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这么罗静恩教育孩子很严厉自己孩子的,很严厉吗

我们应该严厉教育孩子吗?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有些家长大声地训斥自己的孩子,即便不是在训斥也是用一种比较严厉的语调在跟孩子说话。这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说,孩子是我自己的,难道我没有权力如此吗?
160 个回答
通常,我们应该严格教育孩子,而非严厉。严格,指的是原则,是价值观,是基础的是非判断;严厉,容易滑落为愤怒、情绪失控、非理性。来源于家长,传递给孩子。这是个大多数人没有掌握的技术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学堂有一个孩子小Y,大约6岁,非常聪明活泼,本来资质是很好的。不过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人们太过宠爱放纵了,导致这孩子现在无法无天,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基本没有任何规则意识,行为很混乱。比如有一天其他几个学生在上课,他突然冲过去,把其中一个学生连续推了几下,然后迅速跑开,接着回头望着那个学生笑,意思是说,你快来跟我玩啊,我打了你好几下,你快来追我啊。这种情况每天都会出现很多次,她的妈妈是很希望把这种情况调整过来的,然而每当要求孩子去遵守某项规则的时候,就会遭到孩子异常激烈的反抗。虽然很多事情是非常基础、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比如不能随意攻击别人,上课的时候不能随意跑来跑去大声讲话等等,然而就是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孩子也无法做到。小Y的妈妈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种最基本的规则意识肯定是要培养的,不能让他这么瞎捣乱;一方面又发现,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讲道理,孩子根本就不听又觉得;最后还觉得,如果管的太严厉了,会打压到孩子的天性,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尤其她认为,当孩子反抗的非常激烈的时候,如果要用更激烈的态度把他压下去,矛盾的激化、心理创伤的产生几乎是必然。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更进一步就会演变成近年来所谓赏识教育流行的基础心理——严格的规则必然伤害孩子的内心,所以觉得只有赏识、鼓励和表扬才是真正的教育。再加上上一两代人由于种种原因受过很多苦难磨炼,对自己的遗憾和惋惜演变成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混合进赏识的洪水中四处泛滥起来,到最后父母老师们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是赏识,还是无原则放纵了。刚好,这一天小Y在捣乱的时候,碰到的是我的课。我决定就借此机会改变一下这种状况了。“根据规定,你不能无缘无故的打别人,现在你违反了规定,要罚站3分钟。” 是的,3分钟,一个非常轻微的惩罚,这是专门为他设置的惩罚量。这一次是他建立规则意识的第一堂课,主要目标不是对他进行与他错误严重程度相应的惩罚(比如,无缘无故的打别人,干扰别人上课,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只需要让他罚站3分钟),而是让他认识到,规则是必须服从的。对于一个规则意识无限接近于0的被宠坏的孩子来说,罚站三分钟已经比天塌下来更严重了。他根本不理我,就像完全没有听到我说话,完全没有看见我一样,完全无视。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老师就开始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了,或者开始无奈了。不管怎么样,对于焦虑和无奈型的,就会跟着在后面开始说教。从小Y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之前受到的教育多是无奈放纵和说教,因此他表现出的是对外界的无视。如果之前受到较多的生气的、愤怒的控制管教,他将表现出相应的愤怒、倔强和对抗。我接着说:“你现在必须站到墙旁边去,保持3分钟不能动,接受惩罚。”他当然不会听我的,继续完全无视我,把我当空气。他做的太对了。他之前接受了太多无奈的放纵和无用的说教,如果他居然不能够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会,他就是应该无视老师家长的语句,那么他简直就是一个弱智了。这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一点也不弱智,所以他完全无视我的命令,从大脑本能反应的角度来讲,是绝对正常与正确的行为。不过,这个正常与正确是针对过往的经验来说的,这一次,环境变了。我给出了最后的通知:“现在,我将开始强制执行你的惩罚。”说话的同时,我走过去,一把抓住他,用适度、但是以他的身体无法反抗的力气把他抱到墙边上。另外,我顺手拉了一把凳子过来,安稳坐下。我知道这将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战争。他的意图(与其他学生打闹玩耍)受到了直接的干扰,他的注意力也就顺势转移到我身上来了。他大叫:
