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族和少数民族结婚学生的成绩相对汉族学生要差一点

欢迎来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当前位置: >
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英语成绩差异的非智力的发
发布时间: 18:45
千里马论文网:/jy/cr/89723.html
 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两大因素之一。我国对非智力因素的探讨始于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之后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得到了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广泛探讨。其中,龙立荣、陈雪玲编制了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测查问卷,并在实证中验证了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他们把中国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大类十小项,即学习动力、情感和学习意志(龙立荣 陈雪玲,2000:39)。   一、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英语学习差异研究   大量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学习差异进行了研究。李月林的研究表明,相比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短,起点低,基础极不扎实。她对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级藏彝班的少数民族新生的入学测试成绩分析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上。郭林花和罗红(2012)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依赖度进行了研究。她们发现,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依赖观念普遍存在,且依赖程度较高,其中英语作文或者语言输出时的母语依赖程度最高。郭威(2004)对满族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英语存在排斥心理,同时英语学习又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使他们语音不准,语调不正,语感很差,成绩不理想。黄朝宾(2004)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普遍低于汉族学生。   二、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一所本科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大三的36名少数民族学生和341名汉族学生为受试,这两组受试为该学校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全部的学生人数。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为34.57分,汉族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为50.49分,两组受试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选取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藏族、白族、黎族、彝族、维吾尔族和土家族,男女生的比率相当。   2.研究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龙立荣和陈雪玲设计的《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测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共涉及10项非智力因素,每项因素有10道题,一共有100个问题。在测题形式上,采用自陈式。在测题的格式上,采用三择一选择法,要求被试在每一测题的备选的三个答案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想法和做法最接近的答案。研究人员在年级会上统一发放问卷,最终问卷全部收回且全部为有效问卷。   4.研究结果   (1)两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   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SPSS17.0统计后,两组受试在非智力因素每个项目的得分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动力、情感和学习意志都显著低于汉族学生(P&.05)。在学习动力、情感和学习意志   以及自我要求和监管、学习的持久性和耐心方面也不如汉族学生。   (2)非智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   那么,这些差异是不是导致两者英语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呢?我们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判断这些变量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否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F性别=0.412,P=0.724;F性别*成绩=0.146,P=0.993;F班级=0.171,P=0.927; F班级*成绩=0.381,P=0.890),说明不同的性别或班级并不会对受试的英语成绩产生影响。我们对非智力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F非智力因素=0.219,P=0.025;F非智力因素*成绩=0.299,P=0.003),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受试的成绩产生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成绩上远低于汉族学生的原因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   三、思考与讨论   不能只教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感情和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本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情感,表现为考试焦虑程度高,学习情绪不稳定和学习热情低下。少数民族学生虽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不与学位挂钩,但是普遍表现出考试前的紧张和焦虑。可以为这些学生开展考试技巧的讲座和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同时也可以请成绩优秀的汉族学生与他们开展座谈,介绍方法和经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冲刺心理,认为英语学习只要考前冲刺就足够了,缺乏对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和艰苦过程的正确认识。英语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良好倾向的稳定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去阅读英语大家们(如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等)的学习体验来纠正这一错误认识;保持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保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用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外,还应在生活上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多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多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在为人处事上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   综上,非智力因素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可通过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情感和锻炼学习意志的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郭林花, 罗红. 母语依赖观念在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实证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2(01).   [2]郭威. 论激发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J]. 满族研究, 2004(01).   [3]李月林. 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08).本文选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鄂ICP备号-1汉族学生越来越自卑_郎咸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4,711贴子:
汉族学生越来越自卑
  民族出身是我的错吗?  临近高考,女儿在我耳边唠叨,“爸爸,你帮我改成少数民族把,我们班好多人都变成少数民族了。”我笑着问:“干吗要变成少数民族啊?”。女儿伤心地说:“还没高考,我今后就是再努力,也注定要比他们(少数民族学生)低差不多20分啊。”“哦,是啊,这是国家的政策啊”。“可是我抬不起头来啊”可是女儿伤心地哭了。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啊,十几二十分的高考成绩,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不说全国,单说北京,不知会有几百个少数民学生会在实际学习成绩低于你的情况下,因为这个分数优先于你被好的学校录取。你将会失去进入好大学的机会,那么毕业后,好的工作岗位就有可能离你而去。你的命运也许就会被改写。除非你用十几万元钱把这十几分买回来。  这是为什么啊?北京市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贫穷吗?他们受到的教育条件比汉族学生差吗?他们日常在说(或教育上用)少数民族语言吗?他们的经济条件比汉族的差吗?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国的首都北京,都解放五、六十年了,孩子也都是第三代了,汉族学生怎么啦?  旧社会是穷人被歧视,少数民族被歧视,现在是汉人被种种歧视,令人不解的是现在汉族学生高考时还要被相对降低分数,这算是什么啊?  女儿啊,不要怪你爸爸,汉族出身不是我的错,没有权利将你专为少数民族也不是爸爸的错。你长大了有一个权力,就是你将来结婚要是嫁给汉人,生一个汉族的孩子就是你的错了
随后会放制作过程
美国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
据说关注【绝味美食吧】...
