最后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基本保持了平均分配,这样有助于样本的公平性,也有助于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三、结果与分析
1、关于【偶像类型】
偶像类型(%)(N=240,有效239,缺失1)
&从上面的表2-1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崇拜的偶像类型以演艺类为主,比例接近4成;其他偶像类型比例比较均匀,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偶像崇拜的类型上还是比较多方面的。
表2-2性别*
偶像类型(N=240,有效239,缺失1)
&表2-3年级*
偶像类型(N=240,有效239,缺失1)
从上面的表2-2、表2-3中可以看出:
①男生的偶像类型中,崇拜伟人类居多,占到30.4%;其次是虚拟类,占了23.2%。
②女生的偶像类型中,崇拜演艺类居多,占到59.1%;其次是虚拟类,占了15.0%。
③三个年级的学生的偶像类型中,都是崇拜演艺类居多。
④在崇拜演艺类偶像的学生中,男生占19.4%,女生占80.6%,性别上主要以女生为主;大一占36.6%,大二占30.1%,大三占33.3%,年级上比较平均。
2、关于【演艺类偶像】
下面我们来分析偶像类型是演艺类的样本。
(1)演艺类偶像之【偶像特质排序】
表3演艺类偶像特质排序(N=93,有效91,缺失2)
&从上面的表3中可以看出,在有效样本中,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最吸引他们的偶像的特质是外貌和品格。其中,36.3%的学生将“外貌”排在了第一位,26.4%的学生将“才能”排在了第一位,34.1%的学生将“品格”排在了第二位;而在第三位、第四位中,四个因素的影响力势均力敌。可见,喜欢演艺类偶像的学生,比较多是首先被其外貌或才能所吸引,再考察其品格和性格,从而逐渐喜欢上该偶像;当然,也有些学生首先被偶像的品格和性格所吸引。
&(2)演艺类偶像之【一开始了解偶像的途径】
表4演艺类-一开始了解偶像的途径(%)(N=93)
&从上面的表4中可以看出,在有效样本中,电视和网络两个途径总共占了近八成;可见,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一开始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了解到自己的偶像。这也说明,现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发达,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偶像崇拜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也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3)演艺类偶像之【对偶像的喜欢程度】
表5-1演艺类-对偶像的喜欢程度(%)(N=93)
&从上面的表5-1中可以看出,在“对偶像的喜欢程度”这一项目中,“一般的喜欢”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普通的关注”,再次是“狂热的喜欢”;可见,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对偶像的喜欢还是比较理性的。数据的显示与我们平时的认知不同,喜欢演艺类偶像的学生,并不全是“狂热的喜欢”,甚至这部分学生较少。可以说,“喜欢演艺类偶像就是狂热的喜欢”这一看法只是大家一时的偏见。
表5-2演艺类-对偶像的喜欢程度(N=93)
&从上面的表5-2中可以看出:
①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放弃喜欢偶像的原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35&0.05)
②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偶像定位”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2&0.05)
③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会为其做宣传吗”方面有显著差异(P=0.020&0.05)
④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会响应其号召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20&0.05)
⑤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对待其想法或行动的态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145&0.05)
⑥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听到对偶像的批评甚至非议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57&0.05)
⑦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参加过相关活动吗”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0&0.05)
⑧对偶像的喜欢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消费过相关产品吗”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0&0.05)
总的来说,“对偶像的喜欢程度”是会影响“偶像定位”、“为偶像宣传”、“参加相关活动”以及“消费相关产品”这几个项目的;喜欢偶像程度不同,对偶像的定位也就相应的不同,这也决定了学生本人是否会为偶像宣传、参加相关活动、消费相关产品等,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程度。
然而,喜欢偶像程度不同,不会对放弃偶像崇拜、响应偶像号召、对待偶像想法和行动的态度、对待批评偶像的声音的反应这些方面产生太大影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主要由学生本人的价值观决定,与“对偶像的喜欢程度”无关。
(4)演艺类偶像之【偶像是否带来正能量或负能量】、
【是否会为偶像做出正面行为或负面行为】
表6演艺类-偶像是否带来正能量/负能量,
是否会为偶像做出正面行为/负面行为(N=93)
&从上面的表6中可以看出,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大部分学生(90.3%)认为偶像带来了正能量,大部分学生(83.9%)觉得偶像并没有带来负能量;有过半数的学生(57.0%)因为偶像做出过某些正面行为,绝大多数学生(96.8%)觉得自己不会因为偶像做出某些负面行为。
可见,喜欢演艺类偶像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自己从偶像那里得到了正面的东西,心里是比较满足的,心理也是比较积极健康的。