“放——开——我!!!”真是刺耳的声音!我非常理解他的妈妈的辛苦。每当她想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不得不听一次这样的大叫。面对这样无礼又无理的咆哮,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大多数人都无法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几分钟就像几年一样漫长了)直面,要么情绪调动,开始对着孩子发火大叫,把他的声音压下去,要么就像小Y的妈妈一样(一个不爱生气的人),无奈的放开他了。我平静的说:“你违反规则了,现在要站3分钟不能动。”他继续不理我,接着大叫:“放——开——我!!!你别拉着我!!!”不错!很好的表达能力!有些孩子只知道自己瞎搞,根本不与外界沟通,不懂得表达自己。很显然小Y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虽然他的聆听与遵守规则的能力被破坏掉了许多,然而他的表达能力还保存着。最重要的是呢,他大叫的时候,只是声音很大很刺耳而已,但是语调当中并没有包含严重的愤怒的情绪。顺便提一下,这倒是他的长辈完全无条件放纵的一个结果。因为他的家长和祖辈完全的放纵他,基本从来不对他发脾气,所以他的体内并没有堆积起负的情绪能量,即便当他不满的时候,他说话也只是很大声而已,语气语调和声音当中并没有很深的情绪负荷。这当然不是说,完全无条件的放纵就是正确的了,因为小Y现在完全没有规则意识也是无条件放纵的一个结果。我继续重复我的话:“你违反规则了,现在要站3分钟不能动。”如此重复了好几遍之后,他终于开始生气了,大叫:“你讨厌!!快点放开我!!”同时,他开始用力挣扎,想从我手里逃开。小小的个子,力气倒是不小,为了方便使力挣脱我,身体都倾斜成了45度,脚用力的登着,双手和胳膊不停的晃动。不过我当然不会让他跑掉。一边稍微加大力度控制住他,一边继续重复我的话:“你违反规则了,现在要站3分钟不能动。” 他发现说话要求我放开他没有用,于是开始专心致志的研究各种可以挣脱我的肢体动作,比如,手腕开始转圈,想把我的手扭开;整个身体绕道我的侧面去,让我相反方向的一只手不方便控制他;往前靠近我,完全放松,然后突然发力往后挣脱等等。多么聪明的孩子!行动力超强!发现说话没有用了以后,完全就不跟你废话了,直接动手开始寻找解决方案!而且想的点子还都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可惜他还是没法挣脱我,尽管他不断的变换方案,不断的加大力度,但毕竟是个6岁的孩子,根本没可能挣脱我。 “你讨厌!!”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你要是再不放开我,我就要打你了!”你看,先礼后兵,打我之前,先提出正当要求(对他来说是正当的),即便马上要动武了,还要先通知我一下,可见这孩子本性根本不坏。随后就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他先是开始用右脚踢我的腿,同时身体剧烈挣扎,一边踢一边骂我:“你是大坏蛋!”我继续平静的回答他:“你违反规则了,要罚站3分钟。”然后踢变成了踹,“你是臭屁蛋!!”我继续平静的说:“你违反规则了,要罚站3分钟。”接着又开始用头撞我,“快点放开我,不然我要打死你!”我随他打,只是牢牢的控制住他的双手,“打我也是没有用的,不能违反规则。你违反规则了,要罚站3分钟。”有时候他又不跟我说话了,专心于挣脱我控制的动作上,努力了几分钟失败了以后,又继续开始骂我:“你是臭狗熊!!”“狗熊也是要遵守规则的。”“你是臭老鼠!!”“老鼠也是要遵守规则的。”“ 快放开我!我要下去玩!”“等你站完3分钟了就可以出去玩了。”“再不放开我我就要咬你了!!”“咬我也是没有用的,你违反规则了,要罚站3分钟。”他真的开始咬我。。。在我的手上留下了七八个牙印。好在年龄小,咬的不算太痛,我任他咬,继续控制住他.同时不断重复:“你违反规则了,要罚站3分钟。”他越来越着急和生气了,开始向我吐口水。“吐口水也是没有用的,你违反规则了,要罚站3分钟。”总之,他反复的进行上面的行为,用脚踢,用头顶,用各种语言辱骂,用牙咬,吐唾沫等等。这个拉锯战持续了45分钟,在45分钟时间里,他总计踢了我一百多下,头顶了我二三十下,骂了“臭屁蛋、臭屁虫、臭狗熊、蚂蚁、老鼠”等十几种名称,咬了我七八口牙印,吐了三四口唾沫。而我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不管他干什么,我都保持平静,绝对不随他的行为和情绪波动;二是不停的重复“不能违反规则”“违反规则要罚站3分钟”整个过程中,他的妈妈在旁边看着,其他老师也在旁边看着,其他学生也在旁边看着。所有人都在担心,这场战争会有尽头吗?然而45分钟之后,他筋疲力尽了,累的躺倒在地上,手还被我控制着悬在半空。终于,他睁大眼睛看着我,说:“那我站完了3分钟以后呢?”我微笑着看着他说:“站完了你就可以出去玩了呀。”他继续看着我,没有动,我还是保持微笑,轻轻的拍拍他的头,鼓励他:“去吧,站完了就可以去玩儿了。”他真的站起来,走到墙角去站好。很快,3分钟过去了,我告诉他,可以出去玩了。他很高兴:“这么快就完了呀!老师,你可以跟我一起出去搭房子吗?”