爆照吧2016年年度吧花吧...
没错没错,小楠最近换脑...
男生吧吧务组是由一群...
没错,本贴就是来说说明...
电影一旦开始在院线上映...
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电影...
图分别为鹿晗、李易峰、...
前年给店里化妆师画妆镇...
筒子们,请容我平复下此...
万国置地专注于海外房地产多年的公司,发布会为您提供一对一专业解答.
顶!!!!!!!
少数民族永远进不了体制高层 只是安抚
为了分数改少数民族的已经没有底线这是教育的失败这是道德的流失这是……楼下怎么看?
取消少数民族好了 真麻烦 应试教育罪大恶极 注重分数大于能力
楼主说得对,看来我这辈子还有点希望,去少数民族入赘,然后就可以让我的后代享受这点特权了...........
趋势买卖点指标,根据不同周期切换,判断市场行情级别大小,提高快速决断能力.限时免费送,每天100名,点击领取!
多考20分有那么难吗?还没考就想着投机取巧,这种心里是变态的。有那个空想这个,不如多复习复习。走上社会不公平的事情多了,你能怎么样?
狗日的北京满子
决策者是怎么想的?
严正抗议民族歧视!
小孩子就已经知道这个社会要走后门了
唉!孩子,这就是中国
希望在哪里?
勾心斗角,互相残杀,从古到今,汉族尤为突出,所以不团结造成的政治歧视!
不都是中国人吗?天朝最成功的就是什么都要搞特殊化。
我是来赚经验的,还有看看每个吧有的神回复!
关键是,要改民族要经谁手?都是什么人能做到改小数民族。当所有人都能改的时候就剩下穷人了,本来资源就极度不均。还要-20分。想撑破命运的枷锁需要的只是勇气?
我劝你买个表
加20分?我怎么感觉像是可怜人家,还歧视人家的智商呢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问题已关闭
包含主观个人判断
请保持提问的客观立场,对观点给出充分的依据和说明,先求证再进行推演提问。个人观点可以在回答中发布。
为什么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相对汉族学生要差一点?
我们这里有些学校开了西藏班新疆班,还有一些是让从西藏新疆来的学生和本地学生混班上课,据我同学反应,上课睡觉的基本都是少民学生,每次成绩排名总是西藏班新疆班倒数,我很奇怪,是因为他们基础差吗,那为什么不好好听课还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有高考加分高枕无忧?我很诧异。当然,少民学生也有学霸,本地学生也有很多学渣,不能一概而论,但少民学生成绩比本地学生差一点是一个从数据上反应出来的事实,谁能解答一些我的疑惑。
按时间排序
@某人请问您有没有去过湘西不发达地区?别整的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样。我们整个学校都有加分(包括汉族),但是一本上学率呢(一千多个考生,一本的就一百多个)?经济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城市里的孩子同样可以花钱努力拿加分(我们知道去年湘潭的状元因为健美操加二十分、长沙的状元拿竞走加二十分,这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民加分更多是对经济意义上的补偿,就算我们有加分很多也上不了大学。我不否认有些人会钻空子,但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钻空子的人!以所谓“汉化”(现代化)来衡量,只能觉得您的“觉悟”真是高。 当然我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遵从伟大母亲GCD的一切指示与决定。
生活大爆炸里的Raj 说过:如果我母语和你吵架,我会杀的你片甲不留。(大概是这样)很明显,很多少数民族高考是以本民族语言答卷,汉语水平低,还要预科1-2年。 在课堂上,很多词汇他们是听不懂的,所以学起来比你更困难。 就像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文科课上,听的是一头雾水,不懂很多名词,不知道教授在讲什么。这只是语言问题。但是,上课睡觉就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不仅仅是对教授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是不是母语学习无关。正因为学习有困难,才应该加倍努力,不仅课上学习,课后更要多花时间。这样才能追平汉族学生,甚至超过
人家高考无压力,直接加五十,而且还可以降分进预科
我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人,母校是恩施高中。今年母校高考上一本1006人(不含少数民族加分),全省第三,湖北,第三,这还是少数民族么?话说我回忆起那些同学呀,印象还是很深刻,有男的有女的,有帅的有丑的,有脾气好的有不逗人喜欢的。但是不记得哪个是少数民族了,当时都不知道,何况现在
