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问题,修辞学研究的面向对象语言是什么

什么是语言问题,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什么是语言问题,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09-11-06 &匿名提问
修辞学  修辞学  【概论】  语言学的一门学科。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即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名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指导人们运用和创造各种修辞方法怜恰当地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它与语用学联系较紧。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修辞可分为:信息修辞、语用修辞、心理修辞、社会心理修辞、模糊修辞、接受修辞、对比修辞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可以令人: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   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语源】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   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後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   【历史】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  辑录古人的说法 。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处于核心位置。1992年,美国一些行政组织与研究机构共同拟订的《呵斯彭品教育宣言》,呼吁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帮助孩子认真去想,认真去爱,认真去做”。在日本,新教学大纲规定,学校德育应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关于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谈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关于自然——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学、爱国心、世界和平。在新加坡,学校将东方传统伦理观念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忠、信、诚、勇、毅力、协作精神,都编入德育教材,系统给学生传授。国外有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实际上,我国从古至今,在培养人才中始终坚持将品德教育、做人教育放在首位。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与教育的系统培养和学生的坚持实践紧密相连。在新时期,邓小平的“四有新人”理论依然将有理想、有道德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所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坚持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几项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为根本的。      一 、尊重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培养学子充分地学会尊重:尊重个人的生命存在,尊重他人,尊重群体,尊重大自然。对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前,他们以为学业成绩的优异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对象,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进入大学以后,个人的优胜感、成就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次获得肯定。于是,在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尊,热爱生命。其次,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人到底是什么,将个人置于群体的发展之中。      二 、责任心      在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体系之中,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培育往往是共通的。在中国古代,儒家极力倡导并培育学子的责任意识。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的培育,加上儒家道德将个人融入家庭、社会群体、国家之中的坚持不懈的道德实践,逐步培养起中国知识阶层。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对人的责任意识培育的成功之处。今天,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当中国正在实现“科教兴国”之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利益观念,尤其是个人的利益观念日益凸显之时,大学生无疑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学校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大学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这对培育有用之才,将国家民族的希望系于其身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应该有系统地抓紧抓好。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个人的言行负责,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认真真地学习、做事,坦坦荡荡地生活、做人。现在我们高校经常会有盗窃事件发生,这就说明学生的责任心是极其差的,也没有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其次,培养大学生对家庭负责。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形式上脱离了家庭,在本质上仍依赖家庭。在现阶段,由于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增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家庭。这种依赖性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盲目的攀比和高消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父母辛勤劳作及期望的不负责任。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家庭的供养是应该的,勿需加以吝惜的,这是大学生在行为上放纵自己,为人处世心态上的随心所欲及在学业上的敷衍塞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相当多的大学生感到经济困难,父母负担太重,出现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及压力,导致自我的压抑、无助、苦闷,并由此走向另一极端,追求金钱,追求实惠。在对某高校3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近一半146名的大学生认为“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应放在让他们要面对现实,认真学习,努力奋进,追求成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同时,还要加强自立自强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等等。最后,要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大学生来说, 不辜负养育自己的青山绿水,祖国和人民是更高层次上的责任意识。因此,我们应该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一些中国的现实,爱国爱民,才可能会为国为民,才有可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三、 道德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史上,善的教育始终与真与美的教育相联系,并居于核心位置。亚里士多德曾讲:“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在中国,对学子善的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一部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是以善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史。在当前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道德的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造成了很多误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文明的修养程度不成正比。因此,我认为,当前对大学生道德感的培育、养成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善心善意的培育。善心是爱人之心、容人之心和利人之心。在理性上坚守善是行为上实践道德的根本。