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育什么原则是做到

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技巧_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学习啦【家庭教育】 编辑:文娟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发展认识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要在幼儿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这是实施的基础。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技巧,欢迎阅读!
  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认识
  一、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发展认识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幼儿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各项心理品质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一个人心理和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对于孩子来说,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具有重要的影响。
  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完成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维持孩子探索活动的动力,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自主活动,敢于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在活动中,孩子的言语能力和动手能力均获得发展,思维活跃,智力得以开发。
  孩子的社会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家长的影响和指导,孩子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家庭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早执行者和主要执行者,家长的言行、道德品格、美丑评价、赞美与斥责、奖励与惩罚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对人生的看法与思索等对孩子的行为、情感、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深刻印象,从而对其社会责任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能使孩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的特征,孩子在活动探索中的心理感受会不断强化和加深他的自我认知,是否能够通过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否相信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活动,强化加深的自我概念又表现在他的具体行为中,影响他的活动探索的过程。
  2、创建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基本区别。
  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家长正确引导,细心呵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创建家庭心理环境时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如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实际中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因为包办代替等于剥夺了他们在生活中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的性格;有的家长则采取相反的态度,对孩子过分苛刻,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志行事,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胆小、怯懦,甚至冷酷、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盲目攀比,使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一旦失败,孩子就容易气馁,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家长的理想与孩子的兴趣、爱好背道而驰,孩子很容易会对学习、生活丧兴趣。因此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必须保持一定原理基础。
  (1)认真倾听孩子诉说,正确对待孩子提问
  做为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应付。家长这种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消极、漠视的信息,长此下来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家长要力争让孩子感到家长与他们对话地位是平等的,而非专制的,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不要敷衍了事,应该和孩子一起寻找正确答案。
  (2)保持鼓励支持孩子的心态
  孩子的活动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当孩子有新的发现,问题迫不及待地告诉家长,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家长重视的,因而能够毫无顾虑地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家长的鼓励应该自始至终给予支持,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家长应给予激励性的表扬,让他们再接再厉。
  (3)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家长的指导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活动,但如果方法不当则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限制,从而阻碍孩子自主性的发挥,在孩子心目中,家长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孩子感到家长是自己身后一个安全的心理基础,对自己没有束缚,那么他就能够大胆地去尝试和创造,否则他就会时时想着如何使自己推拿家长的要求,这样,他体验的就是一种紧张情绪,而不是一种宽松的气氛,他的行为也就指向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内在的追求,有些家长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者试图摆脱家长的束缚,或者产生依赖的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要尊重并接受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4)正确理解孩子的错误
  孩子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育过程中,对很多问题无法一下子抓住本质,总是需要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才能领悟,孩子是在犯错误中学习、探索与成长的,如果家长对孩子有错必究,无疑会阻碍孩子主动求知、探索道路。过分的责备容易压抑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泯灭孩子的创造性潜质。在探索活动中孩子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但不管怎样,这都是孩子自己探索、思索的结果,他们也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应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尽量采取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探索的结果正确与否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感受,这种感受影响他以后是否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是否自信。