我是一个在内地读书、在新疆中考、在沿海读新疆班、最后在此高考的学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适合我回答一下。我有 内地人的身份,新疆的户口,新疆班的经历,沿海的教育。让我来好好谈谈这个问题吧。(来这么晚还有人看吗。。。)前面是个人经历。我觉得这个说清楚对后面详细解释非常重要。如果想直接看结论的可以直接跳到分割线后。我户口在新疆,但因为家庭工作原因,高中以前一直在内地读书的。而且是在公认的人口大省、考学竞争压力极大的河南。所以,我高中以前的日子,是大部分人所了解的学生生活,没有任何不同。尤其是在一个相当好的班级,学习压力极大。学习不敢说好,但也是中上的。但中考的时候,我是要回到新疆中考的。就是内地读书新疆考试。懂一点的都知道,这个是有很大优势的。很客观的说,新疆的教育水平和内地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当时在初中那个班级,拼死了进个前十(前提是我们那个班级真的很棒。是没有名头的尖子班。)。但是那年新疆中考,我是整个州的第四名(新疆的某个自治州,相当于一个市)。当时感觉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而且在考题的差距上我可以很明显感到两个地方的教育水平差距。后来考到了沿海江浙的某个城市。新疆班,就是在新疆高考,然后选取优秀学生送往内地沿海一带读书。所以,新疆班的学生基本是新疆的优秀学子(某些暗箱操作原因进来的在此不表。毕竟是极少数)。我们高中是四年制的。在高一之前多了一年预科。——这一年学什么呢?初三内容。或者是老师自己出一些教材让我们学。预科下半学期才接触了少部分高中教程。——明明上过一年初三了,这一年意义何在?因为新疆疆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教育差距也大。有些少数民族打小上的民族学校,上课都是用的本民族语言,汉语极差。教育基础也不好。这一年,是为了照顾新疆班中占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子(新疆班有汉族学生的。但比例很小),让他们和同学多交流,提高汉语水平,牢固初中的学习基础。——那对于一些底子本身很好的学生,这一年有何意义?没有意义。我毫不谦虚,作为内地读书的学生,我绝对算是新疆班底子好的学生了。就是这一年预科,毁了我。这个下面会说到。当时去那边了解了新疆班的基本情况,我就闹着要回家。我有一个学习进度跟我一样的表弟,这样一来我就比他低了一届。而且这多一年要是上两年高三我也不说什么了,多学一年初三内容是什么鬼?当时真的是一种自信心受挫的感觉。整个人都消沉了下去。以及特殊的生活环境。我在新疆班的生活,就像一个没有去过新疆的人去新疆旅游,却告诉你还要和他们一起生活是一样的感受。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习俗、语言,我一概要一步步去摸索。没有人来适应我,只有我去适应他们。他们大部分是清真的。除了蒙古族、土家族这种,比较少数的民族不清真,其他都是伊斯兰教徒。我刚开始在他们面前连“猪”这个字都不敢说,后来才知道说一说是没有事的。而且不同的人忌讳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在他面前吃不清真的方便面都会翻脸(有些方便面酱料包里含有猪油),有的和你吃一份饭也不觉得有什么。我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一大桶旺仔牛奶糖,发给全班,最后没多少人吃。朋友告诉我,因为里面含有明胶。明胶是用动物身上的东西做的好像,大部分提取自猪、驴的身上。所以当时那场面,别提多尴尬了。而且新疆话里有很多俗语。新疆人绝对是中国普通话说的最标准的。因为他们只有不同的语言,但汉语没有方言。但有些他们习惯的俗语。比如骚情、沟子,一般人真不知道什么意思。夸你呢你以为骂你,骂你呢你也不知道骂的什么。我得去一点点融入他们。这个都得慢慢去发现,刚开始我的生活真的是步步惊心。好想扯远了。说说这一年预科对我的影响吧。我记得刚去那里的摸底考,明明暑假玩的飞起,什么都不记得了,考试还睡过去了,但成绩出来我是年级第四。当时又一次感觉不可思议。但同时,我二次轻敌了。这种情况会助长人的自负,我当时一定自负的不得了。接下来的生活就是学习初三内容。在内地的尖子班呆过的我,这些东西真的不值一提。班里还有很多人认真的学,因为他们真的不会。我觉得我当时就是一只尾巴翘的高的不得了的孔雀,整天过的像个独孤求败。我去学校附近的图书馆借书看,一借就是一二十本。整天的生活就是起床,上课发呆睡觉玩手机。晚上也玩到深夜,有时接近通宵。这在我看来没什么,反正晚上缺的瞌睡白天都可以上课补回来。那时候的我,把初三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竞争的动力全部丢掉了。就是这一年,毁了我以后的三年。所有的东西都是丢掉容易,捡回来难。我的预科、高一、高二、高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度过的。我从不学习,在考前把新的可以拿去卖的书翻一遍,考试就是班里前几。对了,这里智商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任何贬义,而是自身能力自己很清楚。我是一个不笨的孩子,但学习主动性极差。就像现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正在考试周。。。但这种对自身能力的强烈感知和拖沓的学习自觉性让我自负,却不安。而且,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极大的。举个例子,一只猫,你把它扔到狗堆里生活四年,它一定会以为自己是只狗,说不定猫叫都不记得了。环境可以同化人。无论生活习性,还是性格,以及你的学习习惯。最后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初三那年的拼命。