表7演艺类-正能量(N=84)/负能量(N=15)
&从上面的表7中可以看出,在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中:
①认为偶像带来正能量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他(她)的精神、品质、处世态度等”和“因为崇拜偶像,生活有乐趣,感到心情愉快”这两个项目的比例比较大,“因为崇拜偶像,有了奋斗的目标,学习上或生活上有了动力”这一项目比例较小,但三者比例还是比较平衡的。
②认为偶像带来负能量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因素:即“因为偶像发生了某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感到心情郁闷”和“崇拜偶像花销比较多,使自己经济负担加重,感到压力”。可见,喜欢演艺类偶像的学生,或多或少还是会把自己的情感和金钱投在偶像身上。
表8演艺类-因为偶像做出的正面行为(N=53)
&从上面的表8中可以看出,在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因为偶像做出过某些正面行为的学生中,响应过偶像的公益性号召的、会因为偶像而学习新技能的比较多;其中,男生主要是会去“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女生主要是会去“学习一门或几门新技能”。可见,喜欢演艺类的偶像,也是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
3.关于【追星族】
表9演艺类-是否追星族(N=93)
&从上面的表9中可以看出,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是“追星族”。可见,学生们对“追星族”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喜欢演艺类的偶像的人”不等于“追星族”。
下面我们来分析偶像类型是演艺类,并且是追星族的样本。
(1)追星族之【偶像崇拜心态】
表10-1演艺类
追星族-情感上偶像崇拜心态(N=41)
&从上面的表10-1中可以看出,喜欢演艺类偶像并且是追星族的学生,半数以上是情感控制的状态,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偶像是“迷恋,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见,虽然大体上看学生们崇拜偶像是比较理智的,但也存在过度投入情感的现象。
表10-2演艺类
追星族-情感上偶像崇拜心态(N=41)
&从上面的表10-2中可以看出:
①偶像崇拜心态不同的学生,在“偶像做出有损形象的事,作何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696&0.05)
②偶像崇拜心态不同的学生,在“行为上为偶像做到的层次”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82&0.05)
③偶像崇拜心态不同的学生,在“对偶像缺点的认知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59&0.05)
④偶像崇拜心态不同的学生,在“与父母产生分歧会怎么做”方面有显著差异(P=0.037&0.05)
因此总的来说,在以上几个方面中,“情感上偶像崇拜心态”对“与父母产生分歧会怎么做”这一方面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对其他方面影响不大。
(2)追星族之【偶像定位】
表11-1演艺类
追星族-偶像定位(N=41,有效40,缺失1)
&从上面的表11-1中可以看出,喜欢演艺类偶像并且是追星族的学生,大部分把偶像视为精神寄托或生活乐趣,其次是将他们当做娱乐消遣的对象,再次是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少部分人将偶像奉为信仰。可见,偶像在大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偶像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
表11-2演艺类
追星族-偶像定位与重大事件的反应(N=41)
&从上面的表11-2中可以看出:
①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受伤/生病”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103&0.05)
②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死亡”
的反应方面有显著差异(P=0.036&0.05)
③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打架伤人”
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626&0.05)
④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酒驾”
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709&0.05)
⑤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吸毒”
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71&0.05)
⑥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恋爱”
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832&0.05)
⑦偶像定位不同的学生,在对“结婚”
的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88&0.05)
总的来说,
“偶像定位”这一因素在以上几个方面中,对“死亡”
的反应这一方面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对其他方面影响不大。可见,学生对待这些事件的态度和反应,主要由学生本人的价值观决定,与自身对偶像的定位无关。
(3)追星族之【对偶像发生重大事件时的反应】
表12演艺类
追星族-重大事件的反应(N=41)
&从上面的表12中可以看出:
①对于偶像“受伤/生病”,绝大部分学生会“伤心难过”
②对于偶像“死亡”,大部分学生会“悲痛欲绝”
③对于偶像“打架伤人”和“酒驾”,大部分学生会“伤心难过”,其次是“单纯的不再崇拜”和“不再崇拜,并厌恶”
④对于偶像“吸毒”,大部分学生会“单纯的不再崇拜”,其次是“伤心难过”和“不再崇拜,并厌恶”
⑤对于偶像“恋爱”和“结婚”,大部分学生会“无所谓”,其次是“伤心难过”