这一次激烈的调整让他的行为变化了很多,当然,并不可能一次性解决。一个多星期以后,我又以同样的方式调整了一次,还是踢、骂、咬、吐口水,这一次只用了10分钟就结束了调整。后来,小Y就逐渐有了规则意识,攻击人的行为减少了很多,基本的课堂纪律都能遵守了。最重要的是,尽管调整的过程看起来惨不忍睹,但是小Y却对我同时保持了两种态度——尊敬并喜爱。
在最初的那一次激烈的调整之后,小Y的妈妈感叹道,“要是我早就忍不住发脾气了。”是的,被踢了、被骂了、被咬了、被吐口水,忍不住发脾气很正常,但是不发脾气在整个调整环节中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谓的心理阴影,并不会通过肉体的伤害和规则的控制得到,而是通过情绪的传递形成。对于那些害怕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而无限放纵孩子的家长来说,这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定理。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假设有一个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被愤怒的家长打了一顿,打的比较重,屁股都肿了,3天才消肿。这一次以后这孩子的性格大变,变得阴柔、内向甚至迟钝了,那么很明显,孩子有心理阴影了。然而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的是,这种心理阴影其实不是来自这一次暴打的行为与肉体伤害,而是源于这一次暴打的同时家长传递给他的愤怒与威胁的情绪。如果不能理解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顺着下面的思路想一想。被打一顿,屁股肿了3天,这是非常严重的惩罚了吧?然而,一个孩子踢球的时候摔倒水泥地上,胳膊骨折了,极端疼痛,要3个月才能好,显然比屁股3天消肿的情况要严重多了。你见过因为踢球摔跤而产生心理阴影的吗?你认为那孩子以后看到水泥地会产生恐惧心理吗?会产生愤怒的心里吗?又比如,成年人,做饭的时候偶尔会被菜刀划破手指,经常会被滚烫的油溅到,然而有人因此而产生心理阴影了吗?夸张一点的,有些人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车祸,只要没有导致残疾和重大不便,也不会因此而产生重大心理阴影。相比,你把一个孩子打一顿,这个伤害程度远远小于骨折、车祸和其他伤害,却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正是因为,水泥地、菜刀、油、汽车不会向你传递强大的负面情绪(愤怒、恐惧、焦虑等等),而实施惩罚的这个人却可以。 所以,给学生树立规则,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些正常的规则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而需要担心,你是否会携带不良的情绪,并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在最初提到的我对小Y的调整当中,为什么当我如此严格的控制了他的行为、让他不得不罚站3分钟之后,他却依然很喜欢我,并且没有受到任何心理伤害?正是因为,我自始至终都保持平静,没有产生与传递给他负面的情绪。正因为我了知,规则不会伤害孩子,恐惧、愤怒、焦虑的情绪才会,所以我是支持,教育是应该偏向严格的(严格但不死板,严格但不枯燥),正如古人所说,“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有人认为只有奖励哄骗、放纵妥协才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他其实更应该练习一下自我觉知,觉知一下,自己是否有恐惧、焦虑、愤怒的?如果你是清净平和的,那么你制定的规则也将清净平和。你的严格,也是清净平和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想要了解一点情绪控制的方法,另外找了个问题写了一点,参见
上周末,我去表姐家作客,她有个九岁的女儿,很喜欢我,因为我会带着她一起疯玩儿。那天晚上,我们在客厅聊天,旁边的小女孩儿吵着让我带她玩儿,被父母呵斥,只能无奈的自己在电脑上玩游戏。可她并未善罢甘休,一会儿把声音开得特别大,一会儿大声跟游戏中角色对话,她爸妈只能一次次斥责。当她又一次闹起来的时候,我坐到她身边,把她搂到怀里,看着她的眼睛,轻轻地笑着说:“琪琪,舅舅知道你想和我玩儿,舅舅也很愿意带你玩儿。只是舅舅好久没见到爸爸妈妈了,想和他们说说话。再等一会,咱们聊完了,我就带你玩儿,好不好?”她点点头,我就摸了摸她的脑袋说“真乖”。此后,她一直乖乖地等到我们的谈话结束。(注:我的姐姐姐夫其实给了女儿很好的教育,孩子有良好的安全感,活泼又开朗。这里只是一个小细节,希望不会有误解)我还没有结婚,更没有孩子,但一直很喜欢孩子,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爱跟我一起玩。我觉得孩子需要尊重,需要爱,需要关怀,需要温柔的对待。有人说如果讲道理讲不通,打骂或者严厉的威吓就是唯一的方法。