我本身就是那种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人,如果没有老师的强大压力,同学的强大的自主性逼迫,我可以自由散漫到底(听起来相当抖m……)。直到高三那年最后,现在想起来,我高中四年,真正学习了的,就高考前最后的25天。结果呢,呵呵。这里是题外话,也就不说了。但我深刻知道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下面系统的分析一下为什么新疆班西藏班的学生成绩普遍比一般学生要差。========================割掉阿银的卷毛=========================================1.首先,说明一下,不是所有新疆班西藏班的学生都比本地生成绩差。有些人的学习天赋和成绩甚至是本地生都望尘莫及的。当然,这些人,不管在哪里,都毕竟是少数。而且题主在这里问的是为什么成绩差,那这个因素也就在此不表。但是还是要知道的。任何一个环境里,都有优秀的,也都有差的。所以,不要拿我以偏概全来喷我。2.基础的差距以及语言不通。上面已经说过了,新疆班毕竟是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很多少数民族因为生活在偏远地区,教育条件不足,或者是因为上的是民族学校,基础比本地生差是很普遍的。预科这一年也是为他们设计的。试想,一个成绩很好的人,但不会法语,你把他扔到法国的学校,用纯法语教学,再聪明,一时半会因为语言不通压根不知道教的什么,他也不可能成绩逆天啊。而且这种语言不同的挫败感,可以很大的打击人的学习动力。很多人自暴自弃,听不懂还听什么听,所以上课睡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觉得这是可以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我的同学,有的毕业了汉语还是说的和老外说的一样,发音不准,表意不明确。但有的,预科那年汉语就说的很好。绕口令什么的都不在话下。部分少数民族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社会的进步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汉语和英语,但他们又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基本上以及是比我们多会一门外语了。我一个同学,会说英语汉语蒙语维语和哈萨克语。这种天赋,得益于她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各民族聚集的地方,制造了学习的条件,但同时,和她个人天赋是分不开的。3.学习习惯的差距。相对而言,新疆学生也是有升学压力的,但的确没有内地沿海学生的压力大。但是这种情况,他们没有在内地沿海读过书,你跟他们描述他们也不能理解。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局限性,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压力够大了。但他们那种学习上的灵敏度毕竟和从小面临极大学习压力的内地沿海考生有差距。这种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纠正过来的。即使拼命读书,没有掌握窍门,也是无法弥补差距的。4.预科一年毁了多少人。这个上面有讲。真的会破坏掉初三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那种学习的感觉。除了一些基础真的很差。汉语很差的人,我们大部分人那一年都是玩过来的。只是玩的程度不同而已。等到反应过来,真的就晚了。5.新疆班办班学校的制度差距。我们的学校,是在新疆班制度创立第一年就开办了新疆班的。至今已经十多年。所以它的新疆班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全面的管理制度。我们一个年级有将近两百号人,不可能全部插入本地班里,而是自己组成了班级。像题主这种,肯定办班时间没有我们办班时间长,所以可以把新疆班的学生插到本地班里读书。那么相对而言的,这些学生就会比我们这种有更大的学习压力,因为他们不想垫底,只有保持和本地生一样的步伐。而我们,单独成班,单独教育,老师脑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你们基础差,相对而言就对我们很放松,要求也降低了,所以没有那种紧张的气氛,我们整个的学习氛围都是自由散漫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根据于天赋和自觉性。两级分化超级严重。就像6.追赶差距需要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新疆班学生确实底子不好,但这只是暂时的。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就会慢慢找到窍门,有些不仅仅是追上水平线,甚至反超。我们有一个同学,刚开始只是班级十几名二十几名,毫不起眼,但本身好胜心和控制力极强,后来成了一匹黑马,成绩拔尖,被选到了本部班里。后来在那个本部尖子班里,刚开始位于中下游,后来也名列前茅,让人刮目相看。真的,学不学得好完全不在于地域不同,不是说新疆的都智商不高没有天赋,他们被条件所限,一定要给他们时间。7.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就像我,就像上面举例的那个同学,我们是完全相反的例子。