可见,喜欢演艺类偶像并且是追星族的学生,对偶像还是寄予了较多的情感,会因为偶像发生一些重大事件而产生情绪波动。其中,对于涉及违法的事情,特别是吸毒,学生们还是不会过于包容的;部分学生会因偶像违法而不再崇拜该偶像,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而对于与法律无关的事情,学生们还是以“伤心难过”和“无所谓”为主。总的来说,学生们在追星时还算是比较有原则、比较理性的。
四、小结与讨论
(一)在分析数据之后可以发现:
1、当代大学生的偶像类型是比较多方面的,但以演艺类偶像为主。男生多崇拜伟人类偶像,女生多崇拜演艺类偶像。
2、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一开始主要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自己的偶像,最吸引他们的偶像的特质是外貌和品格,他们对偶像的喜欢是比较理性的。
3、偶像类型为演艺类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自己从偶像那里得到了正能量,大部分因为偶像做出过某些正面行为;同时,学生或多或少会把自己的情感和金钱投在偶像身上。
4、喜欢演艺类偶像,不一定就是狂热的喜欢;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喜欢演艺类的偶像的人”不等于“追星族”;同时,“追星族”也不意味着不理性。
5、喜欢演艺类偶像并且是追星族的学生,半数以上是情感控制的状态,也存在过度投入情感的现象。
6、大部分学生把偶像视为精神寄托或生活乐趣,即偶像在大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偶像在大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7、当代大学生在追星时是比较有原则、比较理性的;虽然对偶像寄予了较多的情感,会因为偶像发生一些重大事件而产生情绪波动,但是对于涉及违法的事情,是不会过于包容的。
(二)本结果研究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比较成熟理性,主要希望能够从偶像身上获得正能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时尚。偶像崇拜由表面化、低层次的感性崇拜,向深层次的理性崇拜发展。
(三)这次的研究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1、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而且大学生的偶像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明星崇拜只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类型。偶像在大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因此,我们应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应尊重他们的选择。
2、偶像崇拜有积极作用,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正确选择崇拜的偶像。只有剔除其中的消极作用,适度、理智地追星,才能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意义。
3、当代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方式逐渐理性化,不再盲目崇拜;他们有选择的接受偶像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带着审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偶像。因此,对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我们也不能完全持否定态度,而应该客观地去看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偶像-榜样教育 - 心理学空间
作者: &&岳晓东博士服务机构:&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达之路, 九龙
On Idol-Model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The present paper advocates an “idol-model education (IME)” for 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among young people. Specifically, it attempts to educate students to: (1)& perceive all idols of fame and glamour as role models of achievement (2) become critical of the features, talents, and characterist (3) use idol worship as a way of facilitating self growth and self development. Taken together, the IME hopes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autonomy and identity formation in adolescents. As such, it should be seen as a challenge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to the role model education (RME) which has been a core compon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 1. 前言
  偶像崇拜可谓青少年时期的标志性表现,十分追求“享乐主义盛行”、“语言俏皮轻松”、“随心所欲”、“生动画面”等文化特征;○1○2○3偶像崇拜还是时代变迁的纪录,突出反映了每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与困惑。如50年代的青少年多崇拜英雄人物,60、70年代的青少年多崇拜政治领袖,80年代的青少年多崇拜科技人物,90年代的青少年多崇拜明星。○4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心理学还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问题:即在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5○6由此,偶像崇拜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
