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整体与部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系

怎样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怎样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 彰显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矛盾思维、整体思维、规律思维,而五大发展理念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既相互贯通又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而要用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遵循。认真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切实把握其蕴涵的辩证思维。
五大发展理念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恩格斯有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作为必修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可以说,辩证思维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要义,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功能与方法论意义,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无可辩驳的理性光芒。
辩证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研判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视角,也是经典作家洞悉社会的一个重要方法。众所周知,马克思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大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也是如此。始终注重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应该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践行好“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关系思维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分别体现了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
辩证思维是一种矛盾思维。黑格尔说过,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共同任务就是心平气和地承认矛盾,绞尽脑汁地分析矛盾,想方设法地解决矛盾。矛盾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针对我国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其中,创新发展主要针对世界经济竞争激烈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矛盾,重在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协调发展主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矛盾,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发展主要针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重在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开放发展主要针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客观要求与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的突出矛盾,重在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主要针对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突出矛盾,重在解决发展的目的问题。
辩证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特性。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就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同志关于“一带一路”的构想,关于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的谆谆教导,关于要增强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有关重要论述,也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站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角度,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政策、发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战略,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划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样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
辩证思维是一种规律思维。无论是关系思维、矛盾思维还是整体思维,根本意义上都在于要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于发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在于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宏观上总体上的把控。它要求我们: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对感性材料下一番加工制作的功夫,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偶然中找到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要把握改革规律性,坚持正确方法论,以确保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不仅如此,这种合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又是与以合目的性的思维方式互为前提并辩证统一的。如果说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主要是体现了发展的合规律性一面的话,那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则更多地是体现了发展的合目的性一面。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任何成功的实践活动都要遵循“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这两大尺度,都较好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意义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五大发展理念本身既是辩证思维的产物,又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既相互贯通又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所向一致,共同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而要用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穿着辩证思维的精神。譬如,就关系思维来说,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等,而就“变”与“不变”的关系来说,又具体化为时代主题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阶段没有变,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同时还要看到,这四个“没有变”只是相对的,而“变”是绝对的,如对于处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风险叠加期的当代中国经济来说,进入新常态后又呈现出速度变化、动力转化和结构优化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速度向中高端转变的“双中高”压力。不仅如此,时下我们常讲的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等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都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全局与局部、量变与质变、整体与部分、德治与法治、历史与现实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辩证思维所固有的逻辑力和思想力。
辩证思维的要义就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到五大发展理念来说,在整个发展布局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体现了两点论,然而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发展,却又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瓶颈和短板,其它发展理念的落地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来引领这体现了重点论。
总之,辩证思维是思考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拓展阅读】
要学习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关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明确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大系统。其中,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为其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协调和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和外在支撑,将促进其他发展更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共享性;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其他发展的基础;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其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深入学习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让创新贯穿各方面,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动力转换迫在眉睫。创新不仅能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益,还能够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促进传统要素主导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恒久的内生动力。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因此,创新发展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关键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加绿色、更具有竞争性。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支撑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无论是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都存在对立统一性。都需要我们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因此,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均衡、整体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支撑,将促进其他发展更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共享性。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为后代人提供充足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因此,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着眼于长期的、有利于代际公平的发展。绿色发展直接决定着区域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所以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
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外在支撑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既是我国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因此,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创新性和竞争性。
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发展不是目的,发展只是过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其它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综上所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好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10. 人生照例是一场值得一搏的争衡,然而它的奖品是拼斗。--拉尔夫.詹网,帮助企业招到更适合的人才,www.pincai.com
下页更精彩:1已解决问题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如何理解,尤其是“渗透”如何理解?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为何不包含“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这一项,是因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错误?3、“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理解?“主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同一的”这种提法有否错误?4、在马哲中,是否出现“A范畴优于B范畴”“A范畴比B范畴高级”这样的概念就是错误的?马哲中有哪些范畴间的关系可以用“优于”“高级”这样的语言来描述?
老师,您好。请教以下问题,谢谢。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如何理解,尤其是&渗透&如何理解?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为何不包含&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这一项,是因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错误?3、&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理解?&主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同一的&这种提法有否错误?4、在马哲中,是否出现&A范畴优于B范畴&&A范畴比B范畴高级&这样的概念就是错误的?马哲中有哪些范畴间的关系可以用&优于&&高级&这样的语言来描述?