我沉浸在初中的光芒里无法自拔,任由自己在高中的环境里游荡。她则是一开始的环境并不好,但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投身于一个更比一个有利的环境里,用环境带动的压力感来督促自己。真的,什么环境产什么人。这也是一种地域共性。所以想想那些新疆学生之前的学习环境,这就是差距的来源。但我相信,该追上去的一定能追上去,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追不上去的永远就这样了,不管新疆的,内地的,沿海的,都是一样。8.不能以偏概全。有时候一种普遍现象,只是因为关注焦点的不同。如果抛掉新疆班这个名头——事实上我们很讨厌本地生叫我们新疆人,我们都是一样的学生。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我们在你们眼里永远都是这样了,再努力都改变不了偏见。事实上大学里的同学不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吗。所以啊,新疆班的弊端就是,让我们变成了新疆的一个代名词,成了一个焦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人对于新疆的印象来源。这种压力,是我们一直厌恶的事情。就像题主说的,为什么睡觉的大部分是新疆班西藏班的学生,这种口气就已经是在说“你成绩那么差你还有脸睡”,你已经把新疆班西藏班和“成绩差”“不爱学习”画上等号了。如果带着这种看法,那我说什么都没有用。请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一下,语言不通基础差追不上所带来的挫败感和自暴自弃。但我不否认,有些成绩差的一样没有自觉性,但这种人,在哪都有。但环境的原因,让新疆班和西藏班里更多而已。烂泥扶不上墙是一种现象。但不是新疆班和西藏班特有的。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想起来会再来补上。一定要有人看到呐。
楼上许多答案完全没有考虑到部分省份加分政策只限于聚居地少数民族,散居是不加分的。这样一来,和汉族同一起跑线的少数民族在最后的分数上还是和汉族一样的,并没有真正的差距。而聚居区一般经济条件差教育水平低,加分政策的倾斜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两年混在新疆,说一下我知道的的几个新疆朋友。隔壁家的图瓦族小孩,姐姐11岁,弟弟8岁,小弟弟6岁。三个都在乡小学和幼儿园念书,姐姐照顾两个弟弟衣食住行,父母在深山牧场,一两个月回来一次。学校是双语教学,老师比学生多,但(男孩的)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带一件玩具去上学,上课就是玩玩具。老师曾在我旅行打工的地方喝酒闹事打架,一个手骨折一个头破了。另一个老师炫耀学生家长给她买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听说中学即将要取消,孩子们必须到四个小时车程的县里上中学去,寄宿。也许一年就寒暑假见一两次,也许很多孩子就不会去念书。还认识一位喀什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朋友,在武汉读书,回家教书。好几次请我帮他查HSK成绩,因为他们那里没有网络,手机老款上网不便。另一位塔吉克朋友17岁,在村里教书。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出生
说个现实新疆少数民族同学,人家不学习都能随便上三本(保证有学上)但是这里的教学基础真的很差汉族学生我就不说了
我是一名来自青海的考生。如今大二在读,我有一些见闻,可能与题目无关,听罢却让人心酸。前几年,我所在的那个县城,国家政策有一些倾斜,说要搞好藏族牧区教育。然后就到处建学校。是那种住宿的学校。少数民族完全学校占比较多。当然,一些地方也建立了大批幼儿园。接着每月月初的时候会有一大批人到县城采购物资,包括一些米啊,面啊。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突来多了这么多的客户。就让人很惊讶!!从姑姑那里我听到了一些不寻常的见闻。姑姑说,幼儿园建好了,是住宿制的,国家为了普及教育,就抓偏远地区,可是孩子们都不来啊。怎么办,只要来学校上学,就管吃管住,每个月还可以领补助,补助金额大概一个月200-300。一些少数民族闻风而动,纷纷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可是孩子一直都没有上过学,小学不接受,就一股脑的送到了幼儿园。于是幼儿园里孩子的年龄从三岁到十六岁的到处都是。平均年龄是13岁。13岁啊!我们在上初二的年龄,他们在幼儿园。我们初恋可能都发生了,他们还为了一点点补助,为了整天能吃上土豆而欢呼。当然,他们是不愿意离开学校的,在家也是每天大草原上放羊,或者去捡一些牛粪取暖。离开了那里,终于有了一个新环境,不愁吃穿,何乐而不为呢?产生的问题也不少。年龄差距过大,学生还喜欢拉帮结派,再加上基因的先天优势,校园暴力总是血腥收场。穷山恶水,路烂难行。很多老师就不愿意去那些地方。只有一些刚刚大学毕业的本地学生,愿意去那边待一些日子,可并不长久。师资力量有胜于无。曾经有一个老师跟我谈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到过那里教书。孩子们操着一口浓重的藏语,交流起来就十分困难,更何谈育人。