其实并非如此。对孩子,讲道理有时是没用的,因为一个很小的孩子本身就缺乏逻辑和理解能力。所以,能够打动孩子,说服孩子的,实际上是你对待她的态度,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气。这些,比话语的内容更重要。你在乎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孩子就会在乎你的感受和愿望。通情,才能达理。有人会说,那如果家长态度很棒,可孩子还是不听话,怎么办呢,总不能听之任之吧?我完全同意家长需要有原则,但原则并不一定要通过恐吓来实现(严厉就是一种恐吓)。 在答案里提到了他让孩子按时吃饭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回答 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举了一个例子:曾在微博上看到有位妈妈,当女儿堵气要求她一定要给她买礼物时候,当女儿威胁她说"不给我买,我就不乖了!"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囡囡,即使你不乖,妈妈也爱你。”据说,孩子立刻就变得迟疑了,把张开的刺给收了起来。她不以敌意对抗敌意,而是温柔的坚持。这种态度让孩子明白,买不买东西与她爱不爱她无关,纯粹只是一件孤立的小事而已。许多时候,我们被拒绝时之所以生气,不是因为那件事,而是觉得这种拒绝意味着对方不把我们放在心上。如果我们可以确定自己的安全和被爱,自然就不会为这种小事生气了。温柔的坚持,没有敌意的坚决,大概是应对与孩子的冲突的最好的方式了。
同样也作为一个父亲,我只想说的是,打骂孩子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是不要认为自己就做的很对;通常情况下,打骂是一切手段已经无效的时候,成人自己也一并失去控制所采取的手段。而一切手段都失效,要想想作为家长的本身也有责任。“养不教,父之过”,不是说天王老子打得不够,而是为人父母用心可能还不甚到位。
但是应不应该严厉,我一定会说“是”,所谓用“爱”来教育孩子,那是形而上,没有可操作性;孩子要和大人遵守同样的规范(当然大人也要一并遵守),要让一个天性浪漫的孩子遵守规则,就必然有奖有惩,而惩罚是不能不用严厉的方式的。但是,这不等同于打骂。就像爱孩子,不等同于一天到晚抱着宝宝哄着宝宝。
比如在餐桌上,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不认为打骂有任何作用,我自己是这样长大的,打骂可以让我飙泪把饭吃完,但是同样也让我对吃饭失去乐趣。对我自己的孩子来说,行之有效的方式很简单,三餐固定,每餐定时,过时不候,餐凉汤冷自己看着办,餐间不给零食,重要的是,大人要起表率作用,一起遵守。我觉得这显然比打骂有用,只要孩子身体正常,饿了自然会吃。但是实现规则,需要严厉自律(比如不因担心孩子没吃饱而给零食)。
一个小小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孩子淘气固然让人生气;但是生气打骂本身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是公共场合吵闹打闹,你用强力解决,无非是告诉孩子,大声说话和打人并没有错(我也很是怀疑这种孩子的家长自己也喜欢高声说话),因为你也用暴力的行为制止暴力的行为,只要没人管就行,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在长大后没人管的时候,都养成了大声说话的习惯(我想没人会反驳这一点)...小儿吵闹,有效的惩罚是需要的,而且矫正一种行为,真正有效的话要找根源,要耐心,但打骂只是一刀切,只不过让孩子学会了瞒着你释放自己未被引导好的天性(也许是坏的)而已,比如跑到网上来骂人...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宣扬“慎独”的思想,要做到这个(而且这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显然打骂是无效的,打骂只是让让孩子学会“恃强”而已。
所以个人角度来说,很遗憾的看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中,一些父母的无奈和焦躁。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只有一句话,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教育子女,同时是反过来观察你自己的机会和过程。我理解常年来自教育子女的挑战可能会让人失去耐性,但是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做好父母,和要求孩子做好孩子,一样不容易。