  榜样学习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按照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榜样学习的基础是模仿和社会学习,其中替代学习能使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得到鼓励或惩罚而调节自我的行为。榜样教育在内地的德育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榜样应具有强烈而又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榜样范例是道育信息的承载体。在榜样的感召力影响下,人们可以自觉地产生“比、学、赶、帮、超”等行为。○7由此,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长期以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对立:学生崇拜的偶像势必会冲击榜样教育的推广;学校树立或推广的榜样未必为学生真心接受。由此,便出现了下面的榜样教育困局:
  (一)学生自己选择的偶像与学校推广的榜样绝少重叠,甚至互相排斥;
  (二)学生的偶像崇拜成为教育的“三不管地带”(社会不管、学校不管、家长不管),任凭学生随意选择;
  (三)一方面学生不断更换自己崇拜的偶像,不在乎教育榜样的存在;另一方面学校又忙于加强榜样教育的力度,希望榜样驱走偶像。
  为了突破这一困局,也为了正确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这一现实,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偶像-榜样教育:它力图化偶像为榜样,协调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参与榜样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开拓榜样教育的新方向、新资源与新模式。下面详加叙述。
  2.榜样与偶像的概念区别
  2.1. 偶像与榜样的区别
  欲论清偶像-榜样教育,首先要搞清楚偶像与榜样的概念差异。一般说来,偶像颇具理想性和幻想性功能,○8与个人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关系;○9○10而榜样则多具实用性、现实性和替代性功能,其作用与年龄和性别无特别关系。○11○12据此笔者提出,偶像和榜样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13其三者对立形成了一个六边形模型(见图一)。
  图一: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六边形图型
  在图中,理想化表现为对崇拜对象的特殊强化和高尚化,把其人想象得完美无瑕;浪漫化表现为对崇拜对像产生的浪漫幻想和依恋,使人沈缅于对其人的情爱遐想;绝对化表现为对崇拜对像投以绝对的信任,对其人采取一种颇为极端的迷恋。与此相反,现实化表现为对其崇拜对象做现实性评估,认同其世俗性和平常性的一面;理性化表现为对崇拜对象做理性和功利性判断,不盲目加以认同;相对化表现为相对地看待崇拜对像的价值,认清其优缺点。为了验证这一模型,笔者设计了一个问卷来测量青少年选择偶像与榜样的标准,○14共有277名香港青少年和549名南京青少年完成了此项问卷。结果表明, 偶像与榜样之间在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之间的确存在着预期的差异,其中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之间的差异更具统计显着性。
  鉴于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型偶像多包括时下走红的歌星、影星、体坛明星, 笔者后来以“三星偶像” (tri-star idols)或明星偶像(star idols)来加以概括,并将对这类人物的崇拜统称为“明星崇拜”(star worship)。○15同样,由于理性化-现实化-相对化型偶像通常表现为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企业家等社会名人,所以笔者也以“杰出人物偶像”(luminary worship)来加以冠称,或“伟人崇拜”(great person worship)。
  明星偶像通常具有年轻貌美、个性突出、充满活力、相当富有、反叛性强等特点, 并多以个人的流行性、青春性、情感性等特征吸引年轻人。明星偶像的“星味”会给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向往和幻想,明星偶像的出现与商业包装和推销密切相关,其包装形象往往完美于其真实形象。○16○17○18 “杰出人物”最初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imonton 在其对创新代表人物的研究中使用,它是伟人的同义词。 较之明星偶像,杰出人物偶像主要靠其个人的气质、成就和人格魅力来吸引青少年的。作为偶像, 他们绝少依靠传媒的包装和炒作来扩大其影响, 而主要通过其社会影响而靠近青少年。
  区分偶像与榜样的概念使我们看到:偶像与榜样不是截然分明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广泛的缓冲区域,且有一定的重叠。据此,笔者还曾用“纯偶像”、“榜样型偶像”、“偶像型榜样”、“纯榜样”来表现其区域分布的特点。○19其中纯偶像主要包括“三星”人物,榜样型偶像主要包括政界、学界、商界的名人,偶像型榜样主要包括那些被赋予明星气质和影响力的凡人,纯榜样主要包括家人亲戚、同窗好友、教师街坊等,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模仿学习的方面。此外,这四类人物的影响力与其实际存在还有一种反比的关系(见图二),这即导致了青少年对偶像人物的存在想入非非而对榜样人物的存在视而不见。
  图二.& 青少年钦佩人物之影响力与实际存在反差图
  2.2. 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
  据笔者过去六年来的研究,目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主要有以下三个的特点。
  a. 偶像选择名人化
  青少年崇拜名人已蔚然成风,这主要包括“明星崇拜”和“伟人崇拜”两大类。如据笔者等人的一项综合调查表明,○20 香港中学生的提名明星偶像的比例大幅度超过对其它任何偶像种类的提名比例, 其中以2001年的调查数字为最高(69.8%), 平均百分比也达55.9%;内地中学生提名明星偶像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其平均百分比为32.5%。此外,内地中学生提名杰出人物的比例与其提名明星的比例几近相似,平均百分比亦达35.0%,而香港中学生提名杰出人物的比例也远高于对其它偶像的提名,平均百分比达11.3%。
  偶像选择名人化主要是媒体渲染的结果。特别是明星偶像的产生已越来越商品化,其出炉与走红都以商业利润为基础。○21每个明星偶像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媒介和包装公司(经纪人)的支撑,再通过其迷恋者的不断追逐与奉献来扩展生存空间。由此,明星与其迷恋者之间形成了鱼和水的关系,而联接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有关其明星的各类商品, 如,唱片、影集、CD、VCD、书籍、卦像、服装、信用卡、歌/影迷会等○22。