而且人烟稀少,商业更是不发达,几个村子合起来才能有一个小卖部。而且小卖部里卖的东西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五毛钱一袋的霸王丝。就是那种小时候吃的你直冒汗的垃圾食品。女教师更是一个惨,例假到了,连卫生巾都买不到。至于纸巾,也只有那种十分干硬的纸片。想要去趟县城,得等到周六,两人结伴拿着防身武器走过十几公里的山路,到公路旁边,见到去县城的车就开始拦,运气好的话会有司机捎带上你去县城,运气不好的话,今天只能作罢,扭头往回返。他们不能停留太长时间在那里等车,因为怕回不去。而且黑夜时分,会有狼的。前面提到的拿着防身武器就是这个用途。当然,如果你有摩托车,这一切都可以解决了。可是极度贫困的山区,摩托车也是寥寥无几。听罢他的一席话,唏嘘不已。虽说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那么惨痛的求学生涯。但是,谁说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呢?我们都向往好的生活,却忘了,他们真的一无所有。或许十六岁的年龄幼儿园在读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生存,而不是改变命运。那么给予的加分政策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我认同这种认可
在青海农村念到高中毕业,然后去了一所985高校,然后差不多哭了四年,去年毕业了。在大学刚开始时基础根本就跟不上,只要有自由时间就去自习,温习功课,看课外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但还是局限在以前就了解或听过的领域,并没有做到横向的扩充,因为在家里学习时欠缺的太多了,眼界和思维方式已经局限在那里了。我猜新疆班、西藏班的孩子们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且他们年纪更小,更不容易有定力,可能也会没有具体的规划和目标。现在想想高三时的我,当时就只是想考上大学,对于考哪里学什么完全没想法,这也给我填志愿带来很大的困扰,我甚至去学校报道才知道学校的具体地点,“958,221”工程大学这块招牌,更别说对自己选择的专业的了解了
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人口学习成绩总体相对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的较低,同一个城市的低收入人口学习成绩总体相对高收入人口的较低。当年白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可不仅仅在体力方面弱鸡,在智识方面也颇为劣等。不论传统、文化、血缘等方面的缘由能找出多少条,归根结底占统治因素的还是阶级差异,想评判民族种族的优劣,不说对不对,至少先在同一个基础上比较。
阶级矛盾以民族矛盾的面目出现,在这里的表现就是贫富差距以民族文化差距出现。
---------------------终于逃离考试逃离实习趁周末来答题,这个坑拖得时间有点长啊------------------我就是题主说的“新疆班”的同学,我在新疆长大,在浙江宁波读的高中(浙江省宁波中学,就是当地人说的宁波一种,不知道知乎能不能碰到校友),我们是新疆班同学和当地同学分开上课的,所以身边都是新疆同学,虽然我是汉族,但我身边有太多的少数民族朋友和同学。(来张图先,高中班级去朱家尖旅游的合照)另外一点需要说明,承办内高班的学校都是当地教育水平和当地生源较好的学校,在这样的条件下去比较同一个学校或者同等层次的学校的学生,内高班的同学的平均成绩相对较差才是相对成立的(我们班是理科实验班,汉族回族偏多,所以一眼看起少数民族并不多,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有柯尔克孜族加起来大概十人,剩下的基本是汉族和回族一半一半,还有两个是锡伯族。。。咳咳,关于我哪个是我,那个里面有点像少数民族又不是少数民族的最帅的就是我哈哈,因为我眼眶较深所以有不少人曾误以为我是回族或者柯尔克孜族什么的。。。)
看了一些答案,部分答主主要从大数据的角度去分析解答这个问题,用数据说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今天从另一个角度,讲一讲我个人的求学经历以及对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和同学的所见所闻,个中滋味,大家自己体会。虽然我不是少数民族,但求学经历和他们有一定的相似性。
首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新疆班”吧(西藏班的性质和新疆班的相同,只是开办的时间较早),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所谓的新疆班西藏班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来内地上学。题主口中的“新疆班”指“内地新疆高中班”,在新疆大家都简称之为“内高班”,2000年开办至今已有15年11届毕业生,从最初的一届1000人增长至现在的一届超过5000人(我那一届5000人,当时说目标是增长至一届10000人),我是2011届毕业生。国家的投资也不少,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学,农牧民子女都是费用全免,包吃包住包学费包路费,节俭的人靠着发的补贴就够零花的,不用问家里要一分钱,剩下的学生根据家庭条件分别交450元/每年和900元/每年!!!