提问时间: 13:44:08提问者:
同学你好,&&&&&&& 1.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必然包含着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它包含整体的基本要素,它的性质渗透于整体之中。&&&&&&& 2.矛盾双方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只能解决或缓和。我们不能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这样就会陷入&矛盾调和论&中。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和斗争,就谈不上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因为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只谈同一不谈对立,事物的发展就是陷入一种僵化的同一局面。&&&&&&& 3.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看成是认识的规律和要素,认为认识的运动也是矛盾、辩证的过程,因此要自觉运用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是辩证法和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当马克思运用唯物论来认识世界本源时,已经内在的包含了辩证法,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有5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谁比谁高级、谁优于谁的说法。如果有具体的题目,你可以粘贴到此处,让老师更好的做出判断。 欢迎登陆新东方在线欢迎到新东方在线论坛感谢您对新东方在线的支持和信任如您的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或有其他问题请访问:或联系售后客服:400 676 2300
回答时间: 09:26:17
[知识堂达人]
考研直通车
英语四六级
商务英语/BEC
口语风暴课程
青春期问题
娱乐八卦吐槽
旗下成员公司 全国客服专线:400-676-2300 上海客服专线:021- 购卡咨询(上海):021-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东方在线 版权所有
京公安备110-1081940高长武: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辩证关系
日08:49&&&来源: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要落实好这一部署,首要的是要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的精神和要求,防止“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明就里、大而化之”。如下几个辩证关系,尤其需要重视并作出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一、关于改革与坚守:“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已经为中国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也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呢?
要回答这样的疑问,首先要搞清楚改革的目的、性质和方向。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擘画改革开放宏伟蓝图时,就对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方向作了明确的阐释。他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要有两手:一手搞改革开放,一手搞‘四个坚持’、反对错误思想倾向”。这也就是说,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也不是没有目的、什么都要改,而是要坚持改革与坚守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决定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针对“中国的改革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方面的改革是滞后的”等错误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的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众说纷纭的改革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洞若观火,要有主张、有定力,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有些人葫芦里卖的药的本质:“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提醒全党: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些论述,既阐明了改革与坚守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清楚地回答了一些人的疑问。
总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说什么都要改或者什么都不改,而应坚持改革与坚守的辩证统一,对于那些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弊端,对于改革步入深水区后面临的那些“难啃的硬骨头”,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而对于那些涉及改革方向和道路、理论、制度的根本性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言以蔽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二、关于全面改革与重点改革:既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顾名思义,就是要全面、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呢?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宏大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同时,改革开放也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推进必然涉及深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不能全面、统筹推进改革,改革措施不配套,导致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全面与重点往往相伴而生。全面深化改革在做到全面、系统的同时,还要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避免平均用力、齐头并进、眉毛胡子一把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一论断是在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作出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我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没有变”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个中心丝毫不能动摇,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有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还出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和实际状况的分析和判断。相比于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自身特点,它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已经改了30多年,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不能说已经完成,经济领域还存在不少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三、关于政府与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作了高度概括:“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螺旋上升的长期过程。相比于此前的表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有两点重大变化:一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一词之变,却有质的不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认可;二是政府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宏观调控,而是改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这是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又一重大突破。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少如下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其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资源配置方面,既各有长处,又各有缺点,因此,不可偏废,不能割裂。政府与市场天生就是一对矛盾,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对矛盾更是进一步凸显,成为各国都要面对的问题。二者矛盾的实质是谁更能有效配置资源,而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则是人类社会所有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那么,谁起决定性作用呢?世界各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表明,二者各有各的优缺点,而二者各自的优缺点正好又形成互补。一方面,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为市场本身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及时补位,进行合理调控和干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是在逐步深化认识政府与市场优缺点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两手抓”,一边逐步放开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同时也始终注意抓好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出现经济过热或经济低迷时,通过一系列杠杆,及时进行适度干预,这才保证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与市场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因此,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二,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此消彼长,孰大孰小、孰多孰少的零和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生互补的双赢关系,市场决定、政府有为,是二者关系的合理定位。从表面上看,似乎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不断放权于市场的过程,政府与市场是不可调和、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实际上,这只是表象。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确实大量放权于市场,也的确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政府少管,甚至无限放权,把一切权力都交给市场,“做甩手掌柜”,经济就一定能好。而事实正好相反,我们不是把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对立起来,而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凡是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大量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就简政放权,放足、放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社会公益事业、宏观经济总量的调控、突发经济事件的应急等,政府就及时补位,管好、管到位,把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解决好,进而使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这才实现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市场决定、政府有为,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定位。
关于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职能划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上作了深刻总结: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处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有些职能搞得太分散反而形不成合力。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同时也不要忘了政府管理职能也很重要,也要履行好,只讲服务不讲管理也不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政府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些论述应该成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指导和遵循。
四、关于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并不是说“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二者“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重视宏观思考和加强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加强顶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这是由当前我国改革的特点决定的。当前,改革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可以说,改革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互相交织,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其二,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改革和建设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些理性认识。这些经验和理性认识为加强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结合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实践,对这些经验和认识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升华,通过顶层设计,使之具化到总体改革方案和每一项改革举措中,是必要、必须的。
既然要加强顶层设计,还要不要摸着石头过河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割裂、对立起来。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要求,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之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实践已经有力证明,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保证了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这与世界上有些国家采取所谓“休克疗法”,引发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形成鲜明对比。
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在方法上有相通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特别是其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我国改革开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二者在目的上也是共同的,就是要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科学路径,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或根本性错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经验,可以为顶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为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保证;而加强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为一些具体领域的改革提供路径指导,提高摸着石头过河的效率。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