  偶像选择名人化与50、60 年代内地榜样学习平凡化的特点恰成鲜明对比,那时候登榜的偶像绝大多数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或英雄烈士,如雷锋、王杰、黄继光等。他们全都是极为平凡的人物,而眼下偶像选择名人化,使得青少年的成长只知有偶像,不知有榜样,选择空间十分有限。
  b. 偶像接受情绪化
  偶像接受情绪化指对偶像的非理性的接受方式。就心理学而言,心理认同与情感依附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两大动机。据笔者等人六年来的调查表明,情感依附日益成为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这突出表现为对偶像产生强烈依恋、全情投入、绝对支持,这一情况在香港尤为突出。○23此外,香港中学生对偶像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浪漫幻想和异性吸引的层面上,而非在心理认同的层面上。国外的某些研究也表明,不少青少年人都把明星偶像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并对他们产生某种浪漫式依恋或认同式依恋。○24○25
  c. 偶像认知绝对化
  偶像认知绝对化指对偶像形象及特征认知的一种极端化倾向。据笔者等人六年来的调查表明,当今的青少年多对偶像产生理想化幻想,把偶像身上的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点,也会被淡化了。其结果,青少年很容易将偶像加以神化,产生“光环效应”,从而失去对偶像的批判思维能力,形成“普赛克式爱”(Psyche Love)。○26所谓“普赛克式爱”,指的是崇拜者对偶像产生的一种单向性、虚幻性、奉献性、非双趋的爱慕体验,它与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之激情投入、浪漫幻想、沉湎式依恋、全盘接受、虚幻神秘感等心理特征十分相似。它本质是一种虚幻的爱慕,它充满了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的认知成分,因而使得许多青少年沉湎于对偶像的梦幻当中。
  由此,青少年对偶像的接受缺乏批判意识。如果喜欢上某个偶像便会喜欢他(她)身上的所有品质,无论这些品质是否值得他喜欢。有调查研究表明,许多中学生都认为偶像应是完美无缺的,偶像需是有才有德的。○27○28此外,许多人还会对其偶像产生某种自贬式依恋:越是敬仰一个偶像,就越感到自己渺小和无能。其结果,偶像的存在便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随着偶像的起落而变动。
  3.传统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认识误区
  3.1. 传统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
  榜样教育在内地的德育中一向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榜样教育甚强调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主张榜样范例是思想道德信息的承载体,榜样言行是社会对其成员提出的道德期望的体现,榜样的感召力可使人们产生“比、学、赶、帮、超”等行为。但如前所述,“明星崇拜”与“伟人崇拜”已成为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体,榜样对于青少年越来越缺乏感召力。由此,榜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榜样树立多元化的挑战
  传统的榜样教育甚强调榜样人物的树立具有明确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由此,榜样人物的选择无不是精挑细选的,榜样人物的宣传也是全国推广的。这种人物树立的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甚不协调,对学生缺乏亲和力,难以调动其主动参与的意识。
  有调查表明,当今中学生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与教师认为应树立的榜样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崇拜的偶像均是政治领袖与歌星、体星等人物,而教师则希望学生接受英雄模范和优秀学生为其榜样。○29还有学者认为,现代榜样教育有四大缺陷: 一是榜样形象呆板,缺乏现代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二是榜样种类单一,无法反映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三是教育方法陈旧,难以激起青少年的共鸣和参与;四是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抛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榜样的学习要求整齐划一,置青少年于帮动境地,难以对榜样产生心理认同。○30另有学者提出,榜样教育应具有真实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其中榜样教育的真实性主张榜样的树立要公正真切,并由学生自己评选;榜样教育的多样性主张榜样可有个人榜样、特色榜样和集体榜样等类型。○31所以有人大胆提出,榜样教育应允许学生主动提问题,独立思考,讨论诸如“难道一颗小树苗大于一个人的生命?(指赖宁)”之类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对偶像精神价值的理解。○32
  由此,当今的榜样教育亟需多元化、自主化发展,要大胆地以学生自己选择的偶像/榜样,并以此作为榜样教育的基础。
b. 榜样形象真切化的挑战
  传统的榜样教育甚强调榜样的言行举止要具有明确的道德示范性及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势必会导致榜样形象的高度完美化。但面对现代教育之人性化、个性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榜样教育如延续原有的教育模式,继续追求榜样形象的“高大全”,则不仅会脱离了公民教育的现实,也会与当今青少年的生活相差甚远,令师生均难以接受。