人民币!!!没错!!!最多的只用交900块,一年!!!现在还是这个价!!!大家可以想想自己上高中的时候各种费用加起来一年要多少。新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严重滞后并且疆内的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南疆贫困三地州),并且由于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尤其是南疆贫困三地州,所谓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境外的东突势力和 jiang 独),为了地区未来几十年的稳定,所以国务院效仿”西藏班“的模式开办了”新疆班“,把新疆相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少部分汉族学生送到内地的发达城市接受良好的高中教育,将来能学有所成建设新疆,能有利于新疆的发展以及大环境的长期稳定。2007年涛哥亲自批示”努力把内地新疆高中班办好“(当时我在乌鲁木齐培训大会上,后面的的大幕布就是涛哥的头像和这句话),2005年习大大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时,曾亲自到我所读的高中看望新疆班同学(现在在校史陈列室还挂着这张照片,不知道有没有校友注意到过)。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想表达”新疆班“所承载的zheng zhi 使命,远远没有你我想的那么简单。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去内地上学的目的就很简单了,内地教育资源优越+开拓眼界+想上好大学。至于我们身背的历史使命——建设新疆,我当年是签了大学毕业之后回新疆工作十年的合同的,但到了08年第一届新疆班同学大学本科毕业后,教育部门发现这一批学生出国的出国读研的读研,还有的在内地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就干脆宣布合同作废,任由学生们自由发展,他们相信我们还是心系新疆的!背景介绍完毕接下来就谈一谈我认为的几个”与内地同学相比新疆班同学成绩相对较差”的原因,且在其中穿插一些相关的一些我个人的经历和见闻。1:基础教育差教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前一个问题随着政府投资的不断增加,从城市到农村已经逐步解决,但师资力量确是奇缺无比(这个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其实也存在),尤其是南疆贫困三地州。为毛呢?没人愿意来啊,在城市里很多老师都是中专毕业的,我小学语文老师就是当地的中专毕业的,更别提农村了。为什么不愿意来?如果你听说汉族老师去农村很危险,说不定哪天睡觉半夜脖子被别人用刀子抹了,就是月薪3W你愿意去吗?。。。。这就是现实,就是发生在很多援疆下乡干部和老师身上的事情。。。。环境差工资低在动荡不安的治安环境下真的就是浮云!!!较差的基础教育,这就给去内地读高中的内高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与内地同校的学生比有差距埋下了伏笔! 而且,新疆班的录取倾向于招收农牧民子女,它们所接受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最差的了。我家在克州(没错,就是上文提到的南疆贫困三地州之一,话说这个特别小的地方虽处南疆三地州,但自带光环,可以说是南疆最安全的地方了,因为那里是热比亚的老家,啊?热比亚是谁?是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克州全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谁要是第一次念给顺溜地念出来了,跟我说,我给你发红包。。),是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主要的民族成分是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以及汉族。我上学那会儿整个城市三所小学,两所汉校一所民校,我学校大约五分之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它们都是从小就学习汉语,所以普通话说的是非常溜,和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民校里面就都是少数民族同学了,它们的汉语水平就实在不敢恭维了,能做到正常普通的用汉语交谈几句就非常不错了。所以同样的大环境,不同的选择,去读汉校还是民校,一年级就已经把考大学时报考民卡还是汉卡给定下来了。2:民考民同学的语言障碍上文有提到民校,里面的同学是读的他们本民族语言的学校,汉语对他们来说就像我们汉族同学学英语一样。他们来到内地后,教学语言直接从母语变成了汉语,这一下子是非常难适应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学文言文)。所以在基础差的基础上,民考民的同学又多了一个语言的难关,这也是内高班要读一年预科最重要的原因。