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仅应该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而且更应该在行动上实践善,实践道德的命令与要求。既要养成以善为乐、以善为荣的道德理念,又要将这种道德观念带入生活之中。   其次,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所谓优秀的公民意识,是要求大学生不仅做公民而且要做好公民,要将好的道德语言、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行动带到社会,影响更多的公民加入进来,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大学生是社会的财富,他们不仅能以其现实的创造性,驾驭知识的能力给社会带来物质财富,而且也要以其精神人格的感召力、影响力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有理由给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上,应该以基础文明的素质养成为基本点。但不能只停留在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这些方面。应该让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的振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既要讲公德,力行实践;又要纳三山五岳于己身,以个人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影响社会。同时,大学生应该对社会的正义、平等、民主、自由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于社会的进步事业及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给予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应只停留在行动本身的意义上,还应该上升为人的社会道德意识及价值观念形成与肯定的意义上。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向更美好的境地进发的中坚力量。    四、奋斗精神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和进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中始终有一种奋斗精神在其中。它鼓励着中华民族,更激励着知识分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大自然相抗争,同强权和压迫相抗争,同侵略和暴力相抗争,同自身的惰性和不思进取相抗争,缔造出中华民族的奋斗之歌、正气之歌和进取之歌。今天,在世纪之交,中华民族面临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又一次机遇,又一次挑战。能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它的每一位成员,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在现阶段,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甚为关键。这是因为:(1)现今的大学生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他们没有经受过更多的艰苦岁月的实际磨炼。在 他们的道德素养、品德结构之中没有积淀下更多的不怕困苦、面对艰难咬紧牙关、奋力拼搏的精神。因此,当他们一旦面临实际的生活困难,学习、工作的压力与困难时,就常常表现出心理承受力的严重不足。(2)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在“应试”教育发展的时期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涯,他们因为学业上的优异而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呵护,没有或很少经受过处逆境时的锻炼。因此,当他们处顺境时,常常能够心安理得,真正处逆境时,就很少能够坦然面对。(3)现今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中国独生子女的综合症在他们身上开始呈现。有的贪图享乐,很少顾及他们家人、社会;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心安理得地享受更多的关怀。在他们身上,靠个人的奋斗去赢得自立、自强,并以自我最大的努力甚至牺牲去为他人、家庭、社会作贡献的精神较以往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培育大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承受力。中国文化培养人的勇敢精神,其中最重要就是培养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人才成长的规律显现: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信念、意志力、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要让大学生明白:当人生的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用汗水和毅力去浇灌,人越是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就越可能达到成功的顶点。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一段名言:“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当前,要培养大学生以自己的双手赢得自立为荣,以严重地依赖、只求安逸为耻的荣辱观,倡导大学生自强奋斗,奋斗自强,并能将这种精神带给青年一代,带给21世纪的中华民族。如果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那么,大学生无疑是最根本的希望之所在。作为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的努力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所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塑造必须是严格而又能见成效的。做人是成才之本,立业之本,只有扎实的行动,培养教育才能成就人才,立业固本。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念,更应该有这样的行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图文】第二讲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定义、对象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定义、对象和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
【摘要】: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语用学是一门年轻的学问。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的对象都涉及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理论和方法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将古老的修辞学和年轻的语用学结合起来,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戏剧话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戏剧话语的语言特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从文艺学角度看,戏剧话语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手段,而从语言学角度讲,它又是一种传递话语信息和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语言。戏剧是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综合艺术。作为文学体裁主要指剧本。受舞台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写作要求集中主题,突出主要线索和事件。戏剧语言要求高度个性化、艺术化、抽象化,要求充分的表现力。
戏剧话语的语言特征是:(1)富有韵律和节奏;(2)艺术辞藻丰富;(3)句式丰富而多变;(4)辞格运用广泛。戏剧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类型,是最具典型特征的艺术语体之一。戏剧话语除了其本身的表意功能外,还具有形象描绘功能、感情描绘功能和美学功能。
戏剧话语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以及人物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了特定的戏剧语言的言语环境。它们是剧作家建构戏剧话语,读者、观众理解戏剧话语意义的基石。
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戏剧语言展现出来的张力和丰富的话语意义是戏剧话语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戏剧话语的建构中,修辞方法的运用受戏剧话语中的言语环境约束,戏剧话语中言语环境诸因素都对修辞方法的运用提出要求,而修辞方法的运用也只有十分适应其中语境的要求,才能达到完满的效果。
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剧作家用人物的话语勾勒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细微变化的心理活动与思想状态,使人物具有个性化典型特征。戏剧语言贵在含蓄,剧作家总是力求使简洁的人物语言具有巨大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作品中语言的使用要紧紧依赖言语环境,借助言语环境来充分再现言语的内涵。戏剧话语中的言语环境再现得愈充分、愈典型,人物语言虽简洁而信息却愈丰富。