  有调查表明,教师均认为榜样教育的现状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有:(1)榜样形式单一:内容刻板、空洞、政治色彩浓、造成学生反感(40.82%),(2)榜样形象过于完美,不切实际,缺乏感召力(36.73%),难以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一致,使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方法缺乏兴趣,(3)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差异太大(16.33%)。○33由此,榜样的树立要贴近生活,切忌“高、大、全”似的人物。也有学者提出,榜样也可有其不完美的一面,在教育进程中不能有意识的文过饰非,进行片面性宣传。现代的榜样教育在榜样的信息处理上,存在精神内涵模糊(主要原因是对榜样精神缺乏提炼、教育内容不集中)、榜样缺乏可信性(主要原因是对榜样为人拔高,过度渲染榜样的事迹)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34在这当中,人们普遍对榜样教育存在一个误解:榜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榜样宣传的时空规模。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并不与榜样宣传的时间上的频度和空间上的广度成正比。相反还可能造成受教育者心理上的逆反。
  由此,当今的榜样教育亟需走出榜样树立完美化的误区,使榜样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使榜样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成长。
  c. 榜样教育自主化的挑战
  传统的榜样教育甚强调教育的指导性、干预性、传递性等功能,○35主张将榜样教育纳入德育的一部分,采取自上而下、一步到位的宣传做法,这在当今社会非常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
  榜样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个巨大困境是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及心理需求的了解与沟通。这不仅无益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还会引起他们对榜样教育的逆反。所以,当今的榜样教育亟需从学生的视野看问题,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学生的崇拜偶像当中选取榜样人物来开展其榜样教育。
  其实,内地也早有学者关注到偶像-榜样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薛晓阳主张,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协调统一,可使青少年的偶像行为在传统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36具体地说,偶像教育具有认知输导和行为控制两大功能。其中认知输导主要是关于偶像意识的认知性交流,以推动青少年学会正确的价值分析和价值思考的方法;行为控制主要是关于偶像崇拜的行为和情感自制,学会“理智性”的认知方式,是偶像行为维持在适度、合理、健康的水平上。宋兴春、金盛华则提出,偶像崇拜多元化是时代的特点,其中第一人格偶像(家庭成员)的形成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而第二人格偶像(青少年自己选择的偶像)的形成则是青少年脱离父母依赖的需要,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积极的引导○37。韩振华也提出,对偶像的理解要分析其崇拜的特质,克服媒体在宣传上的偏向,引导青少年有良好的崇拜行为○38。难怪有人会惊呼:“现代社会年轻一代不缺乏偶像,缺乏的是一种信念”。○39
  总之,面对榜样教育自主化的挑战,人们亟需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不把偶像崇拜的兴起看作是对榜样教育的挑战,而是看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良机。
  3.2.传统榜样教育的误见
  笔者认为,对于偶像与榜样的关系,传统的榜样教育存在以下四个误见。
  a.  偶像崇拜是道德行为表现
  偶像崇拜属道德行为,这是传统的榜样教育是对青少年心理及人格成长的普遍误见。依照心理学理论,青少年从自我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也需要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实现自我确认。由此,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运动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也有其可塑性和输导性的一面。所以,把偶像崇拜看作是一种道德行为表现,会导致人们对偶像行为的傲慢与偏见。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偶像崇拜这一青少年时期的突出的心理需求,不要将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和叛逆行为归结为偶像崇拜的不良后果。
  b. 偶像人物缺少教育价值
  偶像人物难以提取教育价值,这是传统的榜样教育的另一误见。如前所述,当今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主要包括了“明星偶像”和“杰出人物”两大群体。表面上看,前者通常给人以年轻富有、貌美才显、生活豪华甚至个性反叛等印象,而后者也多给人以智力非凡、能力超群、人格完美、贡献重大等感觉。诚然,这些特质均与传统的榜样教育所倡导的特质(如助人为乐、克己奉公、服从纪律等)有相当大距离,但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这些偶像人物也都是成功的典范,他们可以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成长发挥正面的指导或激励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青少年的多从正面、积极及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偶像的价值,化偶像为榜样。在这层意义上讲,偶像不缺教育价值,缺的是对其教育价值的发现。
  c. 榜样一定要具有突出代表性
  传统的榜样教育还担心榜样的泛化会有损榜样形象的树立,使他们不再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说服力、可模仿性等特点。其实,将榜样的代表性确定在某几个方面势必会导致榜样形象的僵化,无助于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由此,所有的偶像都可以榜样化,而榜样化意味着个人的某种行为、成就及性格特征值得他人效仿。就社会学习理论而言,榜样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替代学习价值,正像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一样,每个人也都有其自身的榜样价值。另外,榜样与模仿者之间的类比性越大,学生模仿学习的动机也就越大;榜样越是有可借鉴性,榜样学习就越发是自愿的。