  (5)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会深受影响。在家长与人相处的方式,家长对待事物的态度,家长的爱好和兴趣等生活行为影响下,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家长的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同化、期待和督导下,孩子了解社会规定的生活方式和各种行为规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家长的修改和特有的养育的熏陶下,孩子建立起自己最初的人格,可以说,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有影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凡是要孩子做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凡是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一定不做,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1、直接而果断的沟通
  语气要坚定,但不要严厉。家长的语气要显得说得到就一定做得到,而且第一次要他改变行为时就要他照办。要孩子改变行为没有必要大声、严厉地斥责,只需要坚定的语气即可。在下命令时不要用希望或期望的字眼,不要说:&我不希望你再打弟弟了&,而要说&你不能再打弟弟了&。把你想要他做的事仔细说出来,不要说&乖一点儿&,而说&不能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下来!&
  2、违者受罚
  教育孩子时使用违者受罚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家长掌握全局也可以消除争执,特别是固执的孩子,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感,消除抗议和抱怨,积极地建立孩子的自尊心,所谓&违者受罚&的方式就是家长设计的一种和孩子行为有必然关系的负面结果,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就要接受与之相对应的负面结果。
  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你正大发雷霆,就不要使用这种方式。个性强的孩子会试试看他是否有选择的余地,你不可以干涉孩子的决定。让他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他就会知道什么叫&负责&。现在让他学会负责,总比长大才学会要好,如果他在3岁、6岁的时候没有承担一些责任,长大且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事情负责,不要插手,让结果来纠正他的行为。让孩子自食其果,不要帮他,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点不忍心,就想一想这样的结果可以让他有正面的成长以及有负责的行为,要确定你要他做的事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所设计的结果也一定要合理。
  3、自行负责
  通过使用违者受罚的方式,家长还能学会如何使用&自行负责&的管教方式:家长放手不管,让事情自然产生结果,孩子品尝到自行决定的后果,能引发他们自己的改正行为,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他们不愿意的。让孩子领略自己某些行为的后果不仅改变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建立他们更强的责任感。但如果情况发生的后果具有危险性,有可能危害本身或他人,则不能使用这种方式。
  4、奖励
  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的形态是当孩子做得好或做对了时,他自己会有一种自我肯定,他会觉得因遵循家长的教导而做得很好,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尊、自信也就成了最佳的奖励,比外在的奖励更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外在的奖励使用得当也能积极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进而激起他的回馈。外在的奖励最终是为了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需要,否则就会流于贿赂和交换,但也依孩子的习惯慎选奖励的方式。不以小事而给大奖励,习题不用金钱作奖励,不为日常例行的工作奖励他。一旦你开始某亻特别的好行为奖励他,就要绝对执行下去,每当他有那样的表现就应该奖励他。
  5、言出必行
  制定规定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分为长期的规定和短期的规定。规定要与孩子的能力相符,也就是他做得到的,贯彻实话的方法有时间限制:让孩子在遵守规定后可以做他爱做的事,如出去玩之前先把家务事做好,不讲条件;无论如何,即使孩子抗议、哀求、逃避或试图破坏规定,都一定要他服从规定,只要这规定的正确的、确定的。家长双方对规定有不同意见时,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会对生活产生迷惑,所以夫妻之间要对规定的意见取得一致,使二人在实施时没有偏差,具体做法是将各条规定逐一讲座,说出你的想法、感觉,造成或反对的理由,最后一起决定如何更改这些规定。
  6、帮助孩子发展自制力
  为孩子的行为立下规矩,而且彻底实行,习惯在家长所设立的规矩下生活的孩子,会懂得生活是有很多界限的,家长需要为孩子架构环境,在这环境里。孩子不准做那些他无法控制的事情,在孩子未上学之前就为他设限,等于是为他一生的自制力打下了基础。
  给他责任,也给他自主权。当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或当你觉得他已经预备好的时候,就给他更大的自由,但同时也要求他为这自由承担责任,如果他真的能负责,就让他拥有自由;若不尽责就的自主权。不过,方式一定要积极,让他仍能抱着希望,孩子若不能控制自己,家长也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你的态度代表了对孩子的期望、信赖和爱。
看过&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的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技巧]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544人看了觉得好
1053人看了觉得好
1341人看了觉得好
【家庭教育】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古代幼儿家庭教育原则探析
我国古代幼儿家庭教育原则,是古人长期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是家庭教育中需遵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及早施教、严爱相济、信而勿诳和以身示教这几个原则,有着民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一面,不仅铸就儿童性格,同时涵养家庭风气,能为现代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学习及借鉴的资源,有利于现代幼儿的家庭教育朝着更为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现在的位置:&>>&&>>&&>>&&>>&知识点内容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14:49:59来源:233网校
进入教师资格证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配套习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本知识点:&
进入教师资格证题库章节练习在线测试配套习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800 / ¥400
¥800 / ¥400
¥800 / ¥40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光临大连教育学院学历教育中心!
2014年秋季学期学前教育专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题
发稿人:chenzg
发布时间:日15:15
浏览量: 次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托幼机构的教育相比有许多不同点,如( 教育性质)、( 教育环境 )、( 教育形式 )、( 教育评价 )等。&&&
3&&&&&&& (
4、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健康教育 )、( 认知教育 )、品行教育和( 审美教育 )。
5、学前儿童家庭品德教育的任务是(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 )、( 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感 )、( 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 )、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6、学前幼儿家庭教育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 理智 )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渐进 )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9、《父母必读》一书的作者是苏联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 )。&&&&&
10、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环境熏陶法、( 兴趣诱导 )法、暗示提醒法、( 活动探索 )法、( 榜样示范 )法等。
二、选择题 &&
&& A. && B. & C.&& D.