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首先我们不要受自己以往经历的制约。比如,我们从小是在父母的训斥中长大的,我们就应该提醒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潜伏在我们的心里,不要让它跳出来伤害我们的孩子。当然,一些家长训斥孩子不仅仅是在重复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没有耐心。我们非常希望孩子听话:直接、永远走在正确的路上。不要去尝试错误,不要浪费时间去探索。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直接走上我们认为最正确的路上,我们就会生气,就想用大声的命令把孩子拉上路,如果孩子还不听,我们就开始训斥。所以,教育孩子第二点是我们要耐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允许孩子自己探索,让他在尝试和探索中领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点是在他们做出正确是选择时及时予以肯定。还有第四点,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必须的辅助。家庭教育的问题多源于“孩子是我自己的,难道我没有权力如此吗?”的这种心态。孩子是他自己。辅助孩子成长是我们的义务,欣赏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幸福之所在。
这个问题是在问"严厉",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严厉和严格的区别。严格要求没有错,规矩还是要有的,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原则性。但是严厉如果上升到"生气"甚至为"怒气",这个是万万不可的,人千万不可以轻易发怒,怒气是最伤人的,当我们一个人心含怒气时,会让我们失去理智,说出来的话会像利剑一样,怒气刺伤的往往是我们身边最最爱我们的人。
欠缺管教的孩子的家庭是动物园,过分管教的孩子的家庭是马戏团。引自朱德庸《绝对小孩》
教他懂规矩就好,过分严厉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这里的主体有两个 —— 家长和孩子。首先孩子不是家长的,意思是不是家长的个人财产,你所做的是帮助他/她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理由很简单,他们可以传承你们的基因。所以用你不至于伤害他的手段,教他努力地活着。然后关于孩子的管教,最基本的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不是因为你而转的。尊重别人的意志才能和平美好的相处。在他们开始有逻辑能懂道理的时候强势灌入。插一句,关于私有财产个人权利他人权利这些概念是文明最最最闪光的宝石哇。我甚至觉得那些长大后为了感情闹一出一哭二闹三上吊或者情杀虐杀的人们小时候就是一副在餐厅嚣张尖叫的样子。
温柔的鼓励胜过严厉的苛责
以下实验内容摘自《影响力》之“承诺和一致”原则(详细内容可阅读,“承诺和一致”原则在311行。):
弗雷德曼想要看看他能否阻止一些二~四年纪的小男孩玩一个诱人的玩具,只因为6周以前他告诉他们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任何一个对7-9岁的小男孩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但弗雷德曼却有他自己的打算。如果他能够先让这些小男孩相信玩这个玩具是错误的,那么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或许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不会再碰这个玩具。但最困难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让那些小男孩相信玩这个非常昂贵的、用电池来控制的机器人玩具是不对的。
弗雷德曼知道,要让一个小男孩暂时顺从是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胁孩子们说,只要玩这个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弗雷德曼认为,只要他站在一旁,做出随处准备处罚别人的样子,几乎没有几个孩子会去冒这个险。结果确实如此。他给一个小男孩看了5个玩具,并警告他说:“你不能玩这个机器人,因为它是不对的。如果你敢玩这个机器人,我会很生气,而且会好好教训你一顿。”然后就离开了房间。在离开的这几分钟里,一直有人透过一面单向玻璃密切观察这个小男孩。弗雷德曼对22个小男孩采用了这种威胁的手段,其中21个孩子在他走了之后都没有碰过那个机器人玩具。
当这些小男孩觉得自己会被抓住而且会受到惩罚,这种威胁是会很有效的,这一点弗雷德曼早就料到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当他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的威胁时候还能对孩子们的行为起作用。为了摸清真实的情况,6个星期之后,他派了一名年轻妇女回到小男孩们就读的那所学校,把那些小男孩们一个一个地从教室里叫出来参加一个实验。她没有提到自己跟弗雷德曼的关系,只是带着每个小男孩回到了那个放有5个玩具的房间,要他做一个画画的实验。当她给实验打分的时候,她告诉小男孩说他可以玩房间里的任何一个玩具。当然,几乎每一个小男孩都玩了玩具。但有趣的是,在所有那些玩了玩具的小男孩中,有77%的人都玩了那个之前不允许玩的机器人玩具。弗雷德曼严厉的威胁虽然在6个星期前十分有效,但在这时候,当他不再能回来施加惩罚时,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