  d. 榜样教育不应提倡个人奋斗
  传统的榜样教育主张不能而忽略个人成长所依赖的社会支持,那样导致“个人奋斗”的不良效应,这在当今社会当是落伍之见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个人奋斗正是通向自我实现的原动力,没有个人奋斗,就没有群体的竞争,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在这层意义上讲,个人奋斗并非要损害群体利益,也并非要突出个人,相反个人奋斗是要促进群体的进取向上意识。就社会学习理论来讲,榜样学习向来就具有个人功利性,没有其自我的功利性,社会学习就不会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怎样利用这种模仿功利性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人格完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榜样学习需求。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仍回避谈“个人奋斗”就不能促使学生多元化地选择可供自己认同的偶像。
&&& 总而言之,面对当今教育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重重挑战,传统的榜样教育要认识并摆脱其原有的误见,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榜样教育的功能,大胆倡导榜样教育对于个人奋斗的激励作用。
  4.偶像-榜样教育
  针对当今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及传统榜样教育的某些局限性, 笔者提议在学校推广偶像-榜样教育:它旨在接受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客观事实,加强对偶像功能的认知疏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化偶像为榜样,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榜样教育模式。
  4.1偶像-榜样教育的特点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偶像-榜样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a. 偶像选择多元化
  偶像-榜样教育力图帮助学生多元选择偶像, 这当中既包括明星偶像, 也包括杰出人物偶像及身边的亲朋好友等。这会促使学生从不同偶像身上吸收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成分,并把偶像当作人生的榜样来学习, 而非当神明来供奉。
  b. 偶像认同多元化
  偶像-榜样教育力图帮助学生多元认同偶像(如才能特征、人格特征、成功经验等),学会从不同层面接受同一偶像,再从不同偶像身上吸取同一养分。多元认同偶像会强化青少年“追星”中的批判意识,避免盲目跟随偶像。
  c. 偶像榜样化
  偶像-榜样教育力图帮助学生化偶像为榜样,强化对偶像的理性认识和心理认同,变对偶像的敬仰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这样做会强化崇拜对象的榜样功能及榜样学习的替代性功能。
  d. 偶像平等化
  偶像-榜样教育力图帮助学生平等地看待并接受偶像,拉近与偶像的心理距离,以平常心面对偶像的成就。这样做促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摆脱偶像的光环,把偶像和自我放在同一水准上。
  4.2& 偶像-榜样教育的指导原则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偶像-榜样教育主要有以下指导原则:
  a. 参与性原则
  偶像-榜样教育倡导学生参与榜样教育,在学生钦佩/敬仰的人物中选取榜样,并共同探讨其榜样价值。这不仅可以避免传统的榜样教育可能给学生带来的逆反心理,还可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以更好地从榜样学习中获取自我成长的养分。参与性原则还可促进榜样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既有学生自己选择的偶像/榜样,也有社会、学校和家长向学生推荐的偶像/榜样,终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b. 批判性原则
  偶像-榜样教育倡导通过榜样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传统的榜样教育多是自上而下,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示范信息和学习内容。这虽然有助于榜样形象的树立,却无益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批判性原则鼓励学生对自己选择偶像做理性判断,这即可避免学生采取以人物为核心的认知方式来面对偶像,提高其多元认同的能力。批判性原则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会多元化地看待偶像,并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其榜样教育。
  c.& 输导性原则
  偶像-榜样教育倡导加强对偶像认知的输导工作。青少年学会批判性地接受偶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理性判断其偶像,把偶像当平常人来看待。输导性原则主张尊重学的个性,对学生的榜样选择实施因材施教,对教学过程实施启发互动,以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榜样教育过程。输导性原则力图引导青少年从才能特征、人格特征、奋斗经验、生活智慧的层面看待偶像,使其榜样学习有明确方向。
  d. 自助性原则
  偶像-榜样教育倡导通过榜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自我定向能力、独立决策能力等方面。依照罗杰斯的心理咨询理论,“助人自助”是助人成长的最高境界:它既帮助来询者解决实际问题,也帮助他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自助性原则力图摆脱那种一步到位、大包大揽似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启发互动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助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榜样教育多将偶像与榜样对立起来,这忽略了偶像的榜样功能,偶像-榜样教育旨在提炼偶像的榜样功能,使学生学会对偶像加以批判性接受,这会为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无穷的资源市场。传统的榜样教育还将榜样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这势必对导致榜样教育的单一化,偶像-榜样教育强调榜样选择与认同的多元化,增加不同偶像-榜样类型之间的交叉渗透,以增强偶像-榜样的真实性和亲和力。传统的榜样教育多将榜样树立成“高大全”似的人物,这使得榜样与学生之间有心理距离,缺乏同感共鸣的基础。偶像-榜样教育力图拉近个人与偶像的心理距离,以平常心接受偶像。