我在宁中读书时,有一个比我大两届的学姐,她就是民考民同学,由于各种错误的原因被飞到了一个承办民考汉和汉考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只有她一个人是民考民,听说学校有跟她提过把她转到杭州的一所承办民考民的学校,后来她坚持留下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成绩平稳进步,最后在年级中稳居前20名,市级三好学生,08年奥运会火炬手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奔跑,这些都是她留下的光辉事迹。3:高考录取政策的不良影响内高班高考后,单独录取单独划线,其中少数民族优先录取,其中一本录取率基本维持在85%左右。这样的规则,有好有坏。这里就谈一谈他对学生个人心态及努力程度的影响。绝大部分人面对的高考是,我分高,我就上好大学,而内高班却不是,这是其中最大的弊病(个人认为),这其中主要是少数民许优先录取在作怪。举个例子,我那一年内高班汉族的本科线是440,少数民族是330,面对一所大学的某个专业只招收一个人的情况,两个汉族和一个三个少数民族同学都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同一大学同一志愿,内高班是传统志愿,一所大学只能填报一个志愿,听说近两年改了,不知道改成了什么样),比如汉族同学的最高分是560,少数民族同学最高分是400,不好意思,根据少数民族同学优先录取的原则,400的同学将会被录取,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名额的专业考虑分配名额给汉族同学,其他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当年我和好哥们第一志愿报的同一所985的学校不同专业,我报的专业招收3个人,他报的招收4个人,我的分数比他高17分,结果是,我撞车被调剂到二本学校他走了第一志愿)。这样的录取政策会让很多人有了投机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一本录取率非常高,而且没有一本线,只有上文提到的本科线,只要上了本科线,就有接近90%的概率上一本,这给了太多的没有太高的追求成绩又不太好的人懒惰投机的机会和理由。就这样,有的人开始混日子,就等着报志愿的那一天挑一个冷门的专业。国家的帮扶政策有好的一面,然而力度太大,反而会助长懒惰依赖的情绪!个人认为成绩相对较差,主要是以上的三个主要的客观原因引起的,当然每个人可能都还有其他的原因,我提出的只是一些普片的共性的原因。另外,新疆班也出过不少成绩很厉害的,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学姐长期学校稳居前三,高考浙江省理科37名,全国各地新疆班唯一的一个清华名额被她拿走,这是她应得的!其实她也吃亏,读新疆班清华只有一个名额只有能源动力这一个专业,以她的成绩,按当地的招生标准大学专业都是可以随便选的。我来南京念大学后,很多同学听到我是新疆的,会问我一些让我感到很诧异的问题,发现很多人对新疆非常的缺乏了解,讲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大家能对新疆,对新疆班有更多的了解,去了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有互相了解才能发现其实我们都是怀抱着一颗善良的、渴望被了解和认同的心。
任何一个高校,开个“北京班” 你试试.....
不提供数据题目就没意义啊
如果小学初中大学课本用维语或藏语写成,相信我们也会变成学渣的。
嗯,你忘了少数民族也上知乎。
新疆班毕业,简单说下吧。我觉得新疆班整体成绩要比本地生差的主要原因是,新疆班内部极差太大。我们那一届中考成绩最高的有690分之多,我一个舍友考了420,还不能确定他是不是最低分,但可见分数的极差有多大。我们高中按每次按考试成绩排名分考场座位,每次都会出现第一考场新疆班同学几乎包场,最后一个考场又和本地学生战个旗鼓相当的情况。直到高三,我们新疆班的成绩也基本上最靠前的,均分只比本校重点班低七八分,甩普通班很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正常的学校是统一划分数线招生,比如我们高中,本校490分(总分600),重点班510,分校470,生源质量是比较平均的,基本都在一个基准线之上。但新疆班就不是这样了,举个栗子,我们地区录取分数线大致是这样,城市户口,民考民550+,民考汉分数线600+,汉考汉650+,农村户口,民考民450+,民考汉500+,汉考汉550+。南疆地区农村户口可能要再降50分。所以说,新疆班的生源质量是不平均的。再者,不同地区开设新疆班的学校也有很大区别。北上广地区的新疆班课业压力小,苏浙地区就压力大多了。另外,有的学校可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但有的学校可能只是普通重点。至于其他因素教育资源、语言差异之类的就不说,说烂了。PS:新疆班高考不加分,是单独划线。上课睡觉就是睡个觉而已,根本没有想那么多。
看了排名第一的匿名答案,根本上学习成绩跟是否少民没有关系,只跟城市人口比例相关,排在最前的几个民族都是东北地区的,而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化最高的地区之一,所以这就是答案,如果基本汉化不不存在文字障碍的化,学习好坏跟少民不少民关联度不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