戏剧话语中的预设和言外之意对戏剧话语意义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预设研究是在句子的层面上进行的。在话语的层面上对预设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揭示预设在超句结构中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阐释话语信息组织的来龙去脉。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前提和背景信息,预设构成了交际双方共有场(common ground)的一部分。从动态的角度看,剧作家与读者/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方为建构和理解戏剧话语而磋商共有场的互动过程。在戏剧话语的信息组织过程中,预设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展开的方式。在戏剧话语建构中,剧作家需要对各种信息作出合理恰当的安排,确定哪些信息应彰显,哪些信息应隐含。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及关联理论对戏剧话语中言外之意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戏剧话语是剧作家将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艺术地加以提炼,并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再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以塑造人物形象,剧作家要使人物的话语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剧作家在建构戏剧中人物的话语时,有必要对剧中人物,尤其是对话语中人物角色关系有充分透彻的认知,才能提高戏剧话语的适切性和准确性。
戏剧话语建构要与戏剧中的角色及角色之间的关系相适应。剧中所有人物的言语都假定处于一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之中。戏剧话语角色关系不同,人物语言的使用情况也不一样。当整个戏剧话语的基调依角色关系而调节适当,才能达到其语用修辞效果,才能让作为旁听者的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为剧中的人物关系所牵动,为人物个性化语言所吸引。
称呼语最能反映戏剧话语中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相互的亲疏程度,表现剧中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极具张力的称呼语的使用在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称呼语为切入点,以“权势等同”理论和顺应论为视角,可以从微观上进一步阐释戏剧话语中使用语言的的特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H05【目录】:
致谢4-5摘要5-7Abstract7-13图表目录13-14第一章 绪论14-30 1.1 问题的提出14-16
1.1.1 选题动因14-15
1.1.2 研究意义15-16 1.2 相关术语的界定16-21
1.2.1 话语16-17
1.2.2 戏剧话语17-18
1.2.3 理论框架18-21
1.2.3.1 语用学与修辞学18-20
1.2.3.2 语用学与修辞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共同之处20-21 1.3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21-24 1.4 本文的基本构想24-30
1.4.1 研究对象24-25
1.4.2 研究方法25-26
1.4.3 语料说明26-28
1.4.4 结构安排28-30第二章 戏剧话语的语言性质、特征和功能30-44 2.1 戏剧话语的性质30-33
2 1.1 戏剧话语与日常会话30-32
2.1.2 小说与戏剧32-33 2.2 戏剧话语的语言特征33-40
2.2.1 戏剧话语中的韵律和节奏34-36
2.2.2 戏剧话语中的艺术辞藻36-37
2.2.3 戏剧话语中的多变句式37-39
2.2.4 戏剧话语中的辞格运用39-40 2.3 戏剧话语的语言功能40-43
2.3.1 感情描绘功能40-41
2.3.2 形象描绘功能41-42
2.3.3 美学功能42-43 2.4 小结43-44第三章 戏剧话语中的语境因素44-60 3.1 戏剧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基石——语境44-45 3.2 语用学、修辞学关于语境的研究45-47 3.3 戏剧话语中构成语境的主客观因素47-56
3.3.1 构成戏剧话语语境的客观因素:时间、地点、场合、对象47-52
3.3.2 构成戏剧话语语境的主观因素:身份、职业、思想与修养52-54
3.3.3 临时性主观因素:处境、心情54-56 3.4 语境因素与戏剧话语中修辞方法的选择和典型人物的塑造56-58 3.5 小结58-60第四章 戏剧话语中的预设60-69 4.1 预设理论概述60-62 4.2 预设与戏剧话语中虚拟世界的建立62-63 4.3 预设与戏剧话语的经济性与表现力63-64 4.4 预设与戏剧话语幽默、荒诞的文体效果64-65 4.5 预设在戏剧话语建构中的作用65-68
4.5.1 推动情节发展65-66
4.5.2 表现戏剧冲突66-67
4.5.3 刻画人物形象67-68 4.6 小结68-69第五章 戏剧话语中的言外之意—潜台词69-82 5.1 语用学和修辞学对言外之意的研究71 5.2 语用学理论视角下的戏剧话语中的言外之意分析71-81
5.2.1 合作原则与戏剧话语中的言外之意73-74
5.2.2 面子保全理论、礼貌原则与戏剧话语中的言外之意74-77
5.2.3 关联理论与戏剧话语中的言外之意77-81
5.2.3.1 戏剧话语中通过词或短语表达的言外之意78
5.2.3.2 戏剧话语中通过句式表达的言外之意78-79
5.2.3.3 戏剧话语中通过省略表达的言外之意79-81 5.3 小结81-82第六章 戏剧话语中的角色关系82-96 6.1 话语角色与语用修辞的关系82-83 6.2 戏剧话语中的话语角色关系与称呼语83-86 6.3 “权势等同”理论、顺应论视角下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使用86-95
6.3.1 现代汉语称呼语研究和分类86-87
6.3.2 权势等同、顺应论理论概述87-90
6.3.3 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动态使用模式90-91
6.3.4 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常规使用和超常规使用91-95
6.3.4.1 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常规使用91-93
6.3.4.2 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超常规使用93-95 6.4 小结95-96第七章 结语96-105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96-100 7.2 戏剧话语语用修辞研究的前景展望100-105参考文献105-1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薇;[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雨民;;[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何自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宁春岩;[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俞东明;[J];当代语言学;1998年04期
王建华;[J];福建外语;1997年04期
刘澍心;;[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刘伊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边永卫;[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谭旻雁;[J];甘肃高师学报;1998年02期
张明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张少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代树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崔国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艳梅;[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莹;[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赵一飞;[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朱全红;[D];浙江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聿发;;[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刘远志,马翔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张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谭姗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陈洪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李永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覃江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凌茜;梁笑芸;;[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唐勤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杨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章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