2、儿童通过发散思维,帮助儿童从心理上战胜对手,寻求心理平衡。这种家庭情商教育的方法是(& C& )。
A &&&&&&& B &&&&&&& C &&&&&& D
&&& A && B. && C.&& D.
A& &&&&& B&& &&&&&&&& C &&&&&& D
&& A. && B. && C.&& D.
621&&&& A&&&&&
A && B && C && D
7、家长要对儿童的新奇想法和独特行为抱有期望、给予重视,并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进行家庭创造教育应遵循的(&& C&&& )原则。
&&& A& &&&&& B &&&&&&& C &&&&&&& D
8&&& &&B&&&
A &&&& B &&& C&&&& D
9& &&A&&&&&
A&& B&& C&& D
&1、科学性原则
&&&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养育观对幼儿施加影响,使孩子能够朝着社会所需要的目标成长。
2、学前儿童的情商
&&& 指的是儿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综合特性,包括儿童的情绪的愉悦性、反应性、表达性和交往的礼仪性、幽默性、融洽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下性。
3、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 是一种异想天开、别出心裁、求异思维的能力,是创造欲望和创造意识、创造素质、创造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它具有模仿性、自发性、灵活性、发展性、差异性和无价性等特点。
4、温暖民主的家长
他们注意给孩子创设理解、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智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心理空间;他们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促进孩子探索精神和创造行为的发展。
5、宽松性原则
宽松的情境能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进而发出创造的火花;家长的宽容大度,是诱发孩子创造的重要因素,家长和孩子的亲和,融洽的关系,能给孩子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能够创造的自信、成功创造的快乐。
6、查阅文献
研究课题选定以后,为了避免重复劳动,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价值,就必须广泛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对别人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四、简答题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孩子的审美才能?
& 陶冶了孩子的性情
& 培养和孩子的兴趣
& 发展了孩子的才能
&2、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 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3、学期儿童家庭创造教育的任务有哪些?
4、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给我们的启示?
&& 重视家园合作的日常性和随访性
&& 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 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互惠性
&& 加强家园合作和实效性和规范性
& 家长的教育职责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 家长的教育知识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 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 家长的教育艺术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 家长的教育机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7、家长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 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
&& 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
&& 对孩子行为方式的影响
&& 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8、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活动的价值。
& 有利于学前教育法规的落实
& 有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 有益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 有利于家长教育素质的增强
& 有助于顺应世界学前教育的趋势
五、论述题
1、试述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哪些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情商?
& (略写)
& 交流活动
& 游戏活动
& 说笑活动
& 同伴活动
& 体育活动
& 合作活动
& 扮演活动
& 艺术活动
& 训练活动
2、试论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 从研究的人员来看
& 从研究的周期来看
& 从研究的区域来看
&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
&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
3、论述社会互动理论对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启示。
& (略写)
& 常人方法论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互动的启示
& 印象管理论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互动的启示
& 社会交换论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互动的启示家庭教育和原则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家庭教育和原则
家庭教育和原则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家庭教育和原则
&&&&为了使家长们在家庭中不走弯路,给家长们谈谈家庭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家庭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 则。根据我国身心发展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目的要求,提出以下家庭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发展非常 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 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在早期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 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 是让孩子学做一定有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 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 “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 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据 园问卷调查,孩子离园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公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目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他们。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进行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 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 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 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 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中不可忽视的。 &&&&三、要求一致,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中,应遵循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早期,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 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健康成长。幼小无知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孩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浪费食物,学着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孩子,就能有效地达到家庭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也是孩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促进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成长 。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比如,让孩子自己推动玩具汽车在地上跑,或自己骑小自行车,或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启发孩子进行思维,通过玩耍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就难以达到好的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而是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忘记了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标。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 &&&&家长对“严”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严”就是“厉害”,对孩子要给予好心而不能给予好脸,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好。有的认为“严”就是不听话就要打骂,赞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对当今的孩子采取这种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至于打骂,体罚之类的行为凡和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不仅不能使孩子和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变得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对孩子实行体罚只不过是家长缺乏理智和束手无策的表现,不可能起到严格要求的效果。 &&&&nbs[1]&&
《家庭教育和原则》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