但弗雷德曼的实验没有到此结束,他又对第二组小男孩重做了这个实验,但这一次的步骤与上一次略有不同。一开始他也给这些小男孩看了5个玩具,而且也警告他们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要玩那个机器人,因为“玩那个机器人是不对的”。但这一次,弗雷德曼没有采用威胁手段吓唬孩子们顺从他的命令。他什么也没做就离开了房间,然后从一面单向玻璃来观察他的禁令是不是有效。结果与另外那组一样,在弗雷德曼离开房间的段时间内,22个小男孩中只有一个人动了那个机器人。
6个星期之后,当他们又有机会玩这些玩具,而弗雷德曼不在场时,这两组人的差别就显示出来了。在那组没有受到严厉威胁的小男孩中,奇迹发生了:当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任何一个玩具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动那个机器人玩具,尽管这个机器人玩具是5个玩具中最有吸引力的一个。当第二组的小男孩们玩这些玩具时,只有33%的人选择了机器人。
由此看来,在两组男孩身上都发生了戏剧性的事情。对第一组小孩来说,就是他们从弗雷德曼那里听到的、玩那个机器人玩具是不对的并要受到惩罚的严厉威胁。最初,当他们处在弗雷德曼的监督之下时,这个威胁相当有效;然而,当后来弗雷德曼不能在场监督他们时,这个威胁就失去了效力,而他的规定也就被孩子们忽视了。显然,这个威胁并没有让这些小男孩觉得玩这个机器人是错误的,而只是让他们觉得玩这个玩具是不明智的,因为他们有可能被抓住并受到惩罚。
对另外一组男孩来说,戏剧性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外界,而是发生在他们的内心。弗雷德曼也告诉他们玩这个机器人是不对的,但如果他们不遵守他的命令,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这种做法产生出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弗雷德曼不含威胁的规定足以让这些小男孩在弗雷德曼暂时离开时也不玩这个机器人;第二,这些小男孩对在那段时间内做出的不玩那个机器人的选择承担起责任。他们断定自己之所以没有玩那个机器人,是因为他们不想玩,因为即使玩了那个玩具也不会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因此,几星期之后,当弗雷德曼不在场的时候,他们还是没有碰这个机器人,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们已经相信自己不想玩这个玩具了。
那些要养育孩子的大人们可以从弗雷德曼的实验得到一些启示。假设有一对夫妇希望他们的女儿将“撒谎是不对的”这一点铭记在心。当父母在场或者小女孩觉得自己撒谎会被揭穿时,一个很明确也很严厉的威胁(“宝贝,撒谎是坏孩子。所以如果我发现你说谎,我会把你的舌头割掉。”)通常会很有效。但这样做却无法得到她不想说谎是因为她自己相信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采用一个更巧妙的方法。我们要先讲出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既要有足够的说服力让她在大多数时候都保持诚实,又不能强大到成为她保持诚实的最终原因。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因为这个恰到好处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也因人而异。对一个小女孩来说,一个简单的要求可能就够了(“撒谎是很坏的,小宝贝,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说谎。”);但对另一个小孩来说,也许有必要加强一下(“……因为如果你撒谎的话,我会很失望的。”);对第三个小孩来说,也许还要加上一个温和的警告(“……恐怕我不得不做出我不想做的事情的。”)。聪明的父母知道什么样的理由会对他们的孩子起作用。这里的关键就是,这个理由既要能够让孩子们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又要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包含的可觉察的外部压力越少,它的效果也就越好。对做父母的人来说,挑选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个努力是会有回报的。这个理由很可能就是短暂顺从和长期承诺之间的分界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星秀教育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