  值得强调的是,偶像-榜样教育不是要取代榜样教育,而是要拓展榜样教育的新空间。榜样教育在内地的德育结构中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生存空间不可否定,也不容否定。偶像-榜样教育力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就如何面对“化偶像为榜样”这一时代命题提出笔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1万育维,张智雅. 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其社会意涵之初探 [J]. 青年研究学报,2000, (3 (1)). 147-157.○2何雪莲,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归因初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月增刊第一期, 页16-17, 27. ○3高强华. 青少年次级文化的了解与应用 [J]. 台湾教育, 1993, (511). 25-27.○4岳晓东. 偶像与榜样选择的代沟差异: 香港和长沙成年人的见解 [J].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1999, (15). 27-51.○5岳晓东.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异同分析: 一个六边形图型和两种社会学习和依恋模式的提出 [J]. 青年研究学报, 1999, (4). 137-152.○6 同○4○7 戴锐. 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 [J]. 教育研究,2002, (8). 17-22.○8Adams-Price, C., & Greene, A.L. (1990). Secondary attachments and adolescent self concept. Sex Roles, 22, 187-198.○9 Eri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10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11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2 Schunk, D. H. , & Hanson, A. R. (1985). Peer models: Influence on childre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313-322.○13 同○5○14 同○5○15岳晓东, 张宙桥. 青少年明星崇拜与杰出人物崇拜:香港与内地年的研究与思考 [J]. 青年研究学报, 2002, (10). 133-145.○16岳晓东, 黄成荣, 张宙桥. 青少年偶像与榜样选择类型对比:香港、南京、长沙和南通(藏族)中学生的调查报告 [J]. 香港社会工作学报, 2000, (34(1&2)). 57-72.○17 Leung, L. K. (1999)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edia on Youth. Commission on Youth, Hong Kong Government.○18 Wong, S. W. & Ma, K. (1997). A survey on the patterns of Canto-pop appreciation in Hong Kong. Dep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岳晓东. 香港和内地青少年对四类偶像与榜样人物之选择和认同差异分析 [J]. 青年研究学报(香港), 2000, (6). 152-167.○20同○16○21同○19○22黄成荣、赖伟良、邵家臻及李伟伦(1994): 霸权主义下的流行文化:剖析中文金曲的内容及意识研究,香港: 香港政策透视.○23同○16○24同○8○25Henriette, D. and Michel, V. (1985). Persons who most arouse the admiration of youth in central Africa. Journal of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1, 442.○26岳晓东. “普塞克式爱”: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本质探讨 [J]. 青年研究学报, 2003,& (11). 178-191.○27雷开春,孙洪彬. 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 [J]. 青年研究,2000, (5). 30-35。○28韩振华.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J]. 青年研究,2000, (7). 17-22.○29同○27○30范中杰. 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 [J]. 教育科学,2001, (5). 49-50.○31刘安平.& 榜样教育要注重“三性” [J]. 湖南教育,1998, (2). 17○32同○27○33同○27○34同○7○35胡家曙. 实施榜样教育法的承递性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 (12). 7-8.○36薛晓阳.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J]. 教育评论,1997, (1). 22-25.○37宋兴春,金盛华.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J]. 青年研究,2002, (11). 1-6.○38同○28○39益广,水易.&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透视 [J]. 教学与管理,2000, (10). 12-13.
新一篇:旧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保证没有心理困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