黄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陈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谢婷玉;;[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赵肖;;[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杨慧琼;杜建华;;[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虹;;[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苏剑;;[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铭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许静;辛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喜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陈汉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周芹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文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胡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魏晓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马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仇贤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吴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敬;[D];河北大学;2007年
曹静;[D];河北大学;2007年
万正辉;[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吴丹;[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宫国华;[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许荣花;[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龙晓花;[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李敏;[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江玉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明亮;[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玮莹;罗长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谢世坚;;[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王传奔;;[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李华东,俞东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李华东,俞东明;[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杨雪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顾曰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4期
,左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冉永平;;[J];现代外语;2010年02期
虞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扬;[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刘成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韩俊平;[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来鲁宁,郭萌;[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邓琪,郭绪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陈毅平;;[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吴云;[J];昌潍师专学报;1998年06期
段曹林;[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赵英玲;[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1期
胡壮麟;;[J];国外语言学;198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宗世海;[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刘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毅攀;[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广鲤;[J];中国戏剧;1983年03期
夏元明;;[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E·霍罗多夫
,高士彥;[J];剧本;1957年01期
居思惠一;[J];人民音乐;1962年07期
薛宝琨;[J];中国戏剧;1977年12期
黄祖禧;;[J];人民音乐;1958年04期
居其宏;[J];人民音乐;1984年06期
高尔斯华绥;[J];当代戏剧;1985年06期
曲强;;[J];当代体育;1985年12期
紫帆;[J];华文文学;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红;;[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王评章;;[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杨剑龙;;[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韦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清华;;[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罗小凤;;[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泽林;;[A];老兵话当年(第七辑)[C];2004年
魏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周华斌;;[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王正明;;[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丽娜;[N];中国证券报;2011年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N];文汇报;2011年
王海艳;[N];中华合作时报;2011年
苏娅;[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王新荣;[N];中国艺术报;2011年
高艳鸽;[N];中国艺术报;2011年
刘亚力;[N];北京商报;2011年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N];人民政协报;2011年
师力斌;[N];文艺报;2011年
王立元 李琤;[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丽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朱玉宁;[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刘振华;[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易杰;[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徐文正;[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卿菁;[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王燕;[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张晓剑;[D];浙江大学;2013年
魏园;[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王冬;[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红雨;[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李一楠;[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曲德煊;[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周丹蕊;[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徐贺;[D];苏州大学;2007年
朱丽芳;[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文琦;[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苗芳;[D];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张克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